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节元代散曲一、概念:散曲亦称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等,是民间长短句歌词在宋元时期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入乐的诗歌形式,主要流传在北方故也称北曲。又由于散曲最初主要在市民中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也叫“叶儿”。包括小令、套数和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一)小令:是独立的只曲,原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句调长短不齐,且有一定的腔格。它和词的不同有以下几点:1、用韵加密,几乎每句都要押韵;而且平上去三声互叶,不像诗词一般平仄韵不能通押。2、没有双调或三叠、四叠的调。3、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本调之外加衬字。(二)套数:沿自诸宫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三)带过曲:介乎小令和套数之间,原是同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子。带过曲也有三支相连的,但比较少见。二、散曲的内容:大多是歌唱山林隐逸和描写男女风情的作品,其中虽有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的一面,但也不同程度的表现1了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和追求色情的低级趣味。
少数作品接触到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疾苦,也揭露了元代的残暴统治,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此外,还有一些写景咏物的小令,清丽生动,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三、散曲的渊源其渊源有四:其一,对中国古代“曲”的发展。曲即乐曲,是可供歌唱的歌词。其源起很早,《文选·对楚王问》记宋玉对楚王言《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时称“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就说明战国时,“曲”已有文献记载可征。曲的特点是句式参差不齐,便于歌唱,先秦《诗经》,两汉乐府均可视为曲之滥殇。至两宋词而大盛,宋词可入乐歌唱,白石道人十七首旁注工尺之词即是一证。金元之际,元曲则在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一代文学之胜了。其二,远承唐代的清乐、燕乐,即唐时在中国南部、北部流行的音乐。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收录元曲牌共三百三十五支,后人对这三百余支曲牌逐一考证溯源。据清人凌延堪《燕京考原》,将其归入南曲者,则源之于唐之清乐,远承南朝宋齐梁陈之乐;归入北曲者,则源于唐之燕乐,远承北朝北周北齐之乐。另外,尚有2源于少数民族歌曲曲牌者,如《魔合罗》、《风流体》等。其三,直承唐宋词。元人散曲与唐宋词渊源极为明显,曲牌相同者甚多,如《人月圆》《满庭芳》《忆王孙》《落梅风》等,仅在格律、字句上有别而已,致使后人词集、曲集中词曲有杂。甚至清人万树名重一时,为倚声家所重的《词律》一书,亦所不免。其四,继承宋代歌舞剧曲,这在元人攻曲中的套曲上表现出来,它与南宋歌舞剧的《赚词》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赚词同样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尾声]作结,如《诗林广记》所载的一套《中吕宫·圆月圆》,仅其结构不如散曲、套曲的曲紧密而已。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于此考证十分精密。四、散曲的兴起原因散曲的兴起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宋词的衰微和诸宫调的出现。词作为“别是一家”的新诗体,自中唐步入文坛以后,两宋高度发达、名家辈出,南宋以来,“词之能事毕矣”。(《汪林《词综序》》,宋词的衰结为元曲跻身文坛创造了良好的文学条件,这是文学发展新陈代谢规律的一种反映,民间的“俗谣·俚曲”经民间艺人的传播迅速流行。北宋神守的熙宁、元丰至哲宗的元祐年间(1068—1086),诸宫调产生。3“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王灼《碧鸡温志》)。诸宫调又名“掐弹词”,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牌合成一套,再联结多套。散文歌词恶化杂,说唱皆可,由琵琶伴奏。故名。它的产生,对元曲极有影响。
其二,异族音乐与华夏音乐的交汇,这是客观环境促成元曲成熟的重要条件。北宋末年,北部中国战争频仍,金人攻陷汴梁,入主中原,随之是蒙古灭金,使外族音乐随着战争得到大量输入的机会,原有的华夏音乐则大受影响。散曲与音乐的关系,较之词更有为密切,外族音乐输入,就出现了“胡乐番曲”以事新词的条件。正如王世遇《曲藻序》所言:“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曹杂姜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其三,文人的重视和提倡。“俗谣俚曲”在民间广泛流行和诸宫调的兴起后,均因文人染指而迅速成熟。金代诗人元好问就写过《喜春来》等小令,成为散曲进入正式诗坛的标志。《阳春白雪》选的《干荷叶》亦表现出散曲由“街市小令”过渡到文人创作的变化。
