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检测A卷
试卷细目表
小题难建议
题型涉及考点能力维度
数度时长
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章
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信息类文适18分
5理解文章重要概念【选择题】筛选整合
本阅读中钟
鉴赏论述类文本中引号的表达效果
筛选归纳要点、把握中心【简答题】
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选8分
诗歌鉴赏2鉴赏评价
中择题】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简答题】钟
语言文字适句子衔接排序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语言运用、6分
3
运用中句式变换表达钟
较50分
作文1写作写作能力
难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
裂变成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
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
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②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
化背影。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
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
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
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
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
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
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③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
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
“乡愁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
士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
之于湘西。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
“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所以说,那时的
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
愁”来区别先绛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而事实上,在乡村社会的
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
特征,不管用树碑立传、记录苦难,还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方式与之作别,都是一种文化
意义上的“生离死别”,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
(摘编自李震《新乡村叙事及其文化逻辑》)
材料二
①文化自觉的提出最早来自费孝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是从人与人的关
系角度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成果。由中华民族的“大混杂、大融合”格局所
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启发费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
共荣的文化自觉思想。在费孝通的思想脉络里,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
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这一思想上的转
向,代表了费孝通对乡土中国之现代化的体悟,从物质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从社会生态
扩展到了社会心态。
②从这一角度上来说,“记住乡愁”其实就是乡土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
和中国式现代化保持文化自觉的体现。乡愁除了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复杂情感外,作为
一种隐喻城乡关系、乡民认同的观念话语,也包含着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如理想追求、身
份认同、精神寄托等。有学者认为,“记住乡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
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愁”成为人们重归故乡的
精神动力。无论是单纯思念家乡的返村乡民,还是为了支援家乡建设的返村乡贤,他们在很
试卷第2页,共6页
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叶归根”的精神动机而返乡,也就是出于对家乡的文化认同而非仅仅是
对经济发展机会和政策倡导的认同。因此,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
乡愁、留住乡愁的乡村,而不是一个只有城市文化而丧失乡愁底蕴的乡村;是一个“文化实
心化''的乡村,而非一个“文化空心化”的乡村。这种基于文化自觉的深层认同,也同样可以
作用于城市,乡愁记忆是所有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③这种乡愁记忆生成了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人们与家乡建立了精神纽带,这是传统中
国城乡人才流动循环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现代中国城乡融合难题的策略之一。费孝通曾在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乡土社会中有着感情的联系,是一种桑梓情谊、
落叶归根的有机循环中所培养出来的精神。中国人一直有着强烈的"根''文化,这个根就是供
