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PAGE1项目概况宁波市鄞州区概况区位鄞州区位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浙江省东部沿海。疆域在东径121°08′-121°54′,北纬29°37′-29°57′之间。版图轮廓呈蝴蝶状,从东、西、南三面紧围宁波老市区,西北与西部与余姚接壤,南部紧邻奉化,东南临象山港与象山隔水相望。东西向最大长度74公里,南北最大宽度32.3公里。区界周长269公里,其中有海岸线25.66公里。全区总面积1380.5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327自然概况鄞州区境内的大地构造属闽浙地盾的东北部,地层分布以中生代的火山岩居多。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势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平方公里,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米。西部丘陵山地面积353.98平方公里,属于括苍山系天台山脉的四明山,绵亘数县,从西向东插入本区西部,层峦迭嶂,诸峰雄峙,最高峰奶部山海拔高程915米。中部位为奉化江两岸,总面积532.鄞州区地处低纬度带,属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区域的季风气候区,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本地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热量较充足,雨量丰沛,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全年无霜期238天,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386.2毫米,总蒸发量资源概况鄞州区土壤大体可分三类:东南部沿海地区多盐碱土,宜种棉花;中部平原地区属水稻土,适合种水稻、席草等;西部山区多黄壤,缺少有机质,宜种茶叶、竹木、果树、杂粮。鄞州区矿产资源较为贫乏,已发现的矿藏有泥炭、铁、锰、铜、铅、锌、萤石、明矾石、粘土、石材、砂石、海盐等20余种,近百处产地。其中金属矿大多是矿(化)点,目前尚无开发利用的价值。鄞州区水资源丰富。全区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28亿立方米,地下水0.79亿立方米。由于江河贯穿境内,年出入境水量甚为可观,多年平均年入境总水量为20.76亿立方米,出境总水量(含过境水量)达27.73亿立方米。。鄞州区的植物区系地理成份复杂,热带成分占优势。泛热带成分、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成分、旧大陆热带成分、热带亚洲、热带澳洲成分在鄞州区森林植物区系成分中占有主要比重。鄞州区植被在长期开发中已逐步人工化,大部分丘陵山地多为次生的针叶林所覆盖。鄞州区海域分布于最东端,海岸线总长25.66公里,面积为53.5平方公里,区境内有浅海水面14097亩,内陆水面93571亩。内陆水域水体水质肥沃。浅海海水水体交换及时,各种指标适于水生动植物繁殖生长。目前,发现的淡水鱼类83种,海洋水产品338种。鄞州区共有86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资源单体总数的22.6%,资源的区域优势十分显著。其中包括6个推荐极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它山堰、东钱湖、梁祝文化、阿育王舍利塔、天童寺、南宋墓道石刻群)和11个推荐四级旅游资源单体(雅戈尔服饰、中国进士第一村、天童寺佛殿、庙沟后石牌坊、沙孟海书学院、横省石牌坊、天童森林公园、福泉山茶海、阿育王寺、天童十八罗汉画像碑、五龙潭瀑布群)。图1.1宁波市、鄞州区GDP变化(1995-2004)社会经济概况图1.1宁波市、鄞州区GDP变化(1995-2004)鄞州区具有源远流长的商贸传统,鄞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之一,沟通欧亚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均以此为起点。改革开放以来,鄞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现有工业企业15000多家,已形成以轻纺、服装、机械、电子、汽配、食品为主的工业体系,有国内知名企业中国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奥克斯集团、欣达集团等,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实现生产总值达到277.9亿元,财政收入4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603美元。鄞州社会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国百强县(市、区)第十一、浙江省第三、宁波市第一。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5.8:69.7:25.5,工业特征明显,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近10年随着宁波其他区的快速发展,鄞州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宁波市的比重由1995年的15.92%下降到目前的12.88%。鄞州区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2.4%,低于宁波市的年均增速15.1%。2004年末,全区总人口11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58.6万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826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行政建制与历史沿革鄞州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秦代开始建县,是我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宁波市区过去一直为鄞县县治,原称明州,明朝时为避讳,改名为宁波。解放后宁波析出置市,鄞县先后为宁波专区(地区)及宁波市辖。图1.2鄞州区行政区划变革示意图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宁波中心城市,鄞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与乡镇工业,逐渐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县。1995年,鄞县开始在原石碶、钟公庙二镇基础上建设县中心区。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鄞县撤县设区,改名宁波市鄞州区。2004年,全区辖4个街道,17个镇,1个乡,有社区居民委员会54个,村民委员会470个(其中东钱湖镇目前由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管理)。图1.2鄞州区行政区划变革示意图项目特点2.1新兴工业化、城镇化地区的规划一方面随着宁波和鄞州新城区功能的日益完善,集聚辐射作用的不断增强,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鄞州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与自下”两种动力推动了鄞州区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地区的规划,我们不仅要关注于城市集聚功能的提升,还要关注于乡镇发展水平的提升。但由于编制背景的关系,原来的总体规划更多的强调对城市地区的指导,而对乡镇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总体规划对郊区的空间整合力度大,与乡镇发展现状冲突较大。因此该规划应该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鄞州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利用好“自上与自下”两种动力,统筹考虑区域与城乡发展。图1.3鄞州区现状空间与宁波市总体规划比较分析图2.2生态敏感地区的规划图1.3鄞州区现状空间与宁波市总体规划比较分析图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的宁波城镇空间布局结构,鄞州区东西两侧山区以及滨海地区属于生态发展区,重点发展风景旅游、水产养殖加工和机械电子等与生态环境、风景旅游无矛盾产业”。同时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2004-2020)鄞州东南部属于生态开敞区,要适度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并保持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而鄞东地区位于宁波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东钱湖——江南东侧山体——滨海的1.5公里——10公里宽的生态走廊内;同时鄞西、鄞南是鄞州区基本农田主要集中的地区。根据鄞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宁波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可以发现规划范围中的大部分地区被基本农田、生态发展区、生态走廊等生态要素所覆盖,因此在规划中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安全网络与区域的衔接。2.3城市快速发展地区边缘地带的规划鄞州区从三面环绕宁波市中心城,规划地域属于城市边缘地区。经验表明城市边缘地区由于受到城市的辐射力,有便利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就近分享城市的相关资源,同时又处于成本洼地地区,所以其发展最快、变化最大。与此同时,由于发展的时段性特征,导致了该地区的管理最为混乱,往往会出现管理真空地域或者管理地域叠合的情形,会造成不同利益主体对敏感的区域和利益的争夺,使得规划编制以及作用的发挥缺少应有的科学合理性。因此,该地区的发展具有过渡性、混杂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宁波城市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且整个宁波市域的空间网络化、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深入。鄞州区作为宁波市中心城的边缘地区,是中心城功能疏解、空间扩展、大型基础设施布局的重要地区。因此,鄞州区的城乡空间规划必须从宁波市中心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强与上一层次规划的衔接,要统筹城乡发展,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协调不同等级行政主体之间的资源分配,确保宁波市中心城和鄞州区的健康协调发展。
