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1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2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3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4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 历史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考古学看,我国史前玉器分布广泛,各地区的玉器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既有交流,又有各自特点。这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A.多元一体 B.满天星斗 C.源远流长 D.生生不息古代中国由“传贤”到“传子”的政治权力转变,标志着A.王位世袭制的确立 B.分封制的初步形成C.宗法制发展的鼎盛 D.政治体制严重倒退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武王伐纣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这则材料可用于研究A.世袭制 B.禅让制 C.井田制 D.分封制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之渊源对应正确的是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B.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犁 D.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A.“复礼”与“归仁” B.“无为”与“自然”C.“兼爱”与“尚同” D.“变法”与“专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下图是秦始皇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甲兵虎符。虎符中分为二,左右半符各有12字铭文,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调发军队,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这反映出,在秦朝A.军权控制在皇帝手中 B.地方完全听命于皇帝C.虎符象征着皇位永固 D.铭文的使用十分普遍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暴政统治汉文帝在位期间,经常性地“赐民爵”,废除肉刑,并规定平民可以通过上书建言来获取官职,还放松了汉初贱商法令的实施。这种做法被汉景帝沿袭。这些措施意在A.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B.尊奉黄老无为思想C.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D.选拔更多治国人才史载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面对这种残破局面,统治者不得不A.与民休息 B.重农抑商 C.独尊儒术 D.承袭秦制下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朝代正确的是A.郡县制 B.郡国并行西汉 C.分封制西周 D.行省制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史记·匈奴列传》载:“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B.河西四郡的设立C.张骞两次成功出使西域 D.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期,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汉武帝之所以采用该制度是因为此制度有助于A.控制地方B.终结相权C.恢复经济D.加强皇权汉武帝时,对商人所征税额两倍于常人,且征收高额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这些政策A.引发了黄巾起义 B.导致了七国叛乱C.破坏了买卖自由 D.增加了政府收入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北庭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西域都护府 D.宣政院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定之治 D.开元盛世“《子虚》《上林》都是大赋,是司马相如对辞赋的开拓和独创,表现了一代汉赋的新风貌”。这里“汉赋的新风貌”是指A.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B.语言通俗深刻C.现实感强 D.形式朴实自然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A.印刷术 B.造纸术 C.《大明历》 D.指南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自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逐渐形成南迁浪潮。该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B.推动江南经济开发C.干扰南方社会秩序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教,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A.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B.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C.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并存许多政权,也出现了短暂统一的局面。□代表的政权是A.三国 B.西晋 C.北魏 D.北朝马克思曾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能体现这一历史规律的是A.吴起变法 B.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王家范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国家控制方略完全传承秦制B.秦制是由一系列变迁构成的C.商周封建是秦大一统的基础D.中国大一统体制具有传承性30.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 D.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二、非选择题31.(14分)制度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直接代表皇帝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设置太学,学生学业完毕后,即派往各政府机构任事。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6分)根据材料二,仿照示例指出汉武帝治国举措及其判断依据。(8分)示例:举措,盐铁官营;依据,设盐官、铁官,直属中央。3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4分)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6分)33.(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材料二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商鞅变法措施并分析影响。(9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4分)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3分)

高一学年历史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AADCCB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DCABCADD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BBBCBDDA31.【答案】(1)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6分)(2)举措与依据:实行推恩令,依据诸侯王分封子弟,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设刺史,依据设十三州,监察高官乃至诸侯王;建中朝,依据外廷转内廷,概由内廷官执掌大权;兴儒学,依据太学生毕业后在政府机构任职。(8分任2项)32.【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出于政治需要对诸子学术竞争采取公允态度。(4分)(2)共同主题:重建社会秩序。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法治手段。(6分)33.【答案】措施:“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郡县制;实行什伍连坐;重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