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课时《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课时《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课时《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课时《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6课时《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6课时学案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登山观荷心境异进退得失风骨同——《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联读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赏析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2.涵泳情思,体味作者的审美倾向和对人生的思考,提升文学欣赏的品位。课前学习任务一、梳理学习1.找出两文中体现作者游踪的脉络句,整体把握文章结构。2.查阅资料书,解释下列句中词语。(1)其阴,济水东流(东:)(2)阳谷皆入汶(阳:)(3)当其南北分者(当:)(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5)自京师乘风雪(乘:)(6)越长城之限(限:)(7)道少半(少:)(8)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烛:)(9)正赤如丹(正:)(10)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3.翻译下列句子。(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2)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二、探究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和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分别写过荷花和泰山,与朱自清和姚鼐笔下的荷花和泰山有何异同?三、自主学习1.游记散文——散文的一种。以真实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辞海》)2.泰山——又名岱宗、岱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3.景别:分为近景(表现景物局部面貌)、远景(表现开阔的场景,视觉感受上更加辽阔深远,节奏上也比较舒缓)、全景(表现景物全貌)还有特写(表现被摄景物局部细节部分的画面)拍摄角度:分为仰摄(从低处向上拍摄,用它代表人物的视线,可以表示对象处于较高位置)、俯摄(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等。拍摄镜头:分为推镜头(镜头由远及近推进拍摄,逐渐推成近景或特写的镜头)、拉镜头(镜头逐渐远离拍摄对象,使人产生宽广舒展的感觉)等。4.《荷塘月色》写作背景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他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于是,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无法平静的。《登泰山记》写作背景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姚鼐先是被推荐为记名御史,后又荣入四库馆。但姚鼐信奉程朱理学即宋学,被以戴震为核心的四库馆汉学派排挤。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完成,姚鼐“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书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是岁除夕,登上泰山。辞官后40年不涉官场,专心治学,终成“桐城派”集大成者。课上学习任务活动一:配背景音乐明情感基调活动二:拍视频画面品景中之情活动三:绘游踪线路悟心路历程推荐学习资源1.郑桂华《散文写作中的抒情》。2.姚鼐《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登山观荷心境异 进退得失风骨同——第六课时《登泰山记》《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学习资源分析】《登泰山记》一文用笔俭省,修辞寥寥,意境疏朗。以缜密克制的言语,传达出博雅君子的见识情怀,展现了简约之美。《荷塘月色》写景手法丰富多样,笔法细腻,意境朦胧。一片华彩锦绣的语言背后投射出作者情感的曲折多变,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也展现了散文的真。两篇文章皆为记游写景散文,作者缘情寻景,都通过融情于景来展现自己的心绪,又通过与自然“对话”坚定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学情关注】初中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大量写景散文,但多为偏重手法或作者介绍的单篇教学,鲜从记游写景散文的行踪线路及心路历程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整体感知到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赏析是重点,但大部分学生的赏析不够深入,忽略了记游写景散文中行迹与心迹的关联性,难以深味文本情景交融之妙。【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赏析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2.涵泳情思,体味作者的审美倾向和对人生的思考,提升文学欣赏的品位。【教学过程】一、课时情境任务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五季《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中“我跟你游”这一环节的总策划,你将为“冬日登泰山”这条路线制作一个小视频。二、导入赴湖心亭看雪的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趣,于小石潭一游的柳宗元却因“其境过清”匆匆离去,一样出游别样情。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姚鼐的脚步,共登泰山,同悟人生。三、学习流程活动一 配背景音乐 明情感基调你认为下面两段乐曲中哪一段适合做《登泰山记》视频的背景音乐?说说理由。【预设】《登泰山记》语言雅洁,感情内敛,文中描写的雪中泰山,巍峨壮美,万籁俱寂。可以选择清雅不失庄严的古筝曲《绊马索》,为之配乐。舒缓空灵的小提琴曲《沉思》更适合“月下荷塘”的诗情画意。设计意图:通过配乐的选择,引导学生走入文本把握情感基调,为第二个活动“拍视频画面”做好铺垫。活动二拍视频画面品景中之情尝试将《登泰山记》中的相关段落拍成小视频。片段一: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片段二: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教师提供表格支架及相关资料助读,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小组间讨论交流,完善表格;小组内推选出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或补充,或评价。【资料补充】景别:分为近景(表现景物局部面貌)、远景(表现开阔的场景,视觉感受上更加辽阔深远,节奏上也比较舒缓)、全景(表现景物全貌)还有特写(表现被摄景物局部细节部分的画面)等。拍摄角度:分为仰摄(从低处向上拍摄,用它代表人物的视线,可以表示对象处于较高位置)、俯摄(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等。拍摄镜头:分为推镜头(镜头由远及近推进拍摄,逐渐推成近景或特写的镜头)、拉镜头(镜头逐渐远离拍摄对象,使人产生宽广舒展的感觉)等。表格支架:文景镜头角度景物选择预设观感本别云雾弥漫白若樗蒱一线异色须臾五彩正赤如丹红光承之《登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泰山记》石苍黑平方松生石罅皆平顶雪与人膝齐【预设】文 景别 镜头角度本远景由俯视到远视+全景由仰视到俯视《登泰山记》特写+全 由近及远景

