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新教材化学鲁科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_第1页
2023届新高考新教材化学鲁科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_第2页
2023届新高考新教材化学鲁科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_第3页
2023届新高考新教材化学鲁科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_第4页
2023届新高考新教材化学鲁科版一轮学案-第2章第3讲 元素与物质分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元素与物质分类复习目标核心素养1.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2.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3.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4.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与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角度理解物质性质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的重大贡献。考点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1.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eq\o(→,\s\up7(组成),\s\do5())eq\b\lc\{\rc\(\a\vs4\al\co1(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2.同素异形体3.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指出上图中序号所示物质分类的依据。①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②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③元素的类型;④是否含有碳元素。(2)根据物质性质分类氧化物eq\b\lc\{\rc\(\a\vs4\al\co1(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Mn2O7,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Fe2O3))(3)交叉分类法氧化物交叉分类如下:[微思考]酸中含有的氢原子数并不一定是酸的元数。例如:H3PO2的结构为属于一元弱酸,写出H3PO2与足量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2PO2的水溶液呈(填“酸”“碱”“中”)性。提示:H3PO2+NaOH=NaH2PO2+H2O碱(1)Na、NaCl、SiO2、H2SO4都称为分子式。()(2)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3)人们可以利用先进的化学技术,选择适宜的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的原子。()(4)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不可以断定该物质一定是一种纯净物。()(5)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6)纯碱属于碱,硫酸氢钠、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答案:(1)×(2)√(3)×(4)√(5)×(6)×题点一物质的组成1.(2021·浙江6月选考,3)下列物质的化学成分不正确的是()A.生石灰:Ca(OH)2B.重晶石:BaSO4C.尿素:CO(NH2)2D.草酸:HOOC—COOH答案:A2.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冰水混合物;②水煤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有机玻璃;⑦漂白粉;⑧TNT;⑨H2SO4;⑩含氧40%的氧化镁;⑪花生油;⑫福尔马林;⑬密封保存的NO2气体;⑭CuSO4·5H2O;⑮液氯;⑯王水;⑰KAl(SO4)2·12H2O;⑱分子式为C5H10的烃;⑲分子式为C7H8的芳香烃。以上物质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一定为混合物的是,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的是。答案:①⑧⑨⑩⑭⑮⑰⑲②③④⑤⑥⑦⑪⑫⑬⑯⑱[练后归纳](1)纯净物、混合物的判断方法纯净物混合物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无固定的组成和结构有一定的熔点、沸点无一定的熔点、沸点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性质(2)常见混合物①分散系(如溶液、胶体、浊液等);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③常见特殊名称的混合物:石油、石油的各种馏分、煤、漂白粉、碱石灰、福尔马林、油脂、天然气、水煤气、爆鸣气、铝热剂、氨水、氯水、王水等。题点二物质的分类3.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选项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Na2CO3H2SO4NaOHSO2CO2BNaOHHClNaClNa2ONOCKOHHNO3CaCO3CaOMn2O7DNaOHHClCaF2Na2O2SO2解析:CA项,Na2CO3属于盐,NaOH属于碱,SO2属于酸性氧化物;B项,NO属于不成盐氧化物;D项,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4.钛酸钙(CaTiO3)材料制备原理之一是CaCO3+TiO2eq\o(=,\s\up7(高温),\s\do5())CaTiO3+CO2↑。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A.TiO2是金属氧化物,所以不是酸性氧化物B.CaCO3、CaTiO3均属于含氧酸盐C.CaCO3难溶于水,属于强电解质D.上述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解析:AA项,TiO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属于酸性氧化物,D项,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5.下列逻辑关系图中正确的是()ABCD解析:D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而气溶胶属于胶体的一种,A错误;氧化还原反应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分类标准不同,B错误;钾盐与钠盐是根据盐中的阳离子进行分类的,碳酸盐是根据盐中的阴离子进行分类的,C错误。[练后归纳]常用分类依据归纳考点二物质性质与转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两种判断方法(1)从宏观上判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反之为物理变化。(2)从微观上判断:有旧化学键断裂,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的是化学变化;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形成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的熔化、NaCl的结晶等。2.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四化”归类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三馏①蒸馏②分馏干馏四色焰色试验①显色反应②颜色反应③指示剂变色反应五解潮解①分解②电解③水解④裂解十四化①熔化②汽化③液化④酸化①氧化②风化③钝化④催化⑤皂化⑥歧化⑦硝化⑧酯化⑨裂化⑩油脂的硬化3.