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_第1页
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_第2页
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_第3页
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_第4页
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材料二: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B.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C.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D.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从反面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B.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C.材料二作者不囿于权威的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B.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C.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D.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5)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II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石英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写“战事频仍”,交代了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B.“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既指出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依据,也体现了作者的丰富学识。C.堡城面积小、人口少,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作者却“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旨在突出其坚强不屈的品质。D.在古镇特殊的环境浸染中,热情淳朴的村姑使得作者感受到西古堡的古风犹存,恍然间“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先引用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进而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C.“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运用对比,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沧桑变化。D.“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句话是作者的疑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内容做铺垫。(3)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初名从嘉。少而聪慧,善属文,工书画。建隆二年,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嗣位之初,属保大①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材料二: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偕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注]①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给句子断句。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陵,今南京。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建康”都是南京的旧称。B.少,形容时间短,与《促织》中“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中“少”的意思相同。C.毕,完成:完结。此处为使动用法,与成语“群贤毕至”的“毕”意思不同。D.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中的“见”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煜仁慈善良,宽厚爱人。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B.李煜受到百姓爱戴,但他信奉佛教,下朝后常到寺庙拜佛,因此荒废很多政务。京城被围困之际,他还在净居室听讲经。C.大举用兵之际,李煜更换将帅的决策没有大臣知道,甚至斫营招讨使也不知具体军事部署,可见澄心堂直承宜命的弊端。D.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惶恐,臣子忧心。张洎却说宋朝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欣然采信了他的话,平静如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②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临幸。(5)清人沈雄评价李煜“疏于治国”,这是李煜“不能保社稷”的主观因素。请你结合两则文本,概述客观因素。(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①。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注]①闇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郎诗“不知墙外是谁家”句,旨在表现音乐的吸引力,与“寻声暗问弹者谁”异曲同工。B.白诗“紫袖红弦”句不仅暗示了演奏者的乐伎身份,也体现了其形象之美好,宛如画出。C.郎诗从听者角度描写音乐之美妙,而白诗则连用两个“自”描写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D.郎诗以繁缛绚丽的花朵为意象,写出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与白诗中筝曲的情调不同。