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含答案)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据考证,明代中轴线和元代中轴线是一脉相承的,从原来的3.8公里变成4.8公里,后又变成明代的7.8公里。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中轴线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气魄。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进入老北京城,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两侧;至正阳门及箭楼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中轴线上;从天安门、端门到午门,是原来皇城的中轴线,而它东侧的太庙,西侧的社稷坛又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是老北京城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春亭位于中轴线上;与天安门对应的皇城北门——地安门、万宁桥,以及鼓楼钟楼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要素。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
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通过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中华传统的“和"文化,以及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都在北京中轴线上有相当完美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影响的不仅是北京的过去,还有未来。中轴线在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经历了功能更新和空间重组。特别是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扩建,将中轴线的空间和象征焦点从紫禁城转移到了南部的天安门广场,赋予了中轴线以新的意义。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材料二: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267年(元代),成形、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就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承载了“以中为尊"天人合一”等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除了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实证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史实,增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信度。"
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社稷坛,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这几年,中山公园加强对社稷坛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举办中山公园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园园史展、中轴线主题影像展等,以实物、历史资料、老照片等为载体讲述鲜活的历史文化故事;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弘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历经多年的公众化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
近年来,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不仅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不仅有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而且包含保护协调机制的搭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阐释展示体系的构建。"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在北京中轴线10多年的申遗过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护。“未来,北京中轴线上将会有更多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古迹,让公众能走得近、看得到、读得懂。”
(摘编自《一城聚一线一脉长相承——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誉为“古都之脊"的北京中轴线是世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对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有重要影响。
B.作为一个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的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都极具传统文化的内涵。
C.如今,北京中轴线上的许多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已经由昔日的服务于皇权统治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
D.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重点推进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治理,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中轴线历经了“成形、调整”和“发展、保护"阶段,北京城见证了它的发展和演变。
B.随着空间和象征焦点由紫禁城转移到南部的天安门广场,北京中轴线开始被赋予新的意义。
C.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意义重大,对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北京城市肌理保护等均有积极影响。
D.材料二引用北京中轴线相关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人员的话,增强了所谈内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下列北京中轴线文创产品的描述,最能体现北京中轴线布局特点的一项是()
A.丝韵中轴丝巾:将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和景点进行了巧妙的抽象化处理,色彩上巧妙融入了现代国潮风格配色。
B.夜光冰箱贴;以万宁桥、天安门、永定门等重要建筑为主体,穿插北京特色花卉树木和雨燕祥云等京味元素。
C.中轴线拼图:以景山俯瞰场景为底图,以榫卯的方式拼接,使钟鼓楼与永定门南北相连、太庙与社稷坛东西相对。
D.故宫纸雕灯:以故宫太和殿及牡丹为元素,通过设计将灯球与枝干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故宫及牡丹花的风采。
4.材料一中多处列举了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具体数据来证明观点,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5.2024年7月27日,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符合以下评选标准,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独特、珍贵或历史悠久的;
(2)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歌者
时遂营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而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字仿佛回响着岁月的跫音。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快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这位伟人产生了精神共振。
1932年2月7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第10天,聂耳在日记中质问自己:“能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吗?早些醒悟吧!"
醒悟后的聂耳开始从人民大众中寻求出路,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占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主要部分。
在创作歌曲《新女性》过程中,聂耳曾多次于繁星满天、寒霜遍地的秋夜去沪西的纱厂观察女工的劳动、生活情景。为了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苦痛,除了谱曲、配乐,聂耳还招募了一群女青年,成立了“联华声乐团”,并亲自担任钢琴伴奏。
从摄影棚传出来的歌声,和谐、明快、有力,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却很快就忘了那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斗争的场景。我看到了在晨光朦胧、街灯暗淡的街头,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在匆匆赶路的情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看到了人们成为特权阶级和机器的奴隶那种悲惨的景象……"歌声停歇,聂耳好像刚经过了一场剧烈的搏斗,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燃烧着斗争的火焰。
在离家去上海的前一天,聂耳曾和胞兄聂叙伦去了一趟西山,风雨大作中,聂耳拉响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合着风雨声的优美旋律中,聂叙伦喃喃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人能谱写出像《马赛曲》这样的歌曲,该有多好。聂耳干脆又坚定地说,中国,肯定会有这样的人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会是他自己!
