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长郡中学2024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孔子是个言行一致的人,他不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而且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论语》虽非孔子亲笔著述,但从弟子记载其话语中,仍能明显感到他是落实自己重视文采主张的力行者。比喻作为文学的常用修辞法,孔子一出手就技惊四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北辰"比“为政以德”的统治者,以“众星"比诸侯国和大夫,譬喻形象而意蕴丰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前者由感慨河水川流不息而提醒珍惜宝贵时光,后者以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言简意赅而启人深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孔子由水的川流灵动,想到智者敏锐聪慧,由山的沉稳安静,想到仁者厚重不迁,设喻奇妙,表意隽永,且气象博大。孔子擅于比喻,也妙于夸张。“朝闻道,夕可死矣"(《里仁》),不这样夸饰,怎能凸显他把“闻道”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这是以婉曲夸张法,将他在齐国痴迷韶乐而难以自拔的情景,传达得惟妙惟肖而意蕴悠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此处的“浮云”,既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他作为百世圣哲“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高尚情操和洒脱情怀,刻画得栩栩如生又感人至深。相对于上述显在的文学表现,我更欣赏《论语》处处隐含内蕴的文学意味。请看似乎平淡无奇的开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且不说将此段分行排列,颇有诗的形式和意韵,就看三句话皆以亲切的反问语气出之,即为有意无意地运用文学笔法,活画出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循循善诱的情状。此段首言不仅要勤学更要经常练习,强调知行合一之道;次言欢迎各位远来学习,表达孔子善待弟子及朋友的处世之道;再言弟子初次相聚不因互不了解而闹矛盾,申述大家反求诸己,和睦相处的君子之道。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大有“始正面未奇,内明而外润,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文心雕龙·隐秀》)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

(摘编自钱念孙《孔子谈“诗”说“文"及践行》)

材料二: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正所谓“圣人语人不语神,语常不语怪"。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联想到许多大国的民众都没有这般对礼乐的喜好,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能如此成功地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因此“莞尔一笑”,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上述内容,不是围绕“义理”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体现了孔子的主张,如“朝闻道,夕可死矣"运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孔子对道的追求。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知行合一之道,用亲切的反问语气道出了学习不但要勤奋,而且要多加练习的道理。

C.“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精辟而富有哲理的排句,其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契合。

D.儒家注重人伦教化,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的很多思想在当代仍能给人们深刻启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言简意赅地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

B.“学而时习之”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孔子作为师长对弟子的循循善诱,故被置于《论语》卷首。

C.《阳货》篇中,孔子听到弦歌先“莞尔而笑”,后听子游对答后,转而正色道歉。前后的转变,体现了他对“治国安邦”的敬畏。

D.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巧言令色,鲜矣仁。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D.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两则材料都提到《论语》开篇《学而》,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论语》是如何表现文学性的?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飘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

“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个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

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正在睡觉。”

“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

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

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

“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

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

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①神父的脸唰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开枪。②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

“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③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一声不响地瞅了瞅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

“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④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火车上,面对母亲命令式的话语和要求,小女孩始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顺从。

B.到达小镇后,母女俩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却执意叫醒正在午睡的神父,最终她们见到了神父。

C.雷薇卡太太在黑暗中听到有人在撬邻街的门,凭借自己对房屋的熟悉,一枪打死了卡络斯·森特诺。

D.女人不顾神父兄妹的劝阻坚持离开,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吵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表明神父得知女人来访的意图之后,为自己因为午睡而未能及时接待她们感到惭愧。

B.句子②从听觉的角度细腻地展现枪击发生后的动静,从枪声到无声再到雨声,节奏变化真切而合理。

C.句子③是文中仅有的一句对小女孩的语言描写,这句脱口而出的话说明她对哥哥拔牙的事情记忆深刻。

D.句子④作为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女人最终的选择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

8.小说在讲述小镇上个礼拜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家余华认为《礼拜二午睡时刻》展示了马尔克斯“克制的才华"。小说中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节选自孙武《孙子·始计》)

