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东西,旧时的礼有更多的残酷成分。费孝通说,孔子虽然有恻隐之心,也没有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这和法律中的惩罚功能大概是一致的,是以一种强制力维持一种秩序。那么,礼和法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中经验的累积和调整,是在人们相互配合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中发生的,不是个人自行规划的,而是实践先于规范、然后累积的文化。这种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没有哪个社会没有传统,即使现代社会也离不开传统,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其实,法治本身也可以成为传统。不过在前现代的乡土社会里,传统文化的力量更大、更重要。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变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因为环境变化的缓慢,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也就变化很小了。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有什么变化,但是变化缓慢并不等于不变化。宋朝的社会生活与唐朝的就很不一样,唐朝的文化就比宋朝的文化开放得多。这就是说,传统社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因为其变化缓慢,对一代人而言,几乎感受不到,能够赶上改朝换代大变革时代的人毕竟是少数,总体文化是“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传统社会中,想做点改革,难乎其难,即使环境变化了,要求新文化适应新环境,传统也是惰性极大,阻力重重。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遇到个什么事,我母亲没有经历过的,就去请教我奶奶,看她老人家经验多,是否有应对措施。这是靠“老辈子人积累的经验”。费孝通也举了一个他经历的“传统土方治病的事情”: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是地方性知识,因为“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不需要到卫校里去学习,也不必懂其原理。“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这个“不必问理由”大概也是中国难以产生现代科学的缘故。礼治就是这种因循了传统的行为模式,形成了社会秩序。“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这种传统的方法,不究其理由,只管其效果,因其“灵验”,还产生了某种敬畏或者迷信,“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而现代的法律,都是有法理依据的,不是仅靠传统加上神秘色彩,就可以形成应付社会秩序的办法。对传统的敬畏,会转化成一套礼的“仪式”。“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本身就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通常我们说“礼仪”。“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虽然是靠着传统力量来实施的,但是它主要是把传统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和规范取向。因此,费孝通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但是,我怀疑对于那些如殉葬的礼,被活埋者也会主动?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对这种从现在人道主义角度看不人道的“礼”,是被迫的,甚至强制执行的,如同法律的强制执行一样。费孝通说:“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我想这种礼大概是周代别尊卑的和交往礼节性的“礼”,不是不人道的“礼”。但是,后孔子时代,礼是在不停地演化着的。不管怎么说,这种乡土社会的秩序,就是靠着这些“礼”来维护着的。比如家族祭祀,就是一种“礼”。小说《白鹿原》中的白嘉轩是一个典型的遵从“礼治秩序”的人物。可是,共和革命,让这种礼治乱了根基,他的儿子白孝文本来是族长接班人,却成了反叛者。传统礼治秩序在法治未来之时,已经崩塌。(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和法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前者靠的是传统,后者靠的是政治权力。B.传统社会里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很少变化,因而环境的变化也极其缓慢。C.人们通常所说的“礼仪”包含着对传统的敬畏,这在“礼”的字形构成上也有所体现。D.《白鹿原》中白嘉轩的事例表明,社会变革中礼治秩序的崩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围绕“乡土中国的礼治秩序”这一核心话题展开,重点讨论了传统和礼治的关系。B.礼治秩序与乡土社会相适应,二者都具有保守的特征,都十分重视维护传统的价值。C.