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1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2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3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4页
14.1《故都的秋》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的感情线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结构。3、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琵琶行》——《登高》——《沁园春

长沙》凄凉生机我们学习过的诗词中,含“秋”的诗句有哪些?①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②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③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郁达夫(1896年-1945年)

1921年6月8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赴日留学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多次在上海和日本协商,并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的郁达夫寓所中,利用上海泰东图书局的一些条件,成立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反帝反封建和积极的浪漫主义。1929年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其成员后来大多加入了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早期:1920年-1933年。早期作品主要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见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的失望感叹。中期:1933年-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思想苦闷,写下了很多山水游记。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的抗日宣传工作,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来鼓舞人们战斗。

从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主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在此期间发生了许多令郁达夫伤心欲绝的事情:

①1926年6月其子龙儿在京死去

②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

③1933年2月,日军攻占承德,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中。

④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知识分子内心惶恐不安,时常处于漂泊之中。

在此背景下,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过着颠沛流离生活。这一时期,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创作本文时,一位朋友邀请郁达夫北上,游玩北平,衣食住所皆免费提供,只需要郁达夫为此写一篇文章发表即可。于是郁达夫欣然前往,并在到北京的第三天“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次日即“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广义狭义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四大文学体裁)形散神聚:“形散”①选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②表达方式多样:可以叙事、写人、抒情、议论等。③内容自由④语言运用灵活(文言、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

“神聚”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立意)必须明确而集中,虽形散却注重情感体验,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分类: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十三朝古都:西安、洛阳。八朝古都:开封。六朝古都:南京。五朝古都:北京。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另外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诵读课文,思考:1、划分文章层次。2、本文文眼是?3、故国的秋有什么特点?4、文中几次提到南国的秋,为什么?5、文中描绘了哪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味?试用五个四字词组概括。6、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都怎样的情感?故都的秋北国之秋的特点什么特点?故都秋景哪些景物?表达对故都的情感什么情感?(1—2)(3—12)(13、14)总总分1、划分文章层次。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可否改成: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清、静、悲凉。不能,运用排比,用三个“来得”引出了秋的特点,是郁达夫以欣赏者和体验者的身份慢慢品悟和描述故都的秋景所以,故国的秋有哪些特点?清、静、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特点感受特点写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更有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作用:否喻。以对喻体的否定而构成比喻的一种修辞方式。常用的喻词有“不是”“不像”等。又称反喻。说明领略秋味需要“饱、透、十足”,以名花和美酒为喻体,使读者感受更具体,引发读者想象。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北国之秋

南国之秋白干馍馍大蟹骆驼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烈、深、醇、久

淡、浅、清、短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比喻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BA856A36A8C95B1E14AE03A3D8D2C3563D42796F1E89AAC8410B802B81D8526B28460A5B7D72B88354E8B612503A8D6D15C35FF82356A4CD文中哪些段落集中写故都秋景?描写秋天的哪些画面?(请结合原文内容,用4个字概括画面)秋院晨景图(3)秋槐落蕊图(4)秋蝉残鸣图(5)秋雨话凉图(6-10)秋果奇景图(1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秋院晨景”写了哪些物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物象:特点:感情: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作者如何写落蕊图的,有何特点?找出相关句子。

凋零的“落蕊”,寂寞而凄凉,联系前文的“疏疏落落的秋草”,给人一种万物寂寥之感,引发对生命衰亡的深邃感触,也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铺得满地”“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静悲凉主观感受伤感的秋蝉残鸣,这种生命行将结束时衰弱的“嘶叫”,充满北平,加浓了秋味,渲染了秋之寂廖、悲凉的气氛,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亡,“啼唱”悲凉之中又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运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秋雨有何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何写“都市闲人”?特点“都市闲人”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京腔京调的悠闲缓慢又微叹着的互答,带着“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更显生活的淡泊,以社会人物丰富自然的风物,烘托“清、静”秋雨话凉图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念错的岐韵”来得正好呢?①从内容上看,“层”字写出了秋雨的量小,更能表现秋雨的形象②“一阵秋雨一阵凉”:“平仄平仄平仄平”,“一层秋雨一层凉”是“仄平平仄仄平平”,符合近体诗的平仄规律,所以作者认为这念错的歧韵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北方的枣子树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成熟到八九分的时候是“北国的秋日”?生长环境:叶子:果实:不择土壤生命力顽强小椭圆形淡绿微黄像橄榄又像鸽蛋此时天空明净,有点秋意但不死寂,果实微酸但不苦涩,是典型的秋天的气象,但“全盛”也意味着盛极转衰,透露出对清秋胜景的无限留恋,及无法挽留的无奈之情。

从视觉上表现“清”“静”得特点,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秋景图景物手法特点秋晨院落图破屋、破壁腰、秋草、牵牛花、鸽声以动衬静、视听结合、色彩“清”在色调;“静”在声音;“悲凉”在心境;秋槐落蕊图槐树、落蕊听觉、嗅觉、触觉秋蝉残鸣图蝉的嘶叫以动衬静、听觉秋雨话凉图秋雨、都市闲人、凉风听觉、触觉、视觉秋果奇景图枣子色彩、视觉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钟情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①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②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③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