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
张孝祥
送归云去雁,淡寒采满溪楼。正佩解湘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
忧。只有楼前流水,伴人清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稠,唤谁护衣篝?今粉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情知闷来端酒,奈回肠不醉只添
愁。脉脉无言竟日,断魂双鹫南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伫立溪楼,感到淡淡寒意,既是真实的初秋感觉,也是因离别而引起的内心感受。
B.“织”字形容烟影交错的景象,静态中表述出一种动态,离忧漫漫,让人不忍触碰。
C.词人旧地重游,昔日二人嬉闹的地方如今尘埃满院,今昔对比,离愁直抒胸臆。
D.整首词有景有情,有现实有回忆,笔触柔情细腻,叙述中隐含深深的伤怀。
16.杨慎在《词品》中评价此词“丽情之句,不可胜载”,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5.C16.
①该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送别的凄美场景,通过云和雁的飘零隐喻离别之情。
②作者巧妙地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运用富有情感的词句,如“只有楼前流水,伴人清泪长流”,表达愁苦
之情。
③整篇词意境优美,情感深沉,给人以无限回味。
【解析】
【导语】张孝祥的《木兰花慢•送归云去雁》通过凄清的秋景和繁复的情感描绘,表现出即将离别的无限
惆怅与幽怨。词中运用意象如孤雁、远云,展现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感情细腻动人,构成一种柔
婉而深沉的情感悸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如今尘埃满院”说法错误。词中是说“芳尘未扫”意在说旧地依旧,只是故人不在,更多的是对旧梦
的追忆和感怀,而不是“尘埃满院”的景象。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杨慎所言“丽情之句”指词中优美的情感表现,通过描述自然之景与人事变迁,体现出浓烈的感伤与美好
记忆的交织,词句流丽,感情丰富动人。
这首词充满了细腻而动人的情感表达。词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如归云、去雁、佩饰、钗、鸾鉴、疏烟、远
树、流水、霜华、衾稠、衣篝等,营造出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生动地展现了离别的愁苦和思念之情。
例如“正佩解湘腰,钗孤楚鬓,鸾鉴分收”,以女子解佩、孤钗、分镜的细节描写,传达出离别的无奈与
不舍;“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只有楼前流水,伴人清泪长流”,将离忧与疏烟远树相联
系,又以流水伴清泪的画面,深刻地表现出离别的悲伤与愁苦;“霜华夜永逼衾裾,唤谁护衣篝?今粉馆
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通过霜华、衾桐、衣篝等意象以及对往昔嬉游的回忆,进一步渲染离别的
哀愁。
这些语句不仅在情感表达上真挚细腻,而且在语言运用和意象营造上也极具美感,充分体现了“丽情之
句,不可胜载”的评价。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春江花月夜(节选)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涌潮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15.下列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诗歌,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B.诗人仰望明月,不由自主地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迫问。这种追问是人类永恒的
哲学命题,使得诗的意境浑厚博大,深沉旷远。
C.“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赋予月光以人的灵性,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离开家乡的游子,
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步伐,久久不忍离去。
D.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明月”是统摄全诗的灵魂,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
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天各一方的惋惜。
16.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
字有什么相似的妙处?
【答案】15.C16.
两个“生”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望月怀远》中的“生”字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春江花月夜》中的“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
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
【解析】
【导语】张九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以月为中心,表达思乡怀远的情感。《望月怀远》
通过共赏明月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深沉的孤独与期盼;而《春江花月夜》则通过融景抒情,描绘了
江月与人生的无限循环,引发对宇宙与生命的哲学思考。两首诗都善于运用自然景观,以婉转的表现手
法,营造出深邃的美感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描绘出了月光笼罩着离开家乡的游子,更以悲悯的柔光追随着游子步伐”错误,“可怜楼上月裴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不是从游子的角度展开,而是从思妇的角度来写。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两个“生”字都赋予明月和海水以活力,赋予月亮以灵性和动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之“生”字,描述的是明月慢慢从大海上升起的画面,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月亮从无到有的动态变化过程,也象征着诗人的情愫随海潮与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写活了景
物,又表达了情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别有情趣。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一一那
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
诗写活了,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动态的景象。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②。
[注]①元丰五年张舜民贬谪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②长安,代指宋都汴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君山落叶纷飞,洞庭湖水天一色,辽远空阔,此景作为离别宴会的背景,蕴藏着词人无尽的幽思。
B.“敛芳颜”指收起笑容,变得严肃,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的“敛容”意思相同。
C.“天淡云闲”描绘了一幅天气晴好、浮云悠闲的画面,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
受。
D.“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出古往今来无数迁客的命运,倾吐了词人压在心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
感。
16.本词结尾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夕阳”“长安”两个意象进行分析。
【答案】15.C16.①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
②“夕阳”西下,苍凉落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
③遥想“长安”,表达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体现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错。天空清远,白云悠然。“天淡云闲”四字以淡
语、闲语间之,但后句“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
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因此,“天淡云闲”虽写出悠然的景
色,但并未写出词人从被贬的忧愤情绪中解脱的心理感受。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①结尾句意思是:词人回望,看到夕阳映红天边,遥想远方自己离开的都城汴京。