材料二:昔者唐子试于蜀,同舍生九人,有馈筒酒者,五人者据之;四人者弱,争之不得也。乃择奴之捷者,教之曰:“我噪而入,彼必舍瓮御我,汝疾入取之。”于是声噪而攻堂之左,彼果悉众御我于左,五人者胜而反饮,已亡其酒矣。善用兵者,如唐子之取筒酒,可谓智矣。唐子之少也,从舅饮酒,坐有壮士秦斯,力举千斤,战必陷阵,常独行山泽间,手格执杖者数十人。舅指一客戏之曰:“客虽羸也,然好拳技,尝欲胜君。君其较之?"斯笑曰:“来!”遂舍卮离席,方顾左右语而立未定也,客遽前击之,触手而倒。坐客皆大笑。夫以客当斯虽百不敌也然能胜之者乘其未定也。善用兵者,如客之击秦斯,可谓智矣。

(节选自唐甄《潜书》,有删改)

材料三:孙静字幼台,坚季弟也。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众咸附焉。策破刘繇,定诸县,进攻会稽,遣人请静,静将家属与策会于钱塘。是时太守王朗拒策于固陵,策数度水战,不能克。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吾当自帅众为军前队,破之必矣。"策曰:“善。”乃诈令军中曰:“顷连雨水浊,兵饮之多腹痛,令促具罂缶数百口澄水。"至昏暮,罗以然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朗大惊,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前战。策破昕等,斩之。遂定会稽。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宗室》)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A以客当B斯C虽百D不敌E也F然能胜G之H者I乘J其未定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指丢失、失去,与《兼爱》中“故盗贼有亡”的“亡"词义不相同。

B.卮,古代盛酒的器皿,与《鸿门宴》中“则与斗卮酒”的“卮"词义相同。

C.负,指依仗、凭借,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的“负"词义相同。

D.故,指从前的、旧的,与《促织》中“此物故非西产”的“故"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武在其兵书中阐述用兵之道,主张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要善于用好处引诱敌人,要趁敌人混乱、疲惫、没有防备时实施攻击,等等。

B.唐甄讲述自己参加考试时,九名考生同住一旅舍,有人送来一筒酒,其中五人据而有之,另四人体弱,争之不得,唐甄用计争取到这筒酒。

C.有位叫秦斯的壮士,颇有气力,打仗时必冲锋陷阵,一次喝酒时与一个瘦弱却喜欢拳技的食客比试,被食客突袭击倒,引得哄堂大笑。

D.孙坚起兵,孙静聚集同乡和宗室五六百人参与其中;孙策几次攻打固守固陵的王朗没有成功,在孙静巧妙布局下,孙策最终赢得了胜利。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择奴之捷者,教之曰:“我噪而入,彼必舍瓮御我,汝疾入取之。”(4分)

(2)至昏暮,罗以然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4分)

14.孙静是如何用计破敌以体现“兵者,诡道也"的?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②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马周:《旧唐书·马周传》载,马周早年穷困不得志,初游长安,路过新丰,住于旅店中,受到店主的冷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开篇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寥寥数语,奠定了全诗感伤不平的基调。

B.“主父"两句,诗人引古自喻与对面落墨同时运用,“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门前柳"中含久羁异乡之苦。

C.“吾闻”和“空将"四句为主人致酒之词,借古人马周有才华也“无人识”,最终冒犯皇帝的故事来开导客人。

D.本诗在铸词造句、辟境创调上匠心独运,如“天荒地老"雄鸡一声”等,或意新,或境奇,都对表达诗情起到积极作用。

16.这是一篇劝酒歌,李白也写过一篇劝酒歌——《将进酒》,在歌中诗人都寄寓了自己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其情感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2)《诗经·秦风·无衣》中“__,__"两句,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士气。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在浩瀚的大洋江湖中,有一个常年栖息于海底、以善用“毒暗器”而令人闻风丧胆的门派——芋螺派。这个门派的成员昼伏夜出,善于伪装,遇到敌人,便射出带芋螺毒素的“鱼叉”,中镖对手顿时全身麻痹,束手就擒。芋螺派中高手云集,地纹芋螺所用暗器与众不同,它对付的是疾游如飞的鱼类,释放出暗器后在较远距离让对手全身瘫软,然后再将之一击毙命,真是“十步杀一鱼,千里不留行”的狠角色。

