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10谈中国诗一、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叫嚣(xiāo) 咆哮(xiāo)羡妒(xiàn) 管弦乐(xián)B.精髓(suǐ) 凑泊(pō)纸鸢(yuān) 樱桃核(hé)C.梵文(fàn) 撩起(liāo)解数(xiè) 哈巴狗(hǎ)D.卓越(zhuó) 竦峙(zhì)曾经(cénɡ) 空城计(kònɡ)解析A.哮xiào;B.泊bó;D.空kōnɡ。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而且作风也往往________。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具体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2)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________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________;中国社交诗特殊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3)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________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A.暗合忽视差异除非B.契合忽视差别除非C.契合忽视差异由于D.暗合忽视差别由于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行动点首先是领导干部放下那种居高临远的架子,走进群众,深化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为人民谋利作为自己的动身点、根本点。B.一个时期以来,郭明义群体的模范事迹在我们学校处处传颂,他的事迹中体现出的荡气回肠的精神,感动并激励了全校师生。C.据说,王勃那篇出名的《滕王阁序》是他在醉酒之后一蹴而就的,文中所显露的才气震烁着古今,王勃也因之成为千古奇才。D.美国习惯了世界霸主的地位,习惯了世界宪兵的角色,在他眼中,看不得别国进展,别国进展了,他就大叫威逼,大加打压,如此看来,他对中国的指手画脚,百般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解析A.居高临远:处在高处看得远,形容目光高远;B.荡气回肠:形容(音乐、言辞)格外动人;C.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用在此处不妥,应为一挥而就。D.不足为奇:不值得惊异。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惊异的。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波士顿马拉松赛的两声爆炸,无疑给大型体育竞赛的安保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确保赛事平安,成为组织方必需面对的新难题。B.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即使他们在竞赛中间或有发挥失常的状况,照旧应当受到疼惜,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C.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会这一段经受,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D.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失业率已经超过20%,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解析本题中,B项,缺主语,删去“对”,在“绝不能”前加“我们”。C项,缺宾语,在“幸福”后加“的体验”。D项,句式杂糅,删去“所导致的”。答案A5.钱钟书先生语言幽默、笔法灵动、善用比方来说理。下面是对文本中几个句子的解说,对比文本,选出解说不当的一项()A.“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引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是说中国诗追求抒情性,并没有像西方诗一样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再有抒情诗,而是一蹴即至崇高的境界。B.“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句中用“轻鸢剪掠”作比方,形象地写出了中国诗轻短的特征。C.“假如鞋子成了脚,脚也便成了鞋”——这里用“鞋子”比方诗心,用“脚”比方“诗体”,形象地说明“诗体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D.“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用“蛛丝网”作比,说明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特征;用“钢丝网”作比,显现西洋诗的厚重。解析C项中“鞋子”喻诗体,“脚”喻诗心。答案C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共性特点。______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_____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________。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足的颜色、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定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共性特点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相互影响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力气,语段两个层次,一是谈创作活动与作品的关系,二是谈作品表现出的作者的共性特点,据此分析填入即可。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7~10题。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殊“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行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进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奇怪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支配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争辩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悟,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加了甜蜜。7.“中国诗并没有特殊‘中国’的地方”这句话中的“特殊‘中国’”是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殊“中国”是指独特的中国特色。8.作者用“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的什么特点?作者借此说明白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哈巴狗儿”作比,讽刺了“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就充西洋的特点。借此说明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有所谓“中国的”成分。9.“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作者为什么说读外国的诗歌会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由于中国诗和西洋诗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读外国诗的时候会经常发觉外国诗里有本国诗的成分,所以说会有“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10.既然中国诗与外国诗是相通的,没什么特殊的地方,那么为什么还要争辩外国诗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争辩外国的诗会使我们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悟,正如到外地旅游能增加对家乡的爱恋一样。三、力气拓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新传统里的批判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生疏,作比较客观的估量,由于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判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简洁问题,新的批判家或许并非不屑留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判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无独必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推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疼惜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争辩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由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很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sup—posihon),旁人难于意会。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突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状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批判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生疏,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罢。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分于“诗”“词”。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公正的,“文”的等次最高。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简洁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解的命题了。传统文评里有它的冲突,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冲突的口号。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冲突的错觉。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全都的。11.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发觉,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判家和新传统里的批判家对作品的态度。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判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判家”。“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生疏和客观估量;“审”是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12.其次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方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话是指上文中的。“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方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答案“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13.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判的主要对象是谁?批判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判家的偏见而开放谈论的。据此回答即可。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批判的是新传统里的批判家。主要是批判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14.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答案①擅长使用比方,把浅显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方“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见。用“清官推断家务事”比方新传统里的批判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判,生动幽默。②擅长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精确 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判家和旧传统的批判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见。③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高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逻辑学基础知识课程
- 《第二单元 智能感知 4 智能调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川教版信息技术(2019)六年级上册
- 三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海底世界图片展教学设计 冀教版
- 校园安全目录设计
- 《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 11 - 20 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褥疮的预防护理
- 28《海的女儿》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 23《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下学期第13周《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课件-四下recycle1 第一课时
-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 2024年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学习解读课件
- 开封尉氏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2024
- 空调改造安装合同
-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专题复习:非选择题答题指导与答题模板 课件67张
- 2025年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必考题
- 奔驰事故留修专员年终总结
- 2024-2025学年全国版图知识竞赛考试题库 (含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三)(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