②“夕阳”西下,映红天边,那里应该是作者离开的京都,词人被贬,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苍凉落
寞,表达词人被贬的伤感之情。
③遥想“长安”,根据注释可知,此处代指宋都汴京,诗歌中向来有以都城代指朝廷、皇帝的手法,故此
处表达了对君王的期待之情,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
浙江省嘉兴市茅盾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鹏鹃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城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3.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愿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
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
B.苏词中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正唯“无言”,方显怀念;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
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有了静默的美好、恬静。
C.贺词中的“原上草,露初晞",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短暂,同时引出
后文的“新城”,抒发了诗人对妻子离世的伤悲。
D.贺词中“谁复挑灯夜补衣”,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平实的细节表现了
妻子的贤慧、勤劳以及夫妇之间的甘苦共尝。
14.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鹏鹃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堪称古代悼亡篇章中的双
璧,同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3.B14.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的上片是写实,写尽了词人的相思之苦;下片一开始由现实进入梦境,
最后一句又从梦中回到现实,表达了词人无法与亡妻相见的彻底的绝望。贺词由实入虚,给人留下了无限
的怅惘。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如苏词中“小轩窗,正梳妆”,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如苏词的“明月夜,短松冈”,贺词的“原上草,露初晞”,作者触景生
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的“鬓如霜”,把鬓发比作寒霜,把自己的辛苦遭逢与对亡妻的思念交
融在一起。贺词上片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刻画出作者的孤寂、伤悲。
【解析】
【导语】这两首词都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具体的生活细节,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苏轼的词以梦境
为线索,贺铸的词则通过重游旧地,二者都展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无尽哀思。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才使这个梦境有了静默的美好、恬静”错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中二人别后种种不知从何说
起,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热泪洒下千行,氛围是哀伤、凄凉的,并非美好、恬静。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苏词,上阕“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阕“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又从梦境落
回到现实上来,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整首词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
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贺词,“重过阊门万事非”领起眼前之景,到“空床卧听南窗雨”都是实写,通过旧
地重游抒发感情,追念了作者与亡妻在长期同甘共苦的生活中培育出来的深厚爱情;“谁复挑灯夜补衣”
写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这一句是想象昔日之景,是虚写。
②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苏词,“小轩窗,正梳妆”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
亲切而又熟悉,她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
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贺词,“空床卧听南窗雨”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
几多愁绪,这句细节描写,抓住人物“卧听”的动作,表达自己长夜不眠之思。
③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苏词,“明月夜,短松冈”描绘出明月映照下长满矮松的山冈景色,借助凄
冷幽独的氛围,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贺词,“原上草,露初晞”写原野
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特有的景
象,触景生情,抒发了追怀之痛。
④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苏词,“鬓如霜”鬓发如霜,这是一句明喻,借助“霜雪”的颜色写出了容
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历经沧桑的痛苦,对亡妻的思念。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写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以连理树的半死、双栖鸟的失
伴来比喻自己的丧偶,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的孤独凄凉。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T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
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
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1注L鸡犬林萝隐隐声。【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15.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
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
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
16.“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
彩。这是“有我之境”。
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
愉悦闲适,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望中浑恐是蓬瀛”写诗人举目四望,周围
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
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
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
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子产品买卖贸易合同
- 版2025私人借款合同范本汇编
- 2025合同编码准则
- 现代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
- 2025年上海市股权转让合同范本
- 2025物流配送合同模板
- 家乡旅游文化节庆策划方案
- 2025标准版土地转让合同
-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勤洗手讲卫生
- 2025租赁车辆抵押合同范本
- 《工程科学与技术》论文投稿模板
- 精美乒乓球运动活动策划方案PPT
- GB/T 18050-2000潜油电泵电缆试验方法
- GB 7793-2010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
- FZ/T 24011-2019羊绒机织围巾、披肩
- 金螳螂企业管理课件
- 炊事机械安全操作规程
- 最新版教育心理学课件3-成就动机
- 离合器-汽车毕业设计-设计说明书
- 中国民间美术年画-完整版PPT
- 2022年《趣味接力跑》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