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教育集团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蓝天教育集团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蓝天教育集团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蓝天教育集团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蓝天教育集团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蓝天教育集团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B2.B3.D

4.①文章开头先提出“叙述人的口吻"的重要性;②然后指出中国史书中叙述口吻的特点即以“全知全能”视角达到“拟客观"效果;③接着作者分别以不同体例的史书为例谈中国史书中叙述口吻(纯客观得假象)的特点;④最后指出中国叙事文研究要从“叙述人”“叙述人口吻"观念出发。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有两层意思:①中国史文叙事通过采取全知视角,从而实现史学家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的追求,进而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形态;②局部描写采取限知的视角,从而更好的展现历史事件之下的因果原委。“成一家之言":中国史文叙事通过叙述人个性的介入(以批评家身份出现或叙述者的口吻),从而实现对历史的思考,形成“拟客观”效果,即“成一家之言"。如“太史公曰”“史臣曰"。

【答案】6.D7.D

8.①1996年的风雨中,父亲带罗冠参加白牛镇小学学校考试,为了让罗冠能够有资格参加白牛镇的升学考试。②赞美父亲深沉的父爱,父亲无论艰难困苦,为其遮风挡雨,为之计深远,爱子深沉。③父亲的谆谆教诲,面对挫折,勇敢前行,挫折磨难总会过去。④对父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9.①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从1996年的夏天到父亲去世,有关父亲的回忆。②以第三人称叙述还原为第一人称,可以更加突显文章的中心,父爱深沉,我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引人深思。③第一人称,真切自然,表达“我”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之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真实性。

【答案】10.CEG

11.D12.B

13.

(1)二人的主张已是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与车裂商鞅,这是为什么呢

(2)把它装在匣子然后埋在土里,一年后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14.

材料一,作者认为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鉴定宝玉,识宝如此之难,由此发出无限感慨,但对于和氏因献宝不成而惨遭酷刑这一结果,作者表达了强烈的愤慨、悲伤。

材料二,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一事,批判了只重虚名,不重真才实学的虚伪之风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壁,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壁献给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着他的玉壁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为刖足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所以我才悲伤。”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壁,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壁"。卞和即使献上了玉璞而不美,但不成为君主的危害,然而还是双脚被砍之后宝玉才被论定,论定宝玉是这样的困难啊。

从前吴起说:“楚国大臣的权势太重,有封邑的贵族太多;像这样的情形,就会对上威胁到君主而对下虐待百姓,这是使国贫穷军队疲弱的做法。还不如使封邑贵族的子孙超过三代的就收回爵禄,取消减少各种等级官吏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员,用这些节省下来的费用来供养选拔和训练的武士。”楚悼王推行吴起的办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国被处以肢解的酷刑。商鞅教秦孝公对百姓户籍实行什伍编制,设立不告奸的罪过,烧掉儒家的诗书以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劳的人,禁止以游说谋求官职的人而使耕战之士显贵。秦孝公实行商鞅的变法,君主因此尊贵平安,国家因此富强。过了八年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国被处以车裂酷刑。楚国不任用吴起国家被削弱混乱,秦国实行商鞅之法国家富强。吴起、商鞅的主张已被证明是正确的,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鞅的原因,是什么呢?

材料二: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B16.①多感官结合。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②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④色彩明丽。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入入胜。

17.【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士不可以不弘毅④.任重而道远⑤.但使龙城飞将在⑥.不教胡马度阴山(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答案】18.①众望所归②举重若轻③心如止水

19.八组排比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节奏感;内容上全面而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乔羽歌词的特点。用对举的方式列出其歌词特点,更鲜明的表明其歌词的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

20.乔羽是一位始终没有离开过生活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他的作品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21.A22.①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大的贾兰

②她不仅严厉督促贾兰用功读书

③让孩子学会吃苦

四、作文(60分)

23.

