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_第1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_第2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_第3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_第4页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现代文学早期的一些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1922年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张资平系创造社成员,曾于三十年代红极一时,拥有众多读者。但其作品多描写三角恋爱关系,格调不高。《一叶》。1922年出版,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二部长篇小说,作者王统照。《倪焕之》。1928年发表,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的首部杰作,作者叶圣陶。茅盾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创作方面,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除此之外,茅盾亦著有《西洋文学通论》。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茅盾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又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有关茅盾文学成就的评价分歧近年所出现的对于茅盾文学成就的非议——以陈丹青、韩寒为例。茅盾是一个无论在小说写作技巧的积淀方面,还是在生活经验的积累方面,都异常丰厚的作家,他对西方的优秀小说作品了如指掌。茅盾既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一流的文学批评家,对于小说艺术,他有着很高的鉴赏力。“为人生”的创作思想茅盾创作思想中至为重要的一点即是文学必须“为人生”,而此种思想亦为其他文学研究会同人所共有,如周作人、叶圣陶、郑振铎等。

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茅盾“为人生”的创作思想“为人生”的创作思想造就了茅盾小说的深沉的时代感、严肃的思考、自觉的担当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小说艺术上的缺陷。“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分歧。对“人生”的过度强调,片面地重视小说的内容,容易导致对小说艺术性和叙事技巧的忽略,这一缺陷在茅盾小说中虽不明显,但在文学研究会其他一些小说家的作品中却普遍存在。对“人生”的过度强调,容易把小说变成一种过于沉重的文学体裁,以致中国现代的小说总是被启蒙理想、国家意识、社会责任、道德情怀等等这些小说之外的因素环绕着,而缺乏一种轻盈的想象力。《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摘选

写了四十年小说,探索过各种道路和作过多种实验之后,应该是我寻求自己毕生事业的总体定义的时候了。我想指出:我的写作方法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沉重感:人的沉重感,天体的沉重感,城市的沉重感;首先,我一向致力于减少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

文学是一种存在的功能,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卡尔维诺卡夫卡《木桶骑士》摘选

“他到底要什么啊?”煤炭商大声叫道。“没事”,他的妻子也大声喊,“这儿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看见;我什么也没听见;除了六点的钟声,现在我们必须关店。天气冷得吓人,明天肯定有的忙。”她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她却仍旧解下围裙,挥动著围裙赶我走。很不幸,她竟然成功了。我的桶子有坐骑的种种优点,却没有抗压的能力;桶子太轻了,女人的围裙一挥就能让它飞上天。

“你这个恶婆娘!”她半轻蔑、半得意地在空中舞动著拳头,这时我对她大声喊著。“你这个恶婆娘!我求你给我一铲最差的煤渣,你都不肯给。”就这样,我升上冰山之域,一去不返。

从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早期的茅盾,是一个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家,而不是现实主义小说家。自然主义的思想理论背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孔德的实证主义,还有一个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将科学主义和生物学原理运用到文学领域的结果。一个自然主义的文学家,他会倾向于认为,在真、善、美这三个价值上,只有真实才是至高无上的原则。自然主义的文学潮流并非昙花一现,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持续的影响,比如中国当代的新写实主义,以及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的“物化”小说,即与自然主义密切相关。罗伯格里耶《嫉妒》节选

从这丛香蕉树往下,这片蕉林的边线沿着山坡稍稍岔开着垂下来(向左偏斜)。到这片地的下端为止,每排植有三十二株香蕉树。

如果不计较这些树实际上的有无和顺序,那么第六排树在一个矩形、一个规则的梯形和一个边缘凹陷的梯形中所拥有的植株数应当分别是二十二、二十一和二十。而如果减去已经砍掉的,则是十九。

再往下的每一排树木所包含的株数依次为:二十三、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一、二十、二十三、二十一、二十、十九……从自然主义到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它以人道主义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的堕落和苦难,同情小人物的命运,呼吁人类之爱,以化解社会矛盾。——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虽然被喊得最响、谈论得最多、好像占据着主流,但实际上,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最弱小的文学思潮,它从来就没有成为主流。《蚀》三部曲《幻灭》,完成于1927年9月,描写了主人公章静由喧嚣和拜金的上海来到革命中心武汉,先后换了三次工作,但每次只带来更多的幻灭感,无法寻找到个人心灵的寄托。《动摇》,完成于1927年底,描写了革命急剧变化时武汉周边一个小县城中光怪陆离的局面。塑造了方罗兰、胡国光、孙舞阳等人物。《追求》,完成于1928年6月,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描写了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三个知识分子在“幻灭动摇后”对生活的不同追求。《蚀》三部曲《蚀》三部曲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自《蚀》三部曲一出,当时活跃于文坛的其他小说如王统照、蒋光慈、张资平之流就顿时黯然失色了,无论是在写作态度的认真程度上,还是小说技巧的娴熟程度上,抑或是对时代、对社会思考的深度上,茅盾的这部小说都是远远超过他们的。《蚀》三部曲塑造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组女性形象。茅盾笔下的新女性,总是在痛苦之中挣扎,她们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新式的思想,可是在她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现实之中,却常常看不到希望,。《动摇》节选

孙舞阳不回答,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在房间里团团转地跳。她的短短的绿裙子飘起来,露出一段雪白的腿肉和淡红色短裤的边儿。林子冲乘她不备,从身后把她拦腰抱住了。孙舞阳用力一摔,两个人几乎都滚在地上。史俊拍起手来大笑了。

“林子冲你这孩子,多么坏!”孙舞阳微怒地说。“你知道外边人怎样说来?”林子冲还在笑,“他们说:孙舞阳,公妻榜样!”

