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鸡马立克氏病(Marek'sdisease,MD)
马立克氏病(MD)是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内脏器官、肌肉和皮
肤的单核性细胞浸润和肿瘤形成为特征。木病最初由匈牙利兽医病理学家马立克氏(Marek)于1907年发
现,现分布于世界各地,对养禽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病原学(一)
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virus,MDV)是一种a-疱疹病毒。MDV分三个血清型:血清I型包
括强毒株及其致弱毒株;血清II型在自然情况下存在于鸡体内,但不致瘤:血清川型为火鸡疱疹病毒(HVT)。
强毒MDV可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和鸡肾细胞(CK)培养上生长,经过继代的1型毒、II型毒和
HI型毒均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繁殖。感染的细胞出现变圆、变性、折光性强的局灶性病变,称
为蚀斑。
病原学(二)
MDV基因组是双股DNA,病毒核衣壳直径,85〜100nm;带囊膜的病毒粒子直径150〜160nm。羽囊
上皮细胞中的带囊膜病毒粒子273-400nm,随角化细胞脱落,成为传染性很强的无细胞病毒。
病原学(三)
MDV和HVT以细胞结合和游离了细胞外两种状态存在。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
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污染的垫料和羽屑在室温下其传染性可保持4〜8个月,在4℃至少为10年。但常
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
流行病学(一)
传染来源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随羽毛、皮屑排出,使污染鸡舍保持传染性。
传播途径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经口感染不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现在普遍认为,本病不
发生垂直传播,通过种蛋的表面污染而将病从母鸡传给子代的可能性也很小。节肢昆虫不能传播本病。
流行病学(二)
流行特点各种环境因素如存在应激、并发感染其他疾病和其他饲养管理因素都可使MD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升氤
易感动物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除鹤鹑外其他禽类很少发生MD。但近年来报道有些致病性很强的毒
株可在火鸡造成较大损失。鸡的年龄对发病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大的鸡发生感染,病毒可在体内复制,并随脱落的羽囊皮屑排出体外,但大多不发
病。母鸡比公鸡对MD似乎更易感。
临床症状(一)本病是种肿瘤性疾病,潜伏期较长。最早可在3〜4周龄时看到临诊病鸡,•般以2〜3
个月龄的鸡发病最为严重,种鸡和产蛋鸡常在16〜20周龄出现临诊症状,也可延迟至24〜30周龄或60周
龄以上。根据症状和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MD在临诊上可分为4种类型: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急
性型)、眼型和皮肤型。
临床症状(二)神经型:毒力较弱的毒株侵害臂神经时,受侵害侧翅膀下垂。
临床症状(三)神经型: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侵害时,病鸡发生头下垂或头颈歪斜。
临床症状(四)神经型:坐骨神经受侵害时,引起腿麻痹,表现为•侧较轻•侧较重,完全麻痹时,不能
站立蹲伏或呈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姿态。
临床症状(五)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出现单眼或双眼,虹膜失去正常色素,瞳孔边缘不整齐,严重时瞳
孔只剩下针尖大小的孔。有的在眼部形成肿瘤。
临床症状(六)皮肤型: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瘤状物,这是由于淋巴细胞性肿瘤增生所致。
临床症状(七)内脏型:由毒力强的病毒引起的,常侵害幼龄鸡,多呈急性爆发,病性急剧,开始时以大
批鸡精神萎顿为特征。儿天后部分病鸡出现共济失调,随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麻痹:部分病鸡死亡而无
特征临床症状;很多病鸡表现脱水、消瘦和昏迷。
病理变化(一)最常见的病变表现在外周神经,以腹腔神经丛、前肠系膜神经丛、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
和内脏大神经最常见。受害神经增粗,横纹消失,呈黄白色或灰白色。局部或弥慢性增粗可达正常的2〜3
倍以匕病变常为单侧性,将两侧神经对比有助于诊断。
病理变化(二)坐骨神经肿大
病理变化(三)内脏器官于卵巢、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和睾丸可见大小不等的
肿瘤结节或肿块,呈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有时肿瘤呈弥漫性,使整个器官变得很大。肌肉亦可出现
肿瘤,肌肉的病变多出现在胸肌。
诊断(一)
MD一般发生于1月龄以上的鸡,2〜7月龄为发病高峰时间;病鸡常有典型的肢体麻痹症状,出现外周神
经受害,法氏囊萎缩,内脏肿瘤等病理变化。这些都是MD的特征。
神经型MD可根据病鸡特征性麻痹症状及相应外周神经的病理变化确定诊断。内脏型MD与鸡淋巴白血病
(LL)在眼观变化上很相似,需作区别诊断。
MD、禽白血病(LL)和非法氏囊型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的鉴别诊断
MD、禽白血病(LL)和非法氏囊型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的鉴别诊断
诊断(二)
一般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诊断为MD。
1、在不存在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情况下出现外周神经淋巴性增粗;
2、16周龄以下的鸡各内脏器官出现淋巴肿瘤;
3、16周或16周龄以上的鸡出现各内脏淋巴肿瘤,但法氏囊无肿瘤;
4,虹膜变色和瞳孔不规则。
诊断(三)
病毒分离:取鸡的血液经卵黄囊接种4日龄鸡胚,于19日龄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可见病毒疽斑。
诊断(四)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
以MD标准阳性血清检测羽根或羽囊浸出物,或以MD标准阳性抗原检测鸡的血清,若出现白色沉淀
线,则说明检测鸡感染过MD,排毒或有MD抗体存在。
诊断(五)
防制(一)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对提高免疫效果和
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早期感染可能是引起免疫鸡群超量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为疫苗接
种后需7天才能产生坚强免疫力,而在这段时间内在出雏室和育雏室都有可能发生感染。因此,对该阶段
要进行封闭式管理。
用于制造疫苗的病毒有三种:人工致弱的1型MDV(如CVI988)、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SB1,
Z4)和3型MDV(HVT)(如FC126)。HVT疫苗使用最广泛,因为制苗经济,而且可制成冻干制剂,保
存和使用较方便。多价疫苗主要由2型和3型或1型和3型病毒组成。1型毒和2型毒只能制成细胞结合疫
苗,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
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早期感染可能是引起免疫鸡群超量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为疫苗接
种后需7天才能产生坚强免疫力,而在这段时间内在出雏室和育雏室都有可能发生感染。因此,对该阶段
要进行封闭式管理。1BDV、REV、呼肠孤病毒、强毒NDV、A型流感病毒和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等引起免
疫抑制的感染均可干扰疫苗诱导免疫力,它们均有免疫抑制作用。
由超强毒株引起的MD爆发,常在用HVT疫苗免疫的鸡群中造成严重损失,用1型CVI988疫苗,2、3
型毒组成的双价疫苗或1、2、3型毒组成的2价疫苗可以控制。2型和3型毒之间存在显著的免疫协同作
用,由它们组成的双价疫苗免疫效率比单价疫苗显著提高。由于双价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
源抗体的影响很小。
防制(二)
加强饲养管理,孵化场应远离鸡舍,严格消毒,种蛋入孵前和雏鸡出壳后均应用福尔马林熏蒸;育雏舍应
远离其他年龄鸡舍,入雏前应彻底清扫和消毒;发病鸡舍应彻底消毒并休闲后再用。还要注意疫苗的贮存
温度、稀释方法、稀释剂的选择、稀释后保存的时间和温度对冻干疫苗和细胞结合疫苗均有影响,一般耍
求稀释疫苗在1〜2h用完。
二、新城疫(Newcastledisease,ND)
新城疫(ND),又称亚洲鸡瘟或伪鸡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和火鸡,
其它禽类和野禽也能感染,亦可感染人。
本病常呈败血症经过。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卜.痢和神经症状。主要病理剖检变化为粘膜和浆膜出血,腺
胃粘膜出血具有诊断意义。
本病1926年首次发现于印尼,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根据发现地名而命名为新城疫。本病分布于世界各