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eq\b\lc\{\rc\(\a\vs4\al\co1(按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及类别分为\b\lc\{\rc\(\a\vs4\al\co1(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离子参加或生成分为\b\lc\{\rc\(\a\vs4\al\co1(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分为\b\lc\{\rc\(\a\vs4\al\co1(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b\lc\{\rc\(\a\vs4\al\co1(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b\lc\{\rc\(\a\vs4\al\co1(吸热反应,放热反应))))4.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微思考]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关系如下:下列用途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①用铝箔包装物品②NaHCO3作为食品工业的膨松剂③浓氨水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泄漏④SO2漂白纸浆⑤液态丙烷作制冷剂提示:①⑤②③④(1)蛋白质的变性、纳米银粒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2)用铂丝蘸取Na2SO4、Na2CO3、NaCl溶液进行焰色试验是化学变化。()(3)232Th转化成233U是化学变化。()(4)Na2CO3·10H2O的风化是化学变化。()(5)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不涉及化学变化。()(6)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答案:(1)×(2)×(3)×(4)√(5)√(6)√题点一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1.下列有关变化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海水中提取镁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B.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C.用“地沟油”纯化生产“生物燃油”的过程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激光法蒸发石墨得C60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解析:C从海水中提取镁的过程是Mg2+→Mg(OH)2→MgCl2→Mg,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A项正确;侯氏制碱法的过程是NaCl→NaHCO3→Na2CO3,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正确;“地沟油”纯化是分馏的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C项错误;石墨与C60的结构不同,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项正确。2.(2021·广东深圳五模)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煤的气化 B.天然气的燃烧C.烃的裂解 D.石油的分馏解析:DA.煤的气化是用煤和水在高温条件下来生产CO和H2的过程,故为化学变化,A错误;B.天然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为化学变化,B错误;C.烃的裂解是用重油为原料来生产乙烯等短链烯烃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故为化学变化,C错误;D.石油的分馏是利用石油中各组分的沸点的不同、用加热的方法将各组分分离的方法,无新物质生成,故为物理变化,D正确。题点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3.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是()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生成强酸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呈中性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⑥两种含氧化合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A.全部 B.只有②④⑤⑥C.只有①②③⑤ D.只有③④⑤⑥解析:ASO2可与NaOH溶液反应,①可以实现;氢硫酸可与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H2S+CuSO4=CuS↓+H2SO4,②可以实现;稀硫酸与醋酸钠溶液发生反应H2SO4+2CH3COONa=2CH3COOH+Na2SO4,没有水、沉淀和气体生成,③可以实现;氢硫酸和亚硫酸发生反应H2SO3+2H2S=3S↓+3H2O,④可以实现;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有单质参加,⑤可以实现;水和过氧化钠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⑥可以实现。故选A。4.下图是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状况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下列对该过程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发生的是化合反应B.发生的是分解反应C.发生的是置换反应D.生成了两种产物解析:A由题干图示可知,该反应为○○与●●化合生成了●○,而反应物●●过量。考点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1.分散系的分类(1)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2)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状态分类。2.胶体(1)常见的胶体:烟、云、雾、AgI水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2)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3)胶体的性质及应用胶体不带电,胶体微粒能够吸附体系中的带电离子而带电荷。(4)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①反应原理:FeCl3+3H2Oeq\o(=,\s\up7(△),\s\do5())Fe(OH)3(胶体)+3HCl。②操作步骤: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现红褐色。③注意事项:a.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b.不能用自来水,不能搅拌。书写制备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的易错点①用“=”而不用“”;②Fe(OH)3化学式后注明“(胶体)”而不使用“↓”。(5)提纯胶体的方法——渗析由于胶体粒子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较小可以透过半透膜,利用此性质可以将胶体提纯。3.三种分散系比较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高分子或多分子集合体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或沉淀(1)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2)“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3)碳纳米管属于胶体分散系,该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4)胶体不一定是液态,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属于物理变化。