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5.0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但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却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假若刚刚获得解放的新诗即刚刚从格律诗中解放出来的新诗,找到了统一的表现形式,岂不是又要给自由了近百年的新诗重新戴上手铐脚镣?正像刚刚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习之后,再给妇女缠起三寸金莲。因此,新诗即自由诗,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已跨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要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材料二: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的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多。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看,杜甫可谓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决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于新诗的发展。B.从闻一多倡导新诗的建筑美等表现形式,直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有一个共识。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D.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的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影响很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B.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C.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杂得多。D.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最大的争论,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绝格律。(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A.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B.诗歌忌重字,杜甫故意用重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C.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的境界。D.杜甫的用韵极其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可以转韵,也可以宽松地用通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依据材料一第4段作者和朱光潜关于意境美的看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境美。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1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张英伦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5.0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B.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D.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辅政有功,不图名利。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周公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周公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B.周公还政成王,面北称臣。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C.周公居安思危,制定官吏职责。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D.周公去世,备受成王礼遇。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②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5)周公是如何辅佐成王的?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渐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2)这首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悲喜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②《登高》中表现落叶纷纷壮阔秋景慨叹时光流逝的句子是“,”。③《琵琶行》中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6.(6分)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诗言志。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的哲理之间;中年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两句比喻,抒发身在宦海心系田园的情志;老年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则借用“,”的典故,表达要招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雄心。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饪。通过______,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厨艺,还能真正体会到做菜的辛苦和乐趣,增加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从而减少食物浪费,进一步养成______的生活作风。期末考核时,学生的“作品”会摆在食堂的专门窗口,供师生们品鉴,这又会给学生带来满满的成就感。烧菜做饭作为一项生活技能,能让学生受益一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纸上谈兵受益匪浅自己动手勤俭节约B.形同虚设受益匪浅身体力行吃苦耐劳C.形同虚设不虚此行自己动手吃苦耐劳D.纸上谈兵不虚此行身体力行勤俭节约(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劳动者在幕后辛勤付出,才做出了一道道家常菜B.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都承载于一道道家常菜C.一道家常菜,通常承载着劳动者在幕后的辛勤付出D.一道家常菜,劳动者在幕后通常有着辛勤的付出(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B.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C.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增强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有助于他们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D.通过学习烧菜做饭还会使学生对家务劳动的理解与认知得以增强,有助于在和家人的相处中更懂得体谅、更懂得感恩、更懂得分担。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习作。家,是早出晚归的住所,是日夜思念的故乡,是精神栖息的殿堂……回,是过程,是情结,是觉醒……回家,从家人的喜怒哀乐中感受亲情,从故乡的离别团聚中体味牵挂,从精神迷失回归中找寻寄托……请以“回家”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5.0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但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却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假若刚刚获得解放的新诗即刚刚从格律诗中解放出来的新诗,找到了统一的表现形式,岂不是又要给自由了近百年的新诗重新戴上手铐脚镣?正像刚刚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习之后,再给妇女缠起三寸金莲。因此,新诗即自由诗,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已跨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要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材料二: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的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多。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看,杜甫可谓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决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于新诗的发展。B.从闻一多倡导新诗的建筑美等表现形式,直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有一个共识。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D.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的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影响很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B.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C.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杂得多。D.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最大的争论,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绝格律。(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CA.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B.诗歌忌重字,杜甫故意用重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C.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的境界。D.杜甫的用韵极其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可以转韵,也可以宽松地用通韵。(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依据材料一第4段作者和朱光潜关于意境美的看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境美。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解答】(1)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错误。从原文“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来看,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并没有言明具体的时间,故“在杜甫之前”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故“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认可”曲解文意。故选:C。(2)A.“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心”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B.“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错误。从原文“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来看,意境美是别的美的基础。C.正确。D.“好的新诗拒绝格律”错误。选项表述绝对化,参见原文“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不是拒绝格律。故选:C。(3)A.反映了杜甫诗歌的政治情怀,跟载道与言志相关。B.表现杜甫诗歌的散文化,跟格律与自由相关。C.材料二阐述了杜甫诗歌的载道与言志、格律与自由。本项阐述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无涉。D.阐述杜甫诗歌的用韵特点,跟格律与自由相关。故选:C。(4)材料一共有5段。第一段,引出问题“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并且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却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因此,新诗即自由诗,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即新诗没有统一的形式,符合新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第二段,指出新诗诗体建设的关键“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即概括为:新诗诗体建设的关键是追求诗的意境美。第三、四段,“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具体阐述意境的内涵。第五段,归结论点“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指出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5)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作者和朱光潜关于意境美的相关观点,其次要理解材料所给短诗的意境,最后运用材料分析短诗。作者和朱光潜关于意境美的观点:“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材料所给的短诗,氛围化:这首短诗共有三节,似三幅色彩不同、格调迥异的画面:第一幅清新淡雅,明朗欢快;第二幅模糊朦胧,沉闷惆怅;第三幅阴冷凄凉,悲痛忧伤。