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新高考H卷)(含解
析)
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考语文押题预测卷03(新高考II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
且最有效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之“软”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
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工只有以“理
”的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
互鉴与发展。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
公约数一一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
形象的塑造。
“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
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
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
开一己之“理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
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
“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居高临
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为
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
的立场、观点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
点或主张强加于人C
“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
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的
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
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以“明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
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
途径。
(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一
一兼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
材料二:
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
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
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
套。风到了就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
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
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
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是与人的和平常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
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
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
理可进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
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
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
“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
枪"和"匕首"。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
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
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
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
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
张。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
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
的。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
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
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
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C逻
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
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有信
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格说服力。一旦人
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因
素是“情绪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
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
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
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
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
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
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
个人经验等。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
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
”论证方式,即“大前提一一小前提一一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
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其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
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式(StephenEdelstonToulmin)是可以
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
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Ground、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
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外-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
证质量高低的要素C
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
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
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做的限
定;
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
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
律的客观性。
例外(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并进行补充性说明。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说到了公共说理靠的是“理”而不是“力”,
二者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中指出“公共说理”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一己之理由
并不完全自由,需要大家共同认可。
C.材料二提出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来引导对方
感同身受,是创造共识,而不是说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
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事实为根据是说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空口无凭、信口雌
黄,都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B.以“明德”为基础进行公共说理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化交流、
互鉴、发展的重要途径。
C.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
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D.“发表意见''被认定为说理,需要有理由支持,并且理由被评
估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公共说理”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
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往的有效途径。
B.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太阳与风》的故事,形象性和
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
C.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观点鲜明,中间部分从公共
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
“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尔敏模式”操作图的解
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基本要素,
构成论证的基本模式。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
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C.正当理由(W)为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
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
D.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
现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
5.2023年9月10日晚,在某直播间,一位网友吐槽眉笔太贵,
却换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总:“79元哪里贵了,有的时候找找自己的
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请结合材料二中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里的说理构成三要素,简要分析这种表达的不
