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48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2、下列关于生物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沼气池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以一株植物的叶片或花药为材料培育的植株基因型相同C.三北防护林松毛虫肆虐主要是由于违背了协调与平衡的原理D.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3、不同的生物群落中,生物的结构及特性不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早的特性,它们以其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水的环境B.草原上分布有大量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乔木非常少见C.分布在沼泽、河流、湖泊等地的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D.森林中多种多样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4、全球变暖会引起海水酸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做下图模拟装置。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该装置可探究海水酸化对轮藻生长的影响B.该装置可模拟过量CO2排入水生生态系统C.海水酸化不只会影响藻类等生产者的数量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主要传递形式为CO25、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年龄组成来控制害虫数量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增大误差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该种群的K值6、某岛的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入值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B.第20—30年种群数量维持稳定C.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不符合“S”形增长曲线D.第20年该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7、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集中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郁闭度00.20.40.60.81.0一年蓬15.32.510.87.44.32.4加拿大一枝黄花10.49.56.15.63.01.2刺儿菜3.74.38.54.42.21.0
A.郁闭度越大,三种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竞争越大B.相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间的密度差异与自身特性有关C.除郁闭度外,气温、干旱等因素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D.影响该地林下集中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8、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是一种造成污染的主要载体。塑料周围的微生物群落形成的生态系统通常被称为塑料圈。植物吸收塑料圈中的微塑料后,会通过食物链将微塑料传递给人类,人体细胞不能利用微塑料;蚯蚓等土壤动物摄食了含微塑料的食物后其繁殖能力会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流入塑料圈中的总能量是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植物吸收微塑料后,微塑料会沿着食物链双向传递C.人类摄取含微塑料的食物或水分后,微塑料会在体内聚集D.含微塑料的食物短时间内可通过降低蚯蚓的出生率来降低其种群数量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10、下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其种间关系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1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B.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对策D.我国可以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12、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13、图为池塘中某种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B.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死亡率逐渐增加直至与出生率相等D.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14、下列属于种群特征的有()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出生率和死亡率D.迁入率和迁出率1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将会逐渐增加B.在“S”形曲线中,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D.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16、为推动乡村振兴,江苏某地大力推广“桑枝条-黑木耳-水稻"农业模式∶利用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黑木耳采收后,菌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B.桑树、水稻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用桑枝条培养黑木耳,表明黑木耳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D.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可实现光能、空间等资源的充分利用该模式既能较好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又可增加农民收入17、如图甲是1820年人们将某种生物引入某岛屿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该生物在某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分析图甲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增长速率最大B.分析图乙可知,该生物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最多C.图甲显示的100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D.图乙第15年时种群数量最少,可相当于图甲1880年的种群数量情况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8、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属于_______,经历了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______。19、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20、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1、生产者——绿色植物属于第_____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是_______,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青蛙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_______——蛇属于__________营养级;四级消费者——鹰属于第_______营养级。22、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3、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24、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5、回答下列与种群有关的问题。
I.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
(1)调查中发现该牧场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______(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如图为该牧场的长爪沙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理由是___。
Ⅱ.如图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一个中方格的酵母菌分布情况。
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时结果如图,若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_____个。26、种植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挺水植物黄菖蒲,漂浮植物凤眼莲;浮叶植物黄花水龙和沉水植物苦草四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某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和净化机制。
(1)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这种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这些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获得了种植四种不同水生植物后,某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中总N的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
(3)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而水生植物可以通过与藻类植物________;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的过渡生长。
(4)水生植物可向发达的根系输送氧气,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____________。
(5)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两条具体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7、农田多样性种植(套作、邻作等)可以有效防止虫害。研究发现,烟粉虱生活在番茄叶面,以吸取叶内汁液为食,引起叶片营养不良,从而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黄瓜邻作(黄瓜吸引烟粉虱天敌)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数量(头/叶)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4.75.40.630.5番茄黄瓜邻作2.10.30.51.2
回答下列问题:
(1)烟粉虱和番茄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烟粉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据表分析,烟粉虱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是________。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黄瓜邻作,黄瓜吸引烟粉虱天敌捕食,显著降低烟粉虱虫害,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答两点)。
(3)番茄黄瓜邻作可以使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原因是________。多样性种植防治虫害属于________防治,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功能。28、图1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2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1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________模型。在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
(2)图2中鲫鱼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1中________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t3时的数量___________(填“>”“<”或“=”)t2时的数量。
(3)“植物A→动物B→动物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_______________。29、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三个结构层次,下图1是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kJ/m2•a);图3表示生物圈中部分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稻-萍-蟹立体种养模式利用的是群落的__结构,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C代表_____________,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_。
(3)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碳中和”时,图3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___(“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之一,依据生态工程的_________原理,造林的树种应以本地树种为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
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2、D【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工程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运用相关原理来解释;解决生物学问题,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
沼气池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A错误;以一株植物的叶片(与体细胞基因型相同)或花药(与配子基因型相同)为材料培育的植株基因型不同,B错误;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了大片松林,由于没有一条昆虫与其天敌相生相克的食物链,使松毛虫肆虐一时,主要是由于违背了物种多样性的原理,C错误;转基因植物可能与野生植物发生杂交而出现基因交流,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
【点睛】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3、B【分析】【分析】
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A;荒漠中由于水分缺乏;故其中的生物多具有耐旱的特征和独特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缺水环境,A正确;
B;在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B错误;
C;沼泽、河流、湖泊等地水分较为充足;生活在此地的生物群落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C正确;
D;森林中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层分布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森林中多种多样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D正确。
故选B。4、D【分析】【分析】
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就是由二氧化碳气体增多而导致的温室效应。
【详解】
A;该装置可利用化学反应试剂提供二氧化碳;因此可探究海水酸化对轮藻生长的影响,A正确;
B、该装置可模拟过量CO2排入水生生态系统;B正确;
C;海水酸化不只会影响藻类等生产者的数量;还可以影响消费者的数量,C正确;
D;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主要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D错误。
故选D。5、C【分析】【分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而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志重捕法法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无法做出比较;A错误;
B;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主要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影响出生率;进而实现了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B错误;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颜色过艳或脱落均会使得重捕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变小,进而使得估算的种群数量变大,而增大误差,C正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会使得该种群的K值降低;D错误。
故选C。6、A【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详解】
A;1-1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A错误;
B;20-30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第20—30年种群数量维持稳定,B正确;
C;“S”形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一直减小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与图中不符,C正确;
D;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不变,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A。7、A【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随林木郁闭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均逐渐降低,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增加后降低。
【详解】
AD;林木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因此,影响该地林木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为光照强度。郁闭度越大,三种草本植物间对阳光的竞争越大,但对于水和无机盐的竞争与郁闭度无直接关系,A错误,D正确;
B;表中数据说明不同种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换言之,三个种群密度变化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同所致,因此,相同郁闭度下草本植物间的密度差异与自身特性有关,B正确;
C;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除郁闭度外,气温、干旱等因素也会综合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
故选A。8、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2;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详解】
A;微塑料是有机物;其中蕴含着能量,塑料圈中的分解者可利用其中的能量,因此流入塑料圈中的总能量包含光合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微塑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
B;微塑料被植物吸收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其他营养级的生物,由于捕食关系是进化的结果,因此其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方式是单向的,B错误;
C;微塑料等物质会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人类摄食了含微塑料的食物或水分后,微塑料会在机体内聚集,C正确;
D;含微塑料的食物会降低蚯蚓的出生率;而蚯蚓的种群数量取决于出生数与死亡数之差,出生率降低,可能其出生数仍大于死亡数,因此在短时间内其种群数量可能还会增加,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9、B:C【分析】【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
【详解】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故选BC。
【点睛】10、A: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A正确;
B、通过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及各级消费者之间的种间关系,B正确;
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化学信息,C错误;
D、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等,D正确。
故选ABD。11、A:B【分析】【分析】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详解】
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正确;
B;煤矿废弃后;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正确;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措施有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C错误;
D;我国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之路,D错误。
故选AB。
【点睛】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恢复工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考生识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案例,明确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12、B:C【分析】【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
