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语文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起点高三语文下册月考试卷41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B.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C.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膝盖曾做过多次手术,经常需要打消肿针,饱受伤病的折磨,最终在32岁的时候做出了离开赛场的决定.D.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四方商场盗窃案亏得法官;终于真相大白,被告的冤情才得以昭雪。

②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作为班主任,他都。

③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账簿上,对方核查人员也无话可说了。A.了如指掌明察秋毫一目了然B.一目了然了如指掌明察秋毫C.明察秋毫了如指掌一目了然D.明察秋毫一目了然了如指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晚年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因为眼疾,只能述而不作,由他的助手记录下他口述的内容,最终完成了学术专著《柳如是别传》的创作B.一个人的生活可能很辛苦,虽然我已有心理准备,但真的去面对,还是需要勇气的.算了,即来之,则来之吧C.我原本计划写一篇论述教师素质的文章,但由于工作调动,情随事迁,我已经没有写的心思了D.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这可能也是当时许多国民党刊物不敢刊登的原因4、宋人评价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下列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作家是()A.陆游B.辛弃疾C.杜甫D.晏殊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2014年10月10日,凭借“为保护儿童和青年人权益而进行的斗争”,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此次把奖项授予“那些为年轻人权益而斗争的人”,在和平奖历史上尚无首例。B.据了解,除了医院管好抗菌药物使用外,社会药店同样重要。没有医生、药师指导的抗菌药物随意使用也一样会导致病人抗药性能力及病情的严重发展。C.在中国大力反腐的过程中,不少重大案件都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而“刑不上常委”的终结,无疑是世界众多主流媒体对中共中央宣布对周永康问题立案审查这一短消息如此被关注的重要原因。D.金砖国家深化合作,反映了全球经济权力从西方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的转移,体现了国际金融危机后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演进。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磨砺幅员亲和力与日剧增B.端详博弈捅娄子食不果腹C.渔具婆挲座右铭沧海桑田D.跻身膨胀出洋像寥若晨星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7、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可以引用《劝学》中的名言“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下阕以“____,____”承接上文;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意.

(3)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指出“____,____”,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8、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它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____,____;____.让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随风而逝吧,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9、某校开展“诗文诵读•我喜爱的唐诗宋词和美文”活动;三位同学交流了各自的看法。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丙同学的发言补写完整。

甲同学说:我喜欢有丰富知识的诗文;这样的诗文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识辨能力。

乙同学说:我喜欢有深刻思想的诗文,这样的诗文能____。

丙同学说:我喜欢有审美情趣的诗文,这样的诗文能____。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审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该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朴素这一概念最直接、最充分地表示这种审美形态是以生态为灵魂的。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老子用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二是恬淡观,三是清新观,四是精诚观。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严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而是“否定之否定”的升华,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实质不同。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因而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任何生活方式如果产生诸多垃圾或者垃圾不易回收,这种生活方式就与朴素无缘;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这种公正一是体现为对动植物生存权利的尊重,二是体现为在精神上尊重动植物自身的价值。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节选自201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朴素之美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中的标志性的美;它能触及这个时代的审美灵魂。

B.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一直认为只有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

C.朴素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高的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对中国的传统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D.工业社会追求财富和享受奢华的生活既冲击了朴素的审美追求;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道法自然”思想跨越了学术领域和学派范畴;成为具有民族共同性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B.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引申拓展;但其以自然为本位的特征没有改变。

C.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工业文明推动了朴素美的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应时而生。

D.农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审美立足点完全不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追求朴素美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需要;要能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这一灵魂要素。

B.虽然对“朴素”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但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和中华民族一样视朴素为美。

C.工业社会与破坏环境;生活奢华有着必然联系;这完全是由工业文明的价值导向决定的。

D.人类的利益是有可能和生态相协调的,朴素之美也必须在新的时代具备更多新的内容。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它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还有的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和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籍贯;宗教、学派的思想,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争取的一项是____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1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钧。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诗人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首句描写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而流;以此来点染环境的清幽。

B.“梁上燕”是就村而写;“水中鸥”是就江而写,正与诗题照应。

C.妻画棋局;儿作钓钩,虽以琐事入诗,却能使人感觉乐在其中。

D.有人提供禄米便更无他求;反映了诗人衣食无忧下内心的得意。

(2)有人说,“事事幽”三字提掣全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从全诗来看,“幽”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评卷人得分三、诗歌鉴赏(共5题,共10分)1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