(2)两位诗人都将美妙的音乐凝练为诗句,但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2)《红楼梦》与唐诗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书中道:“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用典与李贺《李凭箜篌引》“”句相同,而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由来则与李诗中的“”句所用典故相同。(3)“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仍发挥其积极作用。“君子”一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频繁出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近,一部名为《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剧因温暖治愈的人物故事和风景秀美的乡村画面,带给人们一段美丽的心灵之旅。在该剧热播的同时,也带火了云南大理乡村旅游。众多游客从全国各地来到“有风的地方”,①_____只为一睹“梦里故乡”的模样。云南大理风光秀丽,日照充足,民族特色浓郁。苍山终年积雪,风景如画;洱海恍如仙境,山水相接;依山傍水的民居错落别致。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使大理发展乡村旅游业具备了②_____的条件。其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自去年5月《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下,美丽乡村建设蔚然成风,很多“网红村”已成为人们心中远离都市喧嚣的③_____。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去有风的地方》折射出了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启迪。(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如今“emo”已经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词,突如其来的感伤,生活沮丧颓废,对未来感到空虚迷茫,都可以用“emo”来形容。但是当玩笑话说的“emo”,如果不加重视,持续下去可能就会形成真正的情绪障碍,(①)。情绪和身体的关系相当密切。(②),而长期焦虑压抑也会反映到身体上,对各个脏器都会造成影响。比如胃肠就被称为情绪的“晴雨表”,因“脑肠轴”作用的原因,在我们大快朵颐地吃美食时,大脑会感觉愉悦,而在我们情绪高涨,胃口也会更好。反过来人如果长期心情压抑,也会导致消化不良。曾有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过度的情绪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③),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那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合理膳食、加强锻炼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和调整自己的情绪。(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想要达到这种状态”,从语义上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如图所示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3年吉林省吉林市高考语文三调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本发展史,并具有多元化丰富的文本解读传统,它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逆,解释为迎、求的意思。志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认为:以意逆志是“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这就是说,应该就作者的作品论作品,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思想。这种方法对于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任何一种阅读,都是具有当代性、功利性的阅读。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孟子•万章上》:“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也有解释:“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其实,一个文本一旦完成,就开始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不再受作者主观解释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历史文本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现实需求,以及解读者所处时代提供的思维方式和认识工具。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可供解读的文本话语和生发想象的各种意象)大于思想(作者的主观意图)就是这个道理。(摘编自金振邦《多元视角中的文本解读》)材料二: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其实文学文本是一种立体结构,它至少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表层的意象群落,包括五官可感的过程、景观、行为和感性的语言等,它是显性的。在表层的意象中渗透着情感价值,这就构成了审美意象。正如克罗齐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需要说明的是,意象中的情趣并不限于情感,更完整地说应是情志,趣味中包含智趣。表层的意象是一望而知的,但其潜在的情志往往被忽略。如柳宗元的《江雪》,如果把“钓雪”解读为“钓鱼”,就是被显性的感知遮蔽,把意象当成细节,消解了隐性的审美情志。其实,意象不仅是对客体的描绘,而且也是主体的表现,是主体的情志为之定性,甚至使之发生变异的。此诗表层的形而下的钓鱼,为深层的形而上的精神境界所改变。前两句是对生命绝灭和外界严寒的超越,后两句是对内心欲望的消解。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这在中国古典诗话叫做“无理而妙”,其具体表现为情感的朦胧性,不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情感的主观独特性更使它超越充足理由律:情感强烈时,往往是无缘故的。情感逻辑有时还以片面性与辩证法的全面性相对立:不管是爱是恨,都是非理性和片面的。