②令人意外的是,这一独门暗器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药物——胰岛素。

③这种暗器引起了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这是怎样的动物胰岛素?(甲)?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科学家从地纹芋螺分泌的毒液中提取出胰岛素,将其注射入健康的斑马鱼体内,再分析血糖水平,结果发现斑马鱼的血糖迅速下降。当他们将这种胰岛素释放到斑马鱼的周围水环境中,刚才还活蹦乱跳的斑马鱼很快就变得萎靡不振了。

④这让科学家们更为着迷:胰岛素家族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中的“圣杯”,竟然也是海底猎手的独门暗器。这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他们在利用兔子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①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②会引发低血糖效应出现,③使之瘫软甚至休克。④这种现象被称为“胰岛素休克”。⑤因此,在临床上对糖尿病人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时,⑥为防止这种情况不再出现,护士要准备一杯高糖橘汁。

⑤后来,科学家逐渐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乙)。这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科学家发现,从地纹芋螺中提取的胰岛素与人类的胰岛素蛋白序列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胰岛素能够弥补目前的一些治疗缺陷。而芋螺派所用的“毒暗器"种类繁多,有望成为促进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这让科学家产生了更多的憧憬。

18.下列句子中的“对付”与文中加点的“对付”,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对精致的追求,用简单的食材对付一餐也是一种满足。

B.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付外敌的办法。

C.他们夫妻俩最近有些不对付,需要找个时间好好谈谈,化解误会。

D.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凡事对付着过,并不能带来幸福感。

19.下列各句中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万五千里长征万岁!”口号声此起彼伏。——《长征胜利万岁》

B.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大战中的插曲》

C.“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别了,“不列颠尼亚"》

D.一个“挺”字让人百感交集。——《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出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22.文中“毒暗器"这个词语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玩(戏弄)人丧德,玩(迷恋)物丧志。——《尚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报怨以德——《老子》

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待人处世的言论,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你从上述语句中选择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你·我·他”栏目投稿。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长郡中学2024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视自己与众生为一体"错误,与材料一原文“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的说法不符;“其作品内容也大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和常见事,叙事说理融为一体"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论语》的内容大多叙述平凡人和常见事,而选项的主语是儒家作品。)

2.A[B.“三句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体现了……故被置于《论语》卷首”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这段话音调委婉动听,意蕴淳厚绵长的神采。这三句话并非彼此独立的教诲,而是气脉相互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故被弟子置放卷首”,可见“学而时习之”三句置于卷首,是因为这三句是气脉连贯的意群,是孔子在杏坛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或曰开场白,所以被弟子置于卷首。C.“转而正色道歉"错误,原文“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没有体现“道歉"的意思。D.“正是来源于《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详细的神态描写”错误,原文是“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可见选项表述错误;“详细的神态描写”错误,原文说的是“《论语》中对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描写虽然简约"。]

3.C(材料一强调的重点是孔子注重文学性。A.注重描写,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也能体现文学性;C.出自《大学》,提出的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它不是孔子的作品,没有体现孔子的观点,更没有体现“孔子注重文学性”;D.直接提出语言要注重文学性。)

4.①材料一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分析其中的文学笔法,证明《论语》处处隐含的文学意味。②材料二提到《论语》开篇《学而》,是为了说明《论语》相比《中庸》《大学》,传递的内容更加具有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每点2分)

5.①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借松柏后凋景象喻人要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②讲究遣词用句,常用结构精巧而又精辟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运用对句说明了“质”与“文"的关系。③注重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简约的神态描写来呈现“氛围感”和戏剧感。如《阳货》篇中对孔子的描述。(每点2分)

