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课件:《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_第1页
医院培训课件:《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_第2页
医院培训课件:《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_第3页
医院培训课件:《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_第4页
医院培训课件:《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护理的概念

中医护理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所收集的客观资料为依据,对疾病进行全面地、综合地分析,从而制定出的治疗和护理原则。中医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原则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护标与护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及预防与养生等。

一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辩证施护:3、恒动观念4、防护结合: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是对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5日出而作日落而卧

(二)辩证施护

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

施护必求其本,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导思想,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和护理

(三)恒动观念

恒动

就是不停的运动。

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

(四)防护结合

防护:即预防与护理。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二、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护理原则扶正祛邪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护病求本预防为主标本缓急(一)、扶正祛邪

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因此,为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护理的重点应放在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上,通过扶正祛邪,使疾病向痊愈转化。

1、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

(1)食补与药补根据气虚、阳虚、阴虚、血虚的病人,分别采用补气、补阳、滋阴、补血的护理方法。

气虚可给人参、黄芪、山药、大枣等补气之品;

血虚可给阿胶、猪肝、桂圆、大枣等补血之品;

阴虚可给枸杞子、甲鱼、银耳等滋阴清补之物;

阳虚可给牛肉、羊肉、狗肉、鸡等温补之品。

(2)调摄精神情志

精神情志的波动,常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护理上应加强精神护理,做好开导劝慰和鼓励工作,使病员情志舒畅愉快、气机调畅、气血和平,有利扶助正气,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动静相宜

动和静应视病情轻重而定。如急性病期,应静卧休息,以培育正气和减少气血的耗损。随着病情的好转或慢性病期,可根据体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调节气机,通利关节,增强体质和抗病的能力。2、祛邪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的方法。如外感表征者,宜用发汗解表;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消食导滞或吐法等方法。

扶正祛邪运用原则:

扶正祛邪原则在护理上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扶正不留邪和祛邪不伤正。如表证病人在用汗法祛邪时,应以周身汗出表解为度,切忌大汗淋漓而伤正;阳明腑实证病人采用通里攻下法时,应以腑通为宜,不可腹泻频数而伤正等。

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扶正是为了祛邪,使疾病早日痊愈,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对机体正气的损伤,因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调整阴阳

疾病的本质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调整阴阳,就是纠正疾病过程中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1、损其有余:又称损其偏盛,是指对于阴或阳偏盛有余的病证,采用“实则泻之”的方法治疗护理。热者寒之:对阳邪偏盛,出现“阳胜则热”的实热证,用寒凉药以泻其偏盛之阳热。寒者热之:对阴邪偏盛,出现“阴胜则寒”的实寒证,用温热药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

2、补其不足:又称补其偏衰,是指阴或阳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虚则补之”的方法治疗护理。阴阳互制: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足以制阳,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须滋阴以抑阳;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足以制阴,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须扶阳以抑阴。阴阳互济:①“阴中求阳”:阳虚者,扶阳时佐以滋阴;②“阳中求阴”:阴虚者,滋阴时佐以扶阳。阴阳双补:阴阳两虚者阴阳并补。回阳救阴:亡阳和亡阴者,皆存在气脱病机,要以峻剂补气固脱。独参汤。

(三)、护病求本

施护必求其本,是中医护理学的主导思想,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和护理。

根据疾病的现象和本质的逆从关系,可分为正护法和反护法。正护法(RoutineNursing)正护法又称为逆护法,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所施行的治疗护理方法。“逆”指的是逆其证候性质和表象而治疗护理。20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方法来治疗护理它,称为“寒者热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方法来治疗护理,称为“热者寒之”。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方法治疗护理,称为“虚则补之”。邪实病证表现实证的征象,采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方法来治疗护理,称为“实则泻之”。常用正护法:21寒者热之

寒,指证候的属性;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称为寒者热之

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22热者寒之热,指证候的属性;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热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称为热者寒之

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方药23虚则补之虚,指证候的属性;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虚证表现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用的方药来治疗,称为虚则补之。如: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阳虚:补阳;阴虚:补阴24实则泻之实,指证候的属性;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湿盛用祛湿的方法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

反护法(ContraryNursing)又称为从护法,是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护理原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及方法与疾病证侯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称为从治(护)。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护理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为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及方法治疗护理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简称为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使用补益的药物和方法治疗护理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简称为以补开塞。适用于真虚假实证。使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及方法治疗护理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又简称为以通治通。常用反护法:27寒因寒用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后一个寒,指病证出现的的假寒征象。寒因寒用,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阳盛病证,即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如:患者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同时见四肢厥冷、脉沉。宜用寒凉的方药。28热因热用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热因热用,是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宜用温热的方药。29塞因塞用前一个塞,指具有补益功用的方药;后一个塞,指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现象。塞因塞用,是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治疗闭塞不通的虚证,即以补开塞。适用于真虚假实证。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宜用补益的治法。30

