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选修课程简介《班主任工作》课程简介:本课程将帮助师范生学习关于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系统知识与技能,从班主任面临的主要矛盾到班级建设的意义,从班级形象文化建设到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从班级人际关系文化到班级活动文化,从建班文化到班史文化,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网络;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应用各种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顺利、有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能够在班级建设中融入先进的班级管理理念,打造出有特色、高品位的班级文化。在课程目标方面,突出了其实践性强的特点,以一线教师的“实战”经验为线索,强调榜样作用与示范作用,提供可以借鉴的“一手”经验。在课程内容上,根据中学教育现实,重点强调班级文化建设与管理,将班级文化做了创造性划分,加入了如“人际文化”“班史文化”等板块,增强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际工作经验,从问题出发,采取讨论与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剖析具体案例,得出普遍规律。教师简介:授课教师包括刘永凤、张廷艳、张勇、吴丹丹、张小华、文孔升、刘建勇,其中课程负责人为刘永凤,特级教师,研究员;重庆市外语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陶行知学会理事;重庆市教育评估专家组成员;重庆市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教师主修网主讲教师;曾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现任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公平》课程简介:《教育公平》是教师教育一门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师范生形成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掌握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实践中实现教育公平的策略,促进每一个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任课教师简介:1.吴渊男,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论、中国教育史、基础教育学。专著有《当代中国农民办学研究——大别山宣村小学考察》(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另发表论文多篇。主持项目“重庆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研究”、“抗战时期四川省义务教育研究”、“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史”,主研项目“普通高中新课程教科书使用跟踪研究”、“重庆市城乡教育统筹研究”。曾开设本科课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宗教学概论》、《民俗学概论》。2.邓磊男,1983年生,教育学博士。2005-2011年在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学习,先后获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多篇。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学研究。3.彭泽平(1974.12—),苗族,教育学博士,教授。1995、1998年6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分别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6月在西南师范大学破格晋升副教授,同年12月增补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6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5-2008年进入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研究工作;2008年6月晋升西南大学教授。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学系主任,研究兴趣和领域:教育学原理、近代思想文化和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民族教育等。《参与式教学》课程简介:《参与式教学》是一门教师教育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师范生形成参与式教学的理念,掌握参与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提高教学技能,让其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真正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生活的主体位置,能够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与发展。任课教师简介:1、徐学福男,1964年生,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90年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2005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工作,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调入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工作,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论研究。2、李雪垠女,1978年生。英语语言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国内首位审美心理与美育研究方向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国际美学学会成员,重庆市美育专业委员会成员,重庆市品牌学会理事。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著及参编教材5部,参研国家级课题3项、市校级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校美育、职业教育、应用美学、性别研究,现为西南大学“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国家精品课程执教教师。3、艾兴男,1978年8月生。200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教育部西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技能》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技能》根据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精神,关注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及教育,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旨在传授心理健康辅导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本课程将结合丰富的案例、理论、团辅方案及其技巧以达到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提高的目的。(2)课程目标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技能”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和一般操作原则,熟悉心理辅导的过程、操作技巧,并具体对学习心理辅导、成长辅导、人际交往辅导的技能熟知并学会应用。(3)主要教学方式教师讲解、案例讨论、实训教师简介:汤永隆,男,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心理学专攻,从事社会心理、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现场心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经验。擅长情感、婚姻、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方面的咨询与辅导。已发表中、英、日文文章30多篇,两本参编书籍。张静秋,女,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国家心理咨询师班培训师,授课内容主要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曾在北京青少年网瘾治疗中心、重庆精神病院实习。李士颖,女,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会心理学。曾主修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康心理专题研究等课程;重庆市未成年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志愿者,在未教所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讲授工作。《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课程简介:行为问题是中学生培养中的重要问题。《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课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是一门技术性的应用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这门课注重的是技术性,因此,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术及其应用就成了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部分包括绪论、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常见流派和方法。中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部分主要包括,学习方面的行为问题与矫正、人际交往方面的行为问题与矫正、品行问题与矫正、网络成瘾与矫正、心身问题与矫正、升学与就业方面的行为问题与矫正以及其他行为问题与矫正等。教师简介:史慧颖,女,汉族。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教学、科研和心理咨询工作。主讲:咨询心理学、行为治疗、Satir家庭治疗。发表论文和参与著作编写34篇(本),主持课题5项,主研和参研课题6项。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被评为学年度优秀教师。《教学心理学》课程简介: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过去的教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于教师“如何教”的研究一直比较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者面临着如何才能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紧迫问题,各国教育心理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对“有效教与学以及参与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主题的关注。自此,以“教”为指向,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以如何教才能有效促进学为中心的教学心理学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心理学围绕“有效教促进高效学”这一主题,既关注知识和认知技能的掌握,又重视情感、需要、动机、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更关注促进学生认知和非认知领域发展的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与技术,探讨了基于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技术等,这些重要内容,为有效教与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策略和技术。对教师来说学习和掌握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主讲教师:郭成(教授,博导)、刘衍玲(副教授,硕导)、江琦(副教授,硕导)、邵景进(讲师,博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千秋大业,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师教育课程系统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各专业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构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养成关心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识,学会运用有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能够开展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相关工作,为今后胜任中小学教师工作奠定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专家走近教师,教师走近专家”,专家与教师的平等对话成为现实。“学校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并得以实行。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是教育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教育研究方法》立足于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力求简单明了地回答“如何有效开展教育研究”这一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的同时,深入了解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了解国外教育研究方法的动态,养成研究的意识和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反思的态度,切实掌握教育研究的常用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为形成和增进教育研究的素质和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程力求做到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与操作性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讲授式和案例分析为主,辅以讨论与研究方法的实际操作。《教学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过去的教育心理学主要在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于教师“如何教”的研究一直比较忽视。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教学心理学”这一术语,197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拉赛主编的《教学心理学进展》第一卷出版,标志着教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其后,许多知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如加涅、奥苏贝尔、格拉塞等)针对学校的真实课堂,深入研究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特点、规律和效应,推动了教学心理学的发展,使教学心理学成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和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者面临着如何才能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紧迫问题,各国教育心理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对“有效教与学以及参与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主题的关注。自此,以“教”为指向,把教与学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以如何教才能有效促进学为中心的教学心理学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学心理围绕“有效教促进高效学”这一主题,既关注知识和认知技能的掌握,又重视情感、需要、动机、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更关注促进学生认知和非认知领域发展的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与技术,探讨了基于心理学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技术等,这些重要内容,为有效教与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理论、策略和技术。对教师来说学习和掌握教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认识、探索教学规律,发现、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范专业教师教育的选修课程之一,既考虑到了教育改革对教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课件
- 财管开题报告范文
- 病假报告范文
- 看图写话教学课件
- 司机课件教学课件
- 商铺转让合同
- 端午节的由来课件
- 《高级财务会计总论》课件
- 咨询服务协议书范本
- 植物采购合同
-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表
- 小班语言儿歌活动《大气球》课件
- 错混料管理规范
- 《灯箱制作教程》课件
- 中职开设专业方案
- 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价格变化趋势
-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书成长赛道
- 2024年重庆市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政策解读学习培训课件资料(专精特新 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 注意事项)
- 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数学试题(解析版)
- 三体二黑暗森林
- 2023年1月福建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试卷真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