6.D(“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因为吵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错误,女人坚持离开是出于对儿子的爱和无畏抗争的精神;小镇上的人聚集是为了看热闹,想要看“小偷”的母亲应该是怎样的惭愧,不是因为自己午睡被吵醒要指责女人。)

7.A(“为自己因为午睡而未能及时接待她们感到惭愧"错误,原文是“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打量“小偷"的母亲,遇到女人无畏的直视,神父为自己的“打量”心理感到心虚而脸红。)

8.①行文过程中宕开一笔,插入与主体情节相关的枪击事件,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②刻画“小偷"形象,让读者对其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有助于表现小说主题。(每点2分)

【解析】文章交代女人来小镇祭奠被当作“小偷”打死的儿子,行文过程中宕开一笔,中间插入儿子被枪杀的过程,这是与主体情节“祭奠儿子"相关的枪击事件,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文中用“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刻画“小偷”形象,让读者对其有更直观清晰的认识。这是一个极度衰弱而又贫穷的“小偷”,由此可以推想是由于多么的万般无奈才会有如此举动,有助于表现小说主题。

9.①故事情节的留白。小说写母女俩前去祭奠在外地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故事情节始于母女两人坐火车从隧道里出来,终于母亲不顾劝阻牵着女儿的手朝大街走去。作者有意隐去了许多情节,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②情节叙述的冷静。全文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作者在行文中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评判,像摄像机拍摄一样客观地呈现画面与场景,这种平淡冷静的叙述使小说更富艺术张力。③人物情感的节制。作者有意识的节制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小女孩表现出与其年龄不协调的顺从,神父内心剧烈的情感冲突最终也只能表现为对母女二人无力的劝阻,特别是痛失爱子的母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镇静和坚强,其背后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每点2分)(如果学生能从语言风格冷静理性的角度作答亦可)

【解析】本文的故事情节展开得很克制,小说写母女俩前去祭奠在外地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但并没有交代她们是怎么知道的消息,以及知道后的表现等一系列内容,而是始于母女两人坐火车从隧道里出来;结尾母亲不顾劝阻牵着女儿的手朝大街走去,后来怎样也没有说,小镇居民会怎样?顺利祭奠亲人了吗?作者有意隐去了许多情节,给读者留白,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作者冷静地叙事,叙述简洁而不动声色,既不评价“小偷”是否冤枉,也不评价母亲的态度是怎样,没有对母女表示同情,也没有斥责小镇人的麻木冷漠……作者在行文中不表露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评判,像摄像机拍摄一样客观地呈现画面与场景,这种平淡冷静的叙述能促使读者的深入体察与思考,使小说更富艺术张力。

人物情感的节制。从原文“‘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可以看出,小女孩表现出与其年龄不协调的顺从;神父早就惊异于母子二人的表现,想要保护她们,“他悄悄地把门关上”“‘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神父内心有很多想法但终于没有说出来;当神父在睡觉而不能取得钥匙时,“母亲”的状态却是“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当遭到拒绝时,“母亲”却“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神父“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痛失爱子的母亲表现出不同寻常的镇静和坚强,其背后却隐藏着无比的悲痛和宽广的爱。作者有意识的节制小说中人物的情感。

10.CFI[“斯"作“当”的宾语,其后C处断开;第一个“也”,句末语气词,其后F处断开;“然能胜之者乘其未定也”判断句,“……者"为主语,其后Ⅰ处断开。句意:以这客人对秦斯,虽有一百个不是(他的)敌手。但要能胜他的话,(只有)乘他不稳(不备)啊。]

