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1*2=82分)1.下文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该文化遗存是()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良渚地区。根据所学可知,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C项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排除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与题干描述“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符,排除B项;陶寺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其代表性成就是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陶器,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图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A.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中原文化辐射四方C.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的分布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体现文化呈现多元发展且分布广泛的特点,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项正确;交流具有双向性,材料不能反映区域间相互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细颈袋足陶篱不一定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器物,也体现不出该器物辐射流传的过程,排除B项;但材料只提到细颈袋足陶篱分布的位置,不能说明其手工业生产的水平,无法得出“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与西周分封制相关,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选任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题干的问题是“这一记述有助于”强调的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而不是青铜器的铸造,排除C项;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题干体现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4.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境内的文明遗址中,都出土了少量的与偃师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器物,如广丰社山头遗址的卷沿深腹盆、敞口深腹外饰凸棱平底盆,就与二里头二期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夏王朝统治范围到达江西 B.江西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迟滞C.区域之间存在着文明交流 D.江西文明发展呈现多元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江西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器物有与偃师二里头文化相似的,这表明在当时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文明交流,C项正确;虽然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与二里头文化中的器物相似的,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夏王朝的统治范围扩大到了江西地区,排除A项;考古发现有与二里头文化相似的器物,表明当时江西地区已经与其他先进文化区有所交流,这意味着江西地区的文明发展并不迟滞,排除B项;虽然各地文化有交流,但仅江西境内发现的与二里头文化相似的器物,不足以证明江西文明发展呈现多元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5.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其中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内有宫殿建筑区(新确认为富城),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还有纵贯城址的大路。这反映出当时()A.早期国家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B.城市营建已经形成制度C.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D.城市规划走向成熟规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有宫殿建筑区,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且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据此可以说明,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组织力量的强大,而非控制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城市营建制度是否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大,无法得出城市规划是否走向成熟,以及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6.《史记》等记载,四五千年前,黄帝的足迹西达陇东、东到海岱、北至华北、南达江湘,设官监国,诸侯来朝。从考古发现看,四五千年前,黄土高原对周边文化影响显著,黄河流域一度实现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原初一统,长江流域可能也受其节制。由此可知()A.这一时期贫富分化加剧 B.出土文物信息最为可信C.当时华夏认同观念流行 D.文献记载有一定真实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四五千年前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史记》对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政治发展情况的描述,说明历史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出土文物信息的可信度较高,但并不是最为可信,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7.陶寺文化早期墓葬发现了1000多处,下表格中三种类型墓葬各方面差异说明了陶寺文化()类型墓坑尺寸随葬品数量和种类占墓葬总数比例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不及1%中型墓长宽尺寸相对大型墓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约占10%小型墓长约2米,宽约0.5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约占90%A.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B.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C.手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D.已出现普遍遵奉的王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题干表格对陶寺遗址墓葬情况的归类分析可知,墓葬出现大小的差别,随葬品也存在多少贵贱的区别,体现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A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较为明显,未体现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这种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并未体现其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普遍”说法绝对,且材料无法看出是否遵奉王权,排除D项。故选A项。8.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有多条道路和墙垣,把都邑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祭祀区、宫城区和作坊区恰好在中路,且宫城区居于中心,其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城区的周围。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礼制文化走向成熟 B.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C.具备王朝国家特征 D.交通改善助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居于中心,其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城区的周围”,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较高的社会组织能力和规划能力,这说明夏朝具备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C项;西周时期,礼制文化成熟完备,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早期国家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权,排除B项;题干的重点在于描述遗址的布局特点,而非交通和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9.