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河区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模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临河三中2024-2025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月考模拟试题2
命题人:陈静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⑤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⑥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⑦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⑧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⑨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材料二:
①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划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②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③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④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⑤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⑥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划下句点。
⑦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⑧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⑨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英国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有删改)
材料三:
①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英国对其156年的殖民统治。
②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③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④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⑤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⑥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_________(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结语部分精确地写出英国管制香港的时间,目的是表现中国人民对香港经历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刻骨铭心的痛苦。
B.材料二结语部分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大英帝国的统治,才使得香港这个曾经荒凉寂寞的地方,实现了现在的繁荣和富足。
C.材料二中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但彭定康无法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曾经的使命和职责。
D.材料三写到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的红旗取代了蓝旗,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2.下列对文章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材料一的背景介绍穿插在几个场景的描写之后,使新闻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C.三则新闻围绕“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事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同时,也体现了新闻文体的时效性。
D.三则新闻均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表现情感,而对雨这一环境的直接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3.下列对新闻有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实用文体。以上三则新闻均为消息。
B.通讯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属于事件通讯。
C.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夏衍的《包身工》就是一篇新闻评论。
D.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
4.请概括材料一主体部分的几个场景。
5.这三则新闻既表现出了客观上的真实,又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又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他的挥霍和糊涂的头脑常使这个家庭陷于拮据。
童年时,家里还有一间父亲的图书室,收藏了不少好书,狄更斯在这里饱尝读书之乐。但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稍纵即逝。为逃避债务,狄更斯一家开始不停地搬家,到1824年,父亲终因欠债锒铛入狱。而12岁的狄更斯则被送到伦敦华莱士鞋油厂当学徒,和满地板跑的老鼠、小混混般的孩子挤在一起,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且食宿奇差无比,薪酬极低。两年后,狄更斯的父亲才从监狱里放出来,当他得知儿子在鞋油厂的悲惨遭遇时震惊了。家境稍稍改善,狄更斯得以告别这段暗无天日的时光。
1827年,15岁的狄更斯结束了断断续续的读书生涯,应聘成为一家法律事务所的律师助理。等到年满18岁的第二天,他就到大英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成了阅览室孜孜不倦的常客。
1833年秋,狄更斯投下人生第一封投稿信,改变了命运的走向,自此打开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除了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也于1836年3月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本杂志第1期只卖了400份不到,但连载到第15期时差不多卖出了40000份。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高度发达,但这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时代",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英国人也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中,大工业时代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疾病,伦敦“雾都”之名就始于此。