规划的依据、范围、期限、指导思想、原则与技术路线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2000]25号)《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建设部建规[2005]2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建设厅,2004)《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鄞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参考资料:《宁波市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纲要《宁波市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初稿《象山港区域空间保护与利用规划》《宁波市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宁波市鄞州区行政区域范围内除去东钱湖镇与邱隘镇东部新城部分,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2006—2010,远期2011-2020年规划指导思想本次规划针对鄞州发展的背景与基础,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健康城镇化和建设节约性社会的要求,引导城市科学合理地发展。规划原则5.1加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理顺上下位规划之间的关系加强上下级规划的衔接,体现宁波市总体发展的要求、促进鄞州区的提升,引导乡镇的建设。加强空间发展与宁波中心城区的协调;打破行政界限,对片区地区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安排城乡发展空间;统筹安排区域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5.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以资源生态环境为前提,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优化生态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坚持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强对空间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5.3加强部门协作,提高规划的综合性以空间为纽带,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等其他部门规划的协调,使主体功能区划、用地总量指标、用地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布局之间相互衔接,提高规划的综合协调能力。5.4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和谐发展的原则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建设水平,有效配置公共资源;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体现社会公平;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5.5立足实际,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立足实际,针对鄞州区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技术路线图2.1图2.1技术路线框架
城市发展的背景与特征经济全球化1.1传统产业出口环境的波动要求地区经济加快升级步伐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不断发展,国外对我国商品特别是纺织和普通机电产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以反倾销为主的贸易救济措施越来越多,贸易摩擦加剧。预计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国传统产业出口环境不容乐观,相关产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依赖传统产业发展的地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改善单一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的非价格竞争能力。1.2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规模化产业基地提出要求在经历了一般加工业的转移之后,跨国公司瞄准了我国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和国内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开始把部分资本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部门向中国转移,并呈现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征。设施完善、管理成熟、具备一定配套能力的大型开发区是承接此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1.3地方企业集群在吸引外资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联合国经济与贸易发展大会去年发布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地方企业集群在当前区域之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并能超越低成本竞争的陷阱。该报告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投资政策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投资促进政策是以开放外资管理体制,引入市场化机制为特点;第二代投资促进政策中,政府在积极吸引外资和“推销”自己国家中更进了一步,建立起专门的国家投资促进机构,加大外资吸引力度;而第三代投资促进政策则强调运用和强化企业集群,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的作用,从特定生产活动对区位的特殊需求出发,在地方企业集群的层次上,根据社会优先发展目标,确立产业促进政策。地方产业群结构升级的关键是通过建立跨国生产的联系纽带,促进本地技术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鄞州区的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吸引招商引资的重要因素。外资企业将依托这一平台,参与到民企改造和发展中,是一种既能为投资者降低生产成本,又能促进本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双赢互动。区域一体化图3.1鄞州区区域环境分析图2.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图3.1鄞州区区域环境分析图2.1.1长三角地区的崛起,为鄞州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上海为龙头,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正在加速形成,并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宁波凭借优越的港口条件和既有经济基础,确立了建设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鄞州区紧依宁波中心城市,是宁波市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杭州湾跨海大桥从根本上改善宁波北接上海的条件。依托大桥便捷通道,宁波将与苏南地区处于同一竞争平台,更好地承接上海在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等方面的辐射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入驻鄞州的机会。2.1.2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培育,为鄞州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长江经济带正在向杭州湾经济带即长三角南翼转移。杭州湾一带形成了新一轮城市发展的热点区域。2003年,浙江省政府组织并编制了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了产业连动发展,园区连动开发,基础设施连动建设的要求。在环杭州湾产业规划的指导下,产业发展有望突破行政区划,以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为核心来组织专业化分工,促进环杭州湾区域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1.3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要求鄞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全球化的竞争是区域的竞争,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正促使长三角城市群由传统的严格等级中心型向网络型演化,各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在网络中形成多方位的动态交叉等级关系,其在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取决于城市与全球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强度和协同作用程度以及在特定的更新方式中依靠专业优势来获得的发展活力。鄞州前期的成功经验在于采取了与区域内城市合理分工的专业化发展道路,在强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面对加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鄞州区更应从区域的角度进行定位,以市场为导向,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2.2宁波市区内的区域一体化图3.2鄞州区卫星影像图宁波城市处于快速扩张时期,市域的空间网络化、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深入,随着市域综合交通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甬金、甬台温、象山湾通道(沿海高速复线)、中横线等的相继建成,一体化的都市区空间结构逐渐形成,促进了中心城区功能区外扩、产业转移以及基础设施延伸。这就要求把鄞州区的发展放在宁波市的整体框架之内,加强在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发展、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区域协调,加强城乡统筹,加强职能分工,使鄞州区与宁波中心城区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图3.2鄞州区卫星影像图资源生态环境特征3.1 资源特征3.1.1土地资源(1)土地利用的比例高2005年,鄞州区土地总面积1345.8平方公里(201.8万亩),未利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85%,土地利用的比例高达98.15%以上。表3.12005年鄞州区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构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亩)比例(%)农用地1529727.075.79耕地549526.327.23园地90664.54.49林地809474.240.10牧草地00其他农用地800623.97建设用地302891.915.0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6106.912.19交通运输用地33182.81.64水利设施用地23602.21.17未利用地185834.69.21未利用地37435.21.85其他土地148399.47.35合计2018453.5100*数据来源:宁波市鄞州区国土局图3.3鄞州区土地资源变化(2)土地资源消耗快图3.3鄞州区土地资源变化2002~2005年建设用地增长20.6%,每年新增建设用地约1133公顷(1.7万亩)。农用地减少约2%,未利用地减少约11%。2002-2005年建设用地中交通运输用地增幅最高为35%,其次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约20%,水利设施用地增幅为1.6%。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城市用地和建制镇用地规模基本翻一番、独立工矿用地增加13.9%、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10.9%。