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区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1页
天河区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2页
天河区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3页
天河区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4页
天河区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河区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5届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位号和

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玫

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

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

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

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杭拒的规

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

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晴一样保护生态

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

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自然

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

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

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

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

会效益。

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既要

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2025届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

参考答案

1.C(C项中“由理论到实践”表述有误,材料二原文第四段讲述的是先由具体实践措施再到摸索出治理理念,而非“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2.A(A项“就能保证人与自然保持良好互动和持续发展”说法过于绝对。)

3.D(D项“私家车"不能体现全民绿色行动。)

4.(1)丰富表达,使文章更有文采。通过引用古代哲人的智慧之语使论证的语言更加典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

(2)强权威性。这些引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支撑,使得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3)增深化论证的层次性。三句话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天人合一),指出只有认识、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深化了论证的层次性。(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5.参考答案:

(1)政府政策性支持,鼓励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

(2)企业创新沙漠生态产业,走产业化治沙新路子。

(3)技术创新与系统化治沙。

(4)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与脱贫。

(任意一点可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

6.D(A项“设置了悬念,预示着金井人将因采集浆果而陷入困境”表述有误,小说开头部分的情节无此作用。B项“突出了苍苍婆的严厉和苛刻"表述有误,苍苍婆的行为主要表现了她对大鲁和二鲁的善意提醒与责怪。C项“可以看出他在利用人们的贪欲来牟取利益”表述有误。)

7.C(C项收浆果人的话语并无同情之意,苍苍婆的内心也无失落之感。)

8.苍苍婆想起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因贪采浆果而被毁,心生"苍凉";看到唯一不贪采浆果而坚持秋收的大鲁家没有遭灾,心生"羡慕"。

9.不赞同。

1.情节更完整。末段交代大鲁二鲁也采了一种浆果,让他们与浆果产生联系。

2.人物形象更丰满。末段写他俩采浆果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做美丽项链,使他俩的形象更美好。

3.主题更深刻。末段以他俩采浆果对比其他人采浆果,深化了小说反对贪婪逐利的主题。

赞同:

1.情节方面,以大鲁二鲁相视而笑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人物形象方面,大鲁二鲁不贪浆果坚持秋收已经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3.主题方面,已通过贪采浆果和坚持秋收的对比表现了主题,不需要另生枝节。

10.AEF(原文断句为: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11.D(《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的意思为“道歉"。)

12.B(“李广曾跟随百余骑兵外出”理解有误,该句意思为“李广曾经率领百余骑兵外出时”,原文“尝从百骑”中的“从"为使动用法。)

13.(1)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

(2)况且我成年之时就与匈奴作战,一直到今天才终于有机会正面对抗单于,所以我很愿意做前锋,率先和单于拼个你死我活。

14.(1)勇于担当,面对责任不推诿,愿自承其咎。

(2)刚烈不屈,以死明志。

(3)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

(4)廉洁奉公,家无余财。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3点得5分。)

译文:材料一: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

材料二: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元年,陇西人李广担任上郡太守,曾经带领一百名骑兵外出,突然遭遇了匈奴骑兵数千骑。匈奴人看见李广一行,还以为是汉军大部队派来的诱兵,都吃惊不小,随即上到山上摆开阵势。李广手下的一百名骑兵很害怕,都打算骑马逃跑,李广劝阻他们说道:“我们距离大军足有数十里远,如今仅仅依靠这一百名骑兵往回跑,一旦匈奴人追杀射击。我们可就立马完了。如果我们留在这里不走,匈奴人一定会把我们当做大军的诱敌队伍,必定不敢轻易进击我们。"说罢,李广便命令骑兵们说:“前进!”于是就去到距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的地方,停了下来,李广命令道:“统统下马,解下马鞍!"他手下的骑兵都说:“现在大敌当前,一旦有什么紧急情况发生,我们怎么办?”李广说道:“敌人本以为我们会逃跑;我现在下令都解下马鞍,就是向他们表示我们不会逃跑的,好以此来坚定他们认为我们是诱敌部队的想法。"于是匈奴骑兵果真不敢进攻他们。这时从匈奴队伍里冲出一位骑白马的将领来,监护他的军队。李广见状飞身上马,带上十几个骑兵奔向前去,射杀了那位白马将军后,重新返了回来。抵达他的百骑阵营中后,马上解下马鞍,命令战士们解开战马,躺倒休息。当时,正好将近黄昏,匈奴骑兵始终对李广部队的行为感到奇怪,不敢轻易出击。到了半夜,匈奴军队依旧认为附近有汉朝大军埋伏,准备在夜间突袭他们,所以吓得都领兵撤离了。等到黎明时,李广才率军返回到汉军大营。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出塞后,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单于的住地,于是就亲自领精兵挺进,而且还命令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一处,从东路进军。李广因为东路迂回遥远,而且水草稀少,于是就主动请求说道:“我的部队是前将军的部队,现在大将军却将我部改为东路军。我从刚开始做一名士兵就与匈奴作战,一直到今天才终于有机会正面对抗单于,所以我很愿意做前锋,率先和单于拼个你死我活。”卫青出征前曾暗中受到汉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多次背运,所以千万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交锋,担心他会在擒拿单于过程中出什么差错。"而公孙敖刚刚失去侯爵的爵位,卫青想让他同自己一道正面和单于对抗立功,所以才将前将军李广调为东路。李广得知内情后,坚决向卫青推辞,却遭到了卫青的拒绝。李广于是没有向卫青辞别就动身前行,心中的恼怒自不必说。

