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分层作业】9 古诗三首(课时练)(附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分层作业】9 古诗三首(课时练)(附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分层作业】9 古诗三首(课时练)(附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分层作业】9 古诗三首(课时练)(附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分层作业】9 古诗三首(课时练)(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古诗三首分层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1.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梅雪争春未肯降。(

)A.降落。 B.服输。 C.出生。2.选择加点字词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只缘身在此山中(

)A.因为。 B.边缘,外缘。 C.沿着,顺着。3.“题西林壁”中的“题”指(

)A.题目 B.问题 C.书写,题写4.填空。(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__,后两句________,诗中蕴含深刻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暮江吟》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这首诗第一、二句写的是_____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_____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5.《暮江吟》——秋江暮景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诗中“瑟瑟”的意思是()A.青绿色。

B.形容颤抖。(2)这两句诗描写的是()的景色。A.早晨

B.黄昏

C.夜晚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是()(多选)A.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C.“铺”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6.《题西林壁》——写景明理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2.诗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中原句)3.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哪两句诗说明了这个道理。并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后两句给我们的启发是()A.对于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B.对于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于复杂的事物,既要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7.《雪梅》——雪梅争春1.“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与这句诗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诗句是()A.飞流直下三千尺

B.落红不是无情物

C.二月春风似剪刀2.在诗人的笔下,雪和梅各有千秋。雪的____________胜过梅,而梅的____________胜过雪。3.这首诗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读一读,把诗句和对应的画面连在一起。黄河远上白云间,

大漠沙如雪,

大漠孤烟直,一片孤城万仞山。

燕山月似钩。

长河落日圆。9.把下列古诗与相对应的作者及表达的感情用线连起来。《暮江吟》

李商隐

孤独寂寞的心情《嫦娥》

王昌龄

渴望抗战,恢复故土《出塞》

李清照

渴望良将,平息战争《夏日绝句》

白居易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0.百字练笔学习《题西林壁》中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种事物,并写写它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考查诗词的理解和字词的解释。“梅雪争春未肯降”出自宋·卢钺的《雪梅·其一》,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译文: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所以“降”指“服输”。2.A考查字词的解释。“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所以“缘”指因为。3.C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题西林壁》作者是宋代苏轼,“题西林壁”意思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题”书写,题写。4.

苏轼

写景

明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白居易

江面

夜晚

热爱祖国山河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以及对作品内容的识记、理解的能力。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注释这首诗第一、二句写的是江面的景色,第三、四句写的是夜晚江边的景色。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5.

A

B

比喻

露珠

月亮

珍珠

ABC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对学过的诗歌及时巩固和复习,根据题干仔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的解释和诗歌内容的分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此句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在本题中,诗中“瑟瑟”的意思是青绿色,整句诗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黄昏的景色。(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此句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珠、月亮分别比作珍珠、弓。(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赏析,结合诗歌的内容可以得出,这首诗描写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在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铺”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6.

正面

侧面

远处

近处

高处

低处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C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即可。(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结合首句诗歌含义,可以得出诗人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这几个角度观察了庐山。(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诗人认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诗中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可以得出诗歌后两句给我们的启发是对于复杂的事物,既要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7.

B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长补短,才是正确的做法。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歌赋的分析和理解,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理解即可。(1)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仔细分析例句,“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的争字、降字都是人的特质,运用到梅雪就是拟人句。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所以同样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是B项,是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A选项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C选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二月春风比作剪刀。(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诗歌的内容,可以得出,在诗人的笔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此句意思是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雪和梅各有千秋。雪的白胜过梅,而梅的香胜过雪。(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心思想的分析和理解,这首诗的主旨是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诗人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取长补短,才是正确的做法。8.【解析】略9.【解析】略10.这次郊游,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三个角度观察了同样的湖和树,看到的景色却不相同。开始我站在湖边平视,树高湖低,树环绕着湖;后来我登上眺远亭居高临下俯视,只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