“呸!封建思想。史俊,这里的妇女思想很落后,停刻你到妇协的茶话会就知道了。你看,我在这里,简直是破天荒。”“不做点破天荒给他们看看,是打破不了顽固的堡垒的。”

史俊说的很用力。

“但是朱民生只是一个无聊的胡涂虫!”林子冲冷冷地说。

孙舞阳还在团团转地跳,听得这一句话,立刻煞住脚转身问道:

“朱民生怎样?我也知道他是个胡涂虫。不过因为他像一个女子,我有时喜欢他。你妒忌么?我偏和他亲热些。你管不了我的事!”

她又跳着,接下去唱“到明天——”了。《子夜》

《子夜》里,茅盾继续以小说的手法来反映中国近代史的一页。茅盾为了写这本书,为了要透彻地表露一九三零年的中国面貌,曾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搜寻有关资料,务使本书在史实方面,做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书中的另一特色,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详作报道,军政界闻人也提到了不少。可是这种种,每每反而使得读者不耐和厌烦;如果我们勉强把它看作一本微带悲剧意味的小说,那么,最少在技巧方面来讲,它并未超越《蚀》和《虹》的成就。我们在本书不难发觉到茅盾的同情心范围缩小了,代之而起的是自然主义的漫画手法和夸张叙述。在上述两本小说中,讥讽夸张乃至色情的手法,整个来讲是与蔓延在小说中那种虚无主义色彩配合的。可是在《子夜》里,即使茅盾平日描写得最见功夫的女主角——不管是多愁善感性的也好,玩世不恭式的也好——都失了水准,沦为漫画家笔下的人物。茅盾的小说家感性,已经恶俗化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子夜》

就以讽刺而言,茅盾在《子夜》的表现可说是完全失败的,因为他对书中资产阶级所表现的轻蔑态度,给人轻飘飘的感觉,看不出一点由衷的憎恨。在《蚀》、《虹》两书里,因为茅盾对中产阶级的态度还拿不定主意的缘故,显示出一种近乎自我折磨的真诚。在《子夜》里他就不同了。他好像站得高高在上,对他笔下的中产阶级分子,不屑一顾,因此,也就难怪这些角色变成舞台上的傀儡,不时打诨取闹,谈情说爱,一无意思。——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子夜》

从《蚀》到《子夜》的这样一写作风格的变化,并不完全是茅盾个人有意要改变的一个结果,它是有相应的时代背景的,并与钱杏邨等人的批评、攻击有关,钱认为《蚀》三部曲“在全书里到处表现了病态、病态的人物、病态的思想、病态的行动,一切都是病态,一切都是不健全。”《子夜》出版以后,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当时对《子夜》给予肯定和赞誉者,并不限于持左派立场的知识分子。《子夜》

吾人所为最激赏此书者,第一,以此书乃作者著作中结构最佳之书。盖作者善于表现现代中国之动摇,久为吾人所熟知。其最初得名之“三部曲”即此类也。其灵思佳语,诚复动人,顾犹有结构零碎之憾。……此书则较之大见进步,而表现时代动摇之力,尤为深刻。不时穿插激射,具见曲而能直,复而能简之匠心。

第二,此书写人物之典型性与个性皆极轩豁,而环境之配置亦殊入妙。吴荪甫之为人固最跃然如在吾人目前……其环境之配置,屡以狂风大雨惊雷骇电随文情以俱来。

第三,茅盾君之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恣喷微,不可控搏。而其微细处复能委宛多姿,殊为难能而可贵。尤可爱者,茅盾君之文字系一种可读可听近于口语之文字。——吴宓《子夜》

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茅盾之所以被人重视,最大原故是在他能抓住巨大的题目来反映当时的时代与社会;他能懂得我们这个时代,能懂得我们这个社会。他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此。有人这样说:“中国之有茅盾,犹如美国之有辛克莱,世界之有俄国文学。”这话在《子夜》出版以后说,是没有什么毛病的。

《子夜》是在作者摸出了那条虚无迷惘的路,找着了新的康庄大道,以其正确锐利的观察对社会与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具体了解后,用一种振起向上的精神与态度去写的;它在消极的意义上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没落,在积极的意义上宣示着下层阶级的兴起。——这后面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吴组缃

近几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渐渐多起来了,但真能表现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

——朱自清《子夜》

《子夜》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了社会学的层面,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之间的冲突,这部小说所提供给我们的关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经济情况,虽然不一定能说比专业的经济史所提供给我们的更多,但至少它从文学的角度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子夜》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饱满、最生动的一个民族资本家形象,吴荪甫。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人物形象在作者多次的修改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茅盾与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法国因素

中国现代的长篇小说与传统的章回小说已发生了断裂,必须去寻找另外的一种资源、另外的一个支撑点,而这个资源和支撑点,虽然可笼统称之为西方文学,但重心却是在法国文学那里。法国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国,更是一个盛产各种文学思潮的国家,而中国现代的知识分子对欧洲小说的翻译,在很多时候,往往不是着眼于作品,而是着眼于思潮。

近代西洋文学思潮,几乎统统受着法国的影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新浪漫主义都是从法国发源的,法国文学之重要,无论谁不能不承认的。——茅盾巴金巴金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在八十年代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巴金

巴金是这十年间最流行又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但是却不是最重要中间的一位。尽管佳评潮涌,受到群众的爱戴,我们却无法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发现任何追求完美的企图。而这种努力,我们可以在茅盾、沈从文、张天翼身上找到。不过巴金在抗战期间,逐渐转化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小说家。巴金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感——甚至可以说,宗教狂热——的人,自称他对于理想的服务,胜过艺术。——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巴金

我缺乏艺术家的气质;我不能像创造一件艺术品那样,来写一本小说。当我写的时候,我忘记了自己,简直变成了一件工具;我既没有空也没有这份客观,来选择我的题材和形式。像我在《电》的前言里所说的,我一写作,自己的身子便不存在了。在我的眼前,出现一团暗影,影子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一连串悲剧性的画面,我的心仿佛被一根鞭子在抽打着;它跳动不息,而我的手也开始在纸上移动起来,完全不受控制。许多许多人抓住了我的笔,诉说着他们的悲伤。你想我还怎么能够再注意形式、故事、观点,以及其他种种琐碎的事情呢?我几乎是情不自已的。一种力量迫使着我,要我在大量生产的情形下寻求满足;我无法抗拒这种力量,它已经变成我习惯的一部分了。——巴金《家》节选

