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练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练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练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练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练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年的春夏之交,我国大部分湖泊面积都会明显减小,为防止湖泊面积减小影响当地的生态建设,我国通过气象遥感卫星监测,以便刚好实行适当的措施。据此回答1~2题。1.利用卫星观测的优点是(D)①覆盖范围大②不受领空限制③可进行定期、重复观测④机动性强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利用卫星观测属于航天遥感,机动性强是航空遥感的主要优点。2.下列不能用遥感卫星干脆监测的自然灾难是(C)A.台风 B.洪涝C.地震 D.森林病虫害解析:地震灾难具有突发性,且发生在地下,遥感卫星不能干脆监测。现代遥感视域广袤,监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快速获得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据此完成3~4题。3.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D)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B.测量范围大C.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D.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解析:遥感是指遥远的感知,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状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等信息。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体现了遥感的快速和时效性。4.下列关于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叙述,正确的是(D)A.依据电磁波的波谱范围可以将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B.航天遥感可以用于某项主题探讨C.航空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定期的观测D.航天遥感、航空遥感的飞行高度都比近地遥感高解析: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是依据遥感平台高度的不同划分的;航空遥感可以用于某项主题探讨,而航天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定期的观测;近地遥感的高度为距地面几十米以内,飞行高度最低。图a是由卫星所拍摄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某灾难发生时的影像图。图b中线条为等高线,M处为该灾难发生的地点。读图,回答5~6题。5.据图推断,该灾难最可能是(B)A.森林火灾 B.火山喷发C.龙卷风 D.沙尘暴解析:图a为卫星遥感图像。由图b信息可推断出,灾难发生在山峰顶部,应当是火山喷发。6.图片说明,在灾难监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是(A)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卫星C.地理信息系统 D.雷达导航技术解析:在灾难监测中,遥感技术往往能够对灾难的发生、发展进行实时监测,作用巨大。7.关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只能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不能确定其高程B.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工作C.定位精度高D.功能多,应用范围广解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供应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高程)、速度和时间。下图是装备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极地科学考察队员图。结合所学学问完成8~9题。8.获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观测数据的是(C)A.空间卫星 B.主控站C.监控站 D.注入站解析:监控站的功能是获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观测数据并传给主控站。9.配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的科学考察队员随时可获得工作卫星供应的(B)①三维坐标②行进方向③运动速度和时间④影像地图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科学考察队员可获得工作卫星供应的三维坐标、行进方向、运动速度、时间信息;而影像地图须要通过遥感技术获得。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运动观测网图,回答10~11题。10.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纳的主要技术是(B)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11.依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推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C)A.泥石流、滑坡的监测和预报B.大地高程测量C.地震监测和预报D.为电离层探讨、气象预报供应数据解析: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明显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推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而各站点之间距离位移的监测则须要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分布与位置、趋势分析、模式问题、模拟问题,在城市管理中应用广泛。据此回答12~13题。12.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四类基本问题,以下属于解决模拟问题的是(D)A.查询一所学校的位置B.分析计算快递公司每月送货服务最经济省时的走法C.通过对一个地物分布及组合的分析,从而找出其中的关系D.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假如极地冰川全部溶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多少,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解析:A是查询位置,B是趋势分析,C是模式问题,D是解决模拟问题。1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救灾防灾和环境管理方面的作用,正确的是(A)A.可以实时跟踪灾难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灾难进行快速分析、评价和模拟B.可以削减灾难的发生频率C.可以减轻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D.可以对城市环境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和处理,限制环境污染的发生解析: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削减灾难发生频率,不能减轻环境污染程度,不能限制环境污染的发生,故B、C、D三项错误。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下图中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种要素分布图。据此完成14~15题。14.若将甲、乙两个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层是(A)15.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新图层的主要功能是分析(C)A.城市道路网类型B.交通线与地租等值线分布C.城市商业网点分布D.城市流淌人口分布解析:叠加分析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当两个不同的图形相互叠加,其实质是两个因素相互影响能形成新的要素,而其又与某个地理方面有着亲密的联系。二、综合题(共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2024年4月10日,历时163天,总航程约3万海里的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预定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材料二:“高分一号”卫星,既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辨别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颗卫星,也是中国首颗设计、考核寿命要求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材料三:世界标准时间2012年10月12日18:15,欧盟两颗导航卫星在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胜利放射。这两个名为大卫和斯福的卫星是整个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导航系统的一部分。欧盟称,这是伽利略导航系统建设的里程碑。(1)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探讨持续开展了30多年,采集了大量极地科学数据,并绘制成易识别的空间地理图像,这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C)A.遥感技术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 D.国际互联网(2)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遥感技术。(3)伽利略全球导航系统除能够供应精确的定位技术外,还能够供应的服务有测速、授时、通信服务。(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探讨,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例说明。答案:进行资源的普查、城市环境管理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1)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获得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处理,供应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第(2)题,对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第(3)题,伽利略全球导航系统属于全球定位系统,除进行精确的定位、测速外,还能够供应授时、通信等服务。第(4)题,可从3S技术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17.依据下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20分)(1)地理信息系统在灾难监测评估应用中的空白处所代表的作用分别是预报预警、动态监测。(2)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难监测评估过程中的优势分别是什么?两者结合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如何?答案:遥感技术在灾难前兆与灾情监测过程中的信息获得方面有优势,而地理信息系统借助于其信息管理、查询和分析功能,在灾难空间分布分析方面有优势。两者结合,可以实现在灾难发生前,能事先圈定危急区,并对危急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在灾难发生过程中,能对灾情实况进行监测,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