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鱼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1页
《小黄鱼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2页
《小黄鱼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3页
《小黄鱼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4页
《小黄鱼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黄鱼养殖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一、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属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

(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俗称小鲜、厚鳞仔、黄花鱼、小黄花

等,是近海小型经济鱼类,其适温、适盐广,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

黄海和东海,以东海产量最大,在长江口其历史年产量曾高达200余吨。与大

黄鱼、带鱼和墨鱼并称为我国传统“四大海产”。其肉质细嫩、味美,为我国沿

海居民喜食的主要水产品之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团队通过科研攻关,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小黄鱼全人工

繁育与网箱养殖,2019年育苗量达到105万尾,2020至2023年,年均育苗量超

过250万尾,已在网箱养殖300多万尾。人工繁育的小黄鱼具有适养范围广、养

殖周期短、当年可上市、养殖风险低、耐低温性强等优点,发展潜力巨大。但小

黄鱼养殖属于新兴产业,目前尚无相应的养殖标准,因此,制订小黄鱼养殖技术

规程,规范养殖生产,对促进小黄鱼养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标准编制原则及依据

1、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和起草规则》要求进行编写。

2、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编制过程中着重考虑了科学性、适用性

和可操作性。

三、项目背景及工作情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

定,经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及相关专家技术审核,批准《小黄

鱼养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制定计划,计划编号为:CI2023175。本标准由中国

国际科技促进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提出,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归口。

(二)起草单位及起草人员

为了完成下达的标准制定工作,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为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

限公司、舟山市水产研究所为起草参加单位,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编写人员及

分工情况如表1。

楼宝:项目主持人和第一起草人,负责方案制定,标准内容设计、标准草案

起草和修改等工作。

詹炜:主要起草人,参加调查研究、试验和标准起草工作。

叶挺:主要起草人,参与养殖技术验证、养殖情况记录等工作。

刘峰:主要起草人,参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

谢庆平:主要起草人,参与样品检测分析和标准草案起草、修改工作。

韩明明:主要起草人,参加标准病害防治研究工作。

张煜:主要起草人,参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

梁骁:主要起草人,参加养殖技术验证等工作。

郭丹丹:主要起草人,参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

徐万土:主要起草人,参加养殖技术验证等工作。

吴雄飞:主要起草人,参加标准草案修改工作。

沈伟良:主要起草人,参加标准养殖技术验证工作。

张进城:主要起草人,参加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等工作。

陶顺顺:主要起草人,参加养殖技术验证等工作。

李伟业:主要起草人,参与养殖环境监测工作。

(三)主要工作过程

1.编写标准前,标准起草小组主要成员已进行了多年的小黄鱼人工养殖及

繁殖研究,积累了大量的一线科研与生产相关背景资料。于2023年7月成立了

专门的标准起草小组,小组成员15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人员5名,博士8名,

组长为楼宝研究员,负责整体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协调,制定工作计划,落实了

编制方案。

2.标准起草小组在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技术标准资料,总结国内外重要海水

鱼类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对比现有养殖标准,并结合小黄鱼养殖实际,于2023

年8月底编制完成标准工作组讨论稿及编制说明。标准起草小组依据往年实验验

证和内部讨论,对标准工作组讨论稿进行数次修改,于2023年9月形成标准征

求意见稿(含编制说明)。

3.本标准制定的主要技术参数及规范在宁波象山县的2个网箱养殖点进行

了为期2年的实施与验证,结果表明养殖当年可收获50克以上的人工养殖小黄

鱼,整体养殖成活率在35%左右,已取得较好的养殖收益。

四、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

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2020的要求和规定编写编制,遵循了以下基本原

则:

1)标准需要具有行业特点,指标及其对应的分析方法要积极参照采用国家

标准和行业标准。

2)标准能够体现出产品的具有关键共性的技术要素。

3)标准能够为产品的开发、改进指出明确的方向。

4)标准需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5)要能够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和产品特点。