狄更斯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位冷峻的观察者,文学屡屡成为他向黑暗现实开炮的有力武器。写于1837年的《雾都孤儿》是第一部以一个孩子为主人公的英文小说,在头几章便将矛头直接指向1834年《贫民法》的冷酷无情:它将所有健全的贫民排除在国家救济之外,九岁以下的孩子更是被随便地给上几口饭,被饿死的悲剧时常可见。狄更斯将天性中的悲悯全部倾注到小女孩“小内尔"之死上——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甚至变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伤感”的别称。
1838年的一天,狄更斯途经约克镇一个小小的教堂墓地,被无意间发现的墓碑碑文所触动,碑文记录了一个名叫泰勒的少年,暴毙于当地的威廉姆·肖私立学校。在这里,几近被遗弃的孩子们受到残酷的对待,校长甚至给他们服用硫黄,只因“硫黄坏了他们的胃口,这可比早餐和晚餐便宜得多"。狄更斯回来后就创作了一部小说《尼古拉斯·尼克比》,用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当时私立学校的苛刻与无望,这部书出版后,就像一个季刊评论所说的那样——“狄更斯先生使很多儿童监狱关门大吉”。
而狄更斯在晚期创作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大法官法院和衡平法程序的批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接导致了英国议会对大法官法院的改革。
狄更斯多才多艺的卓越天赋横跨众多领域:曾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佳的餐后演说家、舞台上的最佳业余演员、最佳的戏剧朗诵家。唯一一次不成功,是他在1846年创办的《每日新闻》这份报纸,最后倒闭了。但他的新闻理想,后来在1850年和1859年相继创办的两份通俗综合周刊《家常话》和《一年四季》上得以实现。这两份杂志发行量很大并不断增长,圣诞节期间的单期发行量曾高达30万册。1847年,狄更斯担任一个业余剧团的经理,便常常自编自导自演。41岁时,狄更斯还开创了一种表演方式,开始公开朗诵演出,诵读的大多是自己的小说和剧本。全英国都为之狂喜。而1867年至1868年,狄更斯第二次访美,进行了为期76天的朗诵巡演,受追捧程度不亚于今日当红的明星。
狄更斯将演出得到的报酬大都捐赠给了慈善机构和公共事业。不仅如此,1847年,狄更斯开始走访监狱,试图解救那些或许可获新生的妓女们。他说服自己富有的朋友伯戴特小姐出资在伦敦为妓女建立了一所感化院。
疲劳的美国之行后,狄更斯于1869年4月突然病倒。病中他在伦敦进行了一轮短期的告别朗诵,演出以一段著名的话结束:“现在我将从这耀眼的灯光中永远消失……"不出3个月,这段话在他的葬礼上重现,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大教堂著名的诗人角。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摘编自黄薇《“雾都孤儿"狄更斯》)
材料二: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6.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狄更斯童年时既饱尝了读书之乐,也饱受了童工之苦,这些学习和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有着很大的助益。
B.狄更斯18岁后,有机会孜孜不倦地阅读,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从此打开了通向文学世界的大门。
C.狄更斯的作品能切中时弊,频频向黑暗现实开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如《荒凉山庄》就导致了英议会对大法官法院的改革。
D.狄更斯把自己演出的报酬捐赠给慈善机构和公共事业,努力解救误入歧途的妇女,与伯戴特一道出资在伦敦为妓女建立了一所感化院。
E.狄更斯开创了朗诵演出的方式,在英、美演出受到听众热烈欢迎。不幸于58岁时因脑溢血猝然离世,墓碑文全面概括了他一生的功绩。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们的家"这一称呼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
B.米考伯太太面目消瘦、憔悴,一点儿也不年轻,哺育着四个孩子,生活很不如意。但为了缓解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她愿意招个房客来住。
C.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什么也没有,但为了不让人知道,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表现了米考伯一家人爱体面的特点。
D.米考伯太太的话介绍了米考伯先生的遭遇,“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写出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刻画出米考伯夫妇的无耻形象。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先生遭遇讨债后“作出抹脖子的动作”,与擦亮皮鞋、“哼着一支曲子"出门去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其人性的复杂、狡诈。
B.小说多用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面目消瘦、憔悴”写出她生活的不如意;“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写出她的悲伤。
C.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感更加动人。
D.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人们将这一典型形象特征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可见作者人物塑造之成功、影响之大。
9.材料一的标题在狄更斯名字前加上“雾都孤儿”有哪些含义
10.请分项概述狄更斯的人生有哪些成功之处。
11.米考伯太太总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12.请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文中是如何刻画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C.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D.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先治其国"与“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中的“治"都是动词,含义是“治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把文段一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4.上面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合欢树"似即连理梧桐。古诗文中例以“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词中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
B.苏词中“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外部形象,表现出其内在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C.《鹧鸪天》一词,“同来何事不同归”劈头一问,看似无理,却极有情,道出了诗人失去妻子后强烈的悲苦之情。