根据2005年末土地利用情况,可调整地类和未利用地共约6.8万亩,即根据现状土地利用情况,最多共有6.8万亩用地可调整为建设用地。而根据土地部门的用地指标2006-2020年共有9.6万亩用地可供开发建设。此外,通过村庄整理、填海或者占用耕地、林地等方式可解决部分用地指标,预计到2020年新增用地在10万亩左右。3.1.2水资源鄞州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50毫米左右,年径流深730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1.0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量10.28亿立方米,地下水0.79亿立方米。2004年全区总人口113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为980立方米,考虑到过境径流,鄞州区人均水资源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尽管鄞州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污水系统建设落后,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从而造成部分地区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同时,鄞州部分水源由宁波市统一调度,鄞州不能自行支配,使鄞州可利用水资源十分有限。此外,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也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问题也将成为鄞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3.1.3能源宁波市鄞州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目前,在宁波市鄞州区的一次能源消耗中,煤、汽油、柴油及液化石油气主要靠外部输入。居民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主,主要靠槽车由上海、宁波等地购进,用钢瓶灌装后供应给居民。鄞州区能源比较缺乏,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占80%以上,大量能源的运入加剧了交通运输的压力,而且能源热效率低下,造成能源的浪费,并导致宁波市鄞州区生态环境污染。2003年鄞州区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量为104.86万吨标煤。其中煤仍是主要能源,消耗量为57.05万吨标煤,占54.41%。2004年能源消费量呈现增长趋势。与全国相应工业行业能耗比较发现,鄞州区大多数行业能耗较低。表3.2鄞州区各行业万元产值能耗比较行业类型鄞州区(2004年)(吨标煤)全国(2002年)(吨标煤)机械制造业0.190.40电气、电子仪表制造业0.130.07纺织服装业0.10.89塑料制造业0.220.57黑色、有色金属加工业0.541.98印刷和复印业0.041.94注:全国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统计范围为耗能1万tec及以上工业企业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鄞州对能源的需求呈加速增长的趋势。而鄞州本地能源资源贫乏,所需能源大多靠区外输入。由于能源输入(尤其是电力)依赖于配额,一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便凸现出来。以电力为例,鄞州区的电力主要依赖于宁波市电网的统一供给,由于宁波市电力供给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体制等原因,使得停电现象经常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3.1.4海洋资源(1)港口码头资源鄞州区象山港现有横山轮渡码头、横山老码头、大嵩江大闸码头、红卫盐场码头和联胜盐场码头等5座。其中后4座年吞吐量位3.25万吨,泊位数为18。横山轮渡码头为1千吨级,横山老码头和红卫盐场码头分别为150吨和100吨级。梅墟工业区现有码头9座,年吞吐量22万吨,泊位数为10。(2)渔业资源本区沿海为象山港,是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基地。鄞州区有海域面积53.5平方公里,其中适合浅海养殖的面积为9.4平方公里。2002年开展浅海养殖0.48平方公里(720亩),占用海区2.88平方公里(4320亩),占浅海面积的30.6%。(3)滩涂资源全区滩涂面积共27.45平方公里(41175亩),其中用于渔业生产12.2平方公里(18298亩)。按海域分,瞻岐海区9.51平方公里(14270亩),咸祥海区2.69平方公里(4028亩)。(4)盐业资源鄞州区盐区面积5.43平方公里,建成盐田4.365平方公里,产盐量29963吨。建有四个盐场:红卫盐场、大嵩盐场、合兴盐场和联胜盐场。属于宁波市最大的盐场群之一。3.1.5旅游资源(1)鄞州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鄞州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鄞州区共有86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占全部资源单体总数的22.6%,列宁波市之首,占全市优良级单体的22%。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以湖海溪山相互交融为特征,人文资源以佛国、民俗、历史遗存为主体。(2)旅游资源区域优势显著鄞州区与宁波市水乳交融的关系,带来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高质量的服务设施条件。不仅使鄞州区成为宁波市民假日休闲、娱乐、度假的首选地,而且其旅游资源可与宁波市旅游资源共同打造旅游线路。鄞州区距上海约3小时、距杭州2小时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成为鄞州区旅游资源吸引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的客源市场的极大优势。赴长三角地区游客的客源分流也是其客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文化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宁波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影响的佛教文化、梁祝文化等吸引了众多海外客源市场。港澳台、欧美、日韩等国的游客均慕名前来。这些旅游资源尚需深入挖掘,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墓碑、石刻、小桥、民房等,遍布鄞州区,通过组织开发也可以发挥巨大的旅游吸引力。3.2生态特征3.2.1生态服务功能降低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加和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生态功能衰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低。耕地总量逐年减少,土壤污染逐年显现。栖息地环境改变,生态环境破碎化,导致不少野生物种濒临灭绝状态,生物多样性降低。3.2.2生态危机凸显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利用率低,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难以保证河道的生态需水量,水生态严重失衡。图3.4被破坏的山林3.2.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图3.4被破坏的山林农村生活污染和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影响着河网水体质量,水域污染严重;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的残留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和蔺草、水稻等大量农作物产生的秸秆也成为农村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3.3 环境特征鄞州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较好,但内河水质较差,其中鄞东河网总体为重度污染,V类和劣V类水质断面达到80%。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要污染类型。主要是由于鄞州区尚未有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从而造成鄞州区水污染问题严重。大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较好。酸雨现象严重,鄞州区为重酸雨区,PH均值为4.45,酸雨率达到95%。废水和废物的处理率和达标率较高。其中废水处理率达到100%,排放达标率为92.33%;废物的利用率为94.17%。但垃圾处理远未达到无害化处理的要求,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比较严重。未建立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的配套设施,危险废物处理率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经济发展特征4.1经济发展动力体现出“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特征与趋势4.1.1乡镇工业发达,城区和园区的作用日益突出图3.5鄞州区工业总产值和不同企业类型所占比例分布示意图鄞州区的工业化进程源于农民自发形成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工业化动力。乡镇工业发达,是推动全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体。图3.5鄞州区工业总产值和不同企业类型所占比例分布示意图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鄞州区发展更多地受到宁波市中心城区的扩张及多元化的城市功能外迁的影响。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城市作用力影响下,中心区和规模化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全区中心街道的经济地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三大园区吸引的外商投资占全区的40%以上。4.1.2民营经济面临转型,外资增长迅速图3.6外资企业情况分析图民营经济是鄞州区发展的主要依托力量。在短缺经济时代,低廉的成本是民营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武器,这就决定了民营经济的主要领域只能是门槛较低的传统轻工业,同时也决定了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随着初级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度过剩,传统产业进入了优化调整时期,产业的扩张速度明显放慢。因此,要保持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主要由依靠传统轻工业发展向主要依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转变。图3.6外资企业情况分析图外资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猛,1999~2004年五年中鄞州区吸引外资总额达33亿美元,外资经济所创造的工业产值接近40%。外资经济的企业规模偏大,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在产业切入点与民营经济形成互补,正成为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4.