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新课标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893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C.对人类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D.当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等消除污染2、长期使用化肥可使土壤酸碱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污染环境。下列修复和改良酸碱化土壤的措施中,不属于生物工程措施的是()A.设计构建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现代农业种植体系B.增施有机肥,种植耐酸碱的农作物,秸秆还田C.施用化学改良剂或一些矿质肥料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D.分离和筛选耐酸碱的微生物作为功能菌制成微生物肥料3、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停歇地,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水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D.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B.①②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中的③④分别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5、下列有关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体内均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B.变形虫、草履虫、蛔虫都是消费者,细胞呼吸方式均为有氧呼吸C.黑藻、念珠藻、颤藻都是生产者,均能进行有丝分裂D.霉菌、乳酸菌、硝化细菌用电镜观察,视野中均可观察到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6、到了草原,你能看到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草原动植物的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相对复杂B.草原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C.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7、下图为湖岸沙丘演替示意图(图中所标植物为各阶段的优势植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从未被植物覆盖过的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木棉阶段”的植物可能出现在“松树阶段”群落中C.在该演替过程中,“栎树阶段”群落的结构最复杂D.优势种的变化是种间竞争的结果,与土壤变化无关8、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条件下,理论上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甲藻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无论单独培养还是混合培养,甲藻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时,甲藻和乙藻具有种间竞争关系,而且竞争力明显有悬殊9、在两瓶完全相同的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等量的不同种类的酵母菌a、b,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得到下图所示的生长曲线,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计数时为避免计入死亡菌体,可用台盼蓝染色后统计蓝色细胞数B.培养初期酵母菌的数量变化类似“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Nt-Nt-1)/Nt-1C.T6时两培养瓶中营养物质剩余量不同D.T6之后酵母菌数量会一直保持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11、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国家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碳达峰”是“碳中和”的结果,这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D.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1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甲可知,D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才开始受到破坏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13、如图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解,在养殖过程中每天添加人工饲料进行有机物输入,以满足鱼的食物需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为碳循环的途径还需补充箭头“大气CO2库→生产者”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人工鱼塘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14、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种内斗争的加剧不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15、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6、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_______。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_______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7、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8、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9、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
_______:包括阳光、热能、空气、_______和无机盐等;
_______:自养生物(主要是_______);
_______: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________:
_______: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营_______和________。20、荒漠分布在极度_________区,地区年降雨量_________且分布_________。荒漠里物种_________,群落结构_________,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具有_________特性。21、群落中______________称为丰富度。2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23、科学工作者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某湿地进行了人工引入互花米草的“种青引鸟”生态工程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该湿地植被类型;昆虫种类数、密度进行调查,结果统计见下表。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注:海蓬子和互花米草都生长在潮间带。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除图中成分外,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该湿地中互花米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_法。实验结果说明了人类活动能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
(3)①a、b、c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_________。碳进入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鸟的食物由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____,(传递效率按20%计算)。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花米草与植食昆虫之间进行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24、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做“光线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设计了一组实验:在纸盒内均匀地铺上潮湿的泥土,一边用书遮住,另一边不用书遮住(如下图)。同时放2只鼠妇在纸盒中央,观察鼠妇的活动。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
(3)若要获得比较准确的实验结果;请指出实验中的两处不足并加以改正。
①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②不足: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下列哪种做法是错误的?()。A.修改假设B.修改实验数据C.重新进行实验D.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5)实验结束后,我们应当怎样处理鼠妇?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5、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下图1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各组成成分,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该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Ⅰ、Ⅱ、Ⅲ)构成了一条食物链。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如下图2所示(数值单位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上图1中缺少的碳元素流动途径为______。
(2)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______来减少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以实现碳中和。