遵循逻辑规律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实用理性准则是唯一的;而超越逻辑规律则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情感的可能性是无限的。第四,在具体的作品中,不管是小型的绝句,还是大型的长篇小说,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在长篇小说中,事变前后大起大落的精神曲折和变异,乃是意脉的精彩所在。在绝句中,最动人处往往就是意脉的瞬间转换。意脉是潜在的,可意会而难言传。要把这种意味传达出来,需要具体分析具有原创性的话语。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文学的规范形式,这是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三层次。深层的规范形式对于文学文本解读学极其关键,但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历代美学家出于哲学思维的惯性,总在主观和客观里兜圈子。睿智者如朱光潜、李泽厚、高尔泰等,都未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未能意识到主观情感特征和客观对象特征的猝然遇合只是胚胎,没有形式就不能化胎成形,更不能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未经形式规范的情感,哪怕是真情实感,也可能是“死胎”。作家的观察、想象、感受及语言表达,都要受到特殊形式感的制约和分化,主观和客观并非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同时与形式发生关系。只有当形式、情感和对象统一为有机结构后才具备形象的功能。(选编自孙绍振《文论危机与文学文本的有效解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A.我国文本解读历史悠久且不乏经典之论,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以意逆志”,不应该断章取义。B.读者在文本解读时为累积作品的价值。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C.在解读审美意象时要由表及里,结合客体的描绘和主体的表现分析审美情志,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理解。D.受哲学思维影响,历代美学家都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之外,而无法达到审美的艺术层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引用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的观点,从反面佐证了“知人论世”的合理性。B.材料二以《江雪》的意象解读为例,说明主体情志对表层意象的作用,指出潜在情志不应被忽略。C.材料二作者不囿于权威的解释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肯定了形式在文学文本解读中的关键作用。D.两则材料虽然论述的重点不同,但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会对文本解读产生重要的影响。(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李商隐《锦瑟》这篇诗歌的思想主旨解读有很多,体现了文艺学上常讲的作品大于思想这个道理。B.古典诗词“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体现了“无理而妙”。C.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不求甚解”地读书是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D.鲁迅谈《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这种不同解读与读者的心理预期有关。(4)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给“意脉”下定义。(5)在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两则材料在解读文本的方法上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4)本题考查下定义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根据被定义对象来辨别,突出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然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迭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扩大范围。“孟子提出凡作品的解读都要……”错误,由“故说《诗》者”可知孟子提出是针对诗歌的解读,不是所有作品。B.“可以加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不用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曲解文意。缺失原文关键信息“读者都从现实的时代需求,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不是随意解读;原文也肯定了“探求原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十分正确的,有一定的意义”,只是在文本的现实功能来讲,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不需要。D.“受哲学思维影响”错误,应为“哲学思维的惯性,即传统哲学具有主客体二元对立统一思维模式的影响”;“历代美学家都”过于绝对,原文“学术界大都囿于黑格尔的‘内容决定形式’说,把形式的审美功能排除在学术视野外”。故选C。(2)D.“都提出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对文本解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概括不当。材料二未提及,只是谈到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会导致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材料一中的提及的“解读者个人的文化背景”,也不等同于读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故选D。(3)C.“一种无效的文学文本解读方法”错误。原文“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陶渊明所谓“不求甚解”是对自己所读之书不执著于自己的理解,而从“每有会意”可知,他对书中的意义是有深入体会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会意,也是一种高明的读书方法。