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冰川地貌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冰川地貌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冰川地貌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冰川地貌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冰川地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冰川地貌必备知识1:地貌部分学习的一般思路如何复习外力作用部分的内容?一幅特定的地貌景观图说特点如何用准确的术语描述出这一地貌景观的特点?判类型这一景观属于侵蚀地貌还是堆积地貌?这一景观的主导外营力作用是什么?推分布世界范围什么样的区域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观?为什么这一区域会出现以此种外营力为主导的地貌?这和当地的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什么关联?析成因如何准确地叙述出这一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要求最高)1.冰川形成与类型1冰川的形成终年积雪冰川冰冰川运动粒雪升华结晶雪花棱角消失压力、温度反复冻融压力(重力)①终年积雪

粒雪雪经过融化、冻结等作用逐渐地转变成粒雪,密度增大②粒雪冰川冰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反复冻融,逐渐变成冰川冰,密度增大③冰川冰冰川冰川冰在重力和上覆冰雪的压力作用发生运动,最终形成冰川。2冰川的类型①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它面积广,厚度大。如冰川中心凸起形似盾形的,叫冰盾。还有一种规模更大的、表面有起伏的大陆冰体,叫冰盖。(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盖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冰盖。)特点:冰的厚度大;地形对冰川的发育影响不大;主要补给区位于冰盾的中部;从中部向四周陆缘呈辐射状流动1.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分: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2冰川的类型②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纬和低纬高山地区。但可以在雪线以下存在,雪线以上为堆积区,雪线以下为消耗区,由冰川主流和分支流组成(类似河流的干、支流)。1.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分: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2冰川的类型大陆性冰川(冷冰川)发育在降水较少、气温低的大陆性气候地区,我国西部大陆内部和中亚的一些现代冰川属这种类型。根据定义,思考大陆性冰川在冰雪累积和消耗,冰川运动强弱、地质作用等方面的特点?大陆性冰川收入少,支出也少,冰雪累积和消融的速度慢;冰川运动相对较弱,因此冰川地质作用微弱,堆积地貌发育,冰舌末端位置较高,远离森林带。2、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2冰川的类型海洋性冰川(暖冰川)指受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速度快。其冰川运动频繁,由此多引发自然灾害。降水的影响常超过气温的影响,雪线高度也较低。(我国西藏东南部和阿尔卑斯山的现代冰川都属于这种类型。)冰川地质作用强烈,侵蚀地貌发育,冰舌末端常可伴入下方的森林之中。2、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2.冰川侵蚀地貌1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冰川的侵蚀方式可分: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拔蚀作用: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基岩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磨蚀作用:是冰川运动时形成底部滑动,使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像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擦痕和磨光面。冰斗2.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U形谷峡湾作用表现: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作用结果: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刃脊、羊背石、“U”型谷、冰蚀湖;峡湾。分布地区: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角峰、刃脊、冰斗冰川侵蚀地貌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冰川消退后,冰斗内往往积水成湖,叫冰斗湖。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受多方向的侵蚀后退,峰高顶尖,为角峰。常见三角金字塔型(表明有三个冰斗侵蚀)。相邻冰斗之间的刀刃状,受两个方向的侵蚀,薄如刀片,为刃脊。角峰刃脊冰斗围椅状2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及冰斗湖冰斗:初期的积雪洼地→经过反复冻融风化,洼地加深,发育成冰川,冰川运动产生拔蚀作用→成为冰斗。冰斗湖:山地冰川侵蚀成的冰斗中积累冰川融水而成的湖泊,冰斗湖的位置曾经有冰川存在,多个冰斗上下相连,有时成串珠状。U形谷冰川侵蚀地貌当冰川占据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后,由于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巨厚的冰川像推土机一样,把松动的石块挖起并带走,U型谷是由流动冰川不断侵蚀山谷底而形成的。U形谷峡湾的形成过程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冰川作用,使冰川谷下切、展宽冰川消融,形成U形的冰川谷海水入侵,U形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两侧平直、崖壁陡峭、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陡峻幽深峡湾地貌描述特点:冰川消融后,海平面上升,淹没部分冰川谷,形成峡湾地貌峡湾的形成原因冰川侵蚀地貌峡湾峡湾的分布(中高纬的沿海地区)峡湾地貌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①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海洋运输业;②有利于海洋渔业生产;③独特的海岸风光,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由于冰床上的岩层往往是软硬相间分布,且侵蚀作用和其他对地面塑造的作用(如风化作用)也会同时存在,因此,相比软的岩层,硬的岩层,抗蚀能力更强,保留的物质多,看起来会更高一些,就形成部分被保留下来的微微凸起的石质小丘。这个“羊背石”,应该是属于比较硬的岩层了,就像是趴在地上的小羊羔,不仅长得可爱,而且还非常的顽强。迎冰坡(向冰川上游的一坡)——在冰川的磨蚀(刨蚀)作用下,坡长而坡面平缓,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迹背冰坡(向冰川下游的一坡)——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拔蚀、掘蚀)作用下,坡短而坡面坎坷不平,形成锯齿状的陡坡。冰川侵蚀地貌(基础)