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大图3.7鄞州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布示意图(2003)受单中心城市结构的影响,鄞州各镇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与宁波中心城区距离的递增而下降,距中心城10公里、10~20公里之间以及20公里以上的区域分别构成了全区经济的三大圈层。二是受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影响,中部平原区和沿主要交通干道(319国道、同三高速等)的乡镇经济较为发达,山区和海滨城镇的经济潜力有待挖掘。图3.7鄞州区国内生产总值分布示意图(2003)4.3工业占主导地位,体现出与中心城职能分工特点4.3.1工业占主导,“二、三、一”结构突出鄞州区工业的主导地位突出。1995~2004年,全区二产比重始均保持在65%以上,三产比重略有增加。从鄞州区所处的工业化加速时期这一历史背景来看,鄞州区在宁波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将长期保持,其生产制造职能与中心城区日益成熟的服务业功能相互补充。4.3.2第一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判断(1)传统农业规模大幅度下降,都市型农业成为发展的主导趋势粮、棉、油等传统农业作物的生产规模大幅度下降,果、蔬、渔、牧等都市型农产品规模较快增长,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现代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在鄞州区日趋明显。图3.8鄞州区农业生产规模变化(2000-2003)(2)鄞南和鄞西农业相对发达,乡镇农业各有特色图3.8鄞州区农业生产规模变化(2000-2003)图3.9鄞州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布示意图(2003)各镇基于自身条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姜山、高桥、古林、集士港等镇的粮食;钟公庙、瞻岐、五乡、姜山等镇的油菜籽;章水、横溪、瞻岐、横街等镇的茶叶;邱隘、石矸、东吴等镇的生猪;瞻歧、咸祥等镇的海产品。其中,鄞南和鄞西片区平原地区是基本农田的集中区域,也是全区农业规模最大的地区。图3.9鄞州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布示意图(2003)(3)与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形成了“平原密集、山区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图3.10宁波市鄞州区各镇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分析全区居民点的分布与农业生产方式密切相关。处于鄞州区中部以及东南部平原地带以粮食、油菜籽、生猪、禽类生产为主的居民点分布较为密集,密度在500-1000人/平方公里以上。而处于鄞州区东西两翼丘陵地带以林业、果业、茶叶种植为主居民点经济相对落后,规模较小,分布稀疏。因此,在村庄整合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在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山区居民点不适宜整体向一个或少数居民点集中。图3.10宁波市鄞州区各镇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分析(4)土地资源减少趋势明显,农业生产基地由中心向周边转移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工业发展对工业用地扩张的需求,新增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占用耕地特别是平原地区农业用地的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区近郊的农业生产规模将大幅下降。4.3.3第二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1)传统工业比重大,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增长势头加快图3.11鄞州区主要工业门类产值比重变动在各工业门类中,传统轻工业的地位突出,比重达到61.5%。近年来,在外资经济的推动下,鄞州区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轻工业,表现出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趋势。重型制造业企业及其较长的产业链条对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规模化的用地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3.11鄞州区主要工业门类产值比重变动表3.3鄞州区与宁波市轻重工业构成比较(单位:%)鄞州区宁波市轻工业重工业轻工业重工业1999年71.928.151.448.62000年71.528.546.653.42001年69.630.446.953.12002年66.533.52003年61.538.537.562.5注:本表数据采用规模以上企业数据(2)外资经济比重增大,企业集群化、规模化趋势明显外资经济比重增大1999年至2003年,鄞州区年引进外商投资数量从300万美元增长到12亿美元。1999年至今,外商累积图3.12鄞州区外资投资额、外商企业数量变化(1999-2004)投资额达到33亿美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0%,超过了宁波市外资企业的平均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了带动全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图3.12鄞州区外资投资额、外商企业数量变化(1999-2004)表3.4鄞州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所有制分产值结构(单位:%)所有制类型2000年2003年2004年宁波市2004年内资企业78.776.861.769.7国有13.0集体2.0私营29.4股份40.640.223.524.7外商(含港澳台)投资企业21.323.238.330.9总计100100100100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的外资项目向园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3年,鄞州区外资进入园区的比例已经接近40%,凸显了对规模化工业园区发展的需求。表3.5鄞州区外商投资指标统计外资平均规模(万美元)乡镇吸引外资比例乡镇引资项目个数乡镇引资平均规模(万美元)园区引资比例园区外资项目个数园区外资平均规模(万美元)1999年114.7459.38%3378.4540.62%5354.22000年133.9685.63%91124.7914.37%8238.252001年167.3149.81%143103.1527.29%18448.942002年291.9156.24%123206.8930.80%20696.852003年486.8250.73%166352.6337.62%54803.74企业集群化、规模化趋势明显鄞州的民营企业已经或正在由“家庭式”、“作坊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的转型,许多民营企业走上了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道路。目前,民营企业存在三方面的用地需求。一是乡镇起家的民营企业的扩建需求。这部分民营企业倾向于在原来的乡镇购置土地进行扩建,少数扩张速度较快的企业向较大规模的园区搬迁。二是随着中心区的扩展和功能调整,中心区企业的制造业环节面临搬迁,大型企业将向市级园区搬迁,小型企业倾向于迁往乡镇工业园区。三是少数企业向第三产业扩张,对中心区及其周边服务业用地提出了要求。例如雅格尔向房地产业和教育业的渗透,增加了教育和办公用地需求。图3.13鄞州区块状经济分析各乡镇基于自身优势出现了一定的分工趋势,如以中心区石碶街道为中心的服装制造业特色板块,环东钱湖的普通机械制造板块,以下应街道为中心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板块,以龙观乡为中心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板块,以高桥镇为中心金属制品业板块,以姜山镇为中心的纺织业板块,以鄞江镇为中心的食品加工业板块,以横街为中心的水表板块、以姜山为中心的灶具板块已经形成。这些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的乡镇块状经济仍需降低孵化成本,加强扶持。从长期来看,引导以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建设的标准厂房集中是满足中小企业用地需求,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较好办法。图3.13鄞州区块状经济分析(3)工业布局需要整合,乡镇工业园区的孵化作用和区级园区吸引大规模企业的作用并存。图3.14五乡镇工业产值分布示意图(单位%图3.14五乡镇工业产值分布示意图(单位%)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市、区级园区门槛过高,选择离原址较近的地方进行扩建能降低搬迁和土地购置成本,因此向园区集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向园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各园区引资产业类别雷同度高,而且园区开发时机重叠,竞争激烈。(4)小结鄞州区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企业规模化趋势明显,地区增长由主要依靠民营经济向民营、外资共同推动转变,非农用地转化和规模化用地需求更加突出。这就要求统筹安排中心区与乡镇、乡镇与园区、各乡镇之间以及乡镇与居民点之间的合理分工,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挖掘增量土地潜能,推动产业用地的适度集中和集约利用,提升产业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4.3.4第三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1)第三产业有向鄞州新城区集聚的趋势,鄞州新城区与宁波市中心错位发展的态势正在形成,中心镇第三产业发展不突出。图3.15宁波市主要的中心区辐射范围影响分析随着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形成,鄞州区城镇的职能结构趋于扁平化,中心镇作用弱化。除洞桥、东吴、东钱湖和横街等城镇旅游业有一定发展外,服务业进一步向鄞州新城区图3.15宁波市主要的中心区辐射范围影响分析鄞州新城区临近宁波市中心区,与宁波市中心区以及未来的东部新城形成了未来宁波市服务业发展的三极。从发展资源而言,鄞州新城区相较其他两区,现状拥有一些知名企业的进驻,更易于发展生产服务职能;从发展成本而言,东部新城由于受到明湖等的影响,会导致开发成本高于鄞州新城区;从发展进程而言,鄞州新城区发展进程早于东部新城,但是晚于宁波市中心区;从发展状态而言,宁波市中心区发展已趋饱和,必然会产生部分服务业的外溢。因此,鄞州新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一是接纳部分服务于整个宁波市的服务职能,二是在于由工业企业衍生的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鄞州区,三是继续繁荣生活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服务于鄞州区以及周边乡镇的居民。宁波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镇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除了洞桥、东吴、东钱湖和横街以外,其余各镇的三产在全区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调研,各镇之间联系甚微。