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代常州词人张惠言曾指出,词是有比兴寄托的,“意内而言外”。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可比美,于屈子《离骚》,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上的党争,每句词都有深刻的含意。王国维反对张惠言的这种比兴寄托的说法,可王国维自己的词里却也有许多比兴寄托。他还在《人间词话》中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他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词)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词)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词)为第三种境界。如果他认为张惠言说温庭筠和欧阳修等人的小词有比兴寄托是“深文罗织”,而他自己却又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小词说成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他的这种说法该如何看待呢?这就需要我们先将什么叫“比兴寄托”解释清楚。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而对词这种形式,不论是张惠言还是王国维,为什么他们在写作或欣赏别人的词作的时候,都容易发生这种现象?而他们附加这些内容的时候使用的阐述方式又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喻的。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但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来衡量了。张惠言讲温庭筠的小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他说这首词有《离骚》“初服”之意。《离骚》中确有“退将复修吾初服”的句子,而张惠言从字面相近而产生了寄托的联想。其实温飞卿(温庭筠字飞卿)这首小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女子的爱美好修,要使自己的容貌和衣饰都是最美好的。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说,不是只以字面的相似而加以比兴的解说,他是从感发出发的,并且不拘执地指为作者的用心。即如他在讲了上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后,就又说“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是王国维非常开明的地方。所以若将张惠言和王国维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创作者可以有比兴的作法,而读者读词和说词,也可以有读者自己的感发和联想,而且读者的感发和联想,又可以分为比的阐述和兴的阐述两种不同的方式。(选自《叶嘉莹说诗词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兴”是由物及心,“比”则是由心及物。B.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在此意在彼”的解释。C.词作者可有“比兴”的作法,作品常见“比兴”的特质,而读者读词说词,也可以产生“比兴寄托”的联想。D.“比”是与“兴”反向的思维,相对“兴”而言比较理性,作者心中先有情意,然后寻找物象传达此情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B.文章列举王国维“以三首小词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的例子,证明王国维自己的词里也有比兴寄托。C.王国维解读古人词句,从感发出发而不以字面相似来加以比兴的解说,而且他能开明地认为,原作者未必有此寓意。D.王国维和张惠言对诗词的不同解读方法,代表了两种读者的感发联想,对应了“比”和“兴”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A.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C.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D.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4.请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5.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B2.D3.D4.①首先提出问题,引出对比兴寄托理解的疑问。②然后比较分析,对“兴”和“比”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③最后解决问题,指出王国维和张惠言两位学者分别代表了“比”和“兴”两种不同的阐述方式。5.①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有“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整治“初服”,暗指保持美好初心和高洁品质。②张惠言认为温庭筠这首词表面是写女子爱美好修,整饬妆容。③实质是自比闺妇,表达自己有勤于自修,洁身自好的品质。【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并不可信”错误,文中说的是“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选项说法太绝对。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因为……所以……”因果关系颠倒。原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可知,原因是情况比较复杂,结果是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B.“证明王国维自己的词里也有比兴寄托”错误,《人间词话》是一部词论,“三境界说”只能说明他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运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C.“从感发出发而不以字面相似来加以比兴的解说”错误,原文认为“不是只以字面的相似而加以比兴的解说,他是从感发出发的”,并没有完全否认“以字面的相似”。