觉慧没有流一滴眼泪。他在旁边观察觉新的举动。觉新的那些话自然使他痛苦。然而他觉得他不能够对觉新表示同情:在他的心里憎恨太多了,比爱还多。一片湖水现在他的眼里,一具棺材横在他的面前,还有……现在……将来。这些都是他所不能够忘记的。他每想起这些,他的心就被憎恨绞痛。他本来跟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也会从他们的慈爱的母亲那里接受了爱的感情。母亲在一小部分人中间留下爱的纪念死去以后,他也曾做过母亲教他们做的事:爱人,帮助人,尊敬长辈,厚待下人,他全做过。可是如今所谓长辈的人在他的眼前现出来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同时他看见在这个家里摧残爱的黑暗势力又如何地在生长。他还亲眼看见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地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品。这些生命对于他是太亲爱了,他不能够失掉她们,然而她们终于跟他永别了。他也不能挽救她们。不但不能挽救她们,他还被逼着来看另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走上灭亡的路。同情,他现在不能够给人以同情了,不管这个人就是他的哥哥。他一句话也不说,就拔步走了。从无政府主义到五四原教旨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地强调个人自由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帮互助,反对任何意义和形式上的政治统治。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是克鲁泡特金。巴金非常推崇此人,他在法国读书期间,深受克鲁泡特金思想的影响。步入中年的巴金,仍然无条件的、坚定不移的、不加任何改动的,信奉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共同的理想,比如对民主和科学的尊重,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直至八十年代,写《随想录》的时候,巴金仍坚持“回到五四”的理想。鲁迅是超越了“五四”的,而巴金则是固守着“五四”运动最初的理想。《激流三部曲》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几个重要的三部曲作品:茅盾的“蚀”三部曲:《动摇》、《幻灭》、《追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沙汀的“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激流三部曲》北京大学的吴福辉教授曾在文科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100%的受访者认为《阿Q正传》是上流小说;各有一半的读者认为《金锁记》是上流和中流小说;认为《家》和《子夜》是上流和中流小说的读者比例都是20%和80%。0%的学生认为《家》是都市小说,30%认为是市民小说,另有10%认为是通俗小说。问卷还对这四部作品未来的读者定位进行了调查,只有小说《家》的未来读者被100%地定位在青年学生群体。《激流三部曲》通俗易读,整个民国期间,最为畅销,前前后后卖出的本数最多的小说,就是巴金的《家》。它是中国现代小说里面,少有的,兼顾了严肃文学和通俗小说两种特性的作品。《激流三部曲》

中国现代的小说,按照被阅读的情况和被研究的情况来区分,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既被广泛地阅读,又被大量研究者所关注的,比如《阿Q正传》、《金锁记》或者《边城》;另一类是没有被广泛阅读,但却很受研究者青睐的,比如废名的《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就是例子;还有一类,这一类小说可能在普通读者那里占有着广大的市场,但长期以来却没有怎么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这类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一个典型。《激流三部曲》创作时间:《家》写于1931年,完成于1932年;《春》写于1936年,完成于1938年;《秋》写于1939年,完成于1940年。《家》的影响力在这三部小说里面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当时《家》一出版马上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有数不清的青年人,因为读了《家》而离家出走。这种巨大的影响力,抬高了人们对《家》这部小说的评价,因为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像这部小说一样,能在普通人当中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几乎没有第二本。但是,学术界则通常认为《秋》的艺术成就是《激流三部曲》中最高的。《激流三部曲》

也许,使他的小说素质,受到更大损伤的,应该是巴金的一贯信念,认为社会制度是邪恶存在的唯一因素;然而巴金又不是自然主义的作家,他并无兴趣追溯他笔下人物的生活背景,将它置放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之下去研究。他的小说仅仅排演出善与恶的基本挣扎;他的人物,要不是英雄,便是懦夫:前者反抗社会制度的邪恶,后者屈服于这一邪恶势力之下。促成反抗和懦弱的决定的先决条件是自由意志。巴金既然拒绝个人意志与罪恶互为因果的看法,因此他的小说的真实感也就打了折扣。他的小说坏人倒不少,然而,一次又一次地,他却赦免了他们的罪,只为了证明他的理论:社会制度才应该受到谴责,而不是个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春》节选

芸听见琴的亲切温柔的声音,不觉又想起蕙,她伤心地带哭声说:“我不相信姐姐就会死,这好像是在做梦。好像她昨天还同我在一起一样。”

“我也觉得,没有多久以前蕙表姐就在这间屋里,我们大家有说有笑,就像是昨天的事情。想不到她会死得这样快,”淑华惋惜地说,但是这惋惜马上就被怨愤赶走了。她想到蕙的病原,她想到蕙在郑家所过的那些日子,她不能不感到极大的愤怒。

“我也记得有一次在晚上我同她一起到大哥屋里来,大哥还说:‘我们三个人落在同样的命运里了……’现在想不到她一个人先离开了我们。唉……”淑英感动地说,她很想忍住眼泪,但是说到后来她终于发出了带哭的呻吟。《春》节选

“蕙表姐是被人害死的。应当有人出来给她报仇,”淑华气恼不堪地嚷道。

“三妹,轻声点。你少乱说些。你说哪个人来报仇?又向哪个报仇?”觉新好像觉得有烈火在熬煎他的心,他一面揩眼泪,烦躁地警告淑华道。绮霞捧了脸盆进来放在方桌上。她绞了脸帕递给芸。芸揩了脸,仍旧坐在那里听他们讲话。

