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_第1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_第2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_第3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_第4页
《区域经济学》 课件 (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区域竞争与合作第五章区域竞争与合作主要内容(一)区际贸易与竞争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理论区域贸易基本理论区际资源竞争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区域经济合作区域贸易与工业化区域分工与专业化经济自由化与生产投资转移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主要形式第五章区域竞争与合作主要内容(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区域一体化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生产投资转移与多米诺效应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

区际分工是因为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而形成的区域间的生产分配,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区际分工与协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际分工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产业部门越来越多。

1.区际分工2.分工演变1、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理论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

绝对成本学说是由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的,它从区域之间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区域分工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区域之间应该怎样开展分工才能对双方都有利。绝对成本学说认为每个区域都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商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或者优势。各区域必须选择生产绝对成本最低的商品,然后彼此通过贸易进行交换。这种区域分工的产生必须满足区域间自由贸易与各区域都拥有绝对优势,后者是该学说的现实矛盾之处。根据斯密的观点,如果一个区域与别的区域相比较,在商品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那么就很难甚至不可能发生区域分工和贸易。这种认识与现实的区域分工和贸易存在矛盾。2、区际贸易基本理论1.绝对成本学说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比较成本学说弥补了绝对成本学说的不足,认为区域分工并不要求各区域具有绝对成本的优势,而主要是对区域相对成本优势的利用。在比较成本基础上所形成的区域分工,不仅可以使各区域获得更高的收益,也可以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收益。2.比较成本学说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于1919年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认为每个区域或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而区际分工和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生产要素供给的不同。各国通过分工和贸易更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把生产要素在各国间进行重新分配,国际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就可以趋于相对均衡化。新贸易理论在传统贸易理论中加入规模收益要素,认为要素禀赋决定产业间贸易,而规模经济决定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认为,技术变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贸易等经济行为接受“技术外溢”而获得的;另一种是技术革新,通过研发而获得的。新贸易理论支持接收“技术外溢”与适当的政府干预,使国际贸易的理论解释更接近于现实,但未能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解释贸易现象。3.要素禀赋理论4.新贸易理论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需求因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化转变而告一段落。进入21世纪,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拉动了对全球资源的新一轮旺盛需求。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市场上供应方与需求方的分离,使得资源垄断加剧,资源价格一路走高,旧的供需格局已经不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内,国际资源市场基本上属于买方市场。发达的资源消费国,通过国际金融寡头的操纵,使之成为买方市场。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都由发达国家主导甚至直接决定。以石油为例,石油定价以美元作为计价货币。金融寡头控制的金融资本在石油市场翻云覆雨,获取巨额投机利润,对国际油价的影响越来越大。3、区际资源竞争1.资源竞争新态势2.资源竞争新方式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为了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和加强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力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继建立和完善了战略资源的储备制度。国际资源垄断在短时期内不能结束,必要而充分的资源储备才能够有可能抵制因垄断而造成的资源短缺和价格飙升。作为一个资源生产与消费大国,我国应立足国内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替代,参与全球资源分工并获取稳定的资源来源是保证我国资源安全的着力点。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3.资源安全策略4.中国资源贸易新战略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1.区际产业竞争第一节区域贸易与竞争资本和劳动力一样,通过区际流动也会对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资本的收益率差异既是资本区际流动原因,也会随着资本的区际流动而导致区域内收益的变化(增加)。资本流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货币的区际流动,如通过银行的地区间资金拆借,以中央政府为媒介的地区间财政转移支付等;二是直接投资,即以企业为主体的跨地区投资。区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比较优势转化的必然结果。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不断转移已经丧失优势的产业,能促使落后地区劳动力收益所占比重提高并推进落后地区的工业化。由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收益的占有,劳动力流动会扩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而资本的区际流动,一方面改变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资源配置结构,另一方面提高了落后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缩小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这就是说,资本的区际转移有望缩小区域差异,而劳动力的区际转移却有可能拉大区域差异。