D.《鹧鸪天》下片,运用对比手法,“露初晞"与“新垅”形成鲜明对比,更让诗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16.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鹧鸪天》均为悼亡之作,以真挚、沉痛见称。试分析这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万古寂寞之愁,充分肯定“饮者”的地位。
(3)苏轼《江城子》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1小题。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己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同时,他还练就了___、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而消沉,___更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市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___,一生共创作十四部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每一部都造成轰动,他终于成为唯一可以与莎士比亚___的英国作家。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就早就被译成中文,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奋笔疾书反而一帆风顺比肩
B.笔耕不辍反而一路顺风比肩
C.笔耕不辍而且一帆风顺媲美
D.奋笔疾书而且一路顺风媲美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B.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丰富地认识了这个社会、人生,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C.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无法比拟同龄人的
D.他年纪轻轻因这两项工作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他是一百多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B.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就早就被译成中文,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C.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在清末就早就被译成中文,他是最受读者一百多年来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D.他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早在清末就被译成中文,是一百多年来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外国小说家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调查发现,人群中约有1/3的人会晕车。晕车不但是出行障碍,还是一种疾病,(①)。关于晕动症的病因,目前被最广泛接受的是“感觉冲突”假说。所谓的“感觉冲突"就是指人体(②)。对于人体来说,位于耳朵内部的前庭系统是一个感知身体运动并让身体保持平衡的器官。当人的头发生了任意方向的细微旋转,前庭系统都能准确捕捉,并将信号传递给大脑,(1)从而让身体做出反应以掌握平衡。但是,当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2)眼睛看到车内的自己是相对静止的,(3)但汽车行进过程中的颠簸、转向、变速等细节却使“前庭系统”感知到了身体的“运动"。当大脑接收到这两种互相矛盾的信息时,有些人难以适应,(4)晕动症就会产生。(5)所以,这种“冲突信息”越强烈、越频繁,晕车的症状就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明明行驶同一段路,驾驶平稳不易诱发晕车,而经常加速或急刹车更容易让人不适。(③),为什么开车的司机不容易晕车。主要原因就是司机可以根据路况判断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身体运动,目之所及与前庭系统的感知基本一致。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分)(米考伯主义)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夫妇儿女众多,负债累累,被关进债务人监狱,两人哭得肝肠寸断,临行前,米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克令一便士,他就高兴;如果花二十镑一克令,他就苦恼。"刚说完这番至理名言,米考伯又向大卫借了一克令先买酒喝,立刻就高兴起来。后人将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概括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也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学完《大卫科波菲尔》,同学们对米考伯这一人物形象产生了兴趣。有人觉得,《周易》有言,“乐天知命,故不忧”,“米考伯主义”是一种顺应天意、通达人生的睿智胸怀;有人觉得,“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米考伯主义”缺乏长远的眼光和周密的考虑,很难真正快乐。
对于“米考伯主义"你怎么看?请写150字左右的文段,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临河三中2024-2025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月考模拟试题2
命题人:陈静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③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④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⑤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⑥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⑦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⑧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⑨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材料二:
①他们在回荡珠江两岸的号角声中离开,用挥手划下悠长告别的句点。这是不列颠尼亚号的最后一次航行,大英帝国的最终章。
②雨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现场弥漫着情绪。这一刻他准备已久。当降旗的《最后岗位》号角声最后一次响起时,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勉力维持住情绪。
③这位总督是苏格兰风笛的爱好者,这首《高地教堂》是他最喜欢的曲调。他必须离开代表这座城市的住所,象征这位最后总督的国旗也将随他回国。他的女儿们专注地见证这一历史性的一刻。
