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41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21世纪,人们通过脸书、微信、微博、谷歌、百度、维基百科等工具进行通讯和获取信息,通过“优步”共享汽车,通过“奈飞”共享影视节目,大数据技术将促使商品的生产与供应变得更加合理。这说明A.信息技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方式B.技术革命改变社会经济结构C.人们日常生活过度依赖网络技术D.知识经济推动全球同步发展。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B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C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A.AB.BC.CD.D3、七八千年前,中国的农业与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这不能说明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B.人类出现定居生活C.农业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4、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意义包括。

①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

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③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

④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瘟疫肆虐。张仲景著书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他的这些论述A.推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B.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动荡C.体现了医者济世救民情怀D.开启了勤恳踏实的学风6、有学者指出:“高纬度地区的人们,生存条件太差,无法种植。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只有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据此推知,该学者讨论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地理环境与农业起源的关系B.储备技术对于农业的重要性C.食物生产与人类文明的产生D.历史条件影响古代多元文明7、1979年至2013年,我国化肥用量由1千多万吨增加到近6千万吨。目前,我国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这说明我国()A.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B.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C.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D.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8、据《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匠户子女,使男习工事,女习绣,其辄敢拘刷者,禁止。”这说明了A.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B.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C.私营手工业比重日益增大D.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技艺水平高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8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人擅自修建了10余公里长的吴淞铁路,但不久即被清政府赎回、拆毁。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次年建成,全长9.7公里,名唐胥铁路。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材料二1949一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时期中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的影响。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统计,自霍乱于1817年由印度传入中国,清代中国共发生了4次霍乱大流行。尽管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但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府把日常性的疫病救疗纳入自身的职责范围。这一趋势到清末最终演变成国家在新政中,将自身的卫生和医疗职能明确和制度化。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上海等地的乡贤和慈善机构还在外国势力的刺激下,成立了实行强制查验和隔离的防疫医院。国内医学人士也初步完成了中医学对霍乱医理和疗法的探索,甚至有的医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霍乱的关系,对居所环境和用水卫生提出了要求。材料二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但效果甚微。1831—1832年霍乱以后,把霍乱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的观点逐渐被大多数英国人接受。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然而,该措施并没有阻止1853—1854年霍乱的再次降临,反而因把城市污水肆意排入河流,加剧了霍乱的传播。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方式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国与英国霍乱防治的共同意义。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0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至1914年上海租界的发展——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材料二

1880至1900年间上海租界内华人的人口发展——陈万雄《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材料三。1850

《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创刊。

1871

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电线接入租界。

1872

4月,英国人美查(FrederickMajor)创办《申报》。

1879

9月;美国传教士创办圣约翰书院,后改称圣约翰大学。

1881

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营业。

1882

英国人开办的上海电光公司发电。

1893

工部局收购电光公司;成立电气处。该年,英国人丹福士创办《新闻报》。

1902

上海首次引进两辆汽车。

1903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东方杂志》。

1908

3月;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通车。第一家电影院虹口电影院建成。

1909

沪宁铁路通车。

1911

上海出现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一上海总会。陆费逵在福州路创立中华书局。

——刘惠吾《上海近代史》以上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近代上海发展历史时,搜集到的史料。请你帮助他们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都城是一个国家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从首都变迁的轨迹中,可以知晓政权更迭的原因、民族关系的紧张、经济重心的变化、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历史步伐的沉重。都城是一个国家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而一部都城变迁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从首都变迁的轨迹中,可以知晓政权更迭的原因、民族关系的紧张、经济重心的变化、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历史步伐的沉重。

请根据表格信息,围绕“都城的变迁”这一主题,自拟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紧扣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表述准确。)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2分)15、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6、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详解】

材料反映出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的通信和交通,我们的文化和娱乐生活我们的购物等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故选择A。材料没有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不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并没有强调人们日常生活对网络的过分依赖,故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全球化和同步发展,故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信息技术革命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和当今社会基本事实来理解和分析材料。2、D【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葡萄牙没有垄断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排除A项;17世纪中叶,荷兰已达到了商业繁荣的顶点,成为17世纪海上殖民强国,B项时间错误,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3、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未体现社会出现贫富分化,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可说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可说明人类出现定居生活,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粮食的储备”可说明农业的发展增加了食物的供应,这有利于人口增长,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4、D【分析】【分析】

