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基础/驾驭必备学问,打牢学问根基【复习备考建议·注意课本学问】最新《高考评价体系》“必备学问”要求中学生驾驭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轮复习,要全面梳理中学阶段出现过的高频必备文言学问,做到“基础扎实,素养提高”。【必修上·复习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一、劝学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君子曰:学不行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疾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②草枯鹰眼疾()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⑤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2)闻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博闻强志()③初闻涕泪满衣裳()④闻道有先后()⑤雪后更闻香()⑥不求闻达于诸侯()(3)而①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吾尝终日而思矣()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4)于①青,取之于蓝()②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善假于物也()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⑤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赐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B.古代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代改“里长”为“里正”,杜甫有“去时里正与裹头”的诗句。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用而进入中心、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D.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候也指年龄或辈分相同的人。eq\a\vs4\al(四)、文言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eq\a\vs4\al(五)、名句默写1.在《劝学》中,“,”两句强调了成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2.《劝学》中“,”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更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变更原来的状况。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须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4.《劝学》中的“”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白擅长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在后面阐明白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6.《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需持之以恒,用劣马进行说理的句子是“,”。7.《劝学》中劝导我们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积月累,才能取得成功的句子是“,,,”。二、师说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师①吾从而师之()②则耻师焉()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十年春,齐师伐我()(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会天大雨,道不通()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道芷阳间行()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④为五百人立传()(4)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其皆出于此乎()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是《高校》《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化的必读教科书。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师。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C.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起先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终一级中心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eq\a\vs4\al(四)、文言翻译(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eq\a\vs4\al(五)、名句默写1.《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缘由是“,”。3.在《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作用的一句是“,”。5.《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6.《师说》中,韩愈认为对学习句读很努力,对于道理却很漠然,这种做法舍本逐末,他对这种人的看法是“,”。7.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白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缘由。“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许多,“”,“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许多,“”。8.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看法:对其子“”,对自身“”。三、赤壁赋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望①望美人兮天一方()②日夜望将军至()③先达德隆望尊()④君还何所望()⑤七月既望()(2)属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④举酒属客()⑤属予作文以记之()⑥神情与苏、黄不属()(3)与①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②未得与项羽相见()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失其所与,不知()⑤则与一生彘肩()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⑦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4)而①羽化而登仙()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③剑阁峥嵘而崔嵬()④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⑤扣舷而歌之()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指每月阴历十六,望指每月阴历十五,晦指阴历每月初一,朔指阴历每月的最终一天。B.曹操,字孟德。“德”是“德性”的意思,与“操行”一词相呼应。C.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依次为第59个。前一位是辛酉,后一位是癸亥。D.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而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青龙、白虎等四象即出自于此。本课的“斗”“牛”即为星宿。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为自己取号无不别具匠心,表现其所爱所好。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eq\a\vs4\al(四)、文言翻译(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eq\a\vs4\al(五)、名句默写1.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方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3.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明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沉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语句是“,”。4.《赤壁赋》中,写蛟龙听了箫声飘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5.《赤壁赋》中“,”两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与安静,这也正是诗人闲情逸致、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6.《赤壁赋》中用“,”写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充满,江水无穷无尽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8.苏轼在《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四、登泰山记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行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③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④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⑥桐城姚鼐记。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②崖限当道者()(2)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②余始循以入()③回视日观以西峰()(3)限①越长城之限()②崖限当道者()(4)望①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③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坐①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②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③王曰:“何坐?”曰“坐盗”()④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泰岳、中岳,是“五岳”之首,被誉为“中华国山”。B.记,属杂记类散文一种,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都属“记”的范围。C.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因书斋“惜抱轩”得名“惜抱先生”。他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D.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一般一更鼓关闭城门,二更上床睡觉,三更半夜换日期,四更睡得最沉,五更天光开城门。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课文中的“丁未”为干支之一,依次为第44个。前一位是“丙午”,后一位是“戊申”。B.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的一道为“郭”,外面的一道为“城”。C.石刻指的是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等石制品或石壁,也指上面刻的文字、图画。D.行宫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eq\a\vs4\al(四)、文言翻译(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2)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eq\a\vs4\al(五)、名句默写1.《登泰山记》中用“,”两句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2.《登泰山记》中写出了登泰山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句子是“,”。3.《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山道状况的句子是“,”。4.《登泰山记》中用“,”写登山的情形,顿有“成如简洁却艰辛”之感。5.《登泰山记》中“,”两句赐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并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6.在《登泰山记》中,“,,”这三句用很少的笔墨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泰山夕照图,写出了泰山的安详、明媚,以及肃穆中温顺飘逸的特殊风韵。