地,1928年我国已有本病的记载,1935年在我国有些地区流行,死亡率很高,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
病之一,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在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本病与高致病性禽流感同属A类病,因此世界各国
对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均高度重视。
病原学(一)鸡新城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核酸为单链RNA。
病原学(二)本病毒存在于病鸡所有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以脑、脾和肺含毒量最高,骨髓含毒
时间最长。根据不同毒力毒株感染鸡表现的不同,可将NDV分为几种致病型:
①速发型或强毒型毒株,在各种年龄易感鸡引起急性致死性感染;②中发型或中毒型毒株,仅在易感的
幼龄鸡造成致死性感染;③缓发型即低毒型或无毒型毒株;表现为轻微的呼吸道感染或无症状肠道感染。
病原学(三)NDV对乙醛、氯仿敏感。病毒在6(TC30min失去活力,真空冻干病毒在30匕,可保存30d,
在直射阳光"病毒经30min死亡。病毒在冷冻的尸体可存活6个月以上。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
5%漂白粉、70%酒精在20min即可将NDV杀死。它对pH稳定,pH3〜10不被破坏。
流行病学(一)
传染来源:主要是病鸡以及在流行间歇期的带毒鸡,但对鸟类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鸡蛋也可带毒而传播本病。创伤及交配也可引起传染,非易感的野禽、
外寄生虫、人畜均可机械地传播病原。
流行病学(二)易感动物:鸡、火鸡、珠鸡及野鸭对本病都有易感性,以鸡最易感。哺乳动物对本病有
很强的抵抗力,但人可感染,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症状。
流行病学(三)
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较多,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90%以上。
NDV一旦在鸡群建立感染,通过疫苗免疫的方法无法将其从群中清除,而在群内长期维持,当鸡群的免疫
力下降时,就可能表现出症状。
临床症状(一)本病的潜伏期为2〜15d,平均5〜6d。根据临诊表现和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
亚急性或慢性三型。最急性型:突然发病,常无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鸡。
临床症状(二)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3〜44℃,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有渴感,不愿走动,垂
头缩颈或翅膀下垂,眼半开或全闭,状似昏睡,鸡冠及肉髯发组。母鸡产蛋停止或产软壳蛋。
临床症状(三)急性型:病鸡咳嗽,呼吸困难,有粘液性鼻漏,常伸头,张口呼吸,并发出“咯咯”的喘鸣
声或尖锐的叫声。嗦囊内充满多量液体内容物,倒提时常有大量酸臭液体从口中流出。粪便稀薄,呈黄绿
色或黄白色,有时混有少量血液。
临床症状(四)急性型:有的病鸡还出现神经症状,如翅、腿麻痹等,最后体温下降,不久在昏迷中死亡,
病程约2〜5d。1月龄内的小鸡病程较短,症状不明显,病死率高。
临床症状(五)亚急性或慢性:初期症状与急性相似,不久后渐见减轻,同时出现神经症状,病鸡翅腿麻
痹,跛行或站立不稳,头颈向后或向一侧扭转,常伏地旋转,动作失调,反复发作,最后瘫痪或半瘫痪,
•殷经10〜20d死亡。此型多发生于流行后期的成年鸡,病死率较低。
病理变化(一)本病的主要病变是全身粘膜和浆膜出血,尤其以消化道和呼吸道为明显。腺胃粘膜水肿,
其乳头或乳头间粘膜有出血点,或有溃疡和坏死,特别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更为明显,这是特征的病
变。肌胃角质层下也常见有出血点。
病理变化(二)由小肠到盲肠和直肠粘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尤其是十二肠粘膜和浆膜出血。
病理变化(三)盲肠扁桃体常见肿大、出血和坏死。坏死呈岛屿状隆起于粘膜表面。
病理变化(四)消化道淋巴滤泡的肿大出血和溃疡是ND的一个突出特征。消化道出血病变主要分布于:
腺胃前部一食道移行部;腺胃后部一肌胃移行部;12指肠起始部;12指肠后段向前2〜3cm处;小肠游离
部前半部第一段下1/3处;小肠游离部前半部第二段上1/3处;卵黄蒂附近处;小肠游离部后半部第一段中
间部分;回肠中部(两盲肠夹合部);盲肠扁桃体,在左右回盲口各一处,枣核样隆起,出血(而不是充血),
坏死。
病理变化(五)气管出血或坏死,周围组织水肿。心冠和腹部脂肪有细小的出血点。脑膜充血或出血,而
脑实质无眼观变化,仅于组织学检查时见明显的非化脓性脑炎病变。
非典型新城疫剖检可见气管轻度充血,有少量粘液。鼻腔有卡他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少见腺胃乳头
出血等典型病变。
诊断(一)当鸡群突然采食量下降,出现呼吸道症状和拉绿色稀粪,成年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应首先考虑到
新城疫的可能性。
通过对鸡群的仔细观察,发现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症状,结合尽可能多的临床病理学剖检,可初步诊断
为新城疫。
确诊要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也可通过血清学诊断来判定。
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禽霍乱、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相区别。
禽霍乱:可侵害各种家禽,鸭最易感,呈急性败血经过,病程短,病死率高,慢性的可见肉鬣肿胀,
关节炎,无神经症。剖检时见全身出血,肝脏有灰白色坏死点,肝组织触片,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染色的巴
氏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而新城疫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腺胃乳头出血,消化道粘膜出血,盲肠扁桃体
出血和坏死,肝脏没有坏死点。
诊断(三)
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播快,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低。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咳嗽,喉头水肿,充血和
出血,有时喉头上附有层黄白色假膜,消化道没有变化,无神经症状无明显病变。
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侵害雏鸡,成年鸡表现为产蛋下降,无神经症状,消化道无明显病变。病毒接
种鸡胎发育成为侏儒胚。
诊断(四)高致病性禽流感(真性鸡瘟):潜伏期和病程比ND短,一般为18〜24h,病程18〜24h,没有
明显呼吸困难,嗦囊没有大量积液,无神经症状,头部常有水肿,眼睑和肉髯肿胀。剖检时常见皮下水肿
和黄色胶样浸润,粘膜、浆膜和脂肪出血比ND更为明显和广泛,肠粘膜常不形成溃疡。但确诊必须依靠
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低致病性禽流感在有NDV强毒感染流行的鸡群中发生时,往往发生协同致
病作用,损失严重,在诊断时应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防制()对于ND流行的国家和地区,防制ND要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NDV强毒进入家禽群;二是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而在生产实践中对第一项措施的认
识不足,过份依赖疫苗接种。
防制(二)防止NDV强毒进入家禽群的生物安全措施:建立日常的隔离、卫生、消毒制度:防止一切带毒
动物(特别是鸟类、鼠类和昆虫)和污染物进入禽群;进出的人员和车辆及用具消毒处理;饲料和饮水来
源安全;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苗鸡,新购进的鸡须隔离观察两周以上证明健康者,方可合群:科学的畜牧
制度,如全进全出等;禽场的选址,生产的规模等均考虑有利于防止病原体的进入。
防制(三)预防接种疫苗是防制ND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可减少NDV强毒的传
播,降低ND造成的损失。
三、预防兽医学概论之动物传染病部分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总论:主要介绍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一般性通用措施。
各论:主要介绍动物各种具体传染病的分布、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
制等。
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和意义:
动物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
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实力。
近20多年来,我国动物重大传染病的防制取得显著进展,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
以及跃居世界畜牧业生产大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发展简史
