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选修高二语文教案优秀合集
选修高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学问和实力
L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抗拒的思想性格的发展改变;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彳亍动、心理和细微环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微环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实力;
2、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相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抗拒道路的必定性,从而加深学生的
社会相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改变。
2、景物描写、细微环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课时支配: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梁山英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
武松是景阳岗打虎,君琳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牢靠记载。
⑵《水浒传》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夫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
义的故事。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元末明
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
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夫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
雄的抗拒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
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加,情节惊慌生动,引人入
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显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
《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诞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积累字、词
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赍发(ji)喝彩(吟)砧辱模样(mO)
B、酒撰调和(tiao)迤通朔风(shud)
C、差拨(chai)彤云(tong)洗漱央浣(mei)
D、提防(甘)仓魔(旨。)吹撼毡笠(zhan)
解析:
A、玷辱B、酒馔
D、提防(di)
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说明正确的一项是(D)
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款待)
B、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
C、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
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削减,消逝)解析:消耗:消息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三)、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发展(2-5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敌。
进一步发展(6-9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报仇。
四)、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抗拒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结束语: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华蜜,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
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抗拒道路的呢?我们下节课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相识林冲走上抗拒道路的缘由与意义
教学步骤:
一、依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故事情节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终被逼上梁山的典型。
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
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吩咐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
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
亏被鲁智深救下,平安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
到梁山,成了农夫起义军的'一员。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
钱财,方得脱免",最终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
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
己是"恶了高太尉"才"的配到这里",对自己遭遇陷害的免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
可奈何的心情,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抗拒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
获生路的希望。③"我是罪囚,唯恐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
冲,身在危难之中,依旧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名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
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剧烈的抗拒意识,但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他"也自心下慢
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
⑶接管草料场
①调他到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见草屋已"四
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的特点。②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J
T牛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觉草厅倒了,"唯恐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
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当心谨慎的性格。
(4)手刃仇敌
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
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
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
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最终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
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拒的道路。
二、相识林冲走上抗拒道路的缘由和意义
1、缘由: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三、合作探究: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而且如何相
识其手段的残忍?杀陆谦的解腕尖刀本就是为他而打算的。林冲杀陆虞侯的手段是残忍了些,
但唯其如此,方能显示敌人的阴险狠毒和林冲的被逼无奈,最终忍无可忍,以此来释放心中的生
气。因而林冲杀陆虞侯,是借杀人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和社会的不公,从而显示林冲造反
的正义性;林冲杀人,既是杀掉自己的结义兄弟,也是在杀"自己",杀掉那个逆来顺受、委曲
求全的自己,而一个全新的林冲也从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中的细微环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步骤:
一、找出文中的细微环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
1、找出文中的细微环节描写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头鬼脑的言谈举止,示意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
冲有关系。这些细微环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弓I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报仇
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
被雪压倒后,林冲"唯恐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
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家.这些细微环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
冲安安分分、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知读者,草料场起火的缘由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
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个细微环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
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用,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微环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微环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家