这种读书方法是不固执于一点,不死扣一字一句,不为某一局部放弃整体,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故选C。(4)材料二第2段,定位如下:意象不是孤立的面是群落式的有机组合,其间有隐的相连的情志脉络,这是文学文本的第二个层次,可称之为意脉。其特点为:第一,意脉以情志深化表层的意象;第二,在形态和性质上对表层的整体意象加以同化;第三,意脉所遵循的不是实用理性逻辑,而是超越实用理性的情感逻辑。……此外,在具体的作品中……意脉都以“变”和“动”为特点。示例答案一二两种形式皆可。“下定义”在简答题中建议考生采用示例一形式,在语用题中建议采用示例二形式。(5)根据材料一“《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诗歌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曲解作品的原意,要在对诗歌全篇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主观意图”可知,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主观意图。根据材料一“《孟子•万章上》……这就是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既要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道德品质,又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现实”可知,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根据材料一“去‘断章取义’,开掘文本中有用的信息,加入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并以此增加和累积作品的价值”断章取义法,是以读者为中心,关注文本有用的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拘泥以往的论断而有自己的见解。根据材料二开篇“建构文学文本解读理念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文学文本解读无效或者低效,是由于读者的心理预期状态的平面化,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和主体论述的三个方面可知,要进行立体解读,认清文学文本是由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构成的立体结构是有助于文学阅读的,不要以一望而知为满足。意象、意脉和形式进行有效的阅读,不要以表层的一望而知为满足。答案:(1)C(2)D(3)C(4)示例答案一:①意脉是意象之间隐约相连的情志脉络。②它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③遵循情感逻辑,④以“变”和“动”为特点。示例答案二:①意脉是由隐藏在群落式意象之中的,②可以深化、同化表层意象的,③遵循情感逻辑,④以“变”和“动”为特点的情志脉络。(5)示例答案一:①以意逆志寻本意;②结合现实时代解读;③抓住意脉解读;④形式、情感、对象三元结合。示例答案二:①以意逆志法。以作品的实际内容为依据去分析探求作者的主观意图。②知人论世法。要真正了解一个作品,就必须“知其人”和“论其世”。③断章取义法。开掘文本有用信息,进行个性化解读,以此增加作品价值。④立体解读法。结合文学文本三个立体层次(二)现代文阅读II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石英说起古镇,人们往往想到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市列珠玑不哗,名宅深深几许,篷船桨声咿呀”。其实,北方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极其丰厚,建筑素以博大厚重见长。只是由于战事频仍,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破坏甚烈。所幸的是,在一些稍为偏僻之处,还有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那是在冀西蔚县参加一次作品研讨会之后,我们游览了冀晋两省交界处的古镇西古堡。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关门朝西谅是无误的,但居于城池什么部位,以我的感觉大致在西南部。不过它还只是瓮城的关门,进去之后是一圆形小广场,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外有牌子说明瓮城的特殊作用,关门打狗是也。真正的“城门”坐北朝南,进门后即为古镇的市街,虽不甚宽,但严整。看得出,当年两侧市肆井然。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且造型亦有变化。总的色调是暗灰色,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愈往深处探进,愈能发现它作为古镇古堡的价值。明朝时,这一带已属边隘,北方的瓦剌等部落经常侵扰攻击边地平民,当局在这一带设关筑堡,地方民众也乐于参与,以保卫商旅百业及平民生活。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我们看了几户典型院落,果然都是明朝中后期的建筑,有的房檐和瓦垄破坏严重,有的椽木近于朽腐,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但大都能做到“修旧如旧”。在几户敞着的门前,三五位妇女在编织此地传统的工艺活计,有的是蝈蝈笼,有的是饰物之类,都做得很精巧,手头异常麻利。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我问她们是否这里的老住户,答曰:“几百年了,老辈就在这儿。”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旁侧还有一拉溜的仓廪堆栈般的厢房。因古镇当时地处东西南北要冲,江南绿茶、山西煤炭来往贩运均自此经过。这西古堡也不总是刁斗金戈,厮杀竟月,也有算盘拨拉,彻夜声声;不仅有甲胄在身,血染战袍,也有长衫马褂,恭喜发财。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在堡城靠北的左首,一处大四合院是本镇的办公机构。只见院内地砖缝隙和厚重房舍的瓦垅上,皆有青绿的杂草丛生,这真是一种别致的情景,像是有意保持年深日久“原汁原味”的感觉。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城小,弹丸之地是其弱势,但转化为金刚钻更为齐心,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假如我生在当时,倒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接近关门时,遇一村姑,虽不白皙,但眉眼俊朴;衣着虽欠时尚,却也干净合体。她显然看出我们是外来者,遂大方爽快地做了指点:“你们登上城墙,可以看到全城。”我们几个人依言攀上关门左侧残破的城垣,举目扇扫全城,果然在青苍中微含迷蒙,栉比中又有起伏。