给他生长和教育的社会: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乡一国。而从社会层面来说,取之于一乡的
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传统中国确如费老所言,乡土社会的人才从
不忘本,而是始终设法回到生养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将保卫和培养“乡土之根''视为责任和
荣耀。然而,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土生土长的人才已不复为乡土社会自身所用,人
们既不愿也不能回到乡土中,这成为中国乡村随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记住
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
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甚
而以此为基础,增进以国为家、家国一体的文化认同。
(摘编自吴越《文化自觉与记住乡愁:乡土中国的文化价值》)
【注】第三次文化裂变:在21世纪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第三、第四次科技革
命兴起,新型信息产业与农业、工商业的融合体之间不断冲突与再度融合,乡村社会从传统
生活习俗、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语言和行为方式,到心理和观念意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深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消逝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
惯等,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B.“侨寓文学的作者”们的“乡愁”和沈从文之于湘西的“愁”都偏于主观化,他们的故土彼时
还存在并延续着。
C.费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理论的人,他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
文化心态安民遂生。
D.中国乡村随着现代化进程而衰弱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乡村人才流失,巩固人们与家乡的
精神纽带,有助于人才回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庄是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它是阿来笔下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
街、梁鸿的梁庄,它是“乡愁”的载体。
B.乡愁不仅包含恋土、乡愁、思乡的情感,也包含价值诉求和伦理意义,它是我国传统话
语,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
C.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正在上演一场文化意义上的“生离死别”,“记住乡愁”有利于振兴
乡村,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
D.一家一村一乡乃至一国都是供给我们生长和教育的环境,我们受到其滋养再回馈反哺,
社会才能维持应有水准,从而不趋向于衰退和消亡。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挽歌”主题的一项是()
A.《秦腔》以贾平凹老家为原型,讲述清风街的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表现了中国社会的
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以及难以挽回的衰败、无地彷徨的哀伤。
B.乔叶的《宝水》讲述了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型乡村,重新
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
C.鲁迅的《故乡》展现了还乡者的故乡体验和对传统乡村的文化价值判断,反映出底层人
民生活的辛酸与痛苦,也表达出对惨败的故乡景象、麻木的故乡人的痛心与无奈。
D.肖勤的《外婆的月亮田》描绘了层层叠叠的月亮田、开满洁白桐花的桐花岭以及传佬族
少女,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勾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涓涓乡愁。
4.两则材料都使用了大量的引号,请说明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5.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记得住乡愁”,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注】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试卷第4页,共6页
6.下面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咏雪,将所见的雪前、雪中、雪后之景逐次向读者呈现了出来。
B.诗人综合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雪多样的形象。
C.本诗用语颇具匠心,如“便疑”“终欲”等词就传递出了情感态度。
D.诗人在结尾发表议论,写出了寒乡之人对雪的不同认识,引人深思。
7.后人评此诗“王安石咏雪,其意未必真在雪”,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蚱为遂一土生适的基本社屋的必迎■缘为组带的必地域为限制的村落构成了社群医系和
拽鎏差.用上的相对瑰-固充唬廛。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狭小和疏离。_这是他所栖居
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一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
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
状态。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
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
_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①自然往来。一方面,②自然的繁茂与