在古代埃及、希腊和我国的书籍里,都曾记载过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史实。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兽医科学传入我国,蔡无忌、罗清生等我国第一代兽医学家都以主要精力从事
动物传染病的防制和研究,为中国动物传染病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国动物传染病防制研究的主要成就
1.马、牛、羊传染病
我国在马牛羊传染病的防制和研究工作中,以消灭牛瘟、牛肺疫和控制马传染性贫血所取得的成就
最为突出。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草食家畜,牛羊尤其是奶牛和肉牛养殖业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因此牛
羊传染病的研究将是未来我国动物传染病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和重要领域。
2.猪传染病
我国是世界上养猪最多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猪病的防制和研究。猪传染病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兴盛
时期,无论是在研究规模、研究手段还是在研究成果上都已接近或赶上国际水平。但在实际应用上仍与发
达国家有一定差距,所以近些年猪的传染病仍是我国传染病防制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3.家禽传染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公开发表的禽病研究论文常在200篇以上,禽病研究的规模和水平都已
在兽医科学中跃居首位,禽病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我国出现的所有家禽传染病。除了对•些原有禽病进行深
入系统的研究外,还及时对一些新发现的传染病进行了比较广泛、系统的研究,为这些禽病的诊断检测、
预防和控制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4.小动物传染病;我国在犬、猫、兔等小动物传染病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兔病毒性出血症和狂犬病。
5.动物防疫法规
动物防疫法规是做好动物传染病防制工作的法律依据,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此类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6.生物安全保隙体系:生物安全目前主:要涉及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基因工程
领域3个方面。
7.兽药事业的发展作为畜牧业乃至整个养殖业服务和保障的兽药行业,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也得到
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兽药行业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强大
生命力的产业。
第一章畜禽传染病的防治
第一节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与之相互斗争,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
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传染性:从被感染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体侵入另•易感性的动物体内,能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此特性叫做
传染性。
流行性:当一定的适宜环境条件,在•定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
病蔓延散播,形成流行。
传染性疾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感染动物机体可出现特异性的免疫学反应。
传染病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
构成传染病的必要条件:
具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具有对该传染病有感受性的动物;具有足够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
物机体内的外界条件。
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病程发展过程在大多数情况卜.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转归期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1、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毒力2、动物机体的生理状况3、病原微生物
侵入的途径和部位
前驱期: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明显(发病)期: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出现代表性的特征性症状,在诊断上比较容易识别。
转归期(恢复期):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体内的病理变化逐渐减弱,正常的生理
机能逐步恢复。
传染病的类型
根据病程长短分类:1、最急性型2、急性型3、亚急性型4、慢性型
按临床表现形式分类:1、显性型2、顿挫3、隐性型
按发病的严重程度分类:1、良性2、恶性
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这3个条件常统称为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环节,当这3个条件同时
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引起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
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制订正确的防疫措施,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或
流行。
一、传染源
传染源:指有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具体说传染源就是受
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带菌(毒)动物。
患病动物:重要的传染源。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患病动物因能排出病原体且具有症状,尤其是在急性过
程或者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的病原体,因此作为传染源的作用也最大。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患病动物是否具有传染源的作用,则随病种不同而异。
病原携带者: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危害病原携带者排出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不及患病动物,但因缺乏症状不易被发现,有时可成为十分重
要和危险的传染源,如果检疫不严,还可以随动物的运输散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新的暴发或流行。
病原携带者类别: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即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健康病原携带者:指过去没有患过某种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
(-)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分类
一类是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到刚•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这段路径,主要包括外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媒介。
另一类是病原体从接触被感染动物到侵入动物体内器官组织的这段路径。
(二)传播方式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称为传播方式。
分类:一类是水平传播,即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另一类是垂直传播,
即从亲代到其子代之间的纵向传播形式。
垂直传播途径:
(1)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胎盘血流传播病原体感染胎儿,称为胎盘传播。
(2)经卵传播:由携带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感染,称为经卵传播,多见于禽类。
(3)经产道传播:是指病原体经怀孕动物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
水平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
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2)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染的传播途径
