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4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_第1页
山东专用2024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_第2页
山东专用2024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_第3页
山东专用2024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_第4页
山东专用2024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单元限时集训(一)中国古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商王对神的意志确定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更反映了()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 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 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D[材料说明周人对政治兴亡进行了深刻反思,其不再像商朝那般痴迷鬼神之事,而重视起民意,即所谓“顺乎天而应乎人”,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解除;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解除;C项中普及与B项中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解除。]2.(2024·焦作一模)据历史记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依据确定标准干脆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向农户征收赋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计户授田、计亩征税等几个方面。这一举措()A.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B.标记着井田制起先瓦解C.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D.推动了牛耕技术的独创C[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实行分田收税的土地制度,该制度有利于形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因此有利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故选C项;由材料“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将土地依据确定标准干脆分给个体农户耕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授土地实行土地私有,而不是适应了土地国有的时代变异,解除A项;井田制起先瓦解是在春秋时期,解除B项;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但材料仅体现了诸侯国土地制度的变更,不能体现农业耕作工具的变更,解除D项。]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见。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斗争B.法家思想汲取了百家之长C.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见”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故选D项。]4.有学者认为,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封体制,与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这说明周、秦之间政治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A.从贵族制走向官僚制B.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心集权C.从世袭制走向选举制D.从封邦建国走向郡县制B[依据题干中“西周实行以‘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封体制”可知其论述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依据题干中“秦朝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论述的是秦朝所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在西周时期,周王对地方的限制不是非常严格,导致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到秦朝时期,由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通过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并且该项制度被后世始终沿用,这种变更反映了周、秦之间政治变动的基本趋势是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心集权,故选B项。]5.(2024·青岛质检)“公元前202年,在皇帝限制的中心14个行政单位的东面和北面的大片土地上总共建立了10国。”材料所示历史现象与下列历史事项存在因果关系的是()A.实施层层分封,加强了地方统治B.实行郡国并行制,加强了中心集权C.实施重农抑商,打击了工商业者D.实行“推恩令”,减弱了地方势力D[由材料“共建立了10国”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时间发展诸侯国威逼了中心集权,因此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故选D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非完全分封,解除A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心集权,解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解除C项。]6.(2024·郑州一模)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A.统治者的好恶确定经济政策B.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C.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加D.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B[材料汉文帝为了养精蓄锐,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汉武帝后为了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实行抑商政策,可见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故选B项。]7.(2024·泉州质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490年起,北魏冯太后及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国力盛极一时。这可以用来论证()A.新制度取代旧制度成为历史潮流B.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进步C.古代中国各时期的主流文化不同D.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孝文帝改革都说明白民族的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形成,故选D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没有完全取代旧制度,解除A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只是军事改革,并非生产关系的变革,解除B项;古代中国各时期的主流文化都是中原汉族政权的先进文化,解除C项。]8.唐朝中后期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力运作更加一体化,皇帝渐渐走向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宰相渐渐纳入政务裁决和执行部门的体系之中,宰相与君主的联系更多地作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而不是“坐而论道”的询问者。这变更表明()A.中枢决策机制日益完善 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官僚政治制度走向成熟 D.宰相职权受到限制D[皇帝走向国家政务的前台,相权被纳入执行部门体系,说明相权被进一步减弱,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更,未涉及中枢决策机制,解除A项;由询问者渐渐变为政务官,宰相角色发生变更,意味着其部分权力被皇帝收回,并不等同于相权被分割,这是两个概念,解除B项;三省六部制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解除C项。]9.宋人重视体育,也喜爱体育。据史书记载,当时从皇帝到士兵,在军队中掀起了一项马球运动潮流,这就是“击鞠”运动。这反映出()A.宋代重文轻武的状况已经变更B.击鞠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当时军队阳刚与力气受到推崇D.以兵立国是宋代的基本国策C[体育运动可以熬炼身体,能够体现人的阳刚与力气,由材料“在军队中掀起了一项马球运动潮流”可知,当时军队阳刚与力气受到推崇,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到当时宋人对文武的看法,且重视体育并不等同于重视武力,解除A项;材料只提及击鞠运动在军队中的流行,但民间是否流行无从得知,因此无法看出其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除B项;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而非以兵立国,解除D项。]10.(2024·济南一模)从隋至元“大运输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穿的一字形的变更,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变更”。由此可知,大运输河的发展()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C[依据材料“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变更”可知,大运输河的发展是为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沟通,促使古代政治中心由洛阳向大都北移,故选C项。]