(3)由图2可知,能量在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全部个体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体内重金属浓度最高的种群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与其体内的虫黄藻构成了独特的共生关系;后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生长提供有机物。珊瑚礁不仅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卵;繁殖、栖息和躲避敌害的场所,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渔业资源、旅游观光资源等。近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珊瑚礁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退化,仅有46%的珊瑚礁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
(1)在调查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时,研究者分别在3、6、9m水深地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珊瑚生境,布设50m的皮尺,用水下摄像机拍摄,统计每组50cm×50cm照片中各种珊瑚个体的数量,此调查采取的方法是_____法;珊瑚礁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
(2)水质富营养化也是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大型海藻覆盖率呈上升趋势。请据此分析富营养化导致珊瑚礁退化的原因是_____。
(3)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需要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注意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进行自组织,形成可以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有序整体,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原理。
(4)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我国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就是在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构建生态走廊把分隔的、片段的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防止种群隔离,促进种群之间的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
A;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后,通过负反馈调节能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使生态系统达到和维持稳态,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恢复力稳定性弱,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C正确;
D;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故当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可以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消除污染,D正确。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2、C【分析】【分析】
生物工程是利用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方法;按照人类的需要设计和改造生物的结构与功能,以便绿色;高效、经济地制造各种产品的新型学科,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
【详解】
A;设计构建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的现代农业种植体系;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属于生态工程,A正确;
B;增施有机肥;种植耐酸碱的农作物,秸秆还田,符合生态工程所遵循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正确;
C;施用化学改良剂或一些矿质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轻或消除盐碱危害作用属于化学修复方法,不属于生物工程,C错误;
D;分离和筛选耐酸碱的微生物作为功能菌制成微生物肥料;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菌作为分解者,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属于生物工程,D正确。
故选C。3、A【分析】【分析】
反馈调节是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若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促进过程,则为正反馈,若工作效果反过来抑制过程,则为负反馈。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详解】
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水中,由于排污口处有机物较多,聚集的微生物或藻类等较多,它们均会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少,故A错误;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B正确;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即系统工作的结果对过程起促进作用,因此,属于正反馈调节,故C正确;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造成营养结构变得简单,因而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A项。4、A【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详解】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错误;
C;由分析可知: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C错误;
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D错误。
故选A。5、A【分析】【分析】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黑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详解】
A;乳酸菌、硝化细菌都是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DNA能转录产生RNA,因此二者体内均含有DNA和RNA两类核酸分子,A正确;
B;变形虫、草履虫、蛔虫都是消费者。变形虫、草履虫属于真核单细胞动物;细胞内含有线粒体,能进行有氧呼吸;蛔虫也是真核动物,但细胞内不含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C;黑藻、念珠藻、颤藻都是生产者。黑藻是真核生物;能进行有丝分裂;念珠藻、颤藻都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丝分裂。C错误;
D;乳酸菌、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不含内质网,D错误。
故选A。6、A【分析】【分析】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要少得多,群落的结构也不如前者复杂。在不同的季节或年份,降雨量很不均匀,因此,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也常常发生剧烈变化。草原面积广阔,草原上的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还具有很多善于奔跑的动物,如:羚羊;猎豹等,这与草原上的生活相适应的。
【详解】
A;草原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A错误;
B;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所以草原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B正确;
C;草原植物为了节省水分;有的叶子会退化成针状或棘刺,有的会生有茸毛,有的体表会披上一层角质或蜡质,这样能够减少水分蒸腾,从而抵抗干旱,C正确;
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D正确。
故选A。
【点睛】
理解生物特征与环境的适应性是解题关键。7、D【分析】【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在沙丘、裸岩等上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生物的种类从无到有,A正确;
B;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与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竞争,处于竞争失败的并不一定消亡,故“木棉阶段”的植物可能出现在“松树阶段”群落中,B正确;
C;在该演替过程中;“栎树阶段”群落丰富度最大,结构最复杂,C正确;
D;优势种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土壤含水量、温度、光照、矿质元素等,D错误;
故选D。8、B【分析】【分析】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图中显示,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时的种群数量是K/2,即1.0×106个;A正确;
B;混合培养时;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种间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
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图中无论单独培养还是混合培养,甲藻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C正确;
D;图中显示;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全部死亡,可见,甲藻和乙藻竞争力明显有悬殊,D正确。
故选B。9、C【分析】【分析】
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活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不会被染成蓝色,而死细胞会被染成淡蓝色,用台盼蓝染色后统计未被染成蓝色细胞数,A错误;
B、由于存在环境阻力,培养初期酵母菌的数量变化并不类似于“J”型增长,数量应该小于“J”型增长对应的数量,λ=Nt/Nt-1;B错误;
C、t1-t6过程中,酵母菌b数量更多,营养消耗更多,因此t6时b所在的瓶营养物质更少;C正确;
D;由于营养物质有限、空间有限、氧气不足等;t6之后酵母菌数量可能会下降,不会一直保持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故选C。二、多选题(共6题,共12分)10、B:C【分析】【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