2.区际资本竞争3.要素流动与产业转移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是具有空间维度的经济组织,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区域的空间经济内涵紧密相连。市场分割与统一:区域及其边界的存在使得整个世界的市场实际上处于被分割的状态,区域差异影响着产品的流动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迁移。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并不是相反的对等概念。为了研究区域贸易,需要对区域的市场分割和市场统一程度进行刻画。贸易成本与市场开放度:市场分割与市场统一相互包含,而贸易成本和市场开放度是刻画两者程度的基础要素。贸易成本反映的是一切影响市场分割和市场统一程度从而影响贸易进行的成本(如制度成本),贸易成本的倒数表示市场开放度,其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1、区际贸易与工业化1.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问题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在具体表示形式上,常把贸易成本处理为萨缪尔森的“冰山运输成本”:假定最终有一单位商品运抵目的地,则最初需要从本区域运出t(t>1)单位的商品,其中的t-1单位商品在运输过程“融化”了,此部分为所谓的“冰山运输成本”,亦即贸易成本。区际单边、双边与多边贸易:区域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区域的市场开放度势必会对区域贸易(包含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区域贸易问题由此产生。单边、双边以及多边贸易问题的发生取决于改变市场开放度的区域个数。当一个区域单独改变其市场开放度而其他区域不作反应时,所引发的是单边贸易问题;当两个区域相互针对对方改变自身的市场开放度但不涉及第三方时,所引发的是双边贸易问题;当市场开放度的影响涉及超过两个区域时,所引发的就是多边贸易问题。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一国单边提高贸易壁垒会产生贸易保护的区位效应与直接效应。区位效应是指由于贸易壁垒阻碍商品进口,本国消费者减少对进口品的购买,进而导致本国生产扩大和外国产业向本国转移。由于进口品的贸易成本高于本国产品,消费者因此节约贸易成本支出,这促进商品价格指数的降低。直接效应是指贸易保护也有直接引起本国商品价格指数上升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贸易壁垒的提高将提高进口品价格;二是贸易保护倾向于扩大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间接提高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因此导致本国企业的产品生产价格上升。这样,本国的单边贸易保护对本国商品价格指数的最终影响就取决于区位效应和直接效应的相对大小,如果区位效应足够强,则必然存在降价效应。2.单边贸易保护与工业化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的降价效应:在资本流动情况下,实行单边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将提高其工业份额,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可以降低该国的总体价格水平。如果两国初始市场开放度都很高,那么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引起的工业区位调整将很大。也就是说,如果两国初始市场开放度越高,本国的单边贸易保护获得的收益将越大。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为制定进口替代政策提供了依据,进口替代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时经常能够采取的政策之一。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两个因素。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单边贸易保护政策可以促进工业化。但在特定情况下,与贸易保护政策完全相反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也能促进工业化。局部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可以降低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的价格,节约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将工业品分为最终消费品和中间投入品后,我们发现存在着两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需求关联:最终消费品厂商扩大对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将导致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的转移,而生产企业的转移又导致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对工业企业的更大的吸引力。成本关联:生产份额的扩大,意味着本区域生产的产品种类的扩大,产品种类的扩大降低本区域的价格指数,价格指数的下降导致对工业企业的更大的吸引力。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如果国外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对工业品的支出份额较大,市场开放度也较高,则对本国而言,上述市场开放度的临界值较小。此时如果本国提高市场开放度,则可以促进本国的工业化。全面的贸易自由化政策也可以促进后发地区的工业化,但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后发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要较小,发达地区的市场要高度开放。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地出现了多个贸易组织,其中有些贸易组织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整个世界贸易格局。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4年4月15日的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拥有164个成员,成员贸易总额达到全球的98%,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美墨加协定(USMCA):是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3国于2018年达成的三方贸易协定,为帮助中产阶级创造高薪就业机会,并为大约5亿人带来新机会。。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立时间是1967年,成员国有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目标是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欧洲联盟(EU):于1993年正式成立,现拥有27个会员国。欧盟不是一般的贸易组织,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4.典型贸易组织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产业转移受到市场规模、区际市场开放度以及区域比较优势的制约,我们引入边缘化临界点来刻画这三个要素。不管国家间贸易成本如何,具有比较优势的小区域总会拥有一定份额的工业生产。但是,根据上述边缘化临界点可知,即使小区域在工业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如果小区域的相对市场规模小于边缘化临界点,工业生产仍然全部集中在大区域。边缘化临界点表明,如果小区域在工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越明显,小区域发展工业生产所需的最小市场规模就越小;如果大区域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小区域发展工业生产所需的最小市场规模也越小;如果在小区域和大区域实行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小区域发展工业生产所需的最小市场规模也越小。