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内蒙古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有人问,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各种黑暗、腐朽、没落、愚昧的事物大加抨击和揭露,甚至讽刺和嘲笑,对于那个时代封闭的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作为社会的精英,是否应当不止于破坏,而也要注重建设呢?换句话说,他对于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于建设的国策,有什么贡献吗?②确实,这是一个很切中要害的问题。首先必须说,正如赛义德指出的那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首先在于体现社会的良心,作为监督者、评判者、约束者,知识分子对社会指出不足,使当政者、管理者有所警觉、有所修正,而并不在于知识分子亲自参加直接的建设,那样会有损知识分子的作用。③但是,社会当然有权要求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支持,指出出路,开出药方,而不仅仅是“揭出病苦”或者在一旁指手画脚。因此社会会把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建设性贡献——也即是否提出有效的强国之策——作为评判知识分子作用的标杆。④那么鲁迅到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开出了什么药方呢?⑤第一味药,就是“立人”。这是鲁迅从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就大声疾呼的救国之方。这在今天,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育立国”主张。是的,这很相似,但是,“立人”的概念远比“教育”来得宽广。教育主要指对于青少年、对于后起新人的培养,带有居高临下的意味。而“立人”的概念,就不仅有上述含义,更具有针对全民族、全方位的范畴,内涵上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更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与民族性格的建立,包括国民性改造。鲁迅的主张是“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使民族振兴,先要使民族性格挺立;要使国家独立,先要使国格站立。“立人”不仅针对青少年,而且针对整个民族。不仅针对被教育者,而且包含教育者本身。先做革命人,再做革命事。⑥第二味药,就是“拿来主义”。对于“拿来主义”,鲁迅已经解释了其含义,人们也早已耳熟能详,不需要做更多解释。需要强调的是“拿来主义”对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今日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拿来主义”是独立的、自主的,是主动的。在改革开放的现在,说句“拿来主义”很容易,但是在没开放的时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拿来主义”曾经还被诬为“崇洋媚外”“奴颜婢膝”。其实就是在现在也不是没有问题:现在是另一个极端的问题——“送来主义”盛行。就像鲁迅告诫的,不但连祖上的大宅子照单全收,而且连鸦片烟具、姨太太也照收不误了。所以,“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要真正掌握,还须火候。⑦第三味药,就是“韧战”。有了好的制度设计、方针政策,还得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做成事。看准的目标,唯有用坚韧不拔的勇毅精神才能实现。尤其是中国作为弱者、后起者,要想战胜列强,舍此更无出路。⑧第四味药,就是“壕堑战”。反对许褚式的赤膊上阵。有了勇毅的精神,还要懂得在进攻中保护自己。这也适用于做任何事情,尤其是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如果只想着同归于尽,那就真只能玉石俱焚,甚至敌人还没杀尽,自己先做了烈士。⑨第五味药,就是“拿货色来看”,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看实际。不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反对“来了主义”,反对光挂牌子。在鲁迅看来,空喊口号几近诈骗。这种思路,对于任何方针政策都是极好的催化剂,也将有效抵制形式主义。这对医治现在盛行的形式主义和重名不重实、光说不练的花拳绣腿,可说是一帖良药。⑩第六味药,就是比较。鲁迅说,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比较虽然只是方法论,而非实操的国策,却是十分有效的治国良方。要摆脱落后,就要摆脱愚昧;要摆脱愚昧,就要比较。比较会使我们聪明起来。⑪第七味药,是倡导诚和爱,反对“瞒”和“骗”。有人说鲁迅只会骂人,这其实是天大的误会。鲁迅有诗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前一句虽是憎的大蠢,但其本质却是后半句爱的丰碑。冷对的是“千夫所指”,是当自己被围剿的时候,不怕事。他“揭出病苦”的目的在于“引起疗救的注意”,旨归还是爱。只不过他用的是诚实的爱,而非虚伪矫饰的爱,是爱之深而引起的恨之切。鲁迅深恶痛绝的是“瞒”和“骗”,认为那是没有希望的没落心态。⑫说到这里,大家已不难看到,这里说的鲁迅的强国之策,虽然不是制度设计或政策设计本身,但却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方法论。我们不要请鲁迅来设计今天以至未来的制度,那是不现实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唯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方能适应各种情况,不怕时空变迁,才能治疗各种“适应症”。其实鲁迅的思想丰富深刻,他提出的众多思维方法的价值,远远不是提出几条发展经济、富国强民政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所能比的。假如没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进步的思维方法,就制订不出治国良方,有了治国良方不知践行,等同暴殄天物;倘若把良方视若粪土,或者干脆毁坏它,更是有不如无;倘若和尚的嘴是歪的,那么即使是真经也可以被念歪。如何避免无才造良方、无知弃良方、无行废良方、无德毁良方,才是最重要的国策。