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第十章 旧体诗歌创作_第1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第十章 旧体诗歌创作_第2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第十章 旧体诗歌创作_第3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第十章 旧体诗歌创作_第4页
创意写作理论与实践 课件第十章 旧体诗歌创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旧体诗歌创作CONTENTS目

录第一节:诗体的界定第三节:近体诗格律第二节:平仄的分辨第四节:曲子词格律说要本章提要:①旧体诗的诗体界定②旧体诗平仄的分辨③近体诗创作规范的学习与实践④曲子词创作规范的学习与实践学习目标:①学会阅读与鉴赏经典旧体诗②掌握旧体诗创作的基础知识③培养旧体诗基本写作能力第一节:诗体的界定诗体的界定杨开慧烈士的《偶感》: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惘)怅无已时,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教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重相逢。汉乐府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李白的《长相思》其一: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我们称以上这类诗为旧体诗中的古体诗,也就是古代的自由体诗。它们和现代自由诗的唯一区别,只是前者以古代文言为主要语料,后者以现代口语为主要语料。诗体的界定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鲁迅《答客诮》(1931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我们称这类诗为旧体诗中的近体诗,亦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类。诗体的界定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陈草庵的《山坡羊》: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散曲与曲子词都属于曾经和乐歌唱的长短句体诗,不同在于所属的音乐系统、字调系统、语言风貌有别。诗体的界定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白话诗以自由体为主,不讲字调平仄,押韵比较随意;也有句子比较整齐、用韵方式比较接近文言诗的,被称作“现代格律诗”。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诗体的界定由上述诸例可以总结以下三点:其一,从语言系统看,汉语诗歌可以分为旧体诗(文言诗)和新诗(白话诗);从形式特征看,可以划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其二,旧体诗是现代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一个的文学术语,指的是与新诗相对应的中国古典诗歌,也称旧体诗词或简称旧诗。旧体诗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古体诗——句式、平仄、用韵、篇幅都没有定制的文言诗,如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五古体、七古体、杂言体等;二是格律诗——有严格形式规矩的文言诗,包括律诗、绝句、曲子词、散曲。其三,尽管新诗已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要形式,但旧体诗的创作并没有中断,旧体诗的生命力依然坚挺,创作者在以这种体式书写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感情方面,做了并还在做着积极的探索。旧体诗与新诗并存的格局,将长久持续下去。第二节平仄的分辨平仄的分辨汉字的平仄分辨,是写作旧体诗的基础之一。先看六组有“看”字的诗句;1.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3.远公自看莲花漏,无复雷宗过讲台。4.去岁南岐离郡日,今春动蜀看花时。前两组句子中,“看”要读作平声“kān”;后两组句子中,“看”要读作“kàn”,这样的字还有“醒”“过”“忘”“听”等等。平仄的分辨但绝大多数字的声、韵、调是不具备灵活性的——在具体语境下该读什么音就读什么样音。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第一句的“漫漫”只能读平声(在平水韵上平“十四寒”部);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第二句的“跳”只能读平声(在平水韵下平“二萧”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第二句的“令”也只能读平声(在平水韵下平“八庚”部);而王禹偁《除夜寄罗评事同年》“折梅和薄雪,煮茗对孤灯。……”第二句的“茗”应读上声(在平水韵上声“二十四迥”部)而不能读阳平。这是按中古字调系统的读法。举出以上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些字的声调在古代和现代是不同的。写作和诵读旧体诗,应当知道字调的今昔异同。平仄的分辨二、入声字的识记现代人写作旧体诗,字调的平仄把握如果遵循传统规则,就必须掌握入声字。汉语字调从中古到现代的变化,可概括为两句话:“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几个辨识记忆的方法:其一,硬性记忆。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比它更为有效、可靠。每天记住十个入声字,一个月就达到三百个,半年即可掌握绝大多数常用者。其二,借助韵书。如借助《平水韵》和《词林正韵》,入声字都单列在相关韵部中。其三,借助诗词押韵。旧体诗有全用入声韵的,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柳宗元《江雪》等。记住了这些诗词,也就记住了其中的入声字。其四,借助诗词格律。一篇近体诗或曲子词中所用字,依格律应读仄声而今读为平声者,就可以断定为入声字。如孟浩然五律《过故人庄》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字,因此今读阳平的“合”,旧读必为入声。其五,借助方言。如“出入”“黑白”“歇息”“得失”等,在南方一些方言区、陕北和晋北北部方言区,入声特征依然明显。熟悉这些方言的人,可以据此辨识和记忆。平仄的分辨一、汉字声调的平和仄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形式,谓之声调。汉语表达中,声调与意义关系密切,即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主要是由音高的变化构成。汉语的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调值又称调形,指声调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形式。一个音如果又高又平,标为55,即是高平调;如果从最低升到最高,标为15,即是低升调;如果由最高降到最低,标为51,即是全降调。调类指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音归纳在一起建立起来的声调的类别。古代汉语有四个调类:平、上、去、入,合称“四声”。按照调值归纳,普通话有四种基本的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而言之,在中古汉语中,阴、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在现代汉语中,阴、阳为平声,上、去为仄声。写作旧体诗的人,必须明确每个汉字的调类在中古汉语系统中是怎样的,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又是怎样的。事实上,绝大多数汉字的中古调类与现代调类是相同的。需要着重识记的是今昔平仄不同的那些汉字。平仄的分辨三、两读字(多音多调字)的识记