1932年4月的明月歌剧社,弦歌满耳。激动、拘谨的聂耳受到了上海文艺界赫赫有名的“田老大”田汉的接见。
这年秋天,他们合作了“我们在流血汗"的《开矿歌》。在介绍聂耳入党之后,他们开启了伯牙子期般的合作之路,合作了包括《毕业歌》在内的十四首歌曲。用音乐创造精神奇迹,便是他们作为革命者精神归一的真实写照。而1935年联手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站上了中国音乐作品的巅峰。
拿到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的任务后,在霞飞路的出租屋里,聂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哼唱着歌词,一会儿击打桌子,权当“打拍子”。雷声在震动,电闪在飞炫,暴风夹着骤雨,海洋飞溅起的怒沫,冲击在热血沸腾的聂耳的身上、心上,他高举着双臂大喊:“起来!起来!起来……"因为过于投入,严重扰民,聂耳甚至被房东老太太赶出了出租屋。
在对歌词的修改中,聂耳添加的三个“起来”,一个比一个有激情、有号召力,从而把音乐的发展引向高潮,动力十足。添加的三次“前进”,平衡了音乐的结构。神来之笔的是在“前进”之后添加了一个“进”,预示了中华民族永远在路上的奋进状态。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吴刚伐桂,愚公移山。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民族的神话,而且创造了永不停息、前进不止的民族精神。
1949年9月25日晚,中南海丰泽园,关于国歌的讨论仍在继续。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赞同——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位伟人令世界震撼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义勇军进行曲》从天安门广场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全世界。起来!前进!这一首承载中华民族苦难史、忧患史、团结史、奋进史的战歌,在这一刻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意义。
回望1935。
这一年,日本藤泽鹄沼,24岁的聂耳,像暴风雨前的一只海燕,憧憬着“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却因为避暑游泳,不幸溺水身亡。
这一年,上海学堂,沉浸在聂耳歌曲的朱荣实,听闻噩耗异常悲痛,立志践行聂耳的道路,之后更名为朱践耳,并创作出《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一年,法国巴黎,急于回国的冼星海,被海风吹黑了的脸上倦容未消,就毅然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随后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这一年,福建长汀,拖着手铐脚镣的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盘膝坐下,说了一句“此地甚好”,随即饮弹牺牲。
……
一串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自1935年起,感召着同频的“起来!”“前进!"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源代码是始终如一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这种精神力量汇聚成星辰大海,共同丰沛了中华历史的万古长河,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航道。
漫步玉溪街头,随处可见的是以“聂耳”命名的场馆建筑。恢宏的聂耳广场,故事和现实合为一体,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聂耳伫立在一个巨大的小提琴上,仿佛在迎风演奏,浓绿葱茏中奏响着春天的和鸣,回响着国歌的激昂。千山万水跟着那永恒的旋律,正整装待发……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回顾了聂耳短暂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才华横溢,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著名词作家田汉的联手合作开启了他音乐创作的新时代。
B.《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聂耳忘我地投入作曲工作,并且还对田汉歌词中的“起来"前进”进行了精心设计。
C.当年受毛泽东诗句的感召,聂耳演奏并借鉴《国际歌》进行创作,19年后,毛泽东亲自确定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两个情节遥相呼应。
D.文中首尾部分的环境描写回环呼应,结构更加完整;对聂耳广场上聂耳塑像的描绘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将历史、现代和未来紧密融和。
7.关于文中演唱歌曲《新女性》的情节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女性》经由聂耳在无数次实地观察后谱曲、配乐创作完成,他还亲自担任了演唱的钢琴伴奏,可见他对作品的重视程度。
B.《新女性》旋律和谐、明快、有力,经“联华声乐团"女青年们深情演绎,唱出的是被剥削、被践踏的女工们的心灵呐喊。
C.借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的回忆,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展现了《新女性》的巨大感染力,同时也揭示了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
D.聂耳“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燃烧着斗争的火焰”的神态描写,表明他依然还沉浸在激昂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奏中。
8.标题“国之歌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文中划线部分内容在选材组材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旦字子明,真宗时拜参知政事,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帝素贤旦,尝叹:“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材料二:
公为人严重,可堪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其所荐引,人未尝知。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准深恨之。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
铭曰: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相所黜升,惟否惟能。执其权衡,万物之平。
(节选自欧阳修《王公【注】神道碑铭》)
【注】王公:指北宋名臣王旦。去世后被追封魏国公,谥号“文贞"。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虑者A政令B赏罚之C不当D臣备位E宰府F天灾G如此H臣当罢I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上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函"的词类活用相同。
B.殆,必将,一定。与《论语·为政篇》“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意思不同。
C.短,揭短,说坏话。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短"意思相近。
D.其,代词,他。与《师说》“其可怪也欤”中“其"的意思和用法均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真宗对王旦非常赏识,认为他必将是创建太平盛世的辅佐良才,欧阳修在文中也以“烈烈魏公,相我真宗”对王旦予以高度评价。
B.王旦随皇帝出征澶州,后因留守东京的雍王急病,王旦被紧急调回代理留守事务,后皇帝班师回朝,王旦亲率子弟亲属到郊外迎接。
C.王旦用人不凭声誉名望,只依据真实才干;面对寇准的“深恨之"和“专谈卿恶”,王旦能公平任用,宽厚包容,足见其过人的雅量。
D.王旦在相位十余年,天下安定太平,内富足殷实,百官各司其职,外无夷狄侵犯。这些可作为“执其权衡,万物之平"评价的有力佐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2)公为人严重,可堪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
14.王旦在回东京代管留守事务前,做了哪些部署安排?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睢阳作
张巡①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②,分守若鱼丽③。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①张巡: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睢阳保卫战主将,后城陷,英勇就义。②侔:等同。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③鱼丽:即“鱼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来苦"突出战事的旷日持久,“孤”“危"二字极写睢阳城的孤立无援、危在旦夕。B.虽身处敌军层层包围,诗人仍“时将白羽挥”,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尽显儒将风度。
C.“裹疮"饮血”的细节描写极写战事惨烈,同时更突显了唐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
D.“忠信"句写唐军将士虽然有誓死报国的忠贞决心,但也不免有难以对抗强敌的隐忧。
16.结尾二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在参观北京大学的活动中,讲解员用《礼记·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一句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用“__________”一句表明知道要达到这最高境界就会志向坚定。
(3)小刚同学看到屋外漫天飞舞的白雪,不禁联想起古人以“雪"为喻体来写人状物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家最好的日子,莫过于大年。大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闹红火。闹红火最好的演艺,莫过于耍狮子。耍狮子最好的时刻,莫过于舞绣球。