《左传》记载,卫国小宗州吁弑杀卫桓公并自立为君。鲁隐公询问臣子: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A.礼崩乐坏造成小宗势强 B.天子政治权威遭到挑战C.敬德保民思想得到认可 D.血缘政治影响不断减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结合所学只是可知,材料中鲁国臣子的回答强调了德治和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安抚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德治和民心的重视,即敬德保民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通过道德和仁政来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暴力。州吁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C项正确;虽然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的特点,材料并没有直接说明小宗势力的强弱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的故事发生在卫国,与天子的政治权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血缘政治在春秋时期仍然有重要影响,这个故事并没有直接说明血缘政治的影响在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10.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做法,与诸侯争夺春秋霸主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可,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招贤纳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后,华夏渐为通用词”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A.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桓王被迫向诸侯祈求已逝周平王的随葬品,打破了之前的礼仪制度,这体现了周王室的衰落,说明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题干说公元前720年,已经是东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涉及的是王位继承问题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王位继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此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故选A项。13.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政治制度逐渐转型 B.百家争鸣的影响C.经济政策逐渐转变 D.宗法观念的弱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小农经济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A项正确;思想领域的变化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影响,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封建经济政策属于确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4.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坚守 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对秦国的以法社会治理是给予称赞的,但对于统治者的功名却予以否定,说明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也存在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B项正确;A项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荀子对今的秦国是称赞的,排除A项;秦国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理念,材料对秦国的称赞,说明荀子思想不是单纯坚守儒家思想理念的,排除C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不主张变法图霸,排除D项。故选B项。1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 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 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要建立庞大的常备军和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有效组织全国人力物力就要打破旧的松散的贵族政治,就需要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政治掌控力的提升,和税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是破旧,无法立新,文中的一系列措施需要新的体制来达成,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思想家主张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贤的主张,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对人民进行严加管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B.晋国势力走向衰微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10-公元前559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位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晋国内乱后师服认为现在的晋国,只不过是距离王城不足一千里的一个诸侯,居然也能建立国,国本较弱,认为他不能持久,但公元前559年师旷认为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匡正他们的过失。从前710年到前559年,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等级严密的分封体制逐渐走向瓦解,A项正确;晋国势力走向衰微无法在材料中看出过程,且只能反应第一则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两个人物对本国内发生内乱动荡事情的看法,没有涉及到变法运动,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发挥作用仅适用于第二个师旷的表述,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8.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 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 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和所学可知,孔子反对卿大夫私自公开大臣所编法律,而赞扬郑国国相子产经过郑国最高统治者的肯定而铸的刑书,反映了孔子维护君主权威,反对政出于卿大夫,D项正确。据材料“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可知,孔子强调礼制赋予的统治秩序,并不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排除A项;铸刑鼎都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孔子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的是铸刑鼎的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用道德教化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19.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时间背景可知,此时处于秦朝,此事件不难看出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的坑儒为其暴政的一种隐性体现,为秦朝短时间内的灭亡埋下伏笔,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方士们讨论始皇的行为举止,并未体现舆论对统治造成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处死的400多个文人并不完全是标准的儒人,无法推出对儒学的严重打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秦始皇的昏庸无能,排除D项。故选A项。20.有学者指出就综合国力来讲,秦国的文明程度、人力和物质资源不一定较六国强,但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进而一口一口地将六国吞噬掉。该学者意在说明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是()A.