⑬鲁迅之方,即今日所以造良方、识良方、行良方、护良方者,亦即真能使民富国强者。识之、爱之、用之、宝之,则中国强盛有望;蔑之、弃之、毁之、诬之,则民族之祸。(摘编自王锡荣《鲁迅的药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立人”的概念远比“教育”来得宽广,其内涵不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而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民族性格的建立和国民性的改造。B.“拿来主义”对今日中国建设有重要意义,“拿来主义”具有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我们要警惕“送来主义”的盛行,要真正掌握“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C.在鲁迅看来,空喊口号儿近诈骗。他主张用实践来检验真理、看实际。这对医治现在盛行的形式主义和重名不重实、光说不练的花拳绣腿,可谓是一帖良药。D.鲁迅深恶痛绝的是“瞒”和“骗”,认为那是没有希望的没落心态;与之相对应的是“爱”,“俯首甘为孺子牛”“引起疗救的注意”就是这种爱的真实写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开出了药方,但他的抨击、揭露和讽刺,对封闭的社会结构的破坏作用大于他对社会的建设作用。B.社会把是否提出有效的强国之策作为评判知识分子作用的标杆,要求知识分子更多地给予建设性的支持,指出出路,开出药方。C.中国的发展唯有靠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唯有用坚韧不拔的勇毅精神,才能实现目标,舍此更无出路。D.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健康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论,只要拥有了它们,我们就能适应各种情况,不怕时空变迁,就能治疗各种“适应症”。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立人”观点的一项是()A.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B.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C.一个人若识得进退,懂得回归,以平常心对待生活,那么生活无处不是坦途;以平常心看待人生,那么人生无处不是胜境。D.明代思想家顾宪成为东林书院题了一副为人所称颂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4.材料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看法。【答案】1.A2.B3.C4.①比喻论证。如材料将鲁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提出的强国之策比喻为药方。②引用论证。如材料引用赛义德的观点,阐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③对比论证。如材料将鲁迅与政治家、经济学家做对比,强调鲁迅的思想之丰富深刻。④假设论证。如“假如没有清醒健康的头脑”“倘若把良方视若粪土”等。5.①“拿来主义”对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尤其是对于今日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味良药。②“拿来主义”是独立的、自主的,是主动的。对待外来事物,我们要真正掌握“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③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要奉行“拿来主义”,还要警惕当下的“送来主义”,其实质是变相地侵略和掠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A.“其内涵不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而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民族性格的建立和国民性的改造”逻辑关系错误。由原文“内涵上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格培养,更包括整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与民族性格的建立,包括国民性改造”可知,原文是递进关系,而选项是转折关系。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对封闭的社会结构的破坏作用大于他对社会的建设作用”错误。由原文“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各种黑暗、腐朽、没落、愚昧的事物大加抨击和揭露,甚至讽刺和嘲笑,对于那个时代封闭的社会结构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但是作为社会的精英,是否应当不止于破坏,而也要注重建设呢?”可知,本文并没有将鲁迅对封闭的社会结构的破坏作用和建设作用进行比较。C.“唯有……唯有……才能实现目标”错误。由原文“有了好制度设计、方针政策,还得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意志,才能做成事”可知,选项忽略了前提条件“好的制度设计、方针政策”。D.“只要……就……”错误。由原文“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唯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的方法论方能适应各种情况,不怕时空变迁,才能治疗各种‘适应症’”可知,“清醒健康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论”只是“我们能适应各种情况,不怕时空变迁,就能治疗各种‘适应症’”的一个前提条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强调立德树人。B.强调人格培养。C.谈的不是“立人”,而是强调以平常心看待生活和人生。D.强调要关注学习,更要关注国家发展。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那么鲁迅到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开出了什么药方呢?”