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多侧重于中国史的内容,202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设计了一道世界史的试题,且出现考查内容渐渐由课本外向课本内回来的趋势。所选改革紧扣当今的时政热点,体现了对学生多种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设问方式主要侧重于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意义、影响等方面。详细状况如下表所示:年份新课标全国卷Ⅰ新课标全国卷Ⅱ新课标全国卷Ⅲ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2024年秦朝与曹魏末年爵位制改革(1)体现思想(2)概括对象,简析作用明治维新(1)作用及其缘由(2)意义戊戌变法(1)缘由(2)特点2024年汉武帝年号改革(1)区分(2)历史意义中国科技体制改革(1)背景(2)主要内容及影响湖南保卫局创办(1)缘由(2)不同2024年20世纪80年头工资改革(1)特点(2)意义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1)缘由(2)困难及启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1)特点(2)意义2024年唐太宗时谱牒改革(1)内容(2)作用清政府军事改革(1)特点(2)影响孝文帝庙号改革(1)内容(2)意义2015年唐代币制改革(1)主要内容(2)意义清代养廉银制度(1)缘由(2)作用近五年,地方卷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考查各个地区模式不同,江苏卷主要侧重于对课本内学问的考查,一般设置为三问,中外兼具,而北京卷则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以选择题为主,主要侧重于对课本内学问的考查;海南卷的考查方式与课标卷相像,多侧重于课本外的改革,且以考查中国史为主。不管是那个省份的试卷,其设问方式则大致相同,以考查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作用及影响等为主。详细状况如下表所示:年份江苏卷北京卷海南卷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考查内容设问方式2024年王安石变法(1)对王安石的不同看法及其缘由(2)内容、效果(3)缘由(1)俄国农奴制改革(选择)(2)北魏孝文帝改革(非选择)(1)内容(2)目的、过程与效果议政王大臣会议(1)作用(2)缘由2024年戊戌变法(1)背景(2)简评明治维新(选择)目的唐代景云年间改革(1)目的(2)影响202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1)主要内容、现象(2)特点(3)主动作用无无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1)缘由(2)意义2024年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缘由(2)缘由(3)教训俄国农奴制改革(选择)内容、影响建文帝改革(1)内容(2)意义2015年明治维新(1)特征(2)变更、缘由(3)实质明治维新(选择)内容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1)缘由和内容(2)影响1.(2024北京卷,21,4分)图8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推断,农奴获得自由图8“如此自由”A.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宝B.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C.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D.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颁布了“二一九”法令,农奴获得解放,不再依附于农奴主或地主,复原了人身自由,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事实上是对农夫的一次残酷的掠夺。且农奴只获得了确定的人身自由,也没有获得权力和财宝,解除A项;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解除C项;D项,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农奴获得自由受到广阔农奴的支持和拥护,“社会各阶层的反对”的表述太过确定也不符合史实,解除。2.(2024新课标全国卷Ⅰ,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接着沿用“二十等爵”制,但依据实际状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对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分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气,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解析】(1)依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依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2)对象:依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嘉奖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依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3.(2024新课标全国卷Ⅱ,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同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实行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很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护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峻威逼。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斗争”。斗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成功而结束。武士阶级渐渐消亡。——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缘由。(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斗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答案】(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气,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缘由: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化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解析】(1)作用: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背景可得出前期为推动领导力气,为推翻幕府做出了贡献。依据材料“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护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峻威逼”得出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缘由:前期:依据所学可知“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后期:依据材料“政府负担沉重,多次实行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并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改革的深化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等方面概括。(2)依据所学可从维护政府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等角度概括。4.(2024新课标全国卷Ⅲ,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见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同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探讨”,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康有为从主见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缘由。(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答案】(1)削减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相识的转变。(2)变法的核心机构;留意维护皇帝权威;确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解析】(1)缘由:依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康有为从主见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缘由有自身相识的变更、赢得光绪的支持及削减阻力等方面。(2)特点:依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可知体现的是变法的核心机构;依据材料“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可知体现的是留意维护皇帝的权威;依据材料“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可知体现的是确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5.