综合国力的增强 B.郡县制的普遍推行C.君主权力的强化 D.统治者的雄才伟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秦国)。根据材料“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组织把权力集中于君王,整个国家被组织成为一台高效有力的战争机器”可知,该学者认为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原因在于秦通过强化君主权力,提高了国家对社会资源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综合国力的增强属于秦统一的一方面原因,但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郡县制的普遍推行是在秦朝建立以后,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资源并把权力集中于君王,这主要突出的是国家组织能力强,排除D项。故选C项。21.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秦朝时期的度量衡标准器,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基本上涵盖了秦朝当时所有的疆土。这可用于印证秦朝()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C.“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D.“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近年来出土了大量秦朝时期的度量衡标准器,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江苏盱眙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基本上涵盖了秦朝当时所有的疆土”描述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在全国实行,B项正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体现的是皇权专制,排除A项;“海内为一,功齐三代”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排除C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体现的是秦朝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22.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他意在说明郡县制()A.使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B.加强了君主专制C.适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 D.能够消除内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在中国延续两千余年,适应了古代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分封制在一定范围尚存在,而非退出历史舞台,排除A项;郡县制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B项;消除内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3.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疆域扩展,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说法错误,国内民族差异不会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24.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以商鞅变法时期的度量衡制为标准(如下表所示),颁行全国。这一举措()度量衡1丈=10尺=100寸l=10斗=100升=1000合1石=120斤(合今307050克)合今230厘米合今2000毫升1斤=16两=384铢(合今256.25克)A.减轻了全国民众的赋税负担 B.消除了各诸侯国的经济差异C.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 D.体现出严密的重农抑商倾向【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使得各地的交易和计算有了统一的标准,这极大地便利了跨地区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在统一的度量衡下,商品可以更加顺畅地在各地流通,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一体化,C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推行的是度量衡的统一,这主要是经济制度上的变革,与民众的赋税负担无直接关联。赋税负担的减轻通常与税收政策相关,而非度量衡制度,排除A项;度量衡的统一确实有助于经济交流和贸易的标准化,但它并不能“消除”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排除B项;虽然秦朝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材料中并未提及这一政策与度量衡制度之间的直接联系。度量衡的统一主要是经济制度上的改革,与重农抑商政策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25.汉初贾谊评价秦朝反击匈奴的效果时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认为,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由此可知,秦朝反击匈奴()A.成为建立大一统的关键一步 B.有利于保障农耕文明的发展C.彰显了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 D.推动了中原文化向边疆扩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材料“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可知,贾谊、桑弘羊等人都认为秦朝派蒙恬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的侵扰与破坏,有利于保障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B项正确;北击匈奴利于巩固大一统,但并非是关键一步,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秦朝巩固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制度优越性无关,排除C项;防止匈奴人南下未必就能在边疆推动中原文化的扩展,排除D项。故选B项。26.“考秦之制……内外管制为同一系统”。丞相与地方郡守掌民事,御史大夫与地方郡监学监察,太尉与地方郡尉掌军事。这反映了A.秦朝出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C.官僚队伍出现臃肿重叠现象 D.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中央有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地方都有对应的机构,所以职责分配比较顺畅合理,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D项符合题意;争国出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表述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不符合题意。故选D。27.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统领全国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牵制丞相,以加强君权,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与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秦朝设太尉主持军事,排除B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C项;故选D项。28.西汉初年的吴越地区,既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也有先秦越人特征的墓葬。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所出土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墓葬文化形制。这表明西汉中后期()A.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 B.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C.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 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后期(中国)。材料提及相比于西汉初年,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吴越的墓葬文化受到汉族文化习俗的深刻影响,表明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不合逻辑,与材料侧重吴越墓葬形式汉族化相悖,排除A项;“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不合史实,西汉初年吴越地区实行分封制,由吴、越诸侯国进行治理,排除B项;“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应在魏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9.