可知,材料将鲁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提出的强国之策比喻为药方,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由原文“正如赛义德指出的那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首先在于体现社会的良心,作为监督者、评判者、约束者,知识分子对社会指出不足,使当政者、管理者有所警觉、有所修正,而并不在于知识分子亲自参加直接的建设,那样会有损知识分子的作用”可知,材料引用赛义德的观点,阐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由原文“其实鲁迅的思想丰富深刻,他提出的众多思维方法的价值,远远不是提出几条发展经济、富国强民政策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所能比的”可知,材料将鲁迅与政治家、经济学家做对比,强调鲁迅的思想之丰富深刻,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由原文“假如没有清醒健康的头脑、科学进步的思维方法,就制订不出治国良方,有了治国良方不知践行,等同暴殄天物;倘若把良方视若粪土,或者干脆毁坏它,更是有不如无;倘若和尚的嘴是歪的,那么即使是真经也可以被念歪”可知,材料从反面进行假设,如“假如没有清醒健康的头脑”“倘若把良方视若粪土”等,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方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由原文“需要强调的是‘拿来主义’对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今日中国建设的重要性”可知,“拿来主义”对于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尤其是对于今日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味良药。由原文“‘拿来主义’是独立的、自主的,是主动的。在改革开放的现在,说句‘拿来主义’很容易,但是在没开放的时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拿来主义’曾经还被诬为‘崇洋媚外’‘奴颜婢膝’”“所以,‘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要真正掌握,还须火候”可知,“拿来主义”是独立的、自主的,是主动的。对待外来事物,我们要真正掌握“拿来主义”的神髓和精义。由原文“其实就是在现在也不是没有问题:现在是另一个极端的问题——‘送来主义’盛行”可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今天,要奉行“拿来主义”,还要警惕当下的“送来主义”,其实质是变相地侵略和掠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又闻槐花香高国才①轻轻推开阳台的玻璃窗,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花香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楼下的槐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真是繁花簇锦呢。映入眼帘的槐花让我的思绪飘远,不由得想起童年的许多趣事儿来。②记得童年的时候,每到这个时节我就会和小伙伴相约背着小筐儿到村子东面的树林里去采槐花。在采之前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根据各自的经验占据有利地形——挑一棵老槐树爬上去采摘。并不是老槐树上的槐花就好,而是它上面的刺针要比小树上少许多。我们爬到树上,骑在枝杈上面,就近扯过一根贴近自己的枝丫,撸下一大把芳香四溢的槐花直接塞到嘴里大快朵颐。香甜的花汁溢出了嘴巴,挂满了嘴角,那叫一个美啊!③吃够了,玩够了,闹够了,便开始大量地采摘,一直到小筐装得满满的。小伙伴们在嬉笑打闹中满载而归。④那时候刚承包责任田,每家的粮食还有些紧张。我们家弟兄四个都是半大小伙了,粮食总是在母亲的精打细算中告罄。母亲虽是个农家妇女,没有多少文化,却是个过日子的能匠巧手。为了丰富我们的饭碗菜盘子,母亲总是找恰当的时间把家里的孩子们动员起来去村子旁边的树林子里撸槐花。⑤那时候,每家灶屋里都有一口大锅,大锅足有一米见方。听父母说这叫七印锅、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种计量单位是啥意思。等我们把槐花采回来,母亲会把槐花洗干净,沥去大部分水分,再拿到簸箕里滚上玉米面,然后放到平铺了篦子屉布的灶锅里,点燃从打麦场抱回来的麦秸秆,烧开水,开始放到七印锅上蒸了。在老家冀中一带这种食品叫——苦累,也有叫麦饭的。至于为什么叫苦累,我是无从得知的。依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只有受苦受累的穷人家才会食用吧。⑥这时候,妈妈会招呼我去墙角摘几头蒜剥好,再捣成蒜末,用井水调成糊状的小料儿,点几滴香油。从田里耕作回来的父亲顺便拔点地头上种的绿油油的春葱择洗干净。蒸好嘞!出锅咯!阵阵香味儿弥漫在农家小院里,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你家又做槐花苦累啦?!眼巴巴看着主人家。每当这时,母亲就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也就坡下驴进屋吃上一大碗。⑦母亲给我们每个人拿蓝边大碗盛上半碗“苦累”,调上蒜泥拌的小料、撒上一把小葱花儿,经典美食“苦累”就在眼前了!金黄的玉米面、洁白清香的槐花、碧绿的小春葱伴着蒜泥的辛辣刺激着你的味蕾,保准让你食欲大开。坐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来河北梆子高亢有力的唱腔,那叫一个美!⑧据说虽然槐花很好却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引起下肢浮肿。我们这年龄是没有见过的,估计是更艰苦的年代爷父辈们肚里没有粮食,全是吃的这些槐花造成的吧。⑨长大后,习字读书,尤喜诗词。历史文人墨客对槐颇多偏爱,魏文帝曹植、王粲均有槐赋。唐代王维、韩愈、杜甫、白居易,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陆游,明代吴宽、李东阳等均有咏槐的诗章。每每读到“槐林五月漾琼花,郁郁芬芳醉万家”“薄暮宅门前,槐花深一寸”“魂销举子不回首,闲照槐花驿路中”那关于槐花的诗句,总是情漾心头。⑩后各地出差或旅行,去山西得知,洪洞县城北广济寺内有棵大槐树成了当地标志,并流传“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许多漂泊在外的中华儿女,不远千里来洪洞找这棵大槐树,寻根问祖。可惜寺与槐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满足思乡之情,在原处立一碑,刻“古大槐树处”。