景物选择 预设观感云雾弥漫白若樗蒱日将出光线渐亮视野开阔一线异色 须臾五彩正赤如丹 红光承之日出时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日升后光线斑驳睥睨群峰石苍黑平方静寂苍劲松生石罅皆平顶肃穆庄严雪与人膝齐【教师点拨】片段一:“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关注多项定语顺序及判断句式。此刻作者于风雪除夕夜登顶,俯视脚下云雾弥漫,可谓“路漫漫其修远”。“稍”译为“逐渐”,日将出,光线渐亮,远望四周群山耸立,那些在山下仰望时巍峨的群山,此时“若摴蒱数十立”,可谓“望尽天涯路”。山巅云雾弥漫却随日出逐渐消散,画面明亮。而《荷塘月色》中的朦胧是自始至终的,亦如作者一直萦绕心头的淡淡的忧愁。“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关注“须臾”,感受日出时天地间瞬时光芒四射,瑞彩千条的景象,一轮朝阳最终挣脱黑夜的羁绊喷薄而出。作者不远万里,历经风雪,终于等到这新的一年、新的一天的第一轮红日。眼前之壮景正是坚持后的收获。恰如人生“守得云开见月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关注“或”“偻”,此处角度从仰视到俯视,“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本义是脊背弯曲的样子,写出众峰之矮,此处引申为鞠躬的样子,体现出“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自信豪迈。片段二:“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多松,生石罅”“雪与人膝齐”,由“至日观数里内无树”可知此处景物作者于登山途中应有所见,观览日出胜景后,作者将泰山给予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做了一番回顾,平方有矩的苍黑色山石,生于石罅的平顶之松,与人膝齐的漫山白雪,镜头由近及远,选景由点及面,突出冬日泰山的静寂、苍劲之感。【小结】在拍摄视频画面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远近、俯仰、点面、明暗等拍摄细节的斟酌,真切感受了作者笔下的冬日泰山雪景,体味了融注于景中的真情。赏析时,要立足文本,找寻作者,才能感受景物背后暗涌的情味。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镜头的拍摄,引导学生体味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感悟作者独特的情思,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活动三:绘游踪路线 悟心路历程姚鼐历经人生风雪而登上风雪中的泰山,亦如朱自清因“内心颇不宁静”而走近宁静的荷塘,两人都缘情寻景,又都情随景变。尝试根据文本绘出《登泰山记》的游踪线路图,随行迹探心迹。师生共同回顾《荷塘月色》,绘出行踪线路图。【探讨】两人都在人生困境中走入自然,盘整两人的游踪路线,朱自清兜兜转转走了一个圆,姚鼐一路昂扬踏出了一条线。联系相关资料,探究两人是否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出路。【补充资料】《登泰山记》①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姚鼐先是被推荐为记名御史,后又荣入四库馆。但姚鼐信奉程朱理学即宋学,被以戴震为核心的四库馆汉学派排挤。②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完成,姚鼐“以病羸”“养双亲”为由上述致仕,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坚辞。鼐言:“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否则,不如从容进退,庶免耻辱之在咎已尔。”是岁除夕,登上泰山。(《惜抱轩诗文集》)③姚鼐次年初回京即整理行装举家南归,之后40年不涉官场,专心治学,终成“桐城派”集大成者。【预设】月下游荷塘,朱自清先生兜兜转转走出的圆,正是他于动荡的时代不甘随波逐流、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境的写照,一方荷塘于他来说是苦闷压抑的生活中找到的幽深静谧的自然之景,更是他在动荡的生活中向往自由,精心呵护的心灵之境。雪中登泰山,姚鼐一路昂扬踏出的一条线,正是他于人生困境中,豪气干云,踩过冬寒,踏出的一条风雪无阻的人生之路。我们再次回味刚才的第五段中的“三多、三少、三无”。大家尝试填一填自己更深刻的理解。(配乐齐读)【PPT展示】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恰如人生多坎坷,少平坦;多坚守自我,少随波逐流;多高洁之姿,少庸碌之态。哪怕没有理解,没有支持,没有同伴,也毅然前行。此题为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人生,展开多样思考。做到既能走入文本,读出作者的感情;也能走出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设计意图:此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只有具备了审美的眼光,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搭建起与自然对话的桥梁。四、课堂结语跟着书本去旅行,打动我们的与其说是景,不如说是热爱自然的人,更是他们逆境中展现的傲然风骨。人生有坎坷,我们在坎坷中奔跑,可如朱自清那样善于在自然中安放自我,也可如姚鼐般勇于从自然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五、作业设计(必做题)从两文中的其它写景语段各选择两句话,结合背景进行赏析。(选做题)结合拍摄线路图,将文本中其他段落拍成小视频。六、学习评价类别活动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活动一:感知文章语1.能结合自己的选择给出合理的理配背景音乐言及景物风明情感基调格的特点由。同伴2.语言表达流畅。自己活动二:1.能立足文本,准确感知景物特征。拍视频镜头品景中之情立足文本2.能根据景物特征制定合理拍摄方同伴品味语言自己案。教师学习活活动三:1.能结合文本准确绘制游踪线路。动绘游踪路线评悟心路历程绘拍摄行程2.能结合线路变化感知作者心路历同伴价图教师程,启发人生思考。作1.能感受景物特征,体味作者情感教师业题一评赏析文字2.表述准确,条理清晰,字迹工整。价题二1.能将课堂习得具体呈现。拍摄视频2.视频作品符合文本风格,自然流畅。学生教师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经过这次比赛,静下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