你看,随着锣鼓响起,①。随后,来自戏剧里的人物武松,手里拿着个大大的绣球,时而腾空跃起,时而躬身曲行。绣球这一舞动,狮子顿时亢奋,随着绣球的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蹦跳得披毛蓬爹,上下翻飞。
绣球的再次登场,是在惊蛰过后。憋闷了一冬天的花蕾不待绿叶冒芽,急匆匆竞相爆开,与百花同时亮相的就有绣球。妈妈们巧手缝制的绣球挂在你我他的胸前,小伙伴们跑出屋来,欢笑着,蹦跳着,绣球也紧随着上下起舞。
绣球博得齐声喝彩,则是在宽阔的戏场。人们看着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此时,戏场内鸦雀无声。观众(A)地瞅定高楼上的小姐,看她会把手中的绣球抛给谁;楼下的人则翘首以待,哪一个都想得到绣球。小姐可是在抛绣球,定终身呀!突然,人群爆发出喝彩声、鼓掌声,原来是高楼上的小姐刘月娥不嫌贫爱富,把绣球抛给了虽(B)却满腹经纶的书生吕蒙正。
相传,帝尧和鹿仙女成亲那会儿,人们都住在山洞里,惊蛰过后,②。艾蒿气味芬芳,帝尧便将其点燃,冒出的青烟就可驱赶虫豸。人们若是离开住地,便用布包裹着艾叶随身携带,布包艾叶,这就是绣球的前身。逐渐地,①绣球由简单粗糙到精细多样,②因而演变成为了一种精美的饰品。③熏杀虫豸、护佑平安,④这就是绣球的出现。⑤也正因为此,⑥绣球被赋予了平安吉祥的美好含义。
18.下列句子中的“可是"和文中加点的“可是”,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么大的问题,可是你能解决的?
B.你赶紧看看窗户外边,可是出太阳了?
C.敌人如果敢侵犯我们,我可是一点儿不客气。
D.遇上点事,他极想镇定,可是脸上还是泄露出来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开篇是如何引出“舞绣球"的?请简要分析其引出方式和表达效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对于不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乐观;对于可控的事情,我们要保持谨慎。”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据考证,明代中轴线和元代中轴线是一脉相承的,从原来的3.8公里变成4.8公里,后又变成明代的7.8公里。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的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中轴线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气魄。由南向北,从永定门进入老北京城,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两侧;至正阳门及箭楼就到了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在中轴线上;从天安门、端门到午门,是原来皇城的中轴线,而它东侧的太庙,西侧的社稷坛又构成了“左祖右社”的格局;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是老北京城的制高点,山顶的万春亭位于中轴线上;与天安门对应的皇城北门——地安门、万宁桥,以及鼓楼钟楼都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共同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要素。
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思想,早在距今3800~35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就有所体现。这种对称往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具有古典美感和秩序感。
北京中轴线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观念。通过中轴线上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中轴线城门、街巷、建筑群之间形成的空间,表达了清晰的秩序关系;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
对于中轴线的文化内涵,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是“以和为贵”的和谐之美。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单元16个,既有城门、道路,又有宫殿、坛庙,还有苑囿、市集,可谓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这些建筑单元依其功能不同,有高有低,错落有致,进而形成了既有规律的重复,又有组织的变化,体现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和谐之美。中华传统的“和"文化,以及和谐、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都在北京中轴线上有相当完美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影响的不仅是北京的过去,还有未来。中轴线在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经历了功能更新和空间重组。特别是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扩建,将中轴线的空间和象征焦点从紫禁城转移到了南部的天安门广场,赋予了中轴线以新的意义。
(摘编自李韵《一根线,一座城,北京中轴线是什么?》)
材料二:
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267年(元代),成形、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自肇建迄今,北京中轴线就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展现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性。北京中轴线是一个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承载了“以中为尊"天人合一”等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说:“除了正阳桥遗址,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珠市口段排水沟渠遗存等,实证了北京中轴线历代沿用的史实,增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信度。"
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遗产办公室主任盖建中说:“社稷坛,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是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开端。这几年,中山公园加强对社稷坛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举办中山公园社稷文化展、中山公园园史展、中轴线主题影像展等,以实物、历史资料、老照片等为载体讲述鲜活的历史文化故事;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弘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历经多年的公众化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故宫、太庙、天坛、先农坛等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或博物馆。
近年来,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契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不仅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提升。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不仅有对文化遗产本体的保护,而且包含保护协调机制的搭建、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阐释展示体系的构建。"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在北京中轴线10多年的申遗过程中,北京的城市肌理也得到了有力保护。“未来,北京中轴线上将会有更多具备开放条件的文物古迹,让公众能走得近、看得到、读得懂。”
(摘编自《一城聚一线一脉长相承——北京中轴线承古拓今谱新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誉为“古都之脊"的北京中轴线是世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它对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有重要影响。
B.作为一个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的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都极具传统文化的内涵。
C.如今,北京中轴线上的许多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已经由昔日的服务于皇权统治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
D.北京坚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同步推进,重点推进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治理,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中轴线历经了“成形、调整”和“发展、保护"阶段,北京城见证了它的发展和演变。
B.随着空间和象征焦点由紫禁城转移到南部的天安门广场,北京中轴线开始被赋予新的意义。
C.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意义重大,对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北京城市肌理保护等均有积极影响。
D.材料二引用北京中轴线相关研究部门和管理部门人员的话,增强了所谈内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下列北京中轴线文创产品的描述,最能体现北京中轴线布局特点的一项是()