前将军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率领的东路军因为没有人做向导,于是在沙漠中迷路了,所以落到了大将军卫青的后面,没来得及参与和单于的那一场战争。一直到卫青率部班师回营,经过沙漠南部时才碰上了迷路的李广、赵食其所部。卫青派长史责问二人迷路的具体情况,并责令李广立刻到大将军处听候发落。李广说道:“众校尉都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了方向,我现在就一个人到大将军的幕府去听候处置。”说罢又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年少时作战到现在和匈奴大大小小有过七十多场战争,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和匈奴首领单于当面交锋的机会,而大将军却把我部从前锋调到东路,路途本来就曲折遥远,后来又迷失了道路,这一切难道不是天意吗?何况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哪里还能再去面对那些刀笔小吏?"于是便拔刀自刎。李广一生为人清廉,一得到赏赐就会马上分给部下,与部下吃住在一起,做了四十多年二千石俸禄的官,家里却没有任何多余的财产。他的手臂像长臂猿的手臂一样又长又灵活,尤其擅长射箭,如果预料到射不中目标,就不放箭。他率领军队,在绝境中找到水源,如果士兵们没有全部喝过,李广就不会沾水;士兵们没有全部吃过食物,李广就不会进食。士兵们因此很乐意做他的部下。

15.D(D项“表现出其自负和狂放不羁的个性”理解有误。词人借酒圣诗豪来抒发自己对期思美景的喜爱之情。)

16.(1)下片前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挺拔险峻的青山因欢迎我归来而顿生妩媚娇柔的情状。

(2)“解……迎"四句紧扣“解”字写青山懂得驱使花鸟云水,对诗人频频前歌后舞,暮送朝迎,拟人手法极尽青山的殷勤盛情之状。

(3)这几句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青山的情状,巧妙表达自己对山中风光的喜爱之情。

17.(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3)答案示例: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18.A无处不在B生机勃勃

19.将①处的“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改为“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

”;将⑤处的“凝结"改为“汇聚”。

20.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21.示例1:

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②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示例2:不贴切。喻体选择①过于生硬和冰冷,②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22.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2分)

②示例一:能够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因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完整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2分)

示例二:不能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因为AI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述不够深入和充分。(2分)

(第一问若完全错误,则第二问不能得分。)

23.略。2025届广州市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答案及评分细则

4.材料一第二段有三处引用古典文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丰富表达,使文章更有文采。通过引用古代哲人的智慧之语使论证的语言更加典雅,丰富了文章的表达。

(2)增强权威性。这些引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支撑,使得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3)增加深化论证的层次性。三句话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天人合一),指出只有认识、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深化了论证的层次性。

(答对一点得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第①点:“丰富表达”或“使文章更有文采"1分。也可答“使论据更充分”“使论证方法多样化"使文章更典雅”“增添古香古韵"增加了古典美感”“更有文化气息/内涵"增强文学性/诗意”“更简洁凝练"“使表达更优美生动”“更有感染力"使行文不单调”等。

“引用古代哲人的智慧之语"1分,也可答“引用的古文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意/哲理”“引用包含古人智慧与哲理内涵的句子"将古人智慧哲思用在解决当今生态问题上”“引用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智慧之句"引用古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智慧结晶”“借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认识/经验/规律总结"等。

第②点:“增强权威性”1分。也可答“增加说服力"提高论点的可信度,让读者更加信服”“使论点更有可靠性"加强读者的认同感”“加深/强化论证效果"增加人们对生态建设的坚定决心”“多次强调、突出中心论点"有力佐证论点”“论证了/支撑了/阐释了……观点/道理"启示我们要……”等。

“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支撑"1分,也可答“拓深历史维度”“增加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让人们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自古以来坚持的东西"“让阅读者明白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在古代便被人们知晓”“以前人诗句来印证从古至今,人与自然都需要和谐共处,两者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原则就已被关注”等。

第③点:“增加深化论证的层次性"1分。也可答“层层递进”“使文段具有层次感"等。

“三句话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天人合一),指出只有认识、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1分,也可答“第一处总结了前文提的生命共同体,第二处引出了当尊重顺应自然规律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第三处总结了整段表达的万物和谐共生的规律"“先谈人与天地,再到万物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前两处引用表明天地万物与人本质上是一体的,不能割裂来谈,后一处引用表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总结全文"论证了天地万物是共存的,保护自然那么天地就会回馈益处,损害自然那么天地就会回馈害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等。

另外,如答“朗朗上口"真实”“严谨缜密"科学专业”“借古喻/论今"增加读者兴趣”“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清晰明了"通畅有条理”“更接地气"更有趣味性”“增加神秘感"增加论证气势”“便于读者理解、吸收"等不得分。

答案示例:

4分示例:

引用古典文献,使文章更具文采;增强说服力,材料一第二段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献也说明了同样的观点;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先谈人与天地,再到万物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论证思路逻辑都十分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很好地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4分示例:

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和说服力,也使论证语言更典雅厚重;强调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环保意识;前两则古典文献诠释了大自然与人类乃至万物关系密切,都共生共长,印证前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观点,后一则引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共进,印证“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这一观点。

4分示例:

引用古典文献,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包含古人智慧与哲理内涵的古典文献,更明确地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从古至今永恒不变的道理,体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使语言更简洁凝练。

4分示例:

借古人的伟大智慧,突出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流传已久;增加文章论证语言的美感;使论证更有力,增强说服力,强调了主旨。

3分示例:

引用古典文献,可以多次强调、突出中心论点。可以让阅读者明白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在古代便被人们知晓。使文章更有文采,增加阅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3分示例:

利用古诗句中阐释人与自然关系的诗句,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原则就已被关注;引用古典文献,使论证语句更加丰富;更加清晰、明白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统一的道理,“万物与我为一”;“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概括了论点,总结了个人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结论。

3分示例:

使用引用论证,引用古文支持自身观点,使文章论证更严谨可信,同时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使文章更具文采,体现作者的文学功底,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吸引读者兴趣;引用的古文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使文章观点更易被人接受。

3分示例:

引用论证,使文章更具文采、文学性;进一步说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表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自古以来一直坚持的,说明了论点的必要性。

2分示例:

此三处引用阐明了天地与万物是生命共同体,相辅相成;尊重规律,有序发展,方能和谐共生。这三处引用与文中对生态环境的论述高度贴合。引用古典文献,有力佐证了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

2分示例:

引用论证,引用古代诗人与作家的词句作为论据,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的规律,证明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这一观点。体现自古以来中国都在强调与自然构建合理的共生关系。

2分示例:

引用古典文献能让人们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自古以来坚持的东西,更能增加人们对生态建设的坚定与决心。

2分示例:

引用论证,以前人诗句来印证从古至今,人与自然都需要和谐共处,两者密不可分,提高了论点的可信度,让读者更加信服。

1分示例:

第一二处讲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当我们保护好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第一处总结了前文提的生命共同体,第二处引出了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第三处总结了整段写表达的万物的规律,起到总结的作用。

1分示例:

引用论证,引用道家的名言,论证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与“人对自然友好时,自然回报慷慨”这两个观点,使其严谨。

1分示例:

运用了举例子,表达出从古时候就有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1分示例:

引用古典文献,可以让论点更具有真实性,加深论证效果。

0分示例:

引用对偶式的古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整齐,给予读者视觉冲击,加强了论证气势,使论证更科学、更严谨。

0分示例:

在中间的两个引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的引用起到了总结作用和呼吁效果。使观点清晰明了,使结构完整。

0分示例:

借用大家熟知的古典文献,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文段内容,能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加文章阅读性。

0分示例:

运用引用论证,语言形象具体,用典准确。更加客观准确地解释了物与人的联系。

5.库布其的治沙实践是如何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政府政策性支持,鼓励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

(2)企业创新沙漠生态产业,走产业化治沙新路子。

(3)技术创新与系统化治沙。

(4)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与脱贫。

(任意一点可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试题解析及评分细则】

1.答出“政府政策性支持”的意思得1分,答出“鼓励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意思得1分。答出“企业创新沙漠生态产业”的意思得1分,答出“走产业化治沙新路子"的意思得1分。答出“技术创新”的意思得1分,答出“系统化治沙"的意思得1分。答出“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意思得1分,答出“农牧民脱贫"的意思得1分。总得分不超过6分。

2.答案第二点“企业创新沙漠生态产业,走产业化治沙新路子”满分2分,

如果学生只是照抄材料二第三段的具体做法且不全,只能给1分。

3.若有表述相似、意思相近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评分示例】

6分示例:

企业光伏板生产绿色能源,通过草林防风固沙,通过羊及家禽的天然生物肥

反哺种植,改善了当地环境,创造了经济效益。

②农民积极参与治沙产业,实现了从农牧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参与沙漠旅游服务业,十万多农牧民脱贫。

整体治理沙漠,摸索出系统化治沙理念,发展区域经济。

政府出台政策,以社会化方式推进沙漠治理。

5分示例:

政府出台各项改革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荒漠化治理。

治沙技术方面,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技术,摸索出系统化治沙的

理念。

十多万沙区农牧民实现脱贫。

4分示例:

政府出台改革政策,颁布法令,治理沙漠,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

念。

三峡能源集团开发当地种质资源,挖掘经济价值,适度放牧,发展光伏,实

现良性互动落实了这一理念。

沙区农牧民通过参与治沙,使沙漠得到治理,让自己生活变好,脱贫,落实了这一理念。

3分示例:

库布其实践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农牧民成为治沙事业最广

泛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农牧民脱贫,指出发展绿色新道路。

库而其利用光伏极及无然生物肥及哺种植,良性互动,揭示了自然财富与社

会财富关系。

③库存其不仅生态改善而且经济不断发展,被联合国认可说明保护生态能更好事情的持续发挥效益.

2分示例:

①中国政府先后出台林权制度的改革政策,颁布法律。

②内蒙古以社会化的方式推进沙漠治理,如加强政策引导,实施奖补机制等。

③三峡能源集团开发本土化种质资源、挖掘沙漠植物经济价值。

1分示例:

库布其沙漠治理时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

发展生产力。治沙采用多种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

②遵循当地环境,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开展种植、光伏等产业,体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1分示例:

通过开发土化资源,挖掘经济价值,开发种植业与工业。

②发展本土的畜禽养殖。

③每年超长的日照资源,发展光伏项目。利用光伏再推动各项目发展。

0分示例:

①库布其沙漠治理成环境优美的绿洲。

②治沙让当地自然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8.站在大鲁二鲁家门前,苍苍婆的内心为什么会涌起“苍凉"和“羡慕”这两种不同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苍苍婆想起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因贪采浆果而被毁,心生"苍凉";看到唯一不贪采浆果而坚持秋收的大鲁家没有遭灾,心生"羡慕"。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苍凉:是苍苍婆对自己及村里人沉浸于卖浆果,而忽视原本农民的责任使命(1分),导致庄稼被糟践(1分)的后悔愧疚,以及对人们迷失自我的反思,由此而生“苍凉"之情。

羡慕:是对大鲁二鲁能够有粮食过冬温馨的羡慕(1分),同时也是对大鲁二鲁能够守住本心,不贪婪(1分),淳朴踏实过日子的羡慕。

3分示例:

苍凉:苍苍婆内心涌起苍凉,是因为整个金井一年的收获都被掩埋在了大雪之下(1分,无“贪采浆果错过农时”这个原因)。

羡慕:苍苍婆内心羡慕,是因为他们兄妹俩没有被利益驱使而放弃秋收去采浆果(1分),今年依旧收成满满(1分);其次,还有对他们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羡慕。

2分示例:

“苍凉"是因为苍苍婆同情患有智障的兄妹大鲁二鲁,他们太过于老实憨厚,而且苍苍婆可怜他们相依为命,担起了生活的重担,辛苦劳累的为秋收忙碌着。

“羡慕”,一方面是因为大雪降临,所有人的收获被雪掩埋时,只有大鲁二鲁完成了秋收,做好了过冬的准备(1分);另一方面则是羡慕他们纯真朴实,不为利益迷惑去采浆果,坚守本分秋收,保持纯心(1分)。

1分示例

苍凉:是由于大雪突降导致人们一年的收获被毁(1分),苍苍婆想起昨日大鲁二鲁扛回猪草时,天气还没有变化,今天却产生突变而产生苍凉。

羡慕:是由于大鲁二鲁无忧无虑的性格,对于自然变化淡然接受,使苍苍婆产生羡慕。

9.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答案示例一:不赞同。

①情节更完整。末段交代大鲁二鲁也采了一种浆果,让他们与浆果产生联系。

②人物形象更丰满。末段写他俩采浆果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做美丽项链,使他俩的形象更美好。