汉初,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统治者大多“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采取较为宽松的政治政策。但是据研究表明,汉朝初年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由此可知,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缴纳罚款,增加收入 B.增加人口,恢复生产C.重视民心,解决单身 D.严刑峻法,巩固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对于晚婚者重罚,这样有助于推动早婚早育,由此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实行罚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恢复生产,B项正确;打击晚婚缴纳罚款不能增加赋税,其增加收入有限,排除A项;西汉初期,政府打击晚婚者其目的是恢复生产,但是材料没有体现对于民心的重视,排除C项;对年龄在30岁以下的未婚女子进行罚款其直接目的恢复经济发展,这也不是严刑峻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0.东汉时期,朝廷在举行各种仪式时,如皇帝即位、祭祀天地、宴享群臣等,都会参照《周礼》的记载来制定礼仪程序。郑玄、马融等官员对《周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疏,使得《周礼》成为礼学的重要经典。这说明,东汉朝廷()A.顺应豪强崛起的政治需要 B.发挥儒学治国安邦的功能C.遵奉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 D.践行法家相生相胜的理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朝廷在举行各种仪式时,参照《周礼》的记载来制定礼仪程序,且将《周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疏,体现了国家对儒家思想的重视,需要其发挥治国安邦的功能,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崛起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儒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排除C项;相生相胜是阴阳家的思想,而非法家,排除D项。故选B项。31.西汉武帝末年,隽不疑任青州刺史。武帝去世后,昭帝即位,“齐孝王孙刘泽交结郡国豪杰谋反,欲先杀青州刺史。不疑发觉,收捕,皆伏其辜”。因此,昭帝擢升隽不疑为京兆尹,并“赐钱百万”。据此推断,西汉刺史制度()A.扩大了皇权范围 B.有利于选拔郡国官员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确保了官员清正廉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隽不疑任青州刺史阻止了齐孝王孙刘泽谋反,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监察作用,不是皇权范围,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与选拔官员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确保了官员清正廉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32.王莽正式称帝后,各地兴复汉室为旗号的武装活动更加活跃。赵国邯郸人王昌诈称是汉成帝之子,赢得豪强支持;宗室刘玄在“兴复汉室”的旗号下被绿林军拥立为帝;刘秀建立东汉之后,将自己说成是汉室中兴之主。这些现象说明了()A.复兴汉室为荣的社会风气已形成 B.正统观念对于民族认同有重要引导作用C.最高统治权力的争夺异常的激烈 D.以汉朝为核心的国家认同经受住了考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莽篡政后,各地的武装力量都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进行反莽斗争,这说明以汉朝为核心的国家认同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同,经受住了考验,D项正确;复兴汉室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实质是各个武装力量以此为旗号来加强自己的武装活动的合理合法性,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认同问题,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王莽篡政所建立的新朝应是当时的最高统治权力所在,排除C项。故选D项。3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家人子”(宫侍女)出身的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答“家人言耳”太后大怒,命他去刺野猪,幸得景帝帮助才脱困。这一记载最能印证汉初()A.无为而治思想发生动摇 B.弃道崇儒思想开始抬头C.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强烈 D.皇权独尊遭受外戚挑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辕固生作为儒家的代表,对老子书的轻蔑态度,以及他在皇后面前的直言不讳,确实可能反映出儒家思想的逐渐抬头和对道家(黄老之学)的挑战,B项正确;辕固生对老子书的评价反映出对黄老之学的某种不满,但这一事件并不能直接证明整个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发生了动摇,排除A项;材料中窦太后的行为主要是基于对辕固生言论的不满,而非社会等级意识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皇权与外戚之间的冲突或挑战,窦太后的行为更多是出于个人对辕固生言论的不满,而非对皇权的挑战,排除D项。故选B项。3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西汉时期出现了西域才有的物产,西域地区的人也学会了中原的农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为了配合匈奴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材料所表现的现象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西汉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无需依赖世界市场,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而非农业生产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35.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政府因“天下马少”而“平牡马匹二十万”,同时整顿币制,发行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下令“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元鼎三年(前114年),又“令民告缗(逃漏税款)者以其半与之”。这些举措()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因袭了传统的经济政策C.旨在规范经营和组织管理 D.旨在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试图通过提高马匹价格、整顿币制、均输平准、商业告缗等措施聚敛财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但不能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体现了抑商的倾向,但出现了之前未有的均输、告缗等措施,不能简单称之为“因袭”,排除B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规范经营和组织管理,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手段,排除C项。故选D项。36.汉初讲究清静无为,政务简单,皇帝和丞相五天才开一次办公会。到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朝廷多事”,原有的那套轻简的旧制度无法适应需要,汉武帝进而另起炉灶。汉武帝“另起炉灶”主要表现为()A.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 B.设立刺史制度以监察官员C.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 D.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积极有为,设立了刺史制度以监察地方官员,B项正确;确立尚书台为行政中枢、逐渐提升尚书令的作用是在东汉时期,排除AC项;提高文书传送系统的效能是在秦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37.汉初,非功臣列侯及其后代不能任相。汉武帝改变传统,任命平民出身的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对武帝唯唯诺诺,“不肯面折廷争”。由此可知,当时()A.在选官中引入竞争机制 B.相权受到中朝的限制C.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衰退 D.专制集权进一步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汉初功臣列侯及其后代才能担任丞相,这一现象容易导致相权坐大。