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区域一体化的加快,城镇的职能结构趋于扁平化,城镇职能将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表3.6鄞州区街道和乡镇第三产业分布变化统计1999年(%)2003年(%)增减情况(%)下应街道6.326.440.12钟公庙街道6.676.870.21石矸街道8.3714.055.68梅墟街道1.361.740.38瞻岐镇2.841.31-1.53咸祥镇3.983.11-0.87塘溪镇2.381.99-0.39东钱湖镇5.365.730.37东吴镇1.621.800.18五乡镇6.426.420.00邱隘镇8.227.05-1.18云龙镇2.471.98-0.49横溪镇2.602.40-0.20姜山镇9.658.25-1.40高桥镇6.966.71-0.25横街镇3.554.691.14集仕港镇5.264.87-0.38古林镇8.507.86-0.65洞桥镇1.511.720.21鄞江镇3.062.54-0.53章水镇2.001.60-0.39龙观乡0.920.87-0.05(2)主要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雄厚的工业基础是生产型服务业得以大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明州、望春工业园区和鄞州、滨海投资创业中心的开发加上各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构筑了鄞州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平台。在工业制造业带动下,物流、贸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会议会展、中介服务、技术服务、外包服务等服务业有望较快发展,对办公设施、招待设施、贸易展示、技术服务等设施用地提出要求。物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宁波地处浙东沿海地区,经济腹地有限,集群工业+专业市场+高效流通是宁波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因此,宁波在巩固制造业地位的同时,把自己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现代物流中心枢纽、浙江省现代物流中心城市。凭借宁波港的重要地位,宁波的港口物流已形成较大规模,而航空物流和陆路物流的发展偏弱。鄞州区是宁波栎社机场所在地,杭甬高速公路、北仑铁路和国家沿海大通道(同三线)交叉经过本区,而且是全市二个主要仓储基地之一,其物流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全区公路货运占全部货运量的比重接近90%。根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预测,到2010年公路成货运量达到1756万吨,估计全年货运量在2000万吨左右。根据西方国家每1000吨/天货物的占地面积在0.040~0.28平方公里之间的标准,鄞州区所需的物流园区所需面积在2.19~5平方公里之间。表3.7国外物流园区相关数据占地面积(km2)日均物流量(吨/天)每1000吨占地面积(km2)日本Adachi园区0.33083350.040日本Habashi园区0.31072620.043日本Keinin园区0.630101500.062日本平和岛公路货物集散中心0.22355000.041德国斯图加特物流园区0.53053000.100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鄞州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思路是提升发展零售业,创新发展批发贸易业,构筑核心商贸区、专业特色街、服务区配套商业、轨道交通配套商业和新型社区商业等多重商贸业体系,其发展目标是宁波服务“长三角”和全国的主力之一,宁波现代商贸流通业集聚的新高地之一,宁波南部区域的商贸流通业中心。预计到2010年,鄞州全区商贸流通业2010年配置总量规划在116万平方米,按2010年全区人口117万计,人均商业面积0.99平方米。将形成规模在25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商业区块,2-3块规模在8-10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商业区块和若干个0.5-2万平方米的小型商业区块。表3.8商贸流通业配置总量类别区域名称商贸面积(万m2)合计(万m2)中心商贸区大连万达商业广场2222配套商贸区科技商务港2~310高教园区1体育文化休闲主题公园3轨道交通站点3商业街区综合商业街区712专业特色街区5社区商业16乡镇商业城郊经济带乡镇3056工业园区、工业区块乡镇18休闲旅游区乡镇8专业市场服装家居市场0.31文化体育用品市场0.2生产资料市场物流区0.5合计新区60,全区116表3.9鄞州镇乡市场资料镇乡市场数量市场名称石碶4轻纺城、万国商城、华美家私、东方装潢下应1潘火钢材市场洞桥1鄞州木材旅游业发展发展现状与趋势鄞州是浙东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宁波总体规划提出建设以都市观光旅游圈为核心,包括余姚江历史文化带、奉化人文山水带、东部滨海带、南部温泉古镇在内的一圈四带旅游网络。其中,鄞州中心城和东钱湖属于都市观光旅游圈,高桥属于余姚江历史文化旅游带范围,鄞江、龙观属于奉化人文山水旅游带范围,鄞州滨海地区属于东部滨海旅游带范围。四明山、东钱湖均为宁波市四大度假基地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是支撑鄞州发展的重要潜力产业。旅游业发展对空间的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度假区建设对空间的需求。鄞州区已建设或可规划的旅游度假区有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嵩滨海度假区、四明山避暑胜地、金峨山横溪湖度假区、五龙潭观顶湖度假区等,分别分布在东钱湖镇、瞻岐镇、横溪镇、龙观乡。度假区的建设对于这些城镇的疗养、康体设施、住宿、停车等用地提出需求。二是乡村别墅区对空间的需求。乡村别墅区迎合的是高收入和高素质阶层,伴随着中心城区和工业园区开发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这一阶层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4.4小结鄞州未来应充分利用“上与下、内与外”的经济发展动力,加强区域合作与分工,优化农业布局,强化企业集群,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城镇职能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在空间上要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发挥区级园区吸引大规模企业和乡镇工业园区的孵化作用的作用,利用鄞州的中心区、高教园区、风景区、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优势空间资源,提升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特征5.1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水平不高,影响到居民点的集聚发展图3.16鄞州区人口分布情况示意图2004年,鄞州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5%,但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例仅为27.9%,户籍人口中仍有55.38万人是农业人口,与鄞州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不相符。图3.16鄞州区人口分布情况示意图事实上,鄞州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导致许多山区村庄出现了空心村现象。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这部分从事非农产业的户籍人口在统计中仍属农业人口,户籍人口这种表面化的非农水平不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根据城镇化进程,加强对居民点的整理,推动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是实现健康城镇化的重要保证。5.2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机械增长较快。其中鄞州新城区、鄞西地区人口增长较快,部分乡镇人口出现负增长鄞州区人口逐渐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人口增长阶段。其中,自然增长率从1995年的4.91‰下降到2003年的0.68‰,人口的机械增长较快。其中鄞州新城区、鄞西地区人口增长较快,部分乡镇人口出现负增长。5.3暂住人口比例过高,缺乏社会稳定性,基础设施的供给面临压力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全区总人口中,暂住人口为37.21万人,占总人口的33%。而根据鄞州区公安局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2005年鄞州区的暂住人口规模已超过55万人。大量暂住人口的聚集是与鄞州区近几年工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同时由于部分为宁波中心城服务的暂住人口为降低生活成本,也选择在毗邻中心城的鄞州区的乡镇居住。由此导致鄞州区暂住人口的比例较高,受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暂住人口的高流动性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也给鄞州区教育、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供给带来压力。同时合理安排暂住人口的居住,也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基础设施特征6.1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中将鄞州区与浙江省内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绍兴市绍兴县、嘉兴市嘉善县、宁波慈溪市和温州乐清市等六个县市进行比较,在八类指标的分析中,鄞州区在经济实力、资金实力、科技实力及开放程度方面占据领先地位,而在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不包括交通)和发展潜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其中城市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包括: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人均年用电量、电话普及率。供水体制不完善。目前城区供水基本由鄞州自来水公司运作,无论是供水能力、管理水平都难以适应新城区发展,从长远考虑,新城区供水需要融入宁波市区城镇排水设施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城区污水基本处于直排状态,尚无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公共环卫设施较薄弱。现消化新城区的垃圾填埋场仅作临时过渡;垃圾中转站仅2座,只能满足现状;城区标准公厕仅为5座,显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供电:由于近年来宁波和鄞州区用电量剧增,在用电高峰期,电源供需矛盾突出。变电站布点偏少,容量不足,电网结构不够合理,影响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电网与供电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变电站与供电走廊选址困难。燃气:管道供气普及率偏低,钢瓶运输不规范,给安全带来许多隐患。随着住宅和公共建筑楼层越来越高,传统的钢瓶液化气供气方式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图3.17现状空间与交通关系分析图图3.17现状空间与交通关系分析图道路系统尚不完善,主要节点压力大;道路功能不清晰,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混杂;同时空间被高速公路、铁路、高压走廊分割严重,影响到整体使用,如五乡。小结鄞州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正进入发展的转折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新发展机遇,面对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重型化的发展趋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化,以及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鄞州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区域协作,统筹城乡发展,利用好“上与下、内与外”各种发展动力。通过建设限制分区的划定、新增用地总量的控制、空间结构的引导、用地功能的整合、道路交通系统的整理、城乡居民点的调整、市政基础设施的通盘规划、上下位规划的衔接,来保障鄞州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