很静,静得使人稍觉肃穆。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走出瓮城关门,一阵西南风吹来,风中夹杂一股农家积肥的气味,同时伴有蠓虫在脸上头上碰扰。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为什么,我也说不大清。(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第二段写“战事频仍”,交代了北方古镇存留少的一个原因,也流露出作者对“古迹名胜包括城镇建筑”遭到破坏的惋惜。B.“从门窗格局和砖瓦形状上判断,当以明代建筑为多”这句话,既指出了建筑的建造朝代依据,也体现了作者的丰富学识。C.堡城面积小、人口少,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作者却“乐于成为这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旨在突出其坚强不屈的品质。D.在古镇特殊的环境浸染中,热情淳朴的村姑使得作者感受到西古堡的古风犹存,恍然间“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A.文章开头先引用诗句,意在突出江南古镇的特点已深入人心,进而引出对北方古镇的介绍,吸引读者阅读兴趣。B.文中两次用了“原汁原味”这一词语,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形象地突出了西古堡的历史风韵。C.“漫长的时光抽走了鲜亮,无情的风雨却无意间铭刻上无年份的印证”,运用对比,诗意地写出了古镇的沧桑变化。D.“那么,是古堡兵丁的后代?还是都司、守备们的后裔?”这句话是作者的疑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内容做铺垫。(3)作为一篇游记,本文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4)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本文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认真阅读每一个选项,结合文本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全文分析题干涉及的内容的作用。(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题目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题目是如何统领全文的。【解答】(1)C.“堡城……人口少”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在战事中难免处于劣势”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便于组织调度又成为一种强势”;“旨在突出”表述不严谨,作者的主要意图并非在此。故选C。(2)A.正确。B.“比喻古镇西古堡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分析有误,根据原文第四段“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不适当加以修整”可知,只是“历史遗存”,不能说“完全地保存了历史原貌”。C.“运用对比”分析有误,这句话只是写古镇房舍如今的样貌,没有写过去的样貌,所以不是对比。D.“疑问”说法有误,应是推测;“为后文内容做铺垫”分析有误,后文并没有对他们的身份有所交代,所以没有铺垫的作用。故选A。(3)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作者的联想与感受,如“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我估计横街上多以住户为主,而市肆店坊为辅”“再往前走,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我只有一点也许是多余的担心:似此常年居于蒿莱之中,是否会减损古建筑的寿命?”等,虽然作者的写作看似拉拉杂杂,似乎是随心所欲的写,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北方古镇”所具有的中国文化意蕴这一中心所展开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根据原文“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它不禁使我想起我故乡县城西阁外的戏楼——它始建于明隆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每年正月和五月端午必演数日‘大戏’,我幼时就是在父亲肩头上开始接触京戏的。但在1945年间却无端被拆掉。想不到六十年过后,在比较偏僻的冀西一隅,无意中寻找到几乎是同一规格的戏楼”可知,作者在这里写了自己的感想,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联想到故乡的戏楼凸显了北方古镇文化积淀的丰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根据原文“出城时,我沿着南北主干通衢南行,自度全城居民纵在当时也应以千计,除了守城兵员及其家属,大小户平民在敌寇兵临城下时恐也不会安之若素,势必形成全体护城抗敌的局面。那么,数百年间,也必会演出一幕幕悲情壮烈和退敌共庆的真实故事”可知,作者在这里通过实写古镇城堡和虚写古代城堡人民英勇护城的场景,突出了北方古镇建筑的博大厚重。而原文“再向瓮城下看,刚才那位村姑还在向我们轻轻挥手。不知怎么,恍然间我觉得她是一个古时小女子,有那时的心地,那时的情态……”中村姑的实际行动以及“我”对于她的想象,则充分展现了古镇独有的风味和人情。由此可知,作者在这里以古镇西古堡的游踪为实,联想和感受为虚,通过虚实结合,由想要成为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到由村姑的大方爽快感受到古镇淳朴的风情,赞美了古镇人民的风度和性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题目“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总领全文,指出北方古镇别有一番风味。文章一二节引出写作的对象,北方“一些原汁原味、尚未来得及修葺、绝非风行一时的假古迹可比的历史遗存”。由对其的描写可知,“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指与江南古镇的清雅不同,北方古镇具有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的特点。文章第三至倒数第二段具体介绍北方古镇的特点,“下午西行数十里抵达西古堡关门”“周围皆为壁立厚墙,可谓水泄不通”“房舍一般不算太高,但敦厚结实”“中轴线通衢大街被横街拦腰切断”“她们带着淳朴的笑容,虽希望来客赏识她们的产品,却绝不像时下一些旅游点的卖主们,死气白赖地纠缠”“有两处建筑最引我注意。一是一处五进院落,……还有一处建筑是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可知,作者按照空间(游览)顺序,介绍了古镇西古堡的关门瓮城、街市建筑、院落戏楼等景点,每部分都发表一些议论,感慨古镇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突出了北方古镇的风味特点。