对于人服礼是否具有主动性的问题,作者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看法完全相反。D.本文多处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进一步阐释,体现了与原作“对话”的特征。3.下列选项均摘编自《乡土中国》,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是()A.西方流行着这样的传说: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B.乡土社会里“子不教”成了“父之过”。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若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C.孔子的学生曾子没有做过大夫,他在病中无意间用了大夫专用的席子,曾子临终前坚持让儿子给他更换席子,刚换完就无憾而终了。D.费孝通从小就离开了家乡吴江,住在外地,但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他在云南出生的孩子也继承着他的籍贯。4.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乡土中国》中“传统土方治病的事情”?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礼治秩序》中指出:“礼治秩序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该说法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星江傅菲①这是告别,也是出发的地方,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沿着崇山峻岭,星江蜿蜒,扁舟远去,帆影转眼化入雾蒙蒙的水廓。星江沿岸,每一个村舍,都有一个码头。码头有一块阔大的青石板或麻石板,有苍老道劲的古樟树。码头可拾级而上,转一个弯口,通往村里的巷道。小道两旁是檐滴水毗邻檐滴水的居舍。脚下河石铺就的石板路,有卿卿空空的脚步声,深深地凝重地,悠扬而去,又慢慢地传回来淡淡回声。②在婺源,汪口是我去过的所有村舍中,最钟爱的一个。永川河以残月形包裹着汪口,像母亲柔软的臂膀抱着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去汪口,它还是一个非常原始古朴的村落。绕着老街走了一圈,和看其他村落没差别,看老房子看俞氏宗祠看百年桂花。当我在村前的河滩逗留片刻,就再也不想迈开脚步。河水冲过河石,卷起水花,水花追逐水花,白白的一层泡沫似的水浪,哗哗哗。几只水牛偃卧在坝堤下,粗重的呼吸从鼻子里潽出了细细的水花。对岸山腰上的人家门前的矮墙上晾晒着红辣椒,场院翻晒着刚刚收割了的稻谷,我仿佛瞬间进入了悠然而现的南山。③陆陆续续去了很多次汪口,汪口有了导游、游客、大巴车、收费窗口、餐馆、小旅社、旅游商店。一个人安静地在码头坐一会儿,似乎能听到夜语般的摇橹声,恰似柳宗元所描绘的“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多年前,可见渔翁坐于竹筏,戴斗笠,放网收网,也有鸬鹚站在竹筏前头,抖落一身的水,又钻入水中,把肥肥的鱼叼上来。坐在码头上,水面一股凉爽之气漫溢上来,扑打脸颊。婺源多山道,外出的人多走水路。乡试的人、殿试的人从这里走了;卖茶叶的人、做官的人也从这里走了。故乡成了异乡,异乡成了故乡,在月圆之夜,也分不清哪儿是故乡哪儿是异乡,欸乃之声却常常在梦回之夜,随雨声风声,无声无息潜入。④永川河是星江上游。川峦河流都是永恒的。永川河,河即川,川即河,河即熙熙攘攘人世。人世的波涛在翻滚,河在默默地流,越流越澄澈。每次徘徊在永川河的心绪都相同,但我无法说出。河水青碧,倒映着森林、茶园和水洗的天空。似乎流逝的东西又回到了我心房。望着缓缓流动的河水,我突然觉得很悲伤。⑤星江是婺源最大的河流。星江奔腾,自古不息,把一代又一代的人,送往天涯海角,把大鄣山的精魄送往天南地北。桥和树木、果园、茶叶地、交叉的田埂、时隐时现的瓦檐、晨曦中的路人,构成了婺源古老的歌谣。桥身上的苔藓、青藤、爬墙虎、地衣植物,都是时光的锈迹。⑥渡口成了野渡,荒草掩埋,过去的岁月也将荒芜,无从记忆。偶有渡口,仍有扁舟或竹筏,系于岸石和树身。韦应物写滁州:“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扁舟还在,人去了哪儿呢?扁舟慢慢腐烂,绳缆断于时间的割刀,荒草一年又一年地枯荣,青山还是那座青山。河里的水却不是原来的水,水中倒影依旧。⑦在中国,我所走过的地方,所看见过的河流,星江和秋浦河是最美的。它们还保留着河流初始的面貌,河沙还没被挖沙机掏空了心肺,河湾有河水的弧线,四季变化着色彩。岸边开满了各季的野花。星江和秋浦河都有着南方的俊秀、澄明,千回百转,张弛有度,开阔时一泻千里,幽合时堰卧无声,河流的鳞片在树丛里光滑发亮。我无数次走过这段河流,从婺源县城至汪口——巨大的落日,缓缓流动的平流雾,秋日纷飞的落叶,人迹杳无的木板桥,山边的茶园,出没烟雨的竹筏——不免有客死徽州的感怀。2001年冬季,我从婺源至黄山。整个大地在酣然沉睡,川峦黧黑,远山如墨,村舍灯光萤火般星星点点。我怔怔地看着车窗外——黑夜之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孤独,每一个村舍都是那么游离于尘世。唯有黑夜,群山傲岸,星江俊朗,长生不灭。⑧我走过星江。我爱的人走过星江。我的陌生人走过星江。我们是一条河的客人。我们回到了一百公里以外,一千公里以外。我们回到车流奔袭的大街。我们回到一盏灯下。我们回到僵硬的肉身里。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码头——车站,火车站,机场,是我们更大的码头;我们站在街口握手的地方,拥抱的地方,嘘寒问暖的地方,是我们无处不在的码头;我们的床,我们的办公桌,我们翻看的书,我们吃饭的碗,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码头——我们活着,以告别的方式续存。