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C都是由物及心,都是看到了某一物象,引起内心的一种感发。D.借助于“磐石”“蒲苇”等意象表达内心的情意,是由心及物。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由原文“张惠言说温庭筠的词可比美,于屈子《离骚》,欧阳修的词反映了北宋初年政治上的党争,每句词都有深刻的含意”“如果他认为张惠言说温庭筠和欧阳修等人的小词有比兴寄托是‘深文罗织’,而他自己却又把晏殊、柳永、辛弃疾的三首小词说成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对他的这种说法该如何看待呢”可知,通过张惠言和王国维的观点的不同,提出问题,引出对比兴寄托理解的疑问。由原文“这就需要我们先将什么叫‘比兴寄托’解释清楚”“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可知,从比兴各自的内涵出发,通过比较的方式,向读者解释了何为“比”,何为“兴”。由原文“所以若将张惠言和王国维作对比,我们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创作者可以有比兴的作法,而读者读词和说词,也可以有读者自己的感发和联想,而且读者的感发和联想,又可以分为比的阐述和兴的阐述两种不同的方式”可知,指出王国维和张惠言两位学者对“比兴”的阐发是基于不同的方面,各自出发点不同,最后解决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由原文“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可知,中国美学传统中有比兴的手法,在文学创作上体现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离骚》是寄托诗人理想和表达自我的诗歌,“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退将复修吾初服”,暗指保持美好初心和高洁品质。由原文“张惠言讲温庭筠的小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首小词所表示的只是一个女子的爱美好修,要使自己的容貌和衣饰都是最美好的”可知,张惠言认为温庭筠这首词中的主人照花,花面姣好表面是女子爱好装扮,整饬妆容,但他认为温词有深意。由原文“他说这首词有《离骚》‘初服’之意”可知,张惠言认为温词的深意是以女子爱好自己的妆容,修饰自己的容貌和屈原寄予对自我美德的彰显类似,表明温也有勤于自修,洁身自好的品质,词中充满“言在此意在彼”的意思。(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河捞鱼金光黄河大坝每年7月泄一次洪,以排除库区所积聚的泥沙。泄洪的场面十分壮观,闸门一开,库里的水就带着浑浊的泥沙顺着泄流孔喷薄而出,在洞口扬起近百米高的水浪,远远望去像一柱腾起的云烟。大坝泄洪冲走了泥沙,也冲走了库区里生长了一年的各种鱼类,它们身不由己地被巨大的引力吸进泄流孔,再通过水流冲向空中,继而重新落入河道。大半的鱼不是被冲击力击昏就是被泥沙呛昏,落到河道后就完全失去活动能力,随波逐流一段时间,慢慢地被带到河边浮沉着,多数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于是每当大坝泄洪的时候,人们会形成一支捞鱼大军,拿着自制的鱼捞子,骑着摩托车或电动车到大坝下游捞鱼。他们赤膊上阵,站在河岸上用捞子不住地在滚滚河水中探捞。运气好的话,一天可以捞几百斤大鱼,拿到集市出售。然而,捞鱼是危险的。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捞鱼者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水里,沉没在滔滔黄水之中。每年泄洪期,总会有人葬身黄河。余振东就住在黄河南岸的东坡村,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说,就算捞上几百斤鱼卖上千儿八百的,万一把命搭上了,总是不划算。但别人不算这笔账,依然兴致勃勃地扛着捞子去捞鱼,依然有因追鱼而被河水吞没的悲剧发生。去年夏天他在河边锄油葵时,就曾救过一个人,但眼睁睁地看着另一个人被水冲走了。今年的大坝泄洪还像往常一样,提前一周对外通知,政府再三强调不准人们私自到下游捞鱼,还安排了社区干部到几个主要路口值班,阻挡那些不听话的人。但是,泄洪的第一天似乎就放蜂了,许多人半夜起来打着手电灯往河道跑,与社区人员打起了“游击”。想起去年教人的情景,这天一大早,余振东就站在他家田边不住地劝说,可没人听他的话。他只好摇摇头,无奈地钻进油葵田里除杂草。这时,他听见有孩子的声音:“爸爸你走慢点儿。”余振东心里一紧,透过面前的葵花,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子跟在大人后面,也许是没有走过鹅卵石的河滩,一颠一颠儿地歪着身子。他赶紧出了地,对大人说:“大哥,捞鱼太危险了,你咋把孩子也带到这儿?”那人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没事。”“咋会没事呢,你们真不知道害怕。”“我们不下水,就在岸上捞。”“那万一有个闪失呢,你们还是回去吧。”那人只对他笑了一下,转身拉着孩子继续往河边走去。余振东也跟了过去,盯着孩子不说话。一条鲤鱼翻着白色的肚皮向河边漂来,孩子看见了,喊大人快捞,大人把鱼捞子一甩,罩住了。孩子高兴地接了鱼,放进了编织袋里。余振东望着远处滚滚的河水,又看着全神贯注捞鱼的一对父子,心想:万一他们真滑进水里咋办?于是他飞快往家跑,拆了院边瓜棚上的长竹竿扛到河边。那捞鱼人笑话他:“竹竿不绑网子咋能捞住鱼?”余振东绷着脸不说话,找了个石头平面坐了下来。河边,有喊声,有笑声,还有浪漫的歌声。有捞满了一袋鱼离开的,也有拿着空袋子刚来的,谁也不在意坐在石头上的余振东。不知过了多久,有人高声喊道:“快看,一条大的!”河道里,一条足有五六十斤重的大鲤鱼横着身子从上游漂了过来,岸边的人都举起捞子,等到大鱼漂到跟前狠劲甩去。但大鲤鱼忽然一翻身,又沉到水里,继续往下漂,人们甩下去的捞子都落了空。那位父亲有点儿不甘心,举着捞子沿河边追去,儿子也跟着往前跑。不料,大人脚下一滑,扑通一声跌进了河里,他虽猛力挣扎,可水里的石头太光滑,不但没有爬到岸上,反而往深水里漂去。“爸爸,爸爸——”儿子撕心裂肺地叫着,不顾一切地在河边追。余振东霍地站了起来,提起竹竿追了上去。他先用竹竿把孩子拨到安全的地方,又将竹竿伸到河里,顶住挣扎的落水者。那人摸着竹竿后,拼命地抓着,余振东顺着水劲儿,慢慢地往岸边拖动。几个回过神来的捞鱼人也跑过来帮忙,终于将落水的人捞上了岸。那人浑身泥巴,先是瘫睡在那儿,不一会儿吐了几口黄水,抬身坐起,抱着大哭的儿子一言不发。良久,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离开了河岸。起初,余振东也瘫坐在那儿,看见那对父子走远了,才提着竹竿又回到那块平面石头上,死死地盯着河边的捞鱼人。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岸边的石头经过泥沙浸泡,变得又光又滑”的描写,为后文写父子捞鱼遇险埋下了伏笔。