“三妹的话也很有道理。我们应当替蕙表姐报仇。不是向人报仇,是向制度报仇,”觉民忽然带着严肃的表情说。《激流三部曲》

经过了《家》、《春》一连串哀伤的事件后,《秋》是一种强有力的震惊。在这本书里,巴金一反过去的作风,不再耽溺于温情式的表兄妹恋爱,以及不成熟的革命行动,转过头来,细细描写大家庭中的你争我夺,以及肺痨病的惨状。更进一步的是,在《秋》一书里,我们感到,作者对于邪恶的了解,已较前成熟多了,透切多了,因为他不再在每一点上,作出一个结论,认为万恶皆由封建制度而引起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激流三部曲》《家》与《春》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调,即是将一切悲剧的根源,推向制度。而这样的一个思想基调,就会进一步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道德判断的缺失。这一点,在《秋》里面得到了改变。《家》与《春》的主题是“出走”,而《秋》的主题则是“大家庭的没落”。《寒夜》

在《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又创作了多部小说,包括《火》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等。对于《火》三部曲,巴金承认:“这是一本宣传的书,但也是一个失败的工作。为了宣传,我不敢掩饰自己的浅陋,就索性让它出版,接受严正的指责。”从艺术成就上看,这几部小说都没能超越他之前的《秋》,直到《寒夜》出现,巴金的小说艺术才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寒夜》这部小说,是巴金从1944年底开始创作,前前后后总共用了两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的。这部小说的主题,不再延续过去的那种大家庭或者由大家庭分裂而成的小家庭的模式,它所围绕的,就是一个简单的四口之家。《寒夜》

《寒夜》是巴金所有小说里面,最优秀的一部作品,它的艺术成就,要远远地高于巴金的其他小说。这部小说终于体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并且,巴金终于通过这部小说意识到了道德与人性的复杂。在这部小说里,没有一个人是反面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我们无法去责怪任何人,这个家庭悲剧的发生,并不是出于某个人的邪恶或者不善。《寒夜》节选

她又打了一个冷噤。她好象突然落进了冰窖里似的,浑身发冷。她茫然回顾,她觉得眼前的一切都是假的。她好象在做梦。昨天这个时候她还在另一个城市的热闹酒楼上吃饭,听一个男人的奉承话。今天她却立在寒夜的地摊前,听这些陌生人的诉苦。她为着什么回来?现在又怀着怎样的心情走出那间屋子?……以后又该怎样?……她等待着明天。

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就是到了明天,她至多也不过找到一个人的坟墓。可是她能够找回她的小宣吗?她能够改变眼前的一切吗?她应该怎样办呢?走遍天涯地角去作那明知无益的找寻吗?还是回到兰州去答应另一个男人的要求呢?

她只有两个星期的假期。她应该在这两个星期内决定自己的事情。……至少她还有十二三天的功夫,而且事情又是不难决定的。为什么她必须站在地摊前忍受寒风的吹打呢?

“我会有时间来决定的,”她终于这样对自己说。她走开了。她走得慢,然而脚步相当稳。只是走在这条阴暗的街上,她忽然起了一种奇怪的感觉,她不时掉头朝街的两旁看,她担心那些摇颤的电石灯光会被寒风吹灭。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寒夜》

《寒夜》是牢牢植根于日常生活中的制作。读者在目击男主角一步步走向身心交瘁的境地时,简直不忍卒读。因为和一般中国家庭生活太过逼肖,所有柔和、伤痛的场面,遂具备了动人的力量。凭着这一小说,巴金成为以为极出色的心理写实派小说家。又由于他紧紧致力于表现他所了解的真相,并无意于追索更具野心的哲理意义,他遂同时增添了一层象征上的意义:故事中三个人物的命运,不单是中国最失败、最绝望的黑暗时期内的一则寓言,同时也是一出道德剧,写平常人在行“仁爱之路”是所必要面对而无法克服的困难。

《秋》是巴金所写的表达愤怒最好的小说,《寒夜》则是他创作的最伟大的爱的故事。因为爱能够超越愤怒,代表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寒夜》的成功,因此更见高超,更见成熟。——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老舍老舍舒庆春(1899年1月21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满洲正红旗人,本姓舒穆禄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称号。其中包括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约三百首旧体诗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老舍

茅盾的文章,用字华丽铺陈;老舍则往往能写出纯粹北平方言,如果用历来习用的南北文学传统来衡量,我们可以说,老舍代表北方和个人主义,个性直截了当,富幽默感;而茅盾则有阴柔的南方气,浪漫、哀伤、强调感官经验。茅盾善于描写女人;老舍的主角则几乎全是男人,他总是尽量地避免浪漫的题材。茅盾记录了近代中国妇女对纷攘的国事的消极反应,老舍则对于个人命运比社会力量更要关心,他的英雄人物都很有干劲。……茅盾深受俄国和法国小说的熏染;老舍的个性和教育背景则使他爱好英国小说。——夏志清《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老张的哲学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他的宗教有三种:回,耶,佛;职业是三种:兵,学,商。言语是三种:官话,奉天话,山东话。他的……三种;他的……三种;甚至于洗澡平生也只有三次。洗澡固然是件小事,可是为了解老张的行为与思想,倒有说明的必要。

老张平生只洗三次澡:两次业经执行,其余一次至今还没有人敢断定是否实现,虽然他生在人人是“预言家”的中国。第一次是他生下来的第三天,由收生婆把那时候无知无识的他,像小老鼠似的在铜盆里洗的。第二次是他结婚的前一夕,自动的到清水池塘洗的。这次两个铜元的花费,至今还在账本上写着。这在老张的历史上是毫无可疑的事实。至于将来的一次呢,按着多数预言家的推测:设若执行,一定是被动的。简言之,就是“洗尸”。——《老张的哲学》《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适之先生:

先介绍我自己:舒舍予,北京人。现在东方学院教京话和中国文学。我读过先生的著作,在教育部国语讲习会听过先生的讲演,可是先生不认识我。我打算看你去,不知何时得暇?我刚写成一部小说,想求先生给看一看。原因:

1、我前者作了一个小说,寄给上海郑振铎。他已允代刊印,我又后悔了!因为,我匆匆写好,并没加修正,可是郑说,已经付印,无法退回。所以这次我想非请个人给我看一看不可。

2、我的小说写得非常可笑,可是,是否由滑稽而入于“讨厌”,我自己不知道。这又是一个要请教的地方。

我的小说约有三百页,三四天便可看完,如先生不十分忙,我真希望能代我看一看!如先生太忙,我就不敢去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现在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低着头去念书,念完书去到民间作一些事,慢慢的培养民气;一条是拼命杀坏人。——《赵子曰》

《赵子曰》是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第一部严肃的喜剧小说,它至今还是这个形式里少数几本赏心悦目的创作。尽管在结尾时它流于通俗剧式的调子,它的放浪的喜剧气氛,甚至它的尖锐的嘲讽,都使这本小说成为描绘国家腐败而不夹杂太多爱国说教的犀利杰作。——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二马》,是老舍第一部开始认真地反思和批判市民性格的小说作品。而这个主题,在老舍此后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延续着。老舍早期小说中的理想人物:以李子荣为例。《二马》可能很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中国式的市民形象,但是在思考的深度上,思想的境界上,与前两部小说相比,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离婚》《牛天赐传》老舍既不是鲁迅、茅盾那样的思想型的作家,也不是巴金、沈从文那样的情感型的作家,应该说,他是一个写实型的作家。但是他的写实,又与之前的写实作家如叶圣陶有所不同。如果说叶圣陶的写实是一笔一划认真勾勒的话,那么老舍的写实就是三笔两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大致形象。《离婚》的小说主题和《二马》一样,仍然是批判市民性格,老舍的小说创作,直到《离婚》这里为止,还从来没有以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为主角。他一方面是批判这些卑怯的、懦弱的、被束缚在条条框框里的、不敢鼓起勇气放下既得利益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小市民,另一方面则是呼吁一种英雄之气。《离婚》节选

张大哥对于儿子的希望不大——北平人对儿子的希望都不大——只盼他们成为下得去的,有模有样的,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等人。科长就稍嫌过了点劲,中学的教职员又嫌低一点,局子里的科员,税关上的办事员,县衙门的收发主任——最远的是通县——恰好不高不低的正合适。大学——不管什么样的大学——毕业,而后闹个科员,名利兼收,理想的儿子。做事不要太认真,交际可得广一些,家中有个贤内助——最好是老派家庭的,认识些个字,胖胖的,会生白胖小子。《离婚》《牛天赐传》《牛天赐传》描写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小英雄”,这部小说向我们显示了老舍思想上的一个转折,他不再相信那种个人的英雄主义能够改变这个世界,相反,他开始关注,一个淳朴的、简单的、有同情心的人,在他成为英雄的道路上,是如何渐渐变质的,是如何变得残忍、冷酷、麻木不仁的。而这个关注点,在老舍此后的小说,如《骆驼祥子》里面,得到了充分的延续和发展。《离婚》《牛天赐传》

尽管此书文学价值不高,它却显示出作者态度上的一种转变,这转变后来到了《骆驼祥子》里便越发昭然若揭了。两本小说都想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会有今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牛天赐传》用幽默的笔法探索“小资产阶级的小英雄怎样养成”;而《骆驼祥子》则用悲剧的笔法描写一个善良的无产阶级者徒然的挣扎。两本书里都可以明显地看得出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这个大因素抹杀了人的自然善良性,也挫败了他对人格完美的努力追求。在《离婚》里,老舍斥责中国人胆小怯弱,叫他们加强英雄行为,所以还很个人主义。但是在《牛天赐传》里,他就表示很怀疑,在一个普遍腐败的社会里,个人英雄主义究竟有什么用。——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一部给老舍赢得了极高荣誉的小说,在《骆驼祥子》之前,老舍虽然已经写出了多部长篇小说,而且已经在国内文坛上有了相当大的名气,但是,他始终还是没有能跻身于一流小说家的行列。夏志清先生认为,《骆驼祥子》是抗战爆发以前,也就是1937年之前,中国现代文坛上所出现的长篇小说里面,最优秀、最伟大的一部。《骆驼祥子》描写的就是一个穷苦的老实人,他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体面的生活,但肮脏的社会环境是如何把他一步一步逼向堕落的,这个主题,与《牛天赐传》有异曲同工之处。《骆驼祥子》:在喜剧与悲剧之间老舍小说的喜剧化倾向,是从《骆驼祥子》开始,逐渐向悲剧艺术转化的。但是,老舍毕竟是一个以喜剧和讽刺艺术起家的小说家,在这个悲剧的面目下面,还是存在一种若隐若现的喜剧色彩,如果说,他之前的小说所达到的效果,是让人在笑中带泪的话,那么,《骆驼祥子》所达到的效果,就是让人涕极而笑。老舍本来想让读者感受到的那种对于外在社会环境的批判和控诉,因为在《骆驼祥子》的写作中用力太过,情节过于夸张,反而让我们从对社会环境的不满转向了对命运的思索,也就是说,当我们读完《骆驼祥子》整部小说的时候,我们会更倾向于认为,祥子的悲剧,是命运造成的,而不是社会环境。这个意外的变化,导致了《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从纯粹的现实主义的悲剧,演变成了一部掺杂有现代主义荒诞色彩的滑稽剧。《骆驼祥子》:在喜剧与悲剧之间