当之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是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
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
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
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攻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
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
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
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
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
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
做生意很巴结认真c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
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
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一一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
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
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
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
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
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
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
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
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J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
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
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
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
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
要留心!一一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
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
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
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
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
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
“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
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
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
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
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
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
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
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
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
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
面。”
看见林先生急吉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
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
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
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
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的末世景象。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
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足见其世故、伪善。
C.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
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
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
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
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
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
缜密。
D.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
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
线。
8.小说中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
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叹息。请任选一个小
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评卷人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
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
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
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
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
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
免也。”自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
又小人之尤甚者也C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
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
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
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
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再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
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
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
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
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
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
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
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
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
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
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
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
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
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
"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
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
刑法方面格外谨慎C
B.唐太宗时城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
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
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
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
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
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
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
分)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
逆情以干誉。
14.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
其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①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
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
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
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
其园,赏竹吟诵。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
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
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
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
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
16.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
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用“—,”两个句子高度评价了《离
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
王之恩的句子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鸡
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
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评卷人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T9题。
在云南丽江的崇山峻岭中,有一道十分壮美的景观,这就是万里
长江第一湾。
大自然的①就是这样奇妙无比。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南下
的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段金沙江,在巍峨绵延的横断山脉里并肩
穿流,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川"字形三江尹流大观。然而,就在人们
认为这三条巨龙继续会以不可阻挡之势齐头向南游弋的时候。长江却
在丽江境内掉头,突然绕了一个180度的大弯,毅然地向北飘然而去,
然后又折向东方,荡荡地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也许是亿万年来江水携带大量泥沙冲积的结果,在长江第一湾处
形成了一片不大的开阔地。沿着逶迤的江岸,生长着如同飘带一般的
茂密柳林,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不仅把江湾打扮得—②.,而
且把江水染得翠似碧玉。柳林外面,是一片平畴沃野,那弯弯曲由的
田埃,不经意地画出了一幅幅的太极图。四周群山耸立,峰峦竞秀,
那莽莽苍苍的气势,与壮阔的江流交相辉映,使妩媚秀丽的第一湾又
平添了许多的雄伟加阳刚。
正是长江第一湾,弯出了举世惊美的壮丽风光。正因为有了这次
毅然决然的转身,才有了长江那滚滚东去、一泻万里的磅礴气势。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三段有“微微、弯弯曲曲、莽莽苍苍”这三个重叠形
式,试比较它们和“微、弯曲、莽苍"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如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乘车、买票、购物……移动支付
应用于经济活动多个环节和场景,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但是,①。
比如,不太熟悉移动支付的老年人等群体会面临不便;许多来华的外
籍游客和商务人士仍习惯通过刷卡或现金方式支付,支付习惯差异也
让他们面临一些不便。面对日益增长且多元的支付服务需求,②。
一方面,要通过改进银行账户服务,提升弓子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
场景的通用性,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多的支付便利。
比如,可以通过推动移动支付的适老化改造、提升境外银行卡和第三
方支付绑定的便利性,完善适合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操作的支付
工具和场景,同时对其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移动支付加强指导。另一方
面,需持续规范商户现金服务,推动商户③,满足不同群体支付偏
好。提高支付服务,旨在以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为目的,二者
缺一不可。
20.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图书馆内不可以高声喧哗,请保持安静。
B.他这次表现得还可以,像个战士的样子了。
C.诺如病毒病程一般比较短,大部分人二到三天就可以自愈。
D.你这张嘴真可以,驳得他们哑口无言。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评卷人得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琴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
弦有缓急小大,然后成曲;车有劳逸动静,而后能致远。使有声者,
乃无声者也;能致千里者,乃不动者也。(《淮南子•泰族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4年高考语文押
题预测卷03(新高考H卷)
全解全析
1234671011121520
BCDBBDBDFDBCC
L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的能力。
A.“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根据“文化交往实际上
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可知,材料一是针对文化交往;根据“公共生活
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
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可知,材料二泛指所有说理。
C.“不是说理”错误,材料二中“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是
显得不是,其实是说理。
D.“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错,
材料一中的“平等”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对话时的正确态度,
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材料二中的“平
等”是针对所说之理而言,指任何观点主张都是平等的,因为说理不
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都可以再说理。
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的能力。
C.“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错,材料二说所有的战争和
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但说理并不一定能
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
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错,根据“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
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
'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
首'"可知,“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是“攥紧拳头”,而不是“摊
开手掌"。故选D。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的能力。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错,
根据“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可知,依据(G)
是数据、事实、证据,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故选B。
5.①说理者没有避免逻辑谬误,未能建立起正确的逻辑。这种
对没钱的嘲讽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
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说理者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对网友
人生的质疑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
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说理者没有
关注情绪因素。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傲慢
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每点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的能力。
①根据“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
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可知,“79元哪里贵
了”与“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这些网红要网友找
的自己原因之中没有逻辑关系,作为说理者网红没有避免逻辑谬误,
未能建立起正确的逻辑。这种对没钱的嘲讽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
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根据“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
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
”可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总”使网红主播在网友面对失去了好的信
誉和形象。作为说理者网红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对网友人生的
质疑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
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根据“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
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
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可知,网红主
播的激情回短,说理者网红主播没有关注情绪因素。言说者在说理时
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
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的能力。
B.“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
人点一下头”可知,上海客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答应将还欠的一百
元货款先收五十;“足见其世故、伪善”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
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可知,
上海客人之所以让林老板“再加一点”,是完全出于一种无奈。故选
Bo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错,“寿生到乡镇
收账,途中遇险"是小说的暗线。故选D。
8.参考答案一:
①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通过描写越下越密的雪和冷寂的街道,
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②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肃杀的景象暗
指紧张动荡的时局c③烘托出人物的悲苦心境,暗示林先生等人的悲
惨命运,林家铺子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④结构上呼应全文。雪的描
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参考答案二:
①环境方面:描写了恶劣的天气,渲染了阴郁的氛围,同时也衬
托出时局的动荡不安,暗喻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②情节结构方面:
交代了街上冷寂的原因,同时也照应了林掌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
等紧张的故事情节C③人物方面:展现了林先生等人艰难的生活,烘
托了愁苦悲凄的心情,暗示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运。④主题方面:
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参考答案一:
①“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描写的是雪越下越密,“偶
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