[干荷叶]干荷叶,水上浮,渐渐浮将去。跟将你去,随将去。你问:‘当家中有媳妇’?问着不言语。质朴俚俗,木质无文,显示出民间创作的色彩。文人创作却大有变化:4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刘秉忠《干荷叶》)。
同样,质朴浅近,平白晓畅,却无俚俗语之气,以干荷叶起兴,流露出文人悲秋的意绪,颇有苍凉的意境。至于诸宫调,金章宗时,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形式相当完美,人称“董西厢”更是说唱文学体的优秀作品了。五、散曲的体例散曲包括小令、带过曲、套数。小令是独立的支曲,形式短小,通俗灵活,由“俗谣俚曲”发展而来,王骥德《曲律》谓“盖市井所唱小曲也”。带过曲是连用两支或三支(以三支为限),同一宫调的小令写景状物,寄怀抒情,故不能随意联缀。如[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它是小令一种灵活的表现形式。小令重复使用,后一支可省称为幺篇,简称“幺”。套数源于诸宫调,又名套曲、散曲、或大令,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牌联缀而成,多少不拘,结尾须用[尾声]以示套曲音乐结构完整。散曲的用韵,首先可另加衬字,即在曲律规定的字数之外另加衬字,衬字不定多寡,不定平仄,只不能加在句尾,这是曲韵在中国韵文史上最独特之处。次为平仄通押,平上去通叶,论者认为这也是中国韵文在形式5上的一种解放。
再次是不避重韵,可以在同一散曲中出现相同的韵脚字。最后,须一韵到底,不能在曲中转韵。学人对曲韵赞美备至。称其“十分曲合语吻,亦即十分曲达语情,此亦为他种长短句所不可及,而独让之与金元之曲者”。(任半塘《散曲概论》)六、散曲的语言、风格特点。语言上,散曲大量运用白话口语和方言俗语,并常常逞才弄巧,有许多巧体。风格上,散曲外露显直,极情尽致,具有活跃、泼辣的特点。七、元代散曲作家作品
作者名姓可考者,《录鬼簿》载一百八十七人。近人任讷《散曲概论》考定为二百二十七人。就其社会身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出身于书会才人的作家。代表人物为关汉卿、王和卿,代表作品分别为《中吕·一枝花》不伏老、《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一类是平民及胥吏作家。这类作家以白朴、马致远等人为主要代表。一类是达官显示宦作家。这类作家以卢挚姚燧为代表。卢挚散曲的题材以咏史和隐逸两类为最多。无论抒发世事兴衰变幻之衰愁,或是表现田园山水之趣,大概不出中国古代土大夫“儒道互补”6的精神范围,倒是一些写景状物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姚燧散曲在取材、内容等方面与卢挚大体相同。有相当数量的隐逸之作,尤其是表现男女恋情之作,巧妙、委婉、细腻,明显地表现出受诗词影响的痕迹。元人散曲作品流传至今者,小令三千八百余首,套数四百七十余套。元散曲的创作分期历从三期说,即由《录鬼簿》之“前辈已亡名公,方今已亡名公,方今才人名公”具体衍化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之蒙古时期、一统时期、至正时期。即初、中、末三期。初期(蒙古时代),从元蒙初称蒙古至改国号为元(1206—1271),乃至灭南宋(1279),元人散曲兴起,创作中心在大都,作家多为北方人,创作网络质朴通俗,元曲中的重要作家马致远、白朴、贯云石、张养浩等均活跃于这一时期。中期(一统时期代),从元世祖至元到元顺帝后至元(1264—1341)。南宋已亡,繁华的江南成为文人菌集之地。此期散曲创作中心转移到临安,作家多南方人,创作风格典丽雅正,精工储蓄,诗词化倾向日益明显。重要作家有乔吉、曾瑞、睢景臣等。
末期(至正时期),即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共二十八年,元蒙统治岌岌可危。此期散曲家承中期之余绪,以婉丽为归,但却出现了重要作家张可久,并出现了散曲专集,对于保存7元散曲资料,颇有意义。重要的元人散曲选集有杨朝英的《太平乐
府》、《阳春白雪》,有胡存善的《乐府群玉》,无名氏的《乐府新声》,都是元人选元散曲的重要选本。至于散曲创作分期,亦有根据元散曲创作风格的演变,以元成宗铁穆尔大德四年(1300)为断,例分前后期了。(一)马致远和前期作家1、马致远。著名的元杂剧作家,也是有元一代的散曲大家。现存后人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小令一百零四支,套数十七套,共一百二十余首之多。其散曲内容狭窄,不外是怀古、叹世、写景、男女恋情等。即使如此,也有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对争权夺利的揭露,对“硬将心似铁”的守财奴的批判,对怀才不遇的悲歌,“因煞中原一布衣,悲!故人知未知,登楼意,恨无上天梯”。以及对“和露折黄花,带霜霜紫蛋,煮酒烧红叶”的田园生活的响往,闪现出一丝积极的思想意义。作为散曲大家,马致远散曲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炼句用字,极下功夫,形象捕捉,鲜明准确,如表现对丑恶现实的愤慨,则是“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表现对情人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思绪,则是“剔银灯欲将心8事写,长吁气一声吹灭”。至于写情寄怀,情韵天然,遣词造意,