③主题更深刻。末段以他俩采浆果对比其他人采浆果,深化了小说反对贪婪逐利的主题。

答案示例二:赞同:

①情节方面,以大鲁二鲁相视而笑结尾,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②人物形象方面,大鲁二鲁不贪浆果坚持秋收已经完成了人物的塑造。

③主题方面,已通过贪采浆果和坚持秋收的对比表现了主题,不需要另生枝节。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细则】

1.不赞同。

第①点,答出本段的与上文情节的关联是“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可得1分,答出采浆果在小说情节上的作用如“情节更完整”“照应标题"情节设置合理”等可得1分。

第②点,答出末段写他俩采浆果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做美丽项链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特征如“热爱生活"简单可爱”等得1分,答出本段在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征(品质)(品性)”等意思得1分。

第③点,正确答出文章主题“反对贪婪逐利"歌颂简单、美好、知足常乐的生活”等意思可得1分;答出本段对小说主旨的作用“使主题更深刻"升华主旨”等得1分。

2.赞同。

第①点,答出省略后小说情节以“笑"结尾的效果如“戛然而止”“引发思考"之类得1分;答出删去不影响情节的完整之类意思得1分。

第②点,答出删去不影响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得1分,其“不贪浆果坚持秋收”特征在前文已完成塑造得1分。

第③点,答出删去对主题无影响得1分;答出前文已“通过贪采浆果和坚持秋收的对比表现了主题"得1分。

3.仅回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

6分示例

示例1:我不赞同这种观点。①文中最后一段交代的兄妹二人并不是没有采浆果的事实(1分),丰富了故事,使情节完整(1分)。如果删去,则会让读者认为大鲁二鲁只秋收不采浆果。②此段丰富了人物形象(1分)。写大鲁二鲁也去采了浆果,妹妹还同其他女孩一样穿了项链戴,写出了兄妹二人的单纯可爱,对生活的热爱(1分)。如果删去,则看不出这种特质,导致兄妹二人形象单薄。③此段内容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升华主旨(1分)。兄妹二人“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做了最美的镶嵌”说明二人坚守本分,同时也追求美好(1分),接受新事物,只是二人更能分清主次,善于用美好修饰,点亮现实。

示例2:我不赞同这种观点。①前文有提及苍苍婆有对他们不去摘浆果的责备,而且浆果在那时几乎全村人都在摘(1分),大鲁二鲁虽有智力障碍,但仍会知道这个东西是不错的,所以这样的情节设置合情合理,不会突兀(1分)。②这样的设计更能突过兄妹二人简单生活,知足的心态(1分),在他们心中浆果并不是用来获取利益的,而只是在闲暇之余的乐趣而已,不会过度拔高二人形象,但又丰富二人不慕名利的特点(1分)。③文章的最后一段也表明了大鲁二鲁对于生活的向往,也隐晦地告诉了读者平平淡淡才是真,知足才能收获乐趣的道理(1分),深化全文的主旨(1分),让读者意犹未尽,也突出了二者勤劳的美好品质。

5分示例

示例1:不能删去。①以二鲁颈间的野刺莓收束全文(1分),使文章的情节更为丰富,完整(1分),使读者回味无穷,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②最后一段更加点明了主旨(1分),浆果的本用不是牟利卖钱,而是生活中的乐趣(1分),秋收这样的踏实才能够走得更远。与前文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丰富了人物形象(1分),使二鲁的朴实,公正,纯真的形象更加鲜活。

示例2:不赞同,最后一段不可以删掉。理由:①内容上说明了大鲁二鲁在秋收间隙来采浆果、处理浆果的行为(1分),与金井人采浆果不顾秋收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大鲁二鲁生活的简单朴实和平安喜乐(1分)。也通过苍苍婆辨认项链材质表现了她作为采浆果人的经验丰富,这一段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形象(1分)。②结构上,浆果作为主要的线索贯穿全文,最后一段有利于提高文章的连贯性,同时回应前文和标题(1分),使结构自洽,标题合理。③情感上通过大鲁二鲁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这种生活形式的喜爱、怀念、向往之情(1分),也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方式选择的思考。

4分示例

示例1:不赞同。①最后一段写道大鲁二鲁其实也摘了浆果当项链,只不过采了很少的一种(1分)。②借此情景来体现大鲁二鲁在浆果换钱的利益面前没有上当,突出了他们不贪利益,朴实、勤劳、踏实的特点(1分),与他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③升华主旨(1分)。借此来赞扬大鲁二鲁的品质,批判那些贪图利益,不务正事的人们(1分)。

示例2:我认为可以删去。①文章最后一段着重写了二鲁身上的浆果饰品。对全文来说,全文已经具有完整的故事,删去最后一段,不影响全文的完整性(1分)。②文章最后一段旨在描写二鲁去采了浆果,但不为谋利,塑造了人物形象(1分)。但前文中大鲁二鲁淳朴善良的人物形象已塑造完整(1分),所以最后一段可以删去。③本文最后一段晦涩难懂,删去更方便阅读理解。④删去最后一段,使文章以大鲁二鲁的笑结尾,意味深长,使读者回味无穷,引发思考(1分)。

3分示例

示例1:我不赞同这种观点。理由:①通过描写二鲁脖梗上的一串野刺莓,反映出大鲁二鲁也像其他金井人一样有上山采摘浆果,在内容上照应了前文金井人都上山采浆果的情节。②大鲁二鲁又与其他金井人不一样,他们兄妹采摘的果实是很少的一种,并且是用作装饰,并不像其他人一般用于换钱,侧面彰显了大鲁二鲁的人物形象。

示例2:我不赞同。①该情节有利于大鲁二鲁的形象(1分),他们并非只会按部就班,老老实实的做该做的事,也会忙里偷闲寻找生活的乐趣,体现他们简单性格的可爱之处(1分)。②该情节突出了赞扬大鲁二鲁老实本分简单性格的主旨,通过大鲁二鲁与村中其他人对于采浆果同一件事情不同目的的对比,表现了他们纯真可爱及对大自然的热爱,赞扬了他们这种简单生活的可贵之处(1分)。③该情节使故事更具波折,富有趣味性的同时,发人深省。大鲁二鲁并非不会生活的傻子,他们也会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乐趣,这一情节出乎意料。