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来描写街道的冷寂,
两种境物的叠加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
②凄凉阴冷的“雪景”结合前文“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
与后文“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表明这凄凉阴冷的“雪景”是在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暗示兵荒马乱
的社会背景。
③用凄凉阴冷的“雪景”烘托人物悲苦的心境;雪愈下愈密越下
越多,暗示林先生等人的一步步走向如凄冷的雪一样的悲惨命运,林
家铺子也一点点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④文章开篇写“雪。文中写“雪工在结尾也写“雪”,从结构
上来看是呼应全文c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
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参考答案二:
在环境描写方面,小说巧妙地营造了凄凉阴冷的“雪景”,这种
冷寂的氛围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还象征着时局的动荡不安。这
种恶劣天气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相互呼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
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无奈与痛苦。
在情节结构方面,小说通过描述雪中街上冷寂的场景,巧妙地交
代了社会动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这种冷寂不仅反映了林掌柜等
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还预示着一系列紧张故事情节的展开,如林掌
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等。这些情节紧密相连,使得故事更具吸引
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通过结尾的雪景引出“自从有这条街以来,
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的感叹,表现出了林先生等人在艰
难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愁苦悲凄心情。这些人
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反映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运。
通过凄凉阴冷的“雪景”,小说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
活的影响。
在主题表达方面,小说描写凄凉阴冷的“雪景”,强烈地传达了
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以及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在文末极力
写“雪景”的凄凉冷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
代社会的残酷。
9.参考答案一:我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①个人:林先生诚实、认真。谨慎小心地经营铺子,却举步维艰,
这是个人的苦难
②时代:“捐税重”、“兵队拉夫”、侵略者炮轰上海,民不聊生,
这是时代的苦难
③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的角度切入,聚焦个人的苦难,反应了
一个时代的苦难,努力挣扎的人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反
应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同情,对苦难根源的探究。
参考答案二:我选择“叹息”
①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在叹息,林先生两次叹气分别是因为内心酸
楚和无计可施,上海客人叹气是因为无奈,寿生叹气是因为疲惫和同
情。“叹息”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气氛,传达了各种小人物在风雨飘摇的
时局中苦苦挣扎的无力感。(人物角度)
②小说情节环节相扣,彼此关联,但大都以“叹息”作为事件的
结尾。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结构严
谨。(情节结构角度)
③小说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以及城乡经济破产的
趋势,是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凄风惨雨的一声长叹,体现了
他对人民和社会的关注和关切,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
感。(主题角度作者创作角度)
④小说是以描写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展现的是广大人民
群众承受的深重灾难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社会现实。读者可以从中认
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也将为祖国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社
会价值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参考答案一: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林先生,一位看似普通的铺子老板,他诚实、认真,一心只想将
自己的小铺子经营得有声有色。然而,现实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
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谨慎小心地经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货物,但
生活的艰难仍然让他感到步步维艰。这是林先生个人的苦难,一个看
似平凡却充满挑战的生活缩影。
而林先生的苦鹿,并非孤立存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动
荡与不安的时代。“捐税重”,像一把无形的锁链,束缚着每一个勤劳
的人民;“兵队拉夫”,像一只凶猛的野兽,随时准备吞噬那些无力反
抗的生命。更有侵略者炮轰上海,让这座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一片废
墟,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这是时代的苦难,一个充满压迫与绝望的
时代背景。
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林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
到了个人在时代苦难中的挣扎与无奈。它不仅仅反映了林先生个人的
苦难,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那些努力挣扎的
人们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只看不见
的大手牢牢掌控。公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深切同情,以
及对苦难根源的深刻探究。它让我们看到,个体的苦难背后,往往隐
藏着更为深重的时代之痛。
参考答案二:选择“叹息”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叹息都如同冰冷的雨滴,无声地落在读者
心头。林先生的第一次叹气,如同深夜的寒风,透露着他内心的酸楚
和无奈。第二次叹气,则像是秋日的落叶,沉重地落下,彰显出他的
无计可施和深深的绝望。而上海客人的叹气,则像是一声悠长的叹息,
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力和对命运的无奈。寿生的叹气,更像是疲惫的旅
人在漫漫长路上的一声哀鸣,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对他人遭遇的同情。
这部小说的情节如同一个精妙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
彼此呼应。而“叹息”则成为了这个链条上最显眼的环节,它既是故
事的结尾,也是新故事的开始。这种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
不仅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更使得整个作品的结构显得严谨
而富有张力。
小说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更是对半
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对那个凄风
惨雨的时代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表达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深深关
切,同时也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虽然这部小说以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它所展现的,却是
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深重灾难和社会现实。读者在阅读
这部作品时,不仅能够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更能从中汲取
力量,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这部小说,就像一面历史的镜
子,让我们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
以使他变成君子。
“罪大恶极”是“诚小人矣”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主语后可
断开,即B处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
“以”连接“施恩德”和“临之”,中间不断开,宾语"之''后F
处断开。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
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约定;至。句意: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最
后归结于消灭。
B.正确。赞许;美好。句意: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有教育
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C.正确。
D.错误。揣测;伤害。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就是
伤害他的君主的人C
故选D。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登基之后四年间”错,应是贞观四年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
故选B。
13.(1)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
见。”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
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再”,两次;“喑哑”,不再发表意见,有苦难言不作声。
每点1分,句意2分。
(2)“是以“,因此、所以;“本”,根据;“逆”,违背;“干”,
求取、钓取、沽取,每点1分。
14.①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②动机不纯:
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③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
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可
知,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
