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2题,共计63分)1.“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A.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古诗描写的是当时贫富悬殊,但是没涉及到土地兼并,所以排除A;由“苗疏税多不得食”可知,当时的赋税沉重,但是不能反映出徭役的沉重,所以排除B;C说法绝对,排除。通过诗的描写,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情况2.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体现了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监管,故A选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并不代表官方,故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故B选项错误;“朝贡”贸易,是指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材料未涉及这种贸易体制,且宋代之前就有“朝贡”贸易,故C选项错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其交往对象也包含日本,材料也能够体现这种贸易,故D选项正确。故选D。3.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手工业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颠倒了因果关系;材料未体现农业发展受到伤害,棉花的种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B;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农业比北方发达,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北方为南方手工业提供原材料,而南方是通过生产加工然后到北方销售成品,这体现了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D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发展4.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表述错误。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天津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农村经济商品化。5.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B.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C.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经济形态⑤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经济形态1在20世纪初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但后期逐渐解体,结束于1952年土地改革,是自然经济。经济形态2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束于民国建立,可判断为洋务经济。经济形态3兴起于1840年,结束于1949年,且中间有曲折,可以判断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形态4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萎缩,结束于1956年,可判断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形态5兴起于1927年,40年代达到最高峰,结束于1952年,可判断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判断出哪种经济形态,再对比选项,可得出答案。D项反映近代中国发展主流的应该是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官僚资本主义。考点:近代中国经济形态点评:本题考查形式同第8题,同样采用曲线图,考查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趋势,具有极高的概括性。要求考生对近代中国各种经济形态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6.188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B.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C.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状元实业家”发出的“舍身喂虎”的感叹,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农抑商意识,体现了“实业救国”精神与“重农抑商”传统的冲突。故答案为B项。张謇的这种看法不是对工商业发展前景的悲观,排除A项;舍身喂虎并不是指民族工业之间的竞争,排除C项;民族实业家是以实业救国为己任,排除D项。【点睛】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实业家们通过兴办实业报效国家。但是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下,兴办现代实业受到重重地阻力,包括自身观念的改变。材料即体现了实业家排除一切困难,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精神。7.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五计划8.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记忆与理解能力。1953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A项错误。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D项也是无关项。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9.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上述材料说明A.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C.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包产到户……被丢进了垃圾捅,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故B正确。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未开始,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故C排除。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完成,故D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农业合作化与包产到户【名师点睛】包产到户最早出现在1956年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1957年夏季,温州地区各县有1000个农业合作社实行了这种办法,但随后受到批判。1978年春天,为了抗御旱灾,安徽省不少生产队也实行了包产到户,至1979年全省约有10%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同时,在贵州、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穷困生产队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最早恢复包产到户做法的是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大队(小岗村),这个村后来被高度评价为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枪。包产到户得到了邓小平和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10.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我国制订“二五计划”目标时,对粮、棉、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从中可以看出修改方案提出时间粮食产量(亿斤)棉花产量(万担)钢铁产量(万吨)1955年夏(第一方案)4600430011001956年初(第二方案)6400700015001956年夏(第三方案)500048001050—1200A.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B.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C.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D.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答案】C【解析】【详解】从数据来看,第二个方案的预订目标增长率要求太高,具有冒进倾向,尤其是农业方面,基本不可能完成,第三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二个方案进行了纠正和调整。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绝对,第一和第三方案有可行之处,排除;第二个方案目标太高,难以实现,排除B项;第三个方案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二个方案的纠正和调整,排除D项。12.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至1965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得以恢复,故答案为C项。“左”倾错误并未彻底根除,排除A项;B项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排除;农村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点睛】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遭遇了50年代末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13.《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的面貌。但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故答案为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和环节进行调整,排除C项。【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所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中,国家应当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不断发展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5.