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
义需要的③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乡村情感是一
种“有机的团结”。“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
“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④自然的。
一这样的会饮欢悦,简朴之至,然而,正是在这极致的简朴中,人之为人的生之情愫
得到了滋养和张扬。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诗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①“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④“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A.④②③①B.④①②③C.②④③①D.②④①③
9.下列关于文中四处“自然”的意思和用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咱然”与“他的演技非常好,演得很自然,身上那股亲民的气质很到位。”中“自然”
意思不相同。
B.②处“自然”与“自然之美,不仅滋养了我们的双眼,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中“自然”意
思相同。
C.③处“自然”与“这个公园里的花草都是自然繁衍的,没有人刻意去设计和布置。”中的“自
然”意思不相同。
D.④处“自然”与“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中的“自然”用法不相同。
10.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昂O
四、作文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
人熟是一宝。”
西方社会学教授指出:“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2.B3.A4.①基于原作者的直接引用,使论证有依据,出处明确,真实
可信。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等。②强调表
达重点,加深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该词的重要性。比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
愁”等。③突出所引词语的特殊含义,使其更符合文本的表达,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比如“生
离死别”“根”“落叶归根”等。5.①关注乡村文化中正在消逝的部分,鼓励以不同的方式
表达留住村庄的情怀,深化“乡愁”主题。②增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
留住乡愁。③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
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④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让愿
意回归乡村社会的人才能够返村。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了乡村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与乡愁主题。材
料一聚焦于文学作品对正在消逝的传统乡村文化的挽歌式书写,强调文化乡愁的深沉情感。
材料二则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出发,论述了乡愁在乡村振兴和文化认同中的重要性,提
出“记住乡愁”不仅是情感寄托,更是文化价值的体现。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在现代化背景下,
如何通过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认为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效果远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态安民遂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①
段“文化自觉理论是他从关注利用现代技术富国强民的经济政治建设,转向关注利用文化心
态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设的标志”可知,是费孝通关注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但并没有对二者所
起效果进行比较。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乡愁……是道德与文化的,根’,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记住乡
愁’是对‘乡愁’这一中国传统话语的传承和现代化转换,为乡村伦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构提
供了道德与文化的‘根',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可
知,“道德与文化的‘根'”和“文化表达方式”指的是“记住乡愁”而非“乡愁”。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和“这曲多声部
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
答案第1页,共7页
的……”,以及“在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作家们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乡村社会,在
某种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可知,选项属于此意义上的“挽歌”。
B.该选项主要描述了乡村的转型和重新焕发活力的过程,更多地体现了乡村发展的积极面,
没有写到乡村的文化消逝特征;
C.不属于乡村社会的第三次文化裂变中的作品,不符合材料一“挽歌”的范畴。
D.该选项强调的是对乡村美好景象的描绘和引发的乡愁,虽然有乡愁的成分,没有写到乡村
的文化消逝特征。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论述类文本中引号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文中使用的引号,一共有三种作用,分别是表直接引用、表强调和表特殊含义。