1、经饲料、饮水传播2、经土壤传播3、经空气传播4、经用具传播5、经活的传播者传播
6、工作人员
三、动物的易感性
1.易感性和易感动物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
易感动物:有易感性的动物。
动物群体的易感性:指一个动物群体作为整体对某种病原体的易感染程度。
2.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
(1)动物内在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于同一种病原体表现的临诊反应有很大的差异。
(2)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包括饲料质量、畜舍卫生、粪便处理、拥挤、饥饿以及隔离检疫等,都
是与疫病发生有关的重要因素。
(3)特异免疫状态:疾病的流行与否、流行强度和维持时间,除取决于该疾病的潜伏期、致病因子的传染性
以外,还与动物群体中易感动物所占的比例和易感动物群体的密度有关。
流行过程发展的某些规律性
(一)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
1.散发性疾病无规律性随机发生,局部地区病例零星地散在出现。
散发:各病例在发病时间与地点上无明显的关系。
2.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动物群体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且是比较小规模流行的动物传染病
可称为地方流行性
3.流行性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动物群体出现比寻常为多的病例。
暴发:某种传染病在•个动物群体或•定地区范围内,在短期间突然出现很多病例时,称为暴发。
4.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季节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常发生于一定的季节,或在一定的季节出现发病率显著上升的现象,称为
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原因: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的影响(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3)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
抗力的影响
2.周期性某些动物传染病经过一定的间隔时期(常以数年计),还可再度流行,这种现象称为动物传染病
的周期性。如:口蹄疫、牛流行热等。
影响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自然因素:环境决定因素:对流行过程有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植被、地质水
文等。
(二)社会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影响动物疫病流行过程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和人们的经济、文化、科学技
术水平以及贯彻执行法规的情况等。
2.饲养管理因素
畜舍的整体设计、规划布局、建筑结构、通风设施、饲养管理制度、R生防疫制度和措施、工作人员素
质乃至垫料种类等都是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传染、传染病、潜伏期、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传染病、流行性、暴发、潜伏期、
前驱期、明显期、转归期、周期性、季节性、散发性、流行性
(2)传染性疾病具有哪些共同的特征?(3)如何切断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3个环节?试举出切断每个环节的
两种以上的措施。(4)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有何不同?(5)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6)间接接触传染的传播
途径?
四、动物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1.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
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防疫工作的基本内容
1.平时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
②拟订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计划。
③定期杀虫、灭鼠、防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④认真贯彻执行国境检疫、交通检疫、市场检疫和屠宰检验等各项工作,以及时发现并消灭传染源。
⑤各地兽医机构应调查研究当地疫情分布,组织相邻地区对动物传染病的联防协作,有计划地进行消灭
和控制,并防止外来疫病的侵入。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①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②迅速隔患病动物,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
炭疽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
③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
④严格处理死亡动物和被淘汰的患病动物。
疫病预防:指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动物群体之外。
疫病的防制: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源,以降低动物群体中已出现的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
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疫病的消灭:指一定种类病原体的消失。
二、疫情报告和诊断
疫情报告:
当动物突然死亡或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通知兽医人员。
在兽医人员尚未到场或尚未做出诊断之前,应采取卜.列措施:将疑似传染病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派
专人管理;对患病动物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完整保留患病动物尸体,不得随便急
宰,不许食用患病动物的皮、肉、内脏。
(一)临诊综合诊断
1.流行病学诊断是针对患病动物群体、经常与临诊诊断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诊断是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I:进行的。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
(1)本次流行的情况(2)疫情来源的调查(3)传播途径和方式的调查(4)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本情况
2.临诊诊断:是利用人的感官或借助一些最简单的器械如体温计、听诊器等直接对患病动物进行检杳。
3.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主要是检查肉眼病变或叫大体病变。病理剖检应由兽医人员在规定的地
点和场所来完成,不可任意随地剖检,以免造成污染,散播疾病。
(二)实验室诊断
1.病理组织学诊断病理组织学诊断是观察组织学病变或叫显微病变。
2.微生物学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属于病原学诊断的范畴,是诊断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脸疫
检疫:指利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其相关产品和物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检疫的目的:杳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病传播。
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或从一个地区向另
一个地区间传播的日常性工作。
动物检疫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
国动物防疫法》其中《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是中国动植物检疫的•个重要法律,它对动物检疫的目的、
任务,制度、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以及动检机关的设置和法律责任等做了明确的规定。
检疫范围
动物包括各种家畜、家禽、皮毛兽,实验动物、野生动物、观赏及演艺动物和蜜蜂、鱼苗、鱼种、胚胎等;
动物产品包括生皮张、生毛类、生肉、种蛋、精液、鱼粉、兽骨、蹄角等;运载工具包括运输动物及其产
品的车、船、飞机、包装、铺垫材料、饲养工具和饲料等。
动物检疫分类
1.产地检疫:一种是乡镇内的集市检疫,另一种是动物收购检疫。2.运输检疫:指动物或其产品在运输前或运
输途中的检疫,可分为铁路检疫和交通检疫。3.国境(口岸)检疫:各国在国境各重要口岸设立动物检疫机构,
由官方兽医执行口岸检疫,我国则由各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执行检疫任务。
四、隔离和封锁
(一)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