B.小说多次写到“竹竿”,既写了余振东拆竹竿,又写了他用竹竿救人,这一物象推动了情节发展。C.“他踉跄着站起身,拉着儿子向余振东深深鞠了个躬”一句体现了被救者对余振东的感激之情。D.“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是因其救人时耗费了大量体力,需要休养身体。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泄洪的第一天许多人半夜往河道跑,与社区人员打“游击”,这一场景表现出人们对黄河捞鱼的热情之高。B.河边人们的喧闹和余振东独自坐在石头上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凸现了人们的冷漠和余振东的崇高。C.小说语言简约洗练,对话用日常口语和地方语言,读来亲切自然,并且更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D.小说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展现了余振东内心想法的转变,全方位讲述了他救人的故事。8.结合全文,简析文章一、二段对黄河泄洪场面描写的作用。9.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余振东这一人物形象。【答案】6.D7.B8.①描写黄河大坝泄洪的场面,渲染了黄河泄洪时壮观、热闹的氛围,暗示捕鱼的危险。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起因,引出下文。③壮观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①理智,懂得取舍。他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认为为小利而冒险不划算。②热心肠,助人为乐。他为了救人,抛下自己的农活。③执着,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面对执意去捞鱼的父子俩,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依旧采取措施,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④沉着镇定。男子落河,情况危急,余振东救人,动作连贯,一气呵成。【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是因其救人时耗费了大量体力,需要休养身体”错,从全文可知,余振东乐于助人,他是担心还会有捞鱼的人遇险,需要及时实施救援。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B.“凸现了人们的冷漠”错误,解读过度。河边人们的热闹喧哗是对捞鱼的热情所致,人们一心只想捞取更多的鱼,只是无心关注独自坐在石头上的余振东。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理解的能力。环境描写可以从自身作用、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作答。“闸门一开,库里的水就带着浑浊的泥沙顺着泄流孔喷薄而出,在洞口扬起近百米高的水浪,远远望去像一柱腾起的云烟”,通过“喷薄而出”“扬起”“腾起的云烟”等词汇描写黄河大坝泄洪的场面壮观,渲染热闹的氛围,也说明这样的场面不应有人在场,因为十分危险,暗示后文捕鱼的危险。“黄河大坝每年7月泄一次洪”,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以排除库区所积聚的泥沙”,交代了泄洪的原因,让故事的结构更完整;“冲走了库区里生长了一年的各种鱼类”“随波逐流一段时间,慢慢地被带到河边浮沉着,多数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交代了泄洪时,有大量的鱼可捕捞,引出下文的故事。第二段写泄洪冲走了各种鱼类,它们继而重新落入河道,最终被带到河边浮沉着,有的因经不起折腾而死亡。这些内容设置悬念,这些被冲到河边的鱼没人捕捞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原文“余振东就住在黄河南岸的东坡村,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但觉得太危险便不再参与了。他说,就算捞上几百斤鱼卖上千儿八百的,万一把命搭上了,总是不划算”可知,他前两年也曾去捞过鱼,分析了利弊之后,便不再参与了。他认为为小利而冒险不划算,毅然做出不再捕鱼的决定,表现了理智而懂得取舍的智慧。由原文“他先用竹竿把孩子拨到安全的地方,又将竹竿伸到河里,顶住挣扎的落水者”“看见那对父子走远了,才提着竹竿又回到那块平面石头上,死死地盯着河边的捞鱼人”“他打算这几天不干农活儿了,就在这儿坐着”可知,他先救了父子二人,之后并没有离开,而是放下手里的农活,继续盯着河面,以免再有人落水。表现了他热心肠,助人为乐的性格。由原文“那人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没事。’”“那人只对他笑了一下,转身拉着孩子继续往河边走去”“余振东也跟了过去,盯着孩子不说话”“万一他们真滑进水里咋办?于是他飞快往家跑,拆了院边瓜棚上的长竹竿扛到河边。那捞鱼人笑话他:‘竹竿不绑网子咋能捞住鱼?’余振东绷着脸不说话,找了个石头平面坐了下来”可知,他先是劝说,无果后便采取措施,以防万一,捞鱼人笑话他也无法动摇他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故可见他执着,还有远见和救人的善良之心。由原文“余振东霍地站了起来,提起竹竿追了上去。他先用竹竿把孩子拨到安全的地方,又将竹竿伸到河里,顶住挣扎的落水者。那人摸着竹竿后,拼命地抓着,余振东顺着水劲儿,慢慢地往岸边拖动。几个回过神来的捞鱼人也跑过来帮忙,终于将落水的人捞上了岸”可知,男子落河,情况危急,通过他救人时的连贯的动作“霍地站了起来,提起竹竿追了上去”“拨到、顶住、慢慢地”一气呵成的描写了他遇到危险沉着冷静,敢于救人于危难中的性格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鹤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离娄上》)材料二: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中使韩、魏,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伏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天下又比周而军华阳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节选自《韩非子·初见秦》,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之A欲B王者C犹七年之病D求三年之艾也E苟为不畜F终身G不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文中同“雀”,指鸟类。