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鲁教五四新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37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二战后初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2、17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书籍、报纸、杂志、戏剧、音乐、绘画等各种文化品消费不断增加。到18世纪,文化艺术不再是宫廷的文化消费,而是成为分散在咖啡馆、画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大众化消费品。这一变化A.标志英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B.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C.为英国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下移3、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这可用于解释()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4、下表所示是语言学家在研究原始印欧语时的一些发现。与原始印欧语有同根词语相似语法语音的语言梵语、波斯语、拉丁语、希腊语、日耳曼语、俄罗斯语有关社会生活的高频用语蜂蜜、缝、编织有关动植物的高频用语熊、羊、牛、猪,白杨、山毛榉、橡树等落叶乔木有关生产工具的高频用语轭、犁、车辖、轮轴、柄、挽具、毂

据此推断,古印欧人在迁徒的过程中()A.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B.掌握了成熟的农耕技术C.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D.同化了迁徙地区的文化5、骑士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下列属于西欧骑士文学代表作的是()A.《神学大全》B.《列那狐的故事》C.《罗兰之歌》D.《伊戈尔远征记》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中外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新疆建省前后,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途经哈密,记道:“其语与华言大异,然能华言者亦多。”随着大量汉人进入新疆,加上清政府广设义塾、开办学堂,教授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文,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1856年俄国人瓦里汉诺夫到喀什噶尔考察时发现当地维吾尔族“向中国人学到一些艺术和技艺,借用不少词汇,中国的一些建筑、服装、阔绰奢侈的用语和词汇移入当地人的语言中,尤为众多的词汇借用于书面行文中

——赵海霞《论清代新疆民族迁徙及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材料二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清朝人口流入新疆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的特点及原因。8、生产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材料一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西亚和希腊经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对文明形态的影响。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至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们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他们感谢上海这个“诺亚方舟”使自己免遭纳粹毒手,但他们毕竟只是把上海看作临时避难地,并无长期居留的思想准备。一俟世界各地硝烟散尽,和平恢复,他们便着手去寻找一个可以永久居留的新家园。此外,他们大都有家属和亲友没能逃离欧洲或逃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在战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因此战争一结束,他们便急于探寻亲人的下落或去与亲人团聚。这也是他们在战后急于离开上海的一个原因。——潘光、周国建《二战后在华犹太人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原因。对德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们对美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容纳犹太难民“诺亚方舟”的背景。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部分欧洲犹太难民离开中国的原因。10、本题包括A;B两题;请任选题作答。

A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传统村落作为一种不可再生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豫让祠赤桥村古槐树赤桥村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子因桥而名,桥则因人而名。其人名日豫让,春秋时期晋国正卿智伯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智伯兵败身亡,豫让为给主公报仇,谋刺赵襄子未遂,他拔剑自刎,传说他一腔热血使渠水泛红,桥面尽赤。百姓感念其忠肝义胆,改村名为赤桥村。在赤桥村还生长着13棵千年古树。这13棵古树,除了槐树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一种社会属性,名日“社树”。据《周礼》记载:“二十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这树便成了社区的边界,人们在树下乘凉、议事、祭祀,形成了礼制社会最初的模样。赤桥村108姓的融合共存,造就了赤桥村的繁荣,让“和而不同”的乡风理念开枝散叶。——摘编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山西省太原市赤桥村》

请根据材料整体或任意选取一点;围绕“观中华古村探文化内涵”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B.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全球史观”模式提倡要把传统的以国别为基础的世界史“全球化”,要以恰当的方式把个别的文化、帝国、区域与民族国家描述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以下是某国根据这一模式颁行的历史教学国家标准中的“世界史”课程,共分为十个章节。。时代1:人类社会的开端

时代2:早期文明与农耕民族的出现,公元前4000-公元前1000年

时代3:古典传统、主要宗教和大帝国,公元前1000年一公元300年

时代4:交流与相遇区域的扩展,公元300-1000年

时代5:深化的半球互动,公元1000-1500车

时代6: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出现,公元1450-1770年

时代7:革命的年代,公元1750-1914年

时代8:危机与成就的半个世纪,公元1900-1945年

时代9:希望与矛盾,20世纪的后半叶(1945年以来)