(2024江苏卷,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探讨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两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确定的恶政治,而无确定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主动主见学习西方,但很快发觉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须要在中华文化中找寻才智加以补充改进。——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看法及其缘由。(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主动效果。(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缘由。【答案】(1)看法:梁启超褒:前人贬。缘由: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和善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相识偏激。(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主动效果:保证了农夫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3)缘由:主观:从传统文化中找寻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猛烈变革。【解析】(1)看法:依据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固无待言”“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知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许看法,前人持贬斥看法。缘由:依据“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可得出梁启超持赞许看法的缘由。依据“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对看法的缘由。(2)政策设计:结合所学从王安石变法中关于免役法的内容进行阐述;主动效果:结合所学可知,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依据材料“清末民国时期……主动学习西方……发觉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须要在中华文化中找寻才智加以补充改进”主观上可知为从传统文化找寻依据,客观上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社会形势进行分析。6.(2024北京卷,37,10分,节选)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接受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持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建了有利条件。【解析】(1)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打算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接受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持续这一祖先认同。效果:依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建了有利条件。7.(2024年海南卷,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实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渐渐出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的缘由。(6分)【答案】(1)作用:持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团结平衡各种力气,维持清朝统治稳定;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9分)(2)缘由:不利于皇权集中;失去存在意义。(6分)【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作用及废除。(1)主要结合材料中关键词句“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处理本部族纠纷”“处理重大军政事物”来进行归纳。(2)要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发展演化的大趋势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简洁说,君主专制强化,省略议政,君主独裁。一、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缘由。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缘由。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冲突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气: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干脆缘由。二、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主动作用是否得到维持。留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记: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境况怎样,都能接着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缘由”(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气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三、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更。(2)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3)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更的时代。3.改革的缘由(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制度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须要。详细来讲,这些缘由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冲突,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峻。4.确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缘由。(2)看力气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定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定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5.改革的相识和启示(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需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定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难性和困难性,不行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确定能够战胜旧事物。(3)对改革的详细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需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需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相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反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确定或否定。2.规律性相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需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定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难性和困难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须要改革的措施必需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缘由。(4)分析改革成败详细缘由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气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需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1.(2025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合肥八中、阜阳一中三校高三最终一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据信家经典记载,天子七庙。汉初以来,汉家施行的是祖宗宗庙普遍祭祀原则,无论亲疏远近,凡即位帝王或由帝王指定而立的家庙皆享受天子之礼,无休无止,使得汉家宗庙祭祀及仪式繁琐而铺张。依据设置地点的不同,西汉初、中期皇帝宗庙大致可以分为京庙、陵庙、郡国庙三种类型,上述三种类型宗庙数总计为一百七十六所。元帝即位之初,天灾、人祸选出不穷,各种社会冲突不断激化。依据儒家经典有关记载对西汉以往变乱古礼的相关制度进行变革,已经渐渐成为当时尊奉信学的统治阶层,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汉元帝永光年间,对以往皇帝宗庙制度进行了变革。罢弃西汉初、中期为因有功德而有“祖”、“宗”庙号的高、文、武三帝所立的那国庙,元帝接受了宗庙迭毁的礼制,但同时表示“尊祖敬宗”是为了彰显血缘亲情,有意为其生父刘进(未当过皇帝)立庙,这与儒家欲削减皇家祭祀的血缘色调、树立不顾“私亲”的君统原则、变“私祭”为“公祭”的目的相悖,从而引发了争议。