【答案】例文:

略。

第3页江西省上饶市蓝天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翻开某一篇叙事文学时,常常会感觉到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声音,另一种是讲述者的声音,也叫“叙述人的口吻”。叙述人的“口吻"有时要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

读者在读史的时候能感觉到“叙述人的口吻”的分量。看《史记》中的列传,我们会觉得许多地方隐隐约约有司马迁的声音,反映了司马迁特殊的口吻,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历史事件独特而深刻的评价。后代的中国正史明显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重要的篇目后,往往要加上一个“史臣曰"的尾巴。中国史书虽然力图给我们造成一种客观记载的感觉,但实际上是用各种人为的方法和手段造成的“拟客观”效果。

翻开中国的正史,读者立刻会发现,中国叙事里的叙述者往往不是某一个作者,而是史臣的集体创作,这种情形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个例子。只有司马迁、班固、范晔和陈寿(或许还有欧阳修)是例外。伟大的叙事文学一定要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集体创作永远稍逊一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前四史特别受人推崇的原因,尤其是《史记》,我们读到项羽兵困垓下、韩信受胯下之辱、荆轲刺秦王等等名篇时,总是无法不与司马迁本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由于中国历代长期形成的对史的狂热崇拜,也由于在清亡以前史料永远只对史官开放的历史事实,中国正史叙事者似乎总是一副“全知全能者"的姿态;然而,这种全知全能却只是局限在庙堂里。它的触角甚至伸不进皇家的后院,当然更难看见“处江湖之远”的草民百姓的众生相。一种纯客观的叙事幻觉由此产生,并且成为一个经久不坏的模式,从史官实录到虚构文体,横贯中国叙事的各种文体。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断代史家们一方面保持新闻实录式的客观姿态,另一方面又以批评家或者评判人的姿态出现,从《左传》的“君子曰"到《史记》的“太史公曰”,再到后来各种断代史的“史臣曰”,均是明证。这种现象不仅说明了中国史文中有“叙中夹评”的传统,而且透露了史文中有所谓“多视角"的叙述观念,从而打破中国史文用文件和对话法造成的纯客观的假象。即使编年体史文的撰述方法,其实也是一种“剪贴术”,其中蕴有史家高度的“取舍"成分在内。野史中的叙述人更是不断地介入貌似客观的叙述之中。“演义”是一种跨“史文"与“小说”的骑墙文体。一方面,“楔子"里的“看官,且听道来”和“回末"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明明道出了叙述人的侵入,另一方面,作者在正文里又时时营造“纯客观"的假象,好像他绝对“述而不作”,充其量只是把手头的现成史料凑成一编而已。

这些又如何体现在中国叙事文研究课题里呢?如果我们用“说话"代表小说的成品,那么“说话”的内容和原料,就是所谓的“故事”,而“说话人”则是把原料(故事)变为成品(说话)的关键因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说话人的手中,风格意义都不同,构成的“说话"也不同。因而从“说话人”和“说话"的观念出发,来分析和界定叙事文学,应该是个理想的角度。

(摘编自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材料二:

源远流长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历史不仅要多方搜集材料,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没有全知视角,是难以全方位地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因果关系、人事关系和兴衰存亡的形态的。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写本朝的第一代皇帝,开头就这样落笔: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常从王媪、武负贯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以“高祖”称刘邦,只称其字,不称其名,这是史臣的视角。但这一视角是全知的,不仅知其家世、性情,而且知其异相、异行。见蛟龙盘在刘媪身上,似乎是刘太公的视角,见刘邦醉卧时有龙出现,却又似乎变作酒店主人的视角了。但是这些材料大概都是来自宫廷和民间的传闻,皆属虚构。正是在这种半真半幻的全知视角中,历史叙事展示了开国之君的异生、异相、异行、异志,从而把本王朝的兴起加以神化或天意化了。

历史叙事在总体上采取全知的视角,并不排除其局部描写上采取限知的视角。一些精彩的片段由于采取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此类片段往往成为历史叙事趋于精致化的标志。

限知视角所表达的乃是一种世界感觉的方式,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因而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人们审美地感知世界的层面变得深邃和丰富了。我国传奇小说在把史传文体细腻化的同时,较多地沿袭了历史叙事的全知视角;而志怪小说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其中的佳作较多地采用限知视角。

(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中国史书时,我们常能感觉到事件本身和讲述者两种不同存在,而讲述者总是想人为营造客观记载的感觉。