2分示例

示例1:我同意这种观点。①删去最后一段并没有影响文章的主旨大意,文章的结构依然完整(1分)。②删去后以“他们相视而笑了"结尾,意蕴深刻(1分)。以原来的最后一段结尾导致衔接不自然。③最后一段的二鲁脖子上的项链的描写与全文的内容和情节并没有什么关系,属于无关紧要的部分,可有可无。因此我赞同这种观点。

示例2:我不赞同。①最后一段点出大鲁二鲁兄妹也参与了收浆果,但他们并非和村里人那样为了利益去收浆果,与村里其他收浆果的人形成对比(1分)。②他们将浆果戴在妹妹的脖子上做装饰,而不是拿去售卖,他们只采了很少一种浆果,不是像其他的村民采了很多不同品种的浆果去卖钱。③其他的浆果被村民们当做商品,当做牟利的工具去赚钱,而兄妹俩却把这个很久以前采到的浆果当做装饰品来装饰自己(1分)。④同时升华了浆果可以不只是商品,也可以是“项链”,浆果不一定要在坛子里,也可以在脖子上镶嵌在“最美"的人身上。

1分示例

示例1:我不赞同这种观点。①最后一段描写野刺莓,以及被做成项链戴在二鲁脖颈上,表现了二鲁天真可爱的形象(1分)。②体现了大鲁二鲁家的淳朴。③体现了最纯的田园生活。

示例2:不可以删掉,因为删掉了①文章会少了延伸感,少了一种“未完待续”的感觉,减少了文章的完整度。②这大大的表现了兄妹的淳朴天真(1分),如果删了,就对兄妹俩的天真淳朴感觉不深。

0分示例

示例1:否。①本文最后一段描写二鲁脖颈上的挂饰,并详细地陈述了其产地与收获季节,为下文“最美的镶嵌"做了铺垫。②表达了大鲁二鲁家中亲情的美好氛围。③二鲁的挂饰与文本中金井人在冬天时大雪覆盖时粮食被埋没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出苍苍婆对二人的羡慕。

示例2:不可以。作者通过兄妹二人的描写,与采浆果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贪欲者失去了财富,而兄妹却过得开心,作者以此方式告诉读者处事的道理,颇具启示的寓意,最后一句话告诉了人们要懂得知足,不能被利欲熏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睹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文言翻译评分注意事项: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

(4分,大意2分,关键词各1分,“悛悛”:老实厚道;1分;“不能":不善,1分。)

1.翻译题评改时关注的顺序:先看大意,然后再看关键词的意思。

2.关于大意分的说明:大意分体现为“读懂”,只要句子结构基本完整,主谓宾的意思接近,即可得大意分,其他修饰成分可以略。

【补充细则】

1.大意部分。

本句有两层大意。第一层,李将军的外形像个乡下人,老实厚道;第二层是李将军不善言辞,不善于表达。第一层大意体现“李将军像个乡下人"之意,可得大意分1分;第二层体现“李将军不善长表达”之意,可得大意分1分。

2.关键词部分。

“悛悛"译为“老实厚道”、“小心谦恭"、“诚谨忠厚”“正直忠厚"可得分;译为“豪放粗鲁”、“威武雄壮"、“颤颤巍巍”不得分。

“不能"译为“不善”,“不擅长"可得分;译为“无法”“不能够"不得分。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1)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不善言辞。(两个关键词翻译准确,两层大意正确,4分)

(2)我亲眼看到李广正直厚道如同平民,嘴巴不擅长说话。(两个关键词翻译准确,两层大意正确,4分)

(3)我目睹李广将军像普通人一样老实正直,嘴不善于说话。(两个关键词翻译准确,两层大意正确,4分)

3分示例

我目睹李广将军像我一样忠心正直,嘴不善于说话。(两个关键词翻译准确,第二层大意正确,3分)

(2)我目睹李将军外表普通如目光短浅之人,不擅长用嘴来大谈言辞。(关键词“不能”翻译准确,两层大意正确,3分)

(3)我看李将军悛悛的样子像个平常人,嘴里说不出什么有文采的言辞。(关键词“不能"翻译准确,两层大意正确,3分)

2分示例

(1)我看到李广将军与人相处如同普通百姓一样,口中不能说出什么很有深意和道理的言辞。(两层大意都正确,2分)

我看到李将军老实厚重地像我一样,嘴巴不能说出话(的样子)。(关键词“悛悛”翻译准确,第二层大意准确,2分。)

我看李广像我一样以身作则,不善言辞。(关键词“不能"翻译准确,第二层大意正确,2分)

1分示例

(1)我曾亲眼看见李广将军的样子就像粗鄙的人,口中不说一句推辞的话。(两个关键词翻译不对,第一层大意正确,1分。)

(2)我看到李将军愤愤不满像卑谦的人,嘴里不能说一句话。(两个关键词翻译不对,第一层大意正确,1分。)

(3)我眼见李将军像下人一样畏畏缩缩,不能用口道别。(两个关键词翻译不对,第一层大意正确,1分。)

0分示例

(1)我目睹李将军的正人风范,是用言语表达不出来的。(两个关键词翻译不对,两层大意都不正确,0分)

(2)我看李将军像我一样不安忧虑,嘴里无法说明辞别。(两个关键词翻译不对,两层大意都不正确,0分)

(3)我知晓李广将军的事迹后十分敬佩与震惊,以至于不能用嘴说出我的想法。(两个关键词翻译不对,两层大意都不正确,0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文言翻译评分注意事项:

1.翻译题评改时关注的顺序:先看大意,然后再看关键词的意思。

2.关于大意分的说明:大意分体现为“读懂”,只要句子结构基本完整,主谓宾的意思接近,即可得大意分,其他修饰成分可以略。

(2)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2)况且我成年之时就与匈奴作战,一直到今天才终于有机会正面对抗单于,所以我很愿意做前锋,率先和单于拼个你死我活。

[4分。大意2分,“当"死”各1分。]