延。
隔离分类
•种是正常情况下对新引进动物的隔离,目的是观察这些动物是否健康,以防把感染动物引入新的地区
或动物群体,造成疫病传播和流行。另一种是在发生传染病时实施的隔离,是将患病动物和可疑感染的患
病动物隔离开,目的是防止动物继续受到传染,以便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就地扑灭。
(二)封锁
封锁: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来往。
封锁目的:它是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以及安全区健康动物的误入而对疫区或其动物群采取划区隔离、扑杀、销
毁、消毒和紧急免疫接种等的强制性措施。
军队进入协助封锁
封锁区的划分,必须根据该病的流行规律进行,对当时疫情流行的情况和当地的具体条件充分研究,确定
疫区疫点和受威胁区。
执行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即执行封锁应在流行早期,行动果断、快速,封锁严密,范
围尽可能小。
我国《动物防疫法》规定的具体措施
1.封锁疫点应采取的措施
①严禁人、动物、车辆出入和动物产品及可能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人员必须出入时,需经有
关兽医人员许可,经严格消毒后出入。
②对病死动物及其同群动物,县级以I:农牧部门有权采取扑杀、销毁或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③疫点出人口必须有消毒设施,疫点内用具、圈舍、场地必须进行严格消毒,疫点内的动物粪便、翻草、
受污染的草料必须在兽医人员监督指导下进行无害化处理。
2.封锁疫区应采取的措施
①交通要道必须建立临时性检疫消毒关卡,备有专人和消毒设备,监视动物及其产品移动,对出人人员、
车辆进行消毒。
②停止集市贸易和疫区内动物及其产品的采购。
③未污染的动物产品必须运出疫区时、需经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批准,在兽医防疫人员监督指导下,经外
包装消毒后运出。
④非疫点的易感动物,必须进行检疫或预防注射。农村城镇饲养及牧区动物与放牧水禽必须在指定地区
放牧,役畜限制在疫区内使役。
3.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①对受威胁区内的易感动物应及时进行预防接种,以建立免疫带。
②管好本区易感动物,禁止出入疫区,并避免利用疫区水源。
③禁止从封锁区购买牲畜、草料和动物产品,如从解除封锁后不久的地区买进牲畜或其产品,应注意隔
离观察,必要时对畜产品进行无害处理。
④对设在本区的屠宰场、加工厂、动物产品仓库进行兽医卫生监督,拒绝接受来自疫区的活动物及其产
品。
4.解除封锁
疫区内最后一头患病动物扑杀或痊愈后,经过该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检测、观察未再出现患病动物时,
经彻底清扫和终末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经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并通
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
疫区解除封锁后,病愈动物需根据其带毒时间,控制在原疫区范围内活动,不能将它们调到安全区去。
五消毒、杀虫、灭鼠
(-)消毒
消毒: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其传播途径、防止疫病的流
行。它般不包含对非病原微生物及芽泡、抱子的杀灭。
灭菌则是杀灭一切微生物及其泡子、芽泡。
防腐:则是指防止病原微生物发育、繁殖,不•定杀灭。
(一)消毒的分类
(1)预防性消毒:结合平时的饲养管理对畜舍、场地、用具和饮水等进行定期消毒,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2)临时消毒: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及时消灭刚从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而采取的消毒措施。
(3)终末消毒:在患病动物解除隔离、碎愈或死亡后,或者在疫区解除封锁之前,为了消灭疫区内可能残留的
病原体而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规模消毒。
(二)消毒的方法
1.机械性清除
用机械的方法如清扫、洗刷、通风等清除病原体,是最普通、最常用的方法。由了机械性消除不能达到
彻底消毒的口的,因此清扫后还需要喷洒化学消毒药或用其他消毒方法,才能将残留的病原体消灭干净。
2.物理消毒法
(1)阳光、紫外线和干燥
(2)高温
①火焰烧灼及烘烤②煮沸消毒③蒸汽消毒
3.化学消毒法在兽医防疫实践中,常用化学药品的溶液来进行消毒。化学消毒的效果决定了许多因素。
4.生物热消毒生物热消毒法主要用于污染的粪便、垃圾等的无害处理。在粪便堆瓶过程中,利用粪便中
的微生物发酵产热,可使温度高达70C以上,可以杀死病原体、寄生虫卵等而达到消毒目的,同时又保持
了粪便的良好肥效。
缺点:但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由产芽饱的病菌所致疫病的粪便消毒,这种粪便最好予以焚毁。
(二人杀虫
1.物理杀虫法
①以喷灯火焰喷烧昆虫聚居的墙壁、用具等的缝隙,或以火焰焚烧昆虫聚居的垃圾等废物。
②利用100〜160℃的干热空气杀灭挽具和其他物品上的昆虫及其虫卵。
③用沸水或蒸汽烧烫车船、畜舍和衣物上的昆虫。低温的杀灭作用•般不大,只能暂停昆虫的生命活动。
因在寒冷的影响下,节肢动物可陷于假死状态。
④仪器诱杀。
⑤机械的拍、打、捕、捉等方法,亦能杀灭一部分昆虫。
2.生物杀虫法:这是以昆虫的天敌或病菌及雄虫绝育技术等方法来杀灭昆虫。
3.药物杀虫法:主耍是应用化学杀虫剂来杀虫
常用杀虫剂:
(1)有机磷杀虫剂(2)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3)昆虫生长调节剂(4)驱避剂
(三)、灭鼠
鼠类除了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外,对人和动物的健康威胁也很大。作为人和动物多种共患
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鼠类可以传播的传染病有炭疽、鼠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野兔热、李斯特菌
病、钩端螺旋体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猪丹毒、巴氏杆菌病、衣原体病和立克次体病等,因此灭
鼠对兽医防疫和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器械灭鼠法:利用各种工具以不同方式扑杀鼠类,如关、夹、压、扣、套、翻、堵、挖、灌洞等。此类方
法可就地取材,简便易行。
2.药物灭鼠法
(1)消化道药物:主要有磷化锌、杀鼠灵、安妥、敌鼠钠盐和氟乙酸钠。
(2)熏蒸药物:包括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和灭鼠烟剂。
六、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指用人工方法将有效疫苗引入动物体内使其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由易感变为不易感的一种疫病
预防措施。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
根据免疫接种进行的时机不同,可将其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大类。
一、免疫接种
(一)预防接种: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些传染病潜在的地区,或经常受到邻近地区某些传染
病威胁的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在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动物进行的免疫接种。
预防接种通常使用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生物制剂做抗原激发免疫。
疫苗:用于人工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剂。包括用细菌、支原体、螺旋体和衣原体等制成的菌苗,用病毒制成
的疫苗和用细菌外毒素制成的类毒素。
(二)紧急接种
紧急接种:指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的应急
性计划外免疫接种。
在疫区应用疫苗作紧急接种时,必须对所有受到传染威胁的动物逐头进行详细观察和检查,仅能对正常无
病的动物以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七、传染病的治疗
对患传染病动物进行治疗,一方面是为了挽救患病动物,减少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除传染源,是
综合性防疫措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传染病的治疗还应考虑经济问题,应以最少的
花费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如果经济上不合算,则不予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治疗,标本兼治,特异和非特异性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综合措施相配合。
用药原则
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合理使用,有的放矢,掌握剂量,既要做到用药足量,保证疗效;又要防止用药过
量引起中毒;疗程要足,避免一天一换药,否则药物在血液中达不到有效浓度,难以取得应有疗效,对于
抗苗药物应定期更换,穿梭用药,不宜长期使用•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菌株;既要注意联合用药,又要
避免药物种类过多造成浪费或药物中毒,或药物间发生颉顽作用.