11.C(A.正确。句意:已经失去了那些酒。/所以强盗和贼寇就没有了。B.正确。句意:放下酒杯离开酒桌。/于是给了他一杯酒。C.错误。依仗、凭借。/背。句意:王朗依靠天险固守城池。/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D.正确。句意:派原来丹杨太守周昕等人率军前来迎战。/这种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12.D(“参与其中”错误,原文为“坚始举事,静纠合乡曲及宗室五六百人以为保障”,孙静只是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共五六百人作为保障力量,并没有参与其中。)

13.(1)于是挑选奴仆中敏捷的人,教导他说:“我大声呼喊着冲进去,他们一定会放弃酒来抵御我,你就快速进去拿酒。”(“捷者”,敏捷的人;“噪”,大声呼喊;“疾”,快速。各1分。句意1分。)

(2)至黄昏时分,排列点燃的火堆迷惑王朗,随即分兵连夜赶赴查渎,攻打高迁屯。(“然”,通“燃”,点燃;“诳”,欺骗、迷惑;“袭”,攻打。各1分。句意1分。)

14.①避开强敌,避开王朗依靠天险坚守的固陵;②攻打查读,让敌人出乎意料、没有准备;③利用火堆迷惑敌人,想要打,却装作不打。(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解析】①结合“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可概括出,避开强敌,避开王朗依靠天险坚守的固陵;②结合“查渎南去此数十里,而道之要径也,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可概括出,攻打查读,让敌人出乎意料、没有准备;③结合“至昏幕,罗以然火谁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可概括出,利用火堆迷惑敌人,想要打,却装作不打。

15.C(“最终冒犯皇帝"错误,马周虽一度困厄如此,后来却时来运转,“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即言其事。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

16.①《致酒行》最后两句意为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表达诗人对旧我的批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②《将进酒》中最后两句“呼儿"与尔”,显示出李白不拘形迹的豪迈气概。“万古愁"显示出李白在狂放乐观掩盖下的对自己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愁苦。(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2)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每空1分)

18.B(文中加点的“对付”意思是“应付"。A.意思是“将就”;B.意思是“应付";C.意思是“感情相投合”;D.意思是“将就"。)

19.B(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与例句相同;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着重强调。)

20.(1)②修改为:会引发低血糖效应

(2)⑥修改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每点2分,选对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解析】序号②“引发……出现”句式杂糅,可删掉“出现”,修改为:会引发低血糖效应;序号⑥,“防止……不再出现”否定失当,不合逻辑,可删掉“不”,修改为:为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21.(示例)甲:它的毒杀威力有多大(它的威力有多大)乙:提取出纯度高且疗效稳定的胰岛素(生产出现在使用的胰岛素)(每点2分)

【解析】甲:根据“为了验证这种胰岛素的威力”可推知此处是问:它的毒杀威力有多大(它的威力有多大);乙:前句说“科学家逐渐摸索出胰岛素提纯的工艺技术”,后句说“这为糖尿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要填的句子就应是凭借这种技术提取出了纯度高又安全的胰岛素,可填:提取出纯度高且疗效稳定的胰岛素(生产出现在使用的胰岛素)。

22.①“毒暗器"运用比喻,将芋螺释放的毒素比作江湖高手使用的毒暗器,形象地写出了毒素的威力;②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解析】①说芋螺释放的毒素是“毒暗器”,这个词语运用比喻,本体是芋螺释放的毒素,喻体是江湖高手使用的毒暗器;“暗器"本就让人防不胜防,再上带“毒”,伤害性更大,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毒素的威力;②效果:比喻的效果一般是形象生动,在科普文中使用比喻使表达活泼生动,幽默诙谐,避免枯燥,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3.审题立意指导:

这些名句,各自阐释不同的哲理,但是在主题上有共性,都是表达“对待"之理,即阐释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关系。都要辨析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都包含着辩证法。

所以要解读出题目“要我写什么?”

①“古代先贤待人处世的言论至今仍然闪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人生启迪"——古代先贤待人处世的言论具有指导现实的意义。

②“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找到现代生活中与古代先贤待人处世的言论所契合的事例。

③“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学会一分为二思考,试换一个角度去阐释语句。

“玩人丧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