借助“清远的笛”“月亮”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惆怅的氛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染力极强。情节化:短诗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先是听到“清远的笛”这熟悉的乡音,然后看到“故乡的面貌”而感受到“一种模糊的怅惘”,在“雾里”与故乡“挥手别离”,最后写“离别后”的乡愁。诗句具有一定的情节顺序,充满故事性。意象化:乡愁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诗句借助“月”“树”等意象表达了思乡之情:“月”是永恒的存在,而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古今游子共通的情怀,“月”在,“故乡”在,游子的乡愁亦无处不在;“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故乡如树,树永不老去,故乡亦永远年轻,永驻游子心中;故乡月夜,月夜永在,思乡恒存,隐喻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故乡这棵永不老去的树,永驻游子心中,隐喻诗人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诗人以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凭借超凡的想象力,使读者进一步体会出那种沉重的缠绵的思乡之情。答案:(1)C(2)C(3)C(4)首先阐述新诗没有统一的形式,符合新诗的客观发展规律,接着指出新诗诗体建设的关键是追求诗的意境美,然后阐述意境的内涵,最后归结论点,指出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5)①氛围化:诗歌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惆怅的氛围,乡愁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感染力极强。②情节化:听到浓浓的熟悉的乡音,看到故乡模糊的景致,雾里挥手离别故乡,充满故事性。③意象化:故乡月夜,月夜永在,思乡恒存,隐喻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故乡这棵永不老去的树,永驻游子心中,隐喻诗人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1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小步舞[法]莫泊桑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跟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它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只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带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地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我一吃完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他意外得打了个哆嗦。“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张英伦译,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3)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解答】(1)B.“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故选B。(2)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貌”“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出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非常幽静”“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考生据此分析即可。(3)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考生据此分析即可。答案:(1)B(2)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衬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3)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使故事有余味。苗圃被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5.0分)3.(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B.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D.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周公辅政有功,不图名利。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周公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周公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B.周公还政成王,面北称臣。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C.周公居安思危,制定官吏职责。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D.周公去世,备受成王礼遇。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②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5)周公是如何辅佐成王的?【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三”为虚数,指“多次”,修饰“捉发”,要连在一起,排除BD。“之鲁”是“到鲁国”,主语是“子”,“子”前断开,排除A。译文: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故选:C。(2)D.“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说法错误,“世家”记述王侯诸国之事,大臣之事一般出现在“列传”中。故选:D。(3)C.“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百姓说”是因为周公“作《立政》,以便百姓”。故选:C。(4)①蚤:通“早”;蚤终:指早逝;少:年幼,年少;成周:指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所以:……的原因。句子翻译为: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②以:因而,以致;亡:失去;为人子可不慎乎: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句子翻译为:做父母的,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失去(或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5)由原文“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可知,他为更好地辅佐成王,尊贤重士,招揽人才。由原文“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可知,举兵东征,平定管叔等人的叛乱。由原文“公归,恐成王壮……便百姓,百姓说”可知,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由此可知,他建章立制。答案:(1)C(2)D(3)C(4)①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②做父母的,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失去(或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5)①“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尊贤重士,招揽人才。②举兵东征,平定管叔等人的叛乱。③“作《周官》,官别其宜”,建立典章制度。④“作《立政》,以便百姓”,稳定民心。参考译文: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还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周公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周公捧着大斧,召公捧着小斧,两人陪伴武王祭祀殷朝的社坛,向上天昭布纣之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中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政。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我)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这是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便继续留下来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诚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又用了两年的时间,最后平定了淮夷活动的东南部地区。从此天下诸侯都归服于周。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展壁(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毋逸》说:“做父母的,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多士》说:“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王。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渐渐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引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2)这首诗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悲喜之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解答】(1)C.“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选C。(2)最后四句写思归之情,是诗人望月而生的思乡之意,明月夜夜照人夜归,然而自己却无法归去;虽说“早晚”要归,但等到归家,自己只怕已经白发苍苍了,并且“故园池台”恐怕也早已残损不堪了;充满悲伤之情;但在诗句中又不乏温情的句子,如“明月为谁好”就透露出一种关怀之意,尽管此时明月并未照着诗人归去,但诗人想象自己也早晚能够趁着月色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更透露出一种老年归故乡的欣然满足之意;但这些都是诗人想象之景,以虚衬实,实际漂泊的处境在美好的憧憬下反而更加令人悲伤了。答案:(1)C(2)①诗歌的后两联抒发诗人漂泊在外,既悲又喜的思归之情。②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③但悲情中也有乐笔,诗人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译文:秋风来了吹动我的衣裳,河川外的太阳逐渐微弱。天气晴朗都急急忙忙的捣洗煮过的熟绢,路上的行人非常的少。不知道明月是为了谁照路,反正迟早他会乘坐小舟归来。头发慢慢白了依靠在庭树旁边,原来的庭院和水池已经和原来不一样。赏析:“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开篇从亲切细腻的感受切入,嗣后导向对宇宙自然的体认。“东流之外西日微”,“东流”,东方的流水:“西日”,西方的太阳。二者在空间上相互映衬,体现外在的空间属性;但同时“东流”“西日”又是时间性的,其时间性是来自事物自身的内在属性。这种时空合一体现的混沌整一的宇宙观,最易导向人的情感体认。“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绝佳句,牟宗三曾书之悬壁。这是对历史本然状态的想象和祈望,并非像《杜诗详注》中说的与战争有关。“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对价值与意义的追询,追询是得不到答案的,但人的归来为明月在存在找到了目的。“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等到白首回家的那天,在庭中体味世事人生。但故园池台如今是否还在?对故园的忧虑,精神故乡的忧虑。白发之时要回家,但有家可回吗?体现出杜甫悲剧意识的特征。四、默写(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登高》中表现落叶纷纷壮阔秋景慨叹时光流逝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③《琵琶行》中由琴声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解答】故答案为:(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摧)(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重点字:嘈)6.(6分)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诗言志。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哲理之间;中年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比喻,抒发身在宦海心系田园的情志;老年的曹操在《短歌行》中则借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表达要招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重点字:羁、渊)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新学期到来,我校推出一门全新的通识课“家常菜”,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过去,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非常少,而且多是______,很难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家常菜”这门课找到了学生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学习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却能让学生______。()。择菜,洗菜,切菜,准备配料并着手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