A.丝韵中轴丝巾:将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和景点进行了巧妙的抽象化处理,色彩上巧妙融入了现代国潮风格配色。
B.夜光冰箱贴;以万宁桥、天安门、永定门等重要建筑为主体,穿插北京特色花卉树木和雨燕祥云等京味元素。
C.中轴线拼图:以景山俯瞰场景为底图,以榫卯的方式拼接,使钟鼓楼与永定门南北相连、太庙与社稷坛东西相对。
D.故宫纸雕灯:以故宫太和殿及牡丹为元素,通过设计将灯球与枝干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故宫及牡丹花的风采。
4.材料一中多处列举了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具体数据来证明观点,请对此作具体分析。
5.2024年7月27日,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符合以下评选标准,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1)独特、珍贵或历史悠久的;
(2)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
【答案】1.D2.A
3.C4.①“据考证,明代中轴线和元代中轴线是一脉相承的,从原来的3.8公里变成4.8公里,后又变成明代的7.8公里”,这些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北京中轴线的长度演变过程,体现了其历史悠久的特点,也证明了中轴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②“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这些数据则具体说明了北京中轴线申遗要素的范围,使读者对申遗涉及的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①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由此产生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北京中轴线历史悠久,自1267年起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便不断发展。②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典型例证,是中国传统礼仪制度物化的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现状的描述,展现了其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文章论据详实,数据支撑充分,结合研究人员和管理者的观点,增强了其说服力和权威性。同时,文章也关注了中轴线的现代意义和公众化的趋势,体现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推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重点推进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治理”错误,材料二第5段表述为“推进重点文物腾退和周边环境整治”,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北京中轴线历经了‘成形、调整’和‘发展、保护’阶段”,表述不当,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267年(元代),成形、调整于明清时期,发展、保护于近现代”可知,北京中轴线历经了“始建"成形、调整”和“发展、保护"三个阶段。此外,“北京城见证了它的发展和演变”主客体颠倒,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北京中轴线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材料可知,北京中轴线的布局特点是“南北相连,东西相对"。
A.丝韵中轴丝巾体现色彩融合,未体现布局特点。
B.夜光冰箱贴体现了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和京味元素,未体现布局特点。
C.“钟鼓楼与永定门南北相连、太庙与社稷坛东西相对”展现了北京中轴线北端到南端相连,东西相对的特点。
D.故宫纸雕灯只涉及故宫元素,未体现中轴线布局特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手法的能力。
①“3.8公里"4.8公里”“7.8公里"这些具体的长度数据展示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从元代的3.8公里增长到明代的7.8公里,这一变化反映了中轴线随着朝代更迭而逐渐扩展的过程。这些数字不仅展示了中轴线的物理长度增长,还暗示了北京城作为首都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以及城市规划理念的延续与发展。这些数据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轴线不仅仅是城市的地理中心,也是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②“这14处遗产点,以及连接这些遗产点的历史道路和道路两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这部分数据强调了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的具体构成,即包括14个重要的遗产点和一个大约51.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通过提供精确的数量和面积,使得北京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可感。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在申报世界遗产时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准确的数字能增强内容可信度。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材料一“北京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以及“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和脊梁,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可知,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产生独有的壮美秩序,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独特性。
根据材料一“中轴线上建筑的不同等级,中轴线周边官署、民居、寺庙等建筑形态,对中轴线上建筑及空间关系的烘托,使中国文化观念中的‘礼制’得到了清晰、充分的物化"可知,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及其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观念和文化理念,例如“左祖右社”的布局、“以中为尊"的哲学观念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材料二“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267年(元代)”可知,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历史悠久。
②根据材料一“北京中轴线……被称为中国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以及材料二“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可知,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理念,而且通过具体的建筑群落展现了这种理念的实际应用。中轴线上的建筑单元包括城门、道路、宫殿、坛庙等多种类型,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这正是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智慧的体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歌者
时遂营
踩着青石板,走进沉淀昔日繁华的玉溪北门街,一幢一楼一底的土木结构民居,古朴而宁静。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黑底金字的横匾上,“聂耳故居"四个大字仿佛回响着岁月的跫音。
1930年,从汀州向长沙,奋进和失败交织中,毛泽东写下了“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诗句。这一年,经常弹奏《国际歌》的聂耳18岁,从云南避难到上海。两年后,他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日后,他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快的《义勇军进行曲》,和这位伟人产生了精神共振。
1932年2月7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后的第10天,聂耳在日记中质问自己:“能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又怎样?你演奏一曲贝多芬的《奏鸣曲》能够鼓动起劳苦群众的情绪吗?早些醒悟吧!”
醒悟后的聂耳开始从人民大众中寻求出路,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作品,占据了他全部创作的主要部分。
在创作歌曲《新女性》过程中,聂耳曾多次于繁星满天、寒霜遍地的秋夜去沪西的纱厂观察女工的劳动、生活情景。为了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苦痛,除了谱曲、配乐,聂耳还招募了一群女青年,成立了“联华声乐团”,并亲自担任钢琴伴奏。
从摄影棚传出来的歌声,和谐、明快、有力,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却很快就忘了那是歌声,“而觉得那是‘人’的呼声,并被引进了现实生活的场景与斗争的场景。我看到了在晨光朦胧、街灯暗淡的街头,许多被剥削、被践踏而失血的女工们正在匆匆赶路的情景;我听到了工厂中机器的轰鸣,看到了人们成为特权阶级和机器的奴隶那种悲惨的景象……”歌声停歇,聂耳好像刚经过了一场剧烈的搏斗,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燃烧着斗争的火焰。
在离家去上海的前一天,聂耳曾和胞兄聂叙伦去了一趟西山,风雨大作中,聂耳拉响了法国国歌《马赛曲》。在合着风雨声的优美旋律中,聂叙伦喃喃地说,如果中国也有人能谱写出像《马赛曲》这样的歌曲,该有多好。聂耳干脆又坚定地说,中国,肯定会有这样的人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人,竟然会是他自己!