B.“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

C.“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一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

D.“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

E.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

(2)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①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1)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尾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说明。15、(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注】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______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诗人高雅脱俗,飘然世外。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地写出来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16、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南乡子。

朱熹[宋]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①。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注释】危弦:演奏乐器时的变调改曲。

(1)本首词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请具体说明。

(2)结合诗句;指出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请从词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并给予分析。1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齐安①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唐】杜牧。

两竿落日溪挢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过分水岭。

【唐】溫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曰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注:①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842年杜牧谪迁外放为黄州刺史。

(1)《过分水岭》一诗;溪水的“有情”体现在何处?

(2)这两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3)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评卷人得分四、解答题(共1题,共9分)18、

(l)根据图表;写出一条结论。

(2)根据图表揭示的现象,用简明的语言谈谈你的看法。评卷人得分五、问答题(共2题,共4分)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我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①,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②劝我者也,何故止我?”(选自《墨子》)

.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往往体现在类比推理上,请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说明。评卷人得分六、写作题(共2题,共10分)21、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苹果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去世之后,中国网民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有人认为,中国教育扼杀中国的乔布斯:有人认为,中国文化缺少探索精神、开拓意识,这是中国没有乔布斯的原因;有人认为:中国没有产生乔布斯的社会环境也许,你是乔布斯的崇拜者,也许,你正想着做中国的乔布斯。请结合你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乔布斯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要求自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星驰“正宗迷弟”兼工作伙伴卢正雨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制电影《绝世高手》在2017年热映。对于这一影片;有人认为是“后周星驰时代”最能体现正宗无厘头喜剧风格的作品,也有影评人认为“致敬模仿大于影片本身”,缺乏导演的个人风格。

对于材料中的不同看法;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你的思考;认知进行写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分析】辨析病句一般有两个角度,意思语法结构,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二是内容,包括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析】【解答】A.成分残缺;关联词残缺,在“等方面”后面加上“而言”;

B.搭配不当;“推动”和“联系”搭配不当,将“推动”改为“加强”;

C.偷换主语;前面句子的主语是“膝盖”,“饱受”的主语应该是“李娜”,在“饱受”前加上“李娜”;

D.表述正确.

故选:D.2、C【分析】【分析】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成语义和语境义进行辨析.可以使用排除法.【解析】【解答】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①强调法官对四方商场盗窃案能洞察事理,所以选“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②强调的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特长及家庭情况等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选“了如指掌”;

一目了然: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③强调的是在账簿上可以把材料费;人工费、税费等看得很清楚,所以选“一目了然”;

故选:C.3、A【分析】【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解析】【解答】A.述而不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陈寅格先生只是因为眼疾不能自己记录,但口述的是自己的思想,最终完成创作,此处属于望文生义,故错;

B.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这里指安下心来面对辛苦的生活,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这里用来形容鲁迅先生文章的无懈可击,使用正确;

故选A4、B【分析】“学士”指苏轼;其是豪放派代表,故选B。

此题考查了文学常识的识记。

豪放派;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解析】B5、D【分析】A.不合逻辑;“尚无首例”应为“尚无先例”或“尚属首例”。

B.搭配不当;“抗药性能力”与“严重发展”搭配不当,应在“抗药性能力”后加“的降低”。

C.成分赘余;应删去“如此被关注”的“被”。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解答此类题目,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解析】D6、B【分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平时的积累与记忆是做好字形辨析题的基础,读书、写字都要留心.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重点汉字要认准;其次,重视积累,建立错字本,注意收集日常生活中容易写错的汉字;第三,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解析】【解答】A.应为“与日俱增”;

B.正确;

C.应为“婆娑”;

D.应为“出洋相”;

故选:B.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析】【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诵和默写诗文的能力.【解析】【解答】(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注意“须臾”字的书写)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注意“栏;砌”字的书写)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8、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和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此题考查形式是嵌入式.仿写原则:仿写句子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解析】【解答】此题要从整体上感知文段的内容大意;然后仔细分析“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这一句式特点,不难发现“担忧和恐惧”与“无畏和勇气”是相反的词语,而开头一句已经从基调上进行了限制“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所以,可以运用一些类似“担忧和恐惧”“无畏和勇气”之类的相近词语,如“局促和紧张”与“潇洒与轻松”等.

