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与发展[单元主线]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中国共产党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3.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4.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冲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冲突。5.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宏大飞跃。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与发展课程标准相识真理标准问题探讨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相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相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时空定位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0页一、宏大的历史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1)时间: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在全国范围内绽开。(2)内容: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途。(3)意义:订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打算。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中共中心在北京召开。(2)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样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3)内容①确定停止运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途、政治路途和组织路途。③复原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4)意义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宏大转折。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依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4.民主法治建设(1)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宏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2)1982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记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1.改革(1)农村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夫收入明显增加。(2)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依据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2.对外开放(1)1980年5月,中心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3)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4)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获得参加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3.改革目标与成就(1)目标①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我国依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动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③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动。中共中心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2)成就: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其次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其次大经济体。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1)理论:20世纪80年头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①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②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实践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②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复原行使主权。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复原行使主权。(3)意义:香港、澳门的回来,标记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2.两岸关系(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推动了经济技术沟通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2)1992年11月,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3)1993年4月,两岸在新加坡实行“汪辜会谈”,标记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间交往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毅决心。(5)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看法。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辨]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只是经济手段之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联]经济特区创办的过程►[辨]经济特区的“特”与特殊行政区的“特”经济特区的“特”是指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殊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梳]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3)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拓]统一大业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探究主题一农村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改革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更。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层起先了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逝了。——摘编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很多重大变更,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联产承包制实行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主动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详细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中共中心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探究点:(1)指出史料一中领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提示:省份:安徽、四川。问题:针对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意义: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据史料二,分析中共中心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提示: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1.经济体制改革(1)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主要内容:对农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次次生产关系革命)。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缘由、特点及其实质(1)缘由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峻挫伤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②农业生产发展非常缓慢。严峻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③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2)特点①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②它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宏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探究主题二“一国两制”构想及实践史料一今日,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吩咐人民解放军从今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旧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建必要的前提和平安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史料二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方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很多问题的解决供应一些有益的线索。——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史料三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探究点:(1)依据史料一,中国政府对台湾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更?提示:由坚持军事对峙到主见和平统一。(2)史料二中的“新方法”是什么?该“新方法”有何地位?提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收回香港的理由和条件是什么。中英在谈判中可谈与不行谈的问题分别是什么?提示:理由: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行以谈判,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可以谈判。1.“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与意义(1)基本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行分割的一部分。②实行“两种制度”。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③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殊行政区。特殊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④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2)意义①是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符合我国的国情。②可以避开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保持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稳定、旺盛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香港、澳门顺当回来祖国的缘由(1)前提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宏大构想的提出。(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殊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殊行政区基本法》供应了法律依据。(4)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来。探究主题三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史料一……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史料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依据中国自己的状况提出来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邓小平文选》史料三探究点:(1)依据史料一,说明造成海峡两岸分别的缘由。提示:国共双方内战的遗留问题。(2)依据史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依据。提示:中华民族实现统一的实际需求。(3)依据史料三,你有何相识?提示:海峡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统一是大势所趋。1.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1)重要性: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2)紧迫性: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还存在,“台独”势力猖獗,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导致两岸关系惊慌。2.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地位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与民族认同感。结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③“一国两制”宏大构想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④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供应范例。⑤两岸沟通的日益频繁推动着两岸统一的进程。⑥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行分割的一部分。⑦“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认可。⑧大陆和台湾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发展两岸关系是经济发展的必定要求。(2)阻碍因素①某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②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阻挠。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4页“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退了最终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实力。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终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推断,材料表明的是1999年12月澳门回来祖国的史实。澳门回来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答案:D因果型选择题对于“因”的分析,解题时要视题目用词而定:“根本缘由”应从根源找寻,一般不是某一详细事务,而往往是抽象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相识。“主要缘由”则是指引起事情发生的各种缘由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它往往起确定性制约作用。主要缘由不确定是根本缘由,但根本缘由确定是主要缘由。如本题中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凹凸的确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1.从一个中国到唯一合法政府[史]美国相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全部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中美《联合公报》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识]美国从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模糊看法到“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明确立场,是一个进步。2.国家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和立场[史]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反对任何分裂和台独“势力”,为遏制分裂势力供应了法律保障。3.凤阳粮食产量背后的历史隐私[史]1978年,凤阳实行包产到户后,1979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1980年至1982年,凤阳产粮实现了三连增,分别为5.02亿千克、6.70亿千克、7.15亿千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得到了大发展。4.城市企业属性凸显体制变更[史][识]数据表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2002年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成分比重增加,这表明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全部制转变。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34页[随堂训练]题组1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1.1992年,呼和浩特市成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件事属于下面对外开放进程图中的()eq\x(有重点→由点到线→点线面结合→全方位)A.有重点开放阶段 B.由点到线阶段C.点线面结合阶段 D.全方位开放阶段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起先起步,从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起先,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形成了现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属于内地,因此1992年,呼和浩特市成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件事属于全方位开放阶段,选项D符合题意。答案:D2.视察下面柱状图,推动深圳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最主要的缘由是()A.地理环境优越 B.“一国两制”的实施C.浦东新区的带动 D.经济特区的建立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80年,中心确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迈开了对外开放第一步。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由此可见,推动深圳市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最主要的缘由是经济特区的建立,故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3.下表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年份1980年1990年2000年对外贸易(进出口)381.41154.44722.9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1028.95935.6A.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B.《民法通则》的颁布C.对外开放逐步扩大D.中国共产党十五大的召开解析:从材料中“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看,主要是考查我国对外开放状况。而B、D选项属于内政建设,不符合题意;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在开拓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出现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显著增长的局面,故选C项。答案:C4.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的集中体现,下列民族精神按其形成的先后依次排列正确的是()①五四精神②抗战精神③小岗精神④长征精神⑤井冈山精神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④②③C.①⑤④③② D.⑤①④②③解析:本题考查重大历史事务的时间。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1928年4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湖南的农夫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1935年10月,党中心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成功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师,标记长征成功结束;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题组2“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5.有学者认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是中国将来统一的一种示范,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