④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
⑤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今晚,她的后代将把香港交还。
⑥夜空紧接着被点亮,伴随着隆隆的烟花声。帝国主义的最后一程在节庆般的烟花中划下句点。
⑦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
⑧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
⑨看着今晚在我身后航行的“不列颠尼亚"号,很难想象英国人靠着木造船航行过半个世纪的时代。那时候,香港是个荒凉寂寞的地方,英国人的帝国主义冒险最不可能发生于此。当时香港还没有成为大英帝国最有价值的战利品。
(英国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有删改)
材料三:
①随着午夜国旗的交换,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英国对其156年的殖民统治。
②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③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
④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储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⑤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
⑥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结语部分精确地写出英国管制香港的时间,目的是表现中国人民对香港经历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刻骨铭心的痛苦。
B.材料二结语部分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大英帝国的统治,才使得香港这个曾经荒凉寂寞的地方,实现了现在的繁荣和富足。
C.材料二中彭定康离开时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代表着承诺“我会回来”,但彭定康无法再次回到香港履行他曾经的使命和职责。
D.材料三写到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到的红旗取代了蓝旗,这个事件充分显示了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2.下列对文章特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B.材料一的背景介绍穿插在几个场景的描写之后,使新闻有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C.三则新闻围绕“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事件,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报道,同时,也体现了新闻文体的时效性。
D.三则新闻均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表现情感,而对雨这一环境的直接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3.下列对新闻有关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实用文体。以上三则新闻均为消息。
B.通讯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属于事件通讯。
C.新闻评论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夏衍的《包身工》就是一篇新闻评论。
D.报告文学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
4.请概括材料一主体部分的几个场景。
5.这三则新闻既表现出了客观上的真实,又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又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A.“目的是表现中国人民对香港经历一个半世纪殖民统治这段历史刻骨铭心的痛苦”错,目的是表现今天的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D.“对雨这一环境的直接描写"错,材料二没有对雨这一环境的直接描写。
3.AB.“《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属于事件通讯”错,应是人物通讯;
C.“夏衍的《包身工》就是一篇新闻评论"错,应是报告文学;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错,《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应是新闻评论。
4.第一场景:晚6时15分,举行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二场景:晚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易帜)。
第四场景: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5.一、真实性:
①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人物、事件经过。②材料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③材料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二、情感:
材料一主要写几次降旗仪式,字里行间展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材料二写出英国对香港的重要贡献,流露出伤感、不舍与不甘。材料三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时刻,语言中带着嘲讽。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一场景:由“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可知,主要描写了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二场景:由“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可知,主要描写了第二次降旗仪式。
第三场景:由“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可知,主要描写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第四场景:由“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可知,主要描写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场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的能力。
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材料一“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材料二“午夜来到,历史将香港从英国的怀抱中移开。英国国旗降下,一个半世纪的大英帝国统治随之结束”,材料三“英国查尔斯王储的游艇驶离香港。红旗取代了蓝旗。当大英帝国的太阳最终沉落时,天上下雨了"可知,三则材料都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