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多音多调字都是存在的。在不同语境中,少数词性、词意相同,多数词性、词意不同,需要诗词写作者识记。如白居易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烧”在这里读平声“shāo”,是动词“燃烧”的意思。但在同一作者的《秋思诗》的“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句中,“烧”应读去声shào,指名词“野火”。又如“晚烧”是旧体诗文中偶尔用到的一个词,“烧”在此亦读去声,指晚霞。再举几个常用的两读字例:【禅】平声,禅宗;去声,封禅。【观】平声,看视;去声,寺观。【间】平声,中间;去声,参与,离间。【浪】平声,沧浪;去声,波浪。【骑】平声,骑马;去声,车骑。【疏】平声,疏通;去声,条陈。【旋】平声,回旋;去声,俄顷。第三节近体诗格律近体诗格律一、近体诗的形式特点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格律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用以通称从南北朝的齐梁发端、到初唐成熟定型的律诗、绝句、排律。广义的格律诗还包括曲子词和散曲,所以人们也用“格律诗词”泛指以上诗体。讲究还是不讲究格律,是近体诗、曲子词、散曲与古体诗、白话诗形式上的最大不同。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般不需要对仗。近体诗的基本形式特点有三:其一,字数和句数固定。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其二,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其三,一般来说,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仄韵近体诗罕见。近体诗格律二、近体诗的基本平仄句型近体诗要实现诗句声调上的变化感,必须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但变化过于频繁,又会造成另一种单调感。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是以一个音节(如平声字“山”“青”,仄声字“水”“秀”)、两个音节(如平声字“知音”“逍遥”,仄声字“绝唱”“缱绻”)、三个音节(如平声字“苏东坡”“光明行”,仄声字“杜子美”“九万里”)为节奏单位交错平仄构成的,这就是常说的格律句。近体诗格律旧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句子。五言诗句的基本平仄句型是:1.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句例:清辉玉臂寒2.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句例:空山新雨后3.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句例:晚爱小池清4.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句例:海上生明月七言诗句只是在五言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基本平仄句型是:1.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句例:青山隐隐水迢迢2.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例:盘餐市远无兼味3.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例:晋代衣冠成古丘4.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例:日暮乡关何处是“逢双必反”,即第四字和第二字平仄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平仄相反。近体诗格律三、近体诗的组篇类型

近体诗每两句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表意单元,称为一联。一联之内,前一句称为出句,后一句称为对句。绝句只有四句,分为前两联和后两联,律诗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也称腹联,七八句为尾联。排律超过八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依次称作第几联。

近体诗的组句成篇,遵循的是“对粘”规则,也就是一联之内,出对句平仄相对,邻句平仄相粘。这是古人长期探索的结果。“对”就是对立,即诗中一联之内的出对句的平仄相反。“粘”即“黏”,是贴靠上去的意思。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便是粘。具体讲就是第三句与第二句相粘,第五句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与第六句相粘,排律中继续类推。近体诗格律(一)五言绝句

1.平起平收起篇(括号中的字,可平可仄。下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王涯《闺人赠远》)

(十一真韵)

2.平起仄收起篇:(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王维《赠韦穆十八》)

(十二侵韵)

3.仄起平收起篇:(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闻说到扬州,吹箫有旧游。人来多不见,莫是上迷楼?(贾岛《寻人不遇》)

(十一尤韵)

4.仄起仄收起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四支韵)

近体诗格律(二)七言绝句

1.平起平收起篇:(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示例: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2.平起仄收起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示例: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白居易《忆江柳》)