元帝经过一年多的考虑,最终确定以祖宗功德作为入选宗庙的首要条件,还实行君统原则,一方面承认与生父“亲未尽”,另一方面已不再将对生父的祭祀看作合法的。——郭善兵《西汉元帝永光年间皇帝宗庙礼制改革考论》(1)依据材料,概括汉元帝宗庙礼制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概况西汉皇帝郡国庙设置和罢弃的缘由。2.(2025届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起点联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峻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峻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起先“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详细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心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心财政还会给他们供应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摘编自徐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孝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孝文帝俸禄改革的内容及影响。3.(2025届湖南省衡阳县三中高三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弱冠嗣位。此时,他所面临的青藏高原的政治局势相当严峻。对于已跨入奴隶制社会的吐蕃王朝来说,旧的部落军制明显已不能适应新兴的政治和军事的须要。松赞干布适应时代趋势,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军事组织。他把吐蕃分成四个“如”,“如”是吐蕃的大军事区和行政区。另外,还有四个禁军千户所分镇四如……大将以下各级官员,都由当地的大贵族担当,世袭其职,仍须经王廷的任命。全部士兵都登记造册,由朝廷掌管,全国军队由兵马都元帅统率,调动以赞普的金箭为凭。经过松赞干布大胆改革后的吐蕃军队,成为一支兵农合一,集训练、生产、出征于一体的新型军队。有了“强兵”的支柱后,松赞干布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有利于吐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项改革。正是通过这些改革,吐蕃达到了鼎盛时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概括松赞干布军事改革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松赞干布军事改革的意义。4.(2025届河南省试验中学高三全真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初,冗牍泛滥,动辄万言。朱元璋命中书省制定《案牍减繁式》颁之全国,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洪武十五年,发觉上京接受考察的官吏大多携带各类已盖公章的空白公文,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发文机构均须到内府领取已编号的公文薄册,左半册传发,右半册存根,簿册须加盖骑缝公章,薄册用完,马上送回内府归类入档后才能再领新册。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分别由六科给事中和巡按御史负责考评并要求限期改正。同时要求县级以上机构均建立“架阁库”以保管公文档案。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摘编自颜广文《朱元璋对公文制度的整顿》(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意义。5.(2024年湖北省鄂东教化协作体高考最终一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5年,清政府明令取消科举制,并着手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科学技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下设教化部,任命闻名教化家蔡元培为教化总长。随后由教化部公布了一系列法令,在全国实行教化改革。新的教化宗旨取消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指导思想,突出了公民道德训练和学问技能的教化。规定高校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并以文、理为主。留学生回国对近代教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通过在新式学校里讲授近代科学技术和从事有关的探讨工作,不仅把新的科学学问传入中国,而且为该学科培育了一批批科技人才。因此近代教化体制实质上成了近代科学的摇篮。——据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清末与民国初年教化改革的异同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条件。6.(2025届河北省高考命题探讨专家预料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加》,标记着廉租房制度正式成为我国住房供应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廉租房制度起先在我国起步。1999年,建设部在总结各地试点阅历的基础上发布《城镇廉租住房管理方法》,对廉租房的房源、廉租房租金标准、廉租房建设和廉租房的申请程序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起先探究规范化的廉租房制度。2005年,建设部、民政部印发《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方法》,对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方法做出了普遍、详尽以及更为明确的规定。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探讨并原则通过的《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看法》中提出,加快推动医药卫生、教化、文化、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领域改革,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和消费意愿,在中心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廉租房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摘编自韩立达,李耘倩《我国廉租房制度发展演化及对策探讨》(1)依据材料,说明我国廉租房改革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我国廉租房改革的历史意义。7.(2025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但是随着俄国受教化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起先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很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化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允性。——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夫(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夫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须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夫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为了帮助农夫赎买土地,政府成立了农夫土地银行向农夫贷款,农夫可在49年内还清货款,但要支付高额利息。——摘编自袁丽丽《〈俄国1861年改革〉一课的再思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贵族对农奴制的认知有何变更?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相识变更的缘由。(2)据材料二,指出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据此分析改革的实质。(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农奴制在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影响。8.(2025届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湖北、山东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清廷遂于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次年,五大臣先后回国,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二……政府还致力于对社会的整合,试图实现国家与社会领域间的平衡和共赢,从而具有了向现代公民国家发展的导向。为此,清政府制定多项法律(如《集会结社律》、《钦定报律》等)来规范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放松了对舆论界和公民集会结社的限制。但是,新闻报刊的创办和新式社团的组建带来的是社会运动的勃兴。对此政府当局缺乏应对的权威、阅历和才智,而社会舆论界同样缺乏理性的自我克制——报刊舆论日渐激进,新式社团则缺乏统一行动并与政府进行协商的实力,这导致政府和社会舆论界从互动走向对抗。清末的国会请愿运动体现了社会舆论界的民主诉求,然而国会请愿运动的日渐激进化以及政府当局的压制举措,使得两者之间的对抗走向难以调和的境地。