由材料一“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材料二“英国占领香港,是在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之时”,材料三“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可知,三则材料中穿插的史实都是一些真实的材料。
由材料一“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一百五十六年前”,材料二“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材料三“焦虑不安和兴奋的香港今天摆脱了156年的殖民时代”“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可知,材料中都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情感分别是:
根据材料一“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可知材料一是中国政府的报道;据“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添马舰东面举行"7时45分,……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等语句可知,材料一以时间为序,记录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据“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可知,材料一通过回顾历史,表明了香港回归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根据材料二“BBC香港1997年7月1日报道”,可知材料二是英国政府的报道;据“这位最后的香港总督离开总督府时,……这一刻他准备已久"总督离开时,他遵循传统,坐车绕行总督府三圈”“登上‘不列颠尼亚’号,他给女儿温柔的碰触"等可知,材料二从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的角度来表现这一历史时刻,并表明了英国对香港的贡献,流露出伤感、不舍与不甘。
根据材料三“美联社香港1997年6月30日电”,可知材料三是美国政府的报道;据“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等语句可知,材料三从第三方的角度幸灾乐祸地报道了这一历史时刻,语带嘲讽地揭示了英国的没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狄更斯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他的挥霍和糊涂的头脑常使这个家庭陷于拮据。
童年时,家里还有一间父亲的图书室,收藏了不少好书,狄更斯在这里饱尝读书之乐。但无忧无虑的童年仿佛稍纵即逝。为逃避债务,狄更斯一家开始不停地搬家,到1824年,父亲终因欠债锒铛入狱。而12岁的狄更斯则被送到伦敦华莱士鞋油厂当学徒,和满地板跑的老鼠、小混混般的孩子挤在一起,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且食宿奇差无比,薪酬极低。两年后,狄更斯的父亲才从监狱里放出来,当他得知儿子在鞋油厂的悲惨遭遇时震惊了。家境稍稍改善,狄更斯得以告别这段暗无天日的时光。
1827年,15岁的狄更斯结束了断断续续的读书生涯,应聘成为一家法律事务所的律师助理。等到年满18岁的第二天,他就到大英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成了阅览室孜孜不倦的常客。
1833年秋,狄更斯投下人生第一封投稿信,改变了命运的走向,自此打开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除了在报纸上开辟专栏,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也于1836年3月开始在杂志上连载。这本杂志第1期只卖了400份不到,但连载到第15期时差不多卖出了40000份。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工业高度发达,但这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时代”,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英国人也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中,大工业时代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疾病,伦敦“雾都"之名就始于此。
狄更斯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位冷峻的观察者,文学屡屡成为他向黑暗现实开炮的有力武器。写于1837年的《雾都孤儿》是第一部以一个孩子为主人公的英文小说,在头几章便将矛头直接指向1834年《贫民法》的冷酷无情:它将所有健全的贫民排除在国家救济之外,九岁以下的孩子更是被随便地给上几口饭,被饿死的悲剧时常可见。狄更斯将天性中的悲悯全部倾注到小女孩“小内尔”之死上——它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甚至变成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伤感"的别称。
1838年的一天,狄更斯途经约克镇一个小小的教堂墓地,被无意间发现的墓碑碑文所触动,碑文记录了一个名叫泰勒的少年,暴毙于当地的威廉姆·肖私立学校。在这里,几近被遗弃的孩子们受到残酷的对待,校长甚至给他们服用硫黄,只因“硫黄坏了他们的胃口,这可比早餐和晚餐便宜得多”。狄更斯回来后就创作了一部小说《尼古拉斯·尼克比》,用辛辣的笔调揭露了当时私立学校的苛刻与无望,这部书出版后,就像一个季刊评论所说的那样——“狄更斯先生使很多儿童监狱关门大吉"。
而狄更斯在晚期创作的小说《荒凉山庄》,对大法官法院和衡平法程序的批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直接导致了英国议会对大法官法院的改革。
狄更斯多才多艺的卓越天赋横跨众多领域:曾被誉为那个时代最佳的餐后演说家、舞台上的最佳业余演员、最佳的戏剧朗诵家。唯一一次不成功,是他在1846年创办的《每日新闻》这份报纸,最后倒闭了。但他的新闻理想,后来在1850年和1859年相继创办的两份通俗综合周刊《家常话》和《一年四季》上得以实现。这两份杂志发行量很大并不断增长,圣诞节期间的单期发行量曾高达30万册。1847年,狄更斯担任一个业余剧团的经理,便常常自编自导自演。41岁时,狄更斯还开创了一种表演方式,开始公开朗诵演出,诵读的大多是自己的小说和剧本。全英国都为之狂喜。而1867年至1868年,狄更斯第二次访美,进行了为期76天的朗诵巡演,受追捧程度不亚于今日当红的明星。
狄更斯将演出得到的报酬大都捐赠给了慈善机构和公共事业。不仅如此,1847年,狄更斯开始走访监狱,试图解救那些或许可获新生的妓女们。他说服自己富有的朋友伯戴特小姐出资在伦敦为妓女建立了一所感化院。
疲劳的美国之行后,狄更斯于1869年4月突然病倒。病中他在伦敦进行了一轮短期的告别朗诵,演出以一段著名的话结束:“现在我将从这耀眼的灯光中永远消失……”不出3个月,这段话在他的葬礼上重现,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因脑溢血猝然离世。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大教堂著名的诗人角。墓碑上如此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
(摘编自黄薇《“雾都孤儿”狄更斯》)
材料二: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节选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6.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狄更斯童年时既饱尝了读书之乐,也饱受了童工之苦,这些学习和经历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有着很大的助益。
