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教学设计-章节合集_第1页
新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教学设计-章节合集_第2页
新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教学设计-章节合集_第3页
新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教学设计-章节合集_第4页
新人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教学设计-章节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教学重点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教学难点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沁园春雪》。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二、新课讲授(一)黑土地黄土地1、北方地区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2、北方地区的地形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3、北方地区的气候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4、黑土地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5、黄土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解决措施: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以跨流域调水;时间上的不均匀可以修建水库;从长远看应该发展节水农业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知道了“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由来,并通过读图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四、作业布置地理填充图册p6-7同步练习册p7-9五、板书设计(略)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地形、经济特征等区域概况。2、了解东北地区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背景及过程,知道东三省农业发展现状。3、知道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了解其资源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教学重点东三省的气候特点;东三省的工业、农业发展现状。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有关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东北“二人转”、东北大豆油、长白山人参、哈尔滨冰雕等。二、新课讲授(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1、东北印象“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2、东北三省的范围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东部为长白山地,山地的东南方有鸭绿江和图们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4、东北三省的气候总体特征:气候冷湿产生原因:东北三省纬度较高,又紧邻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具体体现:东北三省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大兴安岭北部长冬无夏,只有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1、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人们春种、夏忙、秋收、冬储,以适应四季的气候变化。(2)东北三省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3)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2、“北大荒”东北平原开发较晚,特别是北部地区,人烟稀少,沼泽遍布,呈现“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的景象,历史上被称“北大荒”。3、“北大仓”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这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补充:(开垦“北大荒”)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北大荒”进行了有组织的开发。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复员官兵、知识青年和革命干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北大荒”。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建立了许多国有农场和军垦农场,为国家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了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由于过量开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80%,大量稀有动物失去栖息地。4、建立自然保护区开荒意义:经过50多年的大面积开荒,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开荒的害处: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保护环境,恢复生态。湿地泛指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1、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多项工业之最。2、资源优势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3、取得的成就东北三省依托丰富的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目前,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4、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原因:20世纪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措施:制定详细发展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效果: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东北三省的相关知识,知道了它的位置、范围及气候,明白了东北平原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历史背景、保护湿地的必要性和东北三省的粮食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及条件,了解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兴衰、工业分布特点。我们对东北三省地区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四、作业布置五、板书设计(略)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2、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3、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及其原因。4、知道黄土高原的由来及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方法。5、了解黄土高原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文明的摇篮。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及所跨省级行政区。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导致的后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2、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其成因。教学难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的由来。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一课我们学习了“黑土地”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黄土地”的相关知识。二、新课讲授(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印象黄土、千沟万壑、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2、黄土高原的范围3、华夏文明的摇篮原因:母亲河黄河的孕育;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表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在四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吗华夏文明的先河。影响:悠久的历史,造就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二)风吹来的黄土1、黄土高原概况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2、黄土“风成说”黄土高原的黄土是风从内陆干旱地区吹来的,日积月累沉积成深厚的黄土层。黄土的老家远在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3、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川(三)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3、水土流失的危害(四)水土保持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必要性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经验(1)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生物措施: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修挡土坝(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与悠久历史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还学习了黄土的由来—“风成说”,明白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四、作业布置五、板书设计(略)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北京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2.知道北京的历史古迹和城市职能。

3.能举例说明北京城市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能力和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

2.养成辩证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正确的人地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长期作为政治中心的区位优势。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教学策略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分组协作参与课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思考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奥运会音乐片《北京欢迎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北京文化。

(一)相约北京

1.情景创设:展示中国初中生地理知识竞赛邀请函。

2.下发回复单,组织活动

要求:就近四人一组为单位,根据回帖内容学生小组限时讨论,并填写自己的回复单。

3.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采用一组回答,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组间交流。

4.师生总结:完成分析古城城址变迁的活动,以突出北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充分利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互助学,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北京的自然环境。提出北京成为古都的优势这一问题,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领会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过渡:同学们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对于参加北京竞赛游肯定有一定的信心了,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吧。

(二)走进北京

1.城市职能:下列图片,反映了北京作为首都有哪些城市职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古城:景观判断:播放图片,学生抢答。比一比,谁知道的名胜古迹多?

小结: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

3.现代都市:播放视频《一条商业街的沉浮》

提问:北京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你能从视频里发现北京城市建设在哪些方面有很大的变化或者取得成就呢?

学生回答:市面积和功能区、面貌、交通、产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读图:读课本图6.48北京的重点功能区。

提问:北京具有哪些功能区?根据功能区的分布,判断城市地域面积有何变化?

归纳:北京城区面积不断扩展,城市功能区不断完善。

播放视频:《北京地铁》

读图提问:读《北京的市区交通图》思考: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