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B.除去田间杂草,有利于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C.增施农家肥能提高作物产量,是因为其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3、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①年龄组成②性别比例③出生率和死亡率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A.②③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4、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湿地B.氟氯烃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会引起臭氧层被破坏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D.酸雨是指含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降水5、合适的调查、统计方法对生物学研究至关重要,下列调查、统计方法正确的是()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B.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的丰富度C.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是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的唯一方法D.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各样方的平均值即为该植被的丰富度6、对某地湖泊中的鲫鱼种群数量波动进行了长期调查(图中的对照),发现鲫鱼体内嗜子宫线虫会引起鲫鱼的产卵量下降;对鲫鱼用不同浓度(5%、10%和20%)的驱虫药处理,并观察各种群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中0为药剂处理起始年)。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嗜子宫线虫与鲫鱼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B.非生物因素对鱼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也有影响C.图示结果表明驱虫药对嗜子宫线虫的作用随浓度增大而降低D.嗜子宫线虫引起鲫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7、北京第24届冬奥会的理念是“绿色、共享、开放和廉洁”,处处体现出环保理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免冲智慧生态厕所”将排泄物发酵成优质有机肥料,实现能量循环利用B.利用秸秆、玉米渣等可再生资源制成可降解餐具,解决了废弃物污染的问题C.利用赛区资源建立融于自然的冬奥“山林场馆”,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D.首次使用氢燃料火炬闪烁着“绿色冬奥”的火光,传递低碳环保的绿色奥运理念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8、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D.若使图1、图2、图3完整表示碳循环,需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9、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体型大小不同的果蚁间不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B.果蚁同化的能量一部分传递给了真菌C.果蚁和真菌都是消费者,协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D.果蚁与真菌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粪便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B.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只能在10%~20%11、支付宝用户通过操作app主界面上的蚂蚁森林,就可以在游戏中拥有自己的树苗。在我国西北的阿拉善沙漠,蚂蚁森林真实存在着。森林中的梭梭树叶退化呈小鳞片状,是征服沙漠的先锋。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人类活动改变了阿拉善沙漠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因无法进行基因交流,梭梭树的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长期的干旱环境导致梭梭树有关叶形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种植梭梭树后,阿拉善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提高1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13、群落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系统,发展着的群落可演化为顶极群落。与发展着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通常具有()A.较复杂的群落结构B.较快的演替速度C.较高的物种丰富度D.较快的能量积累14、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如图,图中的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1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出生率和死亡率、λ(等于Nt+1/Nt)、增长率及增长速率是判断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列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的是()A.B.C.D.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7、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

(1)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_______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和_______;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_______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______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18、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19、生态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有利于人和自然两方面,突出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生态工程是指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相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而设计的______的生产工艺系统。20、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21、雀科某种鸟有9个地理隔离的种群;其中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研究人员为了拯救A种群,在繁殖策略;遗传性状保持、野生种群恢复等方面开展了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1)拯救A种群时,应在其他地理隔离群中选择与6只雄鸟遗传性状相近的雌鸟作母本,与这6只雄鸟进行_________来繁殖后代,在子代中选择与A种群表型相近的雌鸟继续与6只雄鸟繁殖后代,并按类似的方法继续进行下去。上述做法的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______能够传递下去。

(2)将通过上述方法建立的“人工A种群”放归原栖息地的时候,考虑到某些种间关系会对弱小种群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通常要采用人工方法对A种群的______者和_______者的种群数量进行控制。在放归一段时间后,若要估计“人工A种群”的密度,可以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2、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科研人员针对其入侵的原因与防治方法开展了相关研究。

(1)互花米草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使___________降低甚至丧失。

(2)随着快速生长的互花米草的引入,输入生态系统的______增加,沿_____________流动,进而影响系统内其他生物的生物量。红树植物秋茄是分布于我国滨海湿地的一种本土植物,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二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3)为探究互花米草适应滨海湿地的原因;研究人员对生活在不同盐浓度下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图:

研究结果显示: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___________,而根部SOD活性____________。表明互花米草在低盐浓度下;产生较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互花米草能通过向周围环境分泌物质;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来提高自身的入侵能力,叫做化感作用。为了防治互花米草入侵,选取本地植物秋茄开展相关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分别处理本地红树植物秋茄。一段时间后,检测秋茄生长情况,结果如下图。

结果表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依据是___________。

(5)依据本实验研究,为了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请为当地生态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4、图1为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的食物网示意图;图2为某一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蜘蛛和瓢虫之间的关系为_____。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图1食物网中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

(2)若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

(3)若图2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K1/K2/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用图2中标号甲;乙、丙表示)。若图2种群为长江流域的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为曲线乙。当种群数量为K2时,对扬子鳄种群的保护措施有_____。

(4)假如蜘蛛的食物3/4来自瓢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蜘蛛种群增加的重量为40g,那么共消耗植物_______g。