则情景交融。如写闲适恬淡的襟怀,一如“利名竭,是非绝。红尘不向门前惹,绷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竹篱茅舍”。一派天然情趣,令人神往。其散曲语言以凝炼生动、本色自然,声调则铿锵有力,和谐,浏亮见长。最著名的有散套:《双调·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写秋寄意,各有千秋。至于后者,通过一幅静谧苍凉的秋郊夕阳照图,烘托了天涯旅人的悲凉、落拓、孤寂的情怀。形象鲜明,寄意深远。“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被誉之为“秋思之祖”成为元人小令的代表作了。前人对马致远散曲的评价很高。朱权《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朝阳鸣风,典雅清丽”。周德清《中原音韵》亦称其“韵险语俊。谚曰百中无一,余曰万中无一也”。以元杂剧擅名的关汉卿白朴、王实甫也以散曲闻名。关汉卿的散曲洒脱豪放,更追求自然通俗的本色美,其散套《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宣称自己“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则除是净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表现了坚韧顽强,反抗封建统治的坚强性格。9王实甫仅存的散套《商调·集贤宾·退隐》则表现出了对社会险恶、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进一步朝气坤大,饶一着万虑休,怕虎狼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白朴的散曲,亦有同样的情调,《寄生草·劝饮》称“炳淹两个功名字,醅瀹千古兴亡事,麦埋万丈虹霓志”。《喜春来,知机》“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表现出一种不满现实,又不愿与之同流合污的消极退避的生活态度。写景文字,则是“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青山绿水,白苹红叶黄花”、“啼莺舞燕,小桥流水冰红”,色泽明艳,细致工丽,清新活泼,别有韵致了。2、其他作家。前期作家中,两位显宦的散曲颇引人注目。(1)姚燧(1239—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存《牧庵集》。宋廉撰修《元史》,称其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春容盛大,有西汉风”,在正统文坛很有地位。姚燧的散曲,却颇有情致,语言浅显轻灵,格调活泼清新,扫尽了诗文中的道学气。如《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10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如此本色自然,委曲尽致的元人小令,很难想象竟出自一位像姚燧这样的道貌岸然的理学名家笔下。另一支《凭栏人·本意》“两处相思无计留,君上孤舟妾倚楼。这些兰叶舟,怎装如许愁?”同样具有言情细致,婉曲轻灵的特点。(2)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人,曾任礼部尚书,监察御史等职,至治无年,罢官归隐。系元代名臣,明张纶《林泉随笔》说他“竭忠徇国,正大光明,无一行不践其言”。天历二年,重征为陕西行台中函,治旱救灾,赈济灾民,到任四月,劳累死。谥文忠。有《归田类稿》二十五卷。散曲存《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存小令一百五十八支,套曲二。张养浩的散曲,能以曲写怀,表现他的政治抱负,对国计民生颇为关注,对人民疾苦,有较多的同情,在前期作家中,散曲内容充实具体。即使写退隐,如《朝天子》“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满地白云,东风吹散,却遮了一半山。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哪一个无忧患”,表现了无论进退荣辱,均“忧患”国家大事的政治家的胸襟怀抱。再如传统的怀古题材,如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西》,“望西都,意知厨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则表达出了无时无地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名臣风范,揭示了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遭受苦难的仍是劳动11群众这一历史真理。思想意义十分明显。其散曲以白描为主,语言浅显平易,自然流畅,气势沉挚浑朴,言情之作则颇有飘逸婉丽的情韵了。如《殿前欢》“可怜秋,一廉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旭台,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也凝愁。”(二)张可久和后期作家1、张可久:字小山,庆元府人(今浙江宁波),生卒年不详。在十四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其文学上的活跃时期。其生平仅据《录鬼簿》知其“以路吏转首领官”,明李开先注云:“即所谓民务官,如今之税课局大使。余者均难以确考了。其仕途不得志,人生底事辛苦,枉被儒冠误”(《齐天乐》)。寄情山水,足迹遍及湘赣闽皖江浙诸省,晚年则久居西湖。他以毕生精力进行散曲创作,在元代曲坛,声誉颇高,成为后期散曲创作的主要代表。今存散曲前、后、续、别四集,即《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新乐府》四集,收小令750支,套数80。近人辑佚共得小令855支,套数9套。