发展目标与职能定位上一层次规划对鄞州区的要求1.1宁波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要求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宁波的城市性质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职能是东北亚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对外贸易口岸;浙江省对外开放窗口和高教、科研副中心;东南沿海重要风景旅游城市。根据规划,鄞州新城区作为中心城三江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鄞州政治、经济中心,市级高教中心、旅游休闲中心。规划规模人口35万人,规划用地30平方公里。明州工业产业园区、栎社工业产业园区、鄞州工业产业园区属规划在中心城设置10个大型产业(工业)园区。栎社工业产业园区(望春工业区)以发展轻工、传统工业和农副产品为主(一类工业),规划工业用地505公顷;鄞州工业产业园区(鄞州新城区东部工业区)以发展轻工、服装为主(一类工业),规划工业用地350公顷。洞桥、姜山属中心城外围设置的三个工业卫星镇,姜山—洞桥是奉化—鄞南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组团工业应优先发展服装、机械及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重要的高新工业用地的后备区。栎社机场物流园区(50公顷)是三江片2个物流园区之一。鄞州是宁波市中心城大型交通枢纽所在地,如栎社机场、宁波东部新货站等。四明山、东钱湖是宁波四大度假基地。鄞江、龙观是奉化人文山水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鄞江是主要旅游基地之一。东钱湖风景名胜区、天童风景名胜区是郊区重要的郊区风景林地。姜山、云龙、五乡是主要的蔬菜基地。中心城规划三条重要绿色生态走廊也经过鄞州,中心城规划形成东钱湖—江南东侧山体—滨海(南北向)、慈城—保国寺—骆驼北—龙山—东钱湖(东西向)、余姚江—奉化江—甬江—滨海三条绿色生态走廊,生态走廊宽度1.5公里—10公里。1.2宁波市市域总体规划要求鄞州的宁波高教园区、明洲工业园、宁波空港(栎社机场)是宁波打造“电子、机电产业——高新制造业——高新技术研发——高等教育、科研”产业链的重要载体。鄞南——奉北地区的发展定位为宁波都市区高新技术产业与服装产业基地,都市区中南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以名人文化、佛教文化与山水文化为特质的全国著名旅游观光休闲区。瞻岐、咸祥、塘溪是象山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特色旅游、休闲度假、海洋产业为主导功能,以港口物流、高品位居住为延伸功能,是保障城镇生活和生产基本功能的生态型经济区。发展目标2.1总体目标与策略2.1.1长江三角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1)利用外资和教育资源,力促工业结构高级化充分利用外资促进外资与民营经济的融合,推进产业组织和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高教园区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助高教园区的教育力量,培养与企业相配套的实用性技术和研发人才,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和企业技术水平。(2)围绕大型企业,推动水平式分工集群向垂直分工型集群的转型构筑信息平台,促进企业间信息交换和交流,强化企业联系。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一批为其提供原料、初级加工和相关服务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以中小企业为辅助的更具竞争力的垂直分工型集群,提升企业在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培育区域的内生创新动力。(3)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中心区及其周边地区用地功能结构调整,引导商务、贸易、物流、职业教育、技术支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对二产的配套和服务功能,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4)强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培育继续巩固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优势地位,积极培育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潜导产业,加强产业融合,适时进行产业结构的更替和升级。2.1.2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楷模(1)强化中心城区与各乡镇和工业园区的分工协调强化中心城区与工业园区的分工。工业园区以生产职能为主导,配套以部分居住设施。促进生产服务和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向中心区集中,形成中心城区与工业园区互动发展格局。工业园区以吸引大中型企业为主,乡镇以吸引中小企业为主,形成大型产业基地与乡镇工业园区相结合的工业分布格局。(2)因地制宜,统筹乡镇发展根据各乡镇特点,合理确定各镇在工业、三产和生态建设方面的重点和方向,相应调整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和财政体制改革,确定未来若干年用地供给指标和性质,促进用地整合,统筹各乡镇发展。(3)合理确定居民点布局,发挥城市和重要交通线路对村庄发展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引导村庄居民点向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地区的整合、集聚。实现城市边缘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与城市的共建共享;通过人口的规模集聚,推进远郊地区居民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2.1.3历史文化与绿色文明结合的典范(1)倡导集约型增长和紧凑型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变现有的分散化土地利用方式与村镇主导的城镇化模式,倡导城市的集约型增长和紧凑型城市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有限土地资源的开发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保育生态基底,建设生态城区积极贯彻宁波市总体规划对于鄞州区的要求,切实贯彻绿色GDP的理念,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控制用地增长规模,控制城镇形态,加强对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实现增长模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3)古今交融、内外并举,打造文化名城通过改善和整合硬件文化设施,改进和研究文化建设的软环境,创建既有深厚历史内涵、又彰显蓬勃时代气息,既有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又融汇多元外来文化,与先进制造业名城相适应的文化名城。2.2指标体系表4.1鄞州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指标2005年2010年2020年宁波市2010宁波市2020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39.86001200440090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44005670001100006300010000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1.435504354.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3.4614853.543.8社会指标城镇化水平(%)5566756570~75食品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比重(%)3220302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88100100100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355705065平均预期寿命(年)75.777.579每万人医生数(人)22305528.550环境指标每平方公里土地经济产出(亿元)0.330.451.00.470.9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0.70.67二氧化硫排放量(千克/万元GDP)4.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339510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100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12151215职能定位3.1职能定位3.1.1创新型先进制造业基地鄞州制造业具备了较强基础,但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未来要重点提高主要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纺织服装业: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主攻中高档服装面料的生产技术,鼓励服装制造业向多元化、专业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通过产业集群本地化网络的完善,形成集服装设计、面料生产、加工、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机械制造业:要推动机械制造企业走品牌经营的道路,以现有机械加工企业为主体,以生产整机和替代进口产品为方向,提高装备制造类产品及其关键控制技术、机械基础件的产品水平和配套能力。