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的,排除A项;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点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等步骤。(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16.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题干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界对此态度不明,制定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外界疑虑,增强政府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吸引外资。颁布这些法律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非表明我国已经融入。发展市场经济是最终目的,但题干只是强调完善对外开放的相关法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17.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B.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C.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我国是在2008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18.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组号流行服饰流行语阅读文娱形式A列宁装最可爱的人苏联小说扭秧歌B唐装时间就是金钱古典文学看电视剧C军装破四旧毛选学唱样板戏D中山装上网时装杂志跳交谊舞A.AB.BC.CD.D【答案】A【解析】【详解】当时中苏关系友好,流行服饰中列宁装和苏联小说在50年代受到欢迎;流行语中“最可爱的人”是受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文娱形式中扭秧歌受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文艺的影响。故答案为A项。唐装是新时期的流行服饰,“时间就是金钱”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口号,看电视剧应该是80年代以后,排除B项;1966年文革开始后将“破四旧”作为文革的重要目标,军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分普遍,排除C项;上网兴起于90年代,阅读时装杂志和跳交谊舞应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19.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表2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宿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答案】C【解析】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表2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即选C项。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20.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答案】B【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21.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说明上海作为制作中心但国产的电影却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结合上海是半殖民地外国企业交的税远低于民族企业,不难推断C正确。题目要求问的是原因,AB说法是现象。D说法说“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体现了的应该是上海的比例更高,这不符合题目的比例,所以D排除掉。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国产电影的区域性分布22.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变化以及报刊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材料中可知,从1911年10月至1912年4月报刊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一时期人们日益关心社会变革,因此A项正确;《临时约法》在1912年3月以后才颁布,此时距武昌起义已近半年,因此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以后才开始的,故排除C项;D项中“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的说法错误且与题目无关,故排除D项。【考点定位】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变化以及报刊事业的发展;并通过选项考查了新文化运动。23.“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C.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的“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中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教皇的作用,排除B项;寻找黄金是探险家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24.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B.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分布越来越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特别是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对美洲进行探险和征服所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欧洲大量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是欧洲人对美洲征服的表现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25.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C.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中材料主要表述了从1650年到1750年之间,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得到了普及,从贵族发展到社会各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到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所以本题选C。A项与饮茶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B项《航海条例》是英国在17世纪中期针对荷兰提出的,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拓展。26.下图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①至④阶段发生的史实,不正确的是A.第①段:西班牙支持的麦哲伦环球航行B.第②段:英国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C.第③段:英国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D.第④段: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侵略战争【答案】B【解析】【详解】从图片信息和所学世界殖民活动历程来看,在第②段即17世纪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的是荷兰,不是英国。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西班牙支持的麦哲伦环球航行是1519—1522年,属于第①段;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属于第③段;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侵略战争,属于第④段。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27.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A.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B.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C.殖民扩张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D.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答案】D【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曙光”,理解题干的意思是在强调:征服和掠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再联系所学相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条件等相关知识,如:资本、劳动力、原材料、市场、技术等条件。而殖民扩张满足了以上大部分要求,特别是资本和劳动力等。这些都属于资本原始积累,对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答案选D。A选项是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提法正确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征服与掠夺为资本主义带来的好处。B选项只提到黑奴贸易,不够全面。C选项说法也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中强调的“曙光”二字。28.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答案】B【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29.