【详解】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故选BC。
【点睛】11、A:D【分析】【分析】
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国家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详解】
A;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目前没有“碳达峰”,碳释放速率仍大于碳的消耗速率,即碳循环平衡被破坏,若碳释放速率逐渐减少到与消耗速率相同时,达到峰值,因此“碳达峰”是碳循环调整的结果,使碳释放速率与消耗速率大致相当,A正确;
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而不是碳实现零排放,B错误;
C;“碳达峰”是碳释放速率达到最大时出现的一个峰值;而不是“碳中和”的结果,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等特点,因此“碳中和”需要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C错误;
D;使用不可再生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会大大增加碳释放速率,限制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是实现“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有效手段,D正确。
故选AD。
【点睛】12、B:D【分析】【分析】
据图甲分析;随着载畜量的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合理的载畜量为A-C点。据图乙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为种群的增长率,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
【详解】
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错误;
B;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
C;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性,C错误;
D;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D正确。
故选BD。13、A:B【分析】【分析】
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太阳能是所有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从绿色植物转移到各种消费者.能量流动的特点是: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2.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一般情况下,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详解】
A、生产者能利用大气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故若图示为碳循环的途径,需补充箭头“大气CO2库→生产者”;A正确;
B;由于人工鱼塘中高密度饲养鱼;需要投入大量的饲料,因此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
C;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的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能量,应选择食物链短的鱼类作为养殖对象,C错误;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AB。14、B: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不同的生态位出现。
【详解】
A;种间竞争使不同物种对资源的利用会出现差异;所以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A正确;
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种群内的个体占据更多的资源;从而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B错误;
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C错误;
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D正确。
故选BC。15、A:B: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ABD。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6、略
【解析】①.次生演替②.土壤条件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生产者绿色植物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寄生性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20、略
【分析】【分析】
荒漠是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气候具有以下特点:①终年少雨或无雨,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降水为阵性,愈向荒漠中心愈少。②气温、地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多晴天,日照时间长。③风沙活动频繁,地表干燥,裸露,沙砾易被吹扬,常形成沙暴,冬季更多。荒漠中在水源较充足地区会出现绿洲,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利于生活与生产。
【详解】
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荒漠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解题关键是掌握群落的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明确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解析】①.干旱②.少③.不均匀④.少⑤.简单⑥.耐旱21、略
【分析】【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解析】物种数目的多少22、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2题,共18分)23、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的速度和方向;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的。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乏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对植物(互花米草)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样方法;该实验的结果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该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①图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网(链)进行。
②根据题意分析;如果按照原来食物的2/3来源于互花米草,1/3来源于植食性昆虫,按传递效率20%计算,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2/3÷20%+1/3÷20%÷20%=35/3克,如改为各占1/2,鸟增重1克需要互花米草=1/2÷20%+1/2÷20%÷20%=15克,因此调整后鸟的数量变为原来的35/3÷15=7/9。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
③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能够根据题干数据以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计算。【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样方法速度和方向次生演替含碳有机物CO2光合作用7/9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面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4、略
【分析】【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某生物小组的同学把纸盒一端用黑纸包好形成黑暗环境,另一端不做处理的目的是形成以光照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所以实验提出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
应作出的假设:假设是对问题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3)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①是鼠妇的数量太少;这样的实验结果会具有偶然性,不能令人信服。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时应多放几只鼠妇。
②不足之处是:实验次数太少;改为多次重复实验。
(4)
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以修改假设,重新进行实验,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ACD正确,B错误;
故选B。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将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点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送料机构课程设计
- 链式储存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视频实录
- 燕子教案课程设计
- 采购谈判课程设计
- 英语网络课程设计
- 裁剪裙子课程设计案例
- 高压储罐课程设计
- 鸡爪摆摊课程设计
- 音乐彩灯课程设计eda
- 苏北四市(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 急诊科十大护理课件
-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解析版)
- GB/T 44888-2024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建设指南
- 2025年上半年河南郑州荥阳市招聘第二批政务辅助人员211人笔试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模拟试题(无答案)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登山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投资计划书模板计划方案
- 《接触网施工》课件 3.4.2 隧道内腕臂安装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模拟卷(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