答案示例:

局促和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

傲慢和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9、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此题考查形式是续写式.仿写原则:仿写句子既要做到“形似”又要做到“神似”.形似:结构、修辞、关联词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神似:语境契合、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努力创新.【解析】【解答】所仿句子要抓住“我喜欢有的诗文”中给予诗文的特点;然后围绕这个特点表述诗文对于阅读者的影响.运用三个短句子加以描述即可.

答案示例:

启迪我们的智慧;提升我们的境界,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

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10、BDC【分析】【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解析】【解答】(1)B“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一直认为”错;根据原文“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可知,应该是“朴素观认为”,“朴素观”不等同于“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

(2)D根据原文“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知,“二者审美立足点完全不同”是错误的.

(3)C“这完全是由工业文明的价值导向决定的”错;根据原文“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可知,应是由“工业社会的价值导向”决定的.

答案:

(1)B

(2)D

(3)C11、CDC【分析】【分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解析】【解答】(1)定义与概念题.A项偷换概念;“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一句中,将“经典”这一概念,偷换成了“中国经典”.原文表述为“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B项无中生有,“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的说法不当,原文未提及.D项以偏概全,对中国经典范围的认定,不仅包括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以及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还应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文字学著作等.

(2)材料与观点题.A项张冠李戴;“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B项无中生有,文中未说“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C项以偏概全,“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3)要点与概括题.A项“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表述错误.B项“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说法过于绝对.D项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

答案:

(1)C

(2)D

(3)C12、D【分析】【分析】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解析】【解答】(1)D“诗人衣食无忧下内心的得意”错误;尾联表面有庆幸意,其实是经历离乱之后暂得安居下的自我安慰,而不是“衣食无忧中内心的得意”.

(2)此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题型为分析诗眼.题干已经明确诗眼是“幽”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d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

(1)D(尾联表面有庆幸意;其实是经历离乱之后暂得安居下的自我安慰,而不是“衣食无忧中内心的得意”)

(2)清澈的江水环抱着村庄缓缓流淌;这是环境的幽静(1分):梁上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江中自鸥相亲相爱远近嬉戏,这是景物的幽美(1分):妻子画纸为棋局,儿子敲针作钓钩,这是人事的幽趣(1分).恬静;和谐的江村生活凸显了颠沛流离之后的安宁祥和(1分),尾联文字则又透露出作者有难言的心事与愁苦(1分).

译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绕村流过;长长的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雅.

梁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白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只要有老朋友给予一些钱米;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在几个月之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从同州经由绵州,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初具规模;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愉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

本诗首联第二句“事事幽”三字;是全诗关紧的话,提挈一篇旨意.中间四句,紧紧贴住“事事幽”,一路叙下.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做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虽然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正包藏着不少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确实没有忘记,自己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压痛点.一旦分禄赐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所以,我们无妨说,这结末两句,与其说是幸词,倒毋宁说是苦情.艰窭贫困、依人为活的一代诗宗,在暂得栖息,杜甫能安居的同时,便吐露这样悲酸的话语,实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中联四句;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了江村幽事,然后,在结句上,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了一篇主题,最为简净,最为稳当.

《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

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

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

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三、诗歌鉴赏(共5题,共10分)13、略

【分析】(1)A.“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有误;从诗中来看,“戏言后事”,表现了夫妇感情亲密。C.“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在赞美妻子,讴歌爱情。“诚知”句,言丧偶之痛,历来普遍,不必过于哀痛。实为跌宕顿挫之笔,是为了突显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体现的情感郁结。

(2)“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意思是“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这两联主要是借事来抒情,借助几件日常琐事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答案:

(1)AC

(2)作者寓情于事(记事抒情;因事缘情等);通过几件日常琐事来怀念亡妻,表达哀思。将衣服送人,已所剩无几;将针线原封不动,留作永久的念想;因念及亡妻的好,善待陪嫁的奴仆;因经常梦见亡妻,烧纸送钱慰亡灵。

译文:

当年咱俩开玩笑讲着身后的事;今日都成沉痛的回忆每每飘来。你生前穿的衣裳眼看施舍快完;只有针线活计还保存不忍打开。我仍念旧情更加怜爱你的婢仆;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但咱们贫贱夫妻事事更觉悲哀。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诗人写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仍然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不忍打开。诗人想用这种消极的办法封存起对往事的记忆,而这种做法本身恰好证明他无法摆脱对妻子的思念。还有,每当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对婢仆也平添一种哀怜的感情。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末两句,从“诚知此恨人人有”的泛说,落到“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特指上。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是更为悲哀的。末句从上一句泛说推进一层,着力写出自身丧偶不同于一般的悲痛感情。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解析】AC14、略