近体诗格律3.仄起平收起篇:(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4.仄起仄收起篇:(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近体诗格律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及排律的组篇,可以看作是五绝和七绝的篇幅延长,规则仍是对和粘。熟悉五绝、七绝组篇程式后,理解和把握并无难度,此处不再细讲,仅举陆游七律《书愤》(仄起平收起篇)为例:

莫笑农家腊酒浑(仄仄平平仄仄平),丰年留客足鸡豚(平平仄仄仄平平)。

山重水复疑无路(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

箫鼓追随春社近(仄仄平平平仄仄),衣冠简朴古风存(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今若许闲乘月(平平仄仄平平仄),拄杖无时夜叩门(仄仄平平仄仄平)。近体诗格律四、近体诗的押韵规则

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一部,成

106韵,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中定名为“平水韵”,明代沿用。清代编印的大型词典《佩文韵府》即与平水韵为同一系统,遂成影响广大、至今仍被普遍使用的“平水韵”。近体诗只押平声韵。30部平声韵的韵目如下: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近体诗格律放宽用韵的情况只有一种:首句可以使用“邻韵”,亦称“衬韵”或“借韵”,指首句不压本韵,而用邻近他部的韵字。

平声韵的邻韵关系如下:

1.一东——二冬2.三江——七阳3.四支——五微——八齐4.六鱼——七虞5.九佳——十灰特别说明两点:

其一,平声

30韵中,歌、麻、尤、侵四韵部没有邻韵。其二,十三元情况比较复杂,这是由平水韵韵部归并不完全合理造成的——元韵在唐韵中分属元韵、魂韵和痕韵三个韵部,因此元韵可与寒韵、删韵通,魂

痕可与真韵、文韵通,故有“元半邻真文、半邻寒删先”之说。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7.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十三元(半)8.二萧——三肴——四豪9.八庚——九青——十蒸10.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近体诗格律与用韵相关的还有几个概念:步韵、次韵、依韵、用韵。在唱和性作品中,经常见到这几个字眼:

其一,步韵:也称次韵,指与原作韵字相同,次序也不变。这是一种比较严谨的唱和手法。

其二,用韵:与原作韵字相同,但先后次序有变化。如原作用“东、通、红”,和诗用“通、红、东”。其三,依韵:与原作取韵在同一韵部,但韵字与原作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如原作用“东、通、红”,和作用“风、雄、穷”。近体诗格律五、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对仗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的形式要求之一。指首尾二联以外的各联,都必须作成联语亦即对偶句。由于绝大多数律诗都是五律和七律,所以一般来说,近体诗的对仗,指的是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平仄相对而外,对仗遵循两个基本规则:

其一,性质相同或相近的词处于对应位置;

“词对”约有14种基本类型:一般名词对、专有名词对、颜色词对、方位词对、代词对、数量词对、形容词对、动词对、副词对、连词对、介词对、语气词对、连绵词对、重叠词对。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词对:

(1)一般名词对。一般名词指表示普通事物名称的词。(2)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指词素搭配固定、用于专指的称谓词。(3)颜色词对:颜色词指描述事物视觉印象的词。(4)方位词对:如上、下、前、后。(5)代词对:包括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6)数量词对。不仅包括一般的数目对,还包括序数对、分数对、倍数对和概数对。近体诗格律其二,句法结构即词和句子的组织方式相近。如:“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关于近体诗对仗,这里着重强调三点:

其一,尽可能避免“合掌”。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重复或较多重复,谓之合掌,一向被认为是诗病的一种。其二,尽可能避免相邻两联的句法结构雷同。如徐玑《春日游张堤园池》:

“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阴。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由于中间两联的对仗结构基本雷同,诗句便不够摇曳多姿。

其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不必一味追求对仗字字工整,以免束缚纪

事、写景、抒情、议论的畅达。近体诗格律六、近体诗句的变通与拗救

(一)变通

近体诗原则上“篇有定字,字有定声”。遇到用字、组句不合平仄要求时,可用两个办法解决:

其一,更换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二,调整词序或语序。古人在近体诗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共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又并不完全准确。个别情况下,逢单的字并非不论。“不论”有基本前提:

其一,不得出现“三平调”,即最后三个字连续都是平声。“三平调”只出现在两种句式中: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前一句式中,“三”不能不论;后一句式中,“五”不能不论,否则便造成了“三平调”。其二,不得出现“孤平”。一种观

点认为是指近体诗句中除韵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大多数人认同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孤平就是“两仄夹一平”。近体诗格律(二)拗救