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要把握宁波汽车产业发展契机,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模具等的开发制造,推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努力使零部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电子信息与电气设备制造也: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企业,加速推进电气设备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之具备比较完整的产品结构体系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3.1.2宁波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鄞州从三面环绕宁波市中心,是宁波市中心区的天然绿色屏障。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2004-2020),鄞州区东西两侧山区以及滨海地区属于生态发展区,是“城市水源涵养地,重要的生态生产基地”。在宁波市“十一五”规划中,鄞州区大片地区被划入了限制发展区,承担着景观服务、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功能。鄞州区要积极贯彻宁波市总体规划(2004-2020)确定的生态分区和宁波市主体功能区要求,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开发,控制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严格产业准入标准,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型工业,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合养护。对于水源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滩涂和生态廊道要依法严格保护,禁止任何有损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3.1.3全市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之一鄞州原本是一个高中等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近年来,通过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鄞州区在社会办学、企业办学和联合办学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建设了万里学院、雅戈尔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诺丁汉大学分校等一批高中等教育机构。宁波科教园区的落户更是使鄞州区成为是全市高等教育职能的承载地和宁波市科教副中心带来了机遇。根据鄞州区不具备科研型院校这一教育资源的特点,鄞州区教育职能要紧紧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按照开放性办学的模式,把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鼓励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现代化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同时,也应鼓励高等院校利用其师资力量参与企业人员培训和技术革新,为宁波的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3.1.4浙东商贸流通中心之一市场与工业紧密结合是鄞州区民营经济的重要特色。在早期的发展中,鄞州区凭借专业市场成为了重要的货物中转地和疏散地。未来,鄞州要利用由航空、铁路和公路网络构筑的基础设施优势和市场优势,发挥与宁波中心区的功能互补优势,建设宁波市的城市配送中心;依托大型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把鄞州建设成为浙东地区制造业物料供应中心和产成品仓储转运中心,成为浙东地区与外界交流的双向物资集散要道。3.1.5长三角的重要休闲旅游基地之一鄞州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在宁波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鄞州是其环城游憩带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定位为宁波市的后花园,承担了宁波市和上海市部分旅游休闲的职能。鄞州区要抓住杭州湾大桥建设带来的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南移的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全社会合力兴旅的发展战略,以旅游景区开发为龙头,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鄞州旅游竞争力,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挖掘、提炼、深化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内涵,打造“梁祝文化”、“东南佛国”、“它山堰”、“和谐新城”四大品牌,建设面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时尚城区化的休闲旅游基地。3.1.6宁波南部商务中心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必然为鄞州区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鄞州新城区要按照建设成为宁波市三江片南部片区中心和宁波南部商务区的要求,以土地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为基础,选择一批五星级宾馆、酒店式公寓、高层住宅楼或企业联合大楼等大型项目为先导,以改善投资环境和政策导向为手段,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管理总部(包括地区总部或分部)、本地企业总部以及现代服务业机构入驻,在金融、保险、咨询以及技术服务业等方面与宁波中心区和东部新城互为补充、协调发展。3.1.7全市休闲农业基地之一在“十五”期间,鄞州区农业实现了由“粮棉油”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名、特、优”为特点的“都市农业”转型,鄞西粮食生产区、鄞东南和鄞西林特产品生产区、鄞东南精品果蔬区和滨海养殖区的区域化布局框架基本确定,培育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未来鄞州区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特色、绿色、高效、生态”的农业产业新体系。3.2分乡镇性质定位指引表4.2分乡镇性质定位指引历版规划确定性质本规划城镇性质建议鄞东片区邱隘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新兴的城市社区,鄞州投资创业中心的配套产业基地,重要批发、仓储中心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以发展工业、居住、商贸为主的工贸型城市社区,宁波市和鄞州工业区人口接纳地五乡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生态保护为主,结合生态带,适当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宁波市城郊重要综合发展型城镇,佛教文化圣地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近郊工业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域范围农村服务中心东吴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东钱湖周边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鄞东片区的主要水源地,宁波近郊重要的休闲旅游地区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工业旅游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设施配套的旅游服务地,鄞州东部商贸服务及文化中心鄞东南片区塘溪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镇宁波市近郊重要生态涵养地、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与工业型小城镇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市郊生态型旅游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鄞东南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咸祥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鄞州东南片中心,象山港北岸中心城镇,发展旅游、养殖、居住为主的滨海居住新城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远郊工业型和旅游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组群经济、社会、文化、管理中心,以发展海洋产业为主的现代化滨海城镇宁波市远郊重要的以海洋产业和滨海居住、旅游为特色的综合型城镇;鄞东南片区中心镇,片区生活居住服务中心;象山港域开发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瞻岐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宁波市郊工业型城镇;鄞东南第二产业集聚基地,象山港生态工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片区生活居住副中心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远郊工业型和旅游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鄞西片区集士港镇宁波城乡一体化规划宁波市重要的工业卫星城镇,鄞西片的公共服务中心,望春工业园区生产配套和生活服务基地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以发展居住、商贸为主的城市型街区,望春工业园区的中心古林镇宁波城乡一体化规划宁波西郊重要的工业及物流型卫星镇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以发展居住、商贸、物流为主的城市型街区高桥镇宁波城乡一体化规划宁波西郊工业片区,以梁祝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型旅游城镇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近郊工业旅游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横街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主的工业城镇以山水旅游为特色的综合型生态城镇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近郊工业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望春工业园区人口接纳地、商业服务地,镇域范围农村服务中心鄞西南片区洞桥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服装制造业、纺织业和金属制品为主的工业城镇宁波市郊以工业、物流为主导的重要城镇,鄞西南片区的工业集中区。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以发展居住、商贸为主的城市型街区,鄞州工业园区西区的中心地章水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农业服务、旅游服务为主的城镇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远郊生态型旅游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域范围服务中心宁波市远郊以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山水生态型旅游城镇龙观乡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农业服务、旅游服务为主的城镇宁波市远郊以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山水生态型旅游城镇。