B.中国正史多由史臣集体创作,在世界叙事文学史上也极少见,因没有叙述人个性的介入,称不上是伟大的叙事文学。

C.正史叙述者似乎总采取全知全能视角,使得后世形成相对稳定的叙事模式,然而这一模式只是纯客观的叙事假象。

D.无论是断代体史文还是编年体史文,都有“叙述人的声音”,依据各自体例的特点,透露着史学家的评价与“取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A.中国古代史料只对史官开放,正史叙事往往采取“全知视角"。而野史叙事则常常使用“有限视角”。

B.中国史文运用文件与对话法,一方面体现了史文实录史实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使其表现得较为客观。

C.《史记》中关于高祖异生、异相的描述,极可能来自宫廷或民间传闻,不具有真实性,研究价值不大。

D.材料二作者认为限知视角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审美感知世界变得深邃丰富了,其更优于全知视角。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作为材料二第四段论据的一项是()

A.金圣叹评《水浒传》第9回“‘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

B.脂砚斋赞《红楼梦》第3回“从黛玉眼中写三人”

C.钱锺书:“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需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

D.《左传》写“曹刿论战”没有介绍曹刿家事,只是寸步不离地追随他的行踪。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表达了历史学家对实录史实,探究因果的追求,对历史思考后的“取舍(评价)”,这些最终通过叙事得以呈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共4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96年的无边细雨

张象

清晨的雨拍打着窗棂,罗冠被雨声惊醒。他正做梦,他发现眼前光芒万丈,一切异常清晰,就连黑板上的逗号都一清二楚。

雷声混着泥土味,被风送进窑洞。窑洞深处泊着一盘炕,炕像一条船,船上睡着罗冠一家五口。罗冠听见了父亲的穿衣声。父亲一边咳一边喊:“罗冠,起!起来去白牛考试了!"

再有两个月就小学毕业了。父亲说,乡里中学太差,罗冠应当到白牛上初中,不要像别的孩子一样早早打工。这次考试,决定着罗冠能否参加这个镇的升学考试。

但是天却下起了雨,雨色苍茫,没有停的意思。隔了十来里地的山路,母亲说:“雨下得这么大,还去?”罗冠也说:“我不想去。"父亲呵斥道:“风拦不住,雨拦不住,这才叫有诚意!”

大清早,罗冠不想吃东西,虽然是稀罕的方便面,勉强只喝了半碗汤。剩下半碗,母亲在上面盖了个碗,说等弟弟妹妹起来吃。

父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雨里,地上的积水淹没脚踝,风吹得到处都是。罗冠的雨伞一会儿歪向东,一会儿歪向西,罗冠爬坡时摔了一跤,手上、鞋上、灰色的卡其布裤子上,沾满星星点点的泥水,膝盖和胳膊肘亦隐隐作痛。

路面上的积水白茫茫一片,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罗冠和父亲像两只跛脚鸭子,蹬着水缓慢前行。“怎么办?不如我们回去吧。"罗冠几次要脱口而出,都被父亲的表情阻挡在门外。

罗冠心里说,他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都知道。家里这么多人要吃饭,三个孩子要上学,而他又遇到了那样的事,他实在是太难了。

漫天的雨幕里,只有两个小黑点,像大逗号领着小逗号,在大地这张巨大的黄纸上点染行。时大时小的雨声,酷似罗家父子时深时浅的脚步,踩在1996年的希望里。

不知道走了多久,父亲回过头来:“你走前面,风向变了,我在后面挡一挡。”罗冠换到前面,父亲说:“走吧。雨再大,总会停的,路再远,总能走完。"

大约十点多钟,罗冠和父亲来到目的地。

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臭小学”,建在一个土疙瘩上,五孔窑洞,院子没有围墙,院畔长着几棵树,一棵树下拴着一只小羊,周围有一些羊粪,味道浓郁。

罗冠刚随父亲见过校长,就被带到五年级教室。校长走进教室,手指最后一排一个空位,让罗冠就坐那里。校长说:“咱摸底考试,数学课代表上来,把试卷发一下。"