槐与“怀”谐音,吴澄曾说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也。所谓找槐树寻根问祖,其故皆源于此。⑪在古代,槐树通常是宫廷官府里吉祥、富贵、尊优的象征。在《周礼》中曾有“面三槐三公焉”,即栽三棵槐树象征司马、司空、司徒的品位。周朝廷还在左右各栽九棵槐树,称九棘,以分别大臣的品位,左九棘则象征孤卿大夫品位,群士在后;右九棘象征公侯伯子男的品位,群臣在后。⑫《太清草木方》中认为,在二十八星宿中,槐为“虚星之精”,若于每年十月上巳日采此服食,能去百病,长生通神。⑬槐花槐树已嵌进我热爱的心灵。⑭今年再回家乡,村东的那片树林已被人们垦荒种上经济作物,一棵槐树也不见了。院子里的槐树也因为家里翻盖楼房遮挡采光被伐去了。母亲年至耄耋,步履蹒跚,再也不能为我们盖做“苦累”那么好的美味了。但槐花儿的那种浓浓香味儿时常飘荡在我记忆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扯过”“撸下”“塞到”等词形象地表现了“我们”采食的急切和槐花的香甜。B.第⑨段列举了大量对槐颇多偏爱的历史文人墨客,表现出作者对槐花、槐树的深厚情感。C.第⑩段写槐与“怀”谐音,漂泊的游子找槐树寻根问祖,槐树成为人们思乡怀人的情感载体。D.第⑫段详写槐为“虚星之精”、有去病通神的功用等内容,突出了槐的功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⑤段运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来描写母亲做槐花苦累的过程,有序展开,创设了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B.第⑥段中写“谁从家门口经过都会驻足招呼一声”的内容,通过侧面描写主要表现那个年代人们物质匮乏的贫穷现状。C.第⑦段从视觉、嗅觉、味觉几个方面来描写槐花苦累,形象地表现了槐花苦累的色香味俱全,令人食欲大开。D.第⑨段引用有关槐花的诗词,不仅写出了槐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和赞美,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文化底蕴。8.文章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标题“又闻槐花香”含义丰富,请简要分析。【答案】6.D7.B8.①结构上,这句话在文中起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楼下的槐花开了”,又引出下文对童年时有关槐花的许多趣事的回忆。②内容上,由眼前的槐花写到童年的趣事,由实写到虚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9.①童年时,“我”和小伙伴爬槐树、撸槐花等趣事充满了“我”美好的回忆。②母亲做的槐花苦累色香味美,既让“我”享受了美食,又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爱。③槐树寄托着人们对故乡、故人的热爱与思念,也寄托着“我”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④文中有关槐花、槐树的诗词和故事等,散发着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芳香。【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D.“第⑫段详写槐”错误。第⑫段应是略写槐。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主要表现那个年代人们物质匮乏的贫穷现状”错误。第⑥段内容主要表现了“我”对槐花饭之香的美好回忆和母亲勤劳巧慧、热情善良的品质。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上文写到推开阳台的玻璃窗,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楼下的槐花开了,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所以“入眼帘的槐花让我的思绪飘远”承接上文“一阵浓郁的芳香扑面而来”“楼下的槐花开了”。后文是回忆的童年时期和小伙伴们采槐花、母亲做槐花苦累等有关槐花的童年趣事,所以“不由得想起童年的许多趣事儿来”引出后文的回忆。所以,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过渡的作用。第一段写到推开养他的玻璃窗,闻到一阵浓郁的芳香,看到楼下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的槐花,这是作者闻到的看到的,是实写。而后文是回忆的和槐花有关的童年趣事,是虚写,所以本文由眼前的槐花写到童年的趣事,由实写到虚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把握能力。本文由眼前的槐花首先回忆了童年时期和小伙伴相约背着小筐儿到村子东面的树林里去采槐花的往事,在采之前,“我”和小伙伴们爬到槐树上,然后占据有利地形开始撸槐花,所以本文的标题首先是指童年时,“我”和小伙伴爬槐树、撸槐花等趣事充满了“我”美好的回忆。本文又写到“我”和小伙伴们采摘回槐花后,因为每家的粮食有些紧张,也为了丰富我们的菜盘子,母亲会给我们蒸槐花苦累,金黄的玉米面、洁白清香的槐花、碧绿的小春葱伴着蒜泥的辛辣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开,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本文写到作者因为闻到一阵浓郁的芳香,看到楼下一团团一簇簇挂在枝头的槐花,从而回忆了童年时期有关槐花的故乡的人和事,重点回忆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爬槐树、撸槐花以及母亲做槐花苦累的童年趣事,所以槐树寄托着人们对故乡、故人的热爱与思念,也寄托着“我”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从第九段开始,写到和槐花、槐树相关的诗词以及有关槐花、槐树的故事,这些内容散发着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芳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有删改)材料二: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孙戌趋A去B未至C中闺D孟尝君E召F而反之G曰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遗弃的意思,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遗”字的意思相同。