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4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素养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4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素养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4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素养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4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素养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14当代中国的外交课后素养落实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后素养落实(十四)当代中国的外交1.1950年2月的中国与苏联缔约谈判中,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感到很惊异”,甚至质问他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周恩来的坚持,表明新中国()A.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B.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C.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D.建立了联合反霸统一战线B[依据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的立场让苏联代表认为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可知,虽然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周恩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B项。]2.下面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D.中国坚持“一边倒”的外交战略C[由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在此时期建交最广泛的地区是东欧,结合此时期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可知,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关系上,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发展,故C项正确。]3.1954年10月,周恩来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假如情愿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新中国()A.在外交上逐步淡化意识形态B.持续了革命年头的思维方式C.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D.主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A[依据材料“1954年10月”“美国假如情愿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新中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确定与哪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同等友好作为标准,故A项正确。]4.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样、增进友情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胜利的根本缘由是()A.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气的减弱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D.与会国家敬重了文明的多样性D[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帝国主义和殖民力气的减弱不是万隆会议胜利的最主要缘由,故B项错误;是否有进步国家的参会也不属于主要缘由,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方针敬重了文明的多样性,得到各国的支持,故D项正确。]5.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在机场对周恩来总理说:“我是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起先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美两国携手建立多极化格局B.中美两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C.中美两国之间消退了一切分歧D.中美两国关系起先走向正常化D[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体现出中国和美国由敌对关系起先走向正常化,故选D项;世界多极化是指二战后在美苏两极对立的格局之下,出现的影响世界的多个力气,并不是中美两国携手建立的,解除A项;中美两国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解除B项;尼克松访华只是标记着中美两国由敌对走向友好,并不是消退了两国之间的一切分歧,解除C项。]6.1979年以来,中国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干脆投资20343亿美元,设立近100万家外商投资企业。这表明当代中国外交追求()A.独立自主 B.互利共赢C.天下为公 D.世界和平B[中国吸引外商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目的是追求互利共赢,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推行独立自主,解除A项;材料内容与天下为公、世界和平无关,解除C、D两项。]7.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全部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A.中国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B.中国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详细表现为不结盟D.中国主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模式B[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多边外交涉及多个国家,要求参与各方求同存异,限制相互间的冲突冲突,做出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主动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多边外交的重要体现,多边外交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增进了国际合作,一方面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主动贡献,故选B项。]8.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是新中国外交中的一些重要事务,其中结论与史实相符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制定放弃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冲突和分歧C尼克松总统访华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有利于维护地区军事平安与促进经济合作D[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不相违反,A项不符合史实;最终解决了万隆会议与会国的冲突和分歧的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B项不符合史实;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复原是1971年,C项不符合史实;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成为解决合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环境等各种平安问题的关键组织,故选D项。]9.《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24年至2024年合作纲要》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够加强边疆地区军事互信,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这反映出当代中国外交致力于()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努力与周边国家建立稳固的军事同盟C.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D.实现边疆地区军事政治一体化C[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主导建立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能够加强边疆地区军事互信,打击恐怖主义、分别主义和极端主义,反映出当代中国力图构建新兴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故选C项;上海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解除A项;上海合作组织不属于军事同盟和军事政治一体化组织,解除B、D两项。]10.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北同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向南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携手,向西同中巴经济走廊联通,再向西同欧洲重振辉煌的幻想交汇,同时和非洲各国恒久做牢靠挚友和真诚伙伴。这反映出我国外交()A.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不断发展B.多边外交得到不断发展深化C.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更加巩固D.重视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B[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有利于深化多边外交,故选B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世界大国,解除A项;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国家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解除C项;非洲国家不是中国的邻国,解除D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内瓦会议召开以前,中国政府就确定在会议之外与英国代表进行接触。会议期间,英方对中方释放出较为友好的看法,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抓住机遇,与英方进行频繁接触,这种做法对1954年6月17日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起了促进作用。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随后在英方盛情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摘编自邓力《日内瓦会议与中国外交》材料二20世纪80年头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改变。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既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也没有像自由主义预期的那样发生根本的身份转变,而是创建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对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和贸易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深刻改变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摘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英关系的改变及其主要影响。(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并谈谈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相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改变”,依据材料一“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可知,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其次小问“影响”,结合中国受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孤立、敌视以及中英两国政治关系缓和对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外交政策”,依据材料二“创建性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回答即可。其次小问“相识”,可以从中国的政治体制与外交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途对外交的影响等方面,并结合当今中国的外交策略来回答即可。[答案](1)改变: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影响:中国进一步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孤立;促进了中英经济贸易的发展;推动中国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不结盟外交;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相识:必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中国外交的胜利实践离不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精确把握时代的特征;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间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12.“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情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牢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应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A.有利于中苏共同应付外来侵略B.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C.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D.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限制D[A项与材料中“共同应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相符,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中“争取世界和平”相符,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中“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相符,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条约解决的是中苏问题,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限制加强无关,D项错误,符合题意。]13.“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起先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记”。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当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D.参与1955年的万隆会议A[依据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起先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记”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重要标记,故A项正确。]14.下列不同年头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头末建交状况的是()ABCDB[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20世纪60年头末,美国接着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严峻恶化。因此中国实行了“争取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任务,即争取广阔的亚非拉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其次个图与之相符,故选B项。]15.非洲吉布提保障基地是我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它将更好地履行起在亚丁湾、索马里海疆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材料表明当代中国外交()A.促进新型区域合作 B.从“防”向“攻”转变C.成国际交往典范 D.提倡维护世界和平D[材料“亚丁湾、索马里海疆护航以及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等国际义务”体现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是维护世界和平,故D项正确;“新型区域合作”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从“防”向“攻”转变不是中国外交目标,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1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见、亚信峰会,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A.致力于加强亚洲各国的合作B.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D.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B[依据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当今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决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决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故B项正确。]17.(2024·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头,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非常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头,随着中苏关系日益惊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头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确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确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沟通活动快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全部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由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平安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述20世纪50—70年头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改变及其缘由。(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20世纪70年头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解析]第(1)问,与民主德国关系的“改变”,依据材料一“20世纪50年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