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社区发展与评价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0000字_第1页
《绿色社区发展与评价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0000字_第2页
《绿色社区发展与评价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0000字_第3页
《绿色社区发展与评价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0000字_第4页
《绿色社区发展与评价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0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社区发展与评价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9071绿色社区发展与评价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3231.1绿色社区研究现状 1249551.2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227435(1)国内外绿色社区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226484(2)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511711(3)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721462(4)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9141681.3文献述评 102414参考文献 101.1绿色社区研究现状绿色社区思想的萌芽源于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在其专著《明天的花园城市》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理想的城市应是经济活力涌流、社会安定有序,同时也应具备令人感到舒适的自然环境,在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应该建设新的城市吸纳人口和产业的增长[15]。20世纪20年代,巴洛斯和波尔克首次提出“人类生态学”的概念,试图将生态学应用到人类学领域中的群落研究中,从而初步形成了生态社区的概念[16]。1943年,芬兰学者埃列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在其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中详细论述了有机疏散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实践应用中的可能性,有机疏散理论认为重工业、轻工业应远离城市核心区域,降低核心区域的人口密度。同时由于重工业、轻工业外迁而遗留下来的大面积空地应用来增加绿地以提高城市绿地率,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此外,有机疏散理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尽可能集中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所需的交通量,提倡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缓解城市核心地带的交通压力[17]。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寻求“人-社会-环境”和谐的人本主义思想提出,人们对社区的功能定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也对社区的功能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18]。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于20世纪60年代将生态学和建筑学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理念,使得绿色建筑风靡一时。索勒瑞认为城市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空间的无序蔓延带来土地、空气、水资源的低效利用,能源和资源的枯竭,社会的分化和隔离,因此,要限制人口扩张,变革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模式,加强社会融合,倡导一种城市向心发展、追求环境效率最大化的紧凑型人居模式[19]。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进一步体现在对传统的居住环境有更高的要求上。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极端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走一条更加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当前,绿色社区(GreenCommunity)就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能源节约高效、人居环境宜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环境文明的新型社区模式[20]。李久生等[21]认为绿色建筑是绿色社区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创建绿色社区就应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使用低能耗、可降解的材料,打造开放的绿色建筑生态系统和绿色的现代生活模式,同时也应制定社区公约和规范,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居民公众参与的意识,开展绿色社区建设活动。郭永龙等[22]认为绿色社区是在传统社区基础上的转型升级,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良好实验样本。要创建绿色社区就必须完善凸显绿色理念的绿色设计、实现绿色消费助力绿色发展、统筹绿色管理提高绿色效率。王汝华[23]指出创建绿色社区最为重要的是社区的环境管理体系,应不断完善环境管理的机制体制,将其纳入到社区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其常态化、规范化。综上所述,绿色社区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要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减轻人类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改善人居环境,营造舒适环保的生活空间,提高居住满意度。三是提倡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社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社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极低,也能提供舒适的物理居住空间,同时完善的绿色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也能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能满足日常锻炼和出行的需求。最后,绿色社区的公共参与机制不断完善,能吸引更多居民能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在社区活动中传播绿色社区经营理念,于日常生活中行绿色环保之实,推动社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2评价体系研究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社区的建设在多个发达国家陆续开展,相应的绿色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也随之不断建立与完善。当前全球较为成熟的绿色社区评价体系有美国LEED-ND评价体系、英国BREEAM-Communities评价体系、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加拿大的GBTool评价体系等,我国则有《绿色住区标准》以及《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这些评价体系都具备详实的评价指标以及完善的评分体系,对评估内容大多采用模拟预测的方法得到定量指标,再根据定量指标进行相应的评分,最后根据得分得出一个等级结果,以此来确定被评价对象的绿色水平。(1)国内外绿色社区评价体系研究现状1)美国LEED-ND评价体系美国LEED-ND评价体系包括精明选址、社区空间与设计、绿色基础设施与建筑、技术创新以及区域优选项五大类,其中精明选址、社区空间与设计、绿色基础设施与建筑这三大类为LEED-ND的核心部分[24]。