直接引用:材料一中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
“乡愁”,谢有顺曾用“‘存在’的乡愁”来区别先锋派作家们与此前乡土作家们的‘文化'的乡愁”,
材料二中“大混杂、大融合”格局、“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统一”文化、“文化实心化”“文
化空心化”等,这些引用都是选自其他作者的原句,可以使论证有理有据,真实可信。
表示强调:引号用于强调文本中的关键词或概念,使得这些词汇在读者心中的印象更加深刻。
例如,“村庄”、“乡愁”、“愁”、“记住乡愁”等词汇在材料中被引号标注,突出了它们在讨论
乡村文化和文化自觉中的核心地位,引号的使用加深了读者对表述对象的印象,突出了该词
的重要性。
特殊含义:引号还可以用于赋予某些词汇以特殊的含义或语境,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例
如,“生离死别”在材料一中被用来形象地描述文化消逝的过程,“根”和“落叶归根”在材料二
中被用来比喻人与家乡的精神联系和归属感。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归纳要点、把握中心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
最后的告别……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可知,可
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文学创作来记录和表达乡村的记忆,以此来深化“乡愁”主题,使得乡
村文化得以保留和传承。
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乡村振兴所要实现的应当是一个以文化认同撑起乡愁、留住乡愁的
乡村……”可知,要增强人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文化认同来支撑和留住乡愁,让乡
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家园,更是心灵归属的地方。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记住乡愁的意义就在于巩固人们与家乡的精神纽带……使人们能够
答案第2页,共7页
将个人人生价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将生命融入到家乡振兴和国家复兴中……
可知,要通过记住乡愁来巩固人们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激励人们参与到家乡建设和国家
发展中去。
根据材料二第③段“……重新打通城乡互促共进的回路……”可知,需要建立和加强城乡之间
的互动机制,鼓励和支持那些希望回到乡村发展的人才,让他们能够顺利地返回乡村,促进
乡村的发展与繁荣。
6.A7.答案一:①诗歌首句写雪的冰清玉洁,颔联写其清除污秽、滋润焦枯的作用,
其实是写诗人有像瑞雪一样惠济苍生的愿望,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的伟大抱负。②颈联写白
雪覆盖世界,只待功成之时便放春归来,由雪的铺合之势、“功成身退”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
态、改革成功的信心。③尾联写寒乡之人只盼天晴而并不感念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百姓对
变法的不理解以及对目光短浅的保守者的批判。
答案二:首联写雪之大之猛。流露出诗人面对这场大雪时昂扬的志意、豪迈的气概与开阔的
胸襟。颔联写大雪的德与才。通过讴歌平治险秽、润泽焦枯的大雪,诗人委婉地抒发了自己
拯危济溺平治天下的壮志豪情。颈联写大雪的覆盖之广和功业之著。借助对大雪的赞颂,诗
人含蓄地透露了自己推行变法改天换地的初衷与目的,展露出一代改革家无私的襟怀与高远
的境界。尾联批评寒乡之人目光短浅与自私自利。有些人只感受到雪中眼前的寒冷,却丝毫
看不到大雪可能带来的来年的五谷丰登,折射出诗人高瞻远瞩利泽苍生惠被天下的高远追求
与博大胸怀。
答案三:第一句写雪挟风云而来,如新法施行,雷霆万钧;第二句写雪盖山陇,洁白如玉,
犹如新法涤荡人间旧貌;第三句谓雪能平险治秽,使大地坦夷洁净,如新法使人间财富均平、
人人衣食丰足;第四句说雪可以润焦泽枯,功劳很大,好像新法解民困于倒悬、扶庙堂于将
倾;第五句说人们看见雪掩大地,不免心生疑惑,正如新法实行,众人不免汹汹抨击;第六
句称雪施功完毕即令春回大地,就像新法成功,人民必蒙受其利,因而欢天喜地一样;最后
两句再次指出,人们在寒冷时只盼天气晴朗,却忘记“瑞雪兆丰年”的经验,只图眼前舒适一
祈求雪霁天晴,是缺乏远见的想法。
【导语】王安石的《次韵和甫咏雪》表面咏雪,实则借景喻政,夹叙夹议,以雪的姿态和作
用隐喻其推行新法。诗中描绘风雪交加之景象,象征变法中的权变和力量;“平治险秽非无
德”暗指新法之德政化险为夷;而“润泽焦枯是有才”则强调推进新法对社会焦枯现象的润泽
和复兴。最后,诗人表露推行新法的信念和期待。诗理浑厚,言尽意远,体现了王安石的政
治抱负。
答案第3页,共7页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逐次向读者呈现了出来”错误,这首诗并没有按顺序详细描绘雪前、雪中、雪后的具体景
象,而是通过概括性的描写表现雪的力量和影响,更多是借雪喻人、喻事。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题干意思是说本诗明写雪,暗写别个。作答时理解到雪后的真意、深意、象征比喻义等。
①答案一侧重诗人形象,明写写暗写人。王安石借雪的形象来隐喻他对政治变革的看法。例
如颔联“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表面是说雪能够平治险秽(去除险恶污秽之物)、
润泽焦枯(滋润干枯的万物),实际上是托物言志,表明诗人自己有改革现实、惠济苍生的
才能,像雪一样能够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诗中“平治险秽非无德,
润泽焦枯是有才”是借雪表达对变法的期待与信心,他认为通过“雪”般的改革可以治理危机,
滋润枯竭,而“终欲放春回”则期待变法成功带来新气象。全诗的核心在于塑造诗人形象,而
不仅是咏雪本身。
②答案二侧重塑造人格魅力,表面写雪,深层写具有雪品的伟大胸怀和气魄。例如颈联“势
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雪势盛大仿佛要覆盖大地,而功成之后又希望春回大地。
这可以理解为诗人推行新法,希望新法能够全面推行(势合包地尽),最终实现理想的成果,
让国家和百姓迎来新的生机(功成放春回)。这首诗虽写雪景,但寄寓了对王安石变法中治
理国家的深远思考。诗前几句通过雪的宏伟形象,象征变法对社会重新构建及其潜力。中部
写雪控局,善加利用之术体现了对变法对百姓生活改善的期望。结尾处点明雪对于百姓的不
同影响,实则表达出诗人对变法影响的思考和忧虑。诗意超越于简单的自然赞美,寄托了政
治目标与施政效能的追求。所以,其意不在咏雪,而是更深层次的胸怀隐喻。
③答案三侧重象征比喻义,由雪喻指人间、百姓、国家。例如尾联“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