【详解】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5、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可以看出张仲景作为医者济世救民的情怀,C正确;理论联系实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张仲景主要针对瘟疫对民众的伤害发表言论,并未批判社会本身,排除B;D错在“开启”,排除。6、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低纬度地区的人们,因为采集条件相对较好,不需要农耕”、“中纬度地区的人们需要种植并且可以产生农耕,因为他们面临饥荒,他们需要挑战饥荒,他们需要度过冬天,他们需要贮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纬度,不同地理环境,农业发展情况不尽相同,A项正确;低纬度地区不用储备粮食,排除B项;材料与人类文明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古代多元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7、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我国化肥用量增加,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针对这个问题,我国提出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可得出,需要加大科技研究,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化肥施用量,所以体现了注重兼顾农业科技和食物安全,C项正确;根据材料“农作物的亩均化肥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世界上部分国家化肥施用量低,但不知发达国家的化肥使用情况,不能得出中国农用化肥使用步发达国家后尘,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出了目标,不能体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后来居上,排除B项;根据材料提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没有涉及大力提倡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8、A【分析】【详解】

材料说明元代对于手工业者实行严格的工匠管理制度,“男习工事,女习绣”中固定女子不得从事手工业技术传承,显然是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官府用法令保护手工业者世代为官府劳作,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私营手工业的比重问题,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官营手工业分工细致,D错误。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9、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8分)11、略

【分析】【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法、德、低等国开始兴建铁路。19世纪50年代,印度、巴西、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土地上也出现了铁路”可知,兴建铁路成为时代潮流;根据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列强提出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并付诸行动”可知,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路权;根据材料“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诫恐终难振作’和‘愚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朝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胥各庄”可知,洋务运动的发展和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

(2)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铁路建设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根据材料“1949一1950年底,新中国修复的铁路达到14089公里,使原有铁路基本畅通”可知,铁路修建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到1952年底,除了重修已毁弃的旧线路602公里外,又修建了三条新线路,总长1263公里,使全国通车里程达到24578公里接近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份”可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铁路修建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解析】(1)背景:兴建铁路成为时代潮流;西方列强企图控制中国路权;洋务运动的发展;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

(2)影响:巩固了新生政权;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一.五”计划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与官方相比;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可知,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根据材料“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可知,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材料“清代国家对霍乱等疫病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可知,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根据材料“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可知,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中国未形成系统的防治规范,英国形成了系统的防治规范标准且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一主旨可以看出,中国的霍乱防治以治为主,根据材料“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社会各界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案”“据此,英国议会出台了1875年《大公共卫生法》和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切断了霍乱传播的途径”可知,英国注重防治并重;根据材料“清代社会力量对霍乱的救疗更加积极主动。除了施医送药、祈神驱疫等传统活动”可知,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根据材料“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可知,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英国政府积极防治霍乱,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根据材料“霍乱于1831年由印度传入英国后,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实行隔离措施”“1848—1849年霍乱期间,英国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成立了卫生总会负责改造城市卫生”可知,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霍乱的防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根据材料“1866年霍乱证明了斯诺医生关于霍乱病菌通过饮用水传播的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乱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霍乱防治对民众的影响而言,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根据材料“到19世纪末,英国霍乱防治的方法被接纳为国际预防措施的基础”可知,霍乱的防治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解析】(1)不同之处:中国社会力量是霍乱防治的主体;英国政府在霍乱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的霍乱防治带有“救急”色彩,英国把霍乱防治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中国未形成系统的防治规范,英国形成了系统的防治规范标准且影响深远);中国的霍乱防治以治为主,英国注重防治并重;中国将传统中医作为主要疗法,英国以西医科学研究为理论支撑。

(2)意义:救治生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生命安全;增强了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有利于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促进了医学研究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公共卫生观念,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了国际合作和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任答三点即可)五、论述题(共2题,共10分)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信息总结论点,再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上海逐渐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上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等相关内容展开论述即可,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被迫成为与西方接触的前沿阵地,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理念;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在上海获取租借地,列强在上海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为部分流亡者提供庇护;上海以外其他地区的人纷纷避难或移居上海,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等近代化。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如近代上海的历史是一部列强侵华殖民史等等。【解析】示例1:

主题:近代上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

解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被迫成为与西方接触的前沿阵地,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理念;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在上海获取租借地,列强在上海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为部分流亡者提供庇护;上海以外其他地区的人纷纷避难或移居上海,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等近代化。

总上所述;上海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示例2:

主题:近代上海的历史是一部列强侵华殖民史。

解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列强侵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列强上海获取租借地,列强在上海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无法直接管理和干涉,租界俨然是一个“自由王国”;上海租界人口不断增加,成为“国中之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

总上所述,近代上海历史的发展一部列强侵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