一个长得又黑又矮的小女生,小心翼翼地拿起试卷,又小心翼翼地走下讲台,把试卷一张一张发到同学手里。罗冠拿到试卷,心里一惊,却又生出一种悲凉的欢喜。

所谓试卷,是张比院畔拴着的白羊还要白的白纸,上面一个字都无。

这时,秦校长摸了摸山羊胡子,扶了扶银色边框眼镜,从教桌上拿起一支粉笔,气宇轩昂地对台下说:“试卷都拿到了吧?那我就开始出题了。这回的测试一共20道题,每道题5分,大家跟着我黑板上的抄。”

罗冠看看黑板,看看“试卷”,看看秦校长——他笔走龙蛇,刀光剑影地在黑板上写。罗冠又回到了雨幕里,那些黑板上的字渺渺茫茫,犹如黑夜里飘着的无边细雨。他叹口气,摇摇头,眯着眼睛抄起试题来。

黑板上的声音尖锐刺耳,“吱,吱吱”“吱吱吱,吱吱吱”,一声又一声,偶尔“嗞啦”一声,仿佛雨天马路上险些撞人的急刹车。

下课铃响起时,罗冠的试卷早已做完,百无聊赖地在课桌上转着笔。校长收卷时,罗冠心里升起一种如释重负般的悲壮。

笑完后罗冠跑到外面,父亲正蹲在院畔抽烟,站起来面带笑容问,考得不赖?罗冠笑而不语,父亲咧着嘴又笑,说要是考好了,回去带你吃好的。

父子俩考完试没处可去,正在参观羊。忽然那个又黑又矮的小女生喊道:“分数出来了。"

秦校长把二人让到办公室,拿出一张试卷给罗冠,罗冠看都没看就递给父亲。罗父拿到手里看后,不由得瞪圆了眼,迟疑地问秦校长:“校长,会不会是判错了?”

“没错,44分。"校长银色眼镜后的眼睛弯着,似笑非笑,他摸了摸山羊胡,又拿起一张表,“你看看,我们学校,最低分数62分,罗冠如果跟着我们参加升学考,一定会拉后腿的!”

“啪!"一个清脆的耳光在罗冠脸上响起,父亲空前暴怒,右手又一次高高举起,眼中似雨似雾,又似有星光在雨雾间闪烁,罗冠绝望地闭上双眼。

下午回家的路上,朱砂般的晚霞染红了天。父亲头垂得很低,和罗冠一句话也没有。路过集市时,父亲意想不到地停下脚步,买了凉皮和碗团。味道极香极辣,罗冠一直吃出了眼泪。

次日,罗冠的母亲到南沟赶集,顺便到南沟小学给罗冠送早饭,老师生气地对母亲说:“罗冠这孩子全校第一,全乡前五,可孩子近视得坐第一排才能看清黑板,你们为什么不给他配副眼镜?”

罗冠并不知道母亲会来,此时他正在教室里,扭头跟后排的同学闲聊:“胖墩儿,我求你爹的那件事,可以吗?"胖墩儿吹了个大泡泡,压低声音说:“你是说你爹在矿上考核最后一名的事吗?放心吧,我爹说了,明天他回矿里,就安排你爹回去上班!”

许多年以后,坐在上海陆家嘴高高的写字楼里,他会想起1996年的无边细雨,想起父亲,想起父亲的话:“走吧,别怕。雨再大,总会停的,路再远,总能走完。"

那年夏天,罗冠并未如愿。父亲毕竟棋高一着,后来又联系到一所新的学校,让罗冠跟着素不相识的“同学”们,参加了白牛镇的升学考试。某天从矿上下班回家,父亲头抬得很高,一进门就喊:“咱家罗冠,升学成绩是重点班的,全班第一!"后来,罗冠就上了初中,上了高中,又上了大学,大学毕业留在上海。而父亲,却在罗冠上大四那年,被下井多年的肺病骤然击倒,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罗冠每想起这些的时候,我的眼前也总是恍若隔世般迷离,因为罗冠就是我。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精心设置了多处伏笔,“我不想去”“不如我们回去吧”,罗冠交卷时的悲壮、发下试卷看也不看就交给父亲等,说明罗冠是故意没考好。

B.小说中人们睡窑洞的贫穷、吃方便面的奢侈、小升初要考试、许多人不上初中出去打工、手抄试卷等细节,勾勒出1996年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风貌。