终章:超越时代的世界史——摘编自孟钟捷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教育:亚欧教科书叙事特征比较》

请围绕“文明的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结合材料整体或任意选取一个“时代”,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取的时代,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材料二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意义。材料三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西域”“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史记·大宛列传》

“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

“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

《后汉书·西域传》

“西域内属诸国;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极玉门;阳关,西至葱岭。”所载范围包括罗马、印度、波斯等国。

《大唐西域记》玄奘。

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情况。

《西洋番国志》

(1434年)

记录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二十国;“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

《西方要纪》南怀仁;

清初来华传教士(1669年)

“西洋总名为欧罗巴;在中国最西,故谓之大西。以海而名,则又谓之大西洋。距中国计程九万里云。”

“西洋之可传者有三:一曰机器;一曰历法,一曰天文。”

——据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整理上表为中国古代关于“西方”的概念变迁。提取两则或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英国有色移民政策演变表。时期有色移民状况二战后初期英国人口问题委员会报告指出;战后英国每年需要移民1.4万人。

《1948年英国国籍法》颁布;获得独立的原英属殖民地公民获准允许进入英国并寻找就业机会。加勒比地区;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体力劳动者大量进入英国。

《1948年英国国籍法》颁布;获得独立的原英属殖民地公民获准允许进入英国并寻找就业机会。加勒比地区;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体力劳动者大量进入英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外交转向实行面向欧洲的现实主义政策。《1962年联邦移民法》规定英联邦范围内的各国公民;除非获得工作机会,否则不再有权在英国定居。前殖民地的大多数有色移民因学历较低受到限制。但随后的《1972年移民法》却规定欧共体成员国公民可以在没有工作许可证的情况下进入英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英国全面修改《国籍和移民条例》,严厉对待非法入境者,以保证那些可能和恐怖分子有关系的庇护中请人不会成功。

2002年起试行高技术移民项目。在试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成功接收了3万多名高技能移民申请。

2002年起试行高技术移民项目。在试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成功接收了3万多名高技能移民申请。

材料二在有色移民潮的冲击下,英国变成了一个有着庞大的亚裔和黑人社区的多种族国家。移民与本土居民的碰撞衍生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建立在资本扩张基础上的种族歧视、对资源有限性担忧而引发的移民忧虑、基于文化冲突的暴力事件等。英国的移民政策面临着限制与自由流动之间的艰难选择。——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鑫《《人生七年〉:战后英国有色移民政策演变》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二战后英国有色移民政策演变的认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茶叶的社会史。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艘商船将一船茶叶从澳门运往爪哇。翌年,这批茶叶运抵欧洲。1661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17世纪末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支配世界茶叶贸易,并赚取了巨额利润。19世纪30、40年代下午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和时尚的象征,是英国女士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19世纪茶已经成为工薪阶层和中下阶层全天佐餐的标准饮料。那些给工人供应茶水的雇主,发现工人的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19世纪60、70年代英、俄等国在汉口及附近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蒸汽机等技术就近加工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茶叶产品。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有杂糅了日本和服样式的午茶便装。1920年中国茶叶出口跌至谷底,仅2.5万吨不到,而印度茶叶出口接近14万吨,接近中国出口总量的六倍。1960年代每天数以百万计的茶包从机械化加工线上流出,茶叶变得越来越普通和便宜。1978年后中国茶叶产量从1976年五亿多磅猛增至1986年的十亿磅,重新跻身于茶叶出口大国之列。——摘编自《茶的社会史:茶与商贸、文化和社会的融合》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文化。它包括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形成的古代优秀文化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近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有两点理由:从文化积淀来说,“积淀”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持续过程;相对于“现代”来说,“近代”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发展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在于它能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包括外来文化)。——摘编自程潮《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2分)16、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7、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8、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A【分析】【分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新航路开辟后属于“经济增长时”,由此可推断,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经济恢复时期,由此可推断,二战后初期超短裙不会流行,故B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是“文革”时期,受国内政治环境影响,女性不可能穿短裙,故C错误;据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是克林顿的“新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繁荣,由此可推断“女人会穿短裙”,故D错误。2、C【分析】【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17-18世纪英国文化消费逐渐大众化,这是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等阶级购买力增强的结果。英国文化消费繁荣有利于英国国内市场的扩大,是英国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与工业革命一道为社会转型提供条件,C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开端,排除A项;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题干只提及18世纪,时间不明确,排除B项;文化消费大众化与人文主义下移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3、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华人移居南洋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促进了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而不是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而是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排除D项。故选B项。4、A【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世界古代史人口迁徙。从表中内容可知,印度、波斯、希腊、俄罗斯等国的语言与原始印欧语有相似之处,这说明古印欧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存在与当地文化相交融的现象,A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缝”“编织”“犁”等字眼,说明古印欧人掌握了一定的农耕技术,但“成熟”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交通运输工具的种类十分丰富,排除C项;古印欧人的迁徙对迁徙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同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5、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西欧)。依据所学可知:《罗兰之歌》属于骑士文学,C项正确;《神学大全》作者托马斯·阿奎那是中古西欧的著名神学家,属于基督教神学,排除A项;《那列狐的故事》属于市民文学,排除B项;《伊戈尔远征记》属于俄罗斯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5题,共10分)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概括“清朝统一天山南北;为尽快恢复战后新疆经济”得出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新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根据“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清政府实行各种形式的屯田,鼓励内地民众出关屯垦”得出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开荒屯田;根据“鼓励内地民众前往天山南北屯垦;经商”,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内地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意义:根据“然能华言者亦多”“内地语言文化在新疆尤其是南疆得到广泛传播”得出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融合;根据“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得出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