人生无处不告别。前半生告别童年,告别故土,告别初恋,我们在成长,在成长中告别;后半生将有更多告别等待我们……⑨滔滔的星江川流不息。当我一次次来到星江边,除了看一眼,喝一口江水,我又能做些什么呢?古老的渡口,古老的木桥……我们轻轻唱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总写星江,作者的视线随星江的流动而变化,然后聚焦于沿岸的码头,引出巷道、居舍、石板路等景象。B.作者最钟爱汪口村舍,这里山川静美、村落古朴、生活安闲,令人不禁联想起陶渊明笔下宁静恬淡的田园世界。C.第③段写到作者静坐码头怀想渔翁捕鱼的场景,并联想起众人离开故土把异乡当作故乡,表现出对离乡者的批评。D.第⑨段“我又能做些什么呢”一句,可理解为反问,带有无奈的惆怅;也可理解为疑问,透露出不知做什么的迷茫。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画线句通过对脚步声“凝重”“悠扬”而去,“慢慢”“淡淡”而回的描写,营造出悠远静谧的意境。B.第②段“看老房子看俞氏宗祠看百年桂花”一句,连用三个“看”字,表现出对景观同质化现象的强烈反感。C.第⑥段引用韦应物的诗句抒发感慨,“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与眼前景象呼应,凸显了星江渡口的荒凉与寂寥。D.文中反复提及青山永恒、江流不息,自然的不变与具体景观的改变形成对比,由此引发作者的深情与生命感悟。8.作者说“望着缓缓流动的河水,我突然觉得很悲伤”,请结合全文分析悲伤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⑧段将笔墨从星江转入当下生活中的“码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有志尚者,遂能磨砺,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魏武,老而弥笃,此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古人勤学。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绮以才华,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读《五经》者,是徐邈①而非许慎。不知书音是其枝叶,小学乃其宗系。至见服虔、张揖音义则贵之,得《通俗》《广雅》而不屑。(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注】①徐邈:晋代学者,著有《五经音训》,被尊为宗师。后文提到的许慎为东汉学者,编撰了《说文解字》,被称为“字圣”。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然A人B有坎壤C失于D盛年E犹F当G晚学H不可自弃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砺,文中指磨炼,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一句中“砺”字的用法相同。B.专利,文中形容人的专注、敏锐,与现代社会所说的“专利(权)”用法不同。C.礼,文中的意思是尊重、礼遇,与成语“礼贤下士”中“礼”字的含义相同。D.小学,文中指文字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小学”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针对士族子弟不务学业、无所事事的现象,文章指出不同行业的人都应做到业有所专,这与《师说》中“术业有专攻”的说法有一定的相似性。B.曹操从少到老学习不倦,是“学不可以已”的写照;曾子、荀子的学习经历和最终成就表明,只要有向学之心,成年后发愤也可以有为。C.刘绮和朱詹是勤学改变人生的典型,他们家境贫寒,一个燃草照明夜读,一个吞果实和废纸充饥,都没有放弃学习,最终凭借才华得到重用。D.有的求学之人推崇徐邈而非议许慎,对《通俗》《广雅》之类的书不屑一顾,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教材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第二段提出的学习观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社日①思家方一夔②晓鼓鼕鼕露未收,老翁鸡彘祝瓯篓。家家酒绿粉榆社,处处霜红柿栗秋。笑别比邻包祭肉,醉呼童稚认归牛。一年两度村田乐,不美人间万户侯。【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②方一夔:宋末元初人,隐居富山,授徒讲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生动地记录了古代举办社祭活动的时间、形式及现场氛围,有一定文献价值。B.人们一大早就开始秋社的祭祀祈祷活动,“家家”“处处”运用叠词凸显了范围之广。C.第五句中的“笑”表现了“包祭肉”被熟人发现的尴尬,也反映出邻里之间关系和谐。D.“醉呼童稚认归牛”是作者对社祭后归家场景的追忆,表现出乡村生活的淳朴美好。16.本诗题为“社日思家”,诗人是怎样表现“思家”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登高》中“”写木叶摇落之景,表现出杜甫悲凉的心境;《声声慢》中“”写落花堆积之状,寄托了李清照难解的愁绪。(2)优秀的古诗词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如曹操在《短歌行》篇末用“”的典故表达殷勤接待贤才之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之人兮列如麻”以瑰丽的想象展现梦境。