B.疾,迅速、赶快的意思,与“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中“疾”字的意思不同。C.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D.数,列举的意思,与“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并序》)中“数”字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但登徒直不愿意去。B.公孙戌劝说孟尝君不要接受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孟尝君听罢,觉得公孙戌说得有理,就采纳了公孙戌的意见。C.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提意见的人别有用心,孟尝君也会予以采纳。D.唐太宗有一匹特别喜欢的骏马,有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地突然死了。唐太宗一怒之下杀了那位养马的宫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2)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14.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对君王或上级进行劝谏的方式有哪些。【答案】10.BDG11.A12.D13.(1)您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您。(2)让国君因为你养死了马而杀人,老百姓知道这件事后,一定怨恨我们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14.①直陈利弊,表明自己的看法。②借古人的故事委婉劝谏。【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趋”是修饰动词“去”,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去”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未至”的宾语为“中闺”,中间不应断开,应在“闺”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召而反”的主语为“孟尝君”,宾语为“之”,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所以,应在BDG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遗弃的意思”“意思相同”错误。“赠送/遗弃”;句意: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B.正确。“迅速、赶快/劲疾”;句意:请赶快来提出意见。/声音没有变得洪亮。C.正确。D.正确。“列举/数量”;句意: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弹完一曲得到的红绡不计其数。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一怒之下杀了那位养马的宫人”错误。原文是“将杀之”,是即将要杀了那位养马的宫人。但后来唐太宗听了皇后的劝告,怒气就消了,没有杀养马的宫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仆”,我;“无行”,躲过这趟差使;“献”,敬献,送。(2)“以”,因为;“怨”,怨恨;“尔罪二也”,判断句,“也”表判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可知,公孙戌直接陈述孟尝君这样做的利弊,表明自己的看法。由原文“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可知,皇后借古人齐景公的故事对唐太宗进行委婉劝谏。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他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宫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臣司马光说: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提意见的人别有用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诗经》写道:“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做到了这种兼容并包的雅度。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骏马,平常放在宫中饲养,(一天,)这匹骏马无缘无故地突然死了。唐太宗大怒,要杀那养马的宫人。皇后劝谏说:“从前齐景公因为马死而杀人,晏子当着齐景公的面列出养马人的罪状,说:‘你把马养死了,这是第一条罪状;你养死了马而使国君杀人,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后,一定怨恨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知道后,一定看不起我国,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后便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您读书曾经读到过这个故事的,难道忘了吗?”唐太宗听了皇后这番话怒气就消了,他对大臣房玄龄说:“皇后用平常的故事来劝谏我,确实对我是很有益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注],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注]敧(qī):倾斜,斜靠。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生动地描绘了秋夜景象,自然地引出了秋思。B.“天淡银河垂地”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银河”与“月华”都易引起相思之情。C.“残灯明灭枕头敧”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愁人独对残灯、百无聊赖、倚枕昏睡情状。D.末尾三句把愁人的思念之情推向高峰。虽然全词没有一个“思”字,但句句含“思”情。16.本词与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都运用了叠词的手法。