()(5)将1mL1mol·L-1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制备Fe(OH)3胶体,若FeCl3完全水解,则可制得Fe(OH)3胶体粒子少于0.001NA个。()答案:(1)×(2)√(3)×(4)√(5)√题点一分散系1.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①有尘埃的空气②稀硫酸③蒸馏水④Fe(OH)3胶体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C2.下列实验与物质微粒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答案:C题点二胶体3.生产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或应用都与化学知识有关。下列现象或应用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B.用明矾净化污水C.泡沫灭火器中将Al2(SO4)3与NaHCO3两溶液混合后,喷出大量泡沫,起到灭火作用D.清晨,人们经常能看到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的景象解析:C泡沫灭火器中将Al2(SO4)3与NaHCO3两溶液混合后,发生了水解相互促进的反应,与胶体的性质无关。4.近年来高铁酸钾(K2FeO4)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水处理方面,高铁酸钾的氧化性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聚,杀菌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受热易分解,但在198℃以下是稳定的。高铁酸钾在水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变化过程有()①胶体的吸附②盐类水解③焰色反应④氧化还原反应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BK2FeO4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FeOeq\o\al(2-,4)的还原产物是Fe3+,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性,故能起到净化水的作用。因此,K2FeO4在水处理过程中涉及了①②④的变化过程。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胶体粒子的直径范围是;(2)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是;(3)能够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4)分离、提纯胶体的方法是;(5)制备Fe(OH)3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案:(1)1~100nm(2)丁达尔效应(3)加入电解质、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加热、搅拌等(4)渗析(5)Fe3++3H2Oeq\o(=,\s\up7(△),\s\do5())Fe(OH)3(胶体)+3H+6.回答下列问题。(1)向Fe(OH)3胶体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原因是。(2)向Fe(OH)3胶体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其原因是。答案:(1)产生红褐色沉淀电解质溶液使胶体发生了聚沉(2)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开始加入稀硫酸,胶体发生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当酸过量时又使沉淀溶解[练后归纳]胶体的净水原理(1)常见的净水剂:KAl(SO4)2·12H2O、FeCl3·6H2O等,其净水原理是Al3+、Fe3+水解分别生成Al(OH)3胶体、Fe(OH)3胶体而起到净化水的目的。(2)胶体粒子的直径一般在1~100nm之间,它决定了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力很强,能在水中吸附悬浮固体或毒素形成沉淀,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这就是胶体净水的原理。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与工艺判断(1)传统文化涉及的“物质”判断:根据文言文信息分析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性质判断是哪种物质。例如有关“强水”的叙述:“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硝酸。(2)传统工艺涉及的“变化”判断:由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联系化学反应,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等。例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描述石灰石的焚烧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3)传统工艺涉及的“分离”方法:根据过程判断是蒸馏、升华、干馏还是萃取等操作。2.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思考角度(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或谚语“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滴水穿石,“落汤螃蟹着红袍”(主要是化学变化)、“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等。(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浸取和过滤。(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如前对“强水”的描写。3.解答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的关键和思维建模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根据所给文本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并正确解读,转化为化学学科中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离提纯方法、反应类型及反应原理等熟悉的教材知识,此类试题就能迎刃而解。解题的思维模型如下:[典例1](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考查物质的成分)《本草纲目》中“石碱”一条记载:石碱出山东济宁诸处,彼人采篙寥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A.KOH B.KAl(SO4)2C.KHCO3 D.K2CO3[解析]“彼人采篙寥之属,晒干烧灰”,说明“石碱”为篙寥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以水淋汁”,说明“石碱”易溶于水,“洗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说明“石碱”能去油污,作发酵剂,排除KOH、KAl(SO4)2,且植物烧成的灰中的主要成分一般为碳酸盐,故“石碱”为K2CO3。故选D。[答案]D[典例2](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考查物质变化)下列诗句内容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刘禹锡的《浪淘沙(其六)》:“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江中浪底来”C.刘琨的《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D.