1932年4月的明月歌剧社,弦歌满耳。激动、拘谨的聂耳受到了上海文艺界赫赫有名的“田老大"田汉的接见。
这年秋天,他们合作了“我们在流血汗”的《开矿歌》。在介绍聂耳入党之后,他们开启了伯牙子期般的合作之路,合作了包括《毕业歌》在内的十四首歌曲。用音乐创造精神奇迹,便是他们作为革命者精神归一的真实写照。而1935年联手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站上了中国音乐作品的巅峰。
拿到为电影《风云儿女》谱曲的任务后,在霞飞路的出租屋里,聂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一会儿哼唱着歌词,一会儿击打桌子,权当“打拍子"。雷声在震动,电闪在飞炫,暴风夹着骤雨,海洋飞溅起的怒沫,冲击在热血沸腾的聂耳的身上、心上,他高举着双臂大喊:“起来!起来!起来……”因为过于投入,严重扰民,聂耳甚至被房东老太太赶出了出租屋。
在对歌词的修改中,聂耳添加的三个“起来”,一个比一个有激情、有号召力,从而把音乐的发展引向高潮,动力十足。添加的三次“前进”,平衡了音乐的结构。神来之笔的是在“前进"之后添加了一个“进”,预示了中华民族永远在路上的奋进状态。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吴刚伐桂,愚公移山。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民族的神话,而且创造了永不停息、前进不止的民族精神。
1949年9月25日晚,中南海丰泽园,关于国歌的讨论仍在继续。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赞同——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许,随着一位伟人令世界震撼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义勇军进行曲》从天安门广场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了全世界。起来!前进!这一首承载中华民族苦难史、忧患史、团结史、奋进史的战歌,在这一刻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意义。
回望1935。
这一年,日本藤泽鹄沼,24岁的聂耳,像暴风雨前的一只海燕,憧憬着“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却因为避暑游泳,不幸溺水身亡。
这一年,上海学堂,沉浸在聂耳歌曲的朱荣实,听闻噩耗异常悲痛,立志践行聂耳的道路,之后更名为朱践耳,并创作出《唱支山歌给党听》。
这一年,法国巴黎,急于回国的冼星海,被海风吹黑了的脸上倦容未消,就毅然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随后创作出《黄河大合唱》。
这一年,福建长汀,拖着手铐脚镣的瞿秋白,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盘膝坐下,说了一句“此地甚好”,随即饮弹牺牲。
……
一串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自1935年起,感召着同频的“起来!"前进!”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源代码是始终如一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这种精神力量汇聚成星辰大海,共同丰沛了中华历史的万古长河,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拓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航道。
漫步玉溪街头,随处可见的是以“聂耳"命名的场馆建筑。恢宏的聂耳广场,故事和现实合为一体,承载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从空中俯瞰,你会发现,聂耳伫立在一个巨大的小提琴上,仿佛在迎风演奏,浓绿葱茏中奏响着春天的和鸣,回响着国歌的激昂。千山万水跟着那永恒的旋律,正整装待发……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回顾了聂耳短暂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才华横溢,充满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著名词作家田汉的联手合作开启了他音乐创作的新时代。
B.《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聂耳忘我地投入作曲工作,并且还对田汉歌词中的“起来”“前进"进行了精心设计。
C.当年受毛泽东诗句的感召,聂耳演奏并借鉴《国际歌》进行创作,19年后,毛泽东亲自确定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两个情节遥相呼应。
D.文中首尾部分的环境描写回环呼应,结构更加完整;对聂耳广场上聂耳塑像的描绘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将历史、现代和未来紧密融和。
7.关于文中演唱歌曲《新女性》的情节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女性》经由聂耳在无数次实地观察后谱曲、配乐创作完成,他还亲自担任了演唱的钢琴伴奏,可见他对作品的重视程度。
B.《新女性》旋律和谐、明快、有力,经“联华声乐团”女青年们深情演绎,唱出的是被剥削、被践踏的女工们的心灵呐喊。
C.借前来拜访聂耳的蔡楚生的回忆,从听者感受的角度展现了《新女性》的巨大感染力,同时也揭示了作品蕴含的深刻主题。
D.聂耳“喘着粗气,满头大汗,眼睛里还在燃烧着斗争的火焰"的神态描写,表明他依然还沉浸在激昂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奏中。
8.标题“国之歌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文中划线部分内容在选材组材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6.C7.D
8.①聂耳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他以卓越的音乐才华创作出这首振奋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②聂耳具有强烈爱国情怀,他的音乐反映了民族的苦难、忧患、团结、奋进,他用音乐为国家和民族呐喊,担当起“国之歌者"的使命。
③聂耳的音乐作品激励后人,他的精神如同国歌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国之歌者”也代表着他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地位。
9.(1)选材广泛:选取不同人物在1935年的事迹,聂耳溺水身亡、荣实听闻噩耗立志践行聂耳的道路,冼星海抗日救亡创作《黄河大合唱》、瞿秋白饮弹牺牲等,展现了那个时代众多人物为国家和民族斗争的群像。
(2)组材巧妙:
①以1935年为时间节点,串联人物事迹,将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突出了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即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
②运用排比,不同人物事迹有序组织,条理清晰,进一步强化了聂耳为“国之歌者"的精神力量和影响力。
【解析】