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开篇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婉转凄楚,余味无穷;本词“纷纷”写枯叶的乱且多,“年年”强调时间之久、情感之深。②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声声慢(寻寻觅觅)》借“雁”“黄花”等意象抒发愁情;本词借“坠叶”“月华”等意象抒发孤独、离愁和思念之情。③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雁过、梧桐、细雨既有听觉描写,又有视觉描写,极写内心愁苦;本词“银河”“月华”是目之所见,“寒声碎”是耳之所闻,突出了孤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现了愁人独对残灯、百无聊赖、倚枕昏睡的情状”错误。应该是表现了词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的神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表达技巧以及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本诗“纷纷坠叶飘香砌”“年年今夜”中“纷纷”“年年”为叠词,“纷纷”写枯叶的乱且多,“年年”强调时间之久、情感之深。《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了七组叠词,写出了环境和内心的凄凉,并且运用叠词,极富音乐美,婉转凄楚,余味无穷。所以,两首词都运用了叠词的手法。本诗“纷纷坠叶飘香砌”“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中运用了“坠叶”“月华”这两个意象,借景抒情,抒发了孤独、离愁和思念之情。《声声慢(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运用了“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借景抒情,抒发了愁情。所以,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本诗“纷纷坠叶飘香砌”“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中“坠叶”“银河”“月华”是目之所见,是视觉描写;“寒声碎”是耳之所闻,是听觉描写,视听结合,突出了孤寂。《声声慢(寻寻觅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雁过”“梧桐”“细雨”既有听觉描写,又有视觉描写,视听结合,极写内心愁苦。所以,两首词都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似的。(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和今昔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写尽景色之荒凉凄楚。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在诗歌中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雕”“砌”“啸”“渚”“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乡土中国,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①。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是乡下人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②,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终身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庄稼。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与“秋风吹来,桂花像夜空的繁星纷纷飘落”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8.①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②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19.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①文中将终身伺候庄稼的老农比喻为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庄稼,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农与庄稼不流动的特点。

②而“桂花像夜空的繁星纷纷飘落”将被秋风吹落的桂花比喻为纷纷飘落的繁星,突出了桂花与繁星纷纷飘下的相似状态。【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下句“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可知,乡下人的谋生方式是种地,再结合上句“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可知,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是因为他们靠种地谋生,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第二空,根据上句“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可知,讲的是做工业的人迁移无碍,那么分号后面应该是与“做工业的人”相对应,再根据下句“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此处应该是“种地的人”,“庄稼行动不得”是因为“搬不动地”,此处内容与上句是转折关系,应用表转折关系的词语“而”“却”,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终身伺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庄稼”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文中将“终身伺候庄稼的老农”比喻为“半身插入了土里的庄稼”,再结合上句“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和下句“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农与庄稼不流动的特点。