通因通用前一个通,指具有通利功用的方药;后一个通,指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通因通用,是用具有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即以通治通。适用于真实假虚证。如:食积性腹泻、热结旁流、瘀血性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等。宜用通利泻下的治法。(四)标本急缓

本和标是个相对慨念,主要说明病证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

就邪正而言,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就病机与症状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就疾病先后而言,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

就病位而言,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护理上应采取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护理原则。1、缓则治本

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如子宫大出血,在采取了止血措施后,护理重点是调补病人的气血两虚,给予富含营养补气血食品和膳食,以扶正固本,并查找大出血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如肺阴虚而产生的咳嗽,肺阴虚为本,咳嗽为标,护理上应采用滋阴润肺以扶正之法,给予清凉滋润之品,如梨、枇杷、鳖肉等,肺阴充足,咳嗽症状自然也消失了。2、急则治标

①病证急重时,则当先治、急治其标。②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伴有感冒时,也要先治感冒。3、标本兼治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应标本兼治如:气虚感冒,气虚为本、感冒为标,采用益气解表之法,标本同治。

(五)、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病,应该用相同的治疗护理方法,但由于病因及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或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同一种病也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而治疗及护理也不同,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对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相同证侯,采取同样的方法治疗护理,称为异病同护。35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人与自然界实际上是一个整体;顺应一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一日之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着昼夜晨昏而变化;

气候、地域、居处等环境的改变,也会引起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

(六)、三因制宜

(六)、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和护理。用寒凉方法,要避气候之寒凉;用温热方法,要避气候之温热。秋冬气候寒凉,慎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阳。春夏气候温热,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以免耗伤阴液。

子午流注:即每日的12个时辰对应人体的12条经脉。随着时辰变化,不同经脉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把人的脏腑在12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掌握子午流注规律,对脏腑虚衰的判断、养生、针灸及用药护理等都有指导性作用。十二时辰养生(“子午流注”)护理指导:子时(胆经,11PM-1AM):阴阳交接,极不平衡,需静睡升发胆气;丑时(肝经,1-3AM):长期丑时不入睡则面色青灰,情绪躁郁;寅时(肺经,3-5AM):肺脏功能不好的老年人不能过早起床和锻炼;卯时(大肠经,5-7AM):晨起排便,是健康的标志;辰时(胃经,7-9AM):此时进食早餐,最易消化吸收;巳时(脾经,9-11AM):脾主思虑,工作学习的黄金时间;午时(心经,12AM-1PM):阴阳交接,极不平衡,需静卧养心;未时(小肠经,1-3PM):饮食物进一步吸收,泌别清浊;申时(膀胱经,3-5PM):膀胱排尿,应多喝水吃水果,保持水液平衡;酉时(肾经,5-7PM):肾藏精,此时应养精蓄锐,不做剧烈劳动;戌时(心包经,7-9PM):心在志为喜,适当娱乐;亥时(三焦经,9-11PM):三焦通调水道,少饮水,收藏平静。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确定护理方法。南方温暖潮湿,人多瘦薄,腠理开泄,护理应避风、热、潮。北方干燥寒冷,人多敦实,腠理致密,护理应避风、寒、燥,保湿保暖。413、因人制宜:

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和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其护理原则。如性别,由于有男女之别,妇女又有经、带、胎、产等情况,护理上应有所异。在年龄方面,老人生机减退、气血亏虚,行动不便和咀嚼不利,病多虚证等特点,护理上重在补虚扶正,搞好生活护理为原则。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机体功能均较脆弱,且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疾病抵抗能力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故护理上重在调护其饮食起居,应以薄衣淡食为宜,并加强病情观察。体质方面,有强弱和寒热之偏,阳虚、阴虚之体。要求护理上在安排病室,调节温、湿度,饮食、起居等方面均应有别。

总之,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在实践应用中的原则性、灵活性。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运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43七、预防为主预防: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最好的医生,是让人在没有病的情况下防止得病。《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一)未病先防

疾病的发生条件:正气不足、邪气侵袭1、养生以增强正气2、防止病邪侵害45养生概念:又称摄生,即增强正气,使精气血旺盛,阴阳和调,脏腑功能健全,从而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顺应自然规律重视情志调护注意饮食起居加强身体锻炼药物预防

(1)顺应自然

顺应季节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应昼夜晨昏的变化:“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1、养生以增强正气(2)调摄情志《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情志变化,是人体对自然界的客观反映,与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也可损伤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1、养生以增强正气

(3)饮食起居有常

《素问》:“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