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目录TOC\o"1-3"\h\u31397一、前言 I一、前言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明确提出,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就包含中国传统节日,且文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的主要学科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为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提升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过去和现在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终将难以面向国际间的竞争、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本选题的目的在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为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课堂做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有利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也是深化自身理论和专业的重要方式。二、相关概念界定(一)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渐渐积累起来的、演变为本民族大部分人所认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等,是中华各个民族文明、风俗以及精神的总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释家文化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体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了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风民俗、诸子百家、传统技艺等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还可以根据表现类型划分,如诗、词、曲、书法、字画、灯谜、歇后语等。这都是我国历史文明演变流传下来的重要成果,在当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学习、传播。陈秋兰在博士论文中将传统文化置于价值追求、个人修养、家庭伦理考究,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进行了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上被人们广泛学习、传播,其中积极健康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我们传播传统文化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优化,极其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与我国的文化自信、文化安全密切相关,并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作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个人的品德修养、社会历史文明的演变、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等,笔者主要从历史与现实两方面来分析其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作用。传统文化包括了几千年历史以来形成发展的精神文化成果和物质文化产品。它在历史上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如礼文化、法治文化、儒家思想文化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稳定政治。五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被中华民族所吸收传承,如儒家的忠、孝、廉、耻、义等中心思想的熏陶下,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积极进取;如“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勤劳勇敢”的精神品质等对每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品质滋养、感染着中华民族,让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强大,更加团结,对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我们历史向前发展的一种需要,是我们国家文化、文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维护我国政治稳定,为我党治国理政提供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谐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利于我国与其它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稳定,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和推动作用,是我们文化自信得以提升的重要动力,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三是它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升华的一个体现。四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哲学智慧可以为人类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如礼文化、包容、豁达的思想显示我国的大国智慧,再如“和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影响等。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意义(一)提高学生素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提高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文学知识、传统艺术、天文、科技、语言、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这些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学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中直接了解一些比较零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从教材的探究与分享出现的名言、图片等中来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类型和一些基本知识,如体会唐诗宋词之美、了解古代四大发明、儒道释的思想主张、传统艺术作品、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等,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其融入过程,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也是“以文育人”的一个体现。传统文化的融入还有利于加强初中生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榜样教育法和情景教育法等培养初中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在初中阶段接受三年比较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学习文化知识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感受到一些历史人物、先进人物对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等。学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中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能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初中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践爱国之行。在耳濡目染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基本知识,发现其中的思想性、趣味性,主动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之中,在实践中继承和传承传统艺术,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品质、人物精神,还有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二)促进思政教学改革一方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步伐,有助于提升该课程教学之后达到的结果的有效性。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有趣的形式多样的内涵丰富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能增添课程的人文性、趣味性和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素材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进行有机融入,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引用传统文化的相关案例或者故事,结合本节知识点进行讲解,有利于制造一个比较好的课堂环境,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也有利于教师探索教学新模式,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的改革步伐。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庞杂,类型多样,以多种形式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其内容主要分布在语文、历史、艺术和道德与法治教材或教学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间接将道德与法治同语文、历史等科目联系起来,从而推进道德与法治的创新发展,跨学科发展。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就开始接触学习了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中,其融入使得学生进一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化,也是构建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需要和具体实践。(三)丰富学校德育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初中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利于将传统文化全面融入校园、融入课堂,有利于丰富学校的德育内容和内涵。