6)与相关标准法规协调一致。

7)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技术进步。

五、标准主要内容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网箱养殖的环境要求、鱼种

培育、成鱼养殖、病害防治、起捕、运输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小黄鱼的网箱养殖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谁的,仅注日

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亲版本(包括所有修订

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GB/T20014.16良好农业规范第16部分:水产网箱养殖基础控制点与符合

性规范

GB/T22213水产养殖术语

SC/T1132渔药使用规范

DB33/T2433小黄鱼种质要求

3术语及定义

GB/T2221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主要技术参数

1.环境条件

选择潮流通畅、风浪较小、基础生物饵料丰富的海区,选址应符合GB/T

20014.16要求。同时,环境条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水温:8℃~30℃;

——盐度:13‰~32‰;

——流速:海区流速小于1.0m/s,经挡流、分流和网箱组排等措施后网

箱内流速小于0.2m/s。

主要依据:水质要求按照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执行;养殖水温和盐度范

围,由本标准起草小组的相关试验“温度对小黄鱼仔稚鱼生长的影响”、“温度

对小黄鱼幼鱼生理及转录组学的影响研究”和“小黄鱼盐度范围耐受性”等研究

结果,结合网箱养殖实际得出;流速要求,以养殖小黄鱼海区获得的实际数据,

并参考了我国沿海大黄鱼、黑鲷等网箱养殖实际情况。

2.网箱网目大小和对应鱼种规格要求

网目长(mm)鱼种规格(mm)

530≤全长<40

8~1240≤全长<60

15~2060≤全长≤100

25全长>100

主要依据:该技术参数根据本标准起草小组的“小黄鱼网箱养殖试验”中的

换网操作得出,并在2个养殖示范点进行了应用验证,与小黄鱼生长规律相符。

3.鱼种培育的放养密度

全长30mm~40mm的鱼种,起始放养密度800尾/m³~1000尾/m³,随着

鱼体的长大,密度逐渐降低。

主要依据:该技术参数根据本标准起草小组的“小黄鱼网箱养殖试验”中的

实际操作得出,并在2个养殖示范点进行了应用验证,与小黄鱼生长规律相符。

4.鱼种运输密度的确定

长途运输宜用活水船,运输密度10000尾/m3~15000尾/m3。

主要依据:在本标准制订过程中,开展了4次鱼种运输,均采用活水船,

运输密度10000尾/m3~15000尾/m3,运输结果发现,在该运输密度下,小黄鱼

鱼种未出现缺氧死亡、体表严重受伤等现象,符合养殖实际运输要求。

5.成鱼养殖

选择在小潮汛期间放养,放养前对鱼体进行消毒,方法执行SC/T1132的规

定。全长60mm左右的鱼种,放养密度150尾/m³~200尾/m³。

主要依据:放养流程按照SC/T1132的规定执行,放养密度按照“小黄鱼网

箱养殖试验”中的实际养殖密度分析得出,符合小黄鱼成鱼养殖实际。

5主要参数的相关实验

(1)小黄鱼网箱养殖试验

2020年6月上旬,在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基地培育的全长30mm的

小黄鱼苗种50万尾,用活水船运输至网箱养殖基地(见图1),放养在规格为4

m×8m×4.5m的网箱中进行养殖,起始养殖密度800尾/m³~1000尾/m³。在

养殖过程中,随鱼体的长大,不断进行分网养殖,至2020年12月,有小黄鱼养

殖网箱15只,养殖成活率为35%,收获小黄鱼17.5万尾,平均体质量(体重)