②由“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
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可知,动机不纯:太宗是借
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
③由“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辱,
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可知,
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
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任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
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
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c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
罪的只有二十九人C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
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
(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
信,全部被免了他们(的死罪)。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
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我拥有天下之后不
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自从房
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
变更修改。
材料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
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
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
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
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
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
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
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
可以使他变成君子c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
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
的手段啊J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
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
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
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
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
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
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
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
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
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
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
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
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
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错,“九日驰驱一日闲”,是指
九天忙碌之后,难得一日休闲,而不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故选
Co
16.相同点:都通过对主人居处环境的描写赞美了主人的不俗。
不同点:①王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到
了之后因所见而更添敬佩,“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著书多岁月”
“老龙鳞”抒发了诗人对主人的敬仰之情。②韦诗短短四句,情感是
起伏变化的:开始是满怀希望“访友”,“不遇又空还”写出了感情的
失落,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又有一种获得启示的收获和满
足。(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两首诗都写到了友人的居处环境,并借此赞美了主人的不俗。王
维诗写自己虽然访友人不遇,却不敢嘲笑友人,而是直接进入友人幽
雅的园林,“擅自”欣赏“青山”流水”等自然美景。韦应物诗写自己
访友人不遇,但是看到友人“门对寒流雪满山”,由此想到友人的诗
歌清雅入骨,是有原因的,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不俗的赞美。
不同点:
①王维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在诗
人看来,友人所居住的地方是隔绝于尘世的“桃源”;到了之后,虽
没见到友人,但并不失落,而是巧妙用典,借“不敢题凡鸟”何须问
主人”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羡慕,或直接感叹友人“著书多岁月”,
抒发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②韦应物诗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在忙忙碌碌的“九日驰驱”之
后,难得的“一日闲”里,满怀希望地去“访友”;却“不遇又空还”,
一个“又”字,可见这种不遇是常事,写自了内心的失落;但是看到
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更是借此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的赞美,又
突然觉得虽访而不遇,亦有所值,获得了另外的启示和满足。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臣生
当陨首死当结草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每空1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迩、
陨、吠、颠。
18.①鬼斧神工②婀娜多姿/绰约多姿(每空1分)【解析】本
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根据“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可知,此处
是表达“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的的美景艺术技巧高超非人力能为,
故此处可填“鬼斧神工,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
力所能达到的。根据“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可知,此处是表达
柳树把江湾打扮得十分美丽,而柳树身姿美丽,枝条柔软,故此处可
填“婀娜多姿/绰约多姿”。婀娜多姿:意思是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
形容女性轻盈柔美c/绰约多姿:意思是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19.①“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突显摇曳之轻。
②“弯曲”表示不直,重叠后更突出田度太极图般的曲。③“莽苍”
形容原野景色迷人,重叠后更有辽阔,无边无际之感。④叠词强化了
语意,与长江第一湾的妩媚又阳刚的特点更加契合。⑤重叠形式同时
也带来节奏感和音韵美。(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一般词语的表现效果的能力。
“微”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已经传达了轻微、细微的意味c然
而,当它重叠为“微微”时,这种轻微的感觉被进一步放大,仿佛我
们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那在江湾摇曳的绿柳的轻盈、微妙的动感。
而“弯曲”一词,原意是描述事物的不直状态。但是,当它被重
叠为“弯弯”时,那田埃的曲线之美仿佛就在眼前展现,如同太极图
中的阴阳交错,既有力量又不失柔和,这田境的如太极图般的弯曲,
被叠词的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
“莽苍”二字,原是用来形容原野的辽阔和苍茫。但当我们看到
“莽莽苍苍”这样的叠词形式来描绘“四周群山耸立,峰峦竞秀”时,
群山众峰的那种无边无际的广阔感更加强烈,仿佛整个长江第一湾都
被包含在这四个字之中,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叠词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语意,更与长江第一湾的景致相得益影。
那妩媚又阳刚的特点,在叠词的修饰下,更显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叠
词都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将长江第一湾的韵味和特色展现得淋漓尽
致。
此外,叠词的形式还带来了节奏感和音韵美。这种语言的美,既
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
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题干
中句子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A.表示许可;B.项表示还过得去;
C.项表示可能或能够;D.表示程度,犹言很、厉害。故选C。
21.①移动支付也带来一些问题(不便)②优化支付服务势在必
行③积极使用多种攻款方式(每句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但是”可知,此空应是表达移动
支付给人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故此处应填“移动支付也带来一些
问题(不便)
②根据“面对日益增长且多元的支付服务需求”以及下文“一方
面,要通过改进……另一方面,需持续规范”可知,此空应表达在当
前必须要对移动支付进行优化,故此处应填“优化支付服务势在必行二
③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借款合同利率的计算方法解释详解
- 网络购物合同书
- 月嫂服务合同范本样本模板
- 租房转租合同签订应注意的问题
- 保密协议在程序员权益保护中的作用
- 2024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土石方运输及土地平整服务合同3篇
- 月嫂服务协议示范文本
- 专业版项目服务合同协议书
- 简易租房协议格式
- 省心机票代购服务合同
- 常见的PLC通信协议
-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解读(培训课件)
- 格力电子商务案例分析报告
- 中国地图素材课件
- 《彻底搞懂信用证》课件
- 学校护理实训室建设方案
- 中小学生反恐防暴安全教育课件
- 《药物制剂工程》课程教学大纲全套
- DL-T 2559-2022 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状态检修评估技术导则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 案场物业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