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620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载:“东门里;有圣庙,府署以前西箭道。天主教,耶稣教,东马路上天齐庙。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西北角,自来水,西头湾子梁家嘴。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材料反映当时的天津。

①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落成②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特色。

③封建迷信思想十分浓厚④近代电信事业得到发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来自波斯的柏树,可能从秘鲁移植来的西红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B.文明是流动着的C.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D.文明是有边界的3、《北史·苏琼传》记载,北齐“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余。后淮北人饥,(苏琼)复请通余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由此可见,当时()A.赈济贸易南北互补B.传统经济政策瓦解C.区域长途贩运兴盛D.政府垄断边境互市4、“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5、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启动设计、审批,1969年年初正式交付使用,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有“争气桥”之称。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表明()A.苏联的经济援助助力中国经济建设B.桥梁建设未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C.桥梁工人发挥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D.城市化进程加快助推基础设施完善6、据研究;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在离岸前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见下图);

据此可知()A.清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和出口B.中国茶叶有严格成熟的生产流程C.中国茶叶经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D.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7、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A.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B.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C.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D.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10、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宋代民间刻书可分为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自家刻主要由文人、士大夫自己集资刻书,家塾刻是由文人自己办的私塾出资刻的书,虽数量较少,却讲求质量,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坊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刻书商生产的书,主要是民间流行和需要的读物,种类庞杂,数量相当大。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简要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科技条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牛顿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某学习小组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搜集了如下资料:

①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②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62年;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主要探讨污染问题,尤其是使用DDT等杀虫剂,对于动植物乃至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

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

⑤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⑥2006年;瑞典《英里克斯邮报》宣布自明年起停印报纸,改为只在网络上发行。

(3)运用上述材料,提出两个观点,构思历史小论文,完成下表。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两汉疫病多发时期;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疫病”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应对。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而民间社会力量则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剑光《中国古代的疫病防治)等材料二随着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20世纪以后,清洁;检疫、隔离、消毒等应对疫病的举措已渐成为中国社会“先进”而主流的防疫观念。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

——摘编自杨银权《中国近代防疫体制建立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政府防疫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瘟疫防治机制形成的历史背景。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时;日本;朝鲜来华的遣唐使,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唐朝地理学家贾耽说,中国海船从广州经南海到波斯湾的巴士拉港,全程需三个月。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宋朝的泉州商人李充,就曾“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为了管理海上贸易,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如明朝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就“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摘编自齐涛《朝贡外交与朝贡贸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清与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宣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天花流行,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症接种法。——摘编自梁峻《中国古代防疫资鉴》材料二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表示:“中方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通报疫情信息,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帮助。”多家海外媒体在报道中指出,中国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快速、高效、有力。德国《世界报》网站刊文指出:“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摘自《人民日报》及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疫情防控措施的变化。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1题,共6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口岸—腹地”空间秩序。这一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12)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3)口岸城市的外部市场准入度高;(

)口岸城市与内部市场联系密切。

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具体的城市或地区为例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所列城市或地区符合图示秩序,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摘编自方书生《近代中国经济空间秩序的形式与内容》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4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东门里,有圣庙,府署以前西箭道。天主教,耶稣教,东马路上天齐庙。四马路,安电线,白牌电车围城转”可知天津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故②正确;根据材料“西南角,广仁堂,电车公司叫卖行”可知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落成,故①正确,综上A符合题意,故选A;材料不涉及封建迷信思想,故①与材料无关,材料未涉及电信事业的发展,故④与材料无关,故BCD排除。2、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来自波斯的柏树,可能从秘鲁移植来的西红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可知,材料描述了地中海地区汇聚了不同地区的植物,这体现了全球物种的交流,这是文明交流的结果,体现了文明是流动的,B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地中海的区位优势,排除A项;文明的连续性和边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3、A【分析】【详解】

据材料可知,北齐时期,淮河南北因互相赈济,商贸得到发展,A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政府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垄断边境互市,排除D项。故选A项。4、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镇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业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D项正确;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A项;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B项;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排除C项。故选D项。5、C【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被称作“争气桥”,这说明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参与桥梁建设的工人发挥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C项正确;南京长江大桥是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苏联没有给予援助,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当时的桥梁建设没有受到“文革”的冲击,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及城市化进程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D【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在离岸前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在离岸前至少要经过五道转手,说明茶叶出口流程繁琐,增加了出口的成本,导致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减弱,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定清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和出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严格成熟的生产流程,排除B项;中国茶叶经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C【分析】【详解】

材料“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主要是反映福特汽车的生产工序,而不是介绍福特的慈善事业,故A项错误;材料“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所需的残疾工人并不是由现代化机器生产导致的,故B项错误;据材料“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可知,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故C项正确;据材料“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可知,工业生产依然离不开工人,机器生产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故D项错误。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28分)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可知;宋代民间刻书盛行。