为50g,单位水体养殖产量为4.05kg/m3。

因此,在本标准中设置全长30mm~40mm的鱼种,起始放养密度800尾

/m³~1000尾/m³;全长60mm后,放养密度为150尾/m³~200尾/m³;当年

养成起捕规格为每尾50g以上,与网箱养殖生产实际相符。

图1小黄鱼网箱养殖基地

(2)温度对小黄鱼仔稚鱼生长的影响

鱼类对水环境的影响较为敏感,其中,温度对鱼类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最

为突出,以孵化后10d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5组不同水温(16℃,22℃,

28℃,34℃,自然水温)进行温控处理,从40d时每10d进行一次取样测量生

长指标,探明温度对小黄鱼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黄鱼在低温16℃组

中生长发育缓慢且存活率只有16%;32.4±0.5℃是小黄鱼的初始致死温度,当达

到34℃时全部死亡(表1)。

28±0.5℃是小黄鱼的适宜生长温度,当养殖至90d时,28℃组与自然水温

组相比平均全长、体重差异显著(P<0.05)。70~90d是小黄鱼平均日增重较

多的阶段(图2)。综上所述,在适宜温度范围内,28℃对小黄鱼早期的生长有

显著的促进作用。

表1不同温度对小黄鱼的存活率影响统计

实验组平行死亡鱼苗数(N=200)存活率(%)

16℃116216b

2175

3168

22℃19547c

2112

3108

28℃17861d

269

386

34℃12000a

2200

3200

自然水温112540c

2109

3128

注:存活率同一列中参数上方字母不同代表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图2不同温度处理组小黄鱼平均体重随时间生长情况

(3)温度、盐度对小黄鱼幼鱼生理及转录组学的影响研究

研究确定了小黄鱼温度耐受范围为6-32℃,盐度耐受范围4.5-34.5,研究结

果对于小黄鱼的养殖、运输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养殖温度对小黄鱼酶活性的影响

以人工繁殖的4.5月龄小黄鱼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水温(27℃、29℃、31℃、

32℃、33℃)进行为期一周的养殖,以此确定小黄鱼的高温致死温度,并检测不

同养殖水温条件下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

化氢酶CAT)和消化酶(脂肪酶LPS、淀粉酶AMS)的活性,比较小黄鱼不同

组织中4种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32℃的养殖水温为小黄鱼的初始致

死温度(见表2)。

表2不同实验条件下实验鱼死亡情况

温度/℃平行1平行2平行3总计死亡率/%

2700000

2900000

3100000

3264-1016.67

332020286875.56

图3水温对肝脏和肠道中抗氧化酶(SOD、CAT)和消化酶(LPS、AMS)活

性的影响

注:同一组织中,柱上无相同字母标注者表示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表

示同一温度下,肝脏和肠道中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

养殖温度对小黄鱼肝脏和肠道中几种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

抗氧化酶和消化酶活性均随着养殖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除了肠

道中的CAT)。另外,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强于消化酶,而肠道中则相反,表

明肝脏侧重于机体免疫反应,而肠道更侧重于食物消化(图3)。研究结果为小

黄鱼专用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4)小黄鱼响应致死低温的肌肉转录组学研究

对4℃水温处理3h的低温耐受组(CT)和敏感对照组(CS)小黄鱼进行转

录组学分析。筛选出14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67个上调,74个下调(图4)。

功能分析表明,遭受低温胁迫时,小黄鱼调控一系列代谢相关过程最大程度地降

低低温胁迫引起的损害。分析鉴定了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甘油

脂代谢、自噬的调节和黏着斑途径,与小黄鱼耐受冷胁迫密切相关(表3)。研

究表明4℃水温条件下,已对小黄鱼产生较强低温胁迫反应,身体机能遭受一定

程度的损害。一般情况下,6℃以上水温,小黄鱼可长期存活,但考虑到养殖生

产的安全性,将适宜的养殖水温下限设置为8℃。

图4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表3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