简单来说,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越明显,发达地区实行越开放的政策,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实行更具有差异化的经济政策,越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实现工业化。5.比较优势与工业化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区际分工主要分为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两种基本形式,产业链分工则是区际分工的最新形式。区际垂直分工:区际垂直分工是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区际水平分工:区际水平分工是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差异化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分工。区际水平分工存在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区域之间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或劳务是不相同的;另一种是各区域都选择生产同类产品,但具体生产的产品具有差异化。产业链分工:产业链是不同企业之间基于技术经济关联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产业链分工的本质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2、区际分工与专业化1.区际分工的基本形式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各业务部门,这个过程就是专业化。常见的专业化是工业部门专业化,工业部门专业化表现为工业内部各企业和部门逐渐分离,形成独立的企业和新部门的过程,也是同类产品由分散生产趋于集中生产的过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经历了部门与行业专业化、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以及辅助、服务生产专业化等多个形式。专业化是工业的先进组织形式,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果。生产专业化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快地发展新产品,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2.专业化生产的内涵和类型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地区经济专业化是依靠一系列企业专业化而形成的。企业专业化是通过生产领域内部的分工协作,实现各个环节来加速生产的发展;地区经济专业化则主要靠发挥各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全区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衡量地区经济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是产品的区内商品率和区际商品率。区内商品率是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总和占区内同类产品生产总量的比重;区际商品率是指该区产品的输出量在全国各地区同类产品输出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3.区域生产专业化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以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厂商,将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作为生产区位,因为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同时,这种接近市场区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成本。厂商选择市场规模较大地区进行生产的行为,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规模,这种效应称为市场规模放大效应。在只考虑资本转移而不考虑很多现实因素的情况下,根据本地市场放大效应,资本首先向市场规模大于平均规模的国家或区域转移,使得市场规模大于平均规模的国家逐渐成为工业品的净出口国,而小于平均规模的国家沦为工业品的净进口国。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对于所有市场规模小于平均市场规模的国家而言,从市场规模最小的国家开始,依次成为农产品专业化国家(工业全部转移出去),当市场完全开放(贸易成本为零)时,所有工业都集中在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3、经济自由化与生产、投资转移1.本地市场放大效应与生产、投资转移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为了充分利用市场放大效应,许多国家会通过多边优惠贸易协定形成一个贸易集团。贸易集团形成后的市场规模就等于原有国家或区域的市场规模之和,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优惠贸易协定导致产业由优惠贸易协定集团外部向优惠贸易协定集团内部转移,这导致内部国家吸收到更多的资本,并形成生产转移效应,提高成员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非成员国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导致各国福利水平变化。但在贸易集团内部,也会存在产业向市场规模最大的成员转移,造成集团内部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平衡,这就需要采取内部贸易自由化调节的措施:一是在优惠贸易协定集团内部大规模迅速推进贸易自由化,短时间内消除内部贸易壁垒,这被称作“休克疗法”;二是市场规模大的国家单向降低对市场规模较小国家的贸易壁垒。2.生产、投资转移与福利变动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区际分工、贸易必然伴随着区际合作。区域合作多指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之间为了各自经济利益的增长,防止或减少相互之间的经济利益损害,在经济发展中以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协调行动,互利互惠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区际分工:区际分工单个区域不必生产本区域需要的所有商品和劳务,因此对于其他区域的供给需求增强,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增大,因此区域之间就会自发地寻求合作,为经济提供保障。区域经济竞争: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具有层次性,当一个区域在参与更高层次发展竞争时,就需要寻求与有关区域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增强竞争力。合作利益: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多方面利益也是吸引各区域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合作不断发展的原因之一。4、区域经济合作及其主要形式1.区域合作的客观基础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相互协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空间相近,关系友好。微观层面的企业合作:几乎所有的大中型企业都会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企业合作有许多复杂的动因,比如降低生产成本,避免竞争性内耗,共同抵御外来竞争,获取互补资源、技能和风险资本,以及分担研究和开发费用,等等。除了激烈的竞争外,传统商业活动习惯和本地社会关系网络等人文因素往往也是促成企业合作的动因。企业合作有利于地区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区际产业转移,也有利于区域投资扩散。2.区域合作的原则3.