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5_第1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5_第2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5_第3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5_第4页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同步练习必修二-双基限时练5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双基限时练(五)城市化一、单项选择题下图是我国城市化进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①大城市化②郊区城市化③逆城市化④再城市化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缘由有()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峻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2.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郊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大,说明郊区城市化不断进展。阶段Ⅱ中,随城市化的不断进展,城市中心消灭地价高、污染严峻等城市化问题,使一些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答案1.C2.B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读图,回答3~4题。3.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22—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B.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C.2050年乡村人口只占30%D.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2000年相等4.关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010年约为50%B.2022年以后趋于降低C.2030年超过80%D.2040年以后保持稳定3~4.解析本题考查了同学读图猎取信息的力量。第3题,从2000—2050年,乡村人口所占比重都是正值,因此不行能全部转移到郊区;2040年郊区人口曲线开头高于乡村人口曲线;2050年乡村人口比重只占20%;2050年和2000年虽然中心城区人口比重都占30%,但是两个年份的总人口不肯定相同。故B项正确。第4题,依据城市化水平=eq\f(城市人口,总人口)×100%=eq\f(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乡村人口)×100%,可推断A项正确。答案3.B4.A读“美国50万人以上和5—50万人城市人口增长对比图”,回答5~7题。5.下列关于20世纪美国城市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70年月消灭逆城市化B.50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持续增加C.5—50万人城市人口持续削减D.90年月消灭逆城市化6.导致1970—1980年5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变化的缘由不包括()A.城市环境质量好 B.城市交通拥挤C.城市住房困难 D.城市社会秩序混乱7.上世纪80年月开头5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的变化说明城市消灭了()A.逆城市化 B.再城市化C.郊区城市化 D.空心化5~7.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1970—1980年50万以上城市人口削减,说明消灭了逆城市化。5—50万人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第6题,上述阶段人口削减主要由于城市化过程中消灭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和社会问题,导致人口外迁。第7题,上世纪80年月开头50万以上城市人口又消灭增加现象,说明城市环境有所改善,消灭了再城市化现象。答案5.A6.A7.B读“某市区与郊区天气和空气质量监测比较表”,回答8~9题。8.市区大气环境特点与其结果搭配,正确的是()A.大气中微粒增多——日照减弱和降水增多B.全年云量增多——昼夜温差增大C.水泥质下垫面为主——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较高D.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减弱9.下列有利于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措施是()A.多建高层建筑,节省城市用地B.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C.优先进展公共交通D.鼓舞进展私家小汽车8~9.解析市区大气中的微粒较多,因此,它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较强,且这些微粒同时也是降水的分散核,导致城市的降水一般也较多。另外,由于城市地面硬化,影响了水汽的蒸发,空气湿度较低。因此优先进展公共交通可有效地提高城市交通效率,从而削减尾气的排放,达到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答案8.A9.C读下图,完成10~11题。10.图中序号代表的国家为印度、日本、巴西和英国。图序与国名组合正确的是()A.①英国②日本③巴西④印度B.①英国②日本③印度④巴西C.①英国②巴西③印度④日本D.①日本②英国③巴西④印度11.下列关于四国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今后进展速度快B.②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今后进展速度趋缓C.③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今后进展速度很快D.④国目前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今后进展照旧缓慢10~11.解析英国城市化起步最早,日本城市化水平在二战后进展很快,也明显早于进展中国家,而印度是四个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后期阶段,今后进展速度趋缓。巴西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此后其速度将会变缓。而印度的城市化将会加速。答案10.A11.B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13题。12.可知该市()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解析读图观看图中箭头及数据,估算出净迁入或迁出的数量即可。答案D13.可推想该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消灭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渐渐减小解析该市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市中心迁往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说明其消灭了郊区城市化现象。答案B下面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完成14~15题。14.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消灭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解析由图甲可知,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即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是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城乡差距缩小,是社会经济进展的结果,城市化进一步进展的体现。答案C15.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A.D时段 B.B时段C.E时段 D.F时段解析图乙中b阶段农业就业比重高达58%左右,而农村人口也有在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故该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应低于40%,最有可能处在图甲中B时段。答案B二、综合题16.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①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其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2)图①中E→F反映了________现象,其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②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②中,A、B两类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进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综合分析力量和学问的运用力量。图①中左、右两幅图的比较分析体现了图图转换力量,对比可以看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E→F阶段略有下降,与a曲线相符,这表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图②是三角形坐标图,依据A、B两类国家就业人数在农业、服务业、工业中所占比例,可知A为发达国家,同时综合分析各点的三个坐标可以得出两类国家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进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a(2)逆城市化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3)A(4)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的比例高;进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工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低。17.读我国某城市进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________,城市人口数量________。(2)该城市建立了________城和________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和爱护,改善城市环境。(3)从图中可知,随着城市的进展,自来水厂位置消灭什么变化?并分析其缘由。(4)请你比较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异。并分析缘由。解析第(1)、(2)题,可直接读图得出。第(3)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