【必修下·复习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谏逐客书》《与妻书》《促织》《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②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夫子哂()之。⑤“求!尔何如?”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⑦“赤!尔何如?”⑧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⑨“点!尔何如?”⑩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⑪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⑫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⑬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⑭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⑮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⑯曰:“夫子何哂由也?”⑰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⑱“唯求则非邦()也与?”⑲“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⑳“唯赤则非邦也与?”eq\o(○,\s\up1(21))“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尔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子路率尔而对曰()(2)言①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3)如①如或知尔()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③如其礼乐()(4)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则何以哉()(5)而①子路率尔而对曰()②舍瑟而作()③非诸侯而何()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传统经典之一,是孔子对自己与弟子言行的记录。B.《论语》与《孟子》《高校》《中庸》并称为“四书”。C.在古代,“沐”和“浴”各有所指。沐,指洗头;浴,指洗身体。D.“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千乘之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单独运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大都特指孔子。B.《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见、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C.文中的“乘”指兵车。一乘,由一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卒七十二人。万乘,万辆兵车,指大国。D.人们为逝者建立的借居所即宗庙,课文中的“宗庙之事”是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eq\a\vs4\al(四)、文言翻译(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4)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eq\a\vs4\al(五)、名句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接受谆谆教导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他说:“,”。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让一个受外国军队侵扰且遭遇饥荒的“千乘之国”“,”。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志向是治理“,”的小国。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个小相,参加“,”之事。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实力不足仍须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缘由是“,”。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春风、一路酣歌的漂亮动人的景象的句子是“,,”。二、齐桓晋文之事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②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③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⑤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⑥曰:“可。”⑦曰:“何由知吾可也?”⑧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⑨曰:“有之。”⑩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⑪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⑫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⑬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⑭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⑮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⑯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⑰曰:“否。”⑱“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⑲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⑳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eq\o(○,\s\up1(21))“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eq\o(○,\s\up1(22))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eq\o(○,\s\up1(23))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eq\o(○,\s\up1(24))王笑而不言。eq\o(○,\s\up1(25))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eq\o(○,\s\up1(26))曰:“否,吾不为是也。”eq\o(○,\s\up1(27))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eq\o(○,\s\up1(28))王曰:“若()是其甚()与?”eq\o(○,\s\up1(29))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eq\o(○,\s\up1(30))曰:“可得闻与?”eq\o(○,\s\up1(31))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eq\o(○,\s\up1(32))曰:“楚人胜。”eq\o(○,\s\up1(33))曰:“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eq\o(○,\s\up1(34))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eq\o(○,\s\up1(35))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③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度①他人有心,予忖度之()②度,然后知长短()③王请度之()④关山度若飞()⑤崔九堂前几度闻()(3)明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③是故明君制民之产()(4)御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以御于家邦()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④御旨、御膳()(5)辟①欲辟土地,朝秦楚()②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④辟邪说,难壬人()⑤扈江离与辟芷兮()(6)若①其若是,孰能御之()②若民,则无恒产()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⑥彼与彼年相若也()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高校》《中庸》合称为“四书”。B.王(wàng),即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见,是仁政志向的最终指向,孟子政治志向的最高境界,与“霸道”相对。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就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D.觳觫,原形容恐惊战栗的样子,后常用来借指牛。如唐朝诗人皎然《送顾处士歌》中的诗句“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B.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C.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高校相对。后泛指学校。D.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肯定听从父母为孝。eq\a\vs4\al(四)、文言翻译(1)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庖丁解牛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当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道①臣之所好者道也()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怀其璧,从径道亡()⑥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2)解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④天下土崩瓦解()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3)族①族庖月更刀,折也()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③士大夫之族()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4)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③视为止,行为迟()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⑤吾属今为之虏矣()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5)乃①乃中《经首》之会()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⑤家祭无忘告乃翁()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B.《桑林》,传闻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C.“文惠君”为谥号。“谥号”指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有肯定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而赐予的称号。D.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也叫《南华经》,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其后学所著,大量接受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依据。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所谓“养生主”,意思是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原则。B.官知,是指感官之知,与“神遇”相对。庄子把相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官知”属感知阶段,“神遇”属思维阶段。C.肯綮,“肯”指附在骨上的肉;“綮”指筋骨结合处。现在以“肯綮”比方要害或关键之处。D.踌躇,指徘徊不进。有“迟疑不决,拿不定办法”的意思,还有“探讨,反复斟酌”的含义。在本文中是指迟疑,迟疑不决。eq\a\vs4\al(四)、文言翻译(1)臣之所好者道也。(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3)良庖岁更刀,割也。(4)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四、烛之武退秦师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④子犯请击之。