(3)白居易的《琵琶行》和苏轼的《赤壁赋》都善于用侧面烘托之法表现音乐演奏技艺的高超,其中你喜欢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某校近期开展了“微光奇迹:萤火虫的探索与保护”项目式学习,有同学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请根据材料,完成下题。材料一: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是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的。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和空气相混合从而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过程,通常被称为“氧化作用”。①萤能够发光,②便是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③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④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⑤就是经过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呼吸器官的细管提供的。至于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答案。(摘编自法布尔《昆虫记》)材料二:萤火虫尾部的“发光器”中有上千个发光细胞,①____:一类物质被称作荧光素,这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简单来说就是催化剂。荧光素可以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将此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②____。萤火虫的光不能持久,忽明忽灭,这是因为萤火虫的气管所输送的氧气量并不是恒定的,当氧气充足时,反应剧烈,③____;氧气不充足时,反应缓慢,光亮就会变弱,甚至黯淡无光。萤火虫多栖息在隐藏度高、植物茂盛、湿度相对高的地区,它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最近几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农药、化肥滥用,大部分区域已难觅萤火虫的踪影。(摘编自张子璇、邹晓川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三:4月15日晚,2023邛崃天台山萤火虫文化旅游季正式拉开帷幕,森林里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带给游客浪漫的视觉盛宴。据了解,天台山被誉为“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每年4月至11月,观赏期长达8个月。(摘编自新华网《2023成都邛崃天台山萤火虫文化旅游季正式启幕》)18.下列句中的引号和材料一中“氧化作用”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茹志鹃《百合花》)B.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叶雨婷《“探界者”钟扬》)C.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D.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王佐良《上图书馆》)19.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流畅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在材料二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1.萤火虫可以控制自身发光的亮度,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推断其原理,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作为“微光奇迹:萤火虫的探索与保护”项目组的成员,请你根据材料二、三,给前往天台山观赏萤火虫的游客提出两条建议,字数不超过5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中,语文课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质兼美的课文,精要的知识介绍和学习方法指导,有意思的学习任务设计,可触动心灵,活跃思维,启迪智慧;围绕语文课本展开的思考探索、对话表达,为终身发展奠基……然而,语文课本的内容却未必都有趣,更不会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C3.C4.①与自己小时候的见闻相印证,说明在传统社会中,只要环境不变,遵从传统总是有效的;②进一步表明传统的惰性极大,传统社会想进行改革十分困难;③说明传统方法不注重学理,引发对传统社会因循传统行为模式的反思。5.①礼治秩序以人们普遍因循传统的行为模式作为前提,传统的形成及影响力有赖于变化缓慢的社会环境;②在变迁很快的时代,社会无法为礼治秩序的维持提供稳定的根基。【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⑵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⑶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观点,再逐项分析,判断能否支撑选项。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引用的具体作用。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观点,再用筛选出的观点分析题干所给的材料。1.B.“因而环境的变化也极其缓慢”错误,原文为“因为环境变化的缓慢,人们应付生活的一套文化和规范也就变化很小了”,环境变化缓慢是传统社会里文化和规范变化很小的原因,而不是结果。选项因果倒置。