【导语】《国之歌者》描绘了音乐家聂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强调了他与田汉合力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峥嵘岁月。文章通过细腻的环境描述和人物心理刻画,展示聂耳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不懈追求,体现他音乐作品的革命性与感染力。作者以倒叙与插叙手法穿插聂耳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连接,以衔接历史、现实时空的方式,突显音乐在社会进步与民族精神凝聚中的重要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当年受毛泽东诗句的感召,聂耳演奏并借鉴《国际歌》进行创作”错误。文中提到1930年毛泽东写下“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诗句,两年后,聂耳在清华大学“用小提琴演奏了《国际歌》,随后,“借鉴《国际歌》创作的更加明快的《义勇军进行曲》”,但并没有明确表明聂耳是受毛泽东诗句的感召演奏并创作。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表明他依然还沉浸在激昂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奏中"错误。此处神态描写,并不是因为沉其浸在激昂的旋律和高超的演奏中,而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深刻反映工厂生活和女工所受苦痛,仿佛亲身经历了女工们被剥削、被践踏的悲惨场景以及那种为改变现状而进行的斗争场景。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聂耳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者,他凭借卓越的音乐才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了极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义勇军进行曲》,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以聂耳堪称“国之歌者”。
②聂耳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聂耳的音乐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承载中华民族苦难史、忧患史、团结史、奋进史的战歌”,反映了民族的苦难、忧患、团结、奋进;他的音乐创作为国家和民族呐喊,如《新女性》,“深刻反映工厂的生活和妇女在被剥削的劳动中所受的苦痛”等。他的音乐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能让民众团结起来,为了国家的命运而抗争,所以他担当起“国之歌者"的使命。
③聂耳的音乐作品激励后人。聂耳所处的时代是国家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的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自救、抗日救亡等斗争中奋勇前行。他用音乐诠释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渴望,是时代精神的表达者,所以“国之歌者”代表着他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地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1)选材广泛:选取了聂耳、朱践耳、冼星海、瞿秋白等人物在1935年的事迹,聂耳在藤泽鹄沼溺水身亡,荣实受聂耳影响立志践行其道路并创作出优秀作品,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瞿秋白在刑场上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在1935年这个特殊年份里,这些事迹展现了那个时代众多人物为国家和民族斗争的群像。
(2)组材巧妙:
①以时间为线索串联人物事迹,通过1935年这一明确的时间线,将聂耳、朱践耳、冼星海、瞿秋白等人物事迹串联起来,不同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爱国精神如同一条主线贯穿于不同人物身上,更能突出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展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如一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呼吸、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脉搏。
②运用排比句式,结构严谨,将不同人物在同一时间节点上的相关事迹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时空交错但又条理清晰的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聂耳为“国之歌者"的精神力量和影响力。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旦字子明,真宗时拜参知政事,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帝素贤旦,尝叹:“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
宫禁火灾,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材料二:
公为人严重,可堪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在相位十余年,外无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实,群工百司各得其职,故天下至今称为贤宰相。公于用人,不以名誉,必求其实。苟贤且材矣,必久其官,而众以为宜某职然后迁。其所荐引,人未尝知。寇准为枢密使,当罢,使人私公,求为使相。公大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邪!且吾不受私请。"准深恨之。已而制出,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准入见,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真宗具道公所以荐准者,准始愧叹,以为不可及。
铭曰: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相所黜升,惟否惟能。执其权衡,万物之平。
(节选自欧阳修《王公【注】神道碑铭》)
【注】王公:指北宋名臣王旦。去世后被追封魏国公,谥号“文贞"。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所虑者A政令B赏罚之C不当D臣备位E宰府F天灾G如此H臣当罢I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上表。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中“函"的词类活用相同。
B.殆,必将,一定。与《论语·为政篇》“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意思不同。
C.短,揭短,说坏话。与《屈原列传》“短屈原于顷襄王”中“短"意思相近。
D.其,代词,他。与《师说》“其可怪也欤”中“其"的意思和用法均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真宗对王旦非常赏识,认为他必将是创建太平盛世的辅佐良才,欧阳修在文中也以“烈烈魏公,相我真宗”对王旦予以高度评价。
B.王旦随皇帝出征澶州,后因留守东京的雍王急病,王旦被紧急调回代理留守事务,后皇帝班师回朝,王旦亲率子弟亲属到郊外迎接。
C.王旦用人不凭声誉名望,只依据真实才干;面对寇准的“深恨之"和“专谈卿恶”,王旦能公平任用,宽厚包容,足见其过人的雅量。
D.王旦在相位十余年,天下安定太平,内富足殷实,百官各司其职,外无夷狄侵犯。这些可作为“执其权衡,万物之平"评价的有力佐证。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
(2)公为人严重,可堪大事,避远权势,不可干以私。
14.王旦在回东京代管留守事务前,做了哪些部署安排?体现了他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0.DFH
11.B12.B
13.(1)现在反而归罪于人,凭什么显示诚信呢?况且火灾虽然有迹象,怎么知道不是上天的谴责呢?