(-)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1.特异性疗法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因为
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他种病无效,故称为特异性疗法。
2.抗生素疗法抗生素为细菌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获得显著成
效。
3.化学疗法:使用有效的化学药物帮助动物机体消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称为化学疗法。
4.中兽医疗法:如用白头翁汤、乌梅汤等治疗羔羊疾病。
(二)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1.加强护理2.对症疗法3.针对群体的治疗
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
检疫、受威胁M、免疫接种、紧急接种、隔离、封锁、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免疫接种、紧急接种。
(2)强调家畜传染病的防制原则应以“预防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述传染病的诊断方法。
(4)常用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有哪些?
(5)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有哪些内容?
(6)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7)在哪些情况下应对动物果断采取扑杀政策?
五、反刍动物的传染病
第一节反刍动物的病毒性传染病
一、牛瘟(rinderpest,RP)
牛瘟乂名烂肠瘟、胆胀瘟,是由牛瘟病毒引起牛、水牛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诊特征:体温升高、病程短,黏膜特别是消化道黏膜发炎、出血、糜烂和坏死。
目前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有此病发生。
病原
病原是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c)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的牛瘟病毒。
为单链负股无节段RNA病毒,基因组为16kb,有囊膜。
病毒颗粒通常呈圆形,直径120~300nm.
牛瘟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从地理分布及分子生物学角度将其分为3个型,即亚洲型、非洲1型和非洲2
型。牛瘟病毒对环境非常敏感。
流行病学:牛瘟主要侵害牛和水牛,易感性随着牛的品种、年龄等有差异。耗牛的易感性最大,犒牛次之,
黄牛又次之;绵羊、山羊和猪仅有轻度感染,病死率也不高。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传播途径:本病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子宫感染传播,也可通过吸血
昆虫以及接触病牛的人员等而传播。
传染源:病畜和带毒畜;本病在亚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仍在流行。
临诊症状:
体温升高达41〜42℃,持续3〜5d。
病牛委顿、厌食、便秘,呼吸和脉搏增快。
流泪,眼睑肿胀,鼻黏膜充血,有黏性鼻汁。
口腔黏膜充血,流涎。唇、齿龈、软硬腭、舌、咽喉等部位形成伪膜或烂斑。
由于肠道黏膜出现炎性变化,继软便之后而卜.痢,混有血液、黏液、黏膜片、伪膜等,带有恶臭。尿少,
色黄红或喑红。
孕牛常有流产。
病牛迅速消瘦,两眼深陷,卧地不起,因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消化道黏膜都有炎症和坏死变化,特别是真胃幽门部附近最明显,可见到灰白色上皮坏死斑、伪膜、烂斑
等。
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潮红、肿胀、点状出血,有烂斑,盲肠和直肠黏膜严重出血、糜烂,生
成伪膜。
呼吸道黏膜潮红、肿胀、出血,鼻腔、喉头和气管黏膜覆有假膜,其下有烂斑,或覆以黏脓性渗出物。
诊断:
木病可根据临诊症状、剖检变化和流行病学材料做出初步诊断。
但在非疫区还必须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才能确诊。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有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法以及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等。
防制:
预防本病必须严格执行兽医检疫措施,不从有牛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反刍动物和鲜肉。
当发现牛瘟病例时,应立刻封锁疫区,扑杀病畜,并做无害化处理,对污染的环境彻底消毒。
在疫区和邻近受威胁区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建立免疫防护带。
我国曾经使用过的疫苗有:
牛瘟兔化弱毒疫苗、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疫苗等。
思考题
(1)试分析消灭牛瘟计划的可能性及意义。
二、反刍动物的细菌性传染病
一、气肿疽(gangraenaemphysematosa)
乂称黑腿病(blackleg)或鸣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特征: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按压有捻发音,并常有跛行。
Bollinger于1875年首次发现,现已遍布世界各地。
病原
气肿疽梭菌(Clostridiumchauvoei)属梭菌属(Clostridium),为圆端杆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
本菌的繁殖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
芽泡的抵抗力则极大,在土壤内可以存活5年以上,干燥病料内芽泡在室温中可以生存10年以上,在液体
中的芽泡可以耐受20min煮沸。
豚鼠最敏感,仓鼠也易感,小鼠和家兔也可感染发病。
该菌在血液琼脂上可形成边缘不整、扁平、灰白色纽扣状的圆形菌落,呈P型溶血。
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一般多发于黄牛。发病年龄为0.5~5岁,尤以1~2岁多发,死亡居多。羊、猪、骆驼亦可感