——郭绍敏:《重新谛视清末宪改:国家建设视野和政治科学范式》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之初,日本天皇即于l868年4月发布《维新政体书》,开宗明义宣布了天皇的五条誓文:第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其次,上下一心,盛行经论;第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第四,破除旧来之陋俗,一本天地之公道;第五,求学问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法律制度的最初改革确立了基本原则。这五条誓文是明治政府对封建旧体制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政治纲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以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为基本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日本的改革一起先便把目标定在国家的现代化上。——贾占军《浅析中日近代宪政之路的异同及缘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历史背景。(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对比日本宪政改革,分析清末宪政运动失败的缘由。 1.【答案】(1)特点:以儒学作为指导思想,以适应现实之需;由儒家士大夫发主动推动,皇帝兼顾各方看法;以祖宗功德作为首要条件,宗庙制度礼制化;由“私祭”变为“公祭”,皇权的“公权”色调加强。(2)设置:中心政府强化刘氏宗族血缘关系、笼络异姓诸侯王感情,强化皇帝集权体制。罢弃:元帝时期社会冲突激化,宗庙祭祀活动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西汉前期宗庙礼制混乱,违反儒家礼制要求。【解析】(1)特点:依据“依据儒家经典有关记载对西汉以往变乱古礼的相关制度进行变革,已经渐渐成为当时尊奉信学的统治阶层,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共识”得出以儒学作为指导思想,以适应现实之需。依据“元帝接受了宗庙迭毁的礼制”等信息得出由儒家士大夫发主动推动,皇帝兼顾各方看法;依据“最终确定以祖宗功德作为入选宗庙的首要条件,”得出以祖宗功德作为首要条件,宗庙制度礼制化;依据“还实行君统原则,一方面承认与生父‘亲未尽’,另一方面已不再将对生父的祭祀看作合法的”等信息得出由“私祭”变为“公祭”,皇权的“公权”色调加强。(2)设置:依据“汉初以来,汉家施行的是祖宗宗庙普遍祭祀原则,无论亲疏远近,凡即位帝王或由帝王指定而立的家庙皆享受天子之礼,无休无止,使得汉家宗庙祭把体系及仪式繁琐而铺张”等信息可得出中心政府强化刘氏宗族血缘关系、笼络异姓诸侯王感情,强化皇帝集权体制。罢弃:依据“各种社会冲突不断激化”“这与儒家欲削减皇家祭祀的血缘色调、树立不顾‘私亲’的君统原则、变‘私祭’为‘公祭’的目的相悖”等信息从社会冲突的激化、财政负担重、儒学的影响等角度概括。2.【答案】(1)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肆意搜刮、谋取暴利,严峻损害百姓利益,官逼民反危及政府统治。(2)内容:依据官品凹凸分等确定俸禄;中心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确定程度削减官员压榨百姓;缓和社会冲突,巩固统治。【解析】(1)依据材料中“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得出:官员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依据材料中“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峻危及统治”得出:官员肆意搜刮、谋取暴利,严峻损害百姓利益,官逼民反危及政府统治。(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得出:依据官品凹凸分等确定俸禄;依据材料中“中心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心财政还会给他们供应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得出:中心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依据材料中“按季发放”得出:按季度发放俸禄。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中“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并结合第(1)问的背景得出: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确定程度削减官员压榨百姓;缓和社会冲突,巩固统治。3.【答案】(1)背景:政治局势严酷;部落军制已不能适应新兴的政治和军事的须要。(2)意义: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限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其他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吐蕃社会进步;有助于推动民族融合。【解析】(1)依据材料“他所面临的青藏高原的政治局势相当严峻”、“对于已跨入奴隶制社会的吐蕃王朝来说,旧的部落军制明显已不能适应新兴的政治和军事的须要”结合所学从政治局势严酷、旧制不适应新的须要等方面概括松赞干布军事改革的背景。(2)依据材料“松赞干布适应时代趋势,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军事组织”“有了‘强兵’的支柱后,松赞干布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有利于吐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项改革”结合所学从加强了对地方的限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其他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吐蕃社会进步、有助于推动民族融合等方面说明松赞干布军事改革的意义。4.【答案】(1)特点:删繁就简;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2)意义:有利于政令畅达,令行禁止;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心集权;保存了大量文献档案;保障了国家机器的运转。【解析】本题考查朱元璋整顿公文制度的特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实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实力。(1)依据材料中的“令各级官吏严格遵守,不得繁文”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删繁就简;依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大怒并予以严厉处置”可以得出严刑处置违反制度行为;依据材料中的“创立‘行移勘合制度’”可知完善公文传输和保管机制;依据材料中的“朱元璋又建立起公文清核制度”,可知强化对公文制度的监察考核。(2)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洪武三十年,经朱元璋亲自删定的《明律•吏律》中专列《公式》一章,明确了对各种违反公文制度官吏的法办条款”和第一小题分析得出的特点,并联系所学从对行政效率、中心集权、文献档案的保存,以及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等方面来回答。5.【答案】(1)相同:创办新式教化,引进先进技术。不同:清末教化是为了遏制革命,民国教化突出公民道德和学问技能,取消封建教化思想,完善高校教化。(2)近代工业的产生,西学东渐的影响,废科举近代教化创办及科技人才的培育,留学生的努力。【解析】(1)相同点,材料中1905年清政府取消科举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等可以看出相同点主要包括都创办了新式教化,引进西方技术。不同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清末教化是为了遏制革命,维护封建统治,但是民国教化突出公民道德和学问技能,取消封建教化思想,完善高校教化。(2)条件:依据材料“规定高校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并以文、理为主”可以看出近代工业的兴起和西方学说对近代中国科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结合材料可知留学生的影响都促进了我国近代科技的发展。6.【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练14铁铜及其化合物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考点1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强化训练含解析
- 2024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规范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四选修部分第1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 学校视频监控配置情况汇报
- 钢结构厂房工程施工要点
- 2024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平安福产说会修正版
- 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 二零二五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合同3篇
- 资质模型与测评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孙健敏)
- SMW工法型钢拔除专项施工方案
- 大健康商业招商计划书
- 高一上半学期总结教学课件
- 高速公路初步设计汇报课件
- 申根签证申请表模板
-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附录2023年8月
- 2022年浙江省事业编制招聘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真题试卷【1000题】
- 认养一头牛IPO上市招股书
- GB/T 3767-2016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工程法
- GB/T 23574-200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测量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