祥子的一系列灾难令人“目不暇给”,也导出了小说荒谬的喜剧性质。老舍意在控诉缺乏正义和同情的社会,却出人意料地引发了一种恐怖幽默效果:如同卓别林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倒霉鬼那样,骆驼祥子最后演出的是一出阴森滑稽剧。在小说开始时,我们但愿祥子能交上好运,摆脱灾难。但当祥子每况愈下的境遇成为必然重复的情节,而且偶然事件成为促成祥子灾祸的常用手段后,小说的悲剧张力逐渐消失。我们原本的焦虑与同情逐步耗尽,取而代之的竟是一种不断增长的、带有讽刺意味的好奇心:我们想看看祥子的境遇究竟会“坏”到什么地步。祥子的灾难如此引人注目,他的失败者形象势必可纳入伏尔泰笔下的老实人戆第德和冯·伽米索笔下的受气包行列。他们经受着一次又一次荒谬无情的考验,终使罕见的磨难成为“奇观”,非人的痛苦成为“传奇”。——王德威《骆驼祥子》:人道主义的缺失

《骆驼祥子》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即是人道主义的缺失,这一点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一是老舍长期运用喜剧和讽刺艺术的惯性使然,批判大于同情,嘲讽多于理解,是他在面对小说主角时所惯于采用的态度。二是过于刻意的对“个人主义”的批判,这个批判放在整个小说的叙事氛围当中,并不协调。《骆驼祥子》节选

阮明是个小矮个儿,倒捆着手,在车上坐着,象个害病的小猴子;低着头,背后插着二尺多长的白招子。人声就象海潮般的前浪催着后浪,大家都撇着点嘴批评,都有些失望:就是这么个小猴子呀!就这么稀松没劲呀!低着头,脸煞白,就这么一声不响呀!有的人想起主意,要逗他一逗:“哥儿们,给他喊个好儿呀!”紧跟着,四面八方全喊了“好!”象给戏台上的坤伶喝彩似的,轻蔑的,恶意的,讨人嫌的,喊着。阮明还是不出声,连头也没抬一抬。有的人真急了,真看不上这样软的囚犯,挤到马路边上呸呸的啐了他几口。阮明还是不动,没有任何的表现。大家越看越没劲,也越舍不得走开;万一他忽然说出句:“再过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呢?万一他要向酒店索要两壶白乾,一碟酱肉呢?谁也不肯动,看他到底怎样。车过去了,还得跟着,他现在没什么表现,焉知道他到单牌楼不缓过气来而高唱几句《四郎探母》呢?跟着!有的一直跟到天桥;虽然他始终没作出使人佩服与满意的事,可是人们眼瞧着他吃了枪弹,到底可以算不虚此行。《骆驼祥子》节选

打着那么个小东西,他低着头,弯着背,口中叼着个由路上拾来的烟卷头儿,有气无力的慢慢的蹭。大家立定,他也许还走;大家已走,他也许多站一会儿;他似乎听不见那施号发令的锣声。他更永远不看前后的距离停匀不停匀,左右的队列整齐不整齐,他走他的,低着头象作着个梦,又象思索着点高深的道理。那穿红衣的锣夫,与拿着绸旗的催押执事,几乎把所有的村话都向他骂去:“孙子!我说你呢,骆驼!你他妈的看齐!”他似乎还没有听见。打锣的过去给了他一锣锤,他翻了翻眼,朦胧的向四外看一下。没管打锣的说了什么,他留神的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除了《骆驼祥子》之外,老舍另外一本得到高度赞誉的小说作品。它写于抗战胜利之后,而在抗战期间,亦即从《骆驼祥子》到《四世同堂》的创作间隙里,老舍因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文学创作。《四世同堂》的写作,即与老舍在抗战期间的经历密切相关。《四世同堂》是一个三部曲形式的小说,第一部《惶惑》,出版于1946年7月,第二部《偷生》,出版于1946年11月,第三部《饥荒》,则是到了1950年9月,才开始在《小说月刊》杂志上面连载。梁实秋忆抗战时期的老舍

抗战后期,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重庆北碚,和我时相过从。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发起募款劳军晚会,在一出“刺虎”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哏”他“捧哏”。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一片彩声,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做‘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我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他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传统相声里面的粗俗玩笑,例如“爸爸”二字刚一出口,对方就得赶快顺口答腔的说声“啊”,似乎太无聊,但是老舍坚持不能删免,据他看,相声已到了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损益。是我坚决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折扇敲打我头的时候,只要略为比划一下而无须真打。我们认真的排练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们走上台,泥雕木塑一般绷著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不可抑,以后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之间的空隙,进行对话。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的向我打来,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我们的成功,引出不少人的邀请,我们约定不再露演。我们的这一次合作成了最后的一次。《四世同堂》《四世同堂》相对于之前的《骆驼祥子》,在艺术水准上有所退步,具体体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过于简单的道德判断。小说中所有的人都被简单地划分到了善恶两边,有公式化之嫌。二是盲目的乐观情绪破坏了小说思考的深度。在对小说人物结局的处理上甚至引入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其中的道德思考。《四世同堂》节选

这次的抗战应当是中华民族的大扫除,一方面须赶走敌人,一方面也该扫除清了自己的垃圾。我们的传统的升官发财的观念,封建的思想——就是一方面想作高官,一方面又甘心作奴隶——家庭制度,教育方法,和苟且偷安的习惯,都是民族的遗传病。这些病,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会使历史无声无色的,平凡的,像一条老牛似的往前慢慢的蹭;我们的历史上没有多少照耀全世界的发明与贡献。及至国家遇到危难,这些病就像三期梅毒似的,一下子溃烂到底。对市民阶层的表现与批判老舍所批判和表现的,所谓的市民文化和市民阶层,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旗人文化和旗人阶层,它不能够代表一个整体意义上的市民阶层。而在晚清小说中,此类题材屡见不鲜,所以,在这个方面,老舍更多地是传承,而不是开创。市民社会这一环境造就了老舍这样杰出的表现者与批判者,然而老舍本人思想和艺术上的主要缺陷,也与此有关。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语言的简省。