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微环节描写,最终,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
的情节。这个细微环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
故事情节完美无缺。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微环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晰:沧州城东15里有草
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
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
行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微环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2、合作探讨:文章两次写到了偷听,请找出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店里:李小二的妻子有意去听,但由于陆谦等人是在谋划害人的亏心事,因而做贼心虚,
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晰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胜利,根本没想到
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
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晰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一风雪的作用
1、干脆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通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
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详细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
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家;正因为
风雪大,为了抵抗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匚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
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改变,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
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芜、孤
独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
了林冲抗拒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抗拒
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2、完成学案和习案
选修高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提倡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3.背诵重点章句
教学要求
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
2.驾驭“游"、"喻"、"鄙"、"乐"、"文”在文中的含义,驾驭"孙"、"耻"、
"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微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
发展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义利观,初步了解儒家价值学说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支配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
呢?这就是这篇课文学习的内容。
二.字词归纳
1.通假字
礼以行之,孙以出之孙通逊
女奚不日女通汝
知者不惑知通智
2.词类活用
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
不义而富且贵义名词作动词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乐:意动用法
耻恶衣恶食者耻:意动用法
3.文言句式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
何以文为?宾语前置句
贤哉,回也!主谓倒装
未足与(之)议也省略句
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省略句
4.一词多义
道
志于道,据于德(正道)
夫子之道也(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会天大雨,道不通(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以
君子义以为质(介词,把)
有杀身以成仁(连词,来)
乐以忘忧(连词,相当与"而")
何以文为(介词,用)
其次课时
一.君子的风貌分为两种文和质(12.8)
棘子成认为一个人只要天性好,有才能,何必要受教化,求学问,学文化思想呢?子贡反对
这个看法。他说,特别愧疚,惋惜你这个见解不对,你对于“君子"所下的定义不对。"驷不及
舌","驷"就是四匹马驾的车子,当时是最快的交通工具。像这样快的车子,还不及舌头。用
现代观念来讲就是文化宣方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它的影响力远大而且快速。所以不能随意洪话,
影响后果太大。子贡又说,文化思想的修养与人的资质,原来就是一个东西。文化思想的保留及
传达要靠"用",既然有用,那就要靠“文"了,所以"又与质"同样的重要。
二.文的体现(7.38)
这是弟子们记载孔子的学问修养表达在外面的神态。第一是温柔的。对任何人都亲切温柔,
但也很肃穆,在温柔中又使人不敢随意。其次是威而不猛。说到威,一般人的印象是摆起组的凶
恶的架子,这样并不是威。真正的威是内心道德的修养,坦荡荡的修养到达了,就自然有威。第
三是恭而安。孔子对伊可事,任何人特别尊敬,也很安详,也就是既尊敬而又活泼不呆板。
三.质的体现
1.7.6
"志于道",可以说明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
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
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需从人道起步。。"依于仁",是依傍
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爰心。有了这个爰心,爱人、爱物、爰社
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
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化以六艺为主。
2.15.18
孔子说,f直正的学问分子,要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留意义、礼、孙、信四个字.本质
上要有义。这里的义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
行为。孙就是逊,看法上特别虚心,不自满,不傲慢。对人对事,到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
信人。
3.15.9
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譬如有很多宗教家,有时遇到与他的信仰确虫的事,他宁可舍
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宗教徒中特殊多,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
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阻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
第三课时
质的体现
1.6.11
这几句话看起来特别简洁,但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历练起来,就不简洁了。物质生活是如此
艰苦,住在贫民窟里一条陋巷中,破了的违章建筑里。任何人处于这种环境,心里的忧愁、苦恼
都吃不消的。可是颜回仍旧不改其乐,心里一样欢乐。这实在很难,物质环境苦到这个程度,心
境竟然恬淡照旧。颜回则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难怪孔子这么赞美观赏这个学生。三千弟
子只有他做得到这个修养,而他不幸三十二岁就短命死了。
2.7.16
这是孔子最出名的话,而且在文学境界上,写得最美。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
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欢乐无穷!舒适得很!就是说一个
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人生的大乐,自己
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须要靠物质,不须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
富又贵是特别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
云,比得妙极了.我们要留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
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晰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
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
己的精神人格了。
3.14.28
第一是"仁者不忧"。有仁德的人没有忧烦,只有欢乐。大而言之。国家天下事,都做到无
忧,都有方法解决,纵然没有方法解决,也能坦然处之。个人的事更多了,人生都在忧患中,人
每天都在忧愁当中。而仁者的修养可以超越物质环境的‘拘绊,而达于“乐天知命”的不忧境界。
其次是“智者不惑"。真正有高度才智,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
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最终是"勇者不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
生没有什么恐惊。
4.6.23
"知者乐水。"知者的欢乐,就像水一样,悠闲安详,恒久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宏大、安静。"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
观、爱好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安静有涵养的人,匕匕较不大简单发脾气,也不简单冲动,看
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
第四课时
-.君子的风貌有文有质,那小人是怎么样的呢?