同时,在这中间,作者也着重从建筑、历史、人文环境三个维度来写北方建筑博大厚重,北方历史中军事要塞带来的刚健肃穆以及北方民风的淳朴爽朗,突出其与南方古镇完全不同的特点。最后“这使我想起此地毕竟不是江南古镇,彼地更为清雅些,而这里粗犷且欠修饰。极可能的情况是:江南古镇更多是仕宦与商贾的遗风,而这里则有较多的农耕社会的残留,有些地方不够讲究,却很真实。两种心情交错,我也是矛盾的。但得承认,品此古镇风味,像喝了老白干酒,强烈地冲激着我:不能不写出对它的种种感觉,竟先于江南古镇动笔”,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突出了主旨。答案:(1)C(2)A(3)①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写古镇西古堡的各处建筑,由游览所见触发联想和感受;联想和感受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形散而神不散。②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章的文化意蕴。如文中由眼前的“保存完好、气派恢宏的戏楼”联想到故乡的戏楼凸显了北方古镇文化积淀的丰厚。③虚实结合,拓展了文章的意境(或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古镇西古堡的游踪为实,联想和感受为虚,通过虚实结合,既突出了北方古镇建筑的博大厚重,也写出了古镇独有的风味和人情。由想要成为堡城不屈抗争的一员到由村姑的大方爽快感受到古镇淳朴的风情,赞美了古镇人民的风度和性情,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示例一:①(标题含意)“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指与江南古镇不同,北方古镇具有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的特点。②(主体内容)围绕这一特点,以空间(游踪)为线索,介绍了古镇西古堡关门的瓮城、衡市建筑、院落戏楼等景点,每一部分都发表一些议论,突出了北方古镇的风味特点。③(尾段扣题)最后,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突出主旨。示例二:①北方古镇的“另一种风味”指的是与江南清雅相反的粗狂真实的风味。②作者围绕该特点选景描写。着重从建筑、历史、人文环境三个维度来写北方建筑博大厚重,北方历史中军事要塞带来的刚健肃穆以及北方民风的淳朴爽朗,突出其与南方古镇完全不同的特点。③文章结尾呼应标题,将南北方古镇进行对比,进一步指出北方古镇风味粗狂真实的特点,带给作者强烈的痛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初名从嘉。少而聪慧,善属文,工书画。建隆二年,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嗣位之初,属保大①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节选自陆游《南唐书卷三•后主本纪》)材料二: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偕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注]①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给句子断句。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金陵,今南京。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建康”都是南京的旧称。B.少,形容时间短,与《促织》中“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中“少”的意思相同。C.毕,完成:完结。此处为使动用法,与成语“群贤毕至”的“毕”意思不同。D.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中的“见”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李煜仁慈善良,宽厚爱人。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B.李煜受到百姓爱戴,但他信奉佛教,下朝后常到寺庙拜佛,因此荒废很多政务。京城被围困之际,他还在净居室听讲经。C.大举用兵之际,李煜更换将帅的决策没有大臣知道,甚至斫营招讨使也不知具体军事部署,可见澄心堂直承宜命的弊端。D.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惶恐,臣子忧心。张洎却说宋朝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欣然采信了他的话,平静如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②狱讼,有司之事,囚圄非车驾所临幸。(5)清人沈雄评价李煜“疏于治国”,这是李煜“不能保社稷”的主观因素。请你结合两则文本,概述客观因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徐铉居江南”中的“江南”是“居”的地点,故应在“江南”后断句;“其来也”的主语是“其”,代指“徐铉”,“也”,句末语气助词,故在“其来也”前后断句。综上断句为: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散以口舌驰说存其国。译文:徐铉居住在江南,以名臣自居,来到京师,想用口舌辩说保住国家。(2)B.“意思相同”错误。少:稍微,表示程度轻;表示时间短,一会儿。两句中“少”的意思不同。句意:境内依赖他稍稍安定有十五年之久/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故选:B。(3)A.“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分析有误。由原文“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可知,应该是御史上奏章如果有指出、纠正大臣过失的,李煜都搁置不发,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大多从轻论罪。其中“寝”是扣住不发,而非睡觉之意;且“一律”说法绝对,应为“大多”。故选:A。(4)①“帑庾”,国库;“蠲”,免除,减免;“以……为”,把……作为。译文:国势疾弱,国库空虚,(后主)把爱护百姓作为紧急之务,免除百姓的赋税和劳役。②“秋讼,有司之事”,判断句,诉讼案件是主管官员的事;“有司”,主管官员;“车驾”,皇帝的车马,帝王代称;“幸”,帝王亲临。译文:诉讼案件是主管官员的事,牢狱不是君主应该去的地方。(5)结合“嗣位之初,属保大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可知,李煜即位时,南唐国势已颓。