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印刷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民间刻书盛行。

(2)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的核心是经典力学体系。

影响: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图片的隐喻以及“自然界存在着规律”可知,牛顿描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有力地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3)示例:根据“①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⑥2006年,瑞典《英里克斯邮报》宣布自明年起停印报纸,改为只在网络上发行”可以得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根据“1962年,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主要探讨污染问题,尤其是使用DDT等杀虫剂,对于动植物乃至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和“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可以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解析】(1)现象:宋代民间刻书盛行。

条件:雕版印刷的普及;印刷技术的提高。

(2)核心:经典力学体系。

影响: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描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有力地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3)示例:

。资料序号。

可论证的观点。

①⑥

科学技术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③⑤

科学技术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

①②③④⑤⑥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可知;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根据“政府都采取了如发放药物;强制隔离病人、减免田租和赋税等积极的抗疫救灾举措”可知,防疫和救灾相结合;根据“唐代政府通过多种手段防控疾病,如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等”,“宋代更是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宗教人士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知,手段多样,多管齐下;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措施不同可知,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古代各级政府在防疫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明清时期,国家政策转向消极,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可知,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中“西方防疫观念和相关实践的不断传入”可知,西方医学的传入;根据“1911年,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各级防疫组织。1915年3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传染病预防条例》”可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根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多次大瘟疫的近代中国终于建立起了相对健全的瘟疫防治机制,它囊括了卫生观念、疾病预防、治疗和善后等环节,涉及疾病预防、治疗的相关领域”可知,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解析】(1)特点:以中央集权为基本保障;手段多样;多管齐下;防疫政策具有差异性;防疫和救灾相结合。(一,答出其中三条即可)影响:减少了瘟疫对民众的危害;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对瘟疫的长期控制。

(2)历史背景:西方医学的传入;政府的近代化改革;各级防疫组织的建立;防疫法规相继出台;民众卫生观念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12、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通过贡赐关系与中国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海上民间贸易也日益发展”可知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根据材料一“这条航线把中国和以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天竺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可知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根据材料一“自置船一只携带各种丝绸和瓷器到日本贸易”可知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根据材料一“从宋朝开始专门设置了市舶司”可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根据材料一“市舶司的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建炎二年(1128年);市舶司的收入占国家总收入的20%”可知海外贸易收益较高。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成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国策”可知唐宋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可知明清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唐宋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明清时期的政府政策分析其消极影响。【解析】(1)特点:海外贸易覆盖范围广;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举;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收益较高;海外贸易以丝绸;瓷器为主。

(2)不同:唐宋时期政府鼓励并支持对外贸易;注重谋求经济利益;明清时期政府推行朝贡贸易,注重服务于政治动机而不计经济利益。

影响:建立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网,为世界新航路开辟开拓了东方航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变化:根据“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最早记载天花;恙虫病”得出由通过迷信治疫到医学防疫;根据“取媚神祇”“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得出由祈祷神灵到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根据“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得出由控疫到防疫;根据“当地医师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得出由经验总结转为医学成果;根据“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得出防疫法制化;根据“英人琴纳发明的牛痘接种法于嘉庆十年传入我国,并逐渐取代人症接种法”得出由国内防疫到吸收国外经验。

(2)根据“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得出疫情防控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重要任务;根据“面对紧急形势;中国制度发挥出巨大效力”得出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上体现大国担当和制度优势;根据“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得出国际社会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抗疫;还可从采用科学手段抗疫;加强立法,提升应对疫情的防控意识;注重舆论宣传;增强个人卫生健康意识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解析】(1)变化:由通过迷信治疫到医学防疫;由祈祷神灵到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由控疫到防疫;由经验总结转为医学成果;防疫法制化;由国内防疫到吸收国外经验。

(2)疫情防控是人类自古以来就面临的重要任务;影响疫情防控的因素是多元的;应当采用科学手段抗疫;国际社会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抗疫;防控疫情要加强立法,提升应对疫情的防控意识;注重舆论宣传,及时发布防控信息;注意协调防控与生产生活的矛盾;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上体现大国担当和制度优势;个人增强卫生健康意识。五、论述题(共1题,共6分)14、略

【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口岸形成了现代式的功能性城市”;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得出论题:近代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阐述:从鸦片战争的影响分析;得出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经济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城市功能逐渐增强,成为引领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的中心口岸。从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得出上海经济的发展吸引长三角地区民众进入上海,也使长三角地区成为上海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西方经济侵略分析,得出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也加速了长三角地区自然经济的解体,江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