汉武帝时,任用平民为丞相,这些丞相对皇帝唯唯诺诺,表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发生变化,即皇权得到强化,D项正确;汉武帝打破了丞相只能由功臣列侯及其后代担任的传统,选用平民出身的人,削弱了相权,并非将竞争机制引入选官,排除A项;材料中只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未提及中朝,排除B项;材料只是丞相来源发生变化,无法体现士族群体对政治整体影响力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38.汉昭帝(前94年——前74年)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下表,据此可知()儒生(贤良、文学之士)主张桑弘羊(御使大夫)主张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而天下从风……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中国无干戈之事矣……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则浸以深。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庶而宁边境者乎?A.朝中分歧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 B.争论为武帝解决边患提供支持C.东汉时期监察机构权力日益衰落 D.朝廷之中的朋党之争日趋严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昭帝时期(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生主张对匈奴应该“以仁义导之”,即推行仁爱和正义;而桑弘羊认为应“击夺以困极之”,即采取军事打击。这场争论是关于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A项正确;汉武帝在汉昭帝统治之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故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39.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后经考古证实,距离凤凰嘴大概2100米距离的江村大墓,才是汉文帝准确的墓地位置。在江村大墓800米远的地方则是窦皇后陵(见图示)。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运用不同史料首先要辨别真伪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叙莫衷一是C.历史叙述受到阶级立场的影响 D.只有文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类编长安志》中对汉文帝墓地的记载与考古成果不同,对同一事件记载不同,因此在运用中要辨别真伪,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年代久远与历史记叙莫衷一是的关系,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立场对历史叙述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文物史料是了解历史事实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是唯一的证据,排除D项。故选A项。40.东汉明帝时,沿袭光武帝的做法,打算分封皇子,将众封国领地减少一半。马皇后说:“诸子裁减食邑数县,依据祖制不是已经俭省了吗?”明帝回应:“我子岂宜与先帝子等乎?岁给二千万足矣。”这说明,东汉时期()A.外戚干政影响君主决策 B.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C.皇室节俭之风盛行已久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明帝将被分封的皇子领地减少一半,也就是削弱了王国、侯国的实力,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明东汉时期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其对君主决策的影响,排除A项;东汉明帝将被分封的皇子领地减少一半,也就是削弱了王国、侯国的实力,与“皇室节俭之风盛行已久”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中央对王国拥有控制权,“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1.汉武帝时,卫青以侍中身份“出入禁中、顾问应对”,后因其三次北伐匈奴有功,武帝“以青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代行太尉职权。武帝临终时,又以侍中出身的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统领朝政。这反映出武帝时期()A.外戚势力控制朝政 B.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中枢权力运行机制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卫青以内朝官的身份侵夺外朝军权,内朝出身的霍光统领朝政,侵夺外朝行政权,说明内朝官员掌握外朝军政大权,即内朝(中朝)侵夺外朝权力,体现了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未体现外戚势力控制朝政,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18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材料二当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时,政治的危机就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以图加强国家力量,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法。——摘引自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三“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摘编自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材料四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卷十四(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出现“统一”趋势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转型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地方行政制度。【答案】(1)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2)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变法运动的促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3)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4)郡国并行制。【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可知,兼并战争不断;根据材料“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可知,大国多已形成;根据材料“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可知,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中“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解了贵族对血缘和宗法纽带的神秘感”“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普遍进行变法活动……同时中央集权也发展起来”的描述进行归纳即可。【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到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小问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一、单选题(41*2=82分)1.下文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该文化遗存是()A.河姆渡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陶寺文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期良渚地区。根据所学可知,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C项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排除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与题干描述“存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符,排除B项;陶寺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其代表性成就是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陶器,排除D项。故选C项。2.下图为出土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这反映出当时()A.区域文化存在交流互动 B.中原文化辐射四方C.