(5)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培养的微生物来分解垃圾,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来看,微生物分解途径优于垃圾焚烧途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等。25、随之我市市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生活污水排入河道,严重地影响了我市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为减少河水污染物的累积;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城市,可采取在河流沿岸建污水处理厂,开辟由多种生物构成的人工湿地景观,建立人工生态浮岛等措施。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人工生态浮岛若要大幅度降低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最可能利用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已有的知识,用文字和箭头画出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净化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湿地景观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还可在河滩上造地并种植观赏类花卉和树木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这所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湿地中种植植物和投放动物时均要求种类多样,这有助于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3)人工生态浮岛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建立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建立人工生态浮岛选择和搭配植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建立人工生态浮岛后,相应区域的藻类数量也随之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6、工程学原理。

(1)______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我国古代的_______——利用收集到的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转变为有机肥料;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N;P、K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2)____原理: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______(环境容纳量)的限度。太湖等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藻类疯长现象;西北衰败的杨树和繁茂的当地树种间的大反差。

(3)______原理:生态工程建设,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还要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影响力。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7、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_点。

(2)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填字母):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们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

(3)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水泥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D【分析】【分析】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A错误;

B;除去杂草;未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而是调整了能量流动方向,B错误;

C;能量无法循环利用;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D。2、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有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B错误;

C;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正确;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也能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点睛】3、C【分析】【分析】

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

①年龄组成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①正确;

②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但不能决定种群密度,②正确;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③正确;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直接决定种群密度;④正确。C符合题意。

故选C。4、A【分析】【分析】

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有人口数量增加带来的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详解】

A;大量开垦湿地;发展粮食生产,会破坏生物多样性,A错误;

B;氟氯烃等化合物的大量使用和排放;会造成臭氧层被破坏,B正确;

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气温过高,不适合居住,可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C正确;

D;酸雨是指含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降水;酸雨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破坏建筑物等,D正确。

故选A。5、A【分析】【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记重捕法。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

A;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A正确;

B;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数量;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类群,调查鼠妇应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能说成丰富度,B错误;

C;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也可以用直接计数法,只是比较困难,C错误;

D;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D错误。

故选A。6、C【分析】【分析】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既有生物因素(种内竞争;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也有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等)。

【详解】

A;据题“鲫鱼体内嗜子宫线虫会引起鲫鱼的产卵量下降”可知;嗜子宫线虫与鲫鱼之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A正确;

B;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等,也会对鱼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有影响,B正确;

C;由图示可知;随驱虫药浓度的增大,鲫鱼种群数量增加,即驱虫药对嗜子宫线虫的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升高,C错误;

D;因为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嗜子宫线虫寄生于鲫鱼体内,故嗜子宫线虫引起鲫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

故选C。7、A【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也就是抵受外来破坏;保持原状的能力。简单来说一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详解】

A;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不能循环的;A错误;

B;可降解餐具可被微生物分解;解决了废弃物污染的问题,B正确;

C;融于自然的冬奥“山林场馆”;没有对生态系统进行破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

D;冬奥火炬采用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氢气作为燃料;实现零碳排放,尽显低碳环保的理念,为“碳达峰”“碳中和”、缓解“温室效应“贡献中国力量,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8、A【分析】【分析】

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分析图可知:图1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C;E为消费者;图3中E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FDB为消费者;

【详解】

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E,A错误;

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

C;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

D;上述三图中均没有涉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D正确。

故选A。9、B:C【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果蚁与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生物间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

【详解】

A;互利共生是种间关系;而体型大小不同的果蚁属于同一个物种,因此体型大小不同的果蚁间不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

B;真菌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落叶;少部分来自果蚁含蛋白酶的排泄物,果蚁同化的能量并没有传递给真菌,B错误;

C;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C错误;

D;果蚁与真菌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BC。

【点睛】10、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动物粪便中的能量是没有被同化的,属于上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详解】

A;由于大象粪便是大象消化后没有吸收的能量;所以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所以一种专以大象粪为食的蜣螂,不能从大象同化的能量中获取能量,其从大象粪便中获取的能量应该属于大象的上一营养级,A错误;

B;食物链是从生产者开始的;所以第一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生产者,而兔子应该属于第二营养级,所以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可以少于10%,但一般不会超过20%,D错误。

故选ABD。11、A:C【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

A;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可以让沙漠变绿洲,也可以让绿洲变为沙漠,A正确;

B;梭梭树的不同种群无法进行基因交流;可能存在生殖隔离,也可能是存在地理隔离,B错误;

C;干旱将导致梭梭树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种植梭梭树后;生物种类增多,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的稳定性降低,D错误。

故选AC。12、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

【详解】

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

故选BC。13、A:C【分析】【分析】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一般来说,当一个群落或一个演替系列演替到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详解】

A;顶极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稳定;群落的结构复杂,A正确;

B;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演替的速度较慢,B错误;

C;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C正确;

D;顶极群落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达到平衡;发展着的群落的能量累积较快,D错误。