小人会贪生怕死来损害仁道,追求个人利益。一个人厌烦物质环境艰苦的话,怕自己穿坏衣
服,怕自己没有好的吃,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而贪图享受,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因为他
的心志已经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孔子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意志,会被物质环境引诱、转移的
话,无法和他谈学问、谈道。
(715)
用这个"鄙夫”的名词似乎孔子在开口骂人,等于后世骂人"匹夫"一样。这"匹"的意思,
就是一个。其实这并不肯定是骂人,意思只是说"一个人"或"这个人",再白话一点就是"这
个家伙”的意思。而这里所记载的"鄙夫"之"鄙",就是"鄙俗"的意思,"鄙夫"就是没有
学识的、很糟糕的这种人。如我们给人写信,稍稍带一点古文笔调写,虚心一点,自称鄙人,但
后来又有人改写作“敝人",事实上该写作"鄙人",而且这两个字,还要写小一点,放在旁边,
以表示虚心,自己是鄙夫。这里孔子称人为鄙夫,等于是在骂人。因为当时各诸侯之国的政坛人
物,他所看不惯的太多了,他认为这些人都是鄙夫,他说这班人怎么可以主持国家的大事呢?他
说这些人连最基本的修养都没有,当他在功名权力拿不到的时候,就"患得之",怕得不到而打
办法、想方法,爬上这一个位置。等到爬上了这个位置,权力抓在手里了,又“患失之",怕失
去了已经得到的权力。一个大臣,没有谋国的思想,没有忠贞的情操,只为个人的利益而计校,
深怕自己的权力地位失去,于是不考虑一切,什么手段都用得出来,打击同事、打击好人、嫉妒
贤才等等都来了。孔子在这里就是说明私欲太大,没有真正宏大的思想、宏大的人格和宏大的目
标,只为个人利害而计较的为鄙夫。后世"患得患失"的成语,就是依据这里来的。
板书:
温柔肃程
文庄重安详
德才兼备
杀身成仁
君子之风见利思义
安贫乐道
质乐天知命
乐水乐山
心胸开阔
意志坚毅
求生害仁
耻恶衣恶食
小人患得患失
无微不至
选修高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驾驭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高校》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驾驭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总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明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高校》:“古之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学问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高校》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
在宋代以前,《高校》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
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
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颗、程颐竭力尊崇,南宋
朱喜又作《高校章句》,《高校》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高校》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
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杆IJ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佑年间复科举,
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今《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高校》,也从今获得了正式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化,甚至整
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课题释疑
《高校》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高校"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学问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高校问
古人十五岁入高校,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高校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高校》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
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高校》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
家人生教化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高校》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
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化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争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
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第一段:经文部分,提出三纲八目。
(1)高校之道:高校的宗旨。"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
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肯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
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使动词,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依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使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使人
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盛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学问。
(9)格物:探讨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2.其次段:说明如何"诚其意"。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w。)恶(。)臭(xiCi):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ou)
味的含义宽泛。
(4)好(吟o)好(他。)色:宠爱漂亮的女子。好(呜o)色,美女。
(5)谦(q沧):通他,满嬴
(6)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7)闲居:即独处。
(8)厌然:掩盖的样子。
(9)掩:遮掩,掩盖,
(10)著:显示。
(11)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3第三段:从反面说明如何"正心"和"修身"。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2)忿)(zhi):生气。
4.第四段: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和"齐家”。
(1)之:对于.辟:偏颇,偏向.