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细颈袋足陶篱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斟酒器——细颈袋足陶篱的分布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有广泛的分布,这体现文化呈现多元发展且分布广泛的特点,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项正确;交流具有双向性,材料不能反映区域间相互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细颈袋足陶篱不一定是中原文化的代表器物,也体现不出该器物辐射流传的过程,排除B项;但材料只提到细颈袋足陶篱分布的位置,不能说明其手工业生产的水平,无法得出“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è)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与西周分封制相关,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选任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排除A项;题干的问题是“这一记述有助于”强调的是青铜器上的铭文,而不是青铜器的铸造,排除C项;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题干体现的是周王对诸侯册封赏赐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4.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江西境内的文明遗址中,都出土了少量的与偃师二里头文化相同或相似的器物,如广丰社山头遗址的卷沿深腹盆、敞口深腹外饰凸棱平底盆,就与二里头二期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夏王朝统治范围到达江西 B.江西地区早期文明发展迟滞C.区域之间存在着文明交流 D.江西文明发展呈现多元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江西境内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的器物有与偃师二里头文化相似的,这表明在当时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文明交流,C项正确;虽然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与二里头文化中的器物相似的,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夏王朝的统治范围扩大到了江西地区,排除A项;考古发现有与二里头文化相似的器物,表明当时江西地区已经与其他先进文化区有所交流,这意味着江西地区的文明发展并不迟滞,排除B项;虽然各地文化有交流,但仅江西境内发现的与二里头文化相似的器物,不足以证明江西文明发展呈现多元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5.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其中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内有宫殿建筑区(新确认为富城),城垣内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还有纵贯城址的大路。这反映出当时()A.早期国家较强的社会控制力 B.城市营建已经形成制度C.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 D.城市规划走向成熟规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山西陶寺城址外有郭城,有宫殿建筑区,有数座大型建筑,规模宏大,且城内各功能区划分比较清晰,据此可以说明,建设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较高的社会组织和管理能力,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组织力量的强大,而非控制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城市营建制度是否已经形成,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大,无法得出城市规划是否走向成熟,以及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6.《史记》等记载,四五千年前,黄帝的足迹西达陇东、东到海岱、北至华北、南达江湘,设官监国,诸侯来朝。从考古发现看,四五千年前,黄土高原对周边文化影响显著,黄河流域一度实现以黄土高原为中心的原初一统,长江流域可能也受其节制。由此可知()A.这一时期贫富分化加剧 B.出土文物信息最为可信C.当时华夏认同观念流行 D.文献记载有一定真实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四五千年前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史记》对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政治发展情况的描述,说明历史文献记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贫富分化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出土文物信息的可信度较高,但并不是最为可信,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7.陶寺文化早期墓葬发现了1000多处,下表格中三种类型墓葬各方面差异说明了陶寺文化()类型墓坑尺寸随葬品数量和种类占墓葬总数比例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不及1%中型墓长宽尺寸相对大型墓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约占10%小型墓长约2米,宽约0.5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约占90%A.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 B.已经进入早期国家阶段C.手工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D.已出现普遍遵奉的王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题干表格对陶寺遗址墓葬情况的归类分析可知,墓葬出现大小的差别,随葬品也存在多少贵贱的区别,体现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等级差别,A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较为明显,未体现陶寺遗址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这种墓葬随葬品的种类,并未体现其手工业技术水平,排除C项;“普遍”说法绝对,且材料无法看出是否遵奉王权,排除D项。故选A项。8.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有多条道路和墙垣,把都邑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区域,祭祀区、宫城区和作坊区恰好在中路,且宫城区居于中心,其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城区的周围。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礼制文化走向成熟 B.城市布局凸显专制色彩C.具备王朝国家特征 D.交通改善助推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二里头遗址“宫城区居于中心,其它重要遗存拱卫在宫城区的周围”,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较高的社会组织能力和规划能力,这说明夏朝具备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C项;西周时期,礼制文化成熟完备,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A项;早期国家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权,排除B项;题干的重点在于描述遗址的布局特点,而非交通和经济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9.《左传》记载,卫国小宗州吁弑杀卫桓公并自立为君。鲁隐公询问臣子: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当时()A.礼崩乐坏造成小宗势强 B.天子政治权威遭到挑战C.敬德保民思想得到认可 D.血缘政治影响不断减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州吁能否成功?臣子回答:安抚百姓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倚仗武力必会招致众叛亲离的结局。不久,州吁果然被杀”结合所学只是可知,材料中鲁国臣子的回答强调了德治和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安抚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获得政治上的成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德治和民心的重视,即敬德保民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通过道德和仁政来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和暴力。州吁的失败正是因为他没有遵循这一原则,最终导致了他的覆灭,C项正确;虽然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的特点,材料并没有直接说明小宗势力的强弱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的故事发生在卫国,与天子的政治权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血缘政治在春秋时期仍然有重要影响,这个故事并没有直接说明血缘政治的影响在减弱,排除D项。故选C项。10.