结合“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可知,大宋兴起,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结合“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可知,张洎判断错误,认为宋朝的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可见张洎等臣子无能,无力辅佐。答案:(1)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散以口舌驰说存其国。(2)B(3)A(4)①国势疾弱,国库空虚,(后主)把爱护百姓作为紧急之务,免除百姓的赋税和劳役。②诉讼案件是主管官员的事,牢狱不是君主应该去的地方。(5)①李煜即位时,南唐国势已颓。②张泊等臣子无能,无力辅佐。③大宋兴起,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参考译文:材料一:后主名煜,字重光,是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原名从嘉。年少时就很聪明,善于写文章,擅长书画。建隆二年,被立为太子。六月,元宗驾崩,太子在金陵继位登基。继位初期,正值元宗李璟征集财物大举用兵之后,国势疲弱,国库空虚,后主把养护百姓作为紧急之务,免除百姓的贼税和劳役,来使民众富裕。用恭敬的态度侍奉中原,不怕卑躬屈膝,境内依赖他稍稍安定有十五年之久。御史上的奏章如果有指出、纠正大臣的过失,李煜都搁置不发。对死刑判决,多拟从轻论罪。李煜曾经在青山狩猎,回来后到大理寺亲自审查复核囚犯,很多因犯都得到了宽恕释放。中书侍郎韩熙载上奏,诉讼案件是主管官员的事,牢狱不是君主所应该去的地方,请皇上自罚,拿出三百万钱来资助国家用度。李煜虽然没有听从,但也没有生气。李煜驾崩的消息传到江南,有百姓在里巷哭泣。然而,李煜非常信奉佛教,下朝后常造访寺庙,换装拜佛,因为这样的缘故,荒废了很多政务。又在内苑设置澄心堂,招纳那些擅长文学的读书人居住在里边,圣旨也从这里发出,中书密院竟然如同闲散之地。大举用兵的时候,下手诏更换将帅,没有大臣知道。皇甫继勋被诛杀之后,当夜出兵万人,斫营招讨使只管签署公文派遣军队,竟然不知把军队派往哪里。原因就是澄心堂直接接受皇上的诏令(部署军事行动)。京城已经被合围,内外隔绝,城里的百姓都害怕死无葬身之地,后主正亲临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清楚国家的灭亡就在早晚间,但张洎还说宋朝的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更认为他说得对。下诏令命户部员外郎伍乔在围城中放榜录取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他的所作所为大多都这样。所以,他的仁爱虽然足以感动那些亡国的百姓,但最终不能保住国家。材料二:徐铉居住江南,以名臣白负,未到京师,想以口舌辩说让他的国家留存。徐铉上朝,仰面说道:“李煜无罪,陛下出师无名。”宋太祖语气和缓地召他上殿,让他把话说完。徐铉说:“李煜以小事大,如同儿子侍奉父亲,没有过失,为什么被讨伐?”宋太祖说:“你说父子分为两家可以吗?”徐铉无言以对而退下。啊,多么伟大啊!言辞多么简洁呀!帝王兴起,天下一定归于统一,那些可以使他们前来归附的,就让他们来;不能使他们归附的,就讨伐他们;称帝割据的,必然要扫除平定他为止。(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问题。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①。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注]①闇低容,满面愁容,低头沉吟的样子。(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郎诗“不知墙外是谁家”句,旨在表现音乐的吸引力,与“寻声暗问弹者谁”异曲同工。B.白诗“紫袖红弦”句不仅暗示了演奏者的乐伎身份,也体现了其形象之美好,宛如画出。C.郎诗从听者角度描写音乐之美妙,而白诗则连用两个“自”描写演奏者无人倾听的孤独。D.郎诗以繁缛绚丽的花朵为意象,写出笙乐的明媚热烈、欢快,与白诗中筝曲的情调不同。(2)两位诗人都将美妙的音乐凝练为诗句,但各具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先要理解诗歌内容,再分析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解答】(1)C.“无人倾听的孤独”错误,当是演奏者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中。且题目“听夜筝”,显然是有倾听者的。故选:C。(2)“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缥缈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听夜筝》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借写衣饰的美好,使弹筝女子的形象宛如画出。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女子的处境孤单,也写出她已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这是从演奏者角度入手,展示了一位美丽优雅、演技高超的女子在月下演奏的场景,她全神贯注,被自己的作品打动。三四句写到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烘托出千万重的深情。让人们从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中,进入到一个更为深远悠长的意境,使得诗歌内容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能更好丰富诗歌的内容,使得诗歌内容更为完整,精妙地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进一步展现出弹琴者的不幸命运与人生悲哀。这是从听者的感受落笔,侧面烘托出乐声强大的情绪感染力。答案:(1)C(2)①郎诗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彩霞和灼灼桃花都是视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笙乐明艳热烈的特点。或:郎诗从听者感受入手,“凤吹声如隔彩霞”将笙曲比作凤凰的鸣叫声,似从天降,凸显其超凡入神。②白诗抓住无声的片刻用以衬托(或烘托)筝乐的哀伤。(声停处“一万重”的深情,影射了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余味无穷。)或:白诗从演奏者角度入手,“紫袖红弦”代指弹奏者,展示了一位美丽优雅、演技高超的女子在月下演奏的场景,她全神贯注,被自己的作品打动。郎诗译文: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墙外究竟是哪一家。重重大门紧锁无处寻觅,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赏析:钱锺书《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即“通感”。