该词也是古代区分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的一种封号。B.随,文中是“追逐”的意思,其中的“随”与成语“随遇而安”中的“随”意思相同。C.弱,指“使……变弱”,“必先苦其心志”的“苦”表示“使……痛苦”,两者用法相同。D.固,指“本来、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必固其根本”中的“固”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列举水獭驱赶鱼、猛鹰驱赶鸟雀、桀和纣驱赶老百姓的事例,证明仁德的君主即使不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B.韩非以齐国为例进言,说明了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主张秦军应该向楚发兵,利用楚地的地理优势逐步控制韩、赵、魏国。C.韩非通过回顾几次战败经历,说明因为谋臣不为,秦国不能更早兼并各诸侯国,称霸天下,以此证明谋臣做法的错误。D.秦国谋臣前两次放任敌国收复失地、聚集逃散百姓、重建社稷宗庙,而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2)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14.《荀子》曰:“王者富民,霸者富士。”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王者富民”作简要分析。【答案】10.CEF11.B12.D13.(1)如果不在仁德上立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2)砍削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14.①儒家孟子主张施行王道,获得民心来统一天下,而要获得民心,就要使百姓富有,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
②法家韩非子认为国家稳定,才能聚散民,得民心,勿使民“疲病于内”,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沉疴旧疾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欲王者”意思是“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偏正结构作整个句子主语,在其后C处断开;“也”句末语气词,在其后E处断开;“苟为不畜”与“终身不得”是假设关系,中间F处断句。故在CEF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B.错误。“随遇而安”的“随”意为“听任”,二者意思不同。句意:如果用兵追逐楚军。/处于各种环境都能满足。C.正确。句意:向东可以削弱齐、燕。/一定先要使他心里痛苦。D.正确。本来、确实/使……稳固。句意: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秦国谋臣……第三次兵力不足却发动战争,导致士兵和百姓疲病”错误,由原文“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可知,第三次即使兵力不足也要发动战争,导致军民遭受灾难是穰侯,并非此项陈述的主语“秦国谋臣”。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苟不志于仁”,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不于仁志”;“志”,立志;“忧辱”,忧患、受辱。(2)“株”,砍削;“邻”,接近;“乃”,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句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理解“王者富民”的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主张。结合“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可知,孟子主张施行王道,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要获得民心,就要替他们聚积,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结合“聚散民,立社稷,置宗庙”和“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可知,法家韩非子认为国家稳定,才能聚散民,得民心,勿使民“疲病于内”,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方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得到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聚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跑。因此,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替商汤、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喜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将受他驱使;即使不想称王于天下,也办不到。现在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沉疴旧疾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如果不在仁德上有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诗》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材料二: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楚军,向东攻灭宋国,向西迫使秦国屈服,从中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齐国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灭亡。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削砍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郢都,占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在陈城困守。