【补充细则】

1.大意部分。

联系上下文,本句大意为李广长期和匈奴作战,如今终于有机会与匈奴的首领单于作战,非常兴奋,因而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充当前锋,与敌人决一死战。第一层句意落在“结发"上,指束发,古时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能翻译出类似“长期与匈奴作战”的大意,给分;第二层句意落在“今乃一得”,“乃”译为“才"始”,“一"译为“有机会”,能翻译出类似“终于能够有机会"总算能够”的大意,给分。

2.关键词部分。

“当"可译为“正面对抗”“面对"直面”“对抗"抵抗”。

“死"可译为“决一死战”“你死我活"生死搏斗”,译为“杀死”,不得分。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4分示例:

况且我从年少时就(1分)与匈奴作战,到今天才得到一次(1分)与单于对战(1分)的机会,我愿意作为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1分)。

而且我青少年时就(1分)和匈奴对战了,现在有机会(1分)可以抗击(1分)单于,我希望可以在前线,先一步与单于死斗(1分)。

况且我自青年(1分)便同匈奴作战,今天得到一次(1分)可以与单于对战(1分)的机会,我愿意处于前阵的位置,先与单于死战(1分)。

3分示例:

况且结发发誓与匈奴作战,如今有机会(1分)直面(1分)单于,我愿意作前锋,率先与单于死战。(1分)

并且我从年少时(1分)就与匈奴战斗,如今才有一次机会(1分)亲自面对(1分)单于,我愿意处在军队前部,先把单于活擒。

而且臣下在结发之年(1分)就与匈奴战斗,如今得到一个(1分)可以对付单于的机会,臣下希望身居前面,率先与单于死战(1分)。

2分示例:

况且我从小时候与匈奴交战,现在竟然有一个机会(1分)能得以抵抗对抗(1分)单于,我情愿在军队前方,先杀死单于。

况且我立誓与匈奴战斗,如今能有机会(1分)以一人阻挡单于,我希望站在队伍前面,先与单于死战(1分)。

但是我自成人起(1分)与匈奴战斗,如今如果能正面与单于作战(1分),我愿意处在军队前方的位置,杀死单于。

1分示例:

而且我结发立誓与匈奴战斗,如今终于得到(1分)与单于一战的机会,我愿意处在前锋,首先置单于死地。

并且臣我从结发时期(1分)就与匈奴打仗,现在就一心想要打败单于,我愿意身居前线,比单于先死亡。

况且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1分)和匈奴战斗,如今只获取了一位单于的消息,我愿意位居战争前线,率先使得单于死亡。

0分示例:

并且我结发时立下与匈奴作战的志向,当今应该得到这一次抵御单于的机会,我请愿身居前列,首先杀死单于。

并且我束起头发与匈奴单于战斗,如今一人可抵挡单于,我愿在军队的前面,先使单于死亡。

况且我结发和匈奴作战,如今用一支军队阻挡单于,我愿意在前方,比单于先死去。

第14题评分细则

14.参考答案:

(1)勇于担当,面对责任不推诿,愿自承其咎。

(2)刚烈不屈,以死明志。

(3)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

(4)廉洁奉公,家无余财。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3点得5分。)

评分细则:

第(1)点“勇于担当,面对责任不推诿,愿自承其咎”,得分关键在于“自承其咎”,答“勇于承担错误”“将错误归咎于自己"均可得2分,答“责任心强”“有责任感”,不完整,得1分。

第(2)点“刚烈不屈,以死明志”,得分关键在于“以死明志"以死谢罪”。

第(3)点“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分关键在于“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答“与部下共饮食"与士兵一起饮食”“与士卒共患难"均可。

第(4)点“廉洁奉公,家无余财”,答“廉洁奉公"或“家无余财”均可。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示例1:李广勇于承担责任,他说诸校尉无罪,是自己的过错,最后引刀自刭。为人清廉,不看重钱财,家中无余财。善待士兵,与士兵同甘共苦。

示例2:李广正直忠诚,敢于担当。与匈奴大战失败,面对大将军问责时,主动反省,且将错误归于自己一人。对部下亲近友善,与士兵共患难。为官以来,家中无多余的财物。

4分示例

示例1:李广为人友好,会将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一起同吃同住,十分关爱部下。为官清廉,死后没有多余的钱财。

示例2:李广勇于承担过失,将罪名包揽上身。不贪图钱财,家中无余财。“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可以看出为人清廉。

3分示例

示例1:李广为人真诚,饮食与士兵一起,对士兵关爱友善。有责任感。

示例2:李广为诸尉洗清罪名,承认是自己的过失,带兵时常常受到士卒们的爱戴。

2分示例

示例1:李广英勇善战,心怀爱国之情。他将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勇于担责。

示例2:李广对自己的部下如同亲人一样,深受爱戴。吃喝与士兵一起,士兵不喝水,自己也不喝水。

1分示例

示例1:李广质朴纯厚,有责任心。

示例2:李广受到指责时无奈自尽,表现出他刚直的性格。

0分示例

示例1:从“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说明李广为人忠诚,不善率军。

示例2:李广与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说明他英勇善战。

16.词的下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对“青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赏析其妙处(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①下片前两句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挺拔险峻的青山因欢迎我归来而顿生妩媚娇柔的情状。

②“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四句紧扣“解"字写青山懂得驱使花鸟云水,对诗人频频前歌后舞,暮送朝迎,拟人手法极尽青山的殷勤盛情之状。

③这几句采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青山的情状,巧妙表达自己对山中风光的喜爱之情。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第①点针对下片前两句分析拟人手法的妙处,2分。能写出关键信息“挺拔险峻的青山”1分,“为我的归来而妩媚娇柔/娇媚可爱/娇美"1分。若该点拟人的妙处落脚对象不是“青山”,不得分。

2.第②点针对下片三至六句分析拟人手法的妙处,2分。能大致写出诗意关键信息“青山懂得驱使花鸟云水,对诗人频频前歌后舞,暮送朝迎,"等即可得1分;能答出“写出青山的殷勤盛情/热情”等即可得1分;如该点拟人的妙处落脚对象不是“青山”,不得分。