染。病牛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处理不当的尸体,污染的饲料、水源及土壤会成为持久性传染来源。
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深部创伤感染也有可能。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夏季放牧(尤其
在炎热干旱时)容易发生,这与蛇、蝇、蚊活动有关)
发病机理
病原体常以芽泡状态进入机体,在混有腐败物质的无氧肠腺中出芽繁殖,再通过淋巴及血液循环散播于肌
肉及肝组织中潜伏,直待肌肉群受伤或其他原因发生改变,给病原体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环境。
病原体繁殖部位由于毒素及透明质酸酶的作用促使发生典型的肌坏死。
木病后期出现菌血症。
临诊症状
潜伏期3~5天。往往突然发病,体温达4卜42度,轻度跛行,食欲和反刍停止。不久会在肩、股、颈、
臂、胸、腰等肌肉丰满处发生炎性肿胀,初热而痛,后变冷,触诊时肿胀部分有捻发音。肿胀部分皮肤干
硬而呈暗黑色,穿刺或切面有黑红色液体流出,内含气泡,有特殊臭气,肉质黑红而松胜,周围组织水肿;
局部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呼吸增速,脉细弱而快。病程上2天。
病理变化
尸体表现轻微腐败变化,但因皮下结缔组织气肿及瘤胃殿气而致尸体显著膨胀。
在肌肉丰厚部位有捻发音性肿胀,肿胀可以从患部肌肉扩散至邻近组织。患部皮肤或正常或部分坏死。皮
卜.组织呈红色或金黄色胶样浸润,有的部位杂有出血或小气泡。
胸腹腔有暗红色浆液,心包液暗红而增多,胸膜、腹膜常有纤维蛋白或胶冻样物质。心脏内外膜有出血斑,
心肌变性,色淡而脆。
脾常无变化或被小气泡所胀大,血呈喑红色。肝切面有大小不等棕色干燥病灶,死后形成多孔的海绵状。
肾脏也有类似变化,胃肠有时有轻微出血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①丰厚肌肉的气性坏疽和水肿,有捻发音;
②丰厚肌肉切面呈海绵状,且有暗红色坏死灶;
③丰厚肌肉切面有含泡沫的红色液体流出,井散发酸臭味。
防制
在流行的地区及其周围,每年春秋两季进行气肿疽甲醛菌苗或明肌菌苗预防接种。若已发病,则要实施隔
离、消毒等卫生措施。死牛不可剥皮肉食,宜深埋或烧毁。
早期全身治疗可用抗气肿疽血清150~200毫升,重症患者8~12小时后再重复一次。实践证明,气肿初期
应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100万~200万国际单位,每日2~3次;或四环素静脉注射,每次2~3克,溶于
5%葡萄糖2000毫升,每日卜2次;会收到良好的作用。
早期肿胀部位的局部治疗可用0.25%~0.5%昔鲁卡因溶液10~20毫升溶解青霉索80万~120万国际单位在周
围分点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
思考题(1)气肿疽的防制措施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二、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
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偶见于羊、骆驼、和鹿。
临诊特征:慢性卡他性肠炎、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剖检可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裳。
呈世界性分布
病原
副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paratuberculosis),长0.5〜1.5/um,宽().3~0.5um,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具有抗酸染色的特性,与结核分支杆菌相似。
对热和消毒剂的抵抗力比较强,但对湿热的抵抗力比较弱。
3%〜5%的苯酚溶液、5%的米苏儿溶液、4%的福尔马林溶液lOmin可将其灭活,10%〜20%的漂白粉乳剂、
5%的氢氧化钠溶液2h也可杀灭该菌。
流行病学
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引起牛发病,幼年牛最易感。除牛外羊、山羊、骆驼、猪、马、驴、鹿等动物也可感
染。
传染源:病牛和隐性感染牛。
患病家畜和隐性带菌家畜从粪便排出大量病原菌,从而污染外界环境并可以存活很长时间。病原菌通过消
化道而侵入健康畜体内。
幼年牛在母牛开始怀孕、分娩以及泌乳时,才出现临诊症状。
发病机理
副结核分支杆菌到达肠道后,侵入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在其中繁殖,引起肠道的损害,最初在小肠,以后
蔓延至大肠。
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产生大量上皮样细胞,逐渐变厚,形成皱褶,同时肠黏膜腺体受到压迫而致萎缩,影响
其消化、吸收等正常活动。
临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长,可达6〜12个月,甚至更长。
表现为间断性腹泻,以后变为经常性的顽固拉稀。排泄物稀薄,恶臭,带有气泡、黏液和血液凝块。
食欲起初正常,精神也良好,以后食欲有所减退,逐渐消瘦,眼窝下陷,精神不好,经常躺卧。泌乳逐渐
减少,最后完全停止。皮肤粗糙,被毛粗乱,下颌及垂皮可见水肿。体温常无变化。
尽管病畜消瘦,但仍有性欲。
绵羊和由羊的临诊症状相似。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主要病理变化在消化道和肠系膜淋巴结。
空肠、回肠和结肠肠壁增厚,粘膜呈脑回状皱褶,粉红色,表面有膝状粘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羊的病理变化与牛基本相似。
诊断
1.细菌学诊断:已有临诊症状的病牛,可刮取直肠黏膜或取粪便中的小块黏液及血液凝块制成涂片,经抗酸
染色后镜检。
2.变态反应诊断:对于没有临诊症状或临诊症状不明显的家畜,可以用副结核菌素或禽结核菌素做皮内变态
反应试验。
3.血清学诊断
(1)补体结合反应(2)ELISA(3)琼脂扩散试验(4)免疫斑点试验
4.DNA技术:应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
防制
预防本病重在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特别是对幼牛更应注意给以足够的营养,以增强其抗
病力。
不要从疫区引进牛只,必需引进时,则进行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确诊健康时,方可混群。
检出过病牛的牛群,在随时做观察和定期进行临诊检查的基础上。
在检疫的基础上,加强环境的消毒,切断该病的传播途径。
引进牛应进行检疫
思考题(1)如何诊断牛副结核?(2)如何完成牛群副结核的净化?