在这个时候,如果用兵追逐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如果)可以占领楚国,那么楚国的百姓就能够(归秦国)占有,楚地就能够(归秦国)利用,向东可以削弱齐、燕,在中原可以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够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六国合纵而紧密配合,驻军华阳城下,大王发布诏令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以攻下大梁;攻克了大梁,就可一举占领魏国;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合的意图就会破灭;楚、赵联盟破灭,那么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危急,楚国抗秦决心就会动摇;大王向东可削弱齐、燕,在中原可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一举成就霸主之名,让四邻诸侯前来朝拜称臣。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魏人讲和,反而让魏人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这确实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南宋·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横塘塔近依前远”一句,是说作者乘着画船看到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表现出作者急于到达塔前的心情。B.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早春水乡的五彩画面。春水涨满,芳草萎绿,鹅儿活泼泼地游动,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C.词的下片写到农事。“谷雨才耕遍”句中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D.本词是一首田园词,体现了田地间春意盎然的一幕,笔调清新愉悦,充分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6.阅读词的下片,请你跟随词人走进江南农村,谈谈你看到了哪些农事场景,体会到了农民怎样的心情。【答案】15.A16.①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遍耕田野。农民们觉得农事轻松,一切有条不紊。②春麦连岗成片,桑树茂盛,即将品尝新面,收取新茧。农桑丰收望,农民们津津乐道、喜迎丰收。【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表现出作者急于到达塔前的心情”错误。作者并不急于到塔边,所以对远近并不在意,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与诗人情感之间关系的能力。“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遍耕田野。旱地早已种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着一“才”字,这不紧不慢的节奏见出农事的轻松,农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过的水田,一片连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绿遍山原白满川”,一派水乡风光现于读者面前,虽然农事紧张或更可说繁重,但农民们各得其乐,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秀麦”,出穗扬花的麦子。“面”当为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这两句是写高地上景象,虽然水稻刚刚下种,但漫冈遍野的麦子拔穗了,蚕眠,桑叶也便宜了,农桑丰收在望。所以下面写道:“看看尝面收新茧”,“看看”,即将之意,透着津津乐道、喜迎丰收的神情。下片写田园,写农事,流露出对农家生活的认同感、满足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因为怀有让国家富强的使命,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而某不量敌之众寡,_____________”,向司马光表达自己变法图强的决心;因为怀有对国家的热爱,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向治理国家者表达不要被积久形成的威势所胁制的愿望。(2)《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着鲜明的深秋季节边塞特点,描绘了战败的凄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3)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答案】①.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大漠穷秋塞草腓④.孤城落日斗兵稀⑤.扪参历井仰胁息⑥.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威、劫、腓、稀、扪、膺、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前不久,我国云南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①这是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主题项目的空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符合世界遗产标准(Ⅲ)和标准(V),体现了在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的管理特色,A。该体系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②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③能在全球众多著名茶园中脱颖而出,景迈山古茶林自有其特别之处。B,景迈山在清代曾是云南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④山上生长着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万亩栽培型古茶林,堪称一部“活的中国茶史书”。