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本身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下意识地利用与课堂联系紧密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既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又进行了青少年德育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的德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还能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丰富德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一种隐性教育的方式蕴藏在校园环境之中,如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风、班风、校训等内容,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这些文化适当讲解,既传播学习了优秀传统文化,又潜在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现状及问题(一)调研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喀什地区L中的部分师生,笔者选取该校初一、初二、初三的部分学生和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调研,其中每个年级随机选取3名教师进行访谈,共访谈了9名教师,共9份访谈结果;每个年级随机选取3个班级,每班选取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合计315份问卷,回收了30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约96%。(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问题1.意识有待提升图4-1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图4-2你所在的学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校园环境建设吗?图4-3你所在的学校重视开展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主题活动吗?通过学生调查问卷1到3题和教师访谈结果得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融入意识不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视度有待于提升。学生问卷第1题如图1-1发现认为学校教师或领导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占15.79%,认为比较重视传统文化的占63.16%,这说明学校教师或领导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还不够,有待于提升。问卷第2题如图1-2发现学生所在学校有11.76%的学生认为其学校不太重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认为完全不重视的占5.88%,这反映了仍有少部分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校园建设重视度还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问卷第3题如图1-3有35.29%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不太重视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比较重视的占了52.94%,这反映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主题活动需要适当增加。教师访谈第二题的结果整理中也发现教师较少刻意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上述分析调查结果发现L校的领导和教师的融入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教师在讲新课时没有下意识融入相关素材,较少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来开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的来说,相关人员的总体融入意识还不够高,仍需要进一步提升。2.资源挖掘不足图4-1道德与法治教师会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教材中的名言、典故等)进行教学?图4-5教材中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会适当地结合当地资源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背景知识?通过图4-4“道德与法治教师会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教材中的名言、典故等)进行教学?”和图4-5“教材中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会适当地结合当地资源导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背景知识?”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一般直接利用教材中的,较少或从不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导入传统文化资源的约占58%。教师访谈中也发现教师很少搜集传统文化素材,融入的途径较为单一。大部分教师对本校、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度较低,有关传统文化教学的资源大多来自教材本身或语文、历史课本;教师备课上课时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开拓,老教师较少运用现代媒介来挖掘教学资源,主要以口头讲授来传播传统文化;而新教师则依赖于现代技术讲解,主要挖掘网络素材,缺乏自身的吸收,对生活化资源加以转化、整合。自身素养的缺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单一等导致教师整体上对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缺乏的原因是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对传统文化内容、类型的了解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还有教师学历水平、年龄的参差不齐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等使教师队伍整体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存在一定难度,需要一段时间、在融入时存在部分差异。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价值观念也影响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进度和力度,为了取得较高的分数,教师仅筛选出部分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名篇、名句,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对于其他无关考点的传统文化知识可能避而不谈或者一笔带过。总的来说,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挖掘有待加强、加深。3.融入方式与形式有待创新图4-6道德与法治教师会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专题汇报、辩论赛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图4-7学校或道德与法治教师会经常开展其他传统文化活动吗?结合问卷调查“道德与法治教师会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如小组讨论、专题汇报、辩论赛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和辩论赛等活动形式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当问到“除在课堂上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外,学校或道德与法治教师还组织其他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时,有44.29%的学生认为较少组织其他活动,7.14%的学生认为从不组织,认为经常和总是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占48.57%,约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或者教师组织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很少。这反映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的路径比较单一,教师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笔者进一步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和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其融入的方式、形式比较单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老教师较少使用现代媒介,主要以口头语言来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新教师以播放视频为主,而口头讲授较少,融入的形式还比较单一,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在融入的过程设计中,大多数教师偏向于或是习惯于依据教材上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课中讲解,很少有老师在课前、课中、课后作业设计布置方面全过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形式的单一导致融入内容的不足,取得的效果不佳。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方式与形式有待创新的必要。4.教学机制有待完善图4-8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般会用哪种评价方式评价你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根据调查如图4-8“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般会用哪种评价方式评价你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发现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效果的占72.86%,结合教师访谈发现每周每个班级两节课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间不多,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量较少,相关作业布置量也比较少,导致关于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的传统文化教育评价也比较欠缺。此外,在考试压力之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方式更加单一,没有形成一种较完整的评价模式,甚至很少对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评价。