C.父亲呵斥罗冠参加考试、打罗冠耳光,让罗冠走前面、自己在后面挡风,回家时给罗冠买美食等种种做法,形成严厉与慈爱的反差,彰显深沉的父爱。

D.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拟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罗家父子行走的姿态,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二人“赶考”的意义;语言表达新颖而富有诗意。

7.关于小说最后五段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师说罗冠近视,揭开了罗冠学习好却只考44分的谜底,使情节合理。

B.罗冠跟胖墩儿闲聊透露出父亲的窘境,照应了“他又遇到了那样的事"。

C.“罗冠并未如愿”指罗冠不想到白牛上初中,这样会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

D.父子二人为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互相博弈,最终还是父亲的手段更为高明。

8.“1996年的无边细雨"在文中有哪些丰富的含义?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在前面的叙事都使用第三人称,最后一段忽然改为第一人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昔者吴起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楚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①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

材料二: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②之山,不知其所终。

(节选自刘基《诚意伯集》)

[注]①燔:fán焚烧。②宕冥:高远幽深貌。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A三世而收B爵禄C减百吏之D禄秩E损不急之F枝官G以奉H选练之士。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诳,文中的意思是欺骗、欺瞒,如“出家人不打诳语"意为出家人不说谎话、大话。

B.薨,指诸侯之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之死也称薨。古代帝王和皇后之死则称“崩”。

C.什伍,文中指秦孝公设立基层居民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

D.美,意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氏在楚山获得璞玉,先后向厉王和武王进献,但都因玉人的误判而被君王处罚,最终失去了双足,楚文王当政后,此玉才被识得。

B.吴起、商鞅均具有远见卓识,他们针对本国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使得国家富强,但随着国君的离世,二人也被处以极刑。

C.从对秦孝公的改革建议中可以发现,商鞅认为秦国社会应当鼓励告发、焚毁诗书、严明法令、杜绝私人请托、提高士兵地位。

D.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上好的桐木,将其制成了一张音色优美的好琴,把它献给了国家,结果太常以不是古琴为由,拒绝了工之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14.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献宝不被赏识的故事,作者的态度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两句,由近及远地描绘了一幅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表现了词人谪居黄州的烦闷。

B.三四两句,词句工整严密。意境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隐约带着百无聊赖、自寻安慰的心境。

C.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抒发了词人乘兴游赏的快意,也暗中蕴含了被迫赋闲的不平与无奈之情。

D.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了雨后游赏欢快、闲适的心境,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16.请从景物描写技巧的角度对“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进行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__,__”说明无论何种身份的人,“修身"都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2)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中的“自强"二字,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弘毅"则出自《论语》的“____,_____”。

(3)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年,生肖属龙。“龙"这一形象多次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乔羽先生是中国词坛①的领头雁,其作品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当代中国无人能出其右。从宏观意义上讲,乔老渗透于一首首歌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传统文化元素、待人处事之道,以及对世事沧桑、人生况味的思索,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伴随着优美的曲调不胫而走,传遍神州大地,深入千家万户,熏陶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能够造就如此独特而巨大的影响力,是乔老的无上光荣,也是对他杰出天赋和辛勤耕耘最为丰厚的回报。

乔老说:“歌词不要文绉绉的,要活泼泼的。我喜欢大白话,不喜欢矫情。"所谓“大白话”,那是乔老的自谦,他的“大白话"是来自生活,又被乔老提炼过的高级的大白话,平和中有大气,浅显中有深意,直白中有曲折,朴拙中有奇巧,通俗中有优雅,清淡中有妙味,率真中有沧桑,明朗中有隐约,可谓情思隽永,从容旷达,意味深长。出自乔老的一首首歌词,虽然平白简短,却是②,百听不厌,犹如一座座山峰巍然屹立于浩瀚的词海之中。文化和旅游部老部长周巍峙评价说:“乔羽是一位没有离开过生活始终的作家,他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功底,有相当扎实的生活积累,他真正是厚积薄发的作家,永远回荡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灵气和大气”尽管八方好评如潮,但乔老③,没有一点点沾沾自喜,没有一点点自以为是。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