公曰:“不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举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②杀人如不能举()③戍卒叫,函谷举()④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⑤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⑥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⑦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2)顾①荆轲顾笑武阳()②顾计不知所出耳()③将军宜枉驾顾之()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⑤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还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④一尊还酹江月()⑤计日以还()(4)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③夫晋,何厌之有()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辍耕之垄上()⑥之二虫又何知()(5)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⑤且焉置土石()⑥盘盘焉,囷囷焉()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指司马、司徒、司空三个官职。C.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B.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eq\a\vs4\al(四)、文言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五、鸿门宴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行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④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特别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⑤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今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⑦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黑质而白章()⑤拔剑撞而破之()⑥吾恂恂而起()(2)辞①今者出,未辞也()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③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大礼不辞小让()(3)谢①顾笑武阳,前为谢曰()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③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④乃令张良留谢()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4)如①杀人如不能举()②固不如也()③沛公起如厕()④劳苦而功高如此()(5)胜①刑人如恐不胜()②沛公不胜杯杓()③予观夫巴陵胜状()④胜败乃兵家常事()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东:在山的东面。“山”可指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文中的“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B.司马:官名,古代中心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C.俎: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以“俎上肉”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说的就是这种境遇。D.竖子:对人的鄙称,相当于“小子”。《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中的“竖子”都是这个意思。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B.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C.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是一种盛酒器。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D.《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闻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eq\a\vs4\al(四)、文言翻译(1)素善留侯张良。(2)为之奈何?(3)孰与君少长?(4)吾得兄事之。(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六、谏逐客书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②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愿、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③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来宾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④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行得也。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过①窃以为过矣()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③是寡人之过也()(2)却①王者不却众庶()②却之为不恭()③却话巴山夜雨时()(3)而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②今急而求子()③夜缒而出()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对本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借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B.“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中的“五帝”在《史记》中指黄帝、炎帝、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和周武王。C.“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D.“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谓。当时平民以黑巾覆头,故得名。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公孙氏,名鞅,因功封于商,号商君,故称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B.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位帝王。C.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君主:夏禹、商汤和周文王。D.后宫,君主时代妃嫔居住的宫室,后又用来指代“妃嫔”。eq\a\vs4\al(四)、文言翻译(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2)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3)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七、与妻书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②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③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④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⑤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行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行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瞬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⑥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⑦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⑧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eq\a\vs4\al(二)、说明下列加点词(1)竟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②何竟日静默在此()(2)顾①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②顾视无可置者()③顾计不知所出耳()(3)禁①必不能禁失吾之悲()②令人长号不自禁()(4)幸①当尽吾意为幸()②今日吾与汝幸双健()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5)以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②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③且以汝之有身也()④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6)其①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②助天下人爱其所爱()③吾亦望其言是实()④今则又望其真有()⑤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eq\a\vs4\al(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卿”是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后泛用为对人亲昵的称呼,有时含讥讽意。B.“妾”在古代社会又往往指男子在妻子之外另娶的女子,后引申为女子自称的谦辞。C.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的首领;后世衍生成帝王之称,后又演化成为一种敬称。D.“太上忘情”,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遗忘了喜怒哀乐之情。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学问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B.“独善其身”语出《孟子》,意思是处于窘况的境地,也要搞好自身的修养。C.古代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现在的凌晨0点至1点被称为“子时”。D.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约现在的两个小时。eq\a\vs4\al(四)、文言翻译(1)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2)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3)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八、促织eq\a\vs4\al(一)、说明加点词①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③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行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④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编制会计报表
- 2025版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高考大题评分细则
-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数学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肇庆市颂德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
- 2024-2025学年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海棠学校九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 医学教材 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 公民道德与法律课件
- 5.4 稳压电路教学课件
- 高一 人教版 化学 第七章《第三节 乙醇和乙酸(第3课时) 官能团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课件
- 2025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11月)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教育心理学-形考作业4(第十至十一章)-国开-参考资料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JTT 1499-2024 公路水运工程临时用电技术规程(正式版)
- 2024年英语必修第二册 Unit2 全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小高考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试卷及答案(综合版)
- 液化气站双控风险告知卡
- 剖面图真倾角与视倾角换算表)
- 电子公司的物料编码规则
- 电梯设备采购安装工程量清单
- 钢结构防火涂料验收检测报告
- 人类用智慧设计世界——设计与生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