森林、古茶林和古村寨是构成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长期以来,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森林中建村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森林防护带又将村落和古茶林守护起来,最终创造出茶在森林中、C、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具有重大的科学、景观、文化和生产应用价值,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重要的人类遗产。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答案】18.A.形成了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B.作为普洱茶产区典型代表C.村在茶林中19.②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④“山上生长的……”或者“它堪称一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体现了在传统茶祖信仰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的管理特色”可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景观管理方面与其它景观有着与众不同之处,故此处可填“形成了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B处,根据“景迈山在清代曾是云南著名的六大茶山之一”可知,景迈山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普洱茶产区代表性地点,故此处可填“作为普洱茶产区的典型代表”。C处,根据“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森林中建村寨,在村寨周围人工栽培茶树,森林防护带又将村落和古茶林守护起来”可知,景迈山景区茶、村、林的布局情况;再根据“茶在森林中”得知空前叙写了“茶”与“林”的位置关系,那此处应是叙写“村”与前面两者的关系,故此处可填“村在茶林中”。【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自然资源”之前加一个介词“对”。④,成分残缺,“堪称一部……”句缺少主语,可以将“山上生长着”改为“山上生长的”,将前一个分句变成后一分句的主语,或直接在“堪称”前添加一个主语“它”。(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诗(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诗(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在这一句了。”一语未了,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红楼梦》76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20.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捶胸颓唐用功凄凉 B.跺足颓唐用功悲凉C.捶胸颓丧用工凄凉 D.跺足颓丧用工悲凉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22.文段中画横线的诗句,原文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冷月葬诗魂”,另一个是“冷月葬花魂”,请结合文段或《红楼梦》全书内容,指出哪个版本更好,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20.D2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把林黛玉对史湘云所联诗句的赞叹表现得酣畅淋漓。22.(1)“冷月葬花魂”更好,理由如下:①“寒塘”“鹤影”“冷月”皆是具体实景,故应该用“花魂”来对;②照应前文“黛玉葬花”的情节,黛玉如花,也终将香消玉殒;③这一回发生在中秋时节,中秋赏月,花月相映,以应时节。(2)“冷月葬诗魂”更好,理由如下:①前文有“寒塘渡鹤影”一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鹤”与“诗”皆有寄情山水,超越世俗之意,两句对仗工整;②呼应后文湘云对此句“过于清奇诡谲”的评价;③小说中本来就有结诗社的情节,“冷月葬诗魂”一句与之照应;④黛玉孤高、洁净的形象,像诗一样,终将化纸成灰。【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依据“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可知林黛玉对史湘云的诗句赞叹不已,故选“跺足”。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医院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创业贷款合同示范文本8篇
- 二零二五年度美容院美容护肤品生产股份合作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木质家具定制设计与生产加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平台标志设计及用户体验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托盘租赁与供应链金融结合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昌平区食堂员工激励与绩效考核合同3篇
- 2025年度汽车租赁与品牌合作推广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工程承包合同14篇
- 2025年度线上线下联动大型促销活动合作合同3篇
- 项目前期选址分析报告
- 急性肺栓塞抢救流程
- 《统计学-基于Python》 课件全套 第1-11章 数据与Python语言-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
- 《形象价值百万》课件
- 红色文化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十
- 中医基础理论-肝
- 小学外来人员出入校门登记表
- 《土地利用规划学》完整课件
- GB/T 25283-2023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 《汽车衡全自动智能称重系统》设计方案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