张可久散曲值得注意的是,一是集中颇多分韵分题之作,如《分得金字》《席上分题》《湖上分得诗字韵》等。说明后期散曲格律日趋严密,成为文化文字游戏的重要表现手段,亦成为文人干12世应酬的工具之一。如《梅元帅席间》《酸斋学士席上》《红梅和疏斋学士》等。二是极力运用诗词句法,注重形式格律,讲究字面句法,力求精工骚雅。字琢句炼,精雕细刻,以“雅正”的风格,使散曲与正统的诗诗并列,表现出日益诗词化的倾向。故而颇得明初正统文人宋廉等人青睐,视《小山乐府》为乐府正音,替他结集出版。张可久存作虽多,但生活内容狭窄,集中散曲,多是写景言情,赠答送别,泳物寄怀等。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其艺术风格,虽推动了早期作家的浅显自然的本色美,但仍有独特的成就,不失为散曲名家。张可久散曲具有一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的情调。他努力把婉约词家的传统手法运用于散曲之中,追求华美典雅,讲究清新、婉丽,融诗、词、曲句法于一炉。如《喜春天》:“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写得清丽典雅,和宋人婉约词无异。再如《凭栏人》“莺羽金衣舒晚风,燕嘴香泥沾乱红。翠廉花影重,玉人春睡浓”,对仗之巧,平仄之当,琢炼之工,显示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对声音、格律、形式的追求。前人称其“丽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宋唐之秀”(许光治《江山风月谱序》)。是准确的。13
2、乔吉(1280—1345):字梦符,号笙鹤翁,星星道人。太原
人,流寓杭州。是后期另一重要的散曲作家。《录鬼薄》称其“美容仪,能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穷愁潦倒,“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其散曲元、明时有《星星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近人辑为《梦符散曲》三卷,收小令二百一十二支,套数十套。存目之富仅次于张可久。乔吉散曲与张可久齐名。其创作题材与张可久相类,但在抒写怀抱,表达穷愁落拓的心情时,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啸傲风月的愤激,“不占龙头选,不入名贤传。时时酒圣,处处诗禅。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切月四十年!”(《缘么启蒙·自述》)。再如“肝肠百炼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升平乐·悟世》):“世情别,故交绝,床头金尽谁行借?今日又逢冬至节。酒,何处赊?梅,何处折?”(《山坡羊·冬日写怀》)均有潦倒却不失旷近,穷愁却依然傲岸的反传统情味。其艺术风格也以婉丽雅睚为归,但字斟句琢,追求音调的合谐之美,点化诗词名句,时有想象奇特方面,却能自成一格。如被今人贬为文字游戏的“鸳鸳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14人”。(《天净沙·即事》),这支小令,全用迭字组成,写三春景
致,别具情趣。亦可见基在字句的表演炼与音调的和美上所下的功夫了。再如《水仙子·重观瀑布》:“天要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为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较之“飞流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然俊朗,同样想象奇兀,别有一种清异,壮丽的意境。明李天先评张可久、乔吉为曲坛的李贺、李商隐,如就其在元散曲的影响而言,虽言过其实,但也高度肯定了他们的创作成就。
3、贯云石和徐再思(1)贯云石(1286—1324):畏整形儿人(即维吾尔族),号酸斋,又号芦花道人。“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氏,名小云石海涯”。(蒋一癸《尧山堂外纪》),以精通汉民族文化著称。其散曲亦颇引人注目。近人辑有《酸斋乐府》行世,收小令89支,套数9套。其散曲寄怀写情,豪放飘逸,《太和正音谱》评其如“天马脱羁”。描写江南风物时,却又华美工丽,清润细密,柔美动人,如《殿前欢》“隔廉吸,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栏干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虽社会意义不大,刻画江南春景,美丽如画,却给人以美的享受。15(2)徐再思号甜斋,以散曲名,有《甜斋乐府》行世。徐再思散曲以清丽秀雅、婉约精致见长。其《阅金经·春》“紫燕寻旧垒,翠鸳暖沙,一处处比杨堪系马。他,问前春洒酒家。秋千下,粉墙边红杏花”。写三春景致,明丽清雅,并一笔带出游人对前春情事的追寻,美丽而耐人寻味,有崔护“人面桃花”之意而更婉约秀美,含蕴动人,表现出后期散曲诗词化的特点,后人将贯云石、徐再思散曲合编一集,名为《酸甜乐府》。4、睢景臣和刘致这是两位存作不多,却在元散曲创作上很有特点的散曲作家。(1)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平不详。《太平乐府》选的一套《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系其代表作。套曲借歌咏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富贵还乡”的历史题材,通过普通村民迎驾的忙乱,对皇帝仪仗队伍的无知,拜谒刘邦时的情绪空变,辛辣地嘲讽了封建帝王作威作福、装腔作势的丑态,把一墓高祖还乡的隆重盛典变成了一出滑稽剧,把刘邦从神圣庄严的帝王华误用中拉下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