“秋风吹来,桂花像夜空的繁星纷纷飘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被秋风吹落的桂花”比喻为“纷纷飘落的繁星”,突出了桂花与繁星纷纷飘下的相似状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各种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一个①的城镇化进程。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36.1%,2010年上升到了49.68%,到2020年已达到了63.89%,城镇化率共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二十年内,农村人口净减少2.98亿人,城镇人口净增加4.46亿人。二十年内,中国由一个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农村的国家转变成了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的国家。显然,世纪之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中国,而当下的中国则已经转化成了城乡中国,中国经历了最剧烈的人类有史以来城镇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最独特的点是城乡之间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存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下文简称“七普”)结果显示,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11694万人,流动人口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可见,“七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②的流动人口图景。总体来看,过去二十年,中国形成了世界历史上③的城乡人口流动浪潮。更独特的是这一巨大规模的流动人口长期“漂泊”于城乡之间,逐渐形成“候鸟式”流动状态,而未逐步在城市扎根下来。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文字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20.①史无前例②气势恢宏③蔚为壮观21.显然,世纪之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中国,而当下的中国则已经转变成了城乡中国,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城镇化进程。22.①文字列举了大量准确、具体、真实的数据来证明观点,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可信度和科学性。②文字将二十年内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变化作比较,用来阐释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城镇化进程的观点。【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第一空,语境是指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应用“史无前例”。史无前例:形容某件事情在历史上是从未发生过的,也就是独一无二的,前所未有的。第二空,语境是指“七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伟气势的流动人口图景,应用成语“气势恢宏”。气势恢宏:主要指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所表现出的雄伟气势。第三空,语境是指中国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盛大壮观的城乡人口流动浪潮,应用“蔚为壮观”。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观的景象。【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搭配不当,“转化成了城乡中国”搭配不当,应改为“转变成了城乡中国”;二是语序不当,“最剧烈的人类有史以来”语序不当,应改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修改为:显然,世纪之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中国,而当下的中国则已经转变成了城乡中国,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剧烈的城镇化进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说明方法的能力。文字列举了大量准确、具体、真实的数据来证明观点,“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仅为36.1%,2010年上升到了49.68%,到2020年已达到了63.89%,城镇化率共提高了约28个百分点。二十年内,农村人口净减少2.98亿人,城镇人口净增加4.46亿人。”“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11694万人,流动人口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这些准确、具体、真实的数据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可信度和科学性。“二十年内,农村人口净减少2.98亿人,城镇人口净增加4.46亿人。二十年内,中国由一个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农村的国家转变成了人口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城市的国家”,文字将二十年内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的变化作比较,再结合“世纪之交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乡土中国,而当下的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