她出来了,向后院走去,大概没有看见他。他的心要跳出来。随着一阵爆竹声,她回来了。门外来了个卖酪的,长而宛转的吆喝了两声。她到了屋门,愣了愣,要拉门,没有拉,走出去。他心里喊了声,去,机会到了!可是他象钉在阶上,腿颤起来,没动。嗓子象烧干了似的,眼看着她走了出去。街门开了。静寂。关街门。微微有点脚步声。她一手端着—碗,在屋前又愣了会儿。屋内透出的烛光照清她手内的两上小白碗。往西走了两步,她似乎要给婆婆送去,又似乎不愿惊动了老太太,用脚尖开开了门,走去。老李始终没动。她走进了屋,他的心极难堪的极后悔的落下去:未泄去的勇气自行消散,只剩下腿哆嗦。他进到屋中,炉火的热气猛的抱住了他,红烛的光在满屋里旋转。——《离婚》对市民阶层的表现与批判

二姐跑到大姐婆家的时候,大姐的公公正和儿子在院里放花炮。今年,他们负债超过了往年的最高纪录。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他们理应想一想怎么还债,怎么节省开支,省得在年根底下叫债主子们把门环子敲碎。没有,他们没有那么想。大姐婆婆不知由哪里找到一点钱,买了头号的大糖瓜,带芝麻的和不带芝麻的,摆在灶王面前,并且瞪着眼下命令:“吃了我的糖,到天上多说几句好话,别不三不四地顺口开河,瞎扯!”两位男人呢,也不知由哪里弄来一点钱,都买了鞭炮。老爷儿俩都脱了长袍。老头儿换上一件旧狐皮马褂,不系钮扣,而用一条旧布褡包松拢着,十分潇洒。大姐夫呢,年轻火力壮,只穿着小棉袄,直打喷嚏,而连说不冷。鞭声先起,清脆紧张,一会儿便火花急溅,响成一片。儿子放单响的麻雷子,父亲放双响的二踢脚,间隔停匀,有板有眼:噼啪噼啪,咚;噼啪噼啪,咚——当!这样放完一阵,父子相视微笑,都觉得放炮的技巧九城第一,理应得到四邻的热情夸赞。——《正红旗下》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语言的铺排。

天真漂亮,空洞,看不起穷人,钱老是不够花,没钱的时候也偶尔上半点钟课。漂亮;高鼻子,大眼睛,腮向下溜着点,板着脸笑,所以似笑非笑,到没要笑而笑的时候,专为展列口中的白牙。一举一动没有不像电影明星的,约翰巴里穆尔是圣人,是上帝。头发分得讲究,不出门时永戴着压发的小帽垫。东交民巷俄国理发馆去理发,因为不会说英语,被白俄看不起;给了一块五的小账,第二次再去,白俄敢情也说中国话,而且说得不错。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服。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拿着冰鞋上东安市场,穿上运动衣睡觉。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非常的和蔼,对于女的;也好生个闷气,对于父亲。——《离婚》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精妙的比喻。

(方鸿渐初吻苏文纨时)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围城》

玉清非常小心不使她自己露出高兴的神气为了出嫁而欢欣鼓舞,仿佛坐实了她是个老处女似的。玉清的脸光整坦荡,像一张新铺好的床;加上了忧愁的重压,就像有人一屁股在床上坐下了。——《鸿鸾禧》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他天生来的是馒头幌子——馒头铺门口放着的那个大馒头,大,体面,木头作的,上着点白漆。——《听来的故事》

告诉你一句到底的话吧,作老爷的要空着手儿来,满膛满馅儿的去,就好像刚惊蛰后的臭虫,来的时候是两张皮,一会儿就变成肚大腰圆,满兜儿血。——《我这一辈子》李劼人李劼人李劼人(1891年6月20日-1962年12月24日),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国小说家,翻译家。早年曾赴法国留学4年零10月。与王光祈、周太玄开办了“少年中国学会”,创办了《川报》和“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刊物《星期日》等影响了诸如巴金、艾芜、沙汀、张秀熟、袁诗荛等一代青年的刊物。在其文学生涯中,发表各种著译作品近600万字。被郭沫若称为“中国的左拉”,法国汉学家温晋仪称李劼人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其代表作为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及《大波》。其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十几年间四川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革,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李劼人的译作1.《人心》(长篇小说)法国莫泊桑著,1922,中华书局;2.《小物件》(长篇小说,又再译为《小东西》法国都德著,1923,中华书局;3.《妇人书简》(长篇小说)法国浦莱浮斯德著,1924,中华书局;4.《马丹波娃利》(长篇小说)法国福罗贝尔著,1925,中华书局;5.《达哈土孔的狒狒》(长篇小说)法国都德著,1925,中华书局;6.《霸都亚纳》(长篇小说)法属中非洲马郎,1928,北新;7.《萨郎波》(长篇小说)法国福罗贝尔著,1931,商务印书馆;8.《文明人》(长篇小说)法国发赫尔著,1934,中华书局;9.《女郎爱里沙》(长篇小说)法国爱德亚·龚枯尔著,1934,中华书局;10.《单身姑娘》(长篇小说)法国威克妥·马格利特著,1944,成都中西书局;11.《彼得与露西》(中篇小说)法国罗曼·罗兰著,1946,成都人言社。有关李劼人小说成就的评价