故选AC。14、A:B:D【分析】1;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一年前的种群数量;若λ=1,种群数量不变;若λ>1,种群数量增加;若λ<1,种群数量减少。

2;据图分析;2008年~2010年,λ=2,且维持稳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2011年~2013年,λ继续增大,种群数量继续增加;2013年~2015年,λ降低,但是λ仍然大于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详解】

A;2008年~2010年;λ保持不变,但是λ>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2010年~2015年;λ先增大后减小,但是λ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

C;根据图中数据可知λ的变化趋势;2008年~2015年种群数量一直增加,故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

D;该图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

故选ABD。15、C: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减少。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

A;图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A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当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图中种群的增长率为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

D;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地越来越慢),D正确。

故选CD。三、填空题(共6题,共12分)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光照强度栖息空间食物条件土壤湿度人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低消耗多效益可持续促进物质被分层多级利用20、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21、略

【分析】【详解】

(1)A种群因被过度捕杀而仅存6只雄鸟;因此只能通过与遗传性状相近的其他地理隔离群中6只雌鸟杂交来繁殖后代。目的是使A种群所携带的基因能够传递下去。

(2)建立的“人工A种群”属于弱小种群,应采用人工方法控制对A种群的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使用标志重捕法。【解析】①.杂交②.基因③.竞争④.捕食⑤.标志重捕法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2、略

【分析】【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从实验结果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把相关的结果加以归纳即是实验的结论。【解析】天敌竞争抵抗力c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3、略

【分析】【分析】

互花米草是外来入侵植物;繁殖速度很快,通过竞争作用减少其他植物的数量,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严重威胁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利用种间关系的原理来抑制互花米草的繁殖。

【详解】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由题意可知严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当地原有植物种类锐减,降低物种丰富度,使生物多样性低甚至丧失。

(2)互花米草能快速繁殖;作为生产者,互花米草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故引入互花米草之后,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会增加,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通过捕食关系流到其他生物体内,即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由题意可知,红树植物秋茄与互花米草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相似,说明两者对资源的需求相似度较大,推测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3)该实验自变量为NaCl浓度和植物器官;因变量为中SOD酶活性,SOD酶对植物的生存具有保护作用。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片中SOD酶活性随盐浓度升高而升高,而根部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较低NaCl浓度范围内,互花米草的SOD酶活性均高于NaCl浓度为0的对照组,说明互花米草会产生多的SOD酶适应滨海湿地环境。

(4)随着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秋茄鲜重先升高后下降,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互花米草浸提液浓度为60%的一组秋茄鲜重最大,该结果说明秋茄对互花米草化感作用的适应能力高。

(5)结合本实验关于在不同盐浓度对互花米草叶片和根中的保护酶SOD活性的研究以及不同浓度的互花米草浸提液对秋茄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以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减少互花米草的数量,达到防治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的目的。【解析】(1)生物多样性。

(2)总能量##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竞争。

(3)升高先升高后下降。

(4)经互花米草浸提液培养的秋茄鲜重均高于对照组。

(5)可以适当增加当地环境的盐浓度和适量种植本地植物秋茄五、综合题(共4题,共28分)24、略

【分析】【分析】

1;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关系: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2;识图分析可知;图1: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莲藕→斜纹夜蛾→蜘蛛;莲藕→斜纹夜蛾→瓢虫→蜘蛛;莲藕→莲溢管蚜→瓢虫→蜘蛛。

图2: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现J型曲线;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乙且种群数量为K2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扬子鳄是最高营养级,数量减少后,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处于同一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蜘蛛和瓢虫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1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根据以上分析能量流动的途径分析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即N+R。

(3)蝗虫属于有害的昆虫,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K值,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题意,干旱能抑制一种丝状菌(该菌造成蝗虫患病)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甲。a点后长江流域的扬子鳄的变化曲线为乙,且种群数量为K2时;表示该种群环境阻力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故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改善其栖息环境,通过环境容纳量,就地保护为最有效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假如蜘蛛的食物3/4来自瓢虫,那么1/4来自斜纹夜蛾,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蜘蛛种群增加的重量为1kg,那么其中直接消耗瓢虫的重量为40×3/4÷20%=150kg,直接消耗莲溢管蚜的重量为150÷20%=750kg,直接消耗植物的重量为750÷10%=7500kg;其次在莲藕→斜纹夜蛾→蜘蛛这条食物链中,蜘蛛直接消耗斜纹夜蛾的重量为40×1/4÷20%=50kg,直接消耗植物的重量为50÷10%=500kg,则共消耗植物7500+500=8000kg。

(5)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可以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充分利用垃圾中的物质,使物质达到多级利用的目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充分和各种成分的作用,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写出食物链的条数,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够根据题意和传递效率计算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关于能量的计算是该题考查的难点。【解析】捕食和竞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N+RK2甲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合理得分)8000对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25、略

【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蓝藻、光合细菌以及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是主要是应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生物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