“拗”而“救”之,谓之“拗救”。近体诗实际创作中,可能出现不符合平仄规定的情况,谓之“拗”,即不顺畅。为使形式与内容较好地统一起来,人们又设法调整字句平仄关系,以便保持平仄的协调性,于是便有了“救”即补救。兹举数例:

1.李白《夜宿山寺》:“仄平脚句型的孤平自救”。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杜甫《月夜》:“仄仄脚句型的相邻拗救”。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从以上数例可以看出,拗救的原理,实际上是“以错纠错”。具体拗救类型,大约也就是以上三种。拗救讨论起来比较枯燥,需要在写作实践中逐渐掌握自如。

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平仄脚句型的对句拗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四节曲子词格律说要曲子词格律说要一、曲子词的形式特点

先阅读三首同词牌的曲子词作品:

1.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毛泽东《卜算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曲子词格律说要我们可以从这三首作品中总结出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词牌名相同,这意味着在曲子词可以歌唱的时代即尚未失乐之前,所

有冠以《卜算子》的作品,无论歌词内容如何不同,都公用相同的乐曲。

第二,句子长短和用字平仄格式相同,这意味着《卜算子》“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这一点与近体诗相似。第三,句子不是整齐的而是参差的,与杂言体诗有些相似。由此可以为曲子词下一个基本定义:曾经合约歌唱的格律化了的长短句体诗。

具体来说,曲子词有四个基本的形式特点:

1.字数和句数固定;2.押韵有严格规矩;3.用字有平仄规定;4.本为“歌诗”。曲子词格律说要曲子词简称词,又称作曲子、乐府、今体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歌曲、

长短句等。隋唐到五代时期,我国有一类广为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可以填词歌唱,所填的歌词被称作曲子词。正因为先有曲调,再按曲拍的调谱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或“倚声”。一般认为,曲子词起源于民间,现存最早的作品,主要保存在残存的《敦煌曲子词》中。经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的尝试创作,再经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到宋朝初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律,有大量词谱可供作者选用。又经北宋柳永、苏轼等人拓宽题材范围,进入了黄金创作时期。元代及以后,词的创作不如宋代兴盛,但名家和名作依然代不乏人。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爱好者。

曲子词格律说要二、词调与词牌

每一首词各有词牌及其所对应的宫调,这是它的音乐性标志,但由于乐谱失传,绝大多数词早已不能歌唱。词牌又称词调,一个词牌限定了该词的句数和押韵、每句的字数和字调等形式规矩。

多种词牌的来源不一。有来自民歌的;有来自外国或边地的曲调的;有来自乐工创制的制;有来自文人创制的,这一类往往称为“自度曲”或“自制曲”。词在起初阶段,词牌往往也是词题,词中所写内容,多与词牌的表面意思比较一致,或者说早期的词的内容,大多就是咏唱调名。正因为这样,有的时候,一定的词牌会决定整首词的内容、风格和情感基调。但随着大多数词的“失乐”,词牌渐渐成为曾经的词调标志,只表示词的长短节奏、音乐声韵形式,与内容关系不大以至无关的情况越来越多。当今词的创作更为普及化,词牌选用也就更为自由,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现实需要而自主选择词牌,不必再囿于种种限制。但了解古人选用词牌的一些习惯,仍有一定必要。词牌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曲子词格律说要三、曲子词的用韵

词韵比诗韵宽松。古代不曾有过官方编修颁布的词韵专书,人们创作曲子词,用韵基本依据仍是《平水韵》,但在创作实践中,对相近韵部多有归并使用。清人戈载精研词律,编纂的《词林正韵》是近代以来使用最为广泛的填词韵书,其分部正是依据前人作词用韵的沿袭情况归纳而来,即“取古人之名词参酌而审定”,故结论多为后人所接受,填词者和论词者多据以为准。

词在选择韵字方面,比诗有着更大的自由空间。但创作者也要注意,词的押韵有比格律诗略为复杂的一面:格律诗只能押平声韵,并且要求一韵到底,但词却要根据词牌规定,或押平声韵,或押仄声韵,或中间换韵,有的词牌中间要经过多次换韵。

常见的押韵形式有:

一、一首一韵到底。如《采桑子》《渔家傲》等。这是最多见的。

二、一首而多韵。如《菩萨蛮》《虞美人》等。

三、以一韵为主,局部换押他韵。如《相见欢》《定风波》。

四、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如《西江月》《换巢鸾凤》等。

曲子词格律说要四、曲子词的句型多数曲子词的句子是参差不齐的,全由整齐句组成的作品为数很少,如《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