C;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是完全不相同,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比阶段Ⅱ的物种丰富度高,D正确。
故选BC。
【点睛】13、B:C:D【分析】【分析】
图示为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模式,表现为种群增长速率先慢后快再变慢,K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详解】
A、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生存压力一直存在,ab段生存压力较小;但不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
B;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正确;
C;随着种群数量增加;死亡率逐渐增加,c点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C正确;
D;环境容纳量决定于空间、资源情况;改善生存条件可使K值提高,D正确。
故选BCD。
【点睛】14、A:B:C:D【分析】【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的空间特征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符合题意;
B;年龄组成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B符合题意;
C;出生率和死亡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C符合题意;
D;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ABCD。
【点睛】15、A:C:D【分析】【分析】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S型曲线是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S”型曲线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年龄组成并不是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A错误;
B;根据“S”型曲线的斜率可知;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B正确;
C;对于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ACD。16、B:C【分析】【分析】
农业生态工程;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将多种农业生物生产进一步组装为合理的生态农业系统。农业生态工程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群落共生原理,多种成分相互协调和促进和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从而建立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详解】
A;桑树、水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正确;
BC;黑木耳从修剪下来的桑枝条和水稻秸秆制作培养基中获得营养物质;属于分解者,异养,黑木耳不需要光照提供能量,因此在桑树林下培养黑木耳,不能实现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C错误;
D;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原理,菌渣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达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黑木耳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D正确。
故选BC。17、A:B【分析】【分析】
图甲:1820~1850年;由于环境较适宜,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50~1865年间由于受环境资源的影响,导致种内斗争加剧,进而该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1865年以后,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达到K值。
图乙: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种群的数量最少。
【详解】
A;分析图甲曲线可知;该生物在1840年左右斜率最大,则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0~10年;λ>1,种群数量增加,但是在第10年后开始下降,因此该调查阶段中种群数量最多的年份是第10年,B正确;
C;图甲显示1820~1850年间;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1860年以后年间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和不规则的小幅度波动,C错误;
D;图乙10~2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AB。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8、略
【解析】①.初生演替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灌木阶段⑤.次生演替19、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一初级消费者二三三级消费者四五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四、实验题(共2题,共10分)25、略
【分析】【分析】
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I.(1)所有这些牧草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因为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据图分析;牧场的长爪沙鼠种群中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逐渐增加。
Ⅱ.若吸取酵母菌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如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据题意每个样方有16个小格,共400/16=25个样方,每个样方内平均数为18个酵母菌,总数为18×25=450个。每个小格内,1mm×1mm×0.1mm=0.1mm3=1×10-4cm3,即1×10-4ml,则稀释100倍之前的1ml酵母菌样液有酵母菌450×104×100×10=4.5×109个。
【点睛】
本题考查了群落的组成、种群的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面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学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解析】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的全部生物逐渐增加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抽样检测法4.5×10926、略
【分析】【分析】
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前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1)不同水层生活不同的生物;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水体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会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由曲线图可知;黄菖蒲处理组总氮数下降最多,故除氮效果最好。
(3)水生植物通过与藻类竞争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4)水生植物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利用,降低水体中氮的含量。
(5)可以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
【点睛】
富营养化水体中N含量较高,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与藻类竞争降低水体中N含量,同时还应该减少污水排入。【解析】垂直结构生产者群落黄菖蒲竞争利用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五、综合题(共3题,共30分)27、略
【分析】【分析】
生物群落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1)
烟粉虱刺吸番茄植株的汁液;故烟粉虱与番茄为寄生关系,烟粉虱属于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物质循环。
(2)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烟粉虱成虫数量发生变化;但其空间分布类型仍为集群分布,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黄瓜邻作,黄瓜吸引烟粉虱天敌捕食,导致烟粉虱种群密度显著下降,且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显著降低烟粉虱虫害。
(3)
番茄黄瓜邻作;黄瓜吸引烟粉虱天敌捕食,使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更复杂,使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多样性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技术工作计划例文2
- 2025年度采购工作计划范文
- Unit 4 Plants around us 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2025年学生会办公室的个人工作计划
- 新型节能水泵、风机和压缩机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
- TOC自动在线监测仪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Unit 4 I have a pen pal Part C(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合结钢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全国河大音像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存储》说课稿
- Unit 2 Face Lesson 2(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一年级上册
- 《人力资源情绪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含提纲)》
- 哮喘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课件
- 2023年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角点网格一.角点网格定义
- 聚酯合成反应动力学
-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课件
- 视频监控室值班记录表
- 歌曲《梁祝》简谱完整版
- 小学语文教研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 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 钻井作业常见安全隐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