青天万里开“,寒乡之人不把雪当作丰年的祥瑞,只希望青天万里。这可能暗示在新法推行
过程中,虽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寒乡不念丰年瑞),但诗人希望最终能够实现理想的政治
局面(青天万里开),新法能够像雪一样发挥积极的作用,尽管可能会遇到不理解,但最终
会达成好的结果。这首诗虽写雪景,但寄寓了对王安石变法中治理国家的深远思考。诗前几
句通过雪的宏伟形象,象征变法对社会重新构建及其潜力。中部写雪控局,善加利用之术体
现了对变法对百姓生活改善的期望。诗中通过写风雪的覆盖与变化,象征推行新法的广泛影
响和自身对执政成果的期待与忧虑;同时,最后一句以寒乡之人对雪的复杂态度,隐喻新法
推行过程中人们不同的反应和意见,如人们对变法成果的期待和对眼下状况不满的并存。结
答案第4页,共7页
尾处点明雪对于百姓的不同影响,实则表达出诗人对变法影响的思考和忧虑。诗意超越于简
单的自然赞美,寄托了政治目标与施政效能的追求。所以,其意不在咏雪,而是更深层次的
政治隐喻。
8.C9.C10.①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②它以血缘为纽带;③以地域为
限制;④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栖居的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与“规模”和“格
局”有关的诗句:十多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描写了村落的规模;在屋后的“榆柳”、
在堂前的“桃李”,描写了村落的格局,故选②。
第二空根据下文“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可知,本空内容应填写与村落
之间“相互疏隔”的诗句:“罕人事”“寡轮鞅”“掩荆扉”是说少与世俗交游,少有车马来往,柴
门紧闭,描写了村落之间人与人的交往之稀少,故选④。
第三空根据下文“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有“自然的繁茂”,有“乡亲间的殷勤”,有“乡亲
情义”可知,本空的内容应填写村人之间交往的诗句:“共来往”“道桑麻长”写的人与人之间
相互来往,故选③。
第四空根据下文“会饮欢悦”,本空的内容应填写聚众一起饮酒的内容:“漉”“新熟酒”“招近
局”意思是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故选①。
故选Co
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A.正确。文中①处“自然”的意思是不受外界干预,选句中“自然”的意思是不做作,不呆板,
意思不相同。
B.正确。文中②处“自然”与选文中“自然”意思相同,都是指“自然界、大自然”。
C.错误。文中③处“自然”与选文中“自然”意思相同,都是指的“不受外界干预”。
D.正确。文中④处“自然”是形容词,选文中“自然”是副词,用法不相同。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①先提取句子的主干为:村落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②剩余的部分“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以地域为限制的”为“村落”的多
重定语,可将其拆分为“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
③将多重定语调整顺序,主语调整位置。即:村落作为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它以血缘为纽
答案第5页,共7页
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相对疏离和隔膜。
11.例文:
维系秩序,不忘温情
对于社会形态,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认为自己身处一个熟人社会,也有人认为我
们的社会会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其实两者并没有谁比谁更好的绝对之说。
熟人社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社会,似乎贯穿着中国传统社会,是我们熟悉的社
会关系。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我们的社会重视亲情和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享受着这种联系带来的温暖和便利,感受着家人的爱,体验这种关
系所带来的便捷。但这种过于重视联系的观念可能会导致社会不公,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
现象时有发生。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张密不透风的网,过于沉重的关系到头来也可能
成为不利的羁绊。
陌生人社会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防火门绿色建筑认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适用范围与船舶建造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全方位房产及土地使用权买卖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电商代运营用户运营与社区建设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平台店长劳动合同规定2篇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平台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咨询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寄卖合同范本:电子产品寄卖代理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共有产权房买卖合同范本6篇
- 二零二五版文化创意产业合伙合同规范文本3篇
- 基于二零二五年度市场趋势的产品研发合同2篇
- 骨科手术后患者营养情况及营养不良的原因分析,骨伤科论文
- GB/T 24474.1-2020乘运质量测量第1部分:电梯
- GB/T 12684-2006工业硼化物分析方法
- 定岗定编定员实施方案(一)
- 高血压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讲义课件
- 特种作业安全监护人员培训课件
- (完整)第15章-合成生物学ppt
- 太平洋战争课件
- 封条模板A4打印版
- T∕CGCC 7-2017 焙烤食品用糖浆
- 货代操作流程及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