(2)王公为人严肃庄重,可以承担大事,远离权势,不能用私事去请求他。
14.部署安排:
①奏请寇准前来,同皇帝商讨十日之内没有边防捷报时的应对策略。
②抵京后,直接进入皇宫,并且严格下令禁止消息传播。
人物形象:
①深谋远虑:考虑到战事可能出现不利情况,提前和真宗商议立皇太子之事,做好应对之策。
②沉稳睿智:回到东京后,他下达严格的命令,防止消息传播。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展现了北宋名臣王旦杰出政治才能和品格。材料一通过多个历史事例,展示了王旦的智慧与忠诚,如建议建立常平仓及处理火灾事件的稳重决策。他对待寇准的态度体现出他的宽宏与容人之量。材料二则通过欧阳修的评价,突出王旦公正、不徇私情的为官之道,以及对皇权的恪尽职守。整体来看,王旦是一位战略眼光卓越、为人低调且秉公办事的宰相,显现出熟稔权衡、维护国家安定的卓越能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忧虑的是政令赏罚不恰当。我在宰相的位置上,出现这样的天灾,我应当被罢免。
“政令赏罚之不当”是“虑"的宾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AB不断开,在D处断开;
“臣"是“主语”,“宰府"是“备位”的宾语,在F处断开;
“臣"是“罢免”的主语,主谓句构成完整句子,在H处断开。
故选D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名词作动词,上表;/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句意:他上表请求在全国建立常平仓;/用匣子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
B.“殆,必将,一定"错误。几乎,差不多;/疑惑。句意:一时之间几乎全没了;/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C.正确。句意:寇准多次说王旦的短处;/(上官大夫等人)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D.正确。代词,他;/语气词,难道。句意:他所推荐引进的人。/难道值得奇怪吗?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旦亲率子弟亲属到郊外迎接”错误。原文“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可知在郊外迎接的是王旦的子弟和家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归咎”,归罪;“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凭什么;“示”,显示;“宁……耶”,表示反问,怎么……呢。
(2)“严重”,严肃庄重;“堪”,能够;“避远”,远离;“干”,请求,“不可干以私”,状语后置,应为“不可以私干”,不能用私事去请求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及对人物进行评价的能力。
部署安排:
①接到命令,他请求真宗宣召寇准,向真宗询问“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得到真宗“立皇太子”的答复。他向皇帝奏请寇准前来,同皇帝商讨十日之内没有边防捷报时的应对策略,考虑如果战事不利,以防万一。
②回京到任前,“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他直接进入皇宫,并且严格下令禁止消息传播,这是为了稳定东京的局势,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人物形象:
①深谋远虑:王旦在接到代管留守事务的命令后,他考虑到战事可能出现不利情况,提前和真宗商议立皇太子之事,做好应对之策。这种对未来局势的预判和准备,体现了他深谋远虑。
②沉稳睿智:回到东京后,“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他下达严格的命令,防止消息传播,这种沉稳的处事方式,显示他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能够冷静应对,有条不紊地采取措施维护局势稳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旦字子明,宋真宗时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上表请求在全国建立常平仓,来堵塞兼并的道路。皇帝向来认为王旦贤能,曾感叹道:“为我带来太平的人,必定是这个人。"
契丹侵犯边境,(皇帝)跟随(军队)亲临澶州。雍王赵元份留守东京,遭遇突然的疾病。(皇帝)命令王旦快马返回京城,暂时代理留守事务。王旦说:“希望宣召寇准,我有话要说。”寇准到了,王旦上奏说:“如果十天之内没有捷报传来,应当怎么办?"皇帝沉默了很久,说:“立皇太子。”王旦回到京城后,直接进入宫中,下达命令非常严格,让人不能传播消息。等到皇帝返回,王旦的子弟和家人都在郊外迎接,忽然听到后面有侍从吆喝的声音,惊讶地看去,竟然是王旦。
皇宫中发生火灾,皇帝说:“两朝积累的财富,我从不胡乱花费。一时之间几乎全没了,实在可惜啊。"王旦回答说:“陛下拥有天下,所忧虑的是政令赏罚不恰当。我在宰相的位置上,出现这样的天灾,我应当被罢免。”接着上奏章等待治罪,皇帝于是下诏书责备自己,允许朝廷内外密封上奏谈论政事的得失。后来有人说荣王宫的火蔓延开来,不是天灾,请求把这事交付司法部门查办,应当处死的有一百多人。只有王旦请求说:“开始起火的时候,陛下已经下罪己诏告知天下,我们都上奏章等待治罪,现在反而归罪于人,怎么能显示信用呢?况且火虽然有迹象,又怎么知道不是上天的谴责呢?"应当治罪的人都被赦免。
寇准多次说王旦的短处,王旦却专门称赞寇准。皇帝对王旦说:“你虽然称赞他的优点,他却专门谈论你的缺点。”王旦说:“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我在宰相的位置上时间久了,处理政事的缺失必定很多。寇准对陛下没有隐瞒,更能显示他的忠诚正直,这就是我看重寇准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认为王旦贤能。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
材料二:
王公为人严肃庄重,可以承担大事,远离权势,不能用私事去请求他。在宰相之位十多年,对外没有夷狄侵犯的忧患,不使用武力,国内富足殷实,众多官员和部门都能胜任自己的职责,所以天下至今称赞他是贤能的宰相。王公在用人方面,不依据名誉,一定要求得有真才实学。如果是贤能并且有才能的人,一定让他长久担任官职,等到大家都认为适合担任某个职务后才升迁。他所推荐引进的人,人们不曾知道。寇准担任枢密使,当被罢免时,派人私下拜访王公,请求担任使相。王公非常吃惊地说:“将相的任命,怎么可以请求呢!况且我不接受私下的请求。”寇准非常怨恨他。不久皇帝的诏令下达,任命寇准为武胜军节度使。寇准入宫拜见皇帝,哭泣着说:“如果不是陛下了解我,我怎么能到这个地步!"宋真宗详细地说出王公推荐寇准的原因,寇准才惭愧感叹,认为自己比不上王公。
铭文说:威武的魏公,辅佐我的真宗。在宰相任免官员方面,只依据正确与否和才能。秉持公正的标准,使万物平衡。
(节选自欧阳修《王公【注】神道碑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守睢阳作