(2)特点:由“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得出运用文化手段推行;由材料中的“成为了国家政策”得出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由材料中的《排华法案》;《1921年移民法》得出通过立法形式推行排外主义;由材料中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得出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

原因: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要从经济原因;文化原因、美国自身的种族主义思潮等多角度分析。根据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得出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影响等进行解答。

【点睛】【解析】(1)原因:实现了对新疆的统一;新疆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废除民族隔离政策,鼓励开荒屯田;清朝前期内地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意义: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提升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

(2)特点:由民间运动发展为国家政策;通过立法形式推行;运用文化手段推行;对非西欧移民存在种族排外倾向。

原因:排外主义势力发展;移民与美国文化存在差异;种族主义思潮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矛盾激化。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特点:古代西亚农耕经济占主导;古代希腊工商业经济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发达)。

影响:两河流域形成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古代希腊形成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9、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得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根据所学可从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意图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作准备、历史宗教因素等方面概括。影响:根据“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们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可得出在实践上,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肆驱赶、屠杀犹太人。会导致德国在政治上的孤立;根据所学可得出会导致德国科学文化水平的降低;导致德国最终的战败;会导致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转移。贡献:结合材料信息可得出使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积蓄了大批人才。

(2)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世界上许多地方不愿接受犹太难民;上海作为租界的特殊性等方面概括。原因: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首先离去的当然是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可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家园和家人团聚的需求;根据所学可得出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中国内战爆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等方面。【解析】(1)原因: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耳曼“优种论”的传播;意图掠夺犹太人的财富;为发动世界大战作准备;历史宗教因素。

影响:在实践上,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大肆驱赶;屠杀犹太人。会导致德国在政治上的孤立;会导致德国科学文化水平的降低;会导致德国最终的战败;会导致世界科学文化中心的转移。

贡献:使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积蓄了大批人才。

(2)背景: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世界上许多地方不愿接受犹太难民;上海作为租界的特殊性。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出于他们自身寻求家园和家人团聚的需求;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中国内战爆发造成的不稳定因素。10、略