11.(2024·临沂质检)朱熹和陆九渊自鹅湖之会后,直到陆九渊去世,中间十七年,他们两人虽欲相互劝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相互推敬;两家的门人,亦常彼此往来问学,有的先朱而后陆,有的先陆而后朱,有的可立于两家的门墙。这说明朱陆两派()A.思想内容相同 B.修养方法相同C.思想本质相同 D.哲学思想相同C[依据材料“他们两人虽欲相互劝服,互有争论,但始终是相互推敬”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是天理,都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12.(2024·吕梁一模)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驾驭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渐渐减弱的趋势形成显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行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帮助或制约。这反映了()A.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B.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心的节制C.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D.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材料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驾驭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但是元代行省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行能独立行使权力,可见其权力“大而不专”,故选C项。]13.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认为蒙元政权“奉天承运”“顺天应人”“元祖功德在人”,并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对于自己参与农夫起义的经验,朱元璋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这说明朱元璋()A.旨在重建纲常伦理秩序B.确定了元政权的历史贡献C.有力地加强了中心集权D.体现出农夫阶级的局限性A[由材料“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可知,朱元璋承认蒙元政权并且否定“农夫起义”合理性,体现其目的为重建纲常秩序,故选A项。]14.(2024·宜昌调研)明清时期,农业接着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农业发展停滞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冲突突出C[“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从规模说明更加趋向于小农化,“多劳”则将更多的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对新型生产方式的产生造成更大的阻碍,故选C项。]15.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非常庞杂,其功能往往足以覆盖民间生老病死一切所求,其中以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民间信仰()A.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B.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调C.受宗族观念的影响较大D.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B[“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说明人们在经商、出海、婚姻、疾病等方面求这些神仙保佑的时候比较多,也就是事关自身切身利益的时候,表明民间信仰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调,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遐迩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说明是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说明,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好像并不恰当。应当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绽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4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依据材料信息“是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好像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说明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学问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相互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4分)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论,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10分)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4分)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动身,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10分)17.(2024·潍坊一中模拟)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图1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予以说明。(14分)[解析]首先要细致视察地图,提取相关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比所提取信息,即两幅地图的不同之处:两幅图中东汉州的数目和唐道的数目几乎一样,其不同之处,一是分布上,二是名称上或划分上。最终,要结合史实进行论证:地理分布上的不同是因为东汉经济重心在北方,所以州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到了唐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道”的分布大体平衡了。名称上或划分上的不同,可由唐代“道”的名称提取出“唐代的划分更注意山川地理形势”。[答案]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14分)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意山川地理形势。(14分)18.(2024·临沂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当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始终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材料二“城市”是“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相结合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重量不仅大于“市”的重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确定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的。——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中国的私人工商业仍“始终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5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来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城”与“市”关系的演化。(7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两宋时期表现在坊市的界限被打破等方面;明清时期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城’的重量不仅大于‘市’的重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得出“市”从属于“城”,“城”的重量大于“市”。其次小问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其演化过程为唐朝时“坊”“市”分开;到宋朝,“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界限。[答案](1)表现:两宋时期坊市的界限被打破,街道商铺林立,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明清时期,丝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5分)(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重量大于“市”。(2分)演化: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与“市”分开;宋朝时,坊市制度被打破,“城”与“市”起先交融;明清时,大量工商业市镇出现,“城”与“市”不再受限制。(5分,唐朝1分,宋朝和明清各2分)19.(2024·青岛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试吏法是秦朝政府通过某种测试的方法,选用基层有确定声望和见识的人,作为当地基层官吏的一种选任制度。实施方法主要是依据各地舆论,对地方的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后,召集有关人士,由县以上官员……目测、口试,然后选较优者充溢到当地县以下机构或基层组织中,担当吏员或乡长、亭长。泗水亭长刘邦就是以此种途径入选的。《史记》中说,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摘编自郑海峰《中国古代官制探讨》材料二察举制是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详细做法就是依据国家的不同须要,由中心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举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