故答案为:B。2.C.“看法完全相反”错误,原文为“我想这种礼大概是周代别尊卑的和交往礼节性的‘礼’,不是不人道的‘礼’”,在符合人道的礼上,作者认为人有主动性,由此看和费孝通的看法也有一致的地方。
故答案为:C。3.文中画线句子观点是“人服礼是主动的”。
A.主要说明乡土社会的信用;
B.主要说明乡土社会对教化的重视;
C.曾子坚持“更换席子”说明“人服礼是主动的”
D.主要说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
故答案为:C。4.文中有“我记得,小时候,家里遇到个什么事,我母亲没有经历过的,就去请教我奶奶……这是靠‘老辈子人积累的经验’”“费孝通也举了一个……”,这是与自己小时候的见闻相印证;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故事例能说明在传统社会中,只要环境不变,遵从传统总是有效的;
前文有“在传统社会中,想做点改革,难乎其难,即使环境变化了,要求新文化适应新环境,传统也是惰性极大,阻力重重”,此处进一步表明传统的惰性极大,传统社会想进行改革十分困难;
由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这个‘不必问理由’大概也是中国难以产生现代科学的缘故”,说明传统方法不注重学理,引发对传统社会因循传统行为模式的反思。
故答案为:①与自己小时候的见闻相印证,说明在传统社会中,只要环境不变,遵从传统总是有效的;②进一步表明传统的惰性极大,传统社会想进行改革十分困难;③说明传统方法不注重学理,引发对传统社会因循传统行为模式的反思。5.结合“传统是社会秩序的再生产中经验的累积和调整,是在人们相互配合向环境索取资源的行为中发生的”“礼治就是这种因循了传统的行为模式,形成了社会秩序”可知,礼治秩序以人们普遍因循传统的行为模式作为前提,传统的形成及影响力有赖于变化缓慢的社会环境;
结合“乡土社会的秩序,就是靠着这些‘礼’来维护着的”“共和革命,让这种礼治乱了根基”可知,乡土社会为礼治秩序提供了稳固的根基,在变迁很快的时代,社会无法为礼治秩序的维持提供稳定的根基。
故答案为:①礼治秩序以人们普遍因循传统的行为模式作为前提,传统的形成及影响力有赖于变化缓慢的社会环境;②在变迁很快的时代,社会无法为礼治秩序的维持提供稳定的根基。【答案】6.C7.B8.①河水自古不息,澄澈青碧,而人世变幻,这种对照令人感慨;②商业化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元素和节奏,富有诗情的古朴生活逐渐消逝,令人怅惘;③一代代的人们总是不断告别故乡又怀念故乡,勾起作者的伤怀。9.①从星江的码头写到人生的码头,由实而虚,与开篇形成呼应;②通过对“码头”的叙写和议论,强调当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告别”的普遍性,丰富了文章内容;③从前文的眷恋与感伤转入对“告别”与“续存”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主题。【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和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找到相关文本,再概括出作者悲伤的理由。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段落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6.C.“表现出对离乡者的批评”错误。作者叙写了不同的人离开故乡,并没有批评之意。
故答案为:C。7.B.“对景观同质化现象的强烈反感”错误。此处叙述游览进程,谈不上“强烈反感”,选项过度解读。
故答案为:B。8.“望着缓缓流动的河水,我突然觉得很悲伤”在文本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答题区间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
由“川峦河流都是永恒的。永川河,河即川,川即河,河即熙熙攘攘人世。人世的波涛在翻滚,河在默默地流,越流越澄澈”“桥身上的苔藓、青藤、爬墙虎、地衣植物,都是时光的锈迹”可知,河水自古澄澈碧绿,是永恒的,而人世却是变换的,作者有感于时光流逝中河水自古如此,而人类却代代变幻,遂生出物是人非之感。
由“陆陆续续去了很多次汪口,汪口有了导游、游客、大巴车、收费窗口、餐馆、小旅社、旅游商店”“多年前,可见渔翁坐于竹筏,戴斗笠,放网收网,也有鸬鹚站在竹筏前头……”等可知,以前的婺源、星江生活恬淡、质朴,有渔翁、有竹筏、鸬鹚,如今却到处是导游、小旅社等,写出了作者对古朴生活的消逝的怅惘之情。
由“星江奔腾,自古不息,把一代又一代的人,送往天涯海角,把大鄣山的精魄送往天南地北”“婺源多山道,外出的人多走水路。乡试的人、殿试的人从这里走了;卖茶叶的人、做官的人也从这里走了。故乡成了异乡,异乡成了故乡,……欸乃之声却常常在梦回之夜,随雨声风声,无声无息潜入”可知,婺源人一代代从渡口离开故乡,然后又在异乡思念自己远离的故乡,对此情此景,作者颇感伤怀。