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纳了大臣郭隗礼遇贤士的建议,为其“筑台而师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燕昭王此举()A.为争夺春秋霸主创造了条件 B.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秩序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保障了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燕昭王又在郭隗居处高筑‘黄金台’,以真金招贤纳士,‘邹衍闻之,从齐归燕;乐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楚归燕’”可知,燕昭王筑招贤台广纳贤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来投奔,这冲击了当时以血缘为标准的世官制,冲击了传统的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的做法,与诸侯争夺春秋霸主无关,且时间不符,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是指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民族文化的认可,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招贤纳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与社会安定,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11.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后,华夏渐为通用词”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2.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A.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桓王被迫向诸侯祈求已逝周平王的随葬品,打破了之前的礼仪制度,这体现了周王室的衰落,说明传统秩序遭到破坏,原有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A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题干说公元前720年,已经是东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宗法制涉及的是王位继承问题的制度,材料中未涉及王位继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此时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故选A项。13.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政治制度逐渐转型 B.百家争鸣的影响C.经济政策逐渐转变 D.宗法观念的弱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小农经济形成并得到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A项正确;思想领域的变化是由于政治经济的影响,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封建经济政策属于确立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14.荀子称赞秦国:“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古之吏也。”但他却认为秦国与真正的“王者之功名”相比,却“不及远矣”。这反映荀子()A.厚古薄今的历史观 B.儒法道兼容的思想C.对儒家理念坚守 D.对变法图霸的推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荀子对秦国的以法社会治理是给予称赞的,但对于统治者的功名却予以否定,说明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也存在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B项正确;A项的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荀子对今的秦国是称赞的,排除A项;秦国是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的理念,材料对秦国的称赞,说明荀子思想不是单纯坚守儒家思想理念的,排除C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儒家不主张变法图霸,排除D项。故选B项。1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 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 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可知,要建立庞大的常备军和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有效组织全国人力物力就要打破旧的松散的贵族政治,就需要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政治掌控力的提升,和税制改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是破旧,无法立新,文中的一系列措施需要新的体制来达成,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思想家主张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贤的主张,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对人民进行严加管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B.晋国势力走向衰微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10-公元前559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位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历史阶段,晋国内乱后师服认为现在的晋国,只不过是距离王城不足一千里的一个诸侯,居然也能建立国,国本较弱,认为他不能持久,但公元前559年师旷认为让君主替代上天管理民众,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匡正他们的过失。从前710年到前559年,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等级严密的分封体制逐渐走向瓦解,A项正确;晋国势力走向衰微无法在材料中看出过程,且只能反应第一则材料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两个人物对本国内发生内乱动荡事情的看法,没有涉及到变法运动,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发挥作用仅适用于第二个师旷的表述,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8.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 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 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和所学可知,孔子反对卿大夫私自公开大臣所编法律,而赞扬郑国国相子产经过郑国最高统治者的肯定而铸的刑书,反映了孔子维护君主权威,反对政出于卿大夫,D项正确。据材料“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可知,孔子强调礼制赋予的统治秩序,并不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排除A项;铸刑鼎都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孔子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的是铸刑鼎的权力合法性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用道德教化民众,排除C项。故选D项。19.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个人校本培训总结开头三篇
- 法规重点:2024年度劳动合同的担保分析2篇
- 房屋买卖合同中的违约责任(2024版)2篇
- 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讲话稿
- 腿骨骨折老人的护理
- 环状痔护理查房
- 2024年度软件许可合同补充协议2篇
- 遥感卫星行业报告:以美国为鉴我国商业遥感卫星行业
- 2024年净身出户离婚合同:抚养权与财产处理明确界定版B版
- 中小企业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协议(2024版)3篇
- 向拉齐尼巴依卡同志学习ppt
- 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自评报告
- 医药行业两票制解析和解决方案
- 文化街项目未来收益现值咨询评估报告
- 《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验收标准
- 2023年度军队文职《教育学》真题库(含答案)
- 液压剪板机QC11Y说明书
- 《创新思维》全套课件
- 带量采购课件完整版
- 龙门吊安装与及拆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上海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3篇沪教版上学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