(2)哀矜:怜悯,怜悯。
(3)敖,傲慢。惰:怠慢。
(4)硕:大,茂密。
5.第五段:说明"齐家"和"治国"。
(1)悌(ti):指弟弟应当肯定听从哥哥。
(2)慈:指父母爱子女。
(3)机:作用。
(4)®(fen):败坏。
(5)尧舜:传闻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两位领袖,即尧帝和舜帝,历来被认为是
圣君的代表。
(6)帅:同"率",率领,统帅。
(7)桀(jie):夏最终T立君主。纣:即殷纣王,商最终一位君主。二人被认为是暴君的代
表。
(8)诸:"之于"的合音。
(11)恕:即恕道。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
要让别人去做,这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己的品德就是儒学所提倡的恕道。
(12)喻:使别人明白。
6.第六段:说明"治国"和"平天下〃。
(1)老老:敬重老人,前一"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
(2)长长:敬重长辈,
(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丢失父亲的人。
(4)倍:通"背",违反"
(5)挈(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挈,量度。矩,画
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10)此:乃,才。
四、合作探究
1."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提示:
"修身"的意思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高校》中对个人修养的最高要求,它是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擅长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长。
身修须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
探讨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相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
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恳、不自欺。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的偏向。这四个步
骤依次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八条目关系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2.《高校》采纳了许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
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
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产,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楚,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
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动,逻辑严密
3.《高校》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
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遂行分
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
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指责责怪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意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旧是有现
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
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知人们只
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育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
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宏大志
向。
选修高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驾驭重点文言字词,留意古今词义的区分。
2背诵积累名言、成语
二实力目标
历史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德政思想。
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
三德育目标
相识"为政以德"的主动意义。
重点:相识"德"的内涵,搞清"不患寡而患不均,入患贫而患担心”的古今异义。
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流程
(1、设疑自探2、解建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课前打算
本节是选修课《论语选读》的第一课,在课前应布置学生去找寻有关孔子和《论语》的姿料,
在课内进行沟通,让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一个总体的、也许的相识,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
好《论语》选修课。
二导入新课
”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闻
三整体感知(一)设疑自探《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
TB书。要从总体上了解《论语》,必需了解孔子其人;而了解孔子其人,又必需以《论语》为
主要依据。今日我们学习《为政以德》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问题:
1孔子一方面主见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冲
突?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2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知孔
子?
3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夫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5孔子的政治主见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二)解疑合探
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完成以上任务: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做出批注。勾画出你认为值得深
化品位的语句,并简要评述。
老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老师总结
1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相识到足民的重要性
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见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
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假如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
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推翻的事。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孔子对学生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不敢骗他。这诙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
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加其氧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
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而且做出来肯定要挨老师骂。可是这两人究
竟不是孔子认为季氏这样做好像也未尝不行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
于是两个人来拭探孔子的意向。
3理由有三: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行伐;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三是颛臾乃社
稷之臣,不当伐。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其次点是从地理上讲的,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市的。
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建立的国家,是社稷之臣,是周天子所领导下的一分
子(周天子把它封给鲁君)怎么可出兵去打它呢?你季氏根本没这个资格。这些小国大多是上古
帝王贤哲的后裔,他们的祖先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不行磨灭的贡献,在这些小国中仍
旧保存继承了其祖先的优秀品德、风俗习惯。孔子推崇周文化,也不卑视小国文化。在他看来,
三代先王保存这些小国的祭祀血食,表现了三代尚德精神。若将这些小国歼灭,不仅是它们的悲
剧,亦会使自己因失德而走向灭亡。
4"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安排
社会财宝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冲突的主见。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剧烈维护等级制度,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
不行能具有这种思想。"均”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平"(公允),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
词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一旦用到言语里,有了详细的语境,词的意义就由语言
义变为言语义,就会添加许多临时性的附加成分,由抽象变为详细,由一般变为个别。"均贫富"
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
却有不同的说明。
5孔子讲为政,不是谈政治,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孔
子的言论才更有价值,更有普遍意义。作为思想家作为圣人,其价值乃是供应治理国家的基本原
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不是详细某一个样板.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
理,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
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见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假如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假如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Q2.19)小人必定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12.19)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折服,主见"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化。"临之以庄,则敬;孝慈,
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2.20)孔子设教,不仅留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
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留意。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
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得
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
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若不
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
数,恣意气。惹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四语言及写法品读
(一)设疑自探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它采纳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一般话(即"雅言"),
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汲取古代书面语言精粹、
洗练、高雅、整饬的特长,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所以言简意赅,深化浅出,朴实无华,隽永
有味。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或体会,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二)解疑合探
老师找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预设问题:
1孔子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2本文的文言句式有哪些类型?
3背诵名句名篇
4检查落实
5小结回顾
(三)质疑再探
学习之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结合课文和当今现实提出自己的思索。
预设问题
对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担心"与"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假
如以今日的眼光来看,是否有不当之处?