3.第③点能通过诗人对青山的生动描写更深一层把握到诗人的情感,2分。能答出“表达自己对山中风光的喜爱之情”即可得2分,回答“游玩期思山水时的愉悦/快乐"等可得1分,若答成“归隐生活的向往”不得分。

4.若考生未能准确定位诗中对“青山"描写的内容,转而分析下片的后半部分,不得分。如分析的是“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等。

【评分示例】

满分示例:

示例1:①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巍峨的青山(1分)因诗人到来而变得妩媚动人(1分),表达了诗人不羁的情感。②写青山催使花鸟歌舞、云水欢迎(1分),写出青山对诗人的热情(1分),表达了诗人对期思山水的喜爱(2分)与留念,想摆脱来缚返归自然之情。③词句描写由大即小,借景抒情。

示例2:①“意气峥嵘"概括了青山雄伟的特点(1分),但随着诗人到来而变得妩媚(1分),形成对比,似是在欢迎诗人的来到。②青山让花鸟“歌舞”,让云水迎接诗人(1分),可见青山对词人献殷勤(1分),巧妙地体现了诗人醉情于山水风光,与青山共乐的情感(2分)。

5分示例:

示例1:①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比作人一样为我的归来变得妩媚(1分),教花鸟歌舞,催云和水欢迎我的到来(1分),写出青山对我十分殷勤(1分),表达了我对青山风景的喜爱(2分)。②结合下文“酒圣诗豪"这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的狂放不羁,认为天地为他而转。

示例2:①将青山人格化,好像为作者归来变得娇媚可爱(1分),让花鸟为作者欢唱跳舞,让云水迎接作者(1分)。②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变得更热情更亲切(1分),表达了作者对眼前自然景色的喜爱(2分)。

4分示例:

示例1:①下片运用拟人手法,将青山人格化,写青山为我的到来生妩媚(1分),让花鸟歌唱云水相迎(1分),表现了青山景色之美,抒发了词人对青山的喜爱之情(2分)。②下片同时写青山笑词人的豪放。表现了词人的狂放个性。

示例2:①“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通过写青山如人般意气风发,妩媚秀美(1分),表现了诗人对青山秀美景色的喜爱赞美(2分)。②“教花鸟,前歌后舞"催云水,暮送朝迎”通过青山中花鸟、云水如人般欢歌迎接诗人(1分),表现诗人重归期思山的喜悦。

3分示例:

示例1:①词的下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青山拟人化,写其意气风发,懂得让花鸟唱歌跳舞(1分)。②写出了风景的雄奇秀逸,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2分)。③同时也表达出自身与青山一般不为外物所累,向往田园生活的心情。

示例2:①作者把青山拟人化,花鸟拟人化,写出了在诗人眼中,青山好像在迎接他回归而变得妩媚(1分),山中花鸟和云水好像在欢迎他(1分)。②突出了诗人眼中景色的优美,表现作者此时内心的喜悦(1分),以及归隐的闲适心境。

2分示例:

示例1:①诗人使用拟人手法写青山为了其归来而展现妩媚的一面(1分),使花鸟云水来此相迎(1分);而诗人又以山水主宰自居。②最后一句中“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一转自嘲,借拟人化之青山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无力在朝中赢得一席之地而北上光复,只能蜗居此地,主宰无人山水的可怜境地的自嘲,暗含哀叹与不甘。

示例2:青山意气峥嵘,花鸟歌舞,云水相迎(1分),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青山对诗人的热情(1分),突出诗人的狂放不羁的个性,对个人才华的自信,以及表现出自己的远大抱负。

1分示例:

示例1:写青山的意气峥嵘像是因为我的归来而妩媚生(1分),体现了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使文章更具趣味性。

示例2: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青山花鸟云水拟人化,突出诗人游山时内心的愉悦(1分),为后文的“白发归耕”做铺垫。

0分示例:

示例1:①写青山的“意气峥嵘”,实则写自己心中尚有壮志未酬;②“妩媚”突出了山的曲折,生动地写出了其盘旋曲折;③写被山林笑归去田耕,实则写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示例2:青山意气风发时,与自己形成对比,体现了作者对青山无限年华的赞美和羡慕,同时也是对自己白了头的感叹,对时光一去不复返,对青春年华已逝的惋惜,还有对自己老无所成而哀叹。

18.将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简洁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2分)

第一处: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劳动的身影总是A存在于每个地方,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第二处: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B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二、答案:A无处不在,B生机勃勃

三、答案解析

①第一处A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指到处都存在。“无处不"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即“每个地方”或“处处"。所以,原文“存在于每个地方”可以转换为成语“无处不在"。

补充答案: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这也正确,但极少写这个答案。

错误答案举例:“随处可见”“遍地可见"四处可见”“无处不见"处处可见”“随处可寻"等,都是“见”或“寻”,不是原文“存在”的意思;“遍布各地"散落各地”“遍布四方"等,是“散布”“散落”,也不是“存在”的意思;比比皆是,即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同样的情况很多,形容极其常见,也没有原文“存在"的意思;同样,“如影随形”“如影随行"无所不及”“满山遍野"无时无刻”等,没有原文“存在"的意思,或没有原文“每个地方”的意思。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没有“无处不有"这样的短语。

②第二处B生机勃勃。

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土地是自然界,所以原文“充满了旺盛的生机”可以转换成成语“生机勃勃"。

补充答案:生机勃发:形容生命力极其旺盛。

错误答案例举。生机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一般比喻花草树木生机盎然。没有“生机焕发”“勃发生机"。勃勃生机、焕发生机、蓬勃生机和富有生机,都不是成语。欣欣向荣、重获新生、生生不息和万物竞发等,都不能指土地。生机勃勃,错别字写成“生机渤渤”“生机薄薄"等,还有书写不规范的,“木”字旁写成了“不”,“十”字头写成了“一"少了一竖。

第一、改成语填空为短语转换为成语,原文都是动宾短语都是通俗的表达,转换的成语也都是动宾短语意思都是语言精炼典雅都没有改变原意;

第二、成语运用符合具体语境,转换后的成语在句中都是主谓搭配得当;

第三、难度适中,区分度好,满分略超一半,对一个的两种情况和都错的各占除去满分后剩下的约三分之一,极少数是错别字和书写不规范。

四、评分细则:

①满分2分:两个成语都对的,略超一半,A无处不在或无所不在,B生机勃勃;

②对一个的得1分,要么对A无处不在或无所不在,要么对B生机勃勃;

③两个都错的,0分;

④凡有错别字或书写笔画不规范的,都不得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答案】(1)语句:①;“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改为“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2)语句:⑤;“凝结”改为“汇聚"。(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

【补充细则】

(1)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其中,正确指出一处,给1分;相应语句修改正确,1分。指出其它语句并修改,不得分。

(2)“洒在农田上”的应该是“阳光”,且上下文强调的是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农田上时(强调很早),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因此只能将语句①修改为“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不能在②句加主语"阳光”。

语句⑤动宾搭配不当,“凝结"改为“汇聚”、“转化"等。或“每一份努力都将换来丰收的喜悦”等。

(3)关键句有错别字,最高扣1分。

(4)考生可整句修改,将修改后的内容抄正呈现;也可只修改关键词语(把/将“……"修改为“……”)。两种方法皆可。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补充细则】

1.甲处,2分;其中,内容贴切,1分;逻辑严密,1分。

内容上,所写句子要体现“劳动的价值"与劳动者“精神世界”相关。“精神世界"可答成“精神财富”“精神价值"等;答“本身的意义”“生命的力量"汗水与希望”等,不给分。

逻辑上,要有关联词语搭配,能体现衔接、递进关系。上一句“不仅仅在于”,下一句应该“还在于”“更在于"等;表达转折关系则不给分,没有关联关系不给分。

2.乙处,2分;其中,内容贴切,1分;逻辑严密,1分。

内容上,所写句子应表达出有一些劳动“平凡”“平平无奇"普通”“微不足道"的意思,与下一句“伟大”反相关;答“不引人注目"底层工作的人”或者中间添加标点符号不给分。

逻辑上,整个句子强调的是有一些劳动“看似"平凡“虽然”平凡,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上一句和下一句为转折关系。没有关联关系或关联错误不给分。

【评分示例】

甲处

满分示例:

还在于(1分)它给与了劳动者精神力量(1分)

更在于(1分)它为劳动者创造了精神价值(1分)

更在于(1分)它带来的精神财富(1分)

1分示例:

它充足了精神世界(1分)

而在于它创造的精神价值(1分)

更在于(1分)它带来了生机并创造了意义

0分示例:

还在于它本身的意义

而且它代表着农人们的汗水与希望

它所蕴含的生命力量

乙处

满分示例:

虽然(1分)看起来微不足道(1分)

看似(1分)平凡(1分)

看起来(1分)朴实无华(1分)

1分示例:

虽不起眼也总被人忽视(1分)

很普通(1分)

即使平凡(1分)

21.示例1:

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②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给出评价1分,要点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示例2:不贴切。喻体选择①过于生硬和冰冷,②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给出评价1分,要点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补充细则:

贴切。第①点本体要表述准确,不能把本体“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简单表述成“劳动”。

贴切。第②点“不可或缺"表述成“必不可少”“至关重要"不可缺少”亦可得分。

得分示例:

4分示例:这一喻体选择贴切。理由: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②深化了文段的主题,强调了劳动者的价值,每个劳动者在社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以及全体劳动者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3分示例:贴切,更加生动形象第阐述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从侧面体现出每一个劳动者都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说明了各个劳动所存在的重要性。

2分示例:

将劳动比作大机器的齿轮,生动形象第描写出社会和每一份劳动之间的紧密关系,写出劳动促进社会发展。

1分示例:贴切/不贴切。只表态,没有阐述理由。

0分:随便抄题干。

22.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AI的答案能否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

【答案】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2分)

②示例一:能够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因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完整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2分)

示例二:不能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因为AI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述不够深入和充分。(2分)

(第一问若完全错误,则第二问不能得分。)

【补充细则】

第一问:考察学生提取概括的能力,学生能答出论述对象“劳动”“劳动是什么"即可得1分,能具体答出“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意义"为什么需要劳动”等可得2分。

第二问:1.要明确回答“能"或“不能”。

示例一:能够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

①答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完整阐释"可得2分,只阐述“物质”或“精神"其中一个方面,得1分,如果笼统作答“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核心话题”,未对方面和角度作具体说明或概括不准确,得1分。

②有其他答案,如“列举了大量事实"运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构严密、层层深入"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1分。

示例二:不能帮助小刚进行深度学习。

①答出“AI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述不够深入和充分。”得2分,只答出“角度"或“论述”其中一个方面,得1分。

②答出“只是大量列举事例,没有揭示本质"堆砌事例,以例代议”“没有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具体论述"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1分。

第一问若完全错误,则第二问不能得分。

【评分样卷】

[4分样卷]

[3分样卷]

(第二问答出了论证方法的使用)

[2分样卷]

(第一问得2分,第二问没结合文本)

[1分样卷]

(第一问只答出了论述对象“劳动”,得1分,第二问不得分)

2025届广州市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写作评分细则及样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社交媒体平台。那么,这是否会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评分标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

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

基础等级内容20分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实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表达20分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清楚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字迹基本清楚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特征20分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题目解析】

2025届广州市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写作题采用近年全国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社交媒体平台。那么,这是否会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此为第一层,即客观存在的现实背景,指虚拟媒介对现实的正面影响。

“这是否会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此为第二层,在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引出问题。该部分内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注意于现实生活中辩证看待问题。

“网络社交媒体"指网络中用来交流的工具,如QQ、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如将其替换为“虚拟世界”等词,但未涉及“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交互部分,则有将概念范围扩大化的意味。例如“游戏”也是虚拟世界,但游戏中的人际交流互动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网络社交媒体"。

“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可指血缘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乃至与陌生人等的关系,既可指本身固有的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关系,也可以指陌生的后来生成的关系。可按照对象的亲密与否、与对象距离的远近与否所呈现的关系亲疏来判断。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时,可结合网络社交媒体的便捷性特点,谈网络社交媒体拉近距离、将疏远的关系变得亲密,维系关系的作用。例如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可打破空间限制,将国内外身处不同空间的人们构建起关联。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