综合下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约1770约1790~1793约1830~1835数额(百万英镑)140175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年份175517971835指数42.7442.4878.69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从1770到1793年,英国国民总收入由140百万英镑增长到175百万英镑,而在同一时期,工人工资收入还略有下降,据此可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科技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工人的工资指数从1775年到1835年由42.74增长到78.69,这说明了工人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改善的,故可排除C;从1770到1835年,英国国民总收入由140百万英镑增长到360百万英镑,增长了两倍多,而这一时期,工人的工资虽有增长,但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国民总收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图表型历史选择题的步骤:一是审清题目,明确要求;二是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数字及数字所体现的趋势,最大可能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三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干扰、做出科学判断。30.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等,解读题干材料,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是对题干材料的片面理解,明显错误;B项不能够体现材料的核心意思,排除;C项“对立”两字带有片面性,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工业革命后,体现浪漫主义文学风格(揭露社会的黑暗、丑恶和虚伪,呼吁人性的关怀和解放等),客观、准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革命弊端的认识;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文学流派·浪漫主义文学31.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关键词“19世纪60年代”,当时发生了南北战争。不同宽度的铁轨,说明尚未形成成熟的同一国内市场。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并不符合史实,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向美国扩展。铁路部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材料并没有涉及。排除BCD。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32.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城市化进展显著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工业化开始启动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33.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中国所占份额减少主要在于欧洲工业革命后,制造业迅速发展,而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速度较慢,而非中国制造业衰退,B项错误;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和结果,不是推动欧洲工业化发展并超越中国的原因,CD两项比较,D项更符合要求。【考点定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影响3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指的是工业革命后产生的机器大工业,所以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A项“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不是材料的主旨;工业革命发明的新式交通工具,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自由主义盛行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最符合题意。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35.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英国主张推行自由主义政策B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垄断组织。D项中两个联盟钢铁产量占全国的98%,结合时间可以判断其结论是正确的。故答案为D项。A项时期英国主张重商主义;B项以一个城市人口增加,论证整个英国的城市化,结论不能成立;C项时期俄国农奴制度仍占主导地位。其他三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均排除。36.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至47%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为了稳定农业,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目的是恢复工业,AC两项与题目不符;提高进口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防止外来商品占领本国市场,B项错误;D项意为美元贬值,有利于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刺激出口,D项正确。【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影响37.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图片中显示“1936一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说明是罗斯福新政实施导致经济开始复苏导致的,故D项正确;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变化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影响。38.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AB两项错误。D项为错误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39.1993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对田纳西河流域国有制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依据题干中“1933年”可以直接排除A,因为在罗斯福新政下政府是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B“改变国有制”的表述不合史实,罗斯福新政中没有改变企业的国有制;C与题意无关;依据材料中“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可知其只是使企业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故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40.《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时间1936年说明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材料中“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信息说明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故本题选择D项。A中罗斯福是国家干预经济体现,不符合“为私营企业”题意;罗斯福体现两种结合,故B项错误;C中“政治自由”与材料中“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的信息不符。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新政的影响。41.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到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国家干预经济”出台的背景。“政府增加开支,舒缓经济衰退”的主张就是国家干预经济,从题干得知一开始罗斯福是不支持的,由此可排除A和D,而B和题干冲突,又违背了史实。C项中“罗斯福新政的理念”指的就是“国家干预经济”,依据题干可得出“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就已萌发。42.历史研究不仅需要挖掘史料,而且需要通过对史料进行科学分析,做出合理推断.根据1820年至1979年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经济指标变化表(单位%)推断,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入阶段平均失业率消费者物价的年平均增长率1820—1870年—0.21870—1913年4.50.41920—1938年①②1950—1973年3.04.11973—1979年4.1③A.7.3B.﹣0.7;9.5;7.3C.7.3;﹣0.7;9.5D.9.5;7.3;﹣0.7【答案】C【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得工厂破产,工人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所以①应是7.3,②应是0.7;1973年资本主义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出现滞涨现象,所以③应是9.5。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3题25分,44题12分,共计37分)43.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综合英语》单元试卷quiz 2
- 自来水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件2
- 《核舟记》公开课课件用
- 2015年浙江绍兴中考满分作文《出发不只是为了终点》
- 雷锋纪念日主题班会课件
- 信息化建设项目澄清函样本
- 废弃物品再生利用实施策略
- 生态宜居二手房买卖合同样书
- 高等数学第三章习题
- 智慧树知到《药用植物学》章节测试答案
- 乙烯裂解汽油加氢装置设计
- 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第二版答案全
- 环式快开盲板技术说明书
- 南极洲[世界地理]
- 华为项目管理规范
- 最新投标书密封条
- JJG596-2012《电子式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
- 内镜中心应急预案
-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