【分析】(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解答时要抓住本诗的“寂寥”“惭”“谢”这些关键词;要了解诗歌所叙之事蕴含的情感,诗中诉说了劳动的艰难,倾诉了自己的感激和惭愧,里面也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还要注意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表达作者对荀媪的感激之情。(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表达技巧”分为五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借景抒情等)、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谋篇布局(过渡、悬念、照应等)。尾联“漂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典故,用典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艺术风格的能力。诗歌风格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所形成的整体风貌。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但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借宿在一位贫苦老妇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亲眼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有感而作的。诗中诉说了劳动的艰难,倾诉了自己的感激和惭愧,流露出感人的真挚感情。诗中虽没有直接描写荀媪的词句,但她的忠厚善良的形象宛然如见。全诗朴素自然,语言清淡,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以豪迈飘逸为主的李白诗歌中别具一格。

【解析】(1)夜宿农家的寂寞之情,由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而引发的同情之心,对于荀媪的盛情款待受之有愧,心怀愧疚之情。(2)用典,把荀媪比作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表达作者对她的感激之情。(3)这首诗是即事抒情之作,与李白其他作品表现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所不同。这首诗用写实的方法叙述了自己夜宿荀媪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真情,属于现实主义诗歌。15、略

【分析】(1)D项;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项,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2)本诗一二三联都是作者对山林春景的描绘;写出了山居环境的远离尘嚣;清幽、静谧,体现了他对环境的喜爱.最后一联是说,这些美景只有跟那些才学之士分享,别的无人能谈说了,表现了自己志趣的高雅,抒发了念友的深情.如何表现主要从手法上解答.一二三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属于借景抒情,最后直接说出对友人的思念,属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答案:

(1)DE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喜爱之情.(2分)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2分)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2分)

鉴赏:

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诗人才华横溢;高朋甚多.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首联,“无俗喧”“时立”写出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怡然自得的形象;颔联,以“少来客”与“多过猿”相对比,突出了山居环境的清幽和静谧;颈联,以岩石;松树、杏花等描写环境的清幽,表达了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无人可以分享,表现了自己志趣的高雅,抒发了念友的深情.

(1)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技巧.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解析】DE16、略

【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本题考查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解答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概括。

诗中“落日”;“风月”、“永夜”、“明日”表明;本首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展开。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本词的下阙中;“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实写眼前景与情,“明日回头江树远”是设想“明日”景象,这是虚实结合的写法;“目断晴空雁字连”是借景抒情。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3)本题考查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时要在整体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分析筛选抒情诗句,同时还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方式,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本诗主要抒发浓浓的离愁别绪;其中“永夜清霜透幕毡”通过“深夜难眠”深沉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目断晴空雁字连”借“雁”表现孤寂;惆怅,表达的深沉、真切。

参考答案:

(1)时间顺序。黄昏(落日照楼船)--前夜(风月从今别一川)--后夜(永夜清霜透幕毡)--次日天明(明日回头江树远)。

(2)①虚实结合。“明日回头江树远”;想到天明后更加远离出发地,因而更加思念友人。②寓情于景。“目断晴空雁字连”,通过写辽远晴空中的孤雁,表现与友人别后的孤寂惆怅。

(3)示例一:“永夜清霜透幕毡”;诗人通过写深夜难眠,更深沉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

示例二:“目断晴空雁字连”;诗人通过写辽远晴空中的孤雁,深切表现了与友人别后的孤寂惆怅。

附: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的小令;分上下两阕,共四句。每句都有一个直指或暗示时间的词,建立了这首词时间流动的架构:黄昏--前夜--后夜--清晨,在这段时间内,空间相应变换,景物和人物感情相应变换等,浓浓的离情别绪经过逐步变换,最后化为一片清澄,为这首小令的特色。

首句写景;观景的眼界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以“落日“起笔,既点明黄昏的时间,又烘托气氛,重点落在“楼船“,点出别离主题。后句紧接前句,“澄江“照应“船“,“稳过“照应“楼“,“一片天“照应“落日“,过渡和呼应极为妥贴;平稳。“一片天“既可是落日之实在背景,又可是江天,落日映照水中,波光粼粼,则上下相映,已成一体。“稳过“的“稳“建立了“楼船“和“江天“的关系,也流露了作者对待离别的情绪基调,则由“落日“和“江天“所构成的一片美景不会因人物的情绪波动而破坏。