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远郊生态型旅游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域范围综合服务中心鄞江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鄞州西南片中心,以高新产业为发展方向的工贸城镇宁波市郊重要的以旅游、商贸为主的综合型城镇,鄞西南片区的中心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市郊工业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旅游为特色的、鄞州区工贸相结合的综合型城镇鄞南片区横溪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镇宁波市市郊,以发展轻加工业、旅游与休疗养业为主的生态型旅游城镇;鄞南地区的休闲、旅游服务中心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市郊生态型旅游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鄞东南地区的旅游服务中心姜山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镇综合性城市发展区,鄞州工业园区东区的重要生产配套和居住服务基地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以发展居住、商贸为主的城市型街区,鄞州工业园区东区的中心地云龙镇宁波市城乡一体化规划东钱湖周边重要的生态型生活居住组团鄞州区城镇体系规划宁波市近郊工业型城镇,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域范围农村服务中心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宁波市鄞州区城乡空间布局规划PAGE71空间的区域政策与建设限制分区十一五规划的相关要求1.1宁波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图5.1宁波市域主体功能区划图市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大主体功能区。图5.1宁波市域主体功能区划图优化开发区包括中心城区、镇海北仑和余慈地区的局部区域。功能定位是宁波大都市区的核心功能区,承担全市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重点开发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湾”、“沿路”区域的“13+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以及东部新城区、鄞州新城区、镇海新城、江北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部分区域等。功能定位是长江三角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区,宁波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要载体。限制开发区包括森林覆盖地区、农田水网地区、穿山南近海地区等区域。功能定位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承担着景观服务、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功能。禁止开发区包括水源地及其汇水的水源涵养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滩涂湿地、生态廊道等。宁波市“十一五”时期确定的重点开发和保护区域涉及鄞州的有:鄞州新城区,是鄞州区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和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扩大总体规模,优化功能布局,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积极融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打造现代化生态城区。鄞奉产业集聚区,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望春工业园区、鄞州工业园区、奉化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现有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准入标准,促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空间集聚。象山港区域,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型港湾和海洋产业基地。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挖掘和保护海洋资源,鼓励发展生态旅游、海洋渔业、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适度发展清洁工业和生态人居。严格产业准入标准,禁止污染项目建设。1.2鄞州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鄞州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宁波市总体规划,结合产业现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五区一带”(新城区、工业园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滨海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城郊发展带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重点保护区等主体功能区,实施区别化的区域开发政策。图5.2鄞州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1.2.1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新城区、“两园区两中心”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部分区域图5.2鄞州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开发区。环境资源承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建成后对全区经济具有全局性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地区。政策取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适当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密集区。新城区:西起机场路,东到甬台温铁路,北到杭甬高速公路,南到绕城高速公路,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建成区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功能定位:宁波南部新城,宁波市现代服务业新兴区,鄞州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产业发展重点:现代商贸、知识服务、房地产、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新城区社会事业发展重要载体作用,完善社会事业发展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体娱乐、生活配套等社会公共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开发建设时序:“做精北区,做深南区,拓展东西”,由北往南,由东(奉化江东面)而西(奉化江西面),成熟一片、开发一片,逐步推进。工业园区:由“两园区两中心”组成,即鄞州工业园区、望春工业园区、鄞州投资创业中心和滨海投资创业中心,规划控制面积166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新增22.0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功能定位: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中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工业示范区。鄞州工业园区新增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望春工业园区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滨海投资创业中心:开发面积7平方公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规划控制面积23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生态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重点发展度假休闲、会议展览、旅游观光、水上娱乐等项目,到2010年初步建成“生态之湖、文化之湖、休闲之湖”。1.2.2适度开发区:主要包括滨海经济区和城郊发展带适度开发区。承担较多的环境和资源保护功能,密集开发可能会导致环境和资源出现不可逆损害的地区。政策取向:加强环境保护,发展与区域条件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其他产业逐步转移到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滨海经济区和城郊发展带。滨海经济区:主要包括瞻歧、咸祥、塘溪三镇。以保护、利用、整治为主线,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序利用岸线、滩涂等自然资源。功能定位:生态型滨海经济区。产业发展重点:能源、造船、现代物流等生态型临港产业和海洋养殖、水产加工、滨海旅游等资源型产业。城郊发展带:主要涉及与宁波市区、新城区接壤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办公设备及用品采购框架合同
- 电视接收器电视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同标的为课程开设与师资派遣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及技术服务合同标的详细描述
- 2024年度成都二手房屋买卖合同
- 2024年度家具行业物流运输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著作财产权变动
- 2024年度图书租赁合同:某大学图书馆与出版社之间的图书租赁
- 跨运车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浅析如何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
- 电梯年度保养计划表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双簧管独奏钢琴伴奏谱201107制谱
- Kappa计算公式及表格
- 电气阀门定位器YT1000系列使用说明书
- 2022考评员工作总结5篇
- 期中考主题班会PPT
- 当事人送达地址确认书doc
- 军休工作个人总结个人
- 水厂、污水厂生产管理运维手册
- 压路机维修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简约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