【分析】【详解】

A题: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明确论题,能围绕古村落写出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如赤桥村对豫让的纪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精神的弘扬。然后,能够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文化内涵、载体及意义等角度阐述古村落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知忠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所谓“忠”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中国人自古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敬爱之情。“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强调“舍生取义”、“重义轻利”。豫让至死秉持“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是古代义士的先驱和楷模,是儒家文化中忠义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赤桥村对豫让的纪念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对忠义精神的高度弘扬。几千年来忠义精神已经深刻地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品质,古今很多民族英雄和伟大的革命者,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把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战乱征伐,仍然能走向团结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进行总结,可知弘扬和传承忠义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精诚团结,爱国敬业的重要精神基石,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和伟大复兴等等。B题: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到现代的世界。首先,明确写出所选取时代,观点明确,如选取“时代6”,可拟定观点:全球史观有利于我们打破国界线的束缚,更好地理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过程。然后,选取2个或2个以上相关史实,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如“时代6”叙述的历史阶段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阶段,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播的广度与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说到广度,之前的交流是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之间的交流为主,范围较小;而这一时期真正开启了全球化的交流时代,美洲大陆的连通,大大扩展了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范围。说到速度,“丝绸之路”时期的文明交流主要是以阿拉伯商人作为中介进行交流,而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的交流转为以直接交流为主,交通方式也明显改进,大大加速了文明交流与传播的速度。最后进行总结,可知全球史观具有合理性,它突破了过去以国别史为基础的狭隘的世界史,更深刻地挖掘出了文明的全球联系,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角度,值得学习和参考。【解析】A.评分建议:

(1)论题。论题明确;能围绕古村落写出其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阐述:

第一层次:能够充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文化内涵;载体及意义等角度阐述。

古村落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第二层次:对古村落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较充分;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

第三层次:对古村落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不够充分;逻辑较为混乱;表述不清晰。

示例一:

论题:赤桥村对豫让的纪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忠义精神的弘扬。

阐述:忠义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所谓“忠”就是对国家的忠诚;中国人自古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敬爱之情。“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强调“舍生取义”;“重义轻利”。豫让至死秉持“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是古代义士的先驱和楷模,是儒家文化中忠义精神的一种重要体现,赤桥村对豫让的纪念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对忠义精神的高度弘扬。几千年来忠义精神已经深刻地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品质,古今很多民族英雄和伟大的革命者,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把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中华民族经历无数战乱征伐,仍然能走向团结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弘扬和传承忠义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精诚团结,爱国敬业的重要精神基石,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和伟大复兴。

示例二:

论题:赤桥村古槐树和108姓的融合共存承载了以“和”为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述:以“和”为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文化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和“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赤桥古村现有13棵千年古树;树便成了社区的边界,人们在树下乘凉;议事、祭祀,形成了礼制社会最初的模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赤桥村中108个不同姓氏的居民能够和睦共处,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让“和而不同”“人心和善”的文化精神焕发生机,这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

因此;我们要坚持推动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竭力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让“和”文化焕发出更大的生机活力。

B.评分建议:

(1)观点。能明确写出所选取时代;观点明确,只写时代不写观点不得分。

(2)论证。

第一层次:能选取2个或2个以上相关史实;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第二层次:能选取1个相关史实;史实较准确;能基本做到史论结合,论证较充分,表述较清晰。

第三层次:史实不准确或无相关史实;做不到史论结合;表述混乱。

(3)结论。结论不得重复观点;有升华。

示例:

我选取“时代6”。

观点:全球史观有利于我们打破国界线的束缚;更好地理解文明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过程。

论证:“时代6”叙述的历史阶段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阶段;是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播的广度与速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说到广度,之前的交流是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之间的交流为主,范围较小;而这一时期真正开启了全球化的交流时代,美洲大陆的连通,大大扩展了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播的范围。说到速度,“丝绸之路”时期的文明交流主要是以阿拉伯商人作为中介进行交流,而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的交流转为以直接交流为主,交通方式也明显改进,大大加速了文明交流与传播的速度。

综上,我认为全球史观具有合理性,它突破了过去以国别史为基础的狭隘的世界史,更深刻地挖掘出了文明的全球联系,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角度,值得学习和参考。11、略