李劼人、沈从文、张爱玲是诺贝尔文学家族中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说《阿Q正传》、《边城》、《金锁记》《生死场》是最精彩的中篇的话,那么,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应该是最精致、最完美的长篇了。也许以后的时间会证明,《死水微澜》的文学总价值完全超过《子夜》、《骆驼祥子》、《家》等……倘若让我设计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框架,那么,我将把李劼人的《死水微澜》和《大波》作为最重要的一章。很奇怪,李劼人的成就一直未得到充分的评价,国内的小说史教科书相互因袭,复制性很强,思维老停留在一些鲁郭茅巴老曹的名字之上,而对李劼人则轻描淡写,完全没有认识到他的价值。——《中国到底有没有文学大师》有关李劼人小说成就的评价李劼人是中国的左拉。——郭沫若现代中国小说家之中,李劼人的几种长篇小说,其成就还在茅盾、巴金之上。——曹聚仁李氏的风格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迫福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司马长风李劼人的小说是中西影响相融合的一个范例。——温晋仪(法)李劼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竹内实(日)李劼人李劼人之所以被文学史遗忘,原因有二:一、李劼人僻处四川一隅,离群索居,自始至终没有融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圈子,既不属京派、海派,亦不属左翼、自由派。二、李劼人当时所写的,主要是历史题材的小说,而这种题材,在当时的主流文学圈,以及我们后来的文学史评价体系当中,是不受欢迎的。李劼人李劼人的文学创作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大河小说,又称系列小说,是小说的一个类型。大河小说之名称来自法语Roman-Fleuve的意译。广义上,大河小说指多部有共同的主题、人物或环境,但又各自独立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各部分不一定按时间或情节排列。更狭义的定义则认为符合上述定义,并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以一个家族或时代为主题的才属于大河小说。很多大河小说采用“三部曲”的形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系列,共91部埃米尔·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共20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共7卷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系列,共4部李劼人的文学创作现代文学史中五个重要的川籍作家:郭沫若、巴金、李劼人、沙汀、艾芜。《死水微澜》节选

川西坝——东西一百五十余里,南北七百余里的成都平原的通俗称呼。——出产的黑毛肥猪,起码在四川全省,可算是头一等好猪。猪种好,全身黑毛,毛根颇稀,矮脚,短嘴,皮薄,架子大,顶壮的可以长到三百斤上下;食料好,除了厨房内残剩的米汤菜蔬称为臊水外,大部分的食料是酒糟、米糠,小部分的食料则是连许多瘠苦地方的人尚不容易到口的碎白米稀饭;喂养得干净,大凡养猪的,除了乡场上一般穷苦人家,没办法只好放敞猪而外,其余人家,都特修有猪圈,大都是大石板铺的地,粗木桩做的栅,猪的粪秽是随着倾斜石板面流到圈外厕所里去了的,喂猪食的石槽,是窄窄的,只能容许它们仅仅把嘴巴放进去。最大原则就是只准它吃了睡,睡了吃,绝对不许它劳动,如象郫县新繁县等处,石板不好找,便用木板造成结实的矮楼,楼下即是粪坑,楼板时常被洗濯得很光滑,天气一热,生怕发生猪瘟,还时时要用冷水去泼它。总之,要使它极其舒适,毫不费心劳神的只管长肉,所以成都北道的猪,在川西坝中又要算头等中的头等。它的肉,比任何地方的猪肉都要来得嫩些,香些,脆些,假如你将它白煮到刚好,片成薄片,少蘸一点白酱油,放入口中细嚼,你就察得出它带有一种胡桃仁的滋味,因此,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独步。《死水微澜》节选

小市上主要货品,是家机土布。这全是一般农家妇女在做了粗活之后,借以填补空虚光阴,自己纺出纱来,自己织成,钱虽卖得不多,毕竟是她们在空闲拾来的私房,并且有时还赖以填补家缴之不足的一种产物,但近来已有外国来的竹布,洋布,那真好,又宽又细又匀净,白的飞白,蓝的靛蓝,还有印花的,再洗也不脱色,厚的同呢片一样,薄的同绸子一样,只是价钱贵得多,买的人少,还卖不赢家机土布。其次,就是男子戴的瓜皮帽,女子戴的苏缎帽条,此际已有燕毡大帽与京毡窝了,凉帽过了时,在摊上点缀的,惟有红缨冬帽,瑞秋帽。还有男子们穿的各种鞋子,有云头,有条镶,有单梁,有双梁,有元宝,也有细料子做的,也有布做的,牛皮鞋底还未作兴到乡下来,大都是布底毡底,涂了铅粉的。靴子只有半靴快靴,而无厚底朝靴。关于女人脚上的,只有少数的纸花样,零剪鞋面,高蹬木底。鞋之外,还有专是男子们穿着的漂布琢袜,各色的单夹套裤,裤脚带,以及搭发辫用的丝绦,丝辫。路翎七月派:抗日战争爆发后,胡风先后主编《七月》、《希望》杂志和《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写下大量文艺理论、评论文章,推出和评介了大量国统区进步青年作家和解放区作家的作品,艾青、田间、邹荻帆、阿垅、路翎等一批青年作家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崛起于文坛,在他的带动下形成了著名的文学流派“七月派”,“七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时甚长、富有探索精神、而又具有沉重的悲剧命运的进步文学流派”。七月派的主要作家:有路翎、邱东平、彭柏山、曹白、贾植芳、阿垅、鲁藜、孙钿、彭燕郊、方然、冀汸、钟瑄、郑思、曾卓、杜谷、绿原、胡征、芦甸、徐放、牛汉、鲁煤、化铁、朱健、朱谷怀、罗洛。路翎路翎

路翎(1923年1月23日-1994年2月12日),原名徐酮兴,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原籍安徽省无为县,出生于江苏省苏州,2岁生父自杀,徐家迁至南京,改随母姓。12岁即已熟读许多中外名著。

1939年在《大声日报》发表第一篇小说《朦胧的期待》,同年被学校开除。1942年写成著名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1944完成了其代表作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与余明英结婚。1947年写出第一部话剧《云雀》。五十年代受胡风案牵连被长期关押。1980年平反,任戏剧出版社编辑。

最后10年他写了500万字,然而再没有写出《财主的儿女们》这样有才华的作品。他的小说常有细腻的心理描写,具有左翼小说少见的现代主义气质,将七月派小说的写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路翎

时间将会证明,《财主底儿女们》的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

别人都说路翎的文艺创作,受我的文艺理论的影响,岂不知我的文艺理论,正有不少地方受路翎文艺创作的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