故答案为:①河水自古不息,澄澈青碧,而人世变幻,这种对照令人感慨;②商业化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元素和节奏,富有诗情的古朴生活逐渐消逝,令人怅惘;③一代代的人们总是不断告别故乡又怀念故乡,勾起作者的伤怀。9.结构上,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7段,描写现实生活中永川河的码头,写以前的码头“可见渔翁坐于竹筏,戴斗笠,放网收网,也有鸬鹚站在竹筏前头……”,写现在的码头出现了商业化特征,这些都是“实”的码头。第8段写“事实上,我们不需要码头——车站,火车站,机场,是我们更大的码头;……我们活着,以告别的方式续存。人生无处不告别。前半生告别童年,告别故土,告别初恋,我们在成长,在成长中告别;后半生将有更多告别等待我们……”,这些是人生命过程中的“码头”,告别的地方是离别码头,吃饭工作的地方是停泊的码头。因此,第⑧段将笔墨从星江转入当下生活中的“码头”由实而虚,与开头“这是告别,也是出发的地方,是没有终点的旅程”“脚下河石铺就的石板路,有卿卿空空的脚步声,深深地凝重地,悠扬而去,又慢慢地传回来淡淡回声”形成结构上的呼应。
内容上,第⑧段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坐上火车、飞机离开家乡,与亲友拥抱告别,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等,然而“人生无处不告别。前半生告别童年,告别故土,告别初恋,我们在成长,在成长中告别;后半生将有更多告别等待我们……”,作者借此写出当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告别”的普遍性,丰富了文章内容。
主旨上,文本前半部分写作者留恋汪口、星江以前的质朴恬淡的生活,写作者感叹河水永恒,人世变幻,感叹人们离乡思乡等。第⑧段写“我们活着,以告别的方式续存。人生无处不告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以告别的方式活着,和人生无处不存在告别等的思考,深化了文本主旨。
故答案为:①从星江的码头写到人生的码头,由实而虚,与开篇形成呼应;②通过对“码头”的叙写和议论,强调当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告别”的普遍性,丰富了文章内容;③从前文的眷恋与感伤转入对“告别”与“续存”的理性思考,深化了主题。【答案】10.CEH11.A12.C13.①老了才学习的人,如同手持烛火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好。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14.①及时当勉励,要抓住青春时光;②晚学不可弃,要坚持终身学习。【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于从事工技,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天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因此,必须尽早进行教育,不能错过良机。我在七岁的时候,读《灵光殿赋》,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过的经书,如果过一个月不温习,就忘得差不多了。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要是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魏武帝,老而弥笃,这些都是年轻时学习到老不疲倦啊。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天下闻名;荀卿五十岁,才来学习,还为大儒。世人婚冠没有学习,就称为迟晚,这也是愚蠢的表现。小时候学习,就像旭日东升放出的光芒,老的时候学习,就像手持蜡烛在夜里行走,仍胜过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
古代的勤学的人,梁朝彭城的刘绮,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获草,所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充饥。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而世上求学者多不懂得学文字的重要:读《五经》的人,都肯定徐邀而非难许慎。他们不明白语音只是文字的枝叶,而字义才是文字的根本。以至有人见了服虔、张揖对个别音义的解释,就十分重视,而得到他们著的《通俗》《广雅》,却不屑一顾。10.句意:然而有人困顿不得志,要是在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也仍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然人有坎壈”中“然”表示转折关系,“人有坎壈”是主谓宾结构,“人”是主语,“有”是谓语,“坎壈”是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壈”后断开,所以选C;
“失于盛年”是状语后置句,即“于盛年失”,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年”后断开,所以选E;
“犹当晚学”中“学”是动词,“犹”“当”“晚”是状语,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学”后断开,所以选H。
故答案为:CEH。11.A.“用法相同”错。砺,磨炼。/磨刀石。所以用法不同。句意:就能因此磨炼。/金属在磨刀石上磨砺就会锋利。
B.正确。专利,专注、敏锐。/专有的权利和利益。句意:精神专一而敏锐。