五运用拓展
1请大家结合《课堂新坐标》找出你认为最有价值难度的练习,让同学解答。
2今日如何看用L子的以德治国思想?
六总结全文
课后反思
补充修改
选修高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洵其人,体会他论说文真实显明的特点
2、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学要点:
难点是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轻思路。
排偶句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渎、讲析、比较(2课时)
四、教学步骤:
(1)走近作者: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闻名散文家。著有《嘉
佑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
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苏洵的散文论点显明,论据有力,语言锐,纵横恣肆,具有雄辩地劝服力。其文章语言古
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比方。苏洵的论文,见解精辟。他
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见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
中当世之过"。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国力日弱,民族冲突非常严峻,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昌炽。为求苟安,
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结果,极大地减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害。针对这种状
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探讨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十篇就是他系统探讨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
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3)解题:心术:1居心(多指坏的)。如“心术不正”2心计、计谋
本文讲将领的心理修养,制下御敌之道,以及运思、机权之术,全文都是围围着为将的心术
发挥,故题作《心术》。
(4)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明确重点词语;逐段疏通文意。
2、课文结构:(板)
⑴、论"将"("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⑵、论"兵"("凡兵上义")
⑶、论"战"("凡战之道",有四养)
[4]、论战时为将之道「智而严")士则应"愚"
⑸、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彼一举例论证
[6]、论战时用兵之道:知己("知理、知势、知节")
[刀、论运用长短之术;避实击虚和暴短阴长的辩证思索)
[8]、论善用兵之道("无所顾"、"有所恃")
3、思索探究:
明确:各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治心(首段)一养士(二、三、四段)一审势(五、六段)一稀奇(七段)一守备(八段)
♦先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再注意详细的战术和支配;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
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4、精华赏读:
口]、文章切实讲理,以理服人,以朴实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斗争
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斗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斗争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等。另外,
文章还阐述了智与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双方因素的关系。
[2]、文章的语格非常显明。
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义正词严;
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坚决斩截;
排匕货口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概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
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5)作业:
口]、阅读苏洵《六国论》,试比较《心术》与《六国论》在论说方式上的异同。完成课后
思索练习三、四
[2]阅读下面的文段,思索后面的问题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
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行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
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堪,使耕者
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
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土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乜。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行用矣。
1、说明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
(1)为将之道,当先治心()(2)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3)然后可以制利害()(4)凡兵上义()
(5)而他日将有所不行措手足也()(6)惟义可以怒士()
(7)未战养其财()(8)所以养其财()
(9)丰犒而优游之()(10)小胜益急()
(11)小挫益厉()(12)而士不厌兵()
(13)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14)一战而胜,不行用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
(2)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译: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行测,严则不行犯,故士皆委已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
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缱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
之师可以坐缚,彼因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3、说明下列加点的词
(1)故士皆委已而听命()(2)邓艾缱兵于蜀中()
(3)则百万之币可以坐缚()(4)彼因有所侮而动也()
(5)能以兵尝敌()(6)故去就可以决()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
译:
(2)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
译:
5、这两段中,作者认为作战时,作将领的应当(),作士兵的.最好();出兵时应当要做
到()。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
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铁路物业买卖正式协议文件版B版
- 2025年度海洋资源开发承包经营合同3篇
- 商品房销售合同范本
- 2025年私募基金代持资产清算与分配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专业农场灭鼠及作物保护合同2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装备采购合同3篇
- 2025年新能源电动车租赁及绿色出行服务合同范本2篇
- 2025版铝模回收利用与环保处理服务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节能设施安全生产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高速公路建设土石方供应合同3篇
- 劳动合同续签意见单
-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意义
- 2024年保育员(初级)培训计划和教学大纲-(目录版)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企业正确认识和运用矩阵式管理
- 分布式光伏高处作业专项施工方案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全部课件
- 检验科主任就职演讲稿范文
- 人防工程主体监理质量评估报告
- 20225GRedCap通信技术白皮书
- 燃气有限公司客户服务规范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