区域合作形式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中观层面的行业合作:区域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它包括区域性的生产合作、商业合作、运输合作、金融合作和综合的行业合作等形式。中观层面的园区和开发区合作:我国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等数以千计。这些园区之间的合作很多,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园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园区之间的合作可以有多重方式,大体包括项目对接、品牌输出和资本合作等合作模式。战略层面的全面合作: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作。区域全面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区域市场,促进相关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第二,联合开发资源;第三,联合改善区域交通条件;第四,开展资金横向融通;第五,建立信息网络;第六,共同协调,解决跨区域的环保问题。第二节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合作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在我国,区域合作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若干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合作;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毗邻地区之间的合作;三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部部分地区之间的合作;四是城市之间的合作。对口支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形式,是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实施援助的一种政策性行为,包括援藏、援疆等。4.区域合作的层次与组织形式5.中国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一体化探索

区域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两个层次:国家或关税区间经济一体化,国内不同区域之间经济一体化。1954年,丁伯根首次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消除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通过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此后,学者们不断完善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并逐渐与区域因素联系起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通过降低成员国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实现要素、产品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1、区域经济一体化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一体化探索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可以追溯比荷卢经济同盟以及英帝国特惠区。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次高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大批发展中国家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出现第一次发展高潮。区域经济一体化停滞不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区域经济一体化停滞不前。在这一时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原定的一体化计划并未实现,而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尝试也没有取得成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区域经济联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明显加强。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一体化探索

投资转移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只要能够获得利润,除非存在妨碍资本流动的障碍,否则资本自然地就会流动到利润较高的地方去。因此,投资行为本身就蕴含着投资转移的可能。投资转移能够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一个原因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本积累日益增加,当地可供资本投资的空间愈发不足,巨额资本需要到其他地方寻求投资机会。对外投资转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绕过关税和原产地配额控制等贸易壁垒。进口国对最终产品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或实行原产地进口配额控制,会促使出口国的生产企业将全部的生产过程或最后装配的过程转移到进口国或其他受限较少的国家完成,从而实现投资转移和产业转移。2、生产投资转移与多米诺效应1.区域一体化生产投资转移的原因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一体化探索

自由贸易区投资静态效应分析:自由贸易区投资的静态效应是其形成与发展所引起的直接投资在流量与流向上的变化,包括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两种效应。投资创造效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区外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效应。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降低区内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区内生产取代区外生产(贸易转移效应)。另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成员方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吸引区外的跨国公司在区内投资(市场规模效应)。二是区内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效应。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会取消有关投资的限制,促进成员间相互投资的增加,即产生区内对区内的投资创造效应。2.区域一体化的生产投资转移效应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一体化探索投资转移效应也包括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区内对区内的投资转移及其效应。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导致区内成员的各自比较优势变化,区域内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将会被重新调整,从而实现资本在区域内部的转移。二是区外对区内的投资转移,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提升区内优势,引发跨国公司对对区内转移投资而减少区外潜在的东道国投资,则产生了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转移,即产生了区外对区内的投资转移效应。自由贸易区投资动态效应分析:自由贸易区直接投资的动态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发展在长期内对成员国外资流入所产生的效应,主要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