类型形成过程景观地貌特点冰蚀地貌冰川自身重量和冰体运动使底床基岩破碎。冰雪融水渗入节理裂隙,时冻时融,使得底床岩块不断破碎,冰川像推土机铲土一样,把松动石块挖起,与冰川冻结一起带走,因挖蚀作用产生的碎屑,冻结于冰川的底部,成为冰川对底床进行刮削、锉磨的工具冰斗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角峰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形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刃脊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冰川谷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峡湾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3.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地貌—冰碛物冰碛物的定义:所有被冰川搬运和沉积的松散碎屑物都称为冰碛物,按照其所在冰川中的位置,又分为侧碛、中碛、内碛、底碛、终碛等。冰碛物的特征:①大小混杂,无分选性;②棱角分明,磨圆性差;③不具层理构造;冰川上伏压力巨大,因此冰碛物比一般的沉积物更紧实。冰川堆积冰碛垄是冰碛物堆积成的垄岗状地貌,顶部凸起、两侧有一定坡度,是古冰川的冰舌曾在此停留的痕迹,规模有大有小,高度约30~200米,长度为数百米~数百千米。冰川在运动中,会挟带大量的砂石,而且离冰川中心越远,冰川运动的力量越弱,这些被挟带的砂石会发生垄岗状堆积。根据堆积位置,冰碛垄可分为侧碛垄(冰流两侧的堆积体)、中碛垄(两只冰川汇合后,交界处的堆积物)、终碛垄(冰川末端形成的堆积物)。冰碛垄的作用1.判断冰川移动方向终碛垄剖面图,内缓外陡、内低外高。冰川移动方向(红色箭头)和终碛垄的延伸方向(蓝色曲线)垂直,且从地势高处顺势向下移动。冰碛垄的作用2.推测气候变化情况和冰川的进退范围①如果某区域,只形成了单一冰碛垄,则可以说明该区气候稳定(变化不大),冰川面积变化不明显。因为冰川面积稳定,才可以提供大量的冰碛物在同一位置堆积,在这段时间内只形成一条冰碛垄。②如果气候变暖(有变化),冰川后退(面积缩小),会在离山顶更近的地方再次形成冰碛垄,所以这个区域内,可能会出现多条冰碛垄。下图中①先形成,冰川后退,依次形成范围更小的②和③,说明下图区域经历了两次气候变暖的过程。冰碛垄的作用3.冰碛垄和冰碛湖的关系当冰川消融时,流水顺势流淌,冰碛垄成为天然拦水坝,冰川融水逐渐累积,形成冰碛湖。在冰川融水的补给量较大的春夏季,如果湖水水位高于冰碛垄,则会发生湖水外溢,甚至有可能冲毁冰碛垄,出现决堤,继而引发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冰碛湖形成示意图冰碛地貌冰碛丘陵描述特点:波状起伏的丘陵剖析成因: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等冰碛物沉落到冰川谷底,称为“基碛”,受下伏地形影响,形成高低不平的丘陵北欧、东欧平原上分布着许多冰碛丘陵,这是在第四纪冰川消退时形成的“鼓丘”鼓丘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缓。冰川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突起的基岩阻挡时,冰川搬运能力减弱,冰碛物便在基岩前挤压堆积,向高处逐渐堆叠形成较陡的坡面。当冰碛物越过基岩后,继续在背冰一侧堆积,形成了较缓的坡面。3其它相关地貌—蛇形丘蛇形丘的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3其它相关地貌—冰塔林由于冰川各部位运动速度不同造成冰川表面出现裂隙而中低纬度地区直射的阳光又不断将这些裂隙加深最终发育出一个个冰塔3其它相关地貌—冰塔林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发育形态多姿的冰塔林,冰塔高度为数米至30多米不等,其形貌如丘陵或金字塔。冰塔林是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形成的裂缝和裂隙,在特定的气候条件发育而成的特殊地貌。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不易形成冰塔林。据统计,过去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千米缩减至4.5万平方千米,退缩幅度达15%。下右图为冰塔林景观图。(1)推测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山谷冰川上的冰塔林的发育过程。①冰川多裂隙;②极强的太阳辐射使冰面的温度升高,冰川的融水侵蚀、下切作用强;③末端被分制成一个个冰块,称为冰塔,成群出现的冰塔为冰塔林。冰川堆积地貌(基础)

类型形成过程景观地貌特点冰碛地貌冰碛物随冰川衰退而堆积下来冰碛丘陵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动的物质形成高低起伏的形态终碛垄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内侧缓,外侧陡,相对高度因地而异冰水堆积地貌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冰水扇融水河流带泥沙堆积,多个冰水扇连成一片形成外冲平原蛇形丘狭长、弯如蛇的高地。主要是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砾堆积而成,有一定的磨圆度,发育冲刷、填充物构造,呈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两坡对称冰碛湖冰积物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