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解析]爆竹爆炸过程为火药燃烧过程,涉及化学变化,A项错误;首饰和侯王印均由黄金制成,而沙中淘金仅涉及物理变化,B项正确;炼钢过程中涉及燃烧,故涉及化学变化,C项错误;“火树”指悬挂着许多灯笼的树,“银花”指焰火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涉及化学变化,D项错误。[答案]B[典例3](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考查反应类型)《本草经集注》中有如下描述:“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惟堪镀作以合熟铜。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外虽铜色,内质不变。”其中“鸡屎矾”指的是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苦酒”指的是CH3COOH溶液。文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置换反应 B.离子反应C.复分解反应 D.化合反应[解析]鸡屎矾在CH3COOH溶液中溶解,其中碱式碳酸铜(或碱式硫酸铜)与乙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也是离子反应,Fe与Cu2+的反应是置换反应,也是离子反应,故文中没有涉及化合反应,D项正确。[答案]D[典例4](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考查物质性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相同质量的冰和水比较,冰的能量更高B.“蜡炬成灰泪始干”中“泪”的主要成分是水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烟雨”是由飘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形成的D.“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说明常温下钻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解析]水放出能量,形成冰,故冰的能量比相同质量的水低,A项错误;蜡烛的成分是石蜡,故“泪”的主要成分是液态石蜡,B项错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了雨中情景,故“烟雨”是雨天空气中形成的水雾,主要成分是水,C项错误;钻石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腐蚀,所以可长久保存,D项正确。[答案]D[典例5](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考查物质分离与提纯)铅霜(醋酸铅)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敛疮,坠痰镇惊之功效,其制备方法为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去渣滓,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如需精制,可将结晶溶于同等量的沸汤,滴醋少许,过七层细布;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制备过程中没有涉及的操作是()A.萃取 B.溶解C.过滤 D.重结晶[解析]此操作中,将醋酸放入磁皿,投入氧化铅,微温使之溶化,此操作为溶解;放冷,即得醋酸铅结晶……清液放冷,即得纯净铅霜,此操作为重结晶;以三层细纱布趁热滤去渣滓,此操作为过滤,未涉及萃取。[答案]A1.(2021·广东茂名五校第三次联考)中国古代炼丹术促进了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唐代《丹房镜源》中记载了炼制铅丹的方法:“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小块,续下硝少许……炒为末,成黄丹胡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中肯定没有置换反应B.“滚沸”中仅有物理变化C.“硝”是指硝酸D.“黄丹胡粉”是混合物解析:D“熔铅成汁,下醋点之”,则铅和醋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醋酸铅和氢气,A错误;置换反应产生氢气,出现“滚沸”,B错误;炼丹家的“硝”是指硝石,不是硝酸,C错误;“炒为末”,则所得产品为粗产品、未经分离提纯,“黄丹胡粉”不可能是纯净物,D正确。2.(2021·山东师大附中段考)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B.“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C.“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D.《本草纲目》中记载:“烧酒非古法也,……,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解析:BA.“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发生的反应为:CuSO4+Fe=FeSO4+Cu,是湿法冶金的先驱,古代文献有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已经掌握了反应原理,即掌握了“湿法冶金”技术,故A正确;B.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的反应为HgSeq\o(=,\s\up7(△),\s\do5())Hg+S,是化合物分解生成单质的过程,“积变又还成丹砂”的反应为Hg+S=HgS,是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故C正确;D.白酒的烧制是利用沸点不同将白酒中的水和酒精分离,为蒸馏操作,故D正确。3.(2021·山东肥城段考)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目的古代文献说明A使用“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天工开物》KNO3能自燃B性质“(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山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餇诸药者”——《本草纲目》利用KNO3的氧化性C鉴别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本草经集注》利用焰色试验D提纯“(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溶解、蒸发、结晶解析:AKNO3加热后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氧气,故A错误;火药爆炸发生化学反应时,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变为N2,体现氧化性,故B正确;可根据焰色试验来鉴别KNO3和Na2SO4,若灼烧时火焰呈黄色,则是Na2SO4,若灼烧火焰呈紫色(通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则是KNO3,故C正确;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提纯主要利用溶解法,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D正确。1.(2021·广东卷,2)广东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广东剪纸、粤绣、潮汕工夫茶艺和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体现了分子是运动的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布含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染整技艺中去除丝胶所用的纯碱水溶液属于纯净物解析:DA.广东剪纸的裁剪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涉及化学变化,A正确;B.冲泡工夫茶时茶香四溢,是因为茶水的香味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B正确;C.制作粤绣所用的植物纤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