从LEED-ND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针对性极强。美国在人口迅速膨胀,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化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土地资源被浪费、居民的生存空间恶化等问题,该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在精明选址、社区空间设计下设置选址要求、紧凑开发、公共交通设施、适宜的步行街道等指标为将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社区空间设计的满分为44分,也再次强调了该项指标的重要性[25];该指标体系覆盖面广。指标体系涉及到了社区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鼓励创新技术等多个方面,整个评价结构较为全面。但同时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居民角度出发设置的指标较少,也没有设置关于室内环境方面的指标。2)英国BREEAM-Communities评价体系英国BREEAM-Communities评价体系中有两种评价指标,其一是前提项,其二是具体的评分项[26]。每个项目的评价都要求两名已经通过BRE认证的注册评估师来进行,注册评估师依据项目资料,同时参考BREEAM-Communities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给每个评价大类打分,计算出总得分后再将其转化为得分率,并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出最终的评价等级。BREEAM-Communities评价具体分为6个等级:<25%(未通过),≥25%(通过),≥40%(好),≥55%,(非常好)≥70%(优秀),≥85%(杰出)[27,28]。从BREEAM-Communities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出,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29]。不仅在资源能源方面设置了使用可再生材料、鼓励使用新能源等指标,同时也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设置了吸引外来资本、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等指标,也注意到了建筑物本身,希望能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标准,推进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打造绿色社区;该指标体系也有高度的指导意义。但该指标体系还缺乏对一些硬件设施的要求,比如缺乏适老性设施的指标,未能考虑到社区中残障人士和老人的需求。3)日本CASBEE评价体系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将指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建筑的环境与品质,其下又有室内环境、服务性能和室外环境三个指标。该评价体系通过引入了“虚拟边界”和“虚拟封闭空间”两个新概念,即建立一个以研究对象正投影面为底面,以其最高点为顶点的虚拟空间,这样形成的虚拟空间就是最终的研究对象。将这个虚拟空间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内部空间,可以被使用者控制。另一部分为外部空间,使用者无法控制[30]。分别根据这两个独立的部分,CASBEE评价体系定义了两个参数,即Q(Quality,建筑的环境品质和性能)和L(Load,建筑的外部环境负荷),再利用“建筑物环境效率(BEE=Q/L)”进行具体计算,最终可以将研究对象的评价等级分为五级,代表建筑物不同的绿色程度,分别为S、A、B+、B-、C[31]。日本CASBEE评价体系相较于其他评价体系而言,其优势在于采用了建筑物环境效率即BEE这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为评价分值,BEE的结果既与“建筑的环境品质和性能”有关,也与“建筑的外部环境负荷”有关,两个指标互有关联,共同决定最后的结果。其他评价方法往往只注重于提升内部环境的舒适性而忽略了建筑物对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过于关注建筑物对周边环境产生的负担而忽略了内部的品质要求。但CASBEE评价体系的评价过程较为复杂,并且Q类指标和L类指标的不均衡也会对评价的可靠度造成影响。4)《绿色住区标准》2014年10月1日,由房地产协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持编制的《绿色住区标准》CECS377:2014正式发布施行。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修订和审查后,T/CECS-CREA377—2018《绿色住区标准》自2019年2月1号起施行。新版《绿色住区标准》总结了原标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下的实际发展情况,吸取国际绿色住区发展的宝贵经验,按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方面优化标准内容,具体包括28个评价项,179个子项,体现出绿色协调的新发展理念,为新时期的绿色住区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32]。《绿色住区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将绿色理念引入城镇住区的建设过程中,对绿色规划作出标准定义,对建设过程提出限定的条文,对建设结果提出技术标准,以提升城镇住区建设的整体品质。绿色住区倡导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应在公共建筑配套成熟之后再进行住区选址,充分利用好当地条件,强调绿色住区周围的环境保护,打破封闭式的建设和管理模式,让每个住区建立良好的联通渠道,最后达到提高居民生活条件的目的。同时也倡导人文精神的传承,除了住区内硬件的共享与互联互通,软件的传承也是不可或缺的,应丰富每个住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住区的文化差异性。《绿色住区标准》评价体系的指标体系同样考虑到了能源资源、社区的规划和管理、建筑物本身的质量等多方面,较为全面。该指标体系在宜居规划质量指标的分值设定为200分,占总分值的20%,说明该指标体系注重社区的空间规划,同时关注社区的生活设施配套和绿地环境,意在营造一个舒适宜居的环境。在能源与资源质量方面的分值设定为180分,占总分值的18%,说明该指标体系也注意到了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短缺的国家,应大力倡导节约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从而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但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未能在社区服务管理方面设置更多指标,缺乏对居民的关注,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来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社区的管理服务水平,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满意度。5)《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我国于2001年推出了第一版《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在总结过往出现的问题以及征求各方经验的情况下于2007年推出了第四版即《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低碳住区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在我国绿色社区的建设也得到进一步推广,又在2011年推出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以下简称为《手册》),也根据实践经验和居民的需求增加了节水、节能环保、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并且调整了原有的评分标准使之更加符合当下的实际和国情,以此为开发商、规划设计、物业管理和从事绿色低碳住区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评价参考[33]。《手册》评价体系同样有较高的针对性,在考虑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下,设置了雨水利用、用水规划等指标引导居民提高节水意识,循环利用水资源;该指标体系也有较强的时效性。