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法,主要还是以考试题中出现传统文化相关试题的正误来简单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比较欠缺。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为主,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范围比较狭小,初中阶段的相关评价主要集中于语文、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三科,然而在实际评价中发现道德与法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比较缺失。从总体上看,其融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主体偏向单一、评价内容单一化,未能在融入后进行有效评判、反思,这些会间接影响其融入的推进,因此,我们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需要完善融入的评价机制。五、传统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入策略(一)明确教育目的,增强融入意识1.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引领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需要,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有良好的家风、学校有良好的校风、社会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风气等将深远影响广大学生和教师,促使他们提高将传统文化与自身和课堂相联系的自觉性。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序有计划地不断强化对传统文化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在增强融入意识时还要立足于近几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学生生活环境,与时俱进、全面分析初中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明确融入的重点、难点内容,提高融入的科学性、逻辑性。总之,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融入意识方面的指导,不断优化顶层设计,明确相关部门对中企融入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意见,以期从整体上布局,各级逐步细化,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融入意识。2.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导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要全方位推进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落实。为了进一步进行这个重要的任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也一直比较重视立德树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具体来讲,一方面是要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有意识地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选择统编版教材中的正面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以图片、故事、成语等多种载体形式表现在教学中,以此来引导学生成为有品德的人才。另一方面,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我们有必要充分把握立德树人的要求,有意识地拓展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德育资源来引导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总的来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将德育素材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二)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融入内容1.搜集社会时政素材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被开拓创新,教育工作者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生活与社会实践以及初中生认知水平去挖掘利用相关社会时政素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运用社会案例表现出来。如与近几年学校大力开设的书法、舞龙、快板等兴趣班结合起来感受我国优秀传统艺术的趣味;如与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广告牌设计风格和有关传统文化的广告宣传内容结合来分析其在社会广泛传播的原因:再如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兴起来分析其缘由,从而让学生在新时代新生活的变化中体悟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社会乃至国际影响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师在课前讲解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时事政治时提炼出其中隐藏的文化素材,如2022年冬奥会上的冰墩墩、24节气、中国结、12生肖等传统文化元素,将电视热播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经典永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视频案例贯穿于课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感知我们的现实生活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让学生切身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的周边生活的存在,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发现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习惯,从生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所绽放的活力与魅力,进一步培育有关文化认同、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2.挖掘地方课程资源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不仅要大力挖掘地方资源,而且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地方资源用活、用好、用巧,将地方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在相关教学中列举本地区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从地方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建筑物来分析其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及分析本地区先进人物事例来了解传统道德品质、人物精神,以此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一方面可以将教材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结合身边事物、案例理解把握教材,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让本地区资源最大化利用,促进师生全面了解当地文化,认同并传播当地文化,有利于推动本地区相关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教师也可以根据时间,在相关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讲解其节日的由来、习俗、意义,开展相关活动,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举行有关中秋节的诗词比赛。学校可以利用重大传统节日,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将这些身边事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既能开拓创新教学的内容,又能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传播。(三)巧用教学方法,创新融入方式1.因课制宜,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因课制宜即根据本节课中传统文化知识涉及的多少或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在具体教学中运用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情来选用。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比较多的或者集中的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主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系统地、全面地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如教学《中华一家亲》《守望精神家园》等。而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在本课教学中相对较少或是比较分散的,我们可以采用提问法或是讲授法进行融入。而对于那些具体可感的传统文化,如艺术类,我们则可以使用创设情境法,进行表演展示。根据课程目标要求、涉及的知识要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渗透、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运用情境教育的方式,通过创造恰当的情境,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有关文化认同感。比如让学生参加关于传统文化的戏剧表演、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晚会等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开展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研究,并梳理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点。如在教学《自觉遵.守规则》的这一课时,老师通过组织学员表演”许衡不食无主之栗”的情节,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对“自律”有初步的了解感知。2.与时俱进,合理使用现代媒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各种传播媒介应运而生,教师、家长需要对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方式加以指引,将现代化媒介应用在教学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互联网,将传统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能调动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活跃。