它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首《听邻家吹笙》,在“通感”的运用上,颇具特色。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此诗三句紧承二句,而四句紧承三句又回应首句,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从“隔彩霞”到“碧桃千树花”)。它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而又避免对音乐本身正面形容,单就奏乐的环境作“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幻想,从而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运用上算得是独具一格的。白诗译文:明月映照下手臂上紫袖随着手指在琴弦上摆动,得心应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产生无穷的想象。如泣如诉的琴声达到顶点时戛然而止,真是在这无声之中蕴含着绵绵的深情。赏析: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明月”点“夜”。“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信手续续弹”,得心应手;“自感”,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乐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读者想象无穷。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这无声是“弦凝”,是乐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无声是“指咽”,是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因而听者从这里获得的感受是“别有深情一万重”。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让读者去领悟想象那筝曲的全部的美妙。《夜筝》全力贯注的这一笔,正是《琵琶行》中“冰泉冷涩弦疑绝,凌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但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像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貌。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诗从侧面落笔,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2)《红楼梦》与唐诗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书中道:“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用典与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句相同,而林黛玉“潇湘妃子”别号的由来则与李诗中的“江娥啼竹素女愁”句所用典故相同。(3)“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仍发挥其积极作用。“君子”一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频繁出现,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诽)(2)女娲炼石补天处江娥啼竹素女愁(重点字:娥)(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重点字: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近,一部名为《去有风的地方》的电视剧因温暖治愈的人物故事和风景秀美的乡村画面,带给人们一段美丽的心灵之旅。在该剧热播的同时,也带火了云南大理乡村旅游。众多游客从全国各地来到“有风的地方”,①_____只为一睹“梦里故乡”的模样。云南大理风光秀丽,日照充足,民族特色浓郁。苍山终年积雪,风景如画;洱海恍如仙境,山水相接;依山傍水的民居错落别致。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使大理发展乡村旅游业具备了②_____的条件。其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自去年5月《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下,美丽乡村建设蔚然成风,很多“网红村”已成为人们心中远离都市喧嚣的③_____。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去有风的地方》折射出了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启迪。(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变换。【解答】(1)①结合前文“众多游客从全国各地来到……”的信息提示,和下文“只为……”的逻辑关联,这里可用成语不远万里(或翻山越岭/不远千里)。不远万(千)里:不以万(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翻山越岭:翻过了很多山,越过了很多岭。形容在外工作的艰苦或旅途的遥远。②结合上文整体内容可知此空强调其所处的环境特别好,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再结合下文的中心词“条件”,这里可用成语“得天独厚”。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③由上文“远离都市喧嚣”可推知此处强调其“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逸、环境幽静”等特点,根据语法可推知为名词,故可填“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整句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对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回环句,也使用具有同一关系的复句。散句变整句题型,通常要先确定某一句为基准句,寻找重复性用语,将剩余句子加上重复性用语改成与基准句结构相似的句子。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三个分句,可以以第一个句子为基准句:“苍山终年积雪”对应“洱海山水相接”“民居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对应“恍如仙境”“错落别致”。答案:(1)①不远万里/翻山越岭/不远千里②得天独厚③世外桃源(2)苍山终年积雪,风景如画;洱海山水相接,恍如仙境;民居依山傍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