C.正确。都是“尊重、礼遇”的意思。句意:为元帝所尊重。/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非常尊敬。
D.正确。小学,文字学。/小的方面学习。句意:而世上求学者多不懂得学文字的重要。/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故答案为:A。12.C.“一个吞果实和废纸充饥”错。原文“乃时吞纸以实腹”,意思是经常吞食废纸充饥,并未吞果实。
故答案为:C。13.得分点:
(1)“秉”,持,拿;“贤”,胜过、超过;“犹”,仍然。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故答案为:①老了才学习的人,如同手持烛火在夜间行走,仍然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好。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啊。14.结合“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看出,对孩子要早进行教育,不要错失良机。
结合“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魏武,老而弥笃,此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亦为愚耳”可看出,到了晚年也应该加紧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故答案为:①及时当勉励,要抓住青春时光;②晚学不可弃,要坚持终身学习。【答案】15.C16.①间接抒情:通过对社日热烈欢快的祭祀场景和邻里和谐关系的追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②直抒胸臆:尾联以“不羡人间万户侯”表明自己不求富贵而安于村田之乐,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眷恋。【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进行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诗人是怎样表现‘思家’之情的”赏析诗歌抒情手法,可以从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角度结合诗歌进行分析。15.C.“被熟人发现的尴尬”错误,“笑别比邻包祭肉”是说欢笑着与邻舍分别,回到家包着祭祀的肉,写出了社日时人们忙着祭祀的情景。并非被熟人发现的尴尬。
故答案为:C。16.间接抒情。诗歌前六句是诗人追忆社日时家乡的景象:清晨的鼓声咚咚响起,露水还未散去;老翁用篓子装着鸡、猪肉及酒瓶去拜神。家家户户拿着新酿的酒去土地神祠祭祀;路上四处的柿子和栗子在秋天经历风霜之后已经变得通红。欢笑着与邻舍分别,回到家包着祭祀的肉;醉着地叫着儿童们,要认领好归来的自家的耕牛。这六句描写了乡村家家户户忙着祭祀的情景,还写出了与邻居欢笑而别和谐相处的情景,也写出了乡村收获柿子、栗子等的喜悦之情。通过描写家乡社日忙碌的祭祀、收获的喜悦、和邻里和谐关系的追忆来表达思乡之情。
直抒胸臆。诗歌尾联“一年两度村田乐,不羡人间万户侯”直抒胸臆,在诗人回忆社日生活的基础上,写诗人感受到一年两次的村落田间的欢乐,表达诗人不羡慕那些高官贵爵的生活的情感,通过对恬淡生活的喜爱和对名利生活的厌弃,凸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间接抒情:通过对社日热烈欢快的祭祀场景和邻里和谐关系的追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②直抒胸臆:尾联以“不羡人间万户侯”表明自己不求富贵而安于村田之乐,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眷恋。17.【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满地黄花堆积(2)周公吐哺;虎鼓瑟兮鸾回车(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萧、哺、霓、唯、幽、壑、潜、蛟、嫠。故答案为:(1)无边落木萧萧下;满地黄花堆积
(2)周公吐哺;虎鼓瑟兮鸾回车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D19.序号:⑤修改为:就是经过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物质20.①其中含有两类物质|②发出荧光|③光亮就强21.示例:①萤火虫发光的亮度是由气管里输送的氧气量来控制的,②如果萤火虫往气管中增加空气,光的亮度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变弱。22.示例:①做好攻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前往。②浪漫与文明同行,赏萤需保护环境。【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引号,先判断文章中引号的用法,再逐个判断选项中引号的用法,然后选出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具体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整个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意和句式,根据这些进行拟写。