次句由景及情;点出别离的主角--使君和客。在两方的情意之间,重点在使君的“留“,“依然“使时间向过去延伸,则又交织入使君和客许多言辞之外的因缘,也就是“留意“之所以值得“珍重“。所留之意虽依然,但已不得不别,“一川“即前句的“澄江一片天“,而“别“接应“稳过“,空间距离已悄悄推开,时间也悄悄转换,“落日“转成了“风月“,时间已由黄昏过渡到前夜。

转入下阕;着眼点由使君转为客。上阕的“留意“经“别“的过渡转为“离绪“,留别至别离,视角已转。以夜半的子时划界,夜可分前后,则“风月“当“前夜“,“永夜清霜“当后夜,景象已判然不同。“危弦“点“楼“,“幕毡“点“船“,都照应上阕,用字仍不虚设。时移情移,空间亦暗移。

永夜是夜到深处;深处即转,即所谓黎明前的黑暗。末句立即开朗,先用“明日“点出“清晨“,后用“晴空“点出时间正在向正午进发。“明日回头江树远“是空间的进一步推移,“回头“是客的心理动作,是“离绪“的发展,但“江树远“已显出一片明朗和生机。“怀贤“点出使君和客的友谊基础为共同的志意相投,也在不自觉中流露出词作者作为忧国忧民大哲学家的身份。结句将人的视线上引于晴空,既照应首句的落日,又将感情向大境界升华。“雁字连“,是在一片清澄中显出的自然界景象,雁南飞,又将北归,人之离别,正处于自然界的物候大循环之中。

上、下阕所描写的时间是从黄昏到清晨,但这一小段时空变换是一段更大时空变换的转折点,使君和客的相会由种种因素所造成,使君和客的相别也由种种因素所造成,一别以后即属不可知,也许永远不能再相会,这就使词作所描述的小段时空变换有了特殊的意义。词作中时空虽步步变换,但上阕点出“留“,下阕点出“连“,已自然接续成“留连“二字,则人物的感情非“别“所能致。整首小令虽描写黄昏到清晨,但由“明日“一词可知下阕所写全属设想情景,而全词的时间中心点只是“风月从今别一川“的“今“,使君和客二人的感情通过“今“而相合,则一刹那已凝住永恒。17、略

【分析】

(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对内容的理解;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对内容及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对情感的理解分析。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解析】解析:

(1)溪水本无情;这里却“有情”,这是运用拟人手法,所以分析此题,就是分析哪里运用了拟人手法,很明显“同行”“惜别”,这些人的动作;情感赋予于溪水上,这里体现了溪水的“有情”;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要明确两诗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杜诗写的是诗人站在溪桥上所见所感,温诗写的是诗人过分水岭溪水伴他随行的情景;相同的是诗中都写了景,景中蕴含着情,且在“绿荷相倚恨”;“同行”、“惜别”等处运用拟人手法;不同的是温诗也写出山中的清幽,用流水潺潺衬托环境的宁静,再有作者不说出对流水等山中环境的喜爱,却说溪水不愿分别,这里是侧面烘托手法;

(3)杜诗:“两竿落日”;则在暮色苍茫之中,“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略带感伤的;“多少绿荷相倚恨”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作者因何而感伤;因何而恨,从注解可知,杜牧谪迁外放为黄州刺史,那么此诗表达的情感应是贬谪之意,即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温诗:《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所以温诗表达的是对溪水的喜爱之情。

答案:

(1)入山三曰得同行;惜别潺湲一夜声;

(2)同:寓情于景;拟人,“绿荷相倚””“同行”;“惜别”等处运用拟人手法;异:温诗,以动(声)衬静,侧面烘托,“潺湲”衬托环境的宁静;

(3)杜:壮志难酬(美人迟暮;怀才不遇);温:对溪水的喜爱之情(惜别之情);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译文: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过分水岭》译文:

溪水无情却似对我脉脉有情;进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登山岭头就是我俩分手之处;潺湲流淌与我惜别一夜有声。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赏析: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

《过分水岭》赏析: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温庭筠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具有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的效果。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得同行”的“得”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可以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