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年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空坐标

知识讲解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2)思想上,1949年,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①法律上,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②组织上,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下午三时,举行盛大的开国大典,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知识点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国家在财政经济上存在巨大困难;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2.措施(1)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2)稳定物价①概况:为了稳定物价,党和政府同上海等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实行了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②影响: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3)抗美援朝①背景:美国侵略朝鲜;同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②过程: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③影响: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的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知识点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第一次建交高潮(1)“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先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2)“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3)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2.日内瓦会议(1)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2)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两国政府举行的会谈中首次提出;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4.万隆会议(1)成果: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2)意义: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知识点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设(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实施①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②社会主义工业化(生产力):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建设(1)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过渡时期的思想指南: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合作探究史料实证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互动探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2)这一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分别是什么?探究点

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提示:(1)1950年。(2)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意义: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论从史出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1)巩固人民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消灭旧的封建势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追歼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并镇压隐藏的反革命分子;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土地改革运动,使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2)帝国主义势力也是威胁人民政权的重要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人民政权。(3)与不法投机资本家的斗争逐渐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不法投机资本家兴风作浪,党和政府发动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赢得了人民的信任。(4)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巩固人民政权的根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合理调整工商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典型例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针对粮价暴涨的局面,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的陈云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为此政府实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平抑了物价,其作用是(

)A.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B.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C.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有利于社会稳定D.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题目立意: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稳定物价的措施,要求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放到特定的环境中,认识其历史意义。解题指导:“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的物价暴涨局面,使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故C项正确。答案:C[课堂练习]1.(3分)[2024·广东深圳龙华区高一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第四年,通过和平改造,中国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这说明,新中国成立(

)A.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B.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中国从此重新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发展道路的影响,没有涉及人民的地位,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从新中国宣告成立起,无需通过和平改造,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新中国成立对国家性质的影响,而非对统一的影响,排除D项。2.(3分)[2024·河南周口模拟]下面三幅图画是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这些年画(

)A.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

B.体现了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C.歌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反映了新社会人民的精神风貌答案:D解析:三幅年画通过抗美援朝、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自由婚姻等史实,表达了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策的拥护与认同,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新生活的歌颂与追求,故选D项;抗美援朝、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年画内容与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无关,排除A项;第一幅抗美援朝的年画没有体现互帮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排除B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在2006年10月,三幅图画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排除C项。3.(3分)[2024·辽宁锦州高一模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

)A.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B.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D.为“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据材料“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故选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排除A项;五四宪法刚刚颁布,“建立了新中国的法律体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在1953年开始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4.(3分)[2024·浙江金华十校高一测试]1949年,一些国家的外长(下表)纷纷致电周恩来总理,承认新中国,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提出B.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C.“另起炉灶”方针的实施D.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时间国别10月3日保加利亚外长、罗马尼亚外长10月4日匈牙利外长、朝鲜外相10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副总理代外长、波兰副外长10月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外长答案:A解析:据表格可知,这些国家都是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先后与保加利亚、朝鲜等国家建交,故选A项;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5.(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4年9月20日下午5点55分,我作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资料组的工作人员,目睹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许崇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有投票箱,也有监票人,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举手投票。当宣布完对宪法的表决结果:投票数1197张,同意票1197张,大家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我也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位研究宪法50多年的学者说:“制定宪法是一国大事。”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宪工作,带头起草宪法的条文。从高级干部扩展到全民,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