随着我国社会走向互联网化、智能化,指标体系中也相应增加了智能化管理方面的指标,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智能化的电子设备如监控、社区大数据中心来提高社区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社区治理效率。但该指标体系也存在着不全面的问题,忽略了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在人文社会方面设置指标。(2)评价体系对比研究Marjaba[34]通过对建筑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的定义、有关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指标体系以及可持续性建筑的可持续性和韧性的研究,其中有关可持续性和韧性的指标体系研究主要涉及对生命周期理论(LCA)在众多建筑上的实际应用研究以及对LEED,DGNB和BREEAM评价体系在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分值比重差异研究,总结得出要想建立一个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满足有定量评估的能力、可重复操作以及评价体系可以定量评估环境,经济和社会方面等多个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表现。UmbertoBerardi[35]通过在建筑尺度上对当下最为流行的评价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可持续选址、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材料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浪费与污染等多种指标中,能源利用的分值比重设置在六大评价体系中均为最高。而由于可持续评价逐渐在社区和城市尺度开展,评价体系更需考虑到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不确定性。Asdrubali[36]通过对LEED和ITACA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比较了LEED和ITACA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适用范围、评价等级等多方面的异同,并且选取了位于意大利的两栋住宅作为案例进行评价,比较这两栋住宅在两种评价体系下的得分情况,结果显示LEED更加注重项目选址以及材料使用,施工过程的产生的环境影响和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而ITACA则更加注重能源和水资源管理、环境负荷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TimRogmans[37]通过对应用于房地产建设与开发领域的Estidama,GreenStar和LEED等评价体系的研究,指出这些评价体系最为严重的三个缺点,分别为缺乏对可持续性的明确定义、注重可持续设计而不是可持续性能表现以及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住宅和社区以及可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要求进行调整的新的评估框架。AyyoobSharifi[38]通过选取来自澳大利亚、欧洲、日本等国的七种社区的可持续评价体系,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了这些评价体系在可持续性覆盖范围、前提条件、本地适用性、得分和权重设置、主体参与度、评价结果以及适用性的表现,发现大多数评价体系在社会、经济和制度层面的覆盖面还不够;在得分和权重设置以及评分上存在歧义和不足,缺乏适用于当地情况的机制。Doan[39]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BREEAM,GreenStar,LEED和CASBEE评价体系做了全面且系统的梳理,总结出四大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相同和不同之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检验其在案例评价中的有效性。就目前而言,BREEAM评价体系可以评估四个可持续因素,同时也可以更加关注经济和制度性因素以提高评价系统的能力。王钦等[40]通过对英国BREEAMCommunities评价体系、美国LEED-ND评价体系以及我国《绿色住区标准》的研究分析,得出这3个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大致相同,但指标数量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在构建社区评价体系时应体现指标的地域性特征、考虑社区的经济发展、分阶段进行社区评价,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叶青等[41]选取我国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与美国LEED-ND评价体系、英国BREEAMCommunities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这三个评价体系的层级结构和指标分项,得出这三大评价体系对绿色社区内涵的理解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缺点。最后得出今后我国的社区评价工作应立足本国国情突出评价体系的地域性、增加人文、社会类指标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量化实施指标项优化评价体系的操作性、组合配套使用已有评价体系来构建评价体系的系统性的结论。张春子[42]首先明确了绿色住区评估体系的定义并且强调了其重要性,其次对比分析美国LEED评价体系、日本的CASBEE评价体系、我国的《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等绿色住区评估体系,具体包括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指标权重、指标内容、评分方式和检测机制。最终得出我国绿色社区评估体系的制定还应注重评价整体性、以绿色节能的结果为导向、加强与适宜技术的结合、完善周期检测机制。李路明[43]在建立整体环境观的基础上,引入寿命周期评价概念,并且详细阐述了实行绿色建筑评价的意义、原则和机制。进而介绍了西方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绿色建筑挑战、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最后回顾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建议。郭夏清[44]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概况,并对代表性的评价标准的新旧版本作了对比分析。其次,从最新版本的建筑评价标准中总结出经验和启示,以求不断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后,探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应用问题,选取广州市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与控规优化项目案例对实践应用进行了探索。艾懿君[45]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分析了各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组织机构、评价对象、指标权重、评价方法以及优缺点。其次,选取英国BREEAM评价体系和我国ESGB评价体系作为重点进行全面且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评价指标内容和指标权重的对比分析,明确了评价指标的对应关系,也进行了指标的敏感度分析,对弱敏感性指标进行减少分值、删除等处理。最后,提出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总体发展的建议以及评价指标发展、权重系统的发展建议,以期真正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灵活合理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杨文[46]首先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内涵以及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其次,介绍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本理论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法,同时也介绍了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中指标的确定原则及具体内容。再次,详细阐述了国外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如多国的GBTOOL评价体系、英国的BREEAM评价体系,总结出各国的评估体系都具有相同的目标和关注点,也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专业性。