四、羊梭菌性疾病(clostridiosisofsheep)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泡杆菌属中的细菌所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包括羊快疫及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羔羊痢疾等。这•类疾病的临诊症状有不少相似之处,易混
淆。
这些疾病都能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
(一)羊快疫及羊猝疽(braxyandstruck)
羊快疫及羊猝疽是梭状芽胞杆菌属中两种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最急性传染病。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以真胃出血性炎症为特征。
卞猝疽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所引起,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
两者可混合感染,其特征是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几乎看不到临诊症状即死亡;胃肠道呈出血性、溃疡性
炎症变化,肠内容物混有气泡;肝肿大、质脆,色多变淡,常伴有腹膜炎。
病原
腐败梭菌(Clostridiumsepticum)是革兰氏阳性厌氧大杆菌。
菌体宽0.6~0.8um,长2~4um,有鞭毛,能运动。
本菌可产生(X、。、\、64种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旧称魏氏梭菌(Cl.welchii),菌体直杆状,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阳
性。
木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现已知有a、。、丫、6、£、小9、t、K、九、口、。等共12利,,主要致死毒素有。
各型菌主要毒素的分布情况及其所致疾病见表5—1。
表5-1各型魏氏梭菌的致病性及其主要毒素
流行病学
1.羊快疫
绵羊对羊快疫最易感。发病羊的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年龄多在6〜18个月之间。
一般经消化道感染。山羊和鹿也可感染本病。
2.羊猝疽
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绵羊发病较多。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
流行性。
发病机理
1.羊快疫
腐败梭菌以芽泡形式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及沼泽中。羊只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后,芽抱便进人消
化道。
2.羊猝疽
C型产气荚膜梭菌随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进入羊只消化道后,在小肠里繁殖,产生p毒素,这种毒素通过
肠道黏膜进入血流,立即引起毒血症的临诊症状。
临诊症状
1.羊快疫
突然发病,病羊往往来不及出现临诊症状,就突然死亡。腹部膨胀,有疝痛临诊症状。体温表现不一。病
羊最后极度衰竭、昏迷,通常在数小时至Id内死亡,极少数病例可达2〜3d,罕有痊愈者。
2.羊猝疽
病程短促,常未见到临诊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
在数小时内死亡。
3.羊快疫及羊猝疽混合感染
(1)最急性型:
一般见于流行初期。
特征:病羊突然停止采食,精神不振,四肢分开,弓腰,头向上,行走时后躯摇摆;喜伏卧,头颈向后弯
曲:磨牙,不安,有腹痛表现;眼羞明流泪,结膜潮红,呼吸促迫。
(2)急性型:
一般见于流行后期。
特征:病羊食欲减退,行走不稳,排粪困难,有里急后重表现。喜卧地,牙关紧闭,易惊厥。粪团变大,
色黑而软。心跳加速。
病理变化
1.羊快疫
新鲜尸体主要呈现真胃出血性炎症变化。
黏膜常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块,表面发生坏死,出血坏死区低于周围的正常黏膜,黏膜下组织常水肿。
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中易于凝固。
2.羊猝疽
主要见于消化道和循环系统。
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胸腔、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后者暴露于空气后,可形成纤维素絮
块。
浆膜上有小点状出血。
3.羊快疫及羊猝疽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死亡的羊,营养多在中等以上。尸体迅速腐败,腹围迅速胀大,可
视黏膜充血,血液凝固不良,口、鼻等处常见有白色或血色泡沫。
最急性的病例:胃黏膜皱裳水肿,增厚数倍,黏膜上有紫红斑,十二指肠充血、出血。
急性病例:前三胃的黏膜有自溶脱落现象,真胃黏膜坏死脱落或水肿。肝脏多呈水煮色,混浊、肿大、质
脆,胆囊胀大,胆汁浓稠呈深绿色。肾脏在病程短促或死后不久的病例,多无肉眼可见变化。
诊断
羊快疫和羊猝疽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和毒素检查。
羊快疫的病原腐败梭菌的微生物学诊断是根据死亡羊只均有菌血症而检查心血和肝、脾等脏器中的病原菌。
本菌在肝脏的检出率较其他脏器为高。
防制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和防疫措施。
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可定期注射1〜2次羊快疫、猝疽二联苗或羊快疫、猝疽、肠毒血症三联苗。
我国又研制成功厌氧菌七联干粉苗,这种菌苗可以随需配合。
(二)羊肠毒血症(enterotoxemia)
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疾病。
死亡的羊肾组织易于软化,因此又常称此病为“软肾病
临诊症状:类似羊快疫,故又称“类快疫”。
病原
D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perfringenstypeD)为革兰氏阳性厌氧粗大杆菌。
无鞭毛,不能运动。
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芽泡。
芽泡抵抗力较强,95℃,2.5h可杀死,其繁殖体60。时15min可被杀死。3%的甲醛溶液30min可杀死芽
泡,一般消毒液均易杀死其繁殖体。
流行病学
绵羊、山羊均可感染本病。
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羊只采食被病原菌芽泡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芽饱便
进入消化道,其中大部分被真胃里的酸杀死,一小部分存活者进入肠道。
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条件性。
本病多呈散发,绵羊发生较多,山羊较少。2〜12月龄的羊最易发病。发病的羊多为膘情较好的。
发病机理
在正常情况"细菌缓慢地增殖,产生少量的£原毒素,经胰蛋白醐致活后变为£毒素。
高浓度的毒素改变了肠道的通透性,使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并损害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神
经元,发生休克而死。
临诊症状
潜伏期很短,多为突然发病,很少见到临诊症状,往往在出现临诊症状后便很快死亡。
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类以搐搦为特征
另一类以昏迷和静睁死去为特征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常限于消化道、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真胃含有未消化的饲料。
回肠的某些区段呈急性出血性炎症变化,重症病例整个肠段变为红色。
心包常扩大,内含50〜60ml的灰黄色液体和纤维素絮块,左心室的心内外膜下有多数小点出血。
肺脏出血和水肿。
胸腺常发生出血。
肾脏比平时更易于软化,似脑髓状。
诊断
初步诊断可依据本病发生的情况和病理变化,确诊需依靠实验室检验。
确诊本病应根据以下几点:
肠道内发现大量D型产气荚膜梭菌;
小肠内检出e毒素:
肾脏和其他实质脏器内发现D型产气荚膜梭菌;
尿内发现葡萄糖。
防制
当羊群中出现本病时,应立即搬圈,转移到高燥的地区放牧。在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肠毒血症菌苗或羊
快疫、猝疽和肠毒血症三联苗,或厌氧菌七联干粉苗。
在牧区夏初为多发季节,应该少抢青,让羊群多在青草萌发较迟的地方放牧;秋末时,可尽量到草黄较迟
的地方放牧;
在农区,针对引起发病的原因,减少或暂停抢茬,少喂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
要加强羊只的饲养管理,加强羊只的运动。对本病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羊黑疫(blackdisease)
又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梭菌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特征:肝实质的坏死病灶。
本病发生于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英国、美国和德国;亚洲也有该病存在。
病原
诺维梭菌(Clostridiumnovyi)属梭状芽泡杆菌属。本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严格厌氧,能形成芽袍,不产
生荚膜,具周身鞭毛,能运动。
本菌分为A、B、C3型。
A型菌能产生a、丫、£、84种外毒素;
B型菌产生£、仇小自、95种外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传染病防治兽药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2025年建筑安装服务项目提案报告
- 2024-2025学年砚山县数学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果蔬罐头加工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低碳小镇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板
- 专家邀请函范文锦集六篇
- 质量承诺书模板集合8篇
- 上海装修施工合同
- 学生军训心得体会(集合15篇)
- 电子商务实习自我鉴定9篇
- 2024年精美《婚姻法》课件模板:法律教育的新趋势
- 肺部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泡灌洗病原体检测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
-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含教师卷和学生卷)及调查结论
- 光伏电站安装与调试教学培训课件: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概论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知识点总结梳理
- 平安在线测评 iq 30题 答案
- 食品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智慧物流第2套理论题附有答案
- 网络设备驻场运维服务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功效性护肤品市场需求量调研及发展态势分析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