在发挥课堂优势的基础上,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等校园传媒载体来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得以广泛传播。此外,在周末或假期合理使用微信、QQ、微博或抖音等,传播一些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文章、图片、视频等,学生可以把比较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学习传统文化,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合理利用现代媒介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色的方式,来巧妙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种结合也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同向推进。(四)开展实践活动,开拓融入形式1.参观人文古迹结合本土本校爱国教育基地、革命基地、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传统文化资源,持续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参观本地区历史古迹、红色革命根据地、传统文化产业基地、纪念馆或者美术馆、博物馆,尽可能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历史文化。从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作为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参观人文古迹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地参观的基础上,了解掌握相关历史事件,深入感悟一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将所见所闻与道德与法治课所学紧密联系起来,深化或是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欣赏传统艺术或建筑的风格、学习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传统的思想文化等,能不断提高师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师生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师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与道德情操。2.开展文化活动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重大传统节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时,提前给学生布置自主查阅有关资料的任务:弄清楚端午节的由来、风俗习惯、节日代表的意义等,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进行交流,以此让学生对节日文化了解得更为全面、深刻。在中秋节的时候可以在班上开展活动。如晚会,组织学生准备节目进行表演,如开展有关中秋的诗词朗诵、情景剧、中秋知识竞答比赛等,并发月饼--起欢度中秋佳节,让同学们深刻体会传统节日的乐趣,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另一方面,通常学校每学期会开展一定的文化活动,如红歌比赛、诗词朗诵比赛、艺术月活动,思政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选取积极向上的符合活动主题的传统文化相关节目参与比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再者,结合校园开设的兴趣班、其他课程教学,如书法班、国学班,手工课做剪纸、年画、窗花、中国结、语文、历史课等来体会并深入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根据周边社区文化需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安全有序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或是社区进行专题宣讲,做一名志愿者,送文化进万家,以此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时校内或是有关部门会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活动,如唱红歌、经典朗诵比赛、书法展览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直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思政教师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序组织学生践行敬老院帮扶活动,让学生作为一名义工去帮助老人、去敬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等道德品质;还可以带领学生集体参观历史馆、博物馆、纪念馆或美术馆等,直观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的活力和魅力。(五)完善教学评价,构建融入机制1.评价方式多样化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将试卷考试与日常行为考察相结合,在日常学习中关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点的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积累传统文化素材,关注班级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情况,间接了解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情况,在练习或考试试题中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直观评价。还可以通过与语文教师、历史老师交流,侧面了解班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大致情况,从而客观地对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情况作出评判,让教师了解自身在融入过程、融入方法上需要作出的一些调整,明确融入的重点与难点。不仅要使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综合直接与间接了解到的情况,还要合理运用各种各样的评价方式,如在过程性评价中加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落实与跟进情况,有效调整学生学习态度。在结果性评价中评价教学结果,对阶段性教学情况进行反馈。此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评价方式,还可以课上回答、课下观察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主学习等方式来侧面评判融入的进展与效果。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可以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理解情况,增加教学评价的有效度,使教学评价综合性更强,从而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2.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学科专家为一般的评价主体,领导和学科专家在教研讨论点评时,对教学活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一些情况会适当进行评价;任课教师通常以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素养的积累多少、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理解来评价,而且在这些评价主体中经常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体,学科专家和校领导的参与力度还需要加大。在当今教育信息化时代,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来,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广泛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效果的评价之中,能够使有关评价更为客观、全面。同时还能为传统文化的融入对策提出更多的建议。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教学的评价中,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引导家长在家庭注意家风对学生的影响、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介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参与其中,对课程进行综合性的点评,共同发现问题并建言献策,这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该课程中的融入推进。教师要结合教学评价意见和建议适当修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正确处理自身在教学中的优缺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动画项目承制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出租车运输经营合同范本版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集锦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 2024年数控轮毂车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塑铝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房屋租赁合同2024年度专用7篇
- 2024年中国便携式里氏硬度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年倒档齿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不锈钢珠光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4》形考任务1-8参考答案
- 六年级上册英语素材-期末复习基础梳理资料 川教版
- 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和引产指南
- 议论文摆现象、揭实质、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层进式写作指导课件
- 2023年028:机械阻抗的测量
- 国开C语言程序设计形考任务2
- 2022年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1-4
- 危险性较大(超过一定规模)的分部分项工程清单
- 平面解析几何复习建议
- 浙江2018定额说明书土建
- 基于LabVIEW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毕业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