最后,论述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介绍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评估体系》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研发适合地区实际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推动绿色建筑的稳步向前。(3)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古小东等[47]基于系统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利用结果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建立了以土地利用与选址,社区模式,绿化,社区街道交通,水资源环境,能源,建材资源,生活垃圾管理,环境质量为一级指标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霍蕊[48]在借鉴英国Ecohomes、《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冬冷夏热地区的气候特征,建立了包含居住环境、人居环境、经营管理、经济性和碳足迹5个维度共28个指标的冬冷夏热地区的绿色社区评价系。赵清[49]在明确绿色社区的内涵以及我国绿色社区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的绿色社区建设评价体系,系统层包括绿色制度建设、绿色环境建设、绿色文化建设三个维度,希望通过这三者的良性互动,使社区作为基层层面回应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城市绿色发展。张林英等[50]在明确绿色社区概念内涵框架的前提下,挖掘出其背后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从而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绿色社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满足需要、资源有限、环境有价、未来更好四类,可以清晰明了反映绿色社区的可持续性,使得指标易于掌握和使用,为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白鹏英[51]对国内外绿色社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气候与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交通、社区规划与设计、社区公平性、商业与经济、环境保护7个一级指标以及25个二级指标的城市更新项目可持续评价体系,并选取西安市雁塔区西沣路城中村综合改造项目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徐莉燕[52]重点介绍了英国的BREEAM评价体系,美国的LEED评价体系,GBC的GBTool评价体系,《中国生态住宅评估手册》和绿色奥运评估体系,指出它们的共同点以及不足之处。通过对以上评价体系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包括了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层的绿色建筑评估指标体系。李涛[53]提出了基于性能表现的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设计与创新6个一级指标,以及18个二级指标。司亚琨等[54]在介绍了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发展概况和明确构建生态社区运行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后,基于科学性、过程管理和可操作性三项原则,建立了从社区的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生态服务和社区环境质量四个方面对社区运行管理状态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周传斌等[55]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强调生态社区建设的动态发展,要尊重居民的真实意愿,建立了包含自然环境、建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环保意识和管理服务5个一级指标的城市生态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张文忠[56]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从主观评价指标和客观评价指标两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安全性、健康性、方便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主观评价指标包括安全满意度、环境满意度、设施满意度、出行满意度和舒适满意度。综上所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设置主要集中在能源与资源、社区环境、社区规划设计、室内环境、居民的主观感受等方面。能源与资源主要包括能源的节约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可回收资源。社区环境主要包括社区的生态环境、社区景观、社区的交通环境。社区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区的选址以及社区的公共空间营造。室内环境则包括室内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以空气质量。居民的主观感受则是考虑到居民的主体性,建立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还是能让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所以居民对社区评价必不可少。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多从建筑本身与社区环境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社区居民的主观感受,因此,在构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整合多个维度,从“人—环境—建筑”三维角度全面有效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4)评价方法研究现状霍蕊[48]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引入碳足迹理论,计算项目的碳足迹得分,根据碳足迹得分修正绿色社区评价等级,为冬冷夏热地区的绿色社区的评价提供了参考。徐莉燕[52]考虑我国幅员广大,地区间差异巨大,所以将评估系统的权重系统交给专家来评定,同时考虑到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指标中多包含灰数,所以选择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建立灰色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建筑物的绿色性能进行“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的评价。李涛[53]在基于性能表现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理论模型的指导下,建立了针对天津地区办公建筑设计阶段的评价体系,利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汇总各大类得分来确定评价等级。司亚琨等[54]所建立的生态社区指标体系没有独立的权重体系,其将每个一级指标满分设置为100分,仿照英国BREEAMCommunities评价体系进行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分值分配,根据下级指标对完成上级指标目标重要程度对权重值进行二次分配。张燕文[57]在建立绿色住宅指标体系后,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加权求和得出最终评价结果。季钰等[58]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确定城市居住区环境性能评价体系中的指标权重,降低了只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可以合理评价环境性能评价。郑童等[59]以居民视角,选用考虑居民主观感受的模糊评价方法对社区的宜居性进行评价,为社区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刘璀[60]为使开发商能在小区开发阶段对小区功能进行自主评价,构建了既能用于事前评价,也能用于事后评估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环境性能评价模型,考虑到居民的需求,以问卷调查法来获取指标权重。