张巡①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②,分守若鱼丽③。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①张巡:唐朝名将,安史之乱时睢阳保卫战主将,后城陷,英勇就义。②侔:等同。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③鱼丽:即“鱼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来苦"突出战事的旷日持久,“孤”“危"二字极写睢阳城的孤立无援、危在旦夕。
B.虽身处敌军层层包围,诗人仍“时将白羽挥”,指挥若定,从容不迫,尽显儒将风度。
C.“裹疮"饮血”的细节描写极写战事惨烈,同时更突显了唐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精神。
D.“忠信"句写唐军将士虽然有誓死报国的忠贞决心,但也不免有难以对抗强敌的隐忧。
16.结尾二句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对睢阳这一战略要地日渐危险的担忧。
②对频繁进攻的敌人的刻骨仇恨。
③对自己能从容指挥作战的无比自信。
④对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的赞颂。
⑤对自己(将士们)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精神的坚信与赞叹。
⑥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为自己振兴国家的建议将“无人报天子”,从而也就无法实施感到遗憾。
【解析】
【导语】这首唐诗通过对战场环境和将士状态的描写,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睢阳保卫战的艰苦与壮烈。诗人张巡以蕴含深情的笔调描绘战场现状,前半部分用“孤城"合围”等词语渲染出城池的孤立无援及绝境。后半部分则突显将士们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如“裹疮犹出阵”,尽显忠诚和坚贞。结尾的无奈与悲凉之感则表达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尽忠之情,深具感染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理解能力。
D.“但也不免有难以对抗强敌的隐忧”错误。“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意思是忠诚守信应该难以被敌人战胜,坚定忠贞确实不可改变。一个“难敌”,一个“不移”,把诗人赤子爱国心给鲜明地烘托出来了。这句诗主要是强调唐军将士的忠信坚贞,并无难以对抗强敌的隐忧。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开头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写出了睢阳保卫战的时日已久和所面临的危机,四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座空城,日渐艰危。诗人不以漫长的“春来苦"为苦,而以睢阳这战略要地的“日渐危”为忧,表达了诗人对睢阳这一战略要地日渐危险的担忧。
②“屡厌黄尘起"句,写诗人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屡”字表明了敌人进攻的频繁,“厌"字则入木三分地绘出了诗人对叛军的义愤之情。
③“时将白羽挥”写作者指挥从容自若,五字是一洗战斗的血腥之气,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那仿佛诸葛亮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将风度。
④“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说明敌我双方攻守的阵势。敌人的包围圈步步缩小,如同“月晕"之箍月一般,水泄不通,这就愈显出了上文中的“孤城”之孤;而唐在城墙上以五人为伍分兵警戒,如同平地对垒的鱼丽阵容一样严整,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这就透露出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也说明了诗人作为统帅临危不惧,治军有方。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主要是为唐军广大将士雕像。“疮”字表示伤口决非新创,表明战事的艰苦卓绝,旧创未好又添新伤,“裹"字表明了将士不顾伤痛,带伤苦战。一个“犹”字,出神入化,成功地体现了将士奋战到底的坚强毅力。“饮血"者是指重伤员,战伤痛得他们流下眼泪,但听到战斗警报,他们同样拼尽全力爬上城头矮墙,竭尽全力防守。表达了诗人对唐军广大将士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战斗韧性的赞颂。
⑤“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是说自己誓死报国的意志也永远不会动摇。一个“难敌”,一个“不移”,表达出诗人对自己(将士们)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精神的坚信与赞叹。
⑥最后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是诗人在绝境中的感叹之辞,在孤城将陷、人将殉国之际,诗人感到自己死而无怨,遗憾的只是自己振兴国家的许多想法、建议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店前台接待合同管理办法
- 2025版跨境电商出口货物物流代理及国际分拨合同3篇
- 2024年自行车修理店买卖协议3篇
- 车展中心消防系统升级投标方案
- 亲子教育房产交易样本
- 医疗设备采购招投标避坑指南
- 2025CD光盘加工复制合同模板
- 2025年度餐饮管理合同主体变更及服务质量协议3篇
- 博物馆消防设施改造合同样本
- 防洪控制工程合同范本
- 【8地星球期末】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智育联盟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 【8物(科)期末】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卷
- 2023-2024学年沪教版(上海)七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复习题
- 国家安全知识教育
- 2024-2030年中国停车场建设行业发展趋势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物业管理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3.5亩生态陵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家开放大学24237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统设课)期末终考题库及答案
- 北京邮电大学《数据库系统》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离合器制造行业运行动态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