Corrected

TermUniGenesKeggorthologyRegulated

P-value

evm.TU.Scaffold47.343

evm.TU.Scaffold47.344dre:336471

ECM-receptorevm.TU.Scaffold47.345dre:337158

7.125e-05up

interactionevm.TU.Scaffold1070.88dre:325675

evm.TU.Scaffold22.60dre:100499533

evm.TU.Scaffold545.76

evm.TU.Scaffold310.309

evm.TU.Scaffold47.343dre:552980

evm.TU.Scaffold47.344dre:336471

evm.TU.Scaffold47.345dre:497384

Focaladhesion2.984e-04up

evm.TU.Scaffold236.308_1309dre:337158

evm.TU.Scaffold1070.88dre:325675

evm.TU.Scaffold22.60dre:100499533

evm.TU.Scaffold545.76

evm.TU.Scaffold2659.274dre:567414

Glycerolipid

0.029evm.TU.Scaffold804.2dre:724010up

metabolism

Novel02131dre:565316

evm.TU.Scaffold105.62dre:548346

Regulationofevm.TU.Scaffold1127.9dre:558848

2.919e-05down

autophagyevm.TU.Scaffold214.140dre:448859

evm.TU.Scaffold135.70dre:793200

(5)小黄鱼盐度耐受性试验

实验鱼取自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人工繁育的小黄鱼群体,选取规格

整齐,体质健壮个体(体长为(11.8±0.9)cm;体质量为(12.6±3.1)g),进

行实验。实验开始前,实验鱼在2500L的实验桶中暂养7d,养殖用水为经黑

暗沉淀、砂滤后的自然海水,温度为(29.6±1)℃,盐度为22.1,投喂鱼宝稚

鱼3号(粒径为3mm)颗粒饲料,每天7:00和16:00进行2次饱食投喂,

投喂后半小时进行换水排污处理。主要实验结果如下(表4):

表4不同盐度胁迫下小黄鱼的存活情况

盐度出现死亡时间/h24h存活率/%10d存活率/%

3.92471.0±2.570

5.0-100100

22.1-100100

34.51291.0±2.3585.0±2.04

36.0637.5±1.870

37.0525.0±2.350

38.0312.5±2.470

39.0312.5±1.170

40.01.510.0±2.110

41.6100

43.5100

45.0100

注:-表示未出现死亡。

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胁迫盐度为3.9时,小黄鱼24h内存活率为(71.0±

2.57)%,10d内存活率为0;小黄鱼在急性胁迫盐度为5.0时成活率为100%,

在实验过程中极少数个体出现轻微异常。当急性胁迫盐度在41.6~45.0之间时,

小黄鱼虽在1h内均未出现个体死亡,但却无法保持平衡,出现侧翻、狂游现象,

在3.5h内全部鳃盖扩张死亡。盐度在36.0~40.0时,6h以内应激性死亡尾数

超过一半,24h内的存活率低于40.0%,在为期10d的高盐胁迫中仍出现少数

死亡,表现为体表发黏、变黑行动迟缓的现象。盐度为34.5时24h内存活率

为(91.0±2.35)%,10d内存活率为(85.0±2.04)%。由此得出,小黄鱼的盐度

耐受范围4.5‰~34.5‰,结合我国沿海养殖环境实际,确定养殖盐度范围要

求在13‰~32‰为宜。

(6)小黄鱼饲料与营养研究

以鱼粉、豆粕和谷朊粉为蛋白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采用

3×3试验设计,配置九种不同水平蛋白质(43%,47%或51%)和脂肪(6%,

9%或12%)的膨化饲料,标记为P43L6,P43L9,P43L12,P47L6,P47L9,

P47L12,P51L6,P51L9,P51L12(表5)。

表5试验饲料组成及营养成分

原料(%)P43L6P43L9P43L12P47L6P47L9P47L12P51L6P51L9P51L12

鱼粉32.0032.0032.0036.0036.0036.0038.0038.0038.00

豆粕11.8411.8411.8412.2812.2812.289.949.949.94

谷朊粉10.0010.0010.0014.0014.0014.0015.0015.0015.00

小麦面18.0018.0018.00.18.0018.0018.0018.0018.0018.00

鱼油1.112.614.110.942.443.940.872.373.87

豆油1.112.614.110.942.443.940.872.373.87

大豆卵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磷脂

维生素0.400.400.400.400.400.400.400.400.40

预混料

矿物质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

预混料

氯化胆0.300.300.300.300.300.300.300.300.30

磷酸二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

氢钙

纤维素23.4420.4417.4415.3412.349.3414.8111.818.81

合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营养成分(%,drydiet)

粗蛋白42.5142.9542.8547.0247.2547.3651.0951.1551.21

粗脂肪5.889.1012.695.789.7812.216.129.2812.13

总能18.4918.8119.2218.4718.9019.2918.8519.4219.86

(KJ/g)