同时由于小区环境性能系统是一个灰色系统,采取灰色系统评价方法对小区进行环境性能评价。综上所述,当前确定权重的方法多为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专业意见,但专家的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有较强的主观性。层次分析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将主观判断定量化,求得最终权重,但还是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仍然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模糊综合评价法、单因子评价法、灰色系统评价法都有学者使用,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存在着主观性过强,计算精度不高的问题,单因子评价法多用于水质现状的评价,灰色系统评价法则适用于信息较少的多指标体系,可以根据有限信息进行分析。1.3文献述评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绿色社区内涵的界定已较为清晰,对国外较为成熟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也有细致的对比分析,从评价方法、评价对象、评价等级、评价内容等多方面都有详尽的研究,对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大有裨益。在我国现已建立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中,大多都由政府主导制定,所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低,应用性不强。同时,在已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关于权重的设置,大多数是根据专家经验来决定,也有部分学者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但这一方法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因此应寻找更为客观的方法,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大多数采用的是模糊综合评价法,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缺点同样是主观性过强。而在指标体系过于关注定量指标的时候,定性指标也就是涉及到居民主观感受的因素常常被忽略,居民是社区的感受者和体验者,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更多关注居民这一方,而不仅仅局限于社区环境的营造以及建筑物本身的绿色性能,探索“人—环境—建筑”三维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经验分析,从“人—环境—建筑”三维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社区规划与设计、资源节约与利用、生态环境、社区可持续、交通、室内环境6个一级指标的绿色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AHP-熵值法计算出指标的组合权重,选取灰色聚类评价法构建绿色社区评价指标模型,最后对G社区进行实证分析,为今后绿色社区的创建和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中国民政,2020(21):4-7.[2]罗慧,霍有光,胡彦华,庞文保.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35-38.[3]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与解析[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01):3-7.[4]C.A.Doxiadis,Ekistics:AnIntroductiontotheScienceofHumanSettlements[M],OxfordUniversityPress,London,1968.[5]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7-15.40[6]樊庆锌,敖红光,孟超.生命周期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06):177-180.[7]孙启宏,万年青,范与华.国外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综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0(12):24-25+31.[8]ISO/DIS14040.EnvironmentaleManagement-LifewCycleeAssessment-Part:PrinciplesandFramework[S].1997.[9]霍李江.生命周期评价(LCA)综述[J].中国包装,2003(01):19-23.[10]ReesWE.Ecologicalfootprint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whaturbaneconomicsleaveout[J].EnvironmentandUrbanization,1992,4(2):120130[11]WackernagelM,ReesWE.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ImpactontheEarth[M].NewSociety,Gabrioala,BC,Canada,1996[12]WackernagelM.WhatWeUseandWhatWeHave:EcologicalFootprintandEcologicalCapacity./resources/,1999.[13]吴隆杰,杨林,苏昕,徐建明.近年来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03):1-8.[14]王玉.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比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15]EbenezerHoward,F.J.Osborn.GardenCitiesofTo-Morrow[M].TaylorandFrancis:2013-01-11.[16]金笠铭,金薇.绿文化与绿色社区的策划——关于“理想家园”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11):50-53.[17]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8]WilliamsPM.CommunityStrategies:Mainstream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StrategicPlanning[J].SustainableDevelopment,2002,10:197-205[19]金涛,吴莉娅.保罗·索勒瑞紧凑型人居模式评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6(04):20-26.[20]罗毅.LEED-ND引导下的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思考[D].重庆大学,2011.[21]李久生,谢志仁.略论中国绿色社区建设[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06):33-34+60-66.[22]郭永龙,武强.绿色社区的理念及其创建[J].环境保护,2002(09):37-38.[23]王汝华.绿色社区建设指南[M].北京: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同心出版社,2001.[24]黄献明.精明增长+绿色建筑——LEED-ND绿色住区评价系统简介[J].城市环境设计,2008(03):80-84.[25]张佶,钱秉玺.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平衡——基于美国LEED-ND评估体系与实践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7,41(11):102-110.[26]BREEAMCommunitiesTechnicalGuidanceManual[EB/OL],www.breeam.co.uk.[27]杨敏行,白钰,曾辉.中国生态住区评价体系优化策略——基于LEED-ND体系、BREEAM-Communities体系的对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12):27-31.[28]李巍,叶青,赵强.英国BREEAMCommunities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01):90-96.[29]/page.jsp?id=346#furtherinfo.[30]Comprehensiv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