【分析】【详解】

(1)民族观:根据材料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可知,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一“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可知,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一“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可知,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原因:结合所学从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二“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可知;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二“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可知,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可知,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可知,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结合所学从推动西方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角度分析。

(3)内涵:根据材料三“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可知,救亡图存,争取族独立;根据材料三“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可知,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民力量;根据材料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可知,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意义:结合所学从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等角度分析。【解析】(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2)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西方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内涵:救亡图存;争取族独立;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民力量;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意义: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激发了国民的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四、论述题(共4题,共8分)12、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等信息可知汉唐时期,中国人认为的西域最初指西部化外之域。但随着中央王朝与民族政权的冲突与交融,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西域分为中央实行有效行政管辖的地区和更为广阔的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根据“‘西洋’一词狭义包括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引申为海外诸国”等信息可知,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开拓了视野,中国人以“西洋”代指今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泛指海外诸国,体现了当时海路交通的突出地位。结合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展开论述即可,如拟定论题:中国古代“西方”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概念包括了罗马、印度、波斯等国,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唐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的情况,说明了中国的对西域地区的国家、风土人情的了解更加详细,西域概念发生变化。古代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对西域的了解,影响了“西方”概念范围更为广泛、清晰。【解析】示例:

观点:中国古代“西方”概念的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阐述:西汉初期;“西域”初义指西部化外之域,至东汉时期,西域的概念包括了罗马;印度、波斯等国,反映了自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中国对西域地区的认识更加清晰。唐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的情况,说明了中国的对西域地区的国家、风土人情的了解更加详细,西域概念发生变化。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对西域的了解,影响了“西方”概念范围更为广泛、清晰。13、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有色移民政策是二战后英国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发展变化既展示了外来移民与英国的关系,也反映了英国社会运行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国内外现实环境的变化,二战后的英国移民政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多方面现实趋向的影响,不断进行调整。根据材料一可知二战后初期英国劳动力短缺,因此放开了移民的大门,体力劳动者大量进入英国。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外交转向实行面向欧洲的现实主义政策,一方面对前殖民地的大多数有色移民进行限制,另一方面规定欧共体成员国公民可以在没有工作许可证的情况下进入英国。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英国调整移民政策,严厉对待非法入境者,但是为了适应科技革命、科技竞争的需要,英国又放宽对高技能移民的限制。根据材料二“移民与本土居民的碰撞衍生出很多的社会问题,建立在资本扩张基础上的种族歧视、对资源有限性担忧而引发的移民忧虑、基于文化冲突的暴力事件等。英国的移民政策面临着限制与自由流动之间的艰难选择”可知英国的移民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英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它又面临着限制与自由流动之间艰难的选择。【解析】有色移民政策是当今英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既展示了外来移民与英国的关系,也反映了英国社会运行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由于国内外现实环境的变化,移民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二战后的英国移民政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多方面现实趋向的影响,劳动力短缺促使英国放开对移民的大门,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和外交政策的转变又使英国逐渐收紧对有色移民的限制,如今在科技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环境下,英国又有选择地放松了对高科技人才的限制。英国的移民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英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它又面临着限制与自由流动之间艰难的选择。14、略

【分析】【详解】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如:提炼材料信息“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下午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和时尚的象征,是英国女士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茶已经成为工薪阶层和中下阶层全天佐餐的标准饮料。那些给工人供应茶水的雇主,发现工人的状态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英、俄等国在汉口及附近地区建立工厂,利用蒸汽机等技术就近加工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的茶叶产品。”可得出观点“茶叶的传播影响英国生产生活”。进行阐述时,讲明茶叶的传播对英国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如茶叶的传播情况,及英国生产生活与茶叶的关系。最后总结,与论题相呼应,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论题:茶叶的传播影响英国的生产和生活

阐述:1661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为皇后,开启英国饮茶风尚。17世纪末,珍贵的茶叶,用从中国进口的瓷器装好,摆在欧洲富裕家庭议事间的展示架上,人们逐渐开始把糖和牛奶加到茶水里。这些信息说明,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兴起饮茶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