蛋白质22.9922.8322.2925.4525.0024.5527.1026.3425.79

能量比

P/E(mg

kJ−1)

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组的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

P47L12组小黄鱼幼鱼增重率最高,同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增重率(WGR)

和特定生长率(SGR)具有交互作用(P<0.05)。不论饲料蛋白质水平如何,

L12组小黄鱼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L6和L9组(P<0.05)。饲料系数(FCR)

随着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的提高而显著降低(P>0.05)。

表6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组别终末体重/g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

day−1)率

P43L622.71±0.06a41.81±0.42a0.68±0.01a1.74±0.231.37±0.19

P43L923.06±0.63ab43.99±3.92ab0.71±0.05ab1.69±0.251.40±0.19

P43L1224.24±0.32c51.29±1.98c0.81±0.03c1.43±0.081.63±0.08

P47L622.73±0.33a41.73±2.05a0.68±0.03a1.61±0.141.33±0.11

P47L923.88±0.30bc49.06±1.86bc0.78±0.02bc1.44±0.061.47±0.07

P47L1225.47±0.50d58.98±3.15d0.91±0.04d1.32±0.101.60±0.12

P51L623.32±0.62abc45.53±3.88abc0.74±0.05abc1.52±0.121.29±0.10

P51L923.16±0.08ab44.78±0.49abc0.73±0.01abc1.46±0.141.35±0.12

P51L1223.83±0.05bc48.75±0.28bc0.78±0.01bc1.24±0.121.59±0.16

Two-wayANOVA

蛋白质水平

P4323.34A45.70A0.74A1.62B1.47

P4724.02B49.92B0.79B1.46AB1.47

P5123.44A46.36A0.75A1.41A1.41

脂肪水平

L622.92a43.02a0.70a1.62b1.33a

L923.37b45.95b0.74b1.53b1.41a

L1224.51c53.01c0.83c1.33a1.61b

统计分析(P值)

蛋白质0.0030.0030.0040.0180.596

脂肪0.0000.0000.0000.0020.001

交互作0.0030.0020.0030.9320.930

分析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小黄鱼蛋白质效率(PER)显著提高。随着饲料脂肪

水平的上升,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而肠道蛋白酶活性呈相反趋势(表7)。

表7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小黄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组别淀粉酶(Ug-1)脂肪酶(Ug-1)蛋白酶(Umg−1)

P43L6184.41±26.9111.31±0.3222.02±2.15

P43L9200.57±11.1212.41±0.1018.05±4.34

P43L12170.29±18.7712.98±0.2911.70±0.56

P47L6191.68±54.9312.20±0.9820.81±1.55

P47L9177.46±21.0712.20±0.7715.87±0.59

P47L12214.23±68.5812.62±0.9712.05±1.90

P51L6208.53±45.5911.94±0.4725.60±1.97

P51L9161.81±16.8712.33±0.2516.69±3.25

P51L12202.92±54.1612.97±0.2513.76±0.76

Two-wayANOVA

蛋白质水平

P43185.0912.2317.26

P47194.4612.3416.24

P51191.0912.4118.69

脂肪水平

L6194.8711.82a22.81c

L9179.9512.31ab16.87b

L12195.8112.86b12.51a

统计分析(P值)

蛋白质0.8840.8050.094

脂肪0.6520.0050.000

交互作用0.4800.4060.332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存在显著影响,随

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小黄鱼肝脏和肌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相对

表达量显著提高(表8)。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生长激素受体(GHR)

相对表达量具有交互作用,小黄鱼肝脏和肌肉GHR相对表达量随饲料脂肪水

平的上升而显著提高。

表8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小黄鱼幼鱼IGF-1和GHR基因相对表达

量的影响

IGF-1GHR

组别Groups

肝脏Liver肌肉Muscle肝脏Liver肌肉Muscle

P43L61.00±0.03ab1.01±0.191.01±0.10a1.01±0.16a

P43L90.74±0.52a1.27±0.251.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