(4)本题考查学生的推断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根据题干推断“萤火虫可以控制自身发光的亮度”原理的要求,可知要围绕“控制”和“发光”从材料一、二中筛选相关信息。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因为题干要求,以“微光奇迹:萤火虫的探索与保护”项目组成员的身份,给前往天台山观赏萤火虫的游客提出两条建议,所以建议的内容既要体现“探索与保护”,还要对游客有所提示。18.文中“氧化作用”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表示强调。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引用。
D.表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D。19.⑤句,结构混乱,“就是经过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余物”中“经过……以后”句式杂糅,应改为“经过……后”或“在……以后”。
故答案为:序号:⑤修改为:就是经过氧化作用以后剩下的物质20.第一处,根据后文“一类物质被称作荧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可知横线处的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横线处需要填写的句子应是对后文的概括,所以此处可填“其中含有两类化学物质”。
第二处,根据前文“荧光素可以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将此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可知此处内容为对萤火虫发光原理的介绍,“从而”表示结果,所以此处可填“发出荧光”。
第三处,根据前文“萤火虫的光不能持久……氧气量并不是恒定的”和后文“氧气不充足时,反应缓慢,光亮就会变弱,甚至黯淡无光”,可知此处内容为萤火虫的光亮和氧气含量的关系,分号表示前后文之间是并列关系,句式要一致,根据对应关系,此处可填写“光亮就强”。
故答案为:①其中含有两类物质②发出荧光③光亮就强21.材料一中“萤能够发光,便是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和材料二中“荧光素可以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将此化学反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从而发出荧光”,介绍了萤火从自身发光是因为发光细胞内的化学物质和氧气发生了氧化反应。由此根据材料一中“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呼吸器官的细管提供的”和材料二中“萤火虫的光不能持久,忽明忽灭,这是因为萤火虫的气管所输送的氧气量并不是恒定的”,可知过萤火虫通过控制氧气的进入量控制荧光的亮度。
故答案为:①萤火虫发光的亮度是由气管里输送的氧气量来控制的,②如果萤火虫往气管中增加空气,光的亮度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变弱。22.根据原文“萤火虫多栖息在隐藏度高、植物茂盛、湿度相对高的地区,它们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可以从保护的角度建议游客赏萤时要静静观赏,不要喧哗,不要在草丛里走动。
根据“天台山被誉为“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每年4月至11月,观赏期长达8个月”,可以从探索的角度建议游客选择晴天前往,最好选择傍晚早点上山,来感受浪漫的视觉盛宴。
故答案为:①做好攻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前往。②浪漫与文明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全新商业保密协议合同
- 202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合同
- 2023年石家庄市平山县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2024年大型购物中心水电安装合同
- 2023年江西省建筑技术促进中心聘用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商铺租赁合同:店铺经营权与物业管理协议
- 2024年农产品采购与销售承包合同
- 2024年工程造价控制合同
- 2023年红河州蒙自市红竺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考试真题
- 2023年鞍山市铁西区永乐街道办事处招聘公益性岗位考试真题
- 四川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试题
- 零星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机场跑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案及工艺方法
- ISO9001体系文件与IRIS标准条款对应表
- 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大纲
- 护理导论 评判性思维
- SPC培训资料_2
-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 ADS创建自己的元件库
- MATLAB仿真三相桥式整流电路(详细完美)
- 2019年重庆普通高中会考通用技术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