B.狄更斯18岁后,有机会孜孜不倦地阅读,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从此打开了通向文学世界的大门。
C.狄更斯的作品能切中时弊,频频向黑暗现实开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如《荒凉山庄》就导致了英议会对大法官法院的改革。
D.狄更斯把自己演出的报酬捐赠给慈善机构和公共事业,努力解救误入歧途的妇女,与伯戴特一道出资在伦敦为妓女建立了一所感化院。
E.狄更斯开创了朗诵演出的方式,在英、美演出受到听众热烈欢迎。不幸于58岁时因脑溢血猝然离世,墓碑文全面概括了他一生的功绩。
6.ACB项,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匹克威克先生外传》,而且打开通向文学世界的大门从他1833年投下人生第一封投稿信就开始了。D项,不是与伯戴特一道出资,是说服伯戴特出资。E项,墓碑文并未概括他“一生的功绩",而是对他的人生作了评价。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为米考伯先生的房客之后,“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们的家"这一称呼侧面反映了“我”内心的孤独。
B.米考伯太太面目消瘦、憔悴,一点儿也不年轻,哺育着四个孩子,生活很不如意。但为了缓解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她愿意招个房客来住。
C.米考伯先生家楼上的房间里什么也没有,但为了不让人知道,他们成天拉上窗帘,表现了米考伯一家人爱体面的特点。
D.米考伯太太的话介绍了米考伯先生的遭遇,“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写出他们无力偿还债务的境况,刻画出米考伯夫妇的无耻形象。
7.D“刻画出米考伯夫妇无耻的形象”不当。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米考伯先生遭遇讨债后“作出抹脖子的动作",与擦亮皮鞋、“哼着一支曲子”出门去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其人性的复杂、狡诈。
B.小说多用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米考伯太太“面目消瘦、憔悴"写出她生活的不如意;“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写出她的悲伤。
C.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也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情感更加动人。
D.米考伯先生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人们将这一典型形象特征概括为“米考伯主义”,可见作者人物塑造之成功、影响之大。
8.A“写出其人性的复杂、狡诈"不当,前后对比体现出米考伯先生的虚荣和盲目乐观,不能体现人性的狡诈。
9.材料一的标题在狄更斯名字前加上“雾都孤儿”有哪些含义
①狄更斯12岁时,因父亲入狱,他在雾都伦敦被迫当童工,其悲惨遭遇同于孤儿,从这一角度看,他是实在的雾都孤儿。②狄更斯从事文学创作后,所写《雾都孤儿》成就高,影响大,这部名著成了他的一个标志。
10.请分项概述狄更斯的人生有哪些成功之处。
①作为一个作家,他创作了许多世界名著,成就高,有极大的社会价值。②多才多艺,自编自导自演剧目,还开创朗诵演出,轰动英美。③他在新闻工作上亦有成就,虽受过挫折,但后来创办两种杂志获得成功。④热心于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为拯救社会底层人物做了实际的贡献。
11.米考伯太太总提及她的爸爸妈妈,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9.①体现出她对过去优越生活的怀念,对现在贫困生活的不满、无奈;②过去的生活成为她炫耀的资本,也体现出她的虚荣。
12.请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文中是如何刻画的。(6分)
12.形象:感性、滑稽、盲目乐观。
手法:①兼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几种手法(或“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
②侧面描写,通过米考伯太太“容易动感情”的侧面评价写出了人物的感性;
③运用对比,从“泣不成声"到唱起歌来等内容,突显其滑稽、盲目乐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微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通“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C.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D.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字面意思是不像,常用来表达子不如其父,引申为不贤、不才。有时用于表自谦。
B.传,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有时指书传、文字记载,不特指某书,文中即此意。
C.格物,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D.“先治其国”与“国治而后天下平"两句中的“治”都是动词,含义是“治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主宰自己的心灵;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13.把文段一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4.上面两则材料都讲了修身的意义,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①材料一侧重点是人自身的成长,修身能够取得进步,能够不为外物所役。
②材料二侧重点是有助于治家治国,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答案】10.C.句意:用不善引导别人叫作谄,用不善附和别人叫作谀。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作智;把对的认作错的,把错的认作对的,这就叫作愚。对的就说它对,错了就说它错,这就叫作直。
根据句意,“谓之"的宾语为“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再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对称句式,结构一致,排除A。
11.D.错误,含义不同,动词,治理/形容词,治理得好。句意: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国家治理得好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A.正确。句意:自己极不贤却希望别人说自己贤明。B.正确。句意:书传上说。C.正确。句意: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12.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错误,“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其中“厌"是满足,“诫”是鉴戒,警戒。意思是:喜好善的行为而不满足,受到劝谏而能引以为戒,即使想不进步,可能吗?
13.(1)把对的当作对的,把错的看作错的,这就叫作智慧;把对的认作错的,把错的认作对的,这就叫作愚。(1)第一个和第四个“是”,意动用法,把……当作对的;第一个和第三个“非”,意动用法,把……当作错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对的;第二个和第四个“非”,错的;“知”,通假字,通“智”,智慧。
(2)道路虽近,不走就到不了;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2)“迩”,近;“不行”,不走;“为”,做;“不成”,不成功。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和分析文本观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见善……以自存……见不善……以自省……"可知,“自存”是指使自己也有这种好的品德,“自省"是指反省自我,这是说修身对于自身成长的价值,再结合“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可知,修养自我可以让自己有所进步,不会被外物所役使。
由材料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知,材料二主要是谈修身对于治家治国的价值,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要先把家治理好,而要想把家治理好,需要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前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自《荀子·修身》和《礼记·大学之道》,探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荀子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见善要自省,见不善要自戒,主张通过不断努力和自我反省来提升自己。《礼记》则从修身、齐家、治国的层层递进关系出发,强调个人修养对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基础作用。两者共同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看到好的行为,一定要认真检查自身是否具有;看到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好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爱自己;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像被玷污了一样厌恶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又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人。因此,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极端厌恶那些阿谀奉承的人。追求好的品德从不满足,接受规劝而能警诫自己,即使不想进步,可能吗?小人却与此相反,导致国家混乱还厌恶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极不贤明却希望别人说自己贤明;心像虎狼一样凶狠,行为像禽兽一样,却又厌恶别人批评自己。亲近阿谀奉承的人,疏远直言规劝的人,把批评改正错误的话当作讥笑自己,把极端忠诚的行为当作损害自己,这样的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用善引导人的叫做教导,用善附和人的叫做顺应;用不善引导人的叫做谄媚,用不善附和人的叫做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做愚蠢;说正确的就说是正确的,说错误的就说是错误的,这叫做正直,为了保住利益而抛弃道义叫做最大的贼。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注重内心修养就会看轻身外之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而小人被外物所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身体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事,就去做;利益少而道义多的事,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好的商人不因为亏损就不做买卖,有志向、有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就懈怠道义。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他们的成就就不会超出常人多远了。
文本二: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探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而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庭管理好了而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而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①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梧桐半死:晋崔豹《古今注·草木》:“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结。"则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短视频平台制作及运营合同
- 2024版标准二手房买卖合同范本示例
- 单位维修合同范本
- 2024年电子商务平台技术开发与运营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租赁合同(含租赁物维修与保养)
- 2024年拆墙工程分包合同范本
- 二零二四年度体育赛事联合体赞助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版权购买合同:购买电影版权协议
- 2024年度矿物制品购销合同:碳酸钙矿石
- 二零二四年度影视项目策划与创意合作协议
- 2024年“泰山杯”山东省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儿童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 2029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民法学(2)》期末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体生理学(本)》形成性考核及答案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2《提高防护能力》教案
- 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练习100题及答案
- 2023沈阳法院书记员真题
- 幼儿教师体态语训练(教师普通话训练课件)
- 人音